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設備(或固定資產)轉讓時 如何計算價格
固定資產轉讓的話,需要有資質的事務所做資產評估的。
所採取的方法回一般為重置成本答法。主要是評估該設備當下購買所需價格,及設備成新率,相乘就是評估價格。
折舊一般是採取直線法折舊,採取其他方法的話需要去稅務局審批備案,或者做納稅調整
折舊年限可以重新設定;能夠從賣方去的資產當初入庫的發票的,可以按照剩餘年限計提折舊;也可以按照評估的可使用年限作為折舊期限。但是總的年限不能低於稅法規定的最低折舊年限
⑵ 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轉權益法,減持,合並報表處理!
1、個別報表
(1)對處置部分的計算不對,企業合並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入賬價值是按支付的對價。
借:銀行存款 320
貸:長期股權投資 500*0.5=250
投資收益 70
(2)比較剩餘股權取得的對價與享有被投資單位份額的賬面價值,計算不對。
長投股權投資價值=500*0.5=250,大於600*0.4=240。不調整。
2、合並報表,對剩餘股權的按公允價值計量,計算不對。
借:長期股權投資 325
貸:長期股權投資 250+100*0.4=290
投資收益 35
3、①+③—②=1萬,才對,我這哪裡錯了? 這個說法應該不對,因為處置了40%的股權後,乙公司並不納入甲公司的合並范圍。這里的合並報表處理是比較特殊,是因為雖然不納入合並范圍但是如果甲公司有其他子公司需要編制合並報表的,就需要做合並報表部分的處理。
⑶ 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成本法核算確認的投資收益需要納稅調減嗎
需要。
成本法下確認的投資收益如現金分紅做分錄「借銀行存款,貸投資收益」,即會計上確認了投資收益也就是確認利潤總額增加了,但是這個子公司給你的現金分紅是不用交所得稅的,所以稅務局計算你應納稅所得額時不會把它算進去,要從利潤總額里減掉。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規定,企業以貨幣形式和非貨幣形式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入,為收入總額,其中就包括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規定,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為免稅收入;第(三)項規定,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
的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為免稅收入。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八十三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所稱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是指居民企業直接投資於其他居民企業取得的投資收益。
《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和第(三)項所稱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不包括連續持有居民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個月取得的投資收益。
(3)轉讓成本法擴展閱讀
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成本法核算時,確認投資收益時需要減少應納稅所得額,但是不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
由於後續採取成本法計量,依據《企業會計准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第八條規定,採用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初始投資成本計量,而稅法上以支付的對價為長期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長期股權投資會計上初始成本與稅法上計稅基礎相等,無稅會差異。所以也不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
⑷ 成本法和公允價值模式區別
成本法和公允價值模式區別如下:
1、處理方法不同
按照成本法企業所得稅應按年計算,分月或分季預繳。每月終了,企業應將成本費用和稅金類科目的月末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借方,將收入類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貸方。
然後再計算「本年利潤」科目的本期借貸方發生額之差。貸方余額則為企業實現的利潤總額即稅前會計利潤,借方余額則為企業發生的虧損總額。
2、計算公示不同
成本法計算公式:本期所得稅費用=本期應交所得稅+(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
而公允價值模式計算公式為:
經營凈收入=經營收入-經營費用-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
出租房屋凈收入、出租其他資產凈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凈租金等。財產凈收入不包括轉讓資產所有權的溢價所得。
轉移凈收入 計算公式為:轉移凈收入=轉移性收入-轉移性支出;
3、定義不同
成本法The balance sheet liability method) 體現「資產/負債觀」,是以估計轉銷年度的所得稅率為依據,計算遞延所得稅款的一種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
而公允價值模式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時間性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而不遞延到以後各期。在應付稅款法下,當期計入損益的所得稅費用等於當期應繳納的所得稅。
屬於以下三種情形之一的,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視為能夠可靠計量:
1.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存在活躍市場,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公允價值。
2.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但同類或類似資產存在活躍市場,以同類或類似資產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公允價值。
3.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不存在同類或類似資產可比交易市場,採用估值技術確定公允價值。採用估值技術確定公允價值時,要求採用該估值技術確定的公允價值估計數的變動區間很小,或者在公允價值估計數變動區間內,各種用於確定公允價值估計數的概率能夠合理確定。
⑸ 成本法和權益法的轉讓或收回投資的區別
成本法下,會計上確認投資收益的時間和稅法上確認投資收益的時間相同,但因為稅法規定,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對其他居民企業的直接投資取得的股息紅利收入免徵企業所得稅,所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會計上確認的投資收益要作為免稅收入調減。
權益法下,會計上在被投資企業實現凈利潤時計入投資收益,而稅法規定,在被投資方作出利潤分配決定時確認應稅收入的實現,所以此時會計上確認的投資收益,在稅法上不認可其是一項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也要做納稅調減。到第二年,被投資方宣告分配股息紅利時,企業的會計處理不影響會計利潤,但所得稅上要確認投資收益,不過稅法規定,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直接投資於其他居民企業獲得的股息紅利性質的所得免徵企業所得稅,因此,在所得稅上不需要在會計利潤基礎上作納稅調整。
⑹ 關於長期股權投資轉讓部分股權由成本法轉權益法的合並報表的處理
20×7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600萬元取得100%的股權,投資當時乙公司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為500萬元,有商譽100萬元。
20×7年1月1日至20×8年12月31日,乙公司的凈資產增加了75萬元,... 20×7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600萬元取得100%的股權,投資當時乙公司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為500萬元,有商譽100萬元。
20×7年1月1日至20×8年12月31日,乙公司的凈資產增加了75萬元,其中按購買日公允價值計算實現的凈利潤50萬元,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升值25萬元。
20×9年1月8日,甲公司轉讓乙公司60%的股權,收取現金480萬元存入銀行,轉讓後甲公司對乙公司的持股比例為40%,能夠對其施加重大影響。
20×9年1月8日,即甲公司喪失對乙公司的控制權日,乙公司剩餘40%股權的公允價值為320萬元。
假定甲、乙公司提取盈餘公積的比例均為10%。
假定乙公司未分配現金股利,並不考慮其他因素。
(6)轉讓成本法擴展閱讀:
長期持有
長期股權投資目的是為長期持有被投資單位的股份,成為被投資單位的股東,並通過所持有的股份。
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或施加重大影響,或為了改善和鞏固貿易關系,或持有不易變現的長期股權投資等。
利險並存
獲取經濟利益,並承擔相應的風險。
長期股權投資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獲得較大的經濟利益,這種經濟利益可以通過分得利潤或股利獲取,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取得,如被投資單位生產的產品為投資企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在市場上這種原材料的價格波動較大,且不能保證供應。
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企業通過所持股份,達到控制或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使其生產所需的原材料能夠直接從被投資單位取得,而且價格比較穩定,保證其生產經營的順利進行。
但是,如果被投資單位經營狀況不佳,或者進行破產清算時,投資企業作為股東,也需要承擔相應的投資損失。
⑺ 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核算方法
一、取得長期股權投資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實際支付的購買價款、直接相關的費用、稅金及其他必要支出)
貸:銀行存款
如果實際支付的價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時:
借:應收股利
貸:長期股權投資
二、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初投資單位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或利潤
企業按享有的部分確認為投資收益
借:應收股利
貸:投資收益
註:取得長期股權投資時,如果實際支付的價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應借記「應收股利」科目,不記入「長期股權投資」科目。
三、長期股權投資的處置
借:銀行存款(實際收到的金額)
長期股權投資減值准備(按原已計提的減值准備)
貸:長期股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余額)
借/貸:投資收益(按其差額)
註:長期股權投資在成本法核算下,實現凈利潤、發生虧損,投資單位不做賬務處理
(7)轉讓成本法擴展閱讀:
一、長期股權投資(Long-term investment on stocks)是指通過投資取得被投資單位的股份。企業對其他單位的股權投資,通常視為長期持有,以及通過股權投資達到控制被投資單位,或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或為了與被投資單位建立密切關系,以分散經營風險。
二、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法有兩種:一是成本法;二是權益法。
(一) 成本法核算的范圍
1.企業能夠對被投資的單位實施控制的長期股權投資。即企業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
2.企業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
(二)權益法核算的范圍
1.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共同控制的長期股權投資。即企業對其合營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
2.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重大影響(占股權的20%-50%)的長期股權投資。即企業對其聯營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