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孔子所在的年代與成就
春秋末期,正在轉型為戰國時期。
成就:
1、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暴政 。
2、在教育方面: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不分貴賤。開啟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寶貴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提倡啟發式教學等等。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在南宋後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微言大義」。
② 孔子有那些主要成就
1、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暴政 。
2、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編成《春秋》一書,修訂《詩》、《書》、《禮》、《易》等經典文獻。他的言論被收錄在《論語》里。
3、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③ 祭孔大典在後來又有怎樣的變化
後來的祭孔大典又分為開城儀式、孔廟開廟儀式、公祭和傳統祭祀四個部分,在音樂、舞蹈和服飾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發展。
首先是音樂新,在原有樂譜的基礎上,重新製作了開城、祭孔的音樂,引入了交響樂等表現形式,意在達到磅礴大氣、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其次是舞蹈新,大典參照《中國歷代孔廟雅樂》等有關文獻圖譜,對祭孔樂舞進行了重新編排,使其更具感染力。
再者是服飾新,演出使用的明代服裝和道具經過重新設計製作,准確體現了明代祭孔的規模和盛況,更加古樸、庄嚴、凝重,展現了「千古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的盛況。
④ 孔子的成就是什麼 簡寫
一、政治理想的宣傳:他成功地推出了以"仁"為核心的德政,禮治理論,經後世儒家的不斷豐富發展,最終成為統治學說。
二、人生觀的倡導:孔子主張積極的投身於現實社會,重實踐,重人事,重理論,這已成為中國歷代國民的共識和民族精神。
三、教育思想與教育成就:重視教育,發展私學,是文化下移,注重教育內容與教學方法,為後世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開啟方向,對學習態度多側面的闡述,使中國成為愛學習,愛文化的民族。
四、古代文獻的整理:孔子以高度負責和極為熱愛的心態,為中國整理保存了重要文獻,為後世開創了重要文獻,重視出版的精神。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 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親兄長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栗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⑤ 祭孔與儒家文化相互作用所帶來的成果
春風大雅,海晏河清。國泰民安,舉世歡騰。文脈緜延,海域再興。
百所學院,有孔命名。仁者愛人,和而不同。陰陽和諧,執兩用中。
和生萬物,萬物和興。天道和運,地勢和行。家國和睦,世界和平。
聖城武城,物阜文豐。神州沃土,膏壤嘉祥;宗聖故里,載玄載黃;
仁山智水,蘊育寶藏;石破天驚,四海名揚;心雕聖像,萬代敬仰;
我輩虔誠,精雕開光;敬送南寧,佑護學子,孜孜不懈,永秉傳承
趨吉避邪,和諧吉祥。教學相長;事業輝煌,鯤犁碧海,鵬登蟾宮。
忠孝首善,修齊治平。為學以德,氣正風清。見利思義,躬行自省。
欣逢盛世,強國威風。繼往開來,宏圖大展;與時俱進,再譜華章。
⑥ 孔子的事跡和取得的成就
一、事跡:
1、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二、成就:
1、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
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2、孔子提出了政治思想:
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3、孔子提出了先進的經濟思想:
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思想的影響
1、對政治的影響:
孔子的政治學說的核心是「仁政」,其思想經過荀子完善,至西漢,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後,孔子思想成為歷代王朝的治國思想。
2、對社會的影響: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孝悌」「忠恕」等等倫理思想博大精深,對社會行為影響深遠。
3、對古代教育的影響:
孔子打破了春秋時的教育壟斷,興辦私學。提出因材施教等教育觀念,成為「萬世師表」的聖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親兄長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
封地位於宋國栗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⑦ 孔子的成就是什麼
一、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1、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暴政 。
2、在教育方面: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不分貴賤。開啟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寶貴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提倡啟發式教學等等
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編成《春秋》一書,修訂《詩》、《書》、《禮》、《易》等經典文獻。他的言論被收錄在《論語》里。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⑧ 孔子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孔子的文化成就:
①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初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後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②孔子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廣辦私學,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學生「溫故而知新」和養成老實的學習態度 。
③孔子晚年編訂了古代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等,還根據魯國歷史材料編成《春秋》。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
在《論語》中孔子倡導:
1.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進社會發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只有虛心向別人請教,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4.勤於思考:只有勤學善問,才能得到知識.
5.溫故而知新:經常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才能學好新知識.
6.不恥下問:提倡人人好學虛心求教.
7.知之為知之,不知不為不知: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做學問的基本素質.
⑨ 祭孔大典中的樂舞表演具有怎樣的價值
祭孔大典主要包括樂、歌、舞、禮四種形式,樂、歌、舞都是緊緊圍繞禮儀而進行的,所有禮儀要求「必豐、必潔、必誠、必敬」。
祭孔大典中的樂舞表演,繼承了上古時代漢民族祭祀天地和慶祝豐收與戰功的原始舞蹈形式,是集樂、歌、舞、禮為一體的廟堂祭祀樂舞,有「聞樂知德,觀舞澄心,識禮明仁,禮正樂垂,中和位育」的稱謂,是唯一保留下來的漢民族舞蹈,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