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主要成果
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以下:
(1)通過對近萬米露頭剖面的實測,建立了塔北地區寒武—侏羅紀的露頭層序劃分方案,共劃分出6個巨層序,13個超層序組,42個超層序,129個三級層序,並建立起相對水深變化曲線。
(2)在劃分各層位生物地層帶的基礎上,確定了各地層單位的絕對年齡值,首次建立起塔北地區寒武紀—侏羅紀層序年代系統。
(3)首次進行生物群落分析,劃分出32種生物群落類型,據此推斷出各地質時期沉積環境變遷和相對水深變化規程。
(4)利用現有地震資料對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層(從寒武系至第三系)進行了系統、細致的層序劃分,共劃分出70個地震層序。並通過層序界面性質及規模的詳細分析,將其組合為三級(四分),從而建立起系統的地震層序地層格架。
(5)對沙32井和沙11井進行了系統的層序地層分析,根據基準面升降變化旋迴和層序疊置關系,將其分為4級,建立起塔北地區鑽井層序地層方案。
(6)建立了三個典型露頭的層序地層模式,詳細分析了各個層序的體系域特徵。
(7)根據地震和測井層序內部的體系域構成、三級層序疊置形式及平面展布特點,歸納出塔北地區的層序地層學特徵。
(8)根據地震剖面上上超點的遷移方向,編制出塔北地區上超點曲線。
(9)探索出一套利用測井資料研究沉積基準面變化的技術思路和方法,並形成系統軟體應用於塔北地區。根據測井曲線編制出反映海(湖)平面變化的可容納空間變化曲線,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10)研製開發出硅質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層序地層發育演化動態模擬系統,闡明了復合密集段和復合層序的形成機制和類型,並成功地應用於塔北三疊系、石炭系和碳酸鹽岩的層序地層演化模擬,合理地解釋了有關地質問題。
B. 笛卡爾的主要成就
一、哲學思想
笛卡爾被廣泛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他第一個創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哲學上,笛卡爾是一個二元論者以及理性主義者。笛卡爾認為,人類應該可以使用數學的方法——也就是理性——來進行哲學思考。
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他舉出了一個例子:在我們做夢時,我們以為自己身在一個真實的世界中,然而其實這只是一種幻覺而已)。他從邏輯學、幾何學和代數學中發現了4條規則:
絕不承認任何事物為真,對於我完全不懷疑的事物才視為真理;
必須將每個問題分成若干個簡單的部分來處理;
思想必須從簡單到復雜;
我們應該時常進行徹底的檢查,確保沒有遺漏任何東西。
笛卡爾將這種方法不僅運用在哲學思考上,還運用於幾何學,並創立了解析幾何。
由此,笛卡爾第一步認為懷疑就是出發點,感官知覺的知識是可以被懷疑的,我們並不能信任我們的感官。所以他不會說「我看故我在」、「我聽故我在」。從這里他悟出一個道理:我們所不能懷疑的是「我們的懷疑」。
意指:我們無法去懷疑的,是我們正在「懷疑」這件事時的「懷疑本身」,只有這樣才能肯定我們的「懷疑」是有真實性的,並非虛假的產物。人們覺得理所當然或習以為常的事物,他卻感到疑惑,由此他推出了著名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笛卡爾將此作為形而上學中最基本的出發點,從這里他得出結論,「我」必定是一個獨立於肉體的、在思維的東西。笛卡爾還試圖從該出發點證明出上帝的存在。
笛卡爾認為,我們都具有對完美實體的概念,由於我們不可能從不完美的實體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必定有一個完美實體——即上帝——的存在來讓我們得到這個概念。
從所得到的兩點出發,笛卡爾繼續推論出既然完美的事物(神)存在,那麼我們可以確定之前的惡魔假設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一個完美的事物不可能容許這樣的惡魔欺騙人們,因此藉由不斷的懷疑我們可以確信「這個世界真的存在」,而且經由證明過後的數學邏輯都應該是正確的。
現實世界中有諸多可以用理性來察覺的特性,即它們的數學特性(如長、寬、高等),當我們的理智能夠清楚地認知一件事物時,那麼該事物一定不會是虛幻的,必定是如同我們所認知的那樣。
雖然笛卡爾證明了真實世界的存在,他認為宇宙中共有2個不同的實體,既思考(心靈)和外在世界(物質),兩者本體都來自於上帝,而上帝是獨立存在的。他認為,只有人才有靈魂,人是一種二元的存在物,既會思考,也會占空間。而動物只屬於物質世界。
笛卡爾強調思想是不可懷疑的這個出發點,對此後的歐洲哲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思故我在所產生的爭議在於所謂的上帝存在及動物一元論(黑猩猩、章魚、鸚鵡、海豚、大象等等都證實有智力),而懷疑的主要思想,確實對研究方面很有貢獻。
二、對數學和歷史貢獻
笛卡爾對數學最重要的貢獻是創立了解析幾何。笛卡爾成功地將當時完全分開的代數和幾何學聯繫到了一起。在他的著作《幾何》中,笛卡爾向世人證明,幾何問題可以歸結成代數問題,也可以通過代數轉換來發現、證明幾何性質。
笛卡爾引入了坐標系以及線段的運算概念。笛卡爾在數學上的成就為後人在微積分上的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後者又是現代數學基石。他創新地將幾何圖形『轉譯』代數方程式,從而將幾何問題以代數方法求解,這就是今日的解析幾何(或稱「座標幾何」)。
此外,現在使用的許多數學符號都是笛卡爾最先使用的,這包括了已知數a, b, c以及未知數x, y, z等,還有指數的表示方法。他還發現了凸多面體邊、頂點、面之間的關系,後人稱為歐拉-笛卡爾公式。還有微積分中常見的笛卡爾葉形線也是他發現的。
在物理學方面,笛卡爾也有所建樹。他在《屈光學》中首次對光的折射定律提出了理論論證。他還解釋了人的視力失常的原因,並設計了矯正視力的透鏡。力學上笛卡爾則發展了伽利略運動相對性的理論,強調了慣性運動的直線性。
笛卡爾發現了動量守恆原理的原始形式(笛卡爾所定義的動量是一標量,不是向量,因此他的動量守恆原理後來也被證明是錯誤的)。他還發展了宇宙演化論、漩渦說等理論學說,雖然具體理論有許多缺陷,但依然對以後的自然科學家產生了影響。
他還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釋彩虹現象,並且通過元素微粒的旋轉速度來分析顏色。
在心理學方面,笛卡爾也是有所貢獻的。 他的觀點和重大發現,對後來心理學頗有影響。他是近代二元論和唯心主義理論著名的代表。他的反射和反射弧的重大發現,為「動物是機器」的論斷提供了重要依據。並提出,反應----刺激的假設。
但是笛卡爾的反射概念是機械性的,他強調人和動物的區別,動物沒有心靈,人是有心靈的,這樣的推斷是二元論的典型表現。
另外,心神交感論也是笛卡爾在身心關繫上二元論的又一典型表現,他認為,人的肉體是由物質實體構成的,人的心靈是由精神實體構成的。心靈和人體即可以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相互作用。
他認為人的原始情緒有六種:驚奇、愛悅、憎惡、慾望、歡樂和悲哀,其他的情緒都是這六種原始情緒的分支,或者組合。
笛卡爾的二元論心理學思想雖然在理論上是錯誤的,但是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是非常具有推動和進步作用的,他利用二元論擺脫了神學對科學的絕對控制,將人們的思想引導至理性思維和具體研究上,所以,他對心理學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
(2)曲線成果擴展閱讀:
簡介
勒內·笛卡爾(法語:René Descartes,也譯作笛卡兒;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法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
他是二元論唯心主義跟理性主義的代表人物,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或譯為「思考是唯一確定的存在」),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幾代歐洲人,開拓了歐陸理性主義(理性主義)哲學。
C. 魏壽昆的主要成就
魏壽昆從事冶金學研究近60年,而其中約有2/3的時間從事冶金熱力學的研究。進入80年代後,又涉獵冶金動力學范圍。
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全國首屆博士生導師,至今已培養碩士生及博士生20餘人。
魏壽昆為我國培養了四五代冶金科技人才。魏壽昆自1930年任北洋大學助教起,從教84年,課堂授課46年,先後在10所大學任教,共主講過28門課程。
教書育人是魏壽昆的教育特點之一。他為碩士生、博士生上的第一課的內容,是教育學生要做到「又紅又專」。告誡學生不要僅僅滿足於在知識領域中的所謂「橫截面」上,並要求學生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必須注意先進性與實踐性,兩者要結合起來。他指導研究生的課題,大多數是從國家的需要出發,從生產實踐中來,再進一步提高到理論上,進而再指導生產實踐。從嚴、心細是魏壽昆教書的又一個特點。如有一次他的一位研究生在整理實驗數據、繪制曲線時,看到曲線中的一個點「不理想」,竟自行刪掉了這個點。魏壽昆在審查學生的報告時發現了這一情況,立即補上了這個點,同時經過親自重新計算、繪圖,最後得出更為精確的實驗結果。事後,他諄諄教育這位學生,並以「科研工作來不得一點虛假」相勉。 魏壽昆運用熱力學原理及活度理論還解決了冶金生產工藝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例如,鋼鐵冶金過程中的脫硫問題就是他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由於硫在鋼材熱加工時形成「熱脆」,因而脫硫的好壞是直接影響鋼質量的關鍵。關於氧化鐵脫硫作用,據不同文獻記載有:(1)爐渣含氧化鐵越少,對脫硫越有利;(2)平爐渣含氧化鐵量多寡對脫硫無影響;(3)酸性渣的氧化鐵含量增高對脫硫有利;(4)純氧化鐵也能脫硫等4種相互矛盾的說法。1964年他發表的《爐渣氧化鐵含量對脫硫的作用》一文中,利用爐渣完全離子理論導出的硫分配比公式,應用硫分配比公式在充分引用活度系數條件下,研究證明了氧化鐵對脫硫作用的上述4種說法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有內在聯系的。不同條件下氧化鐵對脫硫顯示的不同作用均可用硫分配比公式辨證統一地來表達,從而解決了多年來的爭論。1966年,魏壽昆又發表了《高爐型渣脫硫的離子理論》,將上述硫分配比公式進一步擴大應用到高爐。文中採用大量數據,歸納求出適用於高爐脫硫的公式:
lgrFe2+·rs2-=-53.5NO2-十2.12式中,rFe2+·rs2-——爐渣中Fe2+離子及S2-離子的活度系數的積;No2-——爐渣中O2-離子的摩爾分數。迄今為止,國內外文獻中尚無類似的報道。通過該式可以定量地計算高爐的脫硫分配比。
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從事小型鋼鐵工業技術的改進及國內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雲石採用CO2選擇性溶解後,經「靜置後處理法」製得含0.5%雜質(CaO及R2O3)的MgO;用碳還原制備金屬鉬,純度達94%,利用硅鐵還原鉬酸鈣製成含Mo40%的鉬鐵。50年代引入活度理論,對冶煉反應進行了深入的熱力學分析研究;60年代發展了爐渣脫硫的離子理論,提出了高爐渣中計算S2-離子活度系數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國內首先提出了固體電解質電池定氧技術並應用於測定熱力學參數,同時研究了國內復雜礦雜質的熱力學行為及去除機理和完善了選擇性氧化理論並提出轉化溫度概念的廣泛應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與王之璽院士等人走遍祖國大地及沿海港口,對中國鐵礦及煤炭資源和鋼鐵工業發展遠景進行了調研並提出咨詢報告。又深入進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數的研究,發現用同一實驗數據採用不同的運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數據,深獲國際友人關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獲得專利5項,即:「利用碳酸鈉或碳酸銨自白雲石提制鎂氧的新法」、「利用靜置後處理法自白雲去鈣提鎂的新法」、「人造鎂氧製造鎂磚的配料方法及加強粘性的風化法」、「製造特純鉬酸銨或鉬酸採用鋁鐵共沉澱新法」、「提煉純鉬的二步還原新法」。
首次在國內開拓了固體電解質電池定氧技術並應用於測定熱力學參數
在研究選擇性氧化理論的同時,魏壽昆於70年代,在國內率先開拓固體電解質電池直接快速定氧技術的研究,該技術於1974年曾被譽為當時國際鋼鐵冶金三大發明之一。利用它可快速而又准確地直接測定出鋼液中的氧活度,這是控制鋼液脫氧、提高鋼質量的關鍵性手段。該技術通過了冶金部部級鑒定。魏壽昆搜集和閱讀了當時的大量文獻,編印匯集多種資料,在國內各有關學術會議和單位廣泛宣傳介紹,奠定了國內鋼鐵界普遍開展該項技術的基礎。為擴展研究隊伍,北京鋼鐵學院於80年代,建立了固體電解質重點研究室,使中國固體電解質電池的研究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魏壽昆採用固體電解質電池定氧原理,率先開展熱力學參數的測定工作。他配合包鋼鐵水提鈮,選定科研課題項目「共生礦分離基礎理論研究——鈮在鐵液及鋼渣中的熱力學行為」。他利用定氧電池測定了Fe-Nb、Fe-Nb-Mn及Fe-Nb-Si等體系中的鈮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數,對包鋼改進提鈮工藝提供了定量的熱力學分析數據。他用固體氯化劑氯化鈮渣脫錳,使鈮鐵合金的含Nb量由原來的10%~15%提高到60%;並對國外尚無文獻資料報道的氧化鈮-氧化錳氧化硅的三元相圖進行了初步研討。
魏壽昆與倪瑞明、馬中庭、成武首先利用金屬鈣對硅錳合金進行系統的脫磷研究,取得有效的成果。他們又研究金屬鈣在錳液中的熱力學行為。例如,研究了鈣在錳液中的溶解度、第三元素對鈣的溶解度的影響,以及求出第三元素對鈣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數等,使得錳基合金脫磷可以定量計算。該課題屬國際領先水平,因而獲得了。 他有5本專著,在國內外共發表論文160餘篇,他的部分重要研究成果匯集在他所著的《冶金過程熱力學》和《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應用》兩本專著中。
從他1929年在中國礦冶工程學會主編的《礦冶》雜志上刊登第一篇論文起,至今已撰寫和發表論文達130餘篇,其中65%以上是有關熱力學范圍的。他有5部專著,其中《冶金過程熱力學》與《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應用》是有關熱力學的,均受到國內外冶金同行的好評。
1.魏壽昆,煉鐵爐爐身之設計,科學,1939(23):601~615。
2.魏壽昆,黔省鋁礦的冶煉問題,礦冶復刊號,1943(2):19~40。
3.魏壽昆,貝塞麥法煉鋼去磷問題,礦冶復刊號,1943(3):1~22。
4.魏壽昆,四川白雲石去鈣提鎂之研究,礦冶復刊號,1944(4):92~111。
5.魏壽昆,人造鎂氧燒制鎂磚之研究,礦冶復刊號,1944(4):111~117。
6.魏壽昆,小型新式煉鐵爐之設計與作業,鋼鐵專刊(重慶,經濟部礦冶研究所),1945:11~34。
7.魏壽昆,國產鉬礦提鉬及鉬化合物並煉制鉬鐵鉬鋼之研究,鋼鐵專刊(重慶,經濟部礦冶研究所),1945:84~104。
8.魏壽昆,二十年來中國之冶金工程研究,科學,1947(31):67~72。
9.魏壽昆,平爐煉鋼廠設計,商務印書館,1954。
10.魏壽昆,活度的兩種標准狀態與熱力勢,北京鋼鐵學院學報,1956(3):103~114。
11.魏壽昆主編,專業煉鋼學——平爐構造及其車間布置,冶金工業出版社,1958。
12.魏壽昆,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發展的情況及今後中國結合生產開展研究的方向,中國金屬學會第二次代表大會論文,1963:1~9。
13.魏壽昆,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應用,中國工業出版社,1964。
14.魏壽昆,爐渣氧化鐵含量對脫硫的作用,金屬學報,1964(7):157~164。
15.魏壽昆,高爐型渣脫硫的離子理論,金屬學報,1966(9):127~141。
16.魏壽昆,濃差電池快速直接定氧法,分析化學,1974(2):59~69。
17.魏壽昆,冶金過程熱力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18.魏壽昆、洪彥若,鎳鋶選擇性氧化的熱力學及動力學,有色金屬,1981,33(3):50~60。
19.魏壽昆,熔鋶及熔融金屬中元素選擇性氧化的熱力學,金屬學報,1982(18):115~126。
20.魏壽昆、張聖弼、譚贊麟,利用固體電解質電池測定FeNb熔體中鈮的活度的研究,稀有金屬,1983,2(1):11~20。
21.張聖弼、王濟芳、魏壽昆等,含鈮及錳的鐵液中Mn對Nb活度系數影響的研究,金屬學報,1984(20):A348~A356。
22.朱元凱、董元箎、魏壽昆等,鋼液中Ca與As平衡的研究,鋼鐵,1985,20(10):38~44。
23.魏壽昆,砷在鋼中的作用及在鐵熔體中的熱力學行為,慶祝周志宏教授九十壽辰暨從事冶金工作七十年論文集,上海交通大學,1986:74~81。
24.佟亭、魏壽昆、胡明甫等,Nb、Si在鐵液中活度相互作用的研究,金屬學報,1987(23):B47~B54。
25.魏壽昆、譚贊麟、朱元凱,Demanganification of Nbbearing Slag from Baotou Hot Metal with Chlorination,The 4th JapanChina Symposi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ron and Steel,Kobe,Japan,1987:199~213.
26.魏壽昆,Selective Oxidation of Elements in Metal Melt and Their Multireaction Equilibria,Steel Research,1988(59):381~393.
27.魏壽昆,The Ionization Theory of Desulfurization of the Panhua Blast Furnace Slag,ChinJMetSciTechnol,1989(5):313~318.
28.魏壽昆、倪瑞明、成武等,The Solubility of Ca in Mn Melt and the 3rdelement Interaction Effects,Steel Research,1989(60):437~441.
29.譚贊麟、魏壽昆,Electrochemical Study on the Change in Valency of Niobium Oxide in the MnOSiO2Nb2O5System,Rare Metals(Quarterly),1990,9(1):1~4.
30.張聖弼、魏壽昆、李立曼等,Nb2O5MnOSiO2i渣中 Nb2O5及MnO活度的研究,金屬學報,1990(26):B11~B15。
31.倪瑞明、馬中庭、魏壽昆,Thermodynamics of MnFeC and MnSiC Systems,Steel Research,1990(61):113~116.
32.韓海鷗、林勤、魏壽昆,Binary System MnONb2O5,ChinJMet
SciTechnol,1990(6):98~102.
33.魏壽昆,魏壽昆選集(含論文16篇及2部專著的摘選),冶金工業出版社,1990。
34.魏壽昆,Thermodynamic Study of Interaction Coefficients in Multicomponent Metallic Solutions by the Solubility Method,Steel Reseach,1992(63):159~165.
35.魏壽昆,Interaction Coefficients in Multicomponent Metallic Solutions at Constant Activity and Constont Concentration,The 6th JanpanChina Symposi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ron and Steel,Chiba,Japan,1992:1~10.
36.馬中庭、成武、魏壽昆等,Thermodynamic Behavior of P in MnSiCaP Melts,Steel Research,1993(64):148~152.
37.邢獻然、喬芝郁、魏壽昆,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Complex Oxides in the SmBaCuO System,Met& Materials TransB,1996(27B):973~978.
38.周國治、魏壽昆,A New Generation Solution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a MultiComponent System from Binaries,Met& Materials TransB1997(28B):439~445.
D. 什麼是工作曲線
工作曲線又稱為:學習曲線
二次世界大戰時,飛機製造業的管理人員發現,生產每架飛機所需的直接勞動時間,隨著飛機累積數量的增加很有規律地減少,這一規律可繪製成一系列的學習曲線。在任何一種情況下所發生的現象都是,當產量增加一倍時,所需生產時間就減少了20%。由於這種改進的速率非常一致,由此又產生了「學習率」的概念,即在飛機生產中,產量加倍過程中的學習率是80%。不同產品或不同企業,學習率有可能不同。
由此可見,通過增加練習次數或累積練習的時間,可以改進學習成果。但人們在發現學習曲線的同時,也發現了學習曲線的「平台期」,平台期是這樣的,當學習到一定程度,即使增加學習次數,學習效果也不再增長了,如圖7-2所示,學習效果出現了不能隨學習時間增長的平台期。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平台期並不是不能突破的,如果管理人員改善管理方法,研究引起學習停滯的原因,進而找到解決的方法,如增加工人的休息時間、改善管理工具、尋求技術突破、引進新的技術等,就有可能突破瓶頸,跳入更高層次的學習階段,從而產生螺旋上升的學習效果。
E.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對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內發育的印支期中酸性淺成-超淺成相斑 (玢) 岩侵入體和賦存於其中的典型礦床-春都斑岩銅礦床地球化學及成岩成礦模式的研究, 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 通過野外觀察和室內鏡下鑒定、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綜合分析研究表明: ①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為閃長玢岩, 其次為花崗閃長斑岩, 均屬於亞鹼岩系中的鈣鹼性岩類。②閃長玢岩、花崗閃長斑岩中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Sr、K、Rb、Ba、Th, 高場強元素Ta、Nb、P、Hf、Ti、HREE相對虧損, 具有島弧火成岩基本特徵; 斑 (玢) 岩中成礦金屬元素W、Sn、Mo、Bi、Cu、Pb、Zn豐度高。③閃長玢岩稀土元素總量變化於87.25~255.49之間, 球粒隕石標准化曲線為輕稀土元素富集型, 分配曲線右傾, 有輕微的銪正異常; 花崗閃長斑岩稀土元素總量變化於184.34~294.87之間, 球粒隕石標准化圖為輕稀土富集型, 分配曲線右傾, 有微弱銪負異常和微弱鈰負異常。輕、重稀土元素的分異程度高, 由早期的閃長玢岩→晚期的花崗閃長斑岩演化, 岩漿中的輕稀土富集程度和鹼性程度趨於增強, 閃長玢岩岩漿侵入早於花崗閃長斑岩, 是同源或相似岩漿不同演化過程的產物。
(2) 在宏觀地質研究基礎上, 依據岩漿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的分析, 對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成岩成礦構造構造環境進行了判別, 對物質來源和岩漿演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①研究區侵入岩物質主要來源於與俯沖造山作用有關的地幔和地殼的混合, 產生於印支期甘孜-理塘洋殼向格咱微陸塊俯沖的消減帶 (俯沖帶)構造環境; 具I型花崗岩的特徵, 是活動大陸邊緣的產物。②研究區金屬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值變化於-6.54‰~0.14‰之間, 極差為6.40‰, 均值為-2.28‰, 硫同位素組成變化范圍較窄, 成礦物質來源比較單一, 硫主要來自深部岩漿, 具幔源硫的特徵 (0±3 ‰), 同時有一定數量的地殼沉積物還原硫的混入。 研究區鉛同位素的206Pb/204Pb值變化於17.863~18.036之間, 極差為0.173; 207Pb/204 Pb值變化於15.448~15.614之間, 極差為0.166; 208Pb/204Pb值變化於37.753~38.188之間, 極差為0.435; 具有單一的成礦物質來源。依據硫化物的鉛μ值及鉛平均增長曲線圖、鉛同位素△β-△γ成因分類圖解、鉛同位素構造環境判別圖的判別, 礦石鉛主要來自於下地殼或上地幔。③通過含礦石英脈樣品進行氫、氧同位素測試。δD值為-73.1‰~100‰, 變化幅度較大;δ18OSMOW值為13.2‰~13.9‰, 分布較為集中; 研究區成礦流體主要為原始岩漿水為主, 同時有大氣降水的加入。④閃長玢岩樣品的DI值介於60.43~75.13之間, 平均為67.25; 花崗閃長斑岩樣品的DI值介於77.60~90.55之間, 平均為81.16; 花崗閃長斑岩分異和酸性程度均較高於閃長玢岩。研究區閃長玢岩形成明顯受結晶分異作用所控制, 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微弱; 花崗閃長斑岩同時受部分熔融和分離結晶作用所控制; 二者具有同源岩漿結晶分異演化關系, 屬於同源異相的產物。 閃長玢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質量百分數與lgSI值的線性關系均不明顯。 花崗閃長斑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質量百分數與lgSI值的線性關系均明顯, 春都閃長玢岩發生同化混染作用,有地殼物質的混入; 花崗閃長斑岩岩漿中也有少量大陸地殼物質混入, 同化混染作用較弱。
(3) 通過研究區侵入岩與埃達克質岩的對比研究, 並結合其宏觀地質特徵分析, 研究區侵入岩地球化學特徵具有高Sr、低Y、低Yb、高Sr/Y、富輕稀土, 無Eu異常或僅有輕微的負Eu異常, 與埃達克質岩特徵相似。
(4) 研究區蝕變分帶明顯, 存在以呈雁列式產出的花崗閃長斑岩岩枝或岩脈為中心,向外依次出現鉀硅化帶 (鉀長石、黑雲母及硅化帶)→絹英岩化帶 (石英絹雲母化帶)→(泥化帶)→青磐岩化帶→角岩化帶, 具有與 「二長岩蝕變」 模式相似的蝕變特徵, 但蝕變分帶的規律性相對較差, 存在重復-偏對稱現象, 顯示蝕變類型及其分帶受岩體控制的空間分布特徵。 一般情況下, 銅礦化強度與蝕變類型有顯著關系, 在硅鉀化帶、絹英岩化帶及其過渡帶礦化強度較好。
(5) 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展布於爛泥塘—雪雞坪—刺來—春都一帶, 斑岩體由閃長玢岩及其以岩枝、岩脈侵入其中的花崗閃長斑岩組成的復式岩體。春都硅化鉀化閃長玢岩鋯石LA-ICP-MS U-Pb微區定年分析的年齡為246.1±3.0Ma~260.8±2.5Ma, 與雪雞坪石英閃長玢岩體的角閃石40Ar-39Ar法年齡 (249.92±4.99Ma) 和刺來閃長玢岩鋯石LA-ICP-MS U-Pb年齡 (252.3±3.4Ma) 基本一致, 但推測實際閃長玢岩成岩年齡應晚於246.1±3.0Ma~260.8±2.5Ma, 大約240Ma左右。 春都含礦母岩花崗閃長斑岩體鋯石LA-ICP-MS U-Pb年齡為217.5±1.9~217.3±1.8Ma, 表明春都含礦母岩花崗閃長斑岩體年齡與中甸島弧岩漿活動的高峰成礦期215Ma基本一致。 無礦閃長玢岩形成比花崗閃長斑岩早約25Ma。 如此之久的岩漿-熱液系統是形成具有規模的斑岩銅礦必要條件之一。
(6) 通過野外地質工作發現, 研究區花崗閃長斑岩中可見閃長玢岩捕虜和穿插閃長玢岩的關系, 礦化與蝕變以花崗閃長斑岩為中心, 從花崗閃長斑岩體向外蝕變逐漸變弱;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 春都花崗閃長斑岩體年齡與中甸島弧岩漿活動的高峰成礦期215Ma基本一致。 揭示了研究區成礦母岩為印支晚期侵位的花崗閃長斑岩。
(7) 建立了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的斑岩成因模式。 中三疊世-晚三疊世早期甘孜-理塘洋殼開始向西俯沖, 隨著俯沖深度的增加, 導致板片脫水和部分熔融, 引發地幔物質部分熔融, 從而形成了上侵的鈣鹼性系列的岩漿, 岩漿在上升過程中不斷分異演化, 當演化至安山岩漿時, 於晚三疊世沿NNW向的格咱河區域深大斷裂發生淺成-超淺成侵入, 形成早期呈岩株或岩枝產出的無礦閃長玢岩。 晚三疊世中晚期, 研究區底部的安山質岩漿演化為英安質岩漿, 英安質岩漿沿著閃長玢岩底部的構造薄弱帶 (NNW向斷裂構造系統) 上侵進入玢岩體內, 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 最終形成春都花崗閃長斑岩,同時由於岩漿熱液的對流循環, 在斑岩體和圍岩 (早期侵位的玢岩或三疊系地層) 中形成了不同礦物組合及蝕變分帶。 由於西斑岩帶先期侵位的閃長玢岩的阻隔或壓製作用, 本階段岩漿侵入活動主體區域向東遷移至中-東斑岩帶, 所以西斑岩帶岩漿侵入活動相對較弱或侵位較深。 岩體在東斑岩帶主要呈岩株或岩枝產出, 而在西斑岩帶主要呈岩枝或岩脈產出, 岩體規模相對較小; 本期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有石英二長斑岩、花崗閃長斑岩等,本期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有石英二長斑岩、花崗閃長斑岩等, 為斑岩型銅 (鉬) 礦床的成礦母岩。
(8) 通過總結礦床成因及成礦規律, 建立了春都 「雁列式斑岩脈」 控礦模式。 在東西向的洋盆擠壓俯沖作用下, 中甸島弧區西斑岩帶的NNW向斷裂構造產生左行走滑, 由此派生一定量的NE-SW向局部引張, 形成雁列式斷裂構造系統。 花崗閃長斑岩岩漿沿NNW向雁列式走滑斷裂構造系統侵入早期玢岩體內或圍岩, 形成 「雁列式花崗閃長斑岩脈」。 當含礦熱液從花崗閃長斑岩岩漿中分離, 進入閃長玢岩或花崗閃長斑岩頂部的裂隙帶, 與下滲的大氣降水及溶解其中的部分成礦物質混合, 形成混合流體, 這種富含Cu、Pb、Zn、Fe等成礦物質和H2O、CO2、S2-、Cl-等揮發性組分的成礦流體進入圍岩裂隙中, 與圍岩發生硅鉀化、絹英岩化等交代蝕變作用, 熱液中的Cu等金屬元素與硫結合,形成浸染狀產出的黃鐵礦、黃銅礦等金屬硫化物; 或隨著溫度的降低成礦流體中的金屬硫化物直接析出形成脈狀的金屬硫化物。 受NNW向雁列式花崗閃長斑岩脈的控製作用, 春都銅礦床的礦體也呈現出雁列式分布的特徵, 形成與典型斑岩銅礦床不同的礦化格局。研究表明這種控礦模式在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9) 系統分析了春都銅礦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成礦地質條件, 總結了找礦標志。 對區內印支期發育的斑岩銅礦進行了詳盡的對比分析, 依據春都 「雁列式斑岩脈」 控礦模式, 優選了6個找礦靶區。 同時指出, 在今後的找礦工作中, 應把握好 「雁列式斑岩脈」控礦模式對含礦斑岩和礦體的控制規律, 在平行NNW走滑雁列式斷裂構造系統和沿其走向延伸方向做重點的控制和總體部署, 並加強深部找礦工作。
F. 5位數學家的簡介與主要成果
1、祖沖之
祖沖之,曾經算出月球繞地球一周為時27.21223日,與現代公認的27.21222日幾乎沒有誤差。月球上許多火山口中的一個被命名為「祖沖之」。祖沖之還曾經計算出圓周率應該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
法國巴黎的「發現宮」科學博物館中也有祖沖之的大名與他所發現的圓周率值並列。在莫斯科國立大學禮堂廊壁上,用彩色大理石鑲嵌的世界各國著名的科學家肖像中,也有中國的祖沖之和李時珍。
2、華羅庚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漢族,籍貫江蘇金壇,祖籍江蘇省丹陽。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3、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
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享年77歲,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近代數學奠基者之一。高斯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並享有「數學王子」之稱。
高斯和阿基米德、牛頓、歐拉並列為世界四大數學家。一生成就極為豐碩,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達110個,屬數學家中之最。他對數論、代數、統計、分析、微分幾何、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力學、靜電學、天文學、矩陣理論和光學皆有貢獻。
4、阿基米德
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網路式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力學家,靜態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奠基人,並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阿基米德和高斯、牛頓並列為世界三大數學家。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阿基米德確立了靜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基本原理。給出許多求幾何圖形重心,包括由一拋物線和其網平行弦線所圍成圖形的重心的方法。阿基米德證明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等於它所排開液體的重量,這一結果後被稱為阿基米德原理。他還給出正拋物旋轉體浮在液體中平衡穩定的判據。
5、勒內·笛卡爾
1596年3月31日生於法國安德爾-盧瓦爾省的圖賴訥(現笛卡爾,因笛卡爾得名),1650年2月11日逝世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是世界著名的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
他還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論的開拓者且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幾代歐洲人,開拓了所謂「歐陸理性主義」哲學。堪稱17世紀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
G. 主要研究內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對已有塌陷資料的抽象、歸納和總結,對鐵路沿線鐵路振動現象的實地測試,對室內水波動力學效應的試驗,以及對典型塌陷類型的三維數值模擬,作者對岩溶地區的多發災害——岩溶塌陷現象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對已有塌陷資料的抽象、歸納和總結,對岩溶塌陷的地質概化模型進行了研究。研究包括對於岩溶塌陷的蓋層及其組合類型的研究,地下水面位於蓋層中不同位置時的研究,以及基岩介質中空隙分布類型不同的地質概化研究。
(2)針對特定的岩溶致塌地質和力學環境條件,歸納和總結了致塌過程中的各種力學條件的相互作用和疊加組合機理,提出了相應的力學耦合模式。根據概化模型的研究和力學耦合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岩溶致塌機制。
(3)典型機理模型的專門研究。從野外試驗及室內試驗著手,結合實例的數值模擬,對典型的塌陷類型進行專門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在靜荷載下土洞的塌陷與抽水情形下的塌陷不同,相比之下表現為更具偶發性。通過靜荷載條件下土洞穩定的數值模擬,對其致塌過程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通過靜荷載大小的致塌效應、地形因素的影響、地下水下滲的致塌過程的對比,對靜荷載條件下影響岩溶塌陷的最敏感因素進行了研究;為了解土洞塌陷時土層的臨界力學性質,通過數值模擬的方法,對致塌臨界條件進行了數值模擬試驗研究。
B.以岩溶塌陷的地質概化模型及室內水波動試驗為基礎,對地下水位受迫下降時土洞在蓋層中力學效應進行專門研究;通過實例的分析及數學推導,對地下水位上升時的岩溶致塌現象進行了研究,特別對氣爆塌陷發育的判據進行了理論推導及論述,對水位恢復時塌陷區的土層最大安全厚度的數學表達式進行了研究;還通過抽水情形下致塌的典型實例研究,針對典型地質概化模型(包括單一阻水型蓋層概化模型、單一透水型概化模型、阻-透型概化模型)下的塌陷機理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針對塌陷過程中土洞間的內在聯系,進行了多土洞存在時的致塌過程研究;另外,也對岩溶水的數值模擬方法進行了探討。
C.針對鐵路沿線岩溶塌陷的多發性,對振動致塌現象的預測評價問題進行了專門性研究。首先對鐵路沿線土層中產生的振動特徵進行了實測,以通過實測獲取列車振動中的振波過程曲線、衰減特徵、特定土層下的衰減系數、振動附加力的大小等,並通過室內試驗標定了所測的振動附加力,且在數值模擬中對該附加力進行了驗證。在對鐵路沿線振動特徵實測的基礎上,對振動附加力致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鐵路塌陷的致塌機理。為了對鐵路振動致塌作進一步的研究,進行了振動致塌的數值模擬研究。通過研究,對所提出的動力致塌機理及振動附加力的大小進行了驗證。同時,採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不同加速度下鐵路振動波在土層中的破壞效應進行了研究,對不同衰減系數下鐵路振動波在土層中的破壞效應研究,對鐵路振動波數值模擬中的波形進行了研究,通過這些研究,提出了振動致塌中的穩定敏感性因素及動力數值模擬中的不同波形特徵及其適應范圍。
通過對以上內容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在對岩溶致塌的地質概化模型的研究中提出:對於岩溶塌陷機理的分析應以其所處的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為基礎。在不同的地下水條件下,同樣的土-岩體,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失穩機制。提出了岩溶致塌的地質概化模型(包括蓋層及基岩地質概化模型),分別將岩溶塌陷的地質條件概化為蓋層中的7種模型及基岩中的4種模型,並對不同概化模型的致塌機制進行了分析。其中蓋層地質概化模型為:①單一阻水蓋層型地質概化模型,當岩溶水位位於蓋層中時,為「軟化-失托增荷-真空吸蝕」型致塌,當水位在蓋層以下時,為「波動-氣壓差剝離」型致塌;②在單一透水型蓋層概化模型情形下為「潛蝕-失托增荷-壓差場潛蝕致塌」機制;③阻-透型蓋層概化模型為「潛蝕-流土-氣壓差場」機制;④無蓋層的地質概化模型;⑤透-阻型蓋層概化模型,為「軟化-氣壓差場-滲流流土」致塌機制;⑥阻-透-阻概化模型;⑦透-阻-透概化模型為「天窗」超臨界水力坡降滲流流土致塌機制。岩溶介質中的地質概化模型為:①單層空洞地質概化模型;②多層空洞地質概化模型;③豎向洞穴地質概化模型;④均布空隙地質概化模型。
(2)通過對概化模型的研究,針對岩溶致塌中的作用力及其相互疊加耦合方式,提出了疊加耦合的5種模式,包括:①重力與靜荷載疊加耦合模式;②單一阻水型蓋層中水位下降時的疊加耦合模式;③單一透水型蓋層滲透力場疊加耦合模式;④水位恢復時的疊加耦合模式;⑤岩溶致塌中的動荷載疊加耦合模式。
(3)在以上概化模型及耦合模式的基礎上,將各塌陷類型下的致塌機制及機理模型總結為5種類型,包括:①水位下降致塌機理模型,其致塌過程中主要包括了三種主要致塌機制,分別為失托增荷致塌機制、潛蝕致塌機制、真空吸蝕致塌機制;②水位恢復致塌機理模型,其致塌過程主要為氣爆效應或水動效應致塌;③動荷載致塌機理模型,主要為「動荷載疊加耦合-破壞累積-重力致塌」機制及「液化」致塌機制(地震塌陷)等;④重力載入致塌機理模型,主要為重力剪斷機制或「荷載與重力超強度致塌」機理;⑤地表水致塌機理模型,主要有「散解效應」及「軟化效應」。
(4)通過對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進行的專門性研究,提出了該種條件下土洞的致塌機制為地表水引起的「軟化」所致。通過對岩溶塌陷的敏感性研究,指出:靜力的載入不是土洞致塌的最敏感因素,地表水的下滲導致土層的力學性質降低才是致塌的最敏感因素。
(5)在地下水位波動引發的岩溶塌陷的專門性研究中,通過研究得出,岩溶區地下水位受迫下降至基岩面以下時的附加力在一定范圍內與在基岩面以上一樣,等於水位下降的幅度值,與蓋層下基岩中洞穴的形態及體積無關。岩溶空洞在岩溶致塌中的主要功能在於增大了基岩的滲透性,也使土粒得到迅速搬運。提出了壓力釋放系數在岩溶塌陷中起著重要作用。
A.通過對已有岩溶氣爆塌陷實例的分析,提出了氣爆塌陷的三個發育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正壓形成階段;第二階段,土層破壞階段;第三階段,氣壓快速釋放及塌陷階段。
B.根據岩溶空腔的發育特徵,用波-馬氣體方程式對水位恢復時氣爆效應中所產生的附加力進行了描述,並提出了氣爆塌陷的判據為:
Kp=(py-p0)-τ-γth>0
C.對正壓氣爆條件中土層的最大安全厚度進行了討論,指出了其計算公式: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D.通過對水位波動力學效應的研究,提出了「水動效應」的概念。
(6)運用三維數值模擬的方法對復雜的岩溶塌陷機理及過程進行了系統性研究,探討了FLAC3D三維數值模擬應用於岩溶塌陷的模擬技術及方法,為岩溶塌陷的客觀評價及預測開辟了有效途徑。
A.在研究中成功地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機制進行了模擬和驗證。指出了影響這類致塌的最敏感因素為地表水的下滲因素。
B.在研究中成功地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所提出的典型概化模型的致塌機理進行了數值模擬驗證,包括:單一阻水蓋層模型的抽水致塌過程,阻-透型蓋層下的抽水致塌過程,單一透水型蓋層下的抽水致塌過程,並對各致塌過程中的受力特徵進行了比較。
C.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成功地模擬了列車振動所導致的岩溶塌陷過程,驗證了所提出的致塌機理;通過波形特徵、加速度、衰減系數的數值模擬研究,提出在影響動力致塌過程的諸因素中,衰減系數是最敏感的因素。
(7)通過鐵路振動波型及在土層中附加力的測試,提出了鐵路振動的致塌機制為:「動荷載疊加耦合—破壞累積—重力致塌」機制。同時,得到了鐵路振動下的振波過程、振幅大小、頻率及在土層中形成的附加力大小,以及衰減系數,並提出:鐵路振動下振波具有脈沖波的特徵;通過標定後指出:列車振動在地表處產生的應力大小在1~3kN/m2之間,該值在數值模擬的研究中得到了驗證。
H. 努力與學習成果的曲線 努力為x學習成果為y
y≤x
I. 取得的進展和成果
1)建立了符合國際標準的數據質量篩選原則,對研究區主要塊體如塔里木、准噶爾、西伯利亞顯生宙以來的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初步建立了研究區質量可靠的顯生宙古地磁極資料庫,並重點對研究區及鄰區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
2)初步建立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地磁視極移動曲線,並編制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緯度變化圖。 由此視極移曲線推測參考點(39°N,84°E)的古緯度和磁偏角可以看出,奧陶紀塔里木位於南半球低緯度區(16.7°S);至志留紀塔里木快速移到赤道以北的中低緯度地區(漂移量達3840 km),同時順時針旋轉了12.5°;志留紀至泥盆紀塔里木塊體基本保持穩定;塔里木塊體自泥盆紀至晚石炭世向北移動約13° (1400 km),並順時針旋轉了40°,這表明,塔里木塊體可能正向北消減到哈薩克板塊之下。 在晚石炭世和中侏羅世之間,塔里木塊體北向移動已不存在,但在二疊紀仍發生了26°的順時針旋轉,表明塔里木塊體在這一時期與哈薩克塊體的碰撞可能已開始減速。 三疊紀—中侏羅世塔里木塊體逆時針旋轉了16°。
3)西伯利亞板塊與塔里木塊體的晚石炭世—二疊紀古緯度在95%置信范圍已趨於一致,即兩塊體在二疊紀前對接縫合,形成天山造山帶。
4)華北與塔里木兩塊體記錄的磁偏角是在侏羅紀才比較相近,古地磁極也已在95%誤差范圍內(朱日祥等,1998),說明兩塊體間的對接與縫合是在侏羅紀完成的。
5)准噶爾塊體石炭紀—二疊紀時已成為一整體連接到勞亞大陸(Laurasia),自石炭紀以後幾乎未發生視極移(即南北向凈漂移,Sharps et al.,1992)。
6)對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初步分析,給出了白堊紀研究區主要塊體間的相對運動狀態:
准噶爾、塔里木塊體、華北塊體、華南塊體早、晚白堊世的古地磁極位置基本一致,這表明當時各塊體相對於古磁極的相對運動或位移較小。對於整個歐亞視極移曲線(APWP)來說,這是個U形圈或穩態時期(Besse et al., 1991)。 因此,可以將早、晚白堊世數據平均來獲取白堊紀的古磁極。
盡管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華北和華南塊體的古磁極與歐亞各塊體的磁極是一致(Enkin et al., 1992),這表明,在古地磁數據的誤差范圍內,中國大陸各主要塊體和西伯利亞塊體在晚侏羅世時已處於其現今的相對位置。 歐亞、准噶爾、塔里木、青藏西部和印度各塊體的白堊紀古磁極近似地沿一與中亞成NNE方向相交的大圓排列,這意味著這些塊體在一級近似的情況下,沿NNE方向相互彼此靠近,具有較少的旋轉量。
由北向南,歐亞塊體與准噶爾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離為6.2°±4.8° (Chen et al., 1991 ,1993),這相當於650±530km的南北向縮短(即古緯度差為5.9°±4.8°),同時准噶爾塊體相對於西伯利亞(參考點位於44°N/86°E)逆時針旋轉了2.4°±5.8°。
准噶爾塊體和費爾干納塊體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異產生了可忽略的緯度差0.3°±6.9°和相對於費爾干納附近參考點(40.5°N,72.5°E)15.7°±10.0°的旋轉(Chen et al., 1993)。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4.3°±5.5°)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無意義的(Chen et al., 1991, 1993)。但是,塔里木塊體與歐亞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較之與准噶爾的系統偏大,這相當於420±605 km(古緯度差3.8°±5.5°) 的縮短和2.11°±6.3°的旋轉(參考點位於40°N/77°E)。
塔里木塊體與藏西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為8.5°±6.4°,但古緯度差並不大(5.7°±6.2°)。 這意味著兩者間近南北向縮短量為630±680 km(即古緯度差為5.7°±6.2°),以及相對於參考點34°N/80°E具有較大的旋轉量7.1±6.4° (Chen et al., 1993)。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的准噶爾塊體、歐亞大陸間的角度差分別為8.4°±6.7°和13.7°±5.5° (Cogne et al.,1995),表明准噶爾和吐魯番之間可能發生了相對運動,存在徑向運動(6.4°±6.7°),但並無明顯的旋轉(4.0°±6.7°)。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塔里木的視磁極很相近,兩者間的角度差為4.3°±6.2°(Cogne et al.,1995),在統計上無意義。 這表明吐魯番與塔里木塊體間自晚侏羅世以來未發生明顯的相對運動,當時的塔里木已是剛性塊體,其地理范疇已包括了吐魯番盆地。
綜上所述,據古地磁資料沿80°E方向初步估算各塊體間的縮短量分別為650 km(西伯利亞和准噶爾塊體之間,主要在阿爾泰)、420 km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之間,主要在天山)、630 km(塔里木和青藏塊體之間,主要在昆侖山和阿爾金山)。 所有這些由古地磁資料獲取的縮短量和旋轉量可能反映了自印度與歐亞大陸碰撞以來的中亞整體變形狀況。
7)選擇新生代變形幅度相對較大的塔里木塊體西緣喀什-阿圖什地區和變形幅度較相對較小的北天山北緣瑪納斯地區作為野外重點采樣區,對其新生代地層進行了初步的古地磁研究,完成了227個古地磁樣品的測試及分析。 結果表明,北天山烏魯木齊山前凹陷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存在嚴重的重磁化現象,所獲得的5個采點的平均剩磁方向較離散。 這說明各采點所在推覆體之間可能存在相對運動。 研究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實測磁傾角普遍存在淺化問題,即實測磁傾角比由歐亞大陸視極移曲線預測的磁傾角要淺(如在西南天山博古孜河要淺19°,這與該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的古地理重建是不協調的)。 Thomas et al.(1994)在對塔吉克盆地第三系(古近紀、新近紀)紅層進行古地磁研究時也報道了類似的現象。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目前說法不一。 因此,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古磁傾角來研究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即南北向縮短量)目前可能是不現實的,但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火成岩的古磁傾角有可能獲得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狀況。
此外,可利用古磁偏角的變化來確定各塊體繞垂直軸的相對旋轉量。博古孜河剖面自N2以來逆時針旋轉了18.9°,拜城逆時針旋轉了17.8°;英吉莎自80 Ma以來順時針旋轉了21.0°±10.4°,這些結果與地質研究 (Chen Jie et al., 2000; Rumelhart et al., 1999; Burtmanet al., 1993)是一致的。
J. 人的七次記憶曲線圖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
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他認為"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他用無意義音節(由若干音節字母組成、能夠讀出、但無內容意義即不是詞的音節)作記憶材料,用節省法計算保持和遺忘的數量。 並根據他的實驗結果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即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
設初次記憶後經過了x小時,那麼記憶率y近似地滿足y=1-0.56x^0.06
(10)曲線成果擴展閱讀:
記憶的保持在時間上是不同的,有短時的記憶和長時的記憶兩種。
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後,便成為了人的短時的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及時的復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而經過了及時的復習,這些短時的記憶就會成為了人的一種長時的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存著很長的時間。
他得出一些關於記憶的結論。他選用了一些根本沒有意義的音節(由兩個輔音夾著一個母音構成的無意義的三字母單兀,例如CEG,DAX。
他經過對自己的測試,得到了一些數據。
然後,艾賓浩斯又根據了這些點描繪出了一條曲線,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遺忘規律的曲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圖中豎軸表示記憶程度(用來表示機械記憶的保持程度),橫軸表示時間(天數),曲線表示機械學習實驗的結果。
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丟掉幾個,轉天又丟幾個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候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的原則。
觀察這條遺忘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後不久進行一次復習,乙組不予復習,一天後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後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
第一個在心理學史上對記憶進行系統實驗的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他對記憶研究的主要貢獻一是對記憶進行嚴格數量化的測定,二是對記憶的保持規律作了重要研究並繪制出了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1886年他出版了《論記憶》一書。從此,記憶成了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