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誰知道中國科技的十大創新是什麼
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沈保根同志宣布中國200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步新聞評選結果:
1、神舟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10月17日凌晨4時33分,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完成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返回艙順利著陸。
2、青藏鐵路全線鋪通。
3、我國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4、中國科考隊首次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北京時間1月18日3時16分,在挺進南極內陸冰蓋1200多公里後,中國南極內陸冰蓋昆侖科考隊登上了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
5、全球記載種類最多的《中國植物志》全部出版。
6、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首次單分子自旋態控制。中國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利用低溫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成功實現了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
7、我國測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8、中國大陸科學鑽探深入地下5158米。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葯物分子運輸車」研製成功。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製的「納米葯物分子運輸車」,直徑只有200納米,裝載的葯物在沿途不會泄漏,對疾病產生治療效用。
10、最高解析度「中國數字人男1號」誕生。
中國工程院副秘書長石立英女士宣布2005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評選結果:
2005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惠更斯」號探測器成功登陸土衛六。歐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1月15日已收到來自「惠更斯」號探測器經由「卡西尼」號飛船傳回的信號,表明「惠更斯」號已成功登陸土衛六,創造了人類探測器登陸其他天體最遠距離的新紀錄。
2、「深度撞擊」計劃獲得成功。
3、美國研究人員發明取代晶體管的新元件。可以將計算機的功能提高數千倍。
4、天文學家首次拍到太陽系外行星照片。
5、科學家公布人類基金組「差異圖」。國際人類基金組啊單體型圖計劃,由美國、中國、加拿大、英國、日本和奈及利亞六國科學家共同完成。可以將患者和健康人的基因進行比較,可以更高效的尋找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
6、澳大利亞科學家成功將光束「凍住」1秒鍾。這是原來最好成績的1000倍。
7、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高效率燃料電池。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能量轉換效率有望達到50%。
8、法國和瑞士科學家製造出超大容量納米級信息存儲材料,1平方厘米新材料信息存儲量達到4萬億比特。
9、美國科學家製造出「誇克膠子等離子體」。
10、法國科學家首次找到恩控制單分子行動的方法。首次利用特殊顯微鏡儀器,讓一個分子做出各種動作。
㈡ 2010中國取得的十項科技成就 並談300字感想!!!
由山東科技新聞工作者協會、有果網、山東新聞網、科技信息報、科技信息雜志評選的「2010山東十大科技創新新聞」揭曉。它們是:
1. 山東實施高技術自主創新行動計劃
全省科技獎勵暨技術創新工程推進大會上,山東省政府決定三年內安排20億元的專項資金,集中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著力突破關鍵技術,重點培植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葯及生物、半導體照明、高端電子信息、新型數字化裝備、高速列車、船舶製造及海洋新興產業、資源綜合利用及環保、現代服務業等十大戰略性高技術新興產業,確立全省新興產業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
2.煙台、濟寧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
2010年底,國務院批准煙台高新區、濟寧高新區升格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至此,煙台高新區、濟寧高新區正式進入高新區序列的「國家隊」,跨入了創新發展的嶄新階段。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成為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服務平台,成為搶佔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
3.山東再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項目多分量重成就「科技大年」
在2009年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山東省的科技成果出現井噴:獲得僅有的2項國家發明獎一等獎中的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獲獎總數達33項,其中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20項,無論是獲獎數量還是質量都創近年來最好水平,名列全國各省市區前茅,從而成就了名副其實的「科技大年」。
4.國家綜合性新葯研發大平台濟南開工
11月7日,國家綜合性新葯研發大平台和國家創新葯物孵化基地濟南中心區項目開工奠基儀式在濟南舉行,這標志著我省國家重大新葯創制平台建設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國家創新葯物孵化基地將以集聚國內外優勢名牌、知名企業、研發機構和集團總部為重點,以完善服務體系、法律保障、融資機制、基礎設施為支撐,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創新葯物孵化基地,爭取建成創新能力強、產業配套完善的「中國葯谷」。
5.山東實施引進海外創新創業人才「萬人計劃」
山東省目前正在實施引進海外創新創業人才「萬人計劃」,其主要內容是用5至10年時間,引進1萬名左右海外人才。山東計劃建設100個左右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基地,並決定每位引進人才將享受一次性100萬元的經費資助、授予其「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稱號等待遇。
6.山東新建48個院士工作站
9月1日,山東省科技廳公布了2010年院士工作站名單。本年度山東省新建院士工作站48處,共有49位院士進站工作, 院士與企業合作項目82項,其中中科院院士1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4位,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1位,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1 位,美國工程院院士1位;吸引院士團隊266人次在各合作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合作項目已申報專利196項,其中發明專利81項。
7.《山東省知識產權促進條例》審議通過 7月1日施行
5月30日,山東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山東省知識產權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的頒布實施,是山東在新的形勢下貫徹實施國家和省知識產權戰略的重大舉措,對於促進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條例》將於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8.山東開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平台
從山東信息通信技術研究院獲悉,隨著國家「十一五」、「863計劃」信息技術領域「高效能計算機及網路服務環境」重大項目通過科技部審批,「神威藍光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系統」將於近期落戶該院。通過該項目,我省將打造一個千萬億次級的超級計算平台,濟南將與深圳、天津一起成為 3個國內領先的超級
9.濟麥22何以成就「雙冠王」?
12月10日,山東省科技廳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程順和、於振文等國內小麥知名專家組成鑒定專家委員會,對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主持完成的「超高產穩產多抗廣適小麥新品種濟麥22的選育與應用」成果在濟南進行了鑒定。經鑒定,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10.我國首套「東岳離子膜」萬噸氯鹼裝置成功運行
6月30日,經過東岳集團離子膜研發團隊和萬噸級國產電解槽項目人員的共同努力,我國首套裝配國產離子膜的萬噸級氯鹼電解槽在東岳成功進行首次工業運行,這標志著我國氯鹼離子膜在國產電解槽上進行工業應用的開始,是我國氯鹼工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
㈢ 2019年中國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2019年,國家發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雜交稻種子、盾構機穿海工程、國際頂尖機場、海射型固體運載火箭發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人造太陽」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1月,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首次實現雜交稻性狀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志。
4 、超級裝備 最聰明盾構機挑戰穿海工程
離大連市中心不遠,有個梭魚灣,大連地鐵5號線要穿過這個海灣,考慮到巨輪出入,不能架設跨海橋梁,因此採用海底隧道。而這項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級裝備。
1月18日,海宏號盾構機在大連始發,它堪稱中國研發的最聰明的盾構機。海宏號盾構機是中國中鐵專門為該工程研發、也是世界上現有功能最全的盾構機,核心部件設計全球領先。
5、 時速600公里 國產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
「高速磁浮列車」成為2019年點擊率頗高的關鍵詞。5月23日,我國首輛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實現了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標ITER 中國企業為「人造太陽」裝「心臟」
7月16日,中核集團收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俗稱「人造太陽」)組織中標通知書,由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工程)牽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參與,攜手法國法馬通公司等單位組成國際聯合體,以工程總承包形式正式中標在法國建設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TAC1安裝標段。
㈣ 2006年世界10大科技成就
中國科學院3月19日公布了該院2006年度十大重要創新成果。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入選,中科院稱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
中國科學院3月19日公布了該院2006年度十大重要創新成果。它們是:
1.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年9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納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並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
3.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現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律
在《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據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恆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及工業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製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性試驗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丙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5.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採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中科院計算機所研製的龍芯2E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點,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十一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6.水體污染的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裝備系統
水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我國江河湖庫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體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採用激光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體污染遙測,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對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在線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7.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8.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9.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10.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㈤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些年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較多,簡單舉幾個例子。
①超級計算機。在大數據廣為應用之下,超級計算機越來越受重視,而且應用場景越來越多,這使得超級計算機成為「國家科技體現的標配」,畢竟國家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准,而實現這個標準的物質基礎,就是超級計算機。近些年,我國的超級計算機發展速度極快,目前綜合實力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圍之內形成了中美爭霸的局面,這本身就說明中國科技的崛起。
事實上,核電技術是我國未來要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出海」的主力產品之一,我個人認為他要比超級計算機更具變現力和戰略性。
㈥ 十三五開局之年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2016年6月20日,使用中國自主晶元製造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登上回全球超級計算機答500強榜首。2016年8月16日,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
2016年8月25日,我國研發的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海斗」號潛深達到10767米,首次進入萬米時代。2016年9月,中國國家基因庫正式投入運行,這是目前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庫。
(6)世界十大科技創新成果擴展閱讀
2016年,國家發改委批復了《貴陽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2016-2022年)》,該規劃包括4條線,共計114.1公里,為「十三五」期間軌道交通建設創造了前提條件;同時,2號線二期的工可和初設、3號線一期和S2號線一期工程的工可也相繼獲得批復。2號線一期和二期PPP工作有序推進。
2016年,市軌道公司黨委組織各基層黨組織認真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 ,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與廉潔風險防控工作,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在軌道建設中堅持生態優先,始終把「綠色+」的理念貫穿始終,努力實現了城市生態、企業生態、管理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㈦ 關於科學技術創造的成果的資料
①探月工程——首次探測 月球背面:
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繼忠介紹:
嫦娥四號今年的發射任務將分別於5月和12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計劃5月發射中繼星,首次在地月朗格朗日L2點放置衛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面站之間的測控通信;12月發射著陸器和巡視器,在中繼測控支持下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就位和巡視探測,科學探測數據再通過中繼星轉發至地面接收站,開展相關科學研究。
②北斗衛星——密集發射 全球組網:
進入2018年,北斗衛星迎來高密度發射之年。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製和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進入發展新階段:系統性能、衛星壽命、服務精度大為提升,提供服務的地區范圍更廣,進一步向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角色靠近。
「2018年底前,將發射10多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建成基本系統,覆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到2020年,將發射30多顆衛星,向全球提供服務。」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言人冉承其介紹。
③深海科考——「七龍」探海 更深更遠:
「深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藍色空間,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新疆域。」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說,2018年對國家深海事業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2018年,我國將從「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下功夫,力爭在深海探索中占據先發優勢。
深海裝備,是深海大洋調查的有力保障。今年,會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無人無纜潛水器組成的「三龍」深海裝備體系為抓手,促進深海技術的創新突破。比如持續推進「蛟龍號」和「潛龍二號」的技術升級與應用。
④量子技術——通信計算 繼續領跑:
2017年12月19日凌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志對外發布2017年度改變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自然》雜志為每一名入選者做了一篇新聞特寫,其中以「量子之父」為題報道了潘建偉。
毫無疑問,潘建偉是世界量子技術領域里最好的科學家之一。在他的帶領下,中國量子通信研究迅速從「跟跑」實現「領跑」,目前已領先世界5年到10年;中國量子計算研究也邁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⑤核電技術——高溫低溫 全面發力:
核科技作為重要的科技領域,備受社會關注。歲末年初,核科技持續自主創新再結碩果,呈現出新堆型扎堆的可喜現象。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日前在京正式發布其自主研發的「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堆。
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也傳來捷報,山東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2號反應堆壓力容器頂蓋扣蓋成功。這意味著距離我國建成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商用示範工程又邁進了一大步。
㈧ 我國和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創新成果是什麼
入選2012年中國十大科技成果的是:「神九」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蛟龍」號下潛突破7000米、世界首條高寒地區高速鐵路突破三大技術難題、嫦娥二號7米解析度全月影像圖發布、首台國產CPU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系統通過驗收、戊肝疫苗研製成功、新一代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研製成功、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獲重大突破、大亞灣實驗發現中微子新的振盪模式、亞洲第一射電望遠鏡建成。
入選2012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的是:「好奇」號在火星成功著陸、加拿大科學家開發出人造大腦、科學家設計出世界上最細的納米導線、癌症幹細胞研究獲新證據、科學家發現「疑似」上帝粒子、日本科學家首次用「人造」卵子產下小鼠、英國研究發現一種高速磁存儲原理、天文學家發現質量是太陽170億倍的黑洞、德國首次從皮膚細胞中培養出成體幹細胞、首個「超電子」電路問世。
本次評選活動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科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