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小行星

成果小行星

發布時間:2021-06-21 05:58:45

A. 天文學家研究「四大金剛」的成果有哪些

2003年底至2004年末,哈勃太空望遠鏡首度拍攝到穀神星的外貌,發現它相當接近球形,並且表面具有的不同的反照率讓它擁有了復雜的地形。

有天文學家甚至推測,穀神星具有冰質的幔及金屬的核心。從近年測光的結果表明,智神星的自轉軸傾角接近60度,這代表智神星上不同地區的日照長度有強烈的季節性。另外,天文學家仍未能就智神星的自轉方向有一致的看法。

透過掩星及測光方法,使天文學家能間接推測智神星的形狀。詹姆斯·L·希爾頓在1999年的研究中認為,婚神星的軌道在1839年有微小的改變。這種變動是由於身份尚未獲得確認的小行星經過附近而應起的攝動,不可能是由其他天體撞擊造成的。

對於灶神星,科學家有大量有力的樣品可以研究,有200顆以上的HED隕石可以用於觀察灶神星的地質歷史和結構。灶神星被認為有以鐵鎳為主的金屬核心,外麵包覆著以橄欖石為主的地幔和岩石的地殼。但是,我們只是了解了「四大金剛」的一部分,更多的細節還需要科學家們不斷去探索研究。

灶神星

B. 人類發現了很多小行星,都是通過什麼發現它們的

通過一些科學觀察以及一些相關的資料,然後結合起來發現的。

行星質量加起來大約是地球質量的千分之一,根據一些科學研究證明可以了解到,位於火星和木星中間的地帶,可能存在著數以萬計的小行星。果不其然,人類通過相關的科學理論計算證明了這個假設的可能性,並且也發現了不少的小行星。根據前人的一些科學研究成果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好像每個小行星的存在以及他所在的獨特位置,之間好像有一種微妙的聯系,但是木星和火星就是兩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好像與這種微妙的聯系之間沒有多大的關系。大多數人比較支持碰撞理論這一種說法,部分權威專家認為,實際上那顆被計算出來的行星的大小可能比火星要小,緊接著與大小都差不多處在同一起跑線的行星相碰撞,就產生了如今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情況。

以上就是小行星可能的成因以及一些發展的過程。

C. 人類研究小行星有多長時間

小行星(asteroid)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太陽系中大部分小行星的運行軌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稱為小行星帶。另外在海王星以外也分布有小行星,這片地帶稱為柯伊伯帶(Kuiper Belt)。

中文名

小行星

外文名

minor planet;asteroid

含義

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最初發現

1801年1月,Giuseppe Piazzi

已發現

約70萬顆小行星

學科

天文學、太陽系

歷史沿革

猜測理論

1760年有人



猜測太陽系內的行星離太陽的距離構成一個簡單的數字系列。按這個系列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個空隙,這兩顆行星之間也應該有一顆行星。18世紀末有許多人開始尋找這顆未被發現的行星。著名的提丟斯-波得定則就是其中一例。當時歐洲的天文學家們組織了世界上第一次國際性的科研項目,在哥達天文台的領導下全天被分為24個區,歐洲的天文學家們系統地在這24個區內搜索這顆被稱為「幽靈」的行星。但這個項目沒有任何成果。

最早發現

小行星的發現同提丟斯- 波得定則的提出有密切聯系,根據該定則,在距太陽距離為2.8 天文單位處應有一顆行星,1801年元旦皮亞奇果真在該處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穀神星。

1801年1月1日晚上,朱塞普·皮亞齊在西西里島上巴勒莫的天文台內在金牛座里發現了一顆在星圖上找不到的星。起初他認為這不會又是一顆彗星。但當它的運行軌道被測定後,卻發現它不是彗星,而更像是一顆小型的行星。Piazzi稱它為Ceres(刻瑞斯,谷類和耕作女神,是西西里島的穀粒美人),又名穀神星。在隨後的幾年中同穀神星軌道相近的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相繼被發現。天文照相術的引進和閃視比較儀的使用,使得小行星的的年發現率大增。皮亞齊本人並沒有參加尋找「幽靈」的項目,但他聽說了這個項目,他懷疑他找到了「幽靈」,因此他在此後數日內繼續觀察這顆星。他將他的發現報告給哥達天文台,但一開始他稱他找到了一顆彗星。此後皮亞齊生病了,無法繼續他的觀察。而他的發現報告用了很長時間才到達哥達,此時那顆星已經向太陽方向運動,無法再被找到了。

到了十九世紀來已發現了幾百顆.至今已發現了7000多顆小行星,這個數字仍以每年幾百顆的速度增長。毫無疑問,必定還有成千上百的小行星由於太小而無法在地球上觀察到。就現在已知的,有26顆小行星的直徑大於200千米。對這些可見的小行星的觀測數據已基本完成,就我們所知,大約99%的小行星的直徑小於100千米。對那些直徑在10到100千米之間的小行星的編錄工作已完成了一半。但我們知道還有一些更小的,或許存在著近百萬顆直徑為1千米左右的小行星。所有小行星的質量之和比月球的質量還小

D. 把小行星帶所有天體加起來有多大小行星帶是怎麼形成的

行星質量加起來大約是地球質量的千分之一;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就是某個和地球大小幾乎一模一樣,、未被人類命名的某個行星因為破碎而產生的這樣的結果。對這種現象在學術界存在著這樣的兩種說法:拉伸結論,支持者普遍認為由於火星與木星往相反的方向運動最終導致將其撕碎產生了如今的這種現象。但是支持說法的人相對來說比較少,第一種這種說法好像說服性不太能夠令人信服。大多數人比較支持碰撞理論這一種說法,部分權威專家認為,實際上那顆被計算出來的行星的大小可能比火星要小,緊接著與大小都差不多處在同一起跑線的行星相碰撞,就產生了如今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情況。

E. 火星探測成果有哪些

火星也是一顆類似地球的行星,比地球小。它的半徑是0.53倍的地球半徑,質量是0.11倍的地球質量,密度為地球密度0.71倍。它繞太陽公轉周期為687天,平均運行速度每秒24.11千米,離開我們約9000萬千米,所以是地球的另一個近鄰。火星和地球一樣也自轉,且速度和地球速度幾乎相等,自轉一周為24.6小時,因此火星上1天和地球上1天極相似。多少年來,火星一直是人類心目中最富傳奇色彩的行星。在火星是否有過生命存在,是科學家們不斷猜測和爭論的問題。

火星上確實存在著大氣,雖然和地球相比,它的大氣層很稀薄。但那裡的氣候一度比較暖和,有過水及河流。俗話說,水就是生命,因此現在還很難說火星上沒有生命。在火星表面那些具有足夠熱量的地方,生命有可能延續下來。總之,我們對火星了解很少,猜測、爭論還缺乏有力證據。發射自動航天器對火星進行探測,揭開火星奧秘是解決人們對它爭論的唯一辦法。

美、蘇兩國為探索火星,都作出了舉世矚目的努力。1971年5月30日,美國成功發射了「水手9」號探測器,並在同年的11月13日成為美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水手9」號探測器繞火星飛行時拍攝了7000張照片並做了大批光譜測量。這些照片證實火星表面呈現許多隕石坑,也發現若干火山。火山之一奧林匹斯山高為26000米,約為珠穆朗瑪峰高度的3倍。科學家從這些高解析度照片上還發現火星表面的一些地區,有一些類似四角金字塔的「建築群」,在火星的南極地區專家們又發現幾何構圖十分方正的結構體,這不禁提出一個扣人心弦的問題:火星上是否有高級智慧生物生活過?有些研究火星照片的專家,提出這些結構體系人工建造的大膽設想;另有一部分研究人員面對火星照片上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建築群」,作出了非人工建造的結論。他們認為這些結構體都是自然形成的物體。科學家們對火星的奧秘,繼續進行著猜測和爭論。

1975年8月20日和9月9日,美國又先後發射了「海盜1」號和「海盜2」號自動探測飛船,並分別在1976年6月19日和8月7日進入了火星軌道。專門用於研究火星生命的這2個探測飛船的著陸艙則分別在同年7月20日和9月3日在火星表面實現了軟著陸。著陸艙從火星表面向地球傳送了它拍攝的火星圖像;自動實驗室化驗了火星土壤。母船在火星軌道上對火星進行觀測,繪制火星表面地形圖。「海盜1」號探測器也拍攝到了類似埃及金字塔的「廢墟」。在「金字塔城」東側9千米處竟還發現了形狀類似於人類的石質結構體以及奇特的黑色圈形構成體。

1971年5月19日,前蘇聯發射「火星2」號自動探測飛船,同年11月27日成為前蘇聯的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緊接著,1971年5月28日,前蘇聯又發射「火星3」號探測飛船,其著陸艙從探測飛船本體分離後於12月2日在火星表面軟著陸。其後,前蘇聯又多次發射火星探測器,其中「火星5」號、「火星6」號和「火星7」號進入火星軌道後,拍攝了大量照片,獲取了火星大氣資料。

美國的一大批科學家對「水手9」號、「海盜1」號和「海盜2」號等探測飛船拍攝的火星表面照片和收集的土壤化驗數據進行多年研究後認為,在火星的兩極有水,在其表面也有水;離表面0.8千米深處可能還有液態水。火星的水比人們曾估計的要多得多。探測到的信息還確定,在火星上發現了塵旋風,高達0.5~7英里,這說明太陽足以使火星大氣變暖並顯著地升溫。

火星有兩顆小衛星,火衛1和火衛2,它們是1877年首次被發現的。1971年「水手9」號探測飛船成功拍攝了火衛1的照片。「海盜」號探測飛船又分別從89千米和23千米距離外給火衛1和火衛2拍了照片。兩顆衛星都像是患病的土豆,奇特的形狀可能是由於他們被隕石轟擊所造成的。火衛1直徑22千米,距火星表面7570千米,它像被咬過一口,這個缺口就是斯蒂克尼火山口。火山口直徑11千米,占據了半個火衛1。火衛2直徑只有11千米,距火星表面20700千米。火衛1和火衛2外形都呈橢球形,長軸永遠指向火星,為觀察火星提供了極好的姿態。它們的軌道接近火星赤道,近似整圓。火衛1離火星這樣近,繞火星1周只需要7小時39分鍾。倘若站在火星上,就會看到這個「月亮」從西邊升起,以4個半小時的時間迅速地飛越天空,其形狀不斷地變化著,在東邊下山後6個半小時又匆匆從西邊出現。火衛1和火衛2的引力很小,如果一個人在地球上能跳起15厘米高,則他在火衛1上能跳起244米高,而在火衛2上能跳457米高。

火衛1表面覆蓋著一層粉末,從太陽系誕生以來就是如此。火衛1的年齡、起源和物質以及岩石的特性將為揭開太古年代的秘密提供線索。因為它類似於碳質球粒狀隕石類小行星。前蘇聯發射的「福波斯」號火衛1探測器,雖然通信中斷,但在通信中斷前也向地面發回一組火衛1照片。專家們從照片得知,火衛1表面的物體近似於一種含碳球隕石,且表面成分很不均勻,其礦物層中含水量比設想的要少。火衛1白天溫度約27℃。

有的科學家認為,火衛1可以充當人類在火星上著陸的轉運站,因此火衛1已經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有人猜測,除了月球以外,人類將要攀登的天體首先可能不是火星,而是火星的衛星火衛1或火衛2。

知識點

火星大氣層

與地球相似,火星周圍也籠罩著大氣層。火星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氮、氬,此外還有少量的氧和水蒸氣。火星大氣層與地球大氣層都有氮存在,這是火星與地球最大的相似之處。 火星大氣的密度不到地球大氣的百分之一,表面大氣壓500~700毫帕。火星大氣溫度垂直分布與地球不同:由表面至50千米高度。

F. 計算小行星的年齡,是通過收集到的粒子計算的嗎

了解近地小行星(NEAs)的起源和時間演化是一個具有科學意義和實際重要性問題,因為它們對地球具有潛在的危險。然而這些neo是何時、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在一生中經歷了什麼仍然是個謎。包括大阪大學的科學家在內的日本科學家,仔細研究了由「隼鳥號」宇宙飛船從小行星「伊川」上收集到的粒子。發現「伊川」的母體大約在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形成,並在大約15億年前被另一顆小行星撞毀,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G. NASA發現小行星存在「水」證據,有生命

在宇宙空間之中,人類對地外生命的探索可以說時刻都在進行,關於生命的基礎,多數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水”和“氧氣”之上,不過到底存在水的行星在哪裡,其實很難知道。根據美國宇航局最新報告顯示,OSIRIS-REx探測器已經在小行星上發現了“水”證據,這意味著接下來可能會進行尋找存在生命的跡象,當然這算是首次進行小行星“水”的證據確認。


所以說就有研究人員假設,在8億到10億年前,可能“Bennu”是一顆直徑達100千米的小行星,那樣就足夠支撐液態水的存在。當然還有部分行星科學家認為是屬於較大天體“行星”撞擊留下的碎片,這就回到了“母體”小行星的猜疑之上,所以這些都是一個未知數,如今在小行星Bennu上發現的“水”證據只能算是成果的開始階段,謝謝大家閱讀!

H. 宇宙有哪些小行星

智神星,是第三大的小行星,可能是太陽系內最大的不規則物體,即由於自身重力不足以將天體聚成球形。它由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於1802年3月28日發現,是繼穀神星之後第二顆被發現的小行星。德國數學家高斯測量了智神星的軌道,發現周期與穀神星相近,約為4.6光年,但是軌道對黃道面的傾斜較大。它的直徑約600千米。

義神星

平均直徑119千米,由國外科學家亨克於1845年12月8日發現,是第五顆被發現的小行星。它的反照率甚高,其成分可能是鎳、鐵與硅酸鎂及硅酸鐵的混合物。通過測光發現它是逆向自轉。

婚神星,處在火星跟木星的小行星帶之間,它在數千萬的小行星中體積排第四,直徑240千米,也稱3號小行星。由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哈丁發現。

婚神星是首顆被觀測到掩星的小行星。1958年2月19日,在SAO112328前方經過。此後,又觀測到了幾次掩星,其成果由18位觀測者於1979年12月11日共同完成。

灶神星,是第四顆被發現的小行星,也是小行星帶質量最高的天體之一,灶神星的直徑約為483千米。灶神星的表面光亮超過一般小行星的光亮,成為唯一一顆可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到的小行星。灶神星的形狀是扁圓球體,自轉是小行星中較快的,方向是順行。灶神星是被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在1807年3月29日發現的。他以羅馬神話的家庭與壁爐的女神命名。自1807年發現灶神星之後,在長達37年的時間中,人們再未發現其他的小行星。

卡戎星,是1978年由華盛頓美國海軍天文台的天文學家詹姆士?克里斯蒂發現的。直至現在,它仍被看成是冥王星的一顆衛星。

它的軌道呈圓形,運行周期與冥王星自轉周期相等。卡戎星直徑超過1000千米,質量約為190億噸。有專家推測,遠古時冥王星與一顆龐大天體發生了碰撞,導致一大塊碎片從中分離出來,最後形成了「卡戎」。

阿波菲斯,是最大直徑約400米的近地小行星。最新的計算方法和最近的數據表明,阿波菲斯於2036年4月13日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約為1/25萬,在2029年4月13日距離地球表面29450千米,從而創造最接近地球的紀錄。當然,這種紀錄對地球而言是無害的。

阿波菲斯是埃及神話中的毀滅之神,以此命名也反映了其對於地球威脅之大。

賽德娜,是一顆外海王星天體,於2003年11月14日由天文學家布朗、特魯希略和拉比諾維茨共同發現。賽德娜與太陽的距離為海王星與太陽之間距離的3倍。在賽德娜大部分的公轉周期中,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比任何已知的矮行星都要遙遠。它的表面溫度不會超過零下240攝氏度。

1898年8月13日由德國天文學家威特發現,被稱為「胖香蕉」。愛神星是長33千米,厚度為13千米的迷你小行星。這顆行星的軌道偏心率很大,它的光度每小時都在改變。觀察測出這種變光有規則的周期是5小時15分。它在遠日點時又會逃出火星的軌道外。由於它的運動非常特別,所以科學家遲遲沒有發現它。

智神星

I. 清朝科學家王貞儀一生有什麼成就讓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說到科學家,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這種具有巨大歷史意義的頂尖科學家。如果限定一下范圍,只在中國呢?我們會想到古代的張衡、畢升,現代的錢學森、鄧稼先。他們都是世界知名的大師,對科學事業的發展有突出的貢獻。如果再縮小范圍,中國古代的女科學家,又能想到誰呢?在中國古代重男輕女以及重道輕器的傳統下,科學的發展和女性的社會地位都不能說是很好,女科學家可謂少之又少。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樣一顆璀璨的滄海遺珠,她才智過人,研究豐富,但是卻在國內鮮為人知,這個人就是王貞儀。


王貞儀進行科學研究的道路可以說是布滿荊棘。在封建社會,尤其是明清時期深受禮教約束的社會,科學技術類的學說一直被認為是形而下者,人們都不願意去研究。科學技術並不能讓士子在科舉中拔得頭籌,所以大部分的學子也都不怎麼重視。再加上,封建迷信荼毒已久,科學理論很難讓人們信服,他人的不理解與譏諷是一種巨大的壓力。貞儀研究科學,就必須和這些封建迷信、封建倫理進行斗爭。

事實果然如此,在她剛開始鑽研天文學和做詩繪畫的時候,一群封建衛道士跳了出來,嘲笑譏諷她。貞儀並沒有退卻,她據理力爭,駁斥那些可笑的旁觀者,堅持研究,為科學開辟道路。“始信須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這是她堅定信念的表達。

她不屈不撓,堅定信念,面對著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和壓迫,她視若無物,在星空中,在科學中尋求著真知。不光進行研究,她還大膽為女性在封建社會中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沒有學習科學文化的機會這樣不公平的事發聲,呼籲社會對女性平等地位的認可。這充分表現出一個女性面對不公時的剛強,勇敢,能表現出王貞儀身上那種自強自愛而且自立的品格。

這樣的王貞儀,哪怕是在婚後也依然保持著堅定的信念,不停止她對科學研究的追求,但是天妒英才,僅僅二十九歲,這位奇女子就永遠地離開了人世。她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宇宙的宏觀與微觀角度相結合來理解“天圓地方”這個概念的人。不僅如此,她還成功研究出了日食、月食的原理,並寫下了著作《月食解》。語言直白簡練,更重要的是還有配圖,一目瞭然。除了天文方面的《月食解》在數學方面還著有《西洋籌算增刪》《象數窺余》《術算簡存》等,數學研究也是成果頗豐。2000年2月8號,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計劃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這顆小行星命名為“wangzhenyi”,以紀念這位不朽的偉大科學家。

閱讀全文

與成果小行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