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稀土打黑成果

稀土打黑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21 09:16:21

Ⅰ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對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內發育的印支期中酸性淺成-超淺成相斑 (玢) 岩侵入體和賦存於其中的典型礦床-春都斑岩銅礦床地球化學及成岩成礦模式的研究, 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 通過野外觀察和室內鏡下鑒定、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綜合分析研究表明: ①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為閃長玢岩, 其次為花崗閃長斑岩, 均屬於亞鹼岩系中的鈣鹼性岩類。②閃長玢岩、花崗閃長斑岩中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Sr、K、Rb、Ba、Th, 高場強元素Ta、Nb、P、Hf、Ti、HREE相對虧損, 具有島弧火成岩基本特徵; 斑 (玢) 岩中成礦金屬元素W、Sn、Mo、Bi、Cu、Pb、Zn豐度高。③閃長玢岩稀土元素總量變化於87.25~255.49之間, 球粒隕石標准化曲線為輕稀土元素富集型, 分配曲線右傾, 有輕微的銪正異常; 花崗閃長斑岩稀土元素總量變化於184.34~294.87之間, 球粒隕石標准化圖為輕稀土富集型, 分配曲線右傾, 有微弱銪負異常和微弱鈰負異常。輕、重稀土元素的分異程度高, 由早期的閃長玢岩→晚期的花崗閃長斑岩演化, 岩漿中的輕稀土富集程度和鹼性程度趨於增強, 閃長玢岩岩漿侵入早於花崗閃長斑岩, 是同源或相似岩漿不同演化過程的產物。

(2) 在宏觀地質研究基礎上, 依據岩漿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的分析, 對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成岩成礦構造構造環境進行了判別, 對物質來源和岩漿演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①研究區侵入岩物質主要來源於與俯沖造山作用有關的地幔和地殼的混合, 產生於印支期甘孜-理塘洋殼向格咱微陸塊俯沖的消減帶 (俯沖帶)構造環境; 具I型花崗岩的特徵, 是活動大陸邊緣的產物。②研究區金屬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值變化於-6.54‰~0.14‰之間, 極差為6.40‰, 均值為-2.28‰, 硫同位素組成變化范圍較窄, 成礦物質來源比較單一, 硫主要來自深部岩漿, 具幔源硫的特徵 (0±3 ‰), 同時有一定數量的地殼沉積物還原硫的混入。 研究區鉛同位素的206Pb/204Pb值變化於17.863~18.036之間, 極差為0.173; 207Pb/204 Pb值變化於15.448~15.614之間, 極差為0.166; 208Pb/204Pb值變化於37.753~38.188之間, 極差為0.435; 具有單一的成礦物質來源。依據硫化物的鉛μ值及鉛平均增長曲線圖、鉛同位素△β-△γ成因分類圖解、鉛同位素構造環境判別圖的判別, 礦石鉛主要來自於下地殼或上地幔。③通過含礦石英脈樣品進行氫、氧同位素測試。δD值為-73.1‰~100‰, 變化幅度較大;δ18OSMOW值為13.2‰~13.9‰, 分布較為集中; 研究區成礦流體主要為原始岩漿水為主, 同時有大氣降水的加入。④閃長玢岩樣品的DI值介於60.43~75.13之間, 平均為67.25; 花崗閃長斑岩樣品的DI值介於77.60~90.55之間, 平均為81.16; 花崗閃長斑岩分異和酸性程度均較高於閃長玢岩。研究區閃長玢岩形成明顯受結晶分異作用所控制, 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微弱; 花崗閃長斑岩同時受部分熔融和分離結晶作用所控制; 二者具有同源岩漿結晶分異演化關系, 屬於同源異相的產物。 閃長玢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質量百分數與lgSI值的線性關系均不明顯。 花崗閃長斑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質量百分數與lgSI值的線性關系均明顯, 春都閃長玢岩發生同化混染作用,有地殼物質的混入; 花崗閃長斑岩岩漿中也有少量大陸地殼物質混入, 同化混染作用較弱。

(3) 通過研究區侵入岩與埃達克質岩的對比研究, 並結合其宏觀地質特徵分析, 研究區侵入岩地球化學特徵具有高Sr、低Y、低Yb、高Sr/Y、富輕稀土, 無Eu異常或僅有輕微的負Eu異常, 與埃達克質岩特徵相似。

(4) 研究區蝕變分帶明顯, 存在以呈雁列式產出的花崗閃長斑岩岩枝或岩脈為中心,向外依次出現鉀硅化帶 (鉀長石、黑雲母及硅化帶)→絹英岩化帶 (石英絹雲母化帶)→(泥化帶)→青磐岩化帶→角岩化帶, 具有與 「二長岩蝕變」 模式相似的蝕變特徵, 但蝕變分帶的規律性相對較差, 存在重復-偏對稱現象, 顯示蝕變類型及其分帶受岩體控制的空間分布特徵。 一般情況下, 銅礦化強度與蝕變類型有顯著關系, 在硅鉀化帶、絹英岩化帶及其過渡帶礦化強度較好。

(5) 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展布於爛泥塘—雪雞坪—刺來—春都一帶, 斑岩體由閃長玢岩及其以岩枝、岩脈侵入其中的花崗閃長斑岩組成的復式岩體。春都硅化鉀化閃長玢岩鋯石LA-ICP-MS U-Pb微區定年分析的年齡為246.1±3.0Ma~260.8±2.5Ma, 與雪雞坪石英閃長玢岩體的角閃石40Ar-39Ar法年齡 (249.92±4.99Ma) 和刺來閃長玢岩鋯石LA-ICP-MS U-Pb年齡 (252.3±3.4Ma) 基本一致, 但推測實際閃長玢岩成岩年齡應晚於246.1±3.0Ma~260.8±2.5Ma, 大約240Ma左右。 春都含礦母岩花崗閃長斑岩體鋯石LA-ICP-MS U-Pb年齡為217.5±1.9~217.3±1.8Ma, 表明春都含礦母岩花崗閃長斑岩體年齡與中甸島弧岩漿活動的高峰成礦期215Ma基本一致。 無礦閃長玢岩形成比花崗閃長斑岩早約25Ma。 如此之久的岩漿-熱液系統是形成具有規模的斑岩銅礦必要條件之一。

(6) 通過野外地質工作發現, 研究區花崗閃長斑岩中可見閃長玢岩捕虜和穿插閃長玢岩的關系, 礦化與蝕變以花崗閃長斑岩為中心, 從花崗閃長斑岩體向外蝕變逐漸變弱;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 春都花崗閃長斑岩體年齡與中甸島弧岩漿活動的高峰成礦期215Ma基本一致。 揭示了研究區成礦母岩為印支晚期侵位的花崗閃長斑岩。

(7) 建立了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的斑岩成因模式。 中三疊世-晚三疊世早期甘孜-理塘洋殼開始向西俯沖, 隨著俯沖深度的增加, 導致板片脫水和部分熔融, 引發地幔物質部分熔融, 從而形成了上侵的鈣鹼性系列的岩漿, 岩漿在上升過程中不斷分異演化, 當演化至安山岩漿時, 於晚三疊世沿NNW向的格咱河區域深大斷裂發生淺成-超淺成侵入, 形成早期呈岩株或岩枝產出的無礦閃長玢岩。 晚三疊世中晚期, 研究區底部的安山質岩漿演化為英安質岩漿, 英安質岩漿沿著閃長玢岩底部的構造薄弱帶 (NNW向斷裂構造系統) 上侵進入玢岩體內, 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 最終形成春都花崗閃長斑岩,同時由於岩漿熱液的對流循環, 在斑岩體和圍岩 (早期侵位的玢岩或三疊系地層) 中形成了不同礦物組合及蝕變分帶。 由於西斑岩帶先期侵位的閃長玢岩的阻隔或壓製作用, 本階段岩漿侵入活動主體區域向東遷移至中-東斑岩帶, 所以西斑岩帶岩漿侵入活動相對較弱或侵位較深。 岩體在東斑岩帶主要呈岩株或岩枝產出, 而在西斑岩帶主要呈岩枝或岩脈產出, 岩體規模相對較小; 本期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有石英二長斑岩、花崗閃長斑岩等,本期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有石英二長斑岩、花崗閃長斑岩等, 為斑岩型銅 (鉬) 礦床的成礦母岩。

(8) 通過總結礦床成因及成礦規律, 建立了春都 「雁列式斑岩脈」 控礦模式。 在東西向的洋盆擠壓俯沖作用下, 中甸島弧區西斑岩帶的NNW向斷裂構造產生左行走滑, 由此派生一定量的NE-SW向局部引張, 形成雁列式斷裂構造系統。 花崗閃長斑岩岩漿沿NNW向雁列式走滑斷裂構造系統侵入早期玢岩體內或圍岩, 形成 「雁列式花崗閃長斑岩脈」。 當含礦熱液從花崗閃長斑岩岩漿中分離, 進入閃長玢岩或花崗閃長斑岩頂部的裂隙帶, 與下滲的大氣降水及溶解其中的部分成礦物質混合, 形成混合流體, 這種富含Cu、Pb、Zn、Fe等成礦物質和H2O、CO2、S2-、Cl-等揮發性組分的成礦流體進入圍岩裂隙中, 與圍岩發生硅鉀化、絹英岩化等交代蝕變作用, 熱液中的Cu等金屬元素與硫結合,形成浸染狀產出的黃鐵礦、黃銅礦等金屬硫化物; 或隨著溫度的降低成礦流體中的金屬硫化物直接析出形成脈狀的金屬硫化物。 受NNW向雁列式花崗閃長斑岩脈的控製作用, 春都銅礦床的礦體也呈現出雁列式分布的特徵, 形成與典型斑岩銅礦床不同的礦化格局。研究表明這種控礦模式在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9) 系統分析了春都銅礦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成礦地質條件, 總結了找礦標志。 對區內印支期發育的斑岩銅礦進行了詳盡的對比分析, 依據春都 「雁列式斑岩脈」 控礦模式, 優選了6個找礦靶區。 同時指出, 在今後的找礦工作中, 應把握好 「雁列式斑岩脈」控礦模式對含礦斑岩和礦體的控制規律, 在平行NNW走滑雁列式斷裂構造系統和沿其走向延伸方向做重點的控制和總體部署, 並加強深部找礦工作。

Ⅱ 稀土在中國是怎麼被發現的

中國最早的稀土礦發現於1934年,發現人是何作霖教授。

1927年,地質學家丁道衡隨中國瑞典西北科學考察團在內蒙古發現白雲鄂博大鐵礦。1933年丁道衡深知何作霖在偏光顯微鏡方面有深厚的功底,便委託他研究白雲鄂博的礦石。他詳細研究了丁道衡採集的十幾箱標本,用當時僅有的儀器偏光顯微鏡,在1934年發現了兩種細小的新奇礦物,當時定名為白雲礦和鄂博礦(後來證明是獨居石和氟碳鈣錦礦),並經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光譜分析,證明是稀土礦物。他大膽地預測該礦稀土元素儲量豐富。當時,丁道衡指出此礦是有希望的鐵礦,而有關部門卻認為是無稽之談,無足輕重。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要建設包鋼,白雲鄂博礦山的地質勘探工作大規模開展起來。1958年中國科學院與蘇聯科學院組成聯合考察隊,研究白雲鄂博礦的物質組成,何作霖被任命為中方隊長,在他的領導下,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終於查明,這個礦山不僅僅是大型鐵礦,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稀土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80%。其礦物組成超過150種,可稱世界之最。1959年又發現其中含有大量的鈮和鉭,證明這個礦為一大型的鈮鉭礦床,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絕對的「稀土大國」,人民不會忘記何作霖的功績。1984年,包鋼建設30周年成就展覽,何作霖和丁道衡一起被記入包鋼史冊。對於一個礦物學家來說,這是人民最高的獎賞

中國主要稀土礦的發現歷程如下:

1927年丁道衡教授發現白雲鄂博鐵礦,1934年何作霖教授發現白雲鄂博鐵礦中含有稀土元素礦物以來,中國地質科學工作者不斷探索和總結中國地質構造演化、發展的特點,運用和創立新的成礦理論,在全國范圍內發現並探明了一批重要稀土礦床。20世紀50年代初期發現並探明超大型白雲鄂博鐵鈮稀土礦床,20世紀60年代中期發現江西、廣東等地的風化淋積型(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20世紀70年代初期發現山東微山稀土礦床,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現四川涼山"氂牛坪式"大型稀土礦床等。這些發現和地質勘探成果為中國稀土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最可靠的資源保證,同時還總結出中國稀土資源具有成礦條件好、分布面廣、礦床成因類型多、資源潛力大、有價元素含量高、綜合利用價值大等最基本的特點。

截止目前為止,地質工作者已在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區)發現上千處礦床、礦點和礦化產地,除內蒙古的白雲鄂博、江西贛南、廣東粵北、四川涼山為稀土資源集中分布區外,山東、湖南、廣西、雲南、貴州、福建、浙江、湖北、河南、山西、遼寧、陝西、新疆等省區亦有稀土礦床發現,但是資源量要比礦化集中富集區少得多。全國稀土資源總量的98%分布在內蒙、江西、廣東、四川、山東等地區,形成北、南、東、西的分布格局,並具有北輕南重的分布特點。

Ⅲ 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為何60多年來一直被當成鐵礦開采

沒有報道上說的那麼邪乎,作為一個曾經在礦山工作過的過來人,從自己的從業經歷來解讀一下,稀土礦為何60多年來一直被當成鐵礦開採的問題。先說明一下,本人不是從事稀土礦,而是其他有色金屬,但是不管是何種礦,從礦石的開採到尾礦堆積的過程,再到浮選加工的原理基本沒有多少區別。我們先來看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內蒙古白雲鄂博礦山的稀土礦床,它的地質成分的構成是鐵白雲石的碳酸岩型礦床,主要成分是鐵礦中伴生稀土礦物(除氟碳鈰礦、獨居石外,還有數種含鈮、稀土礦物)。采出的礦石中含鐵30%左右,稀土氧化物約5%。

對於白雲鄂博這樣的大型綜合礦山,尾礦也含有殘余的鐵礦,以及未做處理的稀土及其他礦石。以後就可以作為稀土選礦的原料,等有更成熟的選礦工藝以後,再次進行篩選提煉。而且從報道上來看,從1965年開始,白雲鄂博就確立了“以鐵為主、綜合利用”的開采方針。這就說明對於白雲鄂博的綜合價值、各類礦種的後續利用價值,在當時就有明確的綜合利用、保護資源的意識。在我國正規的礦山開采中也都是這么做的。幾十年來,中國的地質、采礦和冶煉行業從未停止過加強白雲礦綜合利用水平的努力。礦體的規模、儲量不斷清晰,多礦同選的工藝不斷成熟,鐵礦稀土礦等精礦石各有歸處。尾礦的價值不斷重新被人們挖掘出來,並且得到多次利用,還有個好處就是不用深入地下,只需在平地上挖就行了,因為前人們已經挖出來了,甚至做了初步的破碎。

Ⅳ 世界最大稀土礦一直被當做鐵礦挖,其中有什麼隱情

稀土被譽為「萬能之土」,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截至目前,已被多國列為「關鍵礦產」。


生產第一、出口第一、應用第一……我國稀土產業擁有資源與市場兩大優勢。近年來,通過加強資源保護,創新體系建設,我國努力推動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私挖盜采、「黑礦」走私等亂象依然存在,影響稀土資源價值體現。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白雲鄂博礦,是世界公認的最大稀土礦。由於家底長期不清,基礎研究「斷檔」,交易「惡性競爭」等原因,白雲鄂博稀土礦長期被當成鐵礦開采,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稀土價格偏離真實價值。


專家建議,應盡快摸清白雲鄂博礦家底,補上基礎研究短板,建立統一的國家交易平台,努力建設稀土強國,助推高質量發展。



人才匱乏制約我國稀土科技研發


「當今世界每六項新技術的發明,就有一項離不開稀土。」范宏瑞說。


記者采訪發現,目前我國稀土研發,特別是基礎研究層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斷檔」,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多年來難以擺脫「挖土賣土」、稀土賣成「白菜價」的尷尬。


「根本原因在於研發落後,特別是基礎研究更是少有人問津,核心技術專利大量向國外購買。」池建義坦言。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衛表示,當前我國供應著全世界90%的稀土,生產著全球70%的稀土磁性材料,「但專利大多在日本和美國企業手中,出口產品還得向人家付專利費。生產的許多稀土材料部件,都不知道人家用在了什麼地方」。


在楊占峰等人看來,我國稀土整體研究水平與國外大約相差20年,許多方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由徐光憲院士率領的科研團隊,20世紀70年代研發的稀土串級萃取理論工藝,是我國在稀土領域少有的國際領先技術,正是靠這一優勢,我國在稀土分離方面搶佔了制高點。


之後,我國在稀土技術研發上並無大的建樹。據楊占峰介紹,直到2020年初,我國在江西贛州成立中科院稀土研究院。目前,各大院校沒有稀土專業,沾邊的也僅有中南大學和東北大學等高校的冶金工程專業。


人才匱乏已經成了我國稀土科技研發的瓶頸。目前,全國20餘位與稀土研究相關的院士中,專門研究稀土的幾乎沒有。


內蒙古包頭市有一所白雲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僅有13人建制,其中11位是從外面臨時聘請的專家。


池建義等認為,由於人才匱乏、力量分散,我國很難就統一的稀土研究課題進行合作攻關,更難形成共同的稀土理論研究成果,使得我國稀土基礎研究不連貫,核心技術研發乏力,難搶制高點。


被譽為「稀土之父」的徐光憲先生曾說,目前人類對稀土的認識不足四千分之一,探究空間巨大。


「現在我們像在『蒸饅頭』,只知道放『鹼面』,不知道背後的化學反應是什麼。」楊占峰說,基礎研究滯後制約著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亟須數、理、化等多學科交叉,攻克稀土元素的內在機理。此類「燒錢」、費時費力的事情,需國家頂尖研究團隊才能完成。


專家建議,在有一定基礎的高校設立稀土專業,培養後續人才;同時,可由科技部牽頭在稀土科研力量、設施設備、產業較集中的內蒙古包頭市,組建一個國家級稀土綜合研究院所。


他們認為,新組建院所決不能走老路,一定要創新體制機制,打造產、學、研、政、企共同參與的稀土研究應用國家平台,讓稀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盜采偷賣「黑稀土」仍屢禁不止


位於包頭市黃河大街上的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簡稱「包頭稀交所」),是國內稀土「明碼標價」的交易所。


記者在這里看到,大屏幕上實時滾動著各種稀土產品的交易量和價格,展現著稀土系列指數和價格走勢。


包頭稀交所董事長李振宏頗為感慨地說,國內稀土企業交易絕大部分通過雙方協商交易完成,真實成交價格就像「袖筒里掰手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國內一家稀土生產企業負責人坦言,公司一直採用傳統貿易方式,稀土定價由公司領導內部開會決定,「就是靠低價競爭,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


記者調查發現,國內六大稀土集團及下屬企業,在銷售環節仍各自為戰,貿易方式傳統,成交價格不透明,行業內部競爭混亂。


「國外都是大買家,而我們是上百家企業分散對外銷售,國外買家在低價時大量買進,價格上漲時則停止采購、使用庫存,逼著國內企業競相降價出售。」李振宏說。


「黑稀土」交易是稀土市場另一亂象。盡管近幾年,國家持續整治打擊「黑稀土」,但假借廢料回收、進口稀土名義盜采偷賣的「黑稀土」仍屢禁不止。


2019年全國稀土開采量配額控制在13.2萬噸,但實際產量大大超出。據業內估計,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稀土中,來源不明、生產指令性計劃外的「黑稀土」,已經超過一半以上,導致供過於求,加劇稀土低價外銷現象。


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六大稀土集團的銷售毛利率也明顯下降。其中,北方稀土集團的銷售毛利率,從2011年最高72.8%,下降到2019年的10%左右。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出口國、消費國,擁有稀土資源與市場兩大優勢地位,但一直沒有取得相應的稀土定價權。


「原因之一在於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稀土產品交易市場,缺乏客觀價格形成機制。」李振宏說。


其實早在2011年5月,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內蒙古就批准成立了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由北方稀土、中鋁稀土、五礦稀土、國儲中心等13家稀土骨幹企業、機構共同出資組建,當時此舉被視為中國稀土產業謀求國際定價權的關鍵之舉。此後,國內相繼設立湖南南方稀貴金屬交易所、江西贛州稀有金屬交易所等平台。


然而9年過去了,國內稀土交易依然是線上線下「兩張皮」。目前,全國稀土企業在公開交易平台上的交收量微乎其微。2019年,包頭稀交所的實際交收額僅13.3億元,交收量僅0.3萬噸。


李振宏分析,除本身交易機制不夠成熟外,平台級別低、指令性生產和市場化交易相矛盾等因素疊加,嚴重製約稀土交易平台發揮作用。


一方面,交易制度的設計空間不足。2011年以來,我國對非國家級交易所制定了很多限制措施,包頭稀交所等幾大交易平台,都是省區級交易平台,服務稀土行業的功能難以發揮。


另一方面,行業客戶參與度不高。多家下游稀土應用企業反映,稀土產品生產是計劃性管理,而下游應用是市場化行為,造成計劃管理和市場行為的不協調。


稀土與黃金、石油一樣都是國家戰略資源,理應像黃金、石油一樣有國家設立的交易所。業內人士和專家建議,必須盡快建立國家級統一交易平台,避免「區自為戰」,形成公平、公開、公正的稀土定價機制,將稀土定價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業內專家認為,統一的國家級交易平台可以通過商業收儲調節市場供需,實現供應穩定、開采銷售可控,並建立出口可追溯機制,解決行業偷逃稅問題,堵住「黑稀土」交易,避免稀土賣個「白菜價」。


包頭市市長趙江濤表示,一個公開透明的全國統一市場,既可以通過價格形成機制理順產業,也能成為實施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的抓手。


池建義等人指出,市場應用較多的輕稀土儲量並不低,而且隨著澳大利亞、美國、越南等國外稀土企業的投產,多元化的全球供應格局逐漸形成,輕稀土的開放競爭已經不可避免。因此,我國稀土調控政策不能輕重不分,應適時放開輕稀土,管住重稀土,促進輕稀土交易進入公開透明的市場化交易平台。

Ⅳ 嚴純華的成果榮譽

嚴純華參加編寫了《稀土》等學術專著,先後發表論文250餘篇,獲國家專利11項,研究成果兩次被收入《中國網路年鑒》(1986、1992)。由於他在稀土科學研究和應用中的傑出貢獻,他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7)、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9)和二等獎(1999),國務院、國家教委授予的「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89)等榮譽。從1987年至今,他已獲得了由國家、教育部、冶金部、北京市、北京大學所授予的20餘個不同的獎項。面對獎勵與榮譽,嚴純華經常會說到一句普通的話:榮譽是別人給的。他認為北大有資格獲此殊榮的人有很多,自己只是被組織厚愛而作為代表被推薦而已。
正是這種對待榮譽平實的心態,使他在這些光環下,仍保持著科研工作者的純朴、嚴謹和平易近人,不斷地超越自我,攀越著一個又一個的學術高峰。 J. Zhang, L. D. Sun, C. S. Liao, C. H. Yan*, 「A simple route towards tubular ZnO」, Chem Commun., 3, 262-263 (2002).
Z. G. Wei, L. D. Sun, C. S. Liao, C. H. Y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nd color purity improvement in nanosized YBO3:Eu」, Appl. Phys. Lett. 80, 1447 (2002).
J. Zhang, L. D. Sun, H. Y. Pan, C. S. Liao, C. H. Yan<*, 「ZnO nanowires fabricated by a convenient route」, New J. Chem., 26(1), 33 (2002).
E. Q. Gao, Z. M. Wang, C. S. Liao, and C. H. Yan*, A novel three-dimensional metal-organic polycatenane and topologic isomerism, New J. Chem., 26(9), 1096-1098, (2002).
X. H. Li, Y. H. Huang, Z. M. Wang, and C. H. Yan*, Tuning between negative and positive magnetoresistance in (La0.7Sr0.3MnO3)1- x(La1.85Sr0.15CuO4)x composites, Appl. Phys. Lett., 81(2), 307-309, (2002).
Y. H. Huang, C. H. Yan*, F. Luo, W. Song, Z. M. Wang, C. S. Liao, Large enhancement in room-temperature magnetoresistance and dramatic decrease in resistivity in La0.7Ca0.3MnO3/Ag composites, Appl. Phys. Lett., 81(1), 76-78, (2002).
Y. H. Huang, C. S. Liao, Z. M. Wang, X. H. Li, C. H. Yan*, J. R. Sun, and B. G. Shen, Large doping effects arising from Sc on magnetic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La0.7Ca0.3Mn1-xScxO3, Phys. Rew. B, 65, 184423-8, (2002).
G. Xu, Y. W. Zhang, C. S. Liao, and C. H. Yan*,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Weakly-agglomerated Scandia Stabilized Zirconia Nanocrystalline, J. Am. Ceram. Soc., 85(4), 995-997, (2002).
B. Zhou, Y. W. Zhang, C. S. Liao, F. X. Cheng, and C. H. Yan*, L. Y. Chen, and S. Y. W., Enhanced magneto-optical Kerr effects and decreased Curie temperature in Co-Mn ferrite thin films, Appl. Phys. Lett., 79(12), 1849-1851, (2001).
Y. W. Zhang, Y. Yang, S. Jin, S. J. Tian, G. B. Li, J. T. Jia, C. S. Liao, and C. H. Yan*, Sol-gel Fabrication and Electrical Property of Nanocrystalline (RE2O3)0.08(ZrO2)0.92 (RE=Sc, Y) Thin Films, Chem. Mater., 13(2), 372-378, (2001).
B. G. Zhang, H. Mo, C. Y. Duan, C. He, Q. J. Meng, Z. M. Wang, C. H. Yan, Novel highly symmetrical cube-shaped cation with 16-nitrogen donors, Chem. Comm., 24, 2652-2653, (2001).
C. J. Fang, C. Y. Duan, D. Guo, C. He, Q. J. Meng, Z. M. Wang, C. H. Yan, Self-assembly of a chloro-bridged helical coordination polymer achieved from a ferrocenyl-containing double-helicate, Chem. Comm., 24, 2540-2541, (2001).
Q. L. Chu, Z. M. Wang, Q. C. Huang, C. H. Yan, and S. Z. Zhu, Fluorine-Containing Donor-Acceptor Complex: Infinite Chain Formed by Oxygen···Iodine Interaction, J. Am. Chem. Soc., 123(44), 11069-11070, (2001).
Y. W. Zhang, S. Jin, Y. Yang, G. B. Li, S. J. Tian, J. T. Jia, C. S. Liao, C. H. Yan*, Electrical Conctivity Enhancement in Nanocrystalline (Sc2O3)0.08(ZrO2)0.92 Thin Films,15. Appl. Phys. Lett., 77(22), 3409-3411, (2000).

Ⅵ 王玉鵬的獲得成果

1、研究了低維強關聯電子體系中的磁雜質問題並提出「鬼自旋」現象,代表性論文已被引用100餘次。
2、提出了拉廷格液體中的邊界臨界指數理論,為研究准一維導體中的輸運性質打下了基礎。
3、提出了123相高溫超導體的輕稀土摻雜理論並解釋和預言了多個實驗現象。
4、提出了拉廷格液體理論與費米液體理論的對應關系。
5、提出了SU(4)自旋梯子模型並首次觀察到阻挫引起的調制結構;
6、研究了量子點的自旋極化輸運性質。
7、提出了帶簡並超導體系自旋單態P-波配對BCS態,這一理論可以用以解釋非傳統超導體中的實驗佯謬。
8、研究了量子點的退相干機制。
目前的研究課題及展望:低維強關聯電子體系的研究是凝聚態理論研究的主流方向,它包括了高溫超導體、量子霍爾效應、超大磁阻、有機導體、納米系統、二維電子氣及碳納米管等重要物理系統。許多重大的物理問題仍然懸而未決。計劃仍在這一領域從事理論研究,包括高自旋費米子的凝聚及新物質態、低維導體中的金屬-絕緣體轉變問題、拓撲性元激發問題、超導機制問題等;研究與量子點相關的自旋電子學及自旋流機制;與量子計算相關的理論問題。人造納米周期結構是一種新型物質形態,它在下一代電子器件方面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擬研究這類系統的輸運性質。

Ⅶ 為什麼稀土價格近期一直連連上漲

稀土價格上漲反映的是近期以來稀土行業在打黑、收儲與下游需求三方面都陸續發力。尤其是去年的八部門聯手在全國開展打擊稀土違法違規行為專項行動,已經在各地陸續取得不錯成效,在供給側形成了有效制約,給稀土價格上漲提供了有力支撐。建議近期多關注稀土方面投資理財。

Ⅷ 重要成果

(一)找礦成果的總貌

根據《中國礦床發現史》物探化探卷提供的史料,物探或物探為主與化探綜合發現及擴大的大、中型金屬、非金屬礦床549處,其中金屬礦465處,非金屬礦84處。

物探曾在鐵等54種金屬、非金屬礦上進行過工作,大量工作且效果較好的礦種是鐵、銅、鉛鋅、鉻、鎳、錫、鎢、鉬等金屬礦,以及石墨、硫鐵礦、磷礦、金剛石和各種鹽類礦等非金屬礦,在金、銀、鉑(鈀)等貴金屬礦和稀有金屬礦方面工作較少且效果也不如化探。物探、化探及物探化探綜合方法的找礦效果見下表(表3-1)。

(二)重要的成果

下面所引用的數據及事例主要根據《中國礦床發現史》物探化探卷,所列物探發現礦床是指經物探或以物探為主與化探共同工作後發現、圈出主礦帶或主礦體,為確定其是否為大、中型礦床提供了依據,而非僅發現礦化點或礦點,還不能確定其規模者。擴大是經物探工作後礦床由小型升為中型或由中型升為大型者。

1.鐵礦(含釩鈦磁鐵礦)

尋找鐵礦是物探最有效果且工作量最多的工作,幾乎磁性鐵礦上均曾採用過物探方法。物探發現的大、中型礦164處(大型46處),另擴大者62處(其中大型25處)。在礦區的詳查、勘探中圈定礦體、研究產狀、發現打丟的盲礦等方面工作也十分出色。最為知名的例子,如遼寧鞍山-本溪地區(特大型)鐵礦,內蒙古白雲鄂博鐵-鈮-稀土礦(特大型),四川西昌地區特大型釩鈦磁鐵礦田,湖北大冶地區鐵礦田,河北遷安-灤縣及武安-沙河鐵礦田,山西五台山地區鐵礦,江蘇南京梅山鐵礦,安徽廬江羅河、大包莊、龍橋鐵礦和馬鞍山地區的鐵礦田,福建龍岩馬坑鐵礦,山東萊蕪地區鐵礦田、淄河鐵礦,河南舞陽、許昌鐵礦,湖南祁東鐵礦,雲南新平大紅山鐵銅礦,陝西柞水大西溝鐵礦,新疆哈密天湖、磁海等鐵礦。其中一些礦床的發現和儲量擴大物探起到了關鍵作用,特別是第四系覆蓋區的找礦和深部盲礦的發現,全靠磁法為主的物探,個別使用了重力、電剖面及電測深方法。20世紀60年代後期,井中磁測在找深部盲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類實例十分普遍),研究復雜和弱磁異常的技術進步為找深部礦和形體復雜的礦提供了有效方法。在驗證異常中走過一些彎路,積累了不少經驗。磁法定量推斷磁性鐵礦的埋深、傾向、大體形態十分有效,早期主要用垂直、水平磁秤得到磁異常場的向量,可確定礦體頂部位置及埋深,後期多使用特徵點等解析法。進入20世紀80年代,則多用計算機進行各種定量反演,有時可給出礦的截面形態。磁法用於其他磁性礦的效果也與鐵礦同。

表3-1找礦效果表

註:黑色金屬礦中的鐵礦和鈾礦系按礦床數統計。

2.鉻鐵礦

在大多數找鉻礦的地質項目中,物探均開展了工作。最主要的工作是用磁法發現覆蓋區的超基性岩,並圈定和劃分岩相,一些地區還用重力和電法研究其產狀。早期物探主要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以及全國有超基性岩的地區圈定岩體工作。進入20世紀60年代,高精度重力測量技術的日趨完善、成熟,在直接找鉻礦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物探在直接發現和圈定鉻礦方面還是起到了作用,共發現和擴大礦床6處,其中小型2處。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新疆托里鯨魚鉻礦,早在1959年就以磁法發現了可能為岩體引起的磁異常,直到1962年才用磁法詳細圈定;1963年用高精度重力圈出了可能為鉻礦引起的重力異常,當年驗證見到鉻礦體。這是我國物探首次找到的隱伏鉻礦。而後,陸續在西藏安多東巧和依拉山鉻礦,甘肅肅北大道爾吉鉻礦,西藏曲松羅布莎、香嘎山鉻礦用重力和磁法開展了工作,除詳細圈定岩體外還圈出了若干礦體群,為擴大儲量起到了作用。在內蒙古進行了大量鉻礦物探工作,圈定岩體效果好,但因緻密鉻礦少而小,重力找礦效果不佳。在方法上,大比例尺高精度重力方法得到發展和完善,並達很高水平;還試用過電法和磁法直接找鉻礦;井中無線電波等方法也曾試用過。

3.錳礦

物探尋找錳礦的工作並不多,收入《中國礦床發現史》物探化探卷的僅有四處(兩處為發現,兩處屬擴大)。湖南洞口江口錳礦系1972~1974年由磁法發現,湖南彬縣瑪瑙山鐵錳多金屬礦為1957年由磁法、自電發現,山西晉城上村錳菱鐵礦是1965年經電測深、激電工作後擴大,福建連城錳礦經多年(1965~1980年)工作後用激電擴大了規模。

4.銅礦(含銅鎳礦、銅鉬礦、銅鈷礦、銅多金屬礦)

物探尋找銅礦效果僅次於尋找鐵礦。物探及以物探為主共發現大、中型礦床55處(大型21處),擴大為大、中型礦床9處(大型5處)。在大量的銅礦勘查工作中,物探往往是圈定礦體、確定產狀,以及追索礦體走向。較重要的礦床,例如遼寧紅透山火山沉積變質型銅礦(大型)是1956~1958年磁法、化探、電法發現,安徽西馬鞍山矽卡岩型銅礦(中~大型)是1958~1960年磁法發現,江西武山矽卡岩-斑岩型銅礦(大型)是1959~1963年磁法及化探發現,湖北銅綠山矽卡岩型鐵銅礦(大型)是1953~1959年磁法發現,江西永平矽卡岩型(或沉積改造型)銅礦(大型)是1965~1966年磁法發現,湖南七寶山沉積熱液疊加型銅、多金屬礦(大型)是1958~1966年磁法發現,廣東石蕁矽卡岩型銅礦(大型)是1960年磁法及化探發現,青海銅峪溝沉積變質熱液改造型銅礦(大型)是1958~1959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青海德爾尼岩漿岩型銅鈷礦(大型)是1965年自電、磁法發現,吉林紅旗嶺和赤柏松岩漿岩型銅鎳礦(大型)分別是1959年和1970~1971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西藏玉龍斑岩-矽卡岩型銅礦的主盲礦體(大型)是1967~1972年磁法、電法發現,新疆喀拉通克岩漿岩型銅鎳礦(大型)是1978~1980年磁法、電法發現,新疆阿舍勒火山沉積-噴氣型銅、多金屬礦(大型)是1984~1985年電法、磁法發現,新疆小熱泉子火山熱液型銅礦(中型)是1993~1995年重力發現,雲南大平掌火山熱液型銅、多金屬礦(中—大型)是1997年電法圈定了主礦體,新疆哈密土屋斑岩型銅礦(大型)是1996~1998年激電圈出礦化帶發現。另外一些銅礦經物探工作發現盲礦或找到主礦體從而擴大為大型礦,如江西城門山矽卡岩-斑岩型銅礦(大型)是1959~1962年重力、磁法及化探發現了二、四礦帶,甘肅金川岩漿岩型銅鎳礦的Ⅲ、Ⅳ號礦是1959~1961年磁法、電法發現,四川李伍沉積變質熱液改造銅礦(大型)是1965~1966年充電法圈出了主盲礦體。

由於不少銅礦具有磁性,所以磁法找礦效果較好,且有不少銅礦是在為找鐵礦中發現的。電法找非磁性礦的效果較明顯,特別是激電法。對於淺部塊狀硫化物礦自電也有效;這種礦有露頭時,充電法效果也好。幾種井中物探方法找盲礦及研究礦體形態效果也較好。早期物探以直接找礦為主,而後在找深部礦時,直接與間接找礦並舉,異常研究重視了綜合方法運用。電法找銅、多金屬礦等礦床時的解釋,主要是定性、定平面位置,對產狀能有所判斷,對礦的頂部埋深也可半定量或定量給予一定精度的推斷,但均不如磁法對磁性礦的推斷精度。對於良導或高極化的礦體,用測深類電法時能給出較好的反演斷面。

5.鉛鋅礦(含鉛鋅、多金屬礦)

物探尋找鉛鋅礦效果較好,次於尋找銅礦效果。物探及以物探為主共發現大、中型礦33處(大型15處),擴大為大、中型礦18處(大型9處)。較重要的礦床,例如,湖南黃沙坪熱液型鉛鋅礦(大型)是1954~1955年自電、磁法發現;青海錫鐵山火山沉積改造型鉛鋅礦(大型)是1957~1958年自電、電阻率法發現,廣東大寶山沉積改造型鉛鋅、多金屬礦(大型)是1956~1958年自電及化探發現,甘肅小鐵山海相火山岩-塊狀硫化物型多金屬礦(大型)是1953~1956年自電、電阻率法發現(1993~1996年電磁法又發現深達800m層厚17.7m的富礦),河北蔡家營火山-熱液型鉛鋅礦(大型)是1977~1980年激電發現,河北北岔溝門熱液型鉛鋅礦(大型)是1989~1995年激電及化探發現主礦體,福建梅仙矽卡岩型鉛鋅礦(大型)是1972~1992年磁法及化探發現,內蒙古甲生盤沉積變質型鉛鋅礦(大型)是1970~1972年磁法發現,新疆可可塔勒火山噴氣-沉積型鉛鋅礦(大型)是1985~1986年自電、激電及化探發現。

另外還有一些礦,例如內蒙古白音諾爾、孟思陶力蓋鉛鋅礦等,江蘇棲霞山鉛鋅礦,湖南李梅鉛鋅礦,陝西西成鉛鋅礦田等均經物探工作而擴大為大型或增加較大的儲量。

鉛鋅礦類型較多,熱液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有的還是鐵鋅礦。因此,磁法效果也較好;但主要使用的還是電法,早期自電曾取得不錯的效果。

6.錫、鎢、鉬、銻、汞等多金屬礦

物探找錫、鎢、鉬礦效果較好,工作也較多;但次於找銅、鉛鋅礦的效果。銻、汞等礦物探工作少,效果也差一些。物探及物探與化探綜合共發現大、中型礦31處(大型13處),擴大為大、中型的7處(大型2處)。較重要的礦床,例如內蒙古黃崗矽卡岩型錫、鐵礦(大型)是1964~1965年磁法發現,內蒙古大井次火山熱液型錫銀多金屬礦(大型)是1983~1986年激電、電磁法、重力、磁法、化探等多種方法發現並不斷擴大,江西香爐山類矽卡岩型鎢礦(大型)是1967~1979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江西曾家壠矽卡岩型錫礦(大型)是1966~1968年磁法及化探發現,江西陽儲嶺斑岩-角礫岩簡型鎢、鉬礦(大型)是1971~1977年磁法及化探發現,河南夜長坪斑岩型鉬、鎢礦(大型)是1973~1974年磁法及化探發現,湖南界牌嶺高、中溫熱液型錫、多金屬礦(大型)是1977~1982年化探、激電發現,廣西芒場熱液型錫、多金屬礦(大型)是1964~1984年磁法及化探發現,雲南個舊外圍幾個錫石-多金屬硫化物型錫多金屬礦區(大型)是1957~1965年電測深、電剖面、磁法等方法研究隱伏岩體及構造後發現的盲礦,甘肅西和崖灣沉積再造型銻礦(大型)是1959年電法及化探發現。

另外還有的礦,如重慶興隆鍶礦(大型),江西駝背山銻礦(中型)是通過X熒光法和電法擴大了儲量。

由於礦種和礦床類型多且復雜,物探所用的方法也很不相同,主要還是磁法和電法。對鎢、錫、鉬礦是以磁法為主要方法,銻、汞礦以電法為主,在找礦中均要與化探綜合使用。有時物探是檢查化探異常和在化探圈定的礦化地段找深部礦。

7.金、銀、鉑(鈀)等貴金屬礦

物探尋找金、銀、鉑(鈀)等貴金屬礦的效果不如尋找有色金屬礦,總的工作規模也較小。基本上是屬於間接找礦,有些可以直接圈定礦的范圍、確定產狀。雖然如此,物探及物探、化探綜合在發現和擴大儲量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有71處。

金礦。大部分系統的金礦物探工作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進行的,80年代中後期,特別是90年代以來物探在金礦上的工作主要是檢查化探異常,個別情況在覆蓋區追索礦化帶或含礦構造、地層等。物探及物探化探綜合在發現某些金礦和擴大規模方面還起到了重要作用,發現大、中型金礦38處(大型17處),擴大為大、中型金礦11處(大型6處)。較重要的礦床,例如遼寧貓嶺蝕變岩型金礦是1986~1987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內蒙古紅花溝混合熱液型金礦是1957~1962年磁法、電法發現,吉林小西南岔富硫化物型金(銅)礦是1967~1975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黑龍江金廠破碎蝕變岩型金礦是1965~1980年激電、磁法及化探發現,安徽馬山高中溫熱液型金礦是1964~1971年磁法發現,山東膠東新城、河東、馬塘、寺庄、東季、倉上等焦家式金礦床是1967~1979年電法、磁法發現,河南老灣、銀洞坡蝕變構造岩型和熱液型金礦是1974~1979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湖北雞冠咀、雞籠山矽卡岩型金、銅礦是1961~1980年磁法、重力、電法及化探發現。

銀礦(含規模較大的伴生銀礦)。以找銀礦為專門目的的物探工作很少,多是在綜合找礦中,主要是找鉛鋅礦中發現銀礦。物探化探綜合發現和擴大為大、中型銀礦18處。例如,山西刁泉矽卡岩型銀、銅礦是1972~1990年磁法、電法、化探發現,內蒙古額仁陶勒蓋熱液型銀礦是1986~1987年激電法發現,吉林山門低溫熱液型銀礦是1981~1985年激電法、化探發現,河南破山熱液型銀礦是1957~1979年激電、磁法、化探發現。在四川呷村銀、多金屬礦上用自電、激電等方法找到盲礦,擴大了規模。山西靈丘小青溝-流砂溝銀、錳多金屬礦是1986~1989年化探、激電發現。

鉑(鈀)礦(含鉑鎳礦)。我國鉑(鈀)礦少,物探在這類礦上工作更少。物探在尋找這類礦中有4處發揮了找礦作用。用磁法圈定可能含鉑(鈀)或鉑(鎳)的超基性岩體,進行間接找礦。在黑龍江五星鉑(鈀)礦、河南湖陽鉑(鎳)礦、四川楊柳坪鉑(鎳)礦、雲南金寶山鉑(鈀)礦的發現、擴大方面發揮了作用。

8.稀有和稀土礦

物探在稀有和稀土礦上進行的工作不多。單獨由物探發現及擴大者有6處,物探與化探共同發現的有2處。

鈮鉭礦。物探在鈮鉭礦上工作很少,曾在江蘇蘇州善安浜鈮鉭礦、江西橫峰黃山鈮鉭礦用磁法、重力、電法圈花崗岩體及其某些特定部位(如隆起部位、接觸部位等),起到間接找礦作用。

稀土、稀有礦。物探曾在內蒙古白雲鄂博特大型鈮-稀土-鐵礦上工作,主要作用是用磁法、重力發現深部盲礦體(與稀土礦共生的鐵礦)。湖北竹山高埡鈮稀土礦及內蒙古札魯特旗「801」稀有、稀土礦均為放射性法發現。

9.非金屬礦

非金屬礦種類很多,物探在找礦中起發現或擴大作用的礦種不多。按發現數目依次排是硫鐵礦、石墨、金伯利岩、磷礦、鹽礦、石膏、鉀鹽、芒硝礦、硼礦、蛇紋石(滑石)。其他如膨潤土、硅灰石、螢石、石棉、水晶、高嶺土、雲母、砷(銅)礦、石灰石礦等僅有一二個礦床。物探共發現或擴大的非金屬礦床為85處。當然,在詳查、勘探中用物探圈礦體、測井劃礦層等方面的作用有許多,難以數量化。

在硫鐵礦、石墨礦上物探可以直接發現或圈定礦體,其他一些非金屬礦上主要是間接找礦。物探在非金屬礦上的找礦效果較尋找貴金屬礦要好。

硫鐵礦。物探發現和擴大的大、中型礦28處。主要使用的方法是磁法和電法,特別是自電法。較重要的礦床如內蒙古甲生盤、霍格氣等沉積變質型硫鐵礦是20世紀60~70年代磁法及化探發現,安徽何家小嶺火山岩型硫鐵礦是1957~1961年磁法發現,安徽馬山火山噴發-熱液型硫鐵礦是1953~1954年磁法、自電發現,江西鐵山矽卡岩型硫礦是1960~1968年磁法發現。

石墨礦。物探發現和擴大的大、中型礦床8處,主要用電法。例如,黑龍江雲山石墨礦(磁法、自電),山東臧格庄石墨礦(電法)。

金伯利岩。物探發現或圈出7個岩管、1個岩脈。在遼寧瓦房店主要用磁法圈出30號、42號、50號岩管,山東蒙陰圈出1號、28號、31號、33號岩管和30號岩脈。在山東郯城用電法為找金剛石砂礦圈出了可能含砂礦的范圍。

磷礦。磷礦類型多,所用的物探方法及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共發現或擴大礦床6處。較重要的礦床,例如河北承德羅鍋子磷礦上用磁法和井中磁測找磷鐵礦盲礦,河北涿鹿礬山、承德頭溝、馬營磷礦均是用磁法找磷鐵礦或含磷輝石岩,江蘇錦屏沉積變質型磷礦上是用重力圈含礦層位,福建洋墩沉積變質-熱液改造型磷礦是用磁法、放射性法發現的。

鹽類礦(含鉀鹽礦)。因屬沉積類型礦,不論是否含鉀,主要採用的是重力和電測深法圈盆地,研究盆地構造和圈出可能含鹽的部位;測井劃出鹽層及鉀鹽層位。重要的礦床,例如安徽定遠東興鹽礦,湖南衡陽盆地鹽類礦,江蘇金壇鹽礦,四川鹽源井溝鹽礦,雲南富民者北鹽(芒硝礦)及雲南江域鉀鹽、岩鹽礦,西藏貢覺油札鹽礦等。近年航空γ能譜圈出了新疆羅布泊羅北鉀鹽礦。

石膏礦。屬沉積類型礦,多數是在找煤或找石油中發現。物探用電法,個別還用重力圈石膏田范圍及含膏層位,測井劃層位。物探工作過並發揮了作用的礦床有河北隆饒雙碑石膏礦,湖北當陽高店子石膏礦,湖南臨澧合口和歇駕山石膏礦。

芒硝礦。屬沉積類型礦,往往在找油氣中發現。重力或地震圈含礦層,測井劃層位。物探在江蘇洪澤-淮陽無水芒硝礦,四川新津金華鈣芒硝礦上工作並圈定了礦層范圍。

硼礦。因硼礦中的礦石有硼鎂鐵礦物,在這類礦上磁法及化探找礦效果好,測井劃層位。物探在遼寧寬甸磚廟溝硼礦,湖南常寧七里坪-場市硼礦上發揮了作用。

蛇紋石礦。因屬基性、超基性岩中含礦,所以磁法的圈礦效果好。例如,江蘇贛榆崗尚,福建莆田長基和建陽崇雒北壢的蛇紋石礦。

其他非金屬礦上物探工作少,但在有些礦上(如石棉、雲母、水晶、螢石礦)的找礦效果較明顯。主要使用電法,在石棉、硅灰石礦上採用磁法,在螢石礦上還用測井劃礦層。

10.物探在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詳查及勘探中的作用

物探在發現和擴大金屬和非金屬礦床的作用已如前述,而在礦床發現後的詳查及勘探中使用物探進行工作,成果也十分顯著。主要工作任務是用地面物探方法詳細圈定礦體的平面展布及形態,了解礦體的埋深、截面形態、下延及礦體間是否相連等;用井中物探方法探查孔底及孔旁盲礦;有時還可用測井方法劃分鑽孔岩性及礦層。

在這類工作中要求物探的定量解釋能達到地質工作的需要。較為有效的方法是磁法,成功的實例也多為磁性礦產的勘查,電法(主要是充電法、電測深法及電剖面法)、重力法也有成功的實例,但均較磁法為少。

例如,用充電法在不同礦體露頭上充電,解決了青海德爾尼銅鈷礦床中多個礦體間是否相連的問題;用中間梯度激電法圈定了雲南思茅大平掌銅礦礦體的平面分布,據此合理布置了詳查鑽孔;用井中三分量磁測及電阻率測井在新疆富蘊喀拉通克銅鎳礦區圈定了富礦體及井旁盲礦,有效地指導了鑽探;安徽廬江何家大嶺鐵礦曾根據已知鑽孔地質和物性資料,對實測磁異常計算過礦體截面,後經補充勘探表明反演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吻合;河北、內蒙古、遼寧等地區的鐵礦,在詳查、勘探中均根據井中磁測找到了盲礦,使礦產詳勘工作受益;在四川紅格釩鈦鐵礦的勘探中根據磁化率測井求得全鐵含量,解決了鑽孔岩心採取率不高的問題,並得到全國儲委的認可[1]

Ⅸ 多部門聯手推進稀土行業秩序整頓工作,這樣對哪些稀土上市公司影響較大

新一輪稀土「打黑」也將啟動。近兩周稀土持續上漲,神牛炒股票預計稀土市場在一段時間內會出現穩定,甚至會出現小幅上揚。稀土產業股主要有廣晟有色(600259)、五礦稀土(000831)等。這些龍頭是可以作為重點關注的。

閱讀全文

與稀土打黑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