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腦教育基礎理論的研究成果
從20世紀下半葉起,科學家憑借一系列先進的科技手段,深入大腦內部,乃至神經元的超微結構來了解大腦,認識大腦,加之大批生物學、生理學、人類學、心理學、微電子學等研究人員的加盟和對各類研究成果的應用,更使腦科學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1、美國赫曼提出「全腦四分模型學說」
2、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提出「多元智力理論」
3、美國羅傑思佩里教授左右腦分工理論
4、中國腦心理學家郭濤提出「潛腦」理論
1、「全腦四分模型學說」
著名的全腦技術創始人奈德·赫曼(Nedhenmann)提出四大象限全腦模型學說(見圖),用一個小棋盤比喻四大象限全腦模型。第一象限:直覺的,整體的,融會貫通的,解釋推理的
第二象限:邏輯性強的,好分析的,重事實的,強調量化的
第三象限:有條理的,循序漸進的,重規劃的,重細節的
第四象限:善交際的,重感覺的,重運動感受的,情緒主導的
通過這個類比可以感到大腦及邊緣系統各個思維部位是如何組成思維網路,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要下活這盤棋,就得動用四副棋盤上的所有棋子,注意四大象限之間相互關系。這是我們進行全腦教育的生理學、腦科學的依據。全腦教育重視腦的各個功能區分工,又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系,使全腦協調發展,使人的全面素質和諧提高。
2、全腦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是一種全新的有關人類智力結構的理論。該理論自1983年提出以來,在美國和世界其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立生了深遠影響。Gardner重新定義智力的概念,他認為智力應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現出的解決問題或製作生產的能力」。同時,他進一步指出人類智能至少有八種智能:
全腦多元智能 MIntellingences
1、語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2、音樂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
3、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 telligence)
4、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nece)
5、肢體-運作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6、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7、內省智能(intarpersonal intelligence)
8、自然觀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3、左右腦分工理論
加州理工學院的羅傑思佩里博士在分割大腦的實驗中發現,人類的大腦由大腦縱裂分成左、右兩個大腦半球,兩半球經胼胝體,即連接兩半球的橫向神經纖維相連。大腦的奇妙之處在於兩半球分工不同。斯佩里教授通過割裂腦實驗,證實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並因此榮獲1981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這兩個半球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進行思考,左腦是抽象腦,學術腦,偏向用語言、邏輯性數學、文學、推理、分析進行思考;右腦是藝術腦、創造腦,以圖像音樂、韻律、情感、想像、創造進行思考,並以每秒10億位元的速度彼此交流。
4、潛腦學說
2006年潛腦這一概念最早由中華青少兒全腦教育促進會副會長、中國腦心理學家郭濤首創提出,他將其定義為人體大腦中,除左右半腦之外的腦組織部分,包括:小腦、中腦、腦橋、延髓、間腦(背側丘腦或丘腦;上丘腦;下丘腦;後丘腦和底丘腦),它們統稱潛腦。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人類的左腦主要負責邏輯思維和計算,右腦負責形象思維和藝術,而潛腦負責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融合升華,蘊藏人腦94%的總潛能。
總的來說,一般人的大腦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的能力相當於腦總潛力的10%左右。其中左腦佔了約3%,右腦約3%,潛腦開發4%。
大腦中90%的能力處在沉睡中,人類的傳統應試教育,重點開發左半腦;一些音樂、舞蹈、繪畫的培訓機構重點開發右腦,但對於潛腦的開發,中國仍處於初級階段,國內掌握潛腦教學機理的教育機構鳳毛麟角,而潛腦的開發,可以大大提高腦學習效率,並對左右腦能力提升,起到卓越的成效。通過中華青少兒全腦促進會研究表明,通過潛腦課程訓練後,潛腦能力可以從4%,開發至原來的兩倍至三倍,即8%-12%。左腦、右腦的開發程度大幅度提升,由6%提升至10%,全腦開發達到14%-22%,腦能力提高到原來的2-3倍。
B. 哪裡可以找到關於大腦研究的最新成果
網上無所不有
自己留心搜吧
C. 腦科學研究有哪些重要的意義
腦科學狹抄義上指神經科學,是為了了解神經系統內分子水平、細胞水平、細胞間的變化過程,以及變化過程在中樞功能控制系統內的整合作用而進行的研究。廣義上,腦科學是指研究腦的結構和功能的科學,包括認知神經科學等。
1、基礎神經科學:側重基礎理論
– 神經生物學:研究人和動物的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及其相互關系的科學,是在分子水平上、細胞水平上、神經網路或迴路水平上乃至系統和整體水平上闡明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的物質的、能量的、信息的基本活動規律的科學。(認識腦)
由六個研究分支:分子神經生物學(化學物質)、細胞神經生物學(細胞、亞細胞)、系統神經生物學、行為神經生物學(學習記憶、情感、睡眠、覺醒等)、發育神經生物學、比較神經生物學
– 計算神經科學:應用數學理論和計算機模擬方法來研究腦功能的學科。(創造腦)
2、臨床神經科學:側重醫學臨床應用
研究與神經系統有關的疾病,及其診斷、治療方法、技術等(保護腦)
D. 有什麼權威性的關於大腦的研究書籍或者是研究成果
沒有特別權威,只有相對權威。省市級書店裡均有好書,書好不好,關健在各人的悟性,讀書到精華時,悟性高,天份足,就出成果。歷史上,老師考試不過關,學生中狀元的情況多,寫書在嘆息自已書沒有份量,看書人看出門道,搞出成果的多。所以,書到精華,悟性是關健。
E. 愛因斯坦的大腦被研究了25年,科學家到底得到了什麼結論
為了理解為什麼這么多不缺乏智商,受過良好教育,並且足夠努力的人,他們的成就比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差得多?經過反復統計,科學界普遍有兩種看法:一種解釋是,智商或解決問題中顯示出的智慧和真正的智慧並非完全線性相關。另一個解釋是,天才的大腦與我們普通人的大腦明顯不同,也就是說,它們是天生的。
直到1980年,哈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擔心自己一生中無法完成愛因斯坦大腦研究的艱巨任務,因此他決定讓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參與這項研究。每個人都拿起高火柴火,許多人參加了。人們不僅容易產生結果,而且他們也有不同的意見。 1999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發現,愛因斯坦大腦中的神經膠質細胞多於數學。有許多具有物理功能的神經元細胞。然而,醫學上的共識是神經元細胞在人類思維中起主要作用,而角質形成細胞僅起輔助作用。因此,這一發現被醫學界所鄙視。後來,加拿大科學家發現,埃斯坦的腦洞很大,也就是說,他的顱骨和大腦上部空間更大。盡管在開玩笑時,我們總是說腦孔是敞開的,但每個人都知道,腦孔實際上不一定與智力有關。
F. 通過下列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認識腦的功能,並以此指導我們的生活.研究成果一:切除小白鼠的大腦,小白鼠
(1)研究成果一告訴我們:切除大腦的小白鼠其腦乾的功能仍然正常;植物人沒有了意識、感覺和運動,只有心跳和呼吸等基本的生命活動,可判斷是大腦損傷了. (2)研究成果而告訴我們:切除小腦的小白鼠動作變得不協調,身體不能維持平衡,這與人的舞蹈症患者具有相同的症狀,因此可以判斷舞蹈症患者損傷的是小腦. (3)研究成果三告訴我們:切除小白鼠的腦干,小白鼠的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死亡,這說明腦干中有調節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動的中樞,因此我們在運動中要特別注意保護好後腦,因為腦干位於大腦的下方和小腦的前方,即後腦部位. (4)中樞神經系統主要位於頭部,在運動中,頭部的防護是關鍵,可以採取戴頭盔的方法來保護頭部. 故答案為:(1)大腦 (2)小腦 (3)腦干位於後腦 (4)帶頭盔 |
G. 請問腦功能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近來在腦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並歸結為五個原理。
1、發放原理闡述丘腦、樣腦的功能和意識的產生機制。丘腦合成發放丘覺,樣腦交換產出樣本,丘覺自由發放或被樣本點亮發放產生意識。
2、分立原理闡述腦的分立功能和意識分立機制。根據腦的核團或功能區功能分立的特點,對各個功能系統進行了劃分。第一,意識、心理功能並不是腦來完成的,而是由腦的核團或功能區來完成的,腦的不同核團或功能區都能夠獨立發揮功能;第二,不同的丘腦核團與不同的樣腦核團或功能區有著更為密切的功能聯系,相互聯結形成功能系統,每個功能系統都能獨立工作交換產出樣本點亮丘覺產生多個獨立意識。
3、互動原理闡述各個功能系統的動態互動功能和心理的產生機制。每個功能系統能夠各自獨立產出樣本點亮丘覺產生相對獨立的意識,各個樣本、意識以及各個功能系統各自獨立發揮互動作用產生各種心理活動。
4、交換原理闡述各層次神經結構的功能和樣本的產出機制。各層次的神經結構包括神經元、核團(功能區)、腦等不同層次的神經結構。交換是樣腦各層次結構的普遍功能,樣腦通過多波次的交換產出各種樣本,點亮丘覺產生對事物多個方面的意識。
5、聯結原理闡述樣本的形成機制。樣本是一切意識、心理活動的基本構件。樣本、點亮路徑、功能系統都是通過聯結形成的。神經元群各遺傳信息之間通過聯結形成樣本,樣本與丘覺通過聯結形成點亮路徑,丘腦核團與相關的樣腦功能區或核團通過聯結形成功能系統。
可參考:http://hi..com/%C7%F0%BE%F5/blog
H. 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和最新進展
近年來,世界各國腦科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及時了解這些新的內研究成果,更好地容利用這些研究成果為幼兒教育服務,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需要。這次國際研討會,我們邀請了在腦科學研究方面頗有造詣的三位專家為我們作了大會報告。這些專題報告向我們展示了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腦科學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對指導我們以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為依據,科學促進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培養兒童良好的情緒情感,並通過動手促進兒童大腦的發展、促進兒童身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I. 大腦兩半球功能的最新研究成果
.
海院中文的吧= =! 好心人給個你。應該可以的時間,作者什麼的都滿足的吧,呵呵
左右大腦半球不對稱性問題(2009-08-28 11:12:10)
轉載標簽:雜談 分類:Asclepios簡報
2007年12月26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陳霖領導的關於人類左右大腦半球不對稱性研究的最新成果,並在為突出每期特別有意義的論文而設的「In This Issue」(「本期中」)的專欄所介紹。
左右大腦半球不對稱性問題是心理學和認知科學領域已有上百年研究歷史的問題,也是備受關注的一個關於人腦認知功能的基本問題,然而究竟左、右大腦半球功能的差別是什麼仍然是當前認知科學領域最有爭議的問題之一。長期以來,研究左右大腦半球不對稱性的科學目標就在於發現一種基本的功能劃分,揭示大腦兩半球差別的根本機制,從而對左右大腦半球不對稱性的大量實驗現象給與統一的科學描述。這樣的問題本質上涉及到我們的大腦究竟是如何工作的更為普遍的問題。對於視知覺而言,我們要揭示大腦兩半球視覺相關的差別的基本功能劃分,必須首先回答視知覺研究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視知覺過程處理的基本單元是什麼?」或者說,「 視知覺過程是從哪裡開始的?」。陳霖領導的認知科學和腦成像團隊就這一根本問題,創立了「大范圍首先」的拓撲性質知覺理論,向半個世紀以來近代知覺研究中占統治地位的「局部首先」的理論路線提出挑戰,強調知覺過程是由大范圍拓撲不變性質開始的,以大范圍拓撲不變性質為基礎的各級幾何不變性質才是圖形知覺的基本表達單元。這樣的視知覺拓撲結構和功能層次的系統理論,為左右大腦半球不對稱性的研究,特別是為 「大范圍」和「局部」的科學定義,提供了一個創新的、系統的理論框架。
陳霖、王波等人把「大范圍首先」的拓撲性質知覺理論應用到左右大腦半球不對稱性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右利手人的大腦左半球對大范圍拓撲性質的知覺占優勢。一系列實驗把各種拓撲不變性質(包括:洞的個數、內外關系等)和各種不同的局部幾何性質(包括:朝向、距離、面積大小、對稱性、平行性、直線性等)進行了廣泛比較,對照排除各種可能的局部性質的解釋,得到大腦左半球對大范圍拓撲性質的知覺占優勢的普遍結論。他們進一步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發現:拓撲性質分辨的任務產生大腦左半球顳葉的興奮,提示了拓撲性質知覺的腦機制,強有力地支持了行為實驗的結果。這一「左半球拓撲性質知覺占優勢、右半球局部幾何性質知覺占優勢"的一致、清晰的結論,對目前在視覺大腦不對稱性研究領域存在的主要爭論問題,提供了一個統一的解決。
《美國科學院院刊》的審稿者評論說:「這(指左右大腦半球不對稱性)是一個被廣泛地觀察了很多年(數十年)的既重要又混亂的研究領域」;「Chen和他的群體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通過用在幾乎所有的變換下保持不變的拓撲性質來重新定義大范圍的整體,能夠即便不是完全地、也是充分地澄清了這樣的混亂」;「總之,這是一件漂亮的工作,是一個傑出的例子:收斂一致的實驗能澄清一個重要問題的棘手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