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天祥的資料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民族英雄。
文天祥文天祥家世考:
「富田文氏」是西漢蜀郡太守文翁的後裔,五代後唐時期文天祥先祖文時遷徙至今江西吉州,開吉州廬陵淳化鄉富田文氏一脈。
文天祥在《先君子革齋先生事實》一文中是這樣說的:「先君子嘗考次譜系,文氏系成都徙吉,五世(七世—編者)祖炳然居永和鎮,高祖正中由永和徙富田。」《宋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信國公文山先生紀年錄》(後面稱《紀年錄》亦雲:「廬陵文氏來自成都,公六世(七世—編者)祖炳然居永和鎮,五世(八世—編者)祖正中徙富田。」所以現在有人把文天祥認作是客家人,是不確實的。
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有《文山先生集》傳世。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厓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文天祥詩詞選
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然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磋余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餡,求之不可得。
陰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謬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
揚子江
幾日隨風北海游,
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貳』 圖中據說是日本體操男選手,求解 圖中是誰是不是富田洋之
是加藤凌平哦!
日本男子最年輕的體操運動員加藤凌平年僅18歲,將首次在奧運會亮相。
姓名:加藤凌平
英文名:Kato Ryohei
日語:かとう りょうへい
性別:男
國家:日本
出生日期:1993年9月9日
出生地:靜岡縣
身高:163厘米
體重:54kg
項目:體操
體操開始年齡:9歲 [1]
拿手項目:ゆか (自由體操的一項) [1]
初めての國際大會:2008リューキンカップ(初次參加國際比賽:2008年柳金杯)[1]
ナショナル入り年:2011年 ナショナルNo.179。 (入選日本國家隊年份:2011年)[1]
コーチ(教練):原田睦巳、冨田洋之[1]
學歷:大學本科一年生
專業:スポーツ健康科學部(體育健康科學院)
大學:日本順天堂大學(東京都)
加藤凌平倫敦奧運會照片(4張)
高中:崎玉榮高校
興趣愛好:空閑時在超市裡找甜食
喜歡的食物:甜食
女友情況:沒有
喜歡女生的類型:眼睛大大的, 自己訓練很忙,希望對方是能夠接受這樣的自己的女孩子。
喜歡的藝人:佐佐木希[2]
比才項目:男子團體、個人綜合
詳情見網路!
『叄』 文天祥是什麼人物
文天祥是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
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3)柳富田成果擴展閱讀
文天祥在文學研究上除了《御試策—道》這篇哲學專著外,再無其它專題研究或專著,這是由於當是的環境不允許他坐下來進行專題研究所致,除對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卻友人之所託,寫了大量的文稿。
其中包括序言、墓誌銘,壽序、贊、頌、祝辭、書、啟、跋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此外,詩、詞最多,除了《指南錄》和《指南後錄》和《吟嘯集》外,還有《集杜詩》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詞等。這是最有價值的著作,稱之為史詩。此外還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詩稿。
文天祥在文學創作尤其是對詩詞的創作上,有兩個顯著特色,這兩個特色即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所謂前期指的是贛州奉詔勤王開始至夜走真州這個階段。
當時雖然南宋小朝廷處於多難之秋,朝內執政者又是昏庸利祿之輩,但文天祥自己積聚了兵丁,他們是自己「乃裹餓糧」來到軍營中的,是一支愛憎分明,具有戰鬥力的隊伍。
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復興南宋和收復失地有望,這一時期寫的詩歌的特點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別豐富,濃郁,常以飽滿的戰斗精神勉勵自己,使人讀之如飲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
『肆』 富田鎮的概況
歷史傳承,千年積淀。富田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三國戰亂時期。柳塘街始建於三國,盛於唐朝。宋朝中葉,柳塘街開始衰敗,才有了富田街的雛形。富田鎮擁有宋、元、明、清時的各種建築,其中以祠堂、廟宇最為顯著。祠堂、廟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凸顯一個地方的民俗文化。富田王家宗祠誠敬堂號稱江南第一祠,佔地面積3646平方米,是一座全國罕見的大祠堂,始建於明朝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匡家娘娘祠、陂下古村的敦仁堂、各種廟宇以及以「大夫第」為首的古建築群,凸顯了贛中民宅的建築風格,為研究明清以來的歷史文化提供了極好的範本。富田鎮文化底蘊深厚,除擁有豐富的儒家文化外,還有佛教、道教文化,今年還有從雲南、貴州湧入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它們在富田重疊,又相互融洽,造就了富田文化的獨樹一幟。
紅星閃耀,永久記憶。富田鎮無論哪一個村莊,都經受了血與火的戰爭洗禮。富田是中央蘇區革命活動的中心,毛澤東、朱德、陳毅、曾山、鄧小平、毛澤覃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留下了眾多戰斗和生活遺址,現在還保存了贛西南特委第一次黨代會舊址、蘇維埃郵政總局(後遷移東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舊址、公略中心縣委駐扎地、毛澤東下井岡山後建的列寧台、紅軍醫院、紅軍教導營等舊址群,紅白標語在富田景區內部也隨處可見,至今保存完好的紅軍標語有1700多條,鮮活而生動地體現了紅軍革命時期各個珍貴的歷史鏡頭。從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走出了袁昇平、劉賢權等7位共和國開國將軍。
按北斗星方位散落在匡、王、文家三村的「七星伴月」景觀,吉安市境內保存完好的橫坑村清代特大屏風,「村街合一」、「道佛合一」、「天人合一」的自然環境體現了富田鎮深厚的千年歷史文化底蘊,越來越受到海內外遊客的喜愛和推崇。
山青水秀,風光媲美。美麗的富水河蜿蜒曲折地從深山裡盤旋而出,就像是一根串聯珍珠的絲線,連接著各個景點。正氣苑翠竹萬竿,靜謐安詳。古樟沿河繞村,景觀獨特。白雲湖山水秀麗,美景眾多,旖旎迷人;安仁山四周峰巒密布,景色迥異,巍峨瑰綺;天馬山群峰俊秀,層巒壘嶂;九寸嶺樹木森森,峭崖夾峙;水口溫泉噴珠濺玉,水清質優。
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2014年,陂下古村創建國家4A級景區
2015年,富田古鎮被評為江西省4A級鄉村旅遊點
2015年1月20日,富田鎮獲評「全國宜居小鎮示範單位」
『伍』 2018年湖南省武岡市富田中學高中招生分數線是多少
武岡一中今年的錄取分數線是583分。
湖南省武岡市第一中學始創於1922年,是武岡市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公辦特色名校。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在職特級教師3人,碩士研究生7人,高級教師65人,中級教師125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級優秀教師6人,省級骨幹教師18人,地市級優秀教師及中青年專家17人。1978年被評定為武岡縣重點中學,2001年評定為武岡市示範性學校、邵陽市重點中學, 2003年晉升為湖南省重點中學;七十五年的歷史,學校辦學成果輝煌,先後獲得全國支持語文第二課堂先進單位、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湖南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湖南省雷鋒式學校、邵陽市雙文明單位等數十項國家、省、市級榮譽稱號。
『陸』 文天祥的主要成就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青原區)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出生與成長
文天祥,華夏傑出先烈,生活在一個民族危機陰影籠罩的時代。13世紀初,蒙古族在蒙古草原強大起來,鐵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國。幾十年間,縱橫歐亞,攻城略地,燒殺擄掠,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他的兒子窩闊台繼位後,又滅了金國,隨即揮鞭南指,進攻南宋。從1235-1279年,雙方戰鬥了40多年,南宋朝廷終於滅亡。文天祥的一生,與這場殘酷的民族征服戰爭相始終。他是一個永遠載入中國歷史的愛國將領著名詩人。他在強敵入侵,國土淪陷,生靈塗炭的危急時刻,他自賣家產,組織義軍,舉兵抗敵。被俘後,他義正辭嚴,慷慨殉國。
象棋高手
文天祥十分愛好下象棋,而且棋藝極高。他曾撰寫一本棋譜,記錄了危險制勝奇絕之局共40篇。夏日家居時,文天祥愛一邊游泳,一邊以水面為棋盤,憑記憶與棋友下盲棋,這實在需要很強的記憶力。其他人不堪久浸水中,都逐漸離開,只有他愈浸愈樂,不知時間流逝。文天祥有四首七言絕句,描寫四位棋友的高超棋藝,但這四人都不能戰勝他。下棋是文天祥一生的愛好,即使在燕京監獄中也不例外,直到殉國前夕,獄卒收走了他的棋盤,才結束了這個游戲。
狀元及第
寶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到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科舉考試。會試放榜,通過了初選。殿試時,文天祥患病,但仍勉強帶著病軀,趕到考場。進門時一陣擁擠,出了一身汗,頓時感到身體舒服多了,頭腦也清醒了。看到題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沒打,一揮而就。宋理宗到集英殿親定名 文天祥
次,把文天祥取為一甲第一名,是年文天祥才21歲。 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上京赴考,殿試時,考官把他的卷子列為第七名,理宗親臨集英殿閱讀考生的卷子,把文天祥的卷子提為第一名。當時參與復審的著名學者王應麟在旁稱贊道:「這份卷子,議論卓絕,合乎古聖先賢之大道。文中表現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我為陛下得到這樣的人才致賀!」卷子是密封的,拆開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覺得很吉利,高興地說:「天祥,天祥,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氣的預兆。」此後,人們就以「宋瑞」為天祥的字。
贛州父母官
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今江西境內)知州。贛州是他的家鄉,為鄉人辦事,分外勤謹。他主張對人民少用刑罰,多用義理,所屬10個縣的人民對他非常愛戴,加以這年風調雨順,稻穀豐收,出現了短暫的安樂景象。但不到一年,元軍大舉南侵,宋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文天祥結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馬征途。
編輯本段興師救亡
起兵勤王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度宗病死。賈似道抑長立幼,扶4歲的趙口(隰去掉,發音「xian顯」)即位,是為宋恭帝。 文天祥
九月,元軍20萬人由元丞相伯顏統領,分兩路進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貴不戰而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統程鵬飛投降。各地宋軍將官在大兵壓境時紛紛叛變,黃州、蘄州(今湖北蘄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陸)、六安等地相繼失陷,南宋王朝兵敗如山倒。 宋恭帝即位後,元軍陷鄂州,京師震動,理宗的妻子謝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詔》,述說繼君年幼,自己年邁,民生疾苦,國家艱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將、豪傑義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朝廷將不吝賞功賜爵。但宋朝的喪鍾已經敲響,各地將官大都觀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張世傑兩人響應《哀痛詔》,召集兵馬,起兵勤王。
以死報國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朝廷專旨,命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離京寄居之處)」。文天祥奉讀詔書,痛哭流涕,立即發布榜文,徵募義勇之士,同時籌集糧餉。他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把母親和家人送到弟弟處贍養,以示毀家紓難。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分子為輔的愛國義軍在極短時間內組成,總數達3萬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開了新的一頁。 友人曾對文天祥說:「現在元軍三路進兵,你以烏合之眾迎敵,無異驅群羊斗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國家養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無一人一騎應召,我萬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難,希望天下忠義之士聞風而起,聚集眾人力量,也許能保存社稷。」他還說:受君之恩,食國之祿,應該以死報國。
常州之役
10月,常州(今江蘇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軍保衛平江,又派張全率2000兵增援常州。文天祥從大局出發,派義軍重要將領尹玉、朱華、麻士龍率3000人歸張全節制,增援常州的兵力。但張全卑鄙自私,當三位將領與元軍苦戰時,隔岸觀火,坐視不救,在戰斗中又乘夜逃跑,陷義軍於孤立無援之地,遂使戰斗失利。文天祥請斬張全,卻遭到丞相陳宜中反對。文天祥對朝中賞罰不明感到十分憤慨,對國家的安危十分擔憂。 文天祥紀念館
元軍攻破常州、平江後,臨安危急。主和、主戰兩派意見分歧,各行其是。文天祥、張世傑主戰,兩人聯名奏請朝廷背城一戰,危中求安。丞相陳宜中卻加緊策劃議降,太皇太後也准備「奉表(降書)稱臣」、「乞存境土」、「封為小國」。張世傑對朝廷絕望,轉到南方招兵,以圖東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國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離開臨安回江西繼續抗元。兵臨城下,左丞相留夢炎、右丞相陳宜中先後逃走,朝廷亂作一團。
出使元營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軍三路兵馬圍困臨安,城內城外,宋朝將官降的降、逃的逃,所剩無幾。太皇太後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收拾殘局。文天祥見事已至此,不可推辭,答應出使元營,以便一窺虛實,見機行事。但他沒有料到對方手段險毒,一番唇槍舌劍之後,竟被伯顏無理拘留。太皇太後失去文天祥後,更無人可以依靠,終於向元朝投降。
編輯本段九死一生
斥責降將
宋朝投降後,降將呂師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經上書請斬叛逆遺孽呂師孟,現在為什麼不殺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氣地斥責他:「你叔侄都做了叛賊,沒有殺死你們,是本朝失刑。你無恥苟活,有什麼面目見人?你們投靠敵人,要殺我很容易,但卻成全我當了大宋的忠臣,我沒有什麼可害怕的!」元朝上下將官聽了這話,都佩服文天祥的氣概,並說:「罵得痛快!」
鎮江逃脫
文天祥雖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敗,又不肯歸順。伯顏沒有辦法,決定把他送往元朝京師大都(今北京)。船到鎮江(今江蘇鎮江) 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戶居民家中。他命隨從暗中打探敵情,聯絡船隻,計劃逃走,還暗中藏了一把匕首,以備必要時自刎。逃走當晚,文天祥的船隻被元軍巡船發現,但因巡船追捕時擱淺,沒法走動,元軍只能看著文天祥一行12人逃去。
真州被疑
文天祥一行人到達真州(今江蘇儀征市,即揚州市西南) (江蘇省地圖)後,受到真州軍民的熱情歡迎。守將苗再成認為,以文天祥的丞相、樞密使身份作號召,江淮合力,不難挽回大局。不料淮東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敵人的反間計,以為文天祥已投降元軍,到真州來攻城,要苗再成殺掉他。苗再成半信半疑,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騙到城外趕走。被自己人懷疑比受敵人侮辱更難受,文天祥不禁仰天長嘆。
揚州過客
從真州出來,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過元軍控制的地界,到達揚州城下。名都揚州經過兩次大兵災,繁華的十里珠簾,秀麗的二十四橋,已無復舊觀。城上守軍盤查嚴密,形勢緊張。進入李庭芝據守的揚州城,會是什麼結局呢?文天祥無法預料。這時,一個賣柴人願意帶他們到江蘇高郵(今江蘇高郵)去,文天祥決定離開揚州,尋找二王行在,即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再為朝廷效力。 文天祥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揚州約15里的小村莊)時,天已大亮。為躲避元軍,他們藏身於幾道斷牆後面。正要找點食物,忽然聽見大隊元軍呼嘯而至。他們趕緊貼牆根龜縮起來,一動也不敢動。這時,只要有一個元兵探頭往裡瞧一瞧,他們就會被發現,重做俘虜。幸好天上突然狂風大作,烏雲密布,元軍急著躲雨,匆匆而過。後來才知道,這隊元軍就是押送他們到大都的那隊人,因為在鎮江走脫了文天祥,加強了戒備,沿途防範甚嚴。 從揚州到高郵,文天祥一路顛沛流離,飢寒交迫。隨從的人逃的逃、死的死,12人只剩下6個。疲憊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動了,他每走一步都異常艱難,跌倒了又爬起來,咬著牙前進。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見他們是遇難的,就熱情相助,拿來一個籮筐,讓文天祥坐在裡面,由6個人輪流抬著走。他們歷盡艱險,才到達高郵。但高郵方面收到李庭芝文書,嚴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進城,又向泰州(今江蘇泰州)前進。
夜走通州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今江蘇南通),但沿路不但元軍出沒,還有強盜搶劫,非常危險。文天祥以孤舟一葉,晝伏夜出,雖多次與敵人遭遇,但還是有驚無險地到達通州。他在一首詩中風趣地說:「行客不知身世險,一窗春夢送輕舠。」經過九死一生的磨煉,文天祥已經把艱難險阻視作等閑了。
宦海南歸
文天祥在通州聽說益王、廣王在永嘉(今浙江溫州)建立了元帥府,號召各地義兵勇士繼續抗元,就馬上決定投奔二王。德祐二年(1276年)閏三月,他揚帆入海,回到南宋占據的地方。他計劃在閩、廣重舉義旗,團結各方義兵,統一部署,復興宋室。
文天祥畫像(8張)
編輯本段苦戰東南
端宗繼位
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為端宗。廣王晉封為衛王。文天祥擔任樞密使兼都督諸路軍馬。七月,文天祥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督府,福建、廣東、江西的許多文臣武將、地方名士、勤王軍舊部紛紛前來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籌餉,很快組成了一支督府軍,規模、聲勢都比去年的江西勤王軍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對付敵人,成為抗元軍事行動的一大隱患。
贛南奏捷
景炎二年(1277年)初,元軍進逼汀州,文天祥退卻到廣東梅州(今廣東梅州)。經過整頓,五月間又從梅州出發,打響了收復江西的戰役。在文天祥的領導下,江西的抗元軍事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各方義軍配合督府軍作戰,分別奪回會昌、雩都、興國,分寧、武寧、建昌三縣豪傑,以及臨川、洪州、袁州、瑞州的義兵都來請求督府節制。文天祥統一部署,揮師席捲贛南,收復了大片土地。
兵敗被俘
景炎二年八月,元軍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督府軍由於沒有作戰經驗和嚴格訓練,戰鬥力不強,在元軍騎兵猛烈的沖擊下,慘淡收場,文臣武將或犧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雖然文天祥受著國破家亡和妻離子散的巨大打擊,但沒有動搖其抗元意志。他帶兵入粵,在潮州、惠州一帶繼續抗元。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嶺被一支偷襲的元軍俘獲。他吞下二兩腦子(即龍腦)自殺,但葯力失效,未能殉國。
過零丁洋
元朝的元帥張弘范率水陸兩路軍隊直下廣東,要徹底消滅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們用戰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屬廣東省)。張弘范派人請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當然堅拒寫招降書,但寫了一首七言律詩,表明自己的心跡。 文天祥
這首詩就是留芳千古的《過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楷模。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崖山決戰
在元軍的猛烈攻勢下,南宋流亡政府逃到秀山(今廣東東莞虎門的虎頭山)。11歲的端宗驚悸成疾,在州(今廣東湛江市)病逝。張世傑、陸秀夫立8歲的衛王繼位,又把行朝遷到新會縣南面大海中的山(廣東省地圖)。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日,宋、元雙方在海面上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海戰,最後張世傑統領的宋軍戰敗,陸秀夫背負小皇帝蹈海殉難。
押送大都
崖山戰役後,文天祥被押到廣州。張弘范對他說:「宋朝滅亡,忠孝之事已盡,即使殺身成仁,又有誰把這事寫在國史?文丞相如願轉而效力大元,一定會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能再懷二心?」元朝政府為了使他投降,決定把他押送大都。
浩然正氣
囚禁三年
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被殺,一共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這段期間,元朝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甚至連元世祖親自勸降都未能說服他.因此文天祥經受的考驗之嚴峻,其意志之堅定,也是歷代罕見的,從《正氣歌》的驚天地泣鬼神可以體現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骨肉難圓
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柳娘、環娘被元軍俘虜後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親情軟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當時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齡都是14歲。文天祥接到女兒的信,雖然痛斷肝腸,但仍然堅定地說:「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寫詩道:「痴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表示國既破,家亦不能全,因為骨肉團聚就意味著變節投降。 利誘和親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統治者又變換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們給文天祥戴上木枷,關在一間潮濕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氣惡濁,臭穢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飽,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窮凶極惡的獄卒呼來喝去,過著地獄一般的生活。由於他堅決不低頭,元丞相孛羅威脅他說:「你要死,偏不讓你死,就是要監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還怕什麼監禁!」在囚禁的孤寂歲月里,他寫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愛國詩篇。
『柒』 彭德懷元帥 郭炳生被柳月策反了嗎
據了解,郭炳生作戰勇敢,指揮機智果斷,但性格簡單粗暴、舊軍隊軍閥習氣嚴重。因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一說是因為富田事件),於1932年9月叛變投敵,被蔣介石委以國民黨軍新編第37師師長之職,掉頭參加圍剿紅軍,於1933年3月在第四次反"圍剿" 時被紅軍擊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