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信息化成果展示

信息化成果展示

發布時間:2021-06-20 13:20:28

『壹』 反映我國最新科技發展成就的資料!

1 抓好交通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升交通科技創新能力
2抓好交通科技研版發工作,提高交權通科技進步水平
3調動全社會的科技資源,加大交通科技的投入
4完善管理機制,提高政府交通科技管理水平
5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廣力度,提高交通科技的應用水平
6加快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
7才隊伍建設,形成一支穩定的高水平科研隊伍

『貳』 我國在發展高科技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圖片或資料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類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被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 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制完成,我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今年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舊,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我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納米技術領域屢創佳績

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目前我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4.超級計算機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台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覽舉行

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二) 與教材結合點分析

1. 從經濟常識看: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今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

(2) 財政的巨大作用。經濟發展靠科學,科學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而這些事業單位的發展必須依靠財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舉的大量科技成果與財政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3) 當今國際經濟的國際化,科技開發與應用的國際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現。人類基因組草圖從一開始就是個國際合作計劃,由美國啟動,英、日、法、德、中科學家先後加盟。

2. 從哲學常識看:

(1) 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於科學家尊重了客觀規律,另一方面是他們頑強拼搏、銳意進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2)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應堅持兩點論和兩分法。如人類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必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人們又面臨著基因壟斷、基因成果被過分用於追求商業利益等新問題。

(3) 認識深化發展的觀點。人們應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人類基因技術的研究過程和我國航天技術發展情況等事實,都是認識深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3. 從政治常識看:

(1) 國際競爭的實質。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2國家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職能和組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設的職能。國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並運用到經濟建設中去,促進經

濟的發展。

『叄』 話說,誰有信息化建設成果展示的PPT。。領導喊我弄一個,我打死弄不出來

你根據人家做的,照貓畫虎就行了,想找到合適的,除非你總結去寫了,

『肆』 軍事高技術是信息化裝備發展的基礎信息化裝備是什麼的物化成果

軍事高技術是信息化裝備發展的基礎信息化裝備【軍事高技術】的物化成果

『伍』 信息化教學設計具有哪些特點和基本原則

特點: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強調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教學內容具有更強的時代性和豐富性;教學更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特點。信息化教學是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對教學媒體和手段的改變,也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整體的教學體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

基本原則:以學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是作為學習的促進者,引導、監控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進程;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為學習和研究活動的主線,在相關的有具體意義的情境中確定和教授學習策略與技能;

強調「協作學習」。這種協作學習不僅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也包括教師之間的協作,如實施跨年級和跨學科的基於資源的學習等;強調針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評價。

(5)信息化成果展示擴展閱讀

應用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化環境,獲取、利用信息資源,支持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優化教學效果。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具體成果形式不僅僅是一篇傳統意義上的教案,而是包括多項內容的教學設計單元包,

主要由教學情景問題定義、教學活動設計規劃、教學課件以及可以鏈接與嵌入的多媒體網路資源組成。教學設計內容:教學設計方案;多媒體教學課件;學生作品規范/範例;學習參考資源;活動過程模板(如實驗報告模板、信息調查模板);活動過程評價量表。

『陸』 單位信息化成果展示的ppt

你好,我就是我們學校的sife分部的幹事。我想我能解答你的疑問.

先介紹一下一些關於sife的一些基本知識。
42個國家共1700所大學擁有獨立運行的學生團隊。SIFE致力於塑造全球未來經理
sife全稱是students in free enterprise(國際大學生企業家聯盟)

SIFE是一個全球性的非盈利大學生組織,成立於1975年,總部設在美國,在全球人,組織學生並鼓勵他們在SIFE的帶領下主導策劃社會實踐項目活動,將SIFE獨特的理念和知識傳授給他們周圍需要幫助的人,通過幫助大眾而改變人們固有的思維模式,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從而「改變世界」。Sife在08年的slogan是「a head for business,a heart for the world」

『柒』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哪些亮點和特色

小學教育信息化工作亮點總結 我校創建於1937年,經過七十八載的風雨歷程,幾代白小人憑借著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吃苦耐勞的工作意志、探索創新的工作精神、為人師表的工作品德,將原來一所教學基礎薄弱的學校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一所教學現代化的學校,學校教學設施齊備,校園環境優雅,學習氛圍濃厚。現在已經建設成為開發區教育的窗口學校,湖北省綠色學校、十堰市綠色學校、十堰市文明單位、示範家長學校、健康學校。學校現有教學班級21個,在校學生1279人,教職工55人。多年被評為全區教育目標管理先進單位。 雖然我校取得了一定的辦學成績,但要想在辦學品質、教育內涵、教育競爭力上得到進一步提升和發展,必須依託教育信息化作為強大的支撐,用教育信息化為學校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為21世紀人類步入信息化社會,教育改革與發展面臨著許多重大挑戰;走內涵發展之路,實現教育現代化,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這都需要我們找到一個堅實的「支點」——教育信息化。 根據市教育局對普通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要求,結合我校實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的培養為基礎,以促進學校教育事業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為關鍵,以校園信息網路建設和教育信息資源開發應用為重點,以國家教育資源平台和十堰教育雲平台為依託,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加速實現學校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我校按照市教育局「關於對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進行專項督導檢查的通知」要求,以創建為抓手,主動謀劃,強力攻堅,自覺完善,使學校在教育信息化硬體配備、師資培訓、德育管理、雲平台開發及應用、教學研究等方面都得到了顯著提升。下面談談我校信息化的工作亮點:一、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異彩紛呈 1、信息化校園網路發展變遷 早在2006年,我校就對學校內部網路進行了細致的布線,校園

網覆蓋到整個校園,包含行政辦公樓、教學樓、家屬樓,並在行政辦公室、各年級辦公室添臵辦公電腦,信息化的腳步悄悄地來臨。 2008年,學校為了讓白小老師們能夠感受到電子備課的優越性,讓老師們能夠充分利用網上資源輔助教學,再次投入大量資金,購臵電腦等硬體設備,專門為老師們創建一個電子備課室,讓老師們在課余時間能夠在網上精心備課。 到2011年,學校逐步為八個教學班配備了多媒體投影儀等教學設施,鼓勵老師們上課利用現代化教育信息手段輔助教學,每一次的全員教學評價,全體教師,無論年輕還是年老,都積極運用課件、音頻、視頻來完成教學,教育信息化的春天在白小慢慢地留下腳步。 2013年,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東風徐徐吹來,白浪小學乘著這股東風傲展新姿,學校舊貌換新顏,信息化發展水平大步向前。學校校園網得以重新布線,實現所有辦公室、教室、功能室都連接網線,無論身處在哪裡,只要有電腦,都能夠實現上網瀏覽教育教學資源。同時學校將網路提升至30兆帶寬,使校園進入信息高速通道。 2、實現班班通教學,保障信息學科教學 學校目前21個教學班全部安裝西沃互動式電子白板一體機,並全部並入校園網,每一位教師,每一節課都可以利用電子白板進行授課,並隨時帶領學生領略網上的教育資源,為提高「班班通」設備課堂使用率,學校還分批次分時段對教師進行培訓,鼓勵教師「堂堂用」,讓「班班通」設備物盡其用,做到「人人會使用,班班有精彩」。學校還建有2間計算機網路教室,共92台計算機供學生上課,計算機網路教室裝有多媒體數字投影機、空調,每間教室都裝有教學控制軟體,可實現教師對學生整體、分組和單機控制,也可實現師生教學互動雙向交流活動。 3、深化課題研究,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有效途徑。 我們把信息技術運用於課堂教學和教育科研。一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生學習興趣,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二是嘗試進行網路環境下課堂教學,利用網路的交互性,在教師的引

導下,讓學生自主學習。我們藉助課題研究,積極提升信息技術的研究水平,主要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三是課題引領,通過開展市級電教課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使學校教師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同時,讓科研骨幹教師與專家學者拜師結對,使骨幹教師盡快成長,並通過教研活動、示範教學等手段推廣,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使課題研究和教師業務素質同步成長。 4、學校信息化輔助設施一應俱全。 學校擁有一個面積為180平方米的多功能報告廳,電子屏,電腦,燈光、音響、無線話筒等舞台設施齊全,並配有活動數字投影儀,供大中型會議、學術報告和文藝活動使用,也可承接區內各種視頻會議。學校還建起了校園監控系統,智能廣播系統、監控系統、並且具有獨立的網控中心,裡麵包括伺服器、核心交換機、路由器、UPS等,出口帶寬達到30兆。實現了校園網路,智能廣播、實時監控三網一體。 5、創辦校園電視台,豐富學生校園生活。 自2011年起學校成立了校園電視台,於每周一下午第一節課准時播出,主要以校園新聞,國內外重大新聞,學生才藝展示以及抓拍學生在校的言行舉止為主要的內容,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同時也給予了學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校園電視台同學校的德育工作緊密相連,校園電視台以其聲音、圖像、視頻、文本等傳播方式,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教育環境,與學生直觀思維的特點相吻合。它將各種理念、信息以直觀動態的圖像展現在學生面前,將生硬的說教轉變為愉悅的參與,走進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去觀察和理解各種事物。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載體之一,逐漸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潛能,對優化學校教育環境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德育活動的形式與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寓教於樂,對學生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在培養學生情操、行為養成習慣、展示德育實踐活動成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豐富校園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捌』 以地質災害調查為基礎以信息化成果為依託為社會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在「有效防治地質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全國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地區,相繼部署開展了2020個山區丘陵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調查面積約834萬平方千米。

遵循「以人為本、直接服務、緊密結合、宣傳普及」的原則,對城鎮、廠礦、村莊、風景名勝區、重要交通干線和重要工程設施分布區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進行了調查,初步查明了地質災害及隱患點近24萬處,了解了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現狀,基本摸清了地質災害家底,劃定了地質災害易發區,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國家—省—縣」一體化的數據信息管理系統,協助地方政府建立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網路,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調查工作全面,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1.為地方政府防災減災奠定堅實基礎

通過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結合調查區的具體條件,明確了地質災害防治原則、防治目標、防治重點和防治措施,為地方政府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過程中能夠做到合理利用土地、主動防範地質災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為編制相關規劃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調查成果真實反映了當前地質災害的情況,為編制全國山洪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等國家重大規劃及省、市、縣的相關規劃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在每年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和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工作中,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直接應用其中,進一步提高了預報預警的准確度,從而為國家合理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節約成本,擴大成效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3.為重大地質災害應急事件提供技術支持

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為重大災害應急工作提供了技術保障。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8·8」舟曲特大型泥石流等重大災害突然襲來時,調查成果被及時送到應急調查前線、應急指揮部和相關部門,這對於及時掌握災區地質環境狀況、准確判斷地質災害復發可能性提供了重要依據,從而為第一時間營救人員和挽回財產損失創造了條件。

二、調查工作深入群眾,提高廣大民眾防災減災意識

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是在一線開展的,通過與當地幹部群眾的接觸、交流,通過不斷地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廣大人民群眾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認識逐步提高,防災意識和自測、自報、自救的防禦能力得到了加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員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矚目的成效。

三、調查成果共享,及時有效地服務於國家防災減災

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的共享,在服務經濟社會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2010年6月,為民政部的防災減災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信息;2007年11月,為交通部提供的調查資料、評價成果等,使得該部對相關高速公路周邊的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情況能夠全面掌握,及時作出防範措施,充分保障了行駛車輛和過往人員的安全。

『玖』 最新的科技成果50分!!

.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年9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納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並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

3.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現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律

在《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據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恆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及工業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製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性試驗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丙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5.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採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中科院計算機所研製的龍芯2E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點,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十一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6.水體污染的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裝備系統

水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我國江河湖庫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體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採用激光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體污染遙測,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對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在線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7.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8.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9.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10.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給你10條

閱讀全文

與信息化成果展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