❶ 料理的中華
【中國菜與中華飲食文化】
在日本和韓國稱為中華料理或中國料理,歐美稱之為唐餐,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深遠的影響了東亞地區的飲食文化。菜譜來源於中國各個地區和民族的菜餚。中國菜的特點被總結為:色、香、味、意、形。被稱為國菜五品。按烹飪特點分又可分為:選料、刀工、火候和調味四個方面。
但不論如何,「中國菜」只是一個統稱,各個地方差異極大。代表菜系有湘菜、徽菜、粵菜、川菜等。
中國料理,集中國飲食文化之大成,是中國菜精華的集合。猶如我們稱呼的日本料理、韓國料理,是對日本、韓國整個飲食文化的統稱。中國料理,是一種有機的統一。
日本人向來對中國的烹飪技藝較為重視,稱「中國料理」(「料理」也可作菜餚之意)。侵華戰爭前,他們已把「中國料理」分為兩大派,北派為北京菜,南派為廣東菜,並把「廣東料理」作為一個詞目收入詞典中。
中國料理是中國各地區、各民族各種菜餚的總稱。具有歷史悠久、技術精湛、品類豐富、流派眾多、風格獨特的特點,是中國烹飪數千年發展的結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早在5000多年前,中國已有烤肉、烤魚等食品。周代出現稱為「八珍」的名饌,對後世很有影響。漢魏南北朝時期,中國菜餚迅速發展,名菜大增。漢代婁護發明的「五侯鯖」,即是中國最早的雜燴菜。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竹簡上記有菜餚上百款。北魏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中,載有200多種菜餚。由於佛教的傳入和流行,加之南朝梁武帝的提倡,佛教齋食逐步在社會上產生影響,使中國早已出現的素菜得到進一步發展。隋唐五代,中國的花色菜、食療菜也有新的發展。
宋代,中國菜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潮,汴京和臨安的市肆中,冷盤、熱菜、羹湯和花色菜名目繁多,數以百計。當時市場上已有標明南、北、川味的菜點和素菜,表明中國菜餚的主要風味流派在宋朝時已具雛形。元明清三代,中國菜餚又得到較大的發展,菜餚品種數以千計。這一時期還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遷居各地,清真菜作為一種獨特風味在中國菜餚中佔有一定的位置。中國菜餚的風味流派已基本形成。晚清至中華民國初期,隨著外國人來華,中國菜餚又融合了某些西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尤其是1979年以來,在菜餚的繼承與創新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中國各地的傳統風味菜餚紛紛恢復上市,除北京的仿膳菜外,西安、杭州、開封、濟南、揚州等地還挖掘研製了仿唐菜、仿宋菜、孔府菜和紅樓菜等。
菜品類別中國料理品種繁多,除按地區和民族分類外,還因消費對象的不同,加工製作有異,又有以下兩種分類法。①消費類別。由於消費對象不同,形成了層次不一的菜品,主要有家常菜、市肆菜、公共食堂菜、寺觀菜、官府菜、宮廷菜、葯膳菜等。②加工類別。由於中國料理加工製作技法多樣,菜餚形式及其作用也有一定差別,主要分為冷盤、熱菜、大菜、小菜、甜菜、湯菜等。
當今中國料理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
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八大菜系】
中國料理的「八大菜系」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山東菜系由濟南和膠東兩部分地方風味組成,味濃厚、嗜蔥蒜,尤以烹制海鮮、湯菜和各種動物內臟為長。特色菜有:油爆大哈、紅燒海螺、糖酥鯉魚。
四川菜系有成都、重慶兩個流派。以味多、味廣、味厚、味濃著稱。特色菜有:宮爆雞丁、一品熊掌、魚香肉絲、干燒魚翅。
江蘇菜系由揚州、蘇州、南京地方菜發展而成。烹調技藝以燉、燜、煨著稱;重視調湯,保持原汁。特色菜有:雞湯煮干絲、清燉蟹粉、獅子頭。
浙江菜系由杭州、寧波、紹興等地方菜構成,最負盛名的是杭州菜。鮮嫩軟滑,香醇綿糯,清爽不膩。特色菜有:龍井蝦仁、西湖醋魚、叫花雞。
廣東菜系有廣州、潮州、東江3個流派,以廣州菜為代表。烹調方法突出煎、炸、燴、燉等,口味特點是爽、淡、脆、鮮。特色菜有:三蛇龍虎鳳大會、燒乳豬、鹽火局雞、冬瓜盅、古老肉。
湖南菜系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鮮,尤為酸辣居多。特色菜有:紅煨魚翅、冰糖湘蓮、水煮活魚。
福建菜系由福州、泉州、廈門等地發展起來,並以福州菜為其代表。以海味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鮮。特色菜有:燒片糟雞、桔汁加吉魚、太極明蝦。
安徽菜系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風味構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鮮、擅長燒燉,講究火工。特色菜有:葫蘆鴨子、符離集燒雞。
❷ 高分100,求杭州旅遊方案!
「價格最好100以下,最高可以接受130」這個條件只能找干凈點的旅店了,有很多,你們現找就來得及。
其它內容可到酷訊網、攜程網上看看,旅遊攻略、住宿、交通各方面的都有。
❸ 如何實現法治成就報道的有效傳播
近年來,我國在法治精神的弘揚和法治理念的深化、法律體系的形成、推進依法行政、保障司法公正、建設法治社會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新媒體時代,公眾參與表達的方式進一步多元化,海量信息在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不少負面信息、虛假信息也趁機渾水摸魚,極大地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當我們的報道所述事實不能令人信服時,就會令讀者產生困惑,如果我們的報道平淡、枯燥、乏味,宣傳味太濃,就不被讀者認同,不但談不上有效傳播,還會降低法治媒體的公信力及影響力。
實現法治成就報道的有效傳播,不僅僅是做大做強正面宣傳的需要,也是客觀、公正、全面地反映我們社會生活的要求。作為政法宣傳的主陣地、主喉舌、主渠道,法治媒體的法治成就報道,須增強理性認識,尊重傳播規律,回歸新聞本質,加強傳播過程的公信力與感染力,使傳播對象在接受傳播的過程中認同傳播者所陳述的事實、接受傳播者的觀點,獲得最大的傳播效果。
信息真實是大前提
客觀、公正、及時、准確,以及對問題的透明開放,是法治成就報道引發受眾認同,並進而培育受眾行為和情感忠誠度的基礎和前提。法治成就報道不僅要事實真實,而且要表述得當,不誇大其詞。2008年,我們曾以《都安,一切都平安》為題報道廣西都安縣平安創建工作,當時記者對自己巧借縣名突出都安縣平安創建成就的標題很是得意。不料報道刊發後,一群來自都安縣的群眾就到報社拉橫幅表示抗議,據了解,他們因一起斗毆事件未獲得滿意的賠償而質疑當地司法部門執法不公,他們認為:「既然都安一切都平安了,就不應該發生斗毆事件,更不應該出現執法不公的問題。」我們不去評判這起由斗毆引發的官司是否存在司法不公的問題,單從這起標題事件中就可得出警示:法治成就報道應體現嚴格的真實性,不能偏離新聞規律,不能以「宣傳需要」為借口,任意地拔高典型或說過頭話。
一些法治成就報道之所以讓讀者難以信服,並非都是無中生有的假新聞,主要是不尊重新聞規律,把沒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當新聞去做,以新聞的名義推銷給受眾;有些媒體的做法,就是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既無針對性,更無創造性,硬是把以往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績說成是貫徹落實的結果。由此寫出的成就報道不僅會因「穿靴戴帽」而失實,還相當於肯定了形式主義的做法。廣西法治日報社在《廣西創建社會和諧穩定模範區》大型系列報道策劃中就強調了讓成就報道回歸真實的問題。實,就是要講符合實際的話不講脫離實際的話,講管用的話不講虛話,講有感而發的話不講無病呻吟的話,講明白通俗的話不講故作高深的話。在話語表達上,力戒炫耀、吹噓、不切實際的表達,回歸新聞的客觀表述。比如在《社區矯正讓失足者重獲新生》一文中,一開始就交代了「作為新的監禁刑罰執行活動,社區矯正尤需規范」的背景,對成就則表述為「我區各地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區矯正新路子,有些工作走在全國前列」這其中由於使用了「一些」、「有些」的限定詞,表述有分寸,也更客觀准確。
找准關聯點是黏合劑
與受眾的關注點分歧,是影響有效傳播的重要因素,傳播無效的新聞信息,不可能解決實際問題,更不可能帶來社會效益。政法綜治工作承擔著大量的行政管理職能,很多職能都涉及人民群眾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但在各報的市場調查中,法治成就報道卻不被看好,主要是因為沒有找准要宣傳的法治成就給群眾的受益點,未形成與讀者的關聯。
能動司法是中國司法順應時代挑戰在工作思路和運作上對社會轉型的積極回應,要求人民法院在堅持公正與效率的基礎上,更好地體現人民司法的政治性和人民性。這項改革成就涉及面廣,對這一段歷程的概括總結和凝練升華,對作者的思想水平和創新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戰。遺憾的是,不少聚焦「能動司法」的稿件,採用的都是自上而下的角度,遠離讀者的感受,導致受眾無法解碼新聞信息。而《光明日報》發表的《司法,在改革中前行》在對這一司法改革成就進行報道時,沒有選擇大而空的角度來報道最高法院的做法,而是抓住了「民以食為天」的心理,以「王四叫花雞、王四桂花酒……這是江蘇省常熟市赫赫有名的美食。然而,就在2011年12月,常熟的市民們突然聽說,以後可能吃不到這些東西了。」這個人們非常關注的熱點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常熟市人民法院積極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的小故事,僅僅用了不到900個字,就將「能動司法」的服務性、主動性、高效性這三個顯著特徵詮釋得非常生動,正是因為找到了成就報道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關聯點,用小故事把看似遙遠、抽象的法治精神內核與法治理念轉化成離廣大人民群眾最近、最熟悉的新聞事件,既回答了讀者欲知的事情,又宣傳了司法為民的成就。
由靜轉動是保鮮劑
時效性是構成新聞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條新聞的傳播與發生之間的距離越短,它的新聞價值也就越大。成就報道屬過去時,最大的缺陷就是因為有一定時間跨度而缺乏時效性。要改變成就報道時效不強的狀況,除緊追線索,以獨特的視角從法治成就中挖掘讀者想知道的信息,從而達到相對延長時效的目的,還要設法把靜態轉為動態,把過去進行時轉變為現在進行時。
獲得第23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通訊類一等獎的《「和諧搬遷」背後的故事》就是從舊聞中發掘的好新聞。記者在2012年春節期間參加新春走基層活動時,從眾多基層事件中選取了江西省貴溪市和諧拆遷的舊聞,通過搬遷前後的對比,把江西省委、省政府「群眾至上」的工作理念這個大主題通過一個很小的畫面展開,小中見大,見微知著,折射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在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基層的「落地生根」。該文無論是立意、謀篇、文筆、采訪的深入以及思想的深度提煉都令人稱道,而記者化舊為新,化遠為近的寫作手法,也值得我們借鑒,將他們走進江西省貴溪市濱江生態小區時所聽到的歌聲作為文章的開頭,從描述一位搬遷群眾「生活在畫里」的喜悅心情入手,把「和諧搬遷」背後的各級黨委、政府「不搞強行搬遷,不傷群眾感情,把群眾滿意作為搬遷安置工作的基礎」這一理念通過所見所聞真實地呈現給讀者。在謀篇布局中,作者由點及面、由表及裡,運用鮮活的事例和細節,生動地展現「和諧搬遷」的起因、過程及成效,達到「後發制人」的效果。文章的結尾又再次引領讀者回到「紅燈籠、紅對聯、紅窗花、紅辣椒……所到之處,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一派紅紅火火。美滋滋、喜洋洋、樂呵呵、笑哈哈」的現場,首尾呼應再現場景的手法將全文中最新的事實拎出來,使這個材料堆里挖出的新聞接「地氣」、冒「熱氣」,增加了新聞的時效性。
獨到視角是殺手鐧
信息越泛濫,越需要思想的指引,在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多元、多變的今天,要使法治成就報道浸透思想性,以深刻的思考、獨到的見解永葆與時俱進的話語魅力,讓讀者經常「享受」思想盛宴,就少不了新聞評論這個殺手鐧。法治成就報道不僅僅是為了展示法治成就,更重要的是肩負宣傳依法治國的主張,擔負著指導工作的重任。所以在推出重大典型時,配上一篇指導性強的新聞評論,使新聞與評論相互深化,互相延伸,不僅可以讓讀者正確認識成就,也將體現在新聞報道中的指導性明明白白地「說」出來,以突出思辨色彩,形成正面宣傳的強勢效果。
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制度化、常態化,是廣西靖西縣創新社會管理、破解工業化進程中矛盾糾紛高發帶來的諸多社會難題的一個創舉,實現了企業、黨委和政府、企業和周邊群眾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為廣西社會管理創新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本。我們通過深入靖西縣最大的民營企業廣西信發鋁有限公司采訪,將其經驗中最具特色的每年繳納400多萬元共建資金,企業、周邊百姓和政府利益「捆綁」作為引題,以《信發鋁:社會責任制度化下活地企三贏「好棋」》為主題,通過企業進駐之初,由於征地、采礦、文化差異、溝通不暢等等原因,造成企業與周邊群眾糾紛不斷的背景,再現了靖西縣委在解決這個棘手問題時如何既考慮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又維護群眾利益的做法,信發鋁自覺履行社會責任,不僅僅為農民發放失地補償費,還投入巨資對開采過的被征地復墾換來三贏結局的故事。為給讀者以正確認識成就的視角和判斷標准,我們給這篇文章配發了短評,指出靖西成功的經驗,在於信發鋁勇於承擔社會責任,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政府創新社會管理和服務手段,拿出有效辦法,協調各方利益。文章發表後,受到廣泛好評,自治區黨委政法委的一位領導說,長期以來企業發展與百姓利益之間的矛盾似乎難以調和,這篇報道把新聞事實放到時代的大背景下來分析,寫得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讀性,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路與作法。
傳播技巧是調味劑
法治成就報道題材時間跨度大,文章框架大,如果把新聞簡單地推到讀者面前,就很容易寫枯燥。傳播的表現形式與受眾樂於接受的方式不一致,就必然使讀者產生厭惡。為了避免這種結果,在寫作時將硬題材做軟處理,把理性的東西感性化,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把宏觀的東西微觀化;在語言表達上,多用文學語言,多做具體、形象、生動的描繪,大膽地把比喻、抒情等文學手法運用在硬題材的寫作上,努力把文件語言和法律術語轉換成易讀易懂的群眾語言,運用鮮活的語言說明事物、表達觀點,無異於烹調中的調味劑,給讀者必讀、易讀、悅讀的法治成就報道。
廣西首府南寧市在深化平安建設過程中開展「人人積小安,共建大平安」活動,從民生的角度去解決平安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大力實施七大政法民生工程、通過文化建設為平安建設注入活力,至2013年已經連續五次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管理優秀城市」稱號。對於橫跨5年的成就報道,怎麼寫,才能避免就事論事的枯燥沉悶、甚至過分「拔高」的空泛空洞?寫什麼,才能在情理交融中贏得讀者的信任、激發人們的信心?記者在采訪時既注意收集宏觀、綜合、概括的硬性材料和數據,又注意收集感性、典型生動的軟性素材,注重發掘和掌握大量有情節、細節、充滿生活化的生動活潑的故事,寫作時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在寫稿時盡量採用諸如「賭棍」如何變隊長,找到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舞台之類故事性強、感情色彩鮮明的材料說明觀點,用諸如「百舸爭流千帆競,揚帆破浪正當時。匆匆的步履,是為追尋共同的『平安夢』,不倦的探索,是為了把追夢路上那盞燈點得更亮」之類的文學語言讓讀者產生愉悅之感,用「多一個球場少一個賭場」之類的群眾語言從感情上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將南寧市平安創建工作表達得有聲有色。現場、細節、氣氛、與文氣渾然一體,讓人眼前一亮,留給讀者新、美、酣暢、大氣、文氣而不霸氣的感覺,增強了報道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現代法治精神的提出與弘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運用新聞工作者自身的智慧、分析和思辨能力,看到受眾無法直接洞悉的新聞事實本質,將其提煉出來,以一種平和、親近、可信的方式告知受眾,以實現法治成就報道的有效傳播,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廣西法治日報社副總編輯)
員寧珠 《 新聞戰線 》(2014年第6期)
❹ 美食節作文
美食節
今天,是一年一度美食節的最好一天,我和家人來到文化廣場,只見人山人海,車水馬龍;攤點連綿起伏,緊貼在快。
我們先品嘗了10元4串的羊肉串,一口咬下去香飄四溢,羊肉的味道發揮的淋漓致盡,再加上邊吃邊看新疆的人在跳舞,頓時我感覺我彷彿置身在新疆,到他們那做客了。然後買了兩只叫化雞到草坪上吃。我剝開了一層又一層紙,終於看見用荷葉所謂的「叫化雞」。一看,原來所謂的叫化雞就是鴿子。雖然是鴿子,但他們用荷葉包住來煮,輕輕嚼一口,濃濃的荷葉味環繞在身邊,彷彿置身在炎夏酷暑的湖邊觀看盛開的荷花。
在到處走走,看見了鴕鳥宴,有兩只鴕鳥被困在籠子中,耷拉著腦袋,無精打採的樣子,但店主卻興高采烈,乾的火熱朝天。在走走,突然傳來了一股臭味,抬頭一看,原來是「毛主席題詞的臭豆腐」雖然是臭了一點但吃下去,香味無窮。再看向對面也有羊肉串,品嘗了剛才的覺得很好吃,想在吃,就又買了10元7串的羊肉串。吃下去美味、香氣、麻辣,通通不翼而飛,隨之換來卻是苦辣、沒嚼勁。突然感到後悔極了,也明白了便宜沒好貨,好貨沒便宜的道理,在此警告千萬不要貪小便宜。
再到東邊的盡頭有七彩棉花糖,那七彩棉花糖如同雨後天上出現的彩虹那般的美麗。七彩棉花糖味道甜甜的。舔一舔,軟軟的棉花糖立刻在口中散開,就好像在雲上步行。
要回家了,留戀的看了一下,店主們乾的火熱朝天,無比興奮。客人們吃的高高興興,開開心心。雖然有點烏煙瘴氣,但卻讓人流連忘返。
一年一度的美食節,不僅讓我懂得了很多民族風情,以及有著悠久歷史的吃物,真是令人大開眼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