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科學成果是一把雙刃劍

科學成果是一把雙刃劍

發布時間:2021-06-20 14:45:30

『壹』 為什麼說「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帶給人類的是福?是禍?這全掌握在「握劍」的手中。這把劍究竟握於誰的手中?這才是我們必須考慮和並為之擔心的,科技是能把控的不能把控的是人。科學技術能夠應用於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要素之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從經濟發展上講它是生產力,從政治上講它是影響力,從社會發展上講它是推動力,從軍事上講它是威懾力。
而從馬克思哲學思想出發考慮,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兩面性,科學技術作為客觀存在的事物,自然也有它的利端和弊端。
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善良的人們可以利用它來為人類服務,為人類造福,而邪惡的人們卻能用它來危害人類的生存。這是科學的使用方式不當造成的,也就是說是由於人類濫用科學造成的,如果恰當地使用科學,只會給我們帶來幸福。
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史,同時也是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史。科學技術一開始就由生產決定。社會生產不斷給科學技術開辟新領域,提出新的研究對象。科技是社會生產發展的產物,反過來,它又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那麼這么一個矛盾的事物我怎樣仗劍才能不傷到我們自己呢?怎樣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步,才能為我們所用呢,怎樣才能做到科學技術與實際能力相符合呢。事實上人類的發展就是自相矛盾的發展史,不斷的在毀滅和重生中艱難的進步發展。

『貳』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網友

實際上,科學的雙刃劍功能與技術的雙刃劍功能有一點是不同的。技術的雙刃劍功能是先天的或者可以說是「胎里帶」,而科學的雙刃劍功能,尤其是科學的負作用則是後天的,是科學從自發階段到自覺階段的產物。
科學和技術自從17世紀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以來,不但充分顯示了它的造福功能,也逐漸暴露出對自然和社會的危害。這是西方社會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相繼產生技術樂觀主義和技術悲觀主義以及反科學思潮的主要原因之一。現在,科學和技術是一柄雙刃劍的觀點已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但是,第一,技術悲觀主義者大多如同中國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和西方近代的盧梭一樣,僅僅認為技術會扭曲人心,不利於社會的「淳風化俗」,而很少考慮科學和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本身的作用。第二,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還基本處於「知其然」狀態,很少追問它的「所以然」。這主要因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至今多局限於感性經驗層面,即通過大量經驗事實認識和提出這個問題,缺少對科學和技術自身的理性分析。老子的「有機器者必有機心」雖然帶有一點理性邏輯,但如上所述,它僅僅預示了技術對人性的扭曲,並沒有發現技術對社會更多的消極影響。第三,很多人議論科學和技術的雙刃劍作用,是將科學和技術不加分別地捆在一起,籠統地議論,很少有人將科學和技術各自的雙刃劍功能單獨進行分析。這樣一來,勢必賞罰不當,甚至使科學代科技受過。
首先,科學屬於認識活動,技術屬於改造活動。認識活動以真理為標准,改造活動以功效價值為標准。其次,就科學的原初意義而言,它並沒有實用目的,而技術的目的則是十分實用的。科學作為一種活動,最初僅僅因為人對奇妙的大自然感到驚異,因而產生了「想知道」或「想明白」的意識沖動,並不想去改造什麼。
科學發展的最大進步是科學從自發階段跨入自覺階段,即從僅僅出於好奇的「想知道」和「想明白」發展到為了某種實用目的的「應該知道」和「應該明白」。與自發的科學不同,自覺的科學也是以實踐為目的的,因此,科學的雙刃劍功能在其自發階段,只具有客觀的意義,缺乏主觀故意。科學只有進入自覺階段之後,才有了實用和功利目的,增加了主觀方面的雙刃劍功能。但技術就不同了。技術從一開始就帶有明確的實用目的,即為了人的生存和持續發展而主動地改變客體的形態。技術和科學的這一區別,可能就是它們在最初曾經各行其是的原因。科學史表明,科學和技術最初並不是緊密結合的,許多科學成果的實用目的在當時甚至在很長時間都不能顯示出來,許多技術也不是在科學的指導下發生的,而是一種經驗和技巧,帶有偶然性。科學和技術的結合是一個歷史過程。這個過程可以說是技術的幸運。因為技術逐漸明白,科學所發現的規律可以為它所用,可以啟發它,成為它的理論依據,使它可以排除盲目性,成功的幾率也就大些。這一過程同時啟發了科學的自覺化,因為科學原理匯入技術活動中,就極大啟發和指導了技術活動,也實現著改造客體、服務人類的功能,使科學的價值從認識領域間接地跨入實踐領域,開始了自覺化的過程。但無論怎麼說,有一點可以肯定,即科學的實用目的或實用功能是間接的,是通過技術實現的,而且科學和技術對社會發生作用都是通過其成果顯示出來的。科學以揭示客體規律為目的,其成果多為觀念形態,技術以改變客體的存在形態為目的,其成果多為實物形態。因此,相對於科學成果,技術成果對社會的作用直接得多。科學的雙刃劍是通過技術成果得到顯示的。
科學是人類探求客觀規律的活動。這個定義除蘊涵了規律的客觀性之外,同時說明,科學是人的活動,人的活動尤其是像科學這樣的創造性思維活動一旦不再是自發的行為,就和技術一樣,也體現著人的目的,帶有強烈的主觀傾向。客觀規律本身是價值中立的,它既可以造福人,也可以危害人,比如電,它既可以優化人的生活,又可以摧殘人的生命。當科學活動具有了實用目的之後,就既有利用和發揚或者避免和弱化客觀規律造福人類之功能的那一面,又有利用發揚或者避免或弱化客觀規律危害人類之功能的那一面。這兩個方面的目標在一個具體科學活動中往往是一致的。因為造福自己與危害他人往往是同一個過程,一方是另一方的條件。即使只是為了造福人類,有時也難免帶有副作用。比如,科學發明出了肥料、農葯,目的是造福人類,但肥料、農葯使糧食、菜、果,甚至飼料、肉類蛋類都會浸染上某些毒素,危害人類健康。由於科學和技術的雙刃劍功能從客觀意義上說是必然的,科學技術活動就只能盡量規避和抑制其負作用,而不可能徹底消除它。真正的問題在於人類分為不同的利益群體,比如不同的階級、階層、集團、國家、民族,每一個利益群體從根本上說都在維護和爭取自己的利益,削弱和侵奪對方利益,所以,人類歷史上就充滿了這樣的現象,即有些利益集團有時候會故意利用科學技術成果危害人類的功能去對付對方,指示或組織科學家製造出槍炮殺害人,製造出葯物毒害人。原子彈的發明成功,便是這一目的促成的結果。
現在,科學界關於科學倫理的呼聲很高,呼籲各國政府和科學家對人類的生存和持續發展負責,在發展科學和技術的時候,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保護人類,充分發揮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功能,堅決克服和制止危害人類的科學技術成果。這雖然旨在喚起科學家尤其是政府的道義感,但是,歷史證明,道德總是讓位於利益的,因為利益是針對利益主體自身,而道德一般總是針對他人。比如,我要求一個人講道德,無異是要求他降低自己的利益訴求去照顧我或其他人的利益。當這種降低自己的利益訴求僅僅局限於「降低」,而不至於損害他的利益之時,他才會講道德。當「降低」超出一定限度,將損害他的利益,他是無論如何不會接受並行使某種強加於他的道德,因此,倫理在利益面前是軟弱的。
所以,人類一天不結束這種利益集團的分割狀態,斗爭就不會停止,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就肯定受到互相對立的利益集團的普遍重視,他們必然會利用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去保存自己,發展自己,對抗對方。
當代國家無論是以何種國體形式出現,政治權力都是相當大的,也都非常重視科學和技術,這就使科學和技術不但從活動形態變為理論體系形態,而且成了一種國家建制。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越來越成為一種國家行為,越來越要依靠國家的資助和管理,而國家恰恰是不同利益群體的集合體。因此,每一個國家在發展科學技術的過程中,必然會以種種借口在發揮科學正面作用的同時對科學尤其是對技術的負面作用也加以堂而皇之的利用,製造一些危害另一部分人的技術產品。當每個現代國家都以特定的理由故意利用科學技術的負面作用去「發展」科學技術時,科學和技術便發生異化,從造福人類變為危害人類。只有實現了世界大同,人類不再存在相互沖突的利益集團,才有可能全面抑制科學的負面作用,充分調動和發揮科學的正面作用。但是,這個目標的實現,假設有可能,也是非常非常遙遠甚至是遙遙無期的。因此,在人類還繼續分割為不同利益集團的時期,我以為要發展科學的造福功能,抑制其危害功能,除了從主觀上不斷加強科學尤其是技術倫理的教育之外,還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第一,實現科學主題的轉換。以往的科學,無論是出於對自然的好奇,還是出於有目的的自覺認識,其主題都是朝著啟發技術和引導技術的方向,幫助技術確定「可以干什麼」。由於技術先天地具有雙刃劍功能,科學越是對技術具有啟發和引導意義,就越會成為技術的幫凶和開路先鋒。因此,往後科學的發展,我以為應當從指導技術「可以干什麼」這個主題轉變為規范技術「不可以干什麼」這個主題上來,即從對技術的指導功能轉變到規范功能上來。第二,聯合國作為國際協調組織應當順應全球化趨勢,制定出有權威的國際性公約,嚴格審定和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及人類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成果。只有這樣,科學技術對社會的負面效應才能得到有效控制,變成造福人類的利器。

『叄』 科學是把雙刃劍

科學這個詞不是從來就有的,第一批科學家們不滿於教會對人類知識的控制以及神性對人性的壓制,開始用理性主義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所以說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是從文藝復興之後才開始逐漸產生的。隨後科學就飛速發展,尤其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美蘇冷戰期間,在戰爭的催化下,很多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突破。戰爭與科學的關系或許也可以作為回答這個問題的切入點,但我還是想把注意力集中在科學本身。其實回首看來,科學不過是人類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我們只是處於科學的時代,受其影響很深,當我們思考科學的時候,本質上和中世紀那些人們研究神學別無二致。

和之前在人類知識領域占統治地位的神學相比,科學對宇宙的基本假設是不同的。神學認為宇宙中每個元素都是有其特定目的的,換句話說,有造物主這樣的存在把萬物安排在應當的位置,做著應當的事情,你被創造是上帝(不特指基督教語境下的上帝,答主是社會主義接班人。。。);科學則不同,它否認有這樣的更高層級的存在,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事物按照特定的規律運轉著,相互影響著,生與滅都是規律使然。
我們看到,由於基本假設的不同,神學與科學在很多方面的觀點不同:神學認為神性高於人性,而科學似乎甚至直接忽視了人性。因為在科學家描述的宇宙中,沒有了人類,地球照樣運轉,那些宇宙中的規律依舊不會有任何變化。在神學體系下,人性雖然被擺在了低於神性的位置上,但至少人性還是神的意志在人間的表現,是萬物之靈長,所以還是有其存在的意義的。忽略人性一直是科學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當我們回望科學的起點,就會發現,這個問題恐怕會隨著科學的發展一直存在。
當我們對科學的認識深化到這種程度上,就可以很容易理解題主說的科學是一把雙刃劍了。與神學一樣,科學也有自己的假設,而且這個假設是永遠無法被證明的,只能在自己所圈定的領域內自洽,並非優於其它理論,更不必說代替一切了。人類在科學領域犯的很多錯誤其實不在於科學本身,而是錯在了對待科學的態度。認為發展科學提高生產力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認為研究科學就可以解開宇宙的終極秘密,認為只有科學才是真理,其它的理論都是迷信,認為為了科學的發展可以舍棄一切,這些觀點不夠成熟,一味堅持必然會犯錯。可是呢,還是有很多人對科學狂熱到迷信的程度,這也無法避免,畢竟人類就是這么一個狂妄的物種,認為現在這個時代就是最好的時代,下一代會比這一代要更好,人類在進化的歷程上昂首闊步,其實我們很多人信奉的科學在人類思想史上不過是個毛頭小子。
也許扯的太遠了,不過希望我這些觀點可以幫助題主理解科學吧。

『肆』 科學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的觀點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科技創新又是一把雙刃劍。科技創新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時,有時會引起短期開發與長期開發的矛盾;新產品新技術的引進推廣,有時會扼殺傳統產業或民族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有時會帶來新的就業問題等等。值得關注的一點是,科技創新的速度是驚人的,但伴隨的自然環境惡化也是驚人的,為此西方出現了批判盲目崇拜現代科技的思潮。再次,是兩者的相互推動、相互提高。可持續發展的本身是社會的進步,是由科技不斷創新所推動的。社會進步不僅給科技創新提供物質基礎,同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必須有利於對人的終極關懷。如人口是可持續發展的首選,我國政府在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中,特別強調依靠科學、抗擊「非典」並取得顯著成效,這就是可持續發展與醫葯科技創新相互推動的結果。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科技發明層出不窮,不斷創造出新材料,創造出新生命。人類試著藉助飛行器在太空安家,甚至試圖 復制人,要與上帝比高下。這些發明使人類置身於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中。然而,不少傑出的發明也在製造永遠的禍端:百年難解的白色恐怖——塑料。自從它誕生到現在,它確實給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但也出現了許多災難。它深埋地下,百年不溶解,給土地資源造成重大損失。城市生活中心流動殺手——汽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它不僅方便人們的外出,還節省了時間,但汽車排出有毒氣體,對人類以及大氣層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科學是一柄雙刃劍」,善良的人們可以利用它來為人類服務,為人類造福,而邪惡的人們卻能用它來危害人類的生存。由於羊和人類都是哺乳動物,因此,羊的克隆技術也可以用於其它哺乳動物的克隆,也包括人。如果有人利用個體克隆技術來克隆人,那會給人類帶來無窮的災難,這說是為什麽許多國家的政府官員明令不準將動物的克隆技術用於人類。民眾對克隆人的看法如何呢? 美國廣播公司(ABC)曾做過一次民意測驗,結果表明:87%的人反對進行人的克隆,82%的人認為克隆人不符合人類的傳統倫理道德,93%的人反對復制自己,53%的人認為如果將人的克隆僅限於醫學目的還是可以的。因此,我們也必須遵循人類的共同法則,反對將羊的克隆技術濫用於人類。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觀念也會不斷發生變化。比如過去也有許多人對於開展試管嬰兒工作持反對意見,但現在試管嬰兒已為人們所接受,因此,也很難預料今後人們對克隆人持何種態度。如果即使有那麼一天,人們也接受了將克隆羊的技術應用於克隆人,那麼我們就應該象現在對待試管嬰兒那樣。

『伍』 科學是一把雙刃劍 急用啊

科學的雙刃劍功能與技術的雙刃劍功能有一點是不同的。技術的雙刃劍功能是先天的或者可以說是「胎里帶」,而科學的雙刃劍功能,尤其是科學的負作用則是後天的,是科學從自發階段到自覺階段的產物。

科學和技術自從17世紀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以來,不但充分顯示了它的造福功能,也逐漸暴露出對自然和社會的危害。這是西方社會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相繼產生技術樂觀主義和技術悲觀主義以及反科學思潮的主要原因之一。現在,科學和技術是一柄雙刃劍的觀點已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但是,第一,技術悲觀主義者大多如同中國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和西方近代的盧梭一樣,僅僅認為技術會扭曲人心,不利於社會的「淳風化俗」,而很少考慮科學和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本身的作用。第二,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還基本處於「知其然」狀態,很少追問它的「所以然」。這主要因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至今多局限於感性經驗層面,即通過大量經驗事實認識和提出這個問題,缺少對科學和技術自身的理性分析。老子的「有機器者必有機心」雖然帶有一點理性邏輯,但如上所述,它僅僅預示了技術對人性的扭曲,並沒有發現技術對社會更多的消極影響。第三,很多人議論科學和技術的雙刃劍作用,是將科學和技術不加分別地捆在一起,籠統地議論,很少有人將科學和技術各自的雙刃劍功能單獨進行分析。這樣一來,勢必賞罰不當,甚至使科學代科技受過。

首先,科學屬於認識活動,技術屬於改造活動。認識活動以真理為標准,改造活動以功效價值為標准。其次,就科學的原初意義而言,它並沒有實用目的,而技術的目的則是十分實用的。科學作為一種活動,最初僅僅因為人對奇妙的大自然感到驚異,因而產生了「想知道」或「想明白」的意識沖動,並不想去改造什麼。

科學發展的最大進步是科學從自發階段跨入自覺階段,即從僅僅出於好奇的「想知道」和「想明白」發展到為了某種實用目的的「應該知道」和「應該明白」。與自發的科學不同,自覺的科學也是以實踐為目的的,因此,科學的雙刃劍功能在其自發階段,只具有客觀的意義,缺乏主觀故意。科學只有進入自覺階段之後,才有了實用和功利目的,增加了主觀方面的雙刃劍功能。但技術就不同了。技術從一開始就帶有明確的實用目的,即為了人的生存和持續發展而主動地改變客體的形態。技術和科學的這一區別,可能就是它們在最初曾經各行其是的原因。科學史表明,科學和技術最初並不是緊密結合的,許多科學成果的實用目的在當時甚至在很長時間都不能顯示出來,許多技術也不是在科學的指導下發生的,而是一種經驗和技巧,帶有偶然性。科學和技術的結合是一個歷史過程。這個過程可以說是技術的幸運。因為技術逐漸明白,科學所發現的規律可以為它所用,可以啟發它,成為它的理論依據,使它可以排除盲目性,成功的幾率也就大些。這一過程同時啟發了科學的自覺化,因為科學原理匯入技術活動中,就極大啟發和指導了技術活動,也實現著改造客體、服務人類的功能,使科學的價值從認識領域間接地跨入實踐領域,開始了自覺化的過程。但無論怎麼說,有一點可以肯定,即科學的實用目的或實用功能是間接的,是通過技術實現的,而且科學和技術對社會發生作用都是通過其成果顯示出來的。科學以揭示客體規律為目的,其成果多為觀念形態,技術以改變客體的存在形態為目的,其成果多為實物形態。因此,相對於科學成果,技術成果對社會的作用直接得多。科學的雙刃劍是通過技術成果得到顯示的。

科學是人類探求客觀規律的活動。這個定義除蘊涵了規律的客觀性之外,同時說明,科學是人的活動,人的活動尤其是像科學這樣的創造性思維活動一旦不再是自發的行為,就和技術一樣,也體現著人的目的,帶有強烈的主觀傾向。客觀規律本身是價值中立的,它既可以造福人,也可以危害人,比如電,它既可以優化人的生活,又可以摧殘人的生命。當科學活動具有了實用目的之後,就既有利用和發揚或者避免和弱化客觀規律造福人類之功能的那一面,又有利用發揚或者避免或弱化客觀規律危害人類之功能的那一面。這兩個方面的目標在一個具體科學活動中往往是一致的。因為造福自己與危害他人往往是同一個過程,一方是另一方的條件。即使只是為了造福人類,有時也難免帶有副作用。比如,科學發明出了肥料、農葯,目的是造福人類,但肥料、農葯使糧食、菜、果,甚至飼料、肉類蛋類都會浸染上某些毒素,危害人類健康。由於科學和技術的雙刃劍功能從客觀意義上說是必然的,科學技術活動就只能盡量規避和抑制其負作用,而不可能徹底消除它。真正的問題在於人類分為不同的利益群體,比如不同的階級、階層、集團、國家、民族,每一個利益群體從根本上說都在維護和爭取自己的利益,削弱和侵奪對方利益,所以,人類歷史上就充滿了這樣的現象,即有些利益集團有時候會故意利用科學技術成果危害人類的功能去對付對方,指示或組織科學家製造出槍炮殺害人,製造出葯物毒害人。原子彈的發明成功,便是這一目的促成的結果。

現在,科學界關於科學倫理的呼聲很高,呼籲各國政府和科學家對人類的生存和持續發展負責,在發展科學和技術的時候,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保護人類,充分發揮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功能,堅決克服和制止危害人類的科學技術成果。這雖然旨在喚起科學家尤其是政府的道義感,但是,歷史證明,道德總是讓位於利益的,因為利益是針對利益主體自身,而道德一般總是針對他人。比如,我要求一個人講道德,無異是要求他降低自己的利益訴求去照顧我或其他人的利益。當這種降低自己的利益訴求僅僅局限於「降低」,而不至於損害他的利益之時,他才會講道德。當「降低」超出一定限度,將損害他的利益,他是無論如何不會接受並行使某種強加於他的道德,因此,倫理在利益面前是軟弱的。

所以,人類一天不結束這種利益集團的分割狀態,斗爭就不會停止,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就肯定受到互相對立的利益集團的普遍重視,他們必然會利用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去保存自己,發展自己,對抗對方。

當代國家無論是以何種國體形式出現,政治權力都是相當大的,也都非常重視科學和技術,這就使科學和技術不但從活動形態變為理論體系形態,而且成了一種國家建制。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越來越成為一種國家行為,越來越要依靠國家的資助和管理,而國家恰恰是不同利益群體的集合體。因此,每一個國家在發展科學技術的過程中,必然會以種種借口在發揮科學正面作用的同時對科學尤其是對技術的負面作用也加以堂而皇之的利用,製造一些危害另一部分人的技術產品。當每個現代國家都以特定的理由故意利用科學技術的負面作用去「發展」科學技術時,科學和技術便發生異化,從造福人類變為危害人類。只有實現了世界大同,人類不再存在相互沖突的利益集團,才有可能全面抑制科學的負面作用,充分調動和發揮科學的正面作用。但是,這個目標的實現,假設有可能,也是非常非常遙遠甚至是遙遙無期的。因此,在人類還繼續分割為不同利益集團的時期,我以為要發展科學的造福功能,抑制其危害功能,除了從主觀上不斷加強科學尤其是技術倫理的教育之外,還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第一,實現科學主題的轉換。以往的科學,無論是出於對自然的好奇,還是出於有目的的自覺認識,其主題都是朝著啟發技術和引導技術的方向,幫助技術確定「可以干什麼」。由於技術先天地具有雙刃劍功能,科學越是對技術具有啟發和引導意義,就越會成為技術的幫凶和開路先鋒。因此,往後科學的發展,我以為應當從指導技術「可以干什麼」這個主題轉變為規范技術「不可以干什麼」這個主題上來,即從對技術的指導功能轉變到規范功能上來。第二,聯合國作為國際協調組織應當順應全球化趨勢,制定出有權威的國際性公約,嚴格審定和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及人類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成果。只有這樣,科學技術對社會的負面效應才能得到有效控制,變成造福人類的利器。

『陸』 科技發展是一把雙刃劍

科技發展促進還是抑制人的全面發展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10日 17:18)

CCTV.com消息:由中央電視台和新加坡新傳媒集團共同主辦的"2003國際大專辯論會"8月30日公布辯題並舉行了抽簽儀式,來自五大洲12所大學參賽隊的代表參加了抽簽儀式。正式比賽將於9月20號開始在京舉行。辯題揭曉後,"網評天下"論壇燃起網辯"狼煙"。CCTV.com網友先"辯"為快,針對推薦辯題各抒己見。

【版主點題】9月9日辯題推薦:"科技的發展會促進還是抑制人的全面發展"。精彩在於唇槍舌劍,希望各位擇主而辯、一抒己見、暢所欲言,但憑辯駁會高朋,不以勝敗論英雄。我要參加本題辯論

『正方陳述』科技的發展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科技是會促進人的發展的。畢竟再先進的機器,都是人類發明創造的,要靠人來使用。而那些因為工具的產生而獲得便利的人,如果因為依賴機器而放棄人的勞動本能,那他們會被社會淘汰,但這不意味著科技的發展會阻礙人的進步,因為任何事物有具有兩面性,科技也是如此,它是一把雙刃劍,如何使用全看我們自己,我們不可以因為個人因素,就否認科技給人類帶的進步,因為人總是最高等的智慧生物,電腦在某些方面性能非常卓越,但電腦絕對不會比人腦聰明,因為無論怎樣,機器是要人來發明的,它不會自己產生。【貓咪mm】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如果沒有科技的進步,哪會有今天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科技的進步關鍵在於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如果沒有科技的進步,哪會有我們祖國的繁榮昌盛和穩定,科技的進步會大大促進人類的發展。【~lions~】

科技的發展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為科技的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發展條件,人們能在科技發展的前提下,不斷完善自我,使自身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所以,科技的發展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芳草**】

『反方陳述』科技的發展會抑制人的全面發展

當今社會,科學發展迅速,許多高科技產品不斷涌現,電腦、汽車、洗碗機、洗衣機……已經走入尋常人家的生活。它們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便利,但是與此同時,它們也使人類的基本能力逐漸喪失。有了電腦,人們不再用人腦去思考一些東西,因為只要利用電腦就能辦到;有了汽車,人們不再習慣走路散步,取而代之的是開車兜風;有了洗碗機,人們不再用手去洗碗,也許有一天人類會忘記怎樣洗碗。科技的發展,讓人歡喜讓人憂。喜的是它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憂的是它終有一天會讓電腦代替人腦,機器代替雙手,到時主宰這個世界的不再是我們自以為聰明的人類,而是那些人類發明的機器!所以,我認為:科技的發展會抑制人的全面發展!【玻璃娃娃~.~】

『自由辯論』促進還是抑制

電腦作為一種工具,在更深遠的意義上提高了人的思維能力和辦事效率。但是電腦永遠是人類思維和勞動的工具,即使它能代替人的許多思維活動也不能證明它能代替人的一切思維活動,人的思維活動始終把握電腦的程序處理過程。電腦作為人類的一種工具,永遠是被人類所操縱的,電腦離開人類則是一堆廢物,科技離開人類也就無從發展,他們是人類思維和勞動的豐碩成果。【漫遊世界】

提高了思維能力?人類的一切行動都在依賴電腦了,人類除了電腦對許多東西都開始變得麻木,你所謂的思維能力只是說人怎樣操縱電腦的問題,這不是人類真正的思維能力!還記得那台叫做"深藍"的電腦嗎?你還記得那場"人機大戰"嗎?現在的電腦已經能和人類對抗,即使電腦能被人控制,科技能被人利用,但是人的四肢卻在不斷退化,因為她們自己利用四肢除了控制電腦和機器已經沒什麼用!所以,人的能力在逐步喪失!【玻璃娃娃~.~】

電腦代替了的是部分簡單勞動力的付出,人的勞動能力是反映在多方面的,不能就此簡單地說人類的勞力在逐步喪失,這太片面了。【**芳草**】

是代替了部分勞力呀!所以說人類的勞力在逐步喪失呀!所以科技的發展會抑制人的全面發展呀!連基本的勞動力都喪失了,真不知是人類在進步還是退步?【玻璃娃娃~.~】

科技發展使人們擺脫一些簡單的、機械的、重復的勞動,使人們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更復雜的、更具有創新意義的勞動,這不促進人的發展嗎?【漫遊世界】

什麼叫簡單機械重復的勞動?那是人類的本能勞動力,做什麼都不應該忘本,可是科技卻在教我們怎樣忘本,所以科技在抑制人的全面發展!【玻璃娃娃~.~】

有了汽車,人們不是不習慣走路散步了,以車代步使人們消耗在路上的時間少了,做事的時間就肯定多了,做什麼事的效率都提高了。【**芳草**】

可是人們走路的能力也在辦事的效率中逐漸喪失了!想想當年的紅軍長征二萬五,請問現在的人能走二萬五的還剩下幾人?現在的人比起前輩人明顯走路的能力低了,將來的人比我們走路的能力更低。紅軍時代的科技不如我們現在,但是走路、吃苦的能力卻比我們強呀,這不正說明了人們的能力隨著科技的發展在逐步喪失嗎?【玻璃娃娃~.~】

正是因為有了航天技術的發展,我們人類才能探索地球以外的空間,這難道不是人類探索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嗎。現在有了輪船了,難道你還要泅渡太平洋嗎?科學技術發展過程的一些缺陷和負面影響,正是在人們的不斷探索中得到糾正和消除,這難道不是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嗎?【漫遊世界】

『總結陳詞』各有各理 難分高下

看一個問題的對與錯、好與壞,都要看它存在的主流,比如說葯品是可以治病的,有時是可以救命的,但它也會有副作用,你能說它不好嗎?即使再好的東西也難免有副作用,因此,科技發展最終還是能促進人類全面進步的。【**芳草**】

科技的發展是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應當這樣來衡量,一是看人的平均壽命是否延長,二是看人的思維方法是否進步,三是看人的綜合體能和智能是否發展,四是看人類在把握自然世界發展的水平。【漫遊世界】

原始人擅長的是在叢林里的生存技能,或許還有我們缺乏的團結、勇敢,但我們發展的是我們的知識技能,我們會使用極為復雜的工具,可以使地球變得越來越小。兩者各有利弊,我們不能說誰是全面。【羅卜尼克博士】

人類綿延至今,無不依仗科技謀取幸福。科技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比如飛機、火箭、網路、衛星最初都是為軍事戰爭而出現的相同的科技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也被用作毀滅人類的幫凶。科技只能在人類的控制與掌握之下,才能稱其為進步的手段和工具。【小馬不恃MLH】

科技當然是促進人類的發展,當然,如果沒有相應的科技保證,也會促進人類的滅亡【曾謹慎】閱讀全文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責編:劉英來
參考資料:http://www.cctv.com/news/science/20030910/101527.shtml

『柒』 科學技術成果往往是一把雙刃劍。以某一種材料為例進行說明,並設想如何來消除副作用。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你是江蘇大學09級金屬1班的。哈哈....對否?不過,我確定的一點是布置這個作業的是袁志鍾!

『捌』 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科技發明好的一面,不僅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還給人們提供了舒適、便捷、安全的生存環境。與此同時,科技發明不好的一面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問題的累積而逐漸顯現。環境污染、生態失衡、食品安全……

這些都是當下人們所關注的焦點,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與科技發明脫不了干係。舉個簡單的例子,汽車這項科技發明,好的一面是它作為代步工具,使人們的出行變得更加便利、快捷、舒適;

不好的一面反映在與日俱增的汽車帶來了越來越嚴重的交通堵塞、大氣污染等問題。除了汽車以外,還有很多的科技發明如火葯、紙張、原子彈等也是如此。

雖然科技發明是一把雙刃劍,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一定的問題與傷害,但因噎廢食顯然是既不現實又不理智的做法,我們不能忽略它有利的一面。在今後的發展中,如何正確看待科技發明,發揚其有利的一面,弱化其不利的一面,是需要長期關注的。

(8)科學成果是一把雙刃劍擴展閱讀

這些科技可以使戰爭變得更加危險。或許有一天,戰爭的雙方會是佩 戴各種高科技武器的代理人在戰場上廝殺。而真正的戰士則坐在千里之 外,他們可以使用各種尖端武器而不用考慮戰爭會給平民造成附帶傷害。 盡管讓代理人參加戰爭可以保護士兵的生命,但戰爭也可能給老百姓及其 財產造成巨大損失。

另一問題是這種力量可能太強大,普通人難以控制。小說《魔女嘉莉》中,斯蒂芬•金探索一個經常被同伴嘲笑 的女孩的內心世界。她總是受到同伴排擠,她的生活總是充滿無盡的侮辱 和欺凌。然而,欺負她的人並不知道,其實她具有心靈致動能力。

閱讀全文

與科學成果是一把雙刃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