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技術方法是什麼
(1)以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為主要信息源。農村土地調查將以1:1萬比例尺為主,充分應用航空、航天遙感技術手段,及時獲取客觀現勢的地面影像作為調查的主要信息源。採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遙感影像,包括航空、航天獲取的光學及雷達數據,以實現在較短時間內對全國各類地形及氣候條件下現勢性遙感影像的全覆蓋;採用基於DEM和GPS控制點的微分糾正技術,提高影像的正射糾正幾何精度;採用星歷參數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結合的衛星影像定位技術和基於差分GPS/IMU的航空攝影技術,實現對無控制點或稀少控制點地區的影像糾正。
(2)基於內外業相結合的調查方法。農村土地調查以1:1萬主比例尺,以正射影像圖作為調查基礎底圖,充分利用現有資料,在GPS等技術手段引導下,實地對每一塊土地的地類、權屬等情況進行外業調查,並詳細記錄,繪制相應圖件,填寫外業調查記錄表,確保每一地塊的地類、權屬等現狀信息詳細、准確、可靠。以外業調繪圖件為基礎,採用成熟的目視解譯與計算機自動識別相結合的信息提取技術,對每一地塊的形狀、范圍、位置進行數字化,准確獲取每一塊土地的界線、范圍、面積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鎮土地調查以1:500比例尺為主,充分運用全球定位系統、全站儀等現代化測量手段,開展大比例尺權屬調查及地籍測量,准確確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權屬等信息。地籍調查盡可能採用解析法。
(3)基於統一標準的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方法。系統整理外業調查記錄,並以縣區為單位,按照國家統一的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和技術規范,逐圖斑錄入調查記錄,並對土地利用圖斑的圖形數據和圖斑屬性的表單數據進行屬性聯結,形成集圖形、影像、屬性、文檔為一體的土地利用資料庫。
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圖形平台,以大型的關系型資料庫為後台管理資料庫,存儲各類土地調查成果數據,實現對土地利用的圖形、屬性、柵格影像空間數據及其他非空間數據的一體化管理,藉助網路技術,採用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方式,有效存儲與管理調查數據。考慮到土地變更調查需求,採用多時序空間數據管理技術,實現對土地利用數據的歷史回溯。另外,由於土地調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遙感影像數據、權屬調查數據以及土地動態變化數據等,數據量龐大,記錄繁多,採用資料庫優化技術,提高數據查詢、統計、分析的運行效率。
(4)基於網路的信息共享及社會化服務技術方法。藉助現有的國土資源信息網路框架,採用現代網路技術,建立先進、高速、大容量的全國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網路體系,按照「國家—省—市—縣」四級結構分級實施,實現各級互聯和數據的及時交換與傳輸,為國土資源日常管理提供信息支撐。同時,藉助現有的信息網路及服務系統,依託國家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資料庫信息平台,實現與各行業的信息共享與數據交換,為各相關部門和社會提供土地基礎信息和應用服務。
B.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主要成果
通過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全面獲取覆蓋全國的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和集體土地所有權登回記信息,答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調查成果。具體成果主要包括:數據成果、圖件成果、相關文字成果和土地資料庫成果等。 1.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面積數據;
2.各級行政區基本農田面積數據;
3.不同坡度等級的耕地面積數據;
4.各級行政區城鎮土地利用分類面積數據;
5.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的權屬信息數據。 1.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2.各級基本農田分布圖件;
3.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4.土地權屬界線圖件;
5.第二次土地調查圖集。 1.綜合報告
(1)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報告;
(2)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報告;
(3)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
2.專題報告
(1)各級基本農田狀況分析報告;
(2)各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報告。 形成集土地調查數據成果、圖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內容為一體的各級土地調查資料庫。主要包括:
1.各級土地利用資料庫;
2.各級土地權屬資料庫;
3.各級多源、多解析度遙感影像資料庫;
4.各級基本農田資料庫;
5.市(縣)級城鎮地籍信息系統。
C. 二調主要成果有哪些
第二次土地調查的主要成果 通過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全面獲取覆蓋全國的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和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調查成果。具體成果主要包括:數據成果、圖件成果、相關文字成果和土地資料庫成果等。 (一)數據成果 1、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面積數據; 2、各級行政區基本農田面積數據; 3、不同坡度等級的耕地面積數據; 4、各級行政區城鎮土地利用分類面積數據; 5、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的權屬信息數據。 (二)圖件成果 1、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2、各級基本農田分布圖件; 3、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4、土地權屬界線圖件; 5、第二次土地調查圖集。 (三)文字成果 1、綜合報告 (1)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報告; (2)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報告; (3)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 2、專題報告 (1)各級基本農田狀況分析報告; (2)各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報告。 (四)資料庫成果 形成集土地調查數據成果、圖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內容為一體的各級土地調查資料庫。主要包括: 1、各級土地利用資料庫; 2、各級土地權屬資料庫; 3、各級多源、多解析度遙感影像資料庫; 4、各級基本農田資料庫; 5、市(縣)級城鎮地籍信息系統。 五、第二次土地調查的組織實施
D.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技術方法
1.以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為主要信息源
農村土地調查將以1:1萬比例尺為主,充分應用航空、航天遙感技術手段,及時獲取客觀現勢的地面影像作為調查的主要信息源。採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遙感影像,包括航空、航天獲取的光學及雷達數據,以實現在較短時間內對全國各類地形及氣候條件下現勢性遙感影像的全覆蓋;採用基於DEM和GPS控制點的微分糾正技術,提高影像的正射糾正幾何精度;採用星歷參數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結合的衛星影像定位技術和基於差分GPS/IMU的航空攝影技術,實現對無控制點或稀少控制點地區的影像糾正。
2.基於內外業相結合的調查方法
農村土地調查以1:1萬主比例尺,以正射影像圖作為調查基礎底圖,充分利用現有資料,在GPS等技術手段引導下,實地對每一塊土地的地類、權屬等情況進行外業調查,並詳細記錄,繪制相應圖件,填寫外業調查記錄表,確保每一地塊的地類、權屬等現狀信息詳細、准確、可靠。以外業調繪圖件為基礎,採用成熟的目視解譯與計算機自動識別相結合的信息提取技術,對每一地塊的形狀、范圍、位置進行數字化,准確獲取每一塊土地的界線、范圍、面積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鎮土地調查以1:500比例尺為主,充分運用全球定位系統、全站儀等現代化測量手段,開展大比例尺權屬調查及地籍測量,准確確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權屬等信息。地籍調查盡可能採用解析法。
3.基於統一標準的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方法
系統整理外業調查記錄,並以縣區為單位,按照國家統一的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和技術規范,逐圖斑錄入調查記錄,並對土地利用圖斑的圖形數據和圖斑屬性的表單數據進行屬性聯結,形成集圖形、影像、屬性、文檔為一體的土地利用資料庫。
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圖形平台,以大型的關系型資料庫為後台管理資料庫,存儲各類土地調查成果數據,實現對土地利用的圖形、屬性、柵格影像空間數據及其它非空間數據的一體化管理,藉助網路技術,採用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方式,有效存儲與管理調查數據。考慮到土地變更調查需求,採用多時序空間數據管理技術,實現對土地利用數據的歷史回溯。另外,由於土地調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遙感影像數據、權屬調查數據以及土地動態變化數據等,數據量龐大,記錄繁多,採用資料庫優化技術,提高數據查詢、統計、分析的運行效率。
4.基於網路的信息共享及社會化服務技術方法
藉助現有的國土資源信息網路框架,採用現代網路技術,建立先進、高速、大容量的全國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網路體系,按照「國家-省-市-縣」四級結構分級實施,實現各級互聯和數據的及時交換與傳輸,為國土資源日常管理提供信息支撐。同時,藉助現有的信息網路及服務系統,依託國家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資料庫信息平台,實現與各行業的信息共享與數據交換,為各相關部門和社會提供土地基礎信息和應用服務。
E.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比較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即將開始, 通過與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之比較, 從組織領導、技術保障、資料基礎、質量保證等方面, 探討了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有關問題, 並提出了具體的意見。
距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十年之後, 國務院決定自2007 年7月1 日起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以下簡稱第二次調查)。十年來經濟社會、地貌景觀、土地用途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每年都進行土地變更調查, 但由於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以下簡稱第一次調查) 的技術手段落後, 基礎資料保存方法原始, 特別是圖件資料多為紙質或薄膜成圖, 不利於變更後的修改和使用, 更談不上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當今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的需要。因此, 開展第二次調查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非常及時的。
根據《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要求, 第二次調查要在2007 年7 月至2009 年6 月,各地組織開展調查和資料庫建設, 完成全國調查工作。2009 年下半年, 各地對調查成果進行整理。也就是說從現在資料准備開始到全面結束, 只有三年時間。而第一次調查時卻花了整整十三年。雖然現在的技術手段已今非昔比, 但要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完成如此浩大的工作量, 如果沒有強有力地組織保障、充分地物質保證和幾十萬人的技術力量, 是難以想像的。筆者根據參加第一次調查及多年來的教學體會, 通過兩次土地調查之比較, 對第二次調查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 僅供參考。
一、領導重視、政府支持, 是順利完成土地調查的關鍵
第一次調查的通知是,《國務院批轉農牧漁業部、國家計委等部門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的通知》國發〔1984〕70 號。第二次調查的通知是,《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通知》國發〔2006〕38 號。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親自掛帥, 成員由國務院有關部、局一級領導組成, 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但是土地調查是以縣為單位進行的, 依據縣級成果逐級匯總而成。因此, 縣級領導的重視程度以及縣政府的支持力度, 是順利完成土地調查的關鍵。第一次調查為什麼從1984 年5 月開始一直到1997 年年底結束, 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領導重視和政府支持的問題, 更直接地說就是調查經費落實的問題。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是因為領導重視不夠, 財政有錢但不願把錢花在這種見不到直接效益的地方。二是有些貧困縣財政確實拿不出錢來。筆者所在地區某貧困縣, 因為經費不足直到1993 年底靠貸款才開展土地調查工作。
第二次調查所處的經濟環境、消費水平, 採用的技術手段、設備等都遠遠高於當年, 調查經費同樣遠高於當年。這次調查經費的來源與上次一樣: 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承擔的工作任務共同分擔。如此大的費用, 對於貧困縣或剛剛脫貧的縣來說又是一個沉重的壓力。如果中央財政和省財政不能區別對待另給補貼, 這些縣要按時完成可能會有較大地困難。
二、技術規程、實施方案, 是順利完成土地調查的技術保障
每一項技術工作都有一個技術標准, 土地調查技術規程實質上就是國家標准。必須具有權威性、准確性、合理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實施方案應具體、明確。技術規程和實施方案是進行土地調查的技術依據, 保障土地調查成果能夠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 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 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化高速發展階段,數字地球、數字中國計劃已實施多年。土地調查成果是數字中國國家空間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制定技術規程和實施方案時, 必須充分考慮土地信息採集、處理的標准化、系統化, 以利於與其它空間信息的整合、共享和應用, 形成統一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三、基礎圖件、系統軟體, 是順利完成土地調查的基礎
第一次調查採用的基礎圖件, 是由各縣到測繪部門收集, 往往要跑幾個單位才能收齊, 主要是不同比例尺的普通航攝照片和部分正攝影像圖(一般是經濟條件較好的縣採用) , 而且很多是1980 年—1987 年期間拍攝的。大多數的外業調查是在九十年代初進行的, 中間間隔了五六年, 大大增加了外業調繪的難度和新增地物補測的工作量, 影響了調查進度和質量。
第二次調查由國家統一購置航空、航天遙感資料, 統一製作調查基礎圖件。一方面減輕了地方負擔, 一方面確保了基礎資料的可靠性、時效性和統一性。這是土地調查成果可靠性的基礎。
第一次調查時由於計算機應用剛剛起步, 大部分內業工作是人工操作, 如航片轉繪、編圖繪圖、圖件縮編等。僅面積量算採用了當時較先進的計算機掃描計算技術, 但仍有少數單位採用求積儀人工計算的。工作量大耗時長, 這是第一次調查用了十幾年才完成的另一原因。由於計算機運用程序五花八門各地不一,圖件一般是薄膜成圖, 使後續的市級、省級數據匯總、圖件縮編困難重重、進度緩慢。
第二次調查正處在「3S」技術廣泛應用的時期, 其中地理信息系統(GIS) 提供了分析和處理海量地理數據的通用技術, 應用領域極為廣泛, 而且早已應用於土地調查與管理的方方面面。土地調查內業工作通過GIS 建立資料庫已經完全成熟, 筆者不再贅敘。現在的問題是, 國產GIS已有幾十個應用軟體, 僅近幾年用於試點地區土地調查的系列軟體就有四、五種之多, 使用效果均反映良好。第二次調查是由國家統一採用其中一種軟體, 還是由各地自選軟體。如果由各地自選, 資料庫的統一和共享如何保證, 應該有明確地規定。特別是已完成的試點省市如何整合到統一的資料庫及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中去。
四、調查隊伍、檢查驗收, 是順利完成土地調查的質量保證
土地調查是一項政策性較強、工作量浩大、涉及多項專業技術的工程, 需要數以萬計的工程技術人員參加。調查隊伍的選擇和調查人員的素質, 嚴格的檢查驗收, 是土地調查成果質量高低的關鍵。
(一) 調查隊伍的選擇要慎重
1、最好是選擇參加過第一次調查的隊伍和人員
參加過第一次調查的隊伍和人員, 積累了豐富地經驗, 稍加培訓就能很快上手。但是參與第一次調查的幾十萬技術人員, 主要是來自地勘部門以及部分院校。當時(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正是我國地勘部門處於低潮時期, 體制不明確, 國家任務有限,大量富餘人員正尋找出路。土地調查給他們帶來了就業機會, 他們也為第一次調查的順利完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目前, 地勘部門正處在第二次大發展的時期, 各單位人才急缺, 要抽出大量人員參與第二次調查, 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對於有關院校來說,參與第二次調查是一次產學研結合的大好機會, 但人力和時間受到一定限制, 只能完成少部分地區的調查工作。利用各種社會勘測隊伍, 信息安全問題不得不作考慮。因此, 調查隊伍的選擇應早做准備, 現在就應擺在議事日程當中, 以便於人員培訓和設備配置盡早進行。
2、第二次調查技術含量高, 對調查隊伍和人員的素質要求更高
從《通知》中可以看出, 第二次調查的內容比第一次調查有較大變動, 由於2001 年重新對土地進行了分類, 體現了城鄉一體化的分類原則。因此, 外業調查增加了城鎮土地調查的內容,如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金融商業服務、開發園區、房地產等, 以及基本農田的內容, 大大增加了調查的難度; 內業必須全部運用新技術手段, 建立互聯共享的覆蓋國家、省、市(地)、縣四級的集影像、圖形、地類、面積和權屬為一體的土地調查資料庫。因此, 要求調查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技術素質, 經過嚴格的培訓才能上崗。調查單位必須通過資質審查, 配備有相應的設備方可承擔調查任務。
同時, 還應對縣、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從事土地調查管理工作的人員進行技術培訓, 加強第二次調查過程中的管理和監督, 並為後續的變更調查和土地管理打下堅實地基礎。
(二) 制定嚴格的檢查驗收制度, 確保土地調查的質量
質量是一切技術工作的生命線, 必須制定嚴格的「三檢」制度, 進行自檢、互檢和專檢, 盡量將問題消滅在第一線。從而確保土地調查的數據、圖件與實地三者一致。
《通知》中規定, 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驗收縣級調查成果。因此, 各省必須組建一支專門的、穩定的, 由多方面、多層次專家組成的省級土地調查檢查驗收隊伍, 按照技術規程和實施方案的要求嚴把質量關。確保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的質量。
F. 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的全國調查
武漢市農村土地二次調查正射影像圖製作主要以1:12000比例尺DMC數碼航空攝影影像為基礎,其攝影時間為2005年、2006年、2007年,其中,東西湖區柏泉農場試點調查採用的是2006年上半年攝影的航空影像,製作一套1:10000比例尺DOM。為保證成圖精度,提高作業效率,DOM的製作採用武漢市連續運行的衛星定位服務系統(WHCORS)和大地水準面精化等高新技術手段,採用GPS網路RTK技術施測像控點,內業進行空三加密製作正射影像圖,並按要求進行整飾和元數據填寫。
正射影像圖(DOM)既是製作外業工作底圖的基礎,又是內業建庫的基礎,所以,DOM的精度對外業調查和內業建庫有很大程度的影響,DOM的精度直接影響整個資料庫的精度。 1土地利用狀況調查
採用製作的影像工作底圖為基礎進行外業實地調查,對內業預先判讀的地類界逐一進行核實、校正,並量測線狀地物的寬度及零星地物的面積,對影像上沒有的新增地物進行補測,附近容易找到明顯地物點的,可採用距離交會法、直角坐標法、截距法等進行補測;對新修建的道路和橋梁等大型建築物,可直接用RTK補測,最後將核實、補測的內容及屬性標繪在調查底圖上或記錄在《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中,以此作為內業資料庫建設的依據。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
2權屬調查
權屬調查階段主要工作內容是將權屬界線調繪在調查底圖上,處理和調處土地權屬爭議,簽訂《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或《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原由書》。以第一次土地調查中的《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原由書》及原有權屬界線為基礎,採用有關權利人現場指界確認,簽訂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的方法,已經簽署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的,經核實無誤,可不再重新指界和簽訂協議書,在工作底圖上調繪,轉繪權屬界線及界址點。工作流程如圖3所示。
3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的技術流程及方法
根據外業調查成果對內業預判數據進行修改,通過自動剪斷線]→[清除微短線]→[清除線重疊坐標]→[自動線結點平差]→[線轉弧段]→[裝入轉換後的弧段文件]等一系列步驟進行拓撲錯誤檢查,構建圖形拓撲結構,形成全覆蓋和不重不漏的土地利用圖斑層,建立空間圖形資料庫,同時錄入外業調查的各種信息,如零星地物的地類、面積,線狀地物的寬度等,建立屬性資料庫,並建立圖形與屬性的關聯,進行面積統計,最後建立圖幅索引、數據字典,同已經處理好行政界線、權屬界線、地類界、線狀地物等各層數據文件加入到庫文件中,完成土地利用資料庫的建設。 可隨時打開單文件,看是否只有所需要的數據,例如,零星地物放到地類碼文件中,注意正確使用圖例板,保證同一地類參數的一致性。
G.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成果匯總的任務是什麼
(抄1)數據匯總。在土地襲利用資料庫的基礎上,逐級匯總各級行政轄區內的各類土地利用數據以及基本農田和城鎮建設用地等數據,增加非調查區域的港澳台地區的土地數據,形成國家及各級行政轄區內的綜合及專題調查匯總成果。
(2)圖件編制。利用資料庫管理和計算機輔助制圖等技術,採用縮編等手段對全國土地調查圖形數據進行整理縮編,編制出國家、省、地(市)、縣級系列土地利用圖件、圖集和各種專題圖件(集)等。
(3)成果分析。根據土地調查結果,結合相關資料信息,開展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對耕地、基本農田等各類土地的數量、分布、利用結構及其變化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評判土地利用的集約節約程度,預測變化趨勢,為土地開發潛力挖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出建議。根據土地調查及分析結果,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編制第二次土地調查報告。
H. 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圖上標志分界與實際不符導致的後果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已經進入尾聲了,結合在第二次土地大調查中的相關經歷,對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意義和重要性進行了再思考,並對開展土地調查工作若干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總結。要做好土地調查工作,應該重點從政府部門組織管理、宣傳工作、調查隊伍質量、充足經費、土地調查技術路線設計等方面去解決。
I.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從哪一年開始使用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於2007年7月啟動,於2009年完成二調成果並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