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水下機器人的最新成果

水下機器人的最新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20 03:30:09

Ⅰ 誰知前不久哪家上市公司發布了研製出一款水下機器人

近日,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自行研製的「遠程式控制制水下機器人」順利完成了水池驗證試驗,這標志著「遠程式控制制水下機器人」項目研製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作為我國水下裝備總體技術研究所,位於西安高新區的七〇五所此次研製的「遠程式控制制水下機器人」為多推進器矢量控制、水面供電的開架式小型有纜水下觀測用航行器,是一種先進的水下特種作業裝備,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該項目於2013年6月通過所內立項。項目組經6個月的努力,完成了方案設計、工程設計,通過評審,成功研製了包括控制、觀通、能供、結構、陸上操控等五個自研單元和收放/運輸裝置在內的整套功能驗證樣機。
作為陝西省重點支持的「科技統籌創新工程重大產品」項目,「遠程式控制制水下機器人」樣機的研製成功,不僅標志著七〇五所已具備多推進器矢量控制、開架式、遙控水下機器人系統的研發能力,而且開拓了我國開架式水下航行器新的技術領域,實現了民用水下機器人系統及其配套設備市場的拓展,為各項水下技術研究提供了觀測手段和試驗平台。

Ⅱ 如何看待水下機器人這一方向前景

發展趨勢是非常可觀的,

前景也是比較光明的。

水下機器人主要運用在海上救援,

水下環境惡劣危險,

人的潛水深度有限,

所以水下機器人已成為開發海洋的重要工具。

在軍事斗爭中,

隨著無人地面戰車、

無人飛機和無人艦艇等逐漸在戰場上顯示出越來越高的作戰效能,

無人化作戰平台將在未來現代化戰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水下機器人在石油開發、地貌勘察、科研、水產養殖、水下船體檢修清潔、

潛水娛樂、城市管道檢測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這種高科技肯定會大量的使用,而且普及到各個方面和領域。

Ⅲ 水下機器人的技術發展要點是什麼

水下機器人的技術發展要點是什麼?

下面通過幾個關鍵點和一些實際例子來說明一下。

水下機器人發展的六大關鍵技術

水下機器人是一種技術密集性高、系統性強的工程,涉及到的專業學科多達幾十種,主要包括模擬、智能控制、水下目標探測與識別、水下導航(定位)、通信、能源系統等六大技術。

模擬技術:由於水下機器人的工作區域為不可接近的海洋環境,環境的復雜性使得研究人員對水下機器人硬體與軟體體系的研究和測試比較困難。因此在水下機器人的方案設計階段,研究人員進行模擬技術研究的內容分為兩部分。

其一,平台運動模擬。按給定的技術指標和水下機器人的工作方式,設計機器人平台外形,並進行流體動力試驗,獲得模擬用的水動力參數。一旦建立了運動數學模型、確定了邊界條件後,就能用水動力參數和工況進行運動模擬,解算各種工況下平台的動態響應。如果根據技術指標評估出平台運動狀態與預期存在差異,則通過調整平台尺寸、重心浮心等技術參數後再次模擬,直至滿足要求為止。

其二,控制硬、軟體的模擬。控制硬、軟體裝入平台前,先在實驗室內對單機性能進行檢測,再對集成後的系統在模擬器上做陸地模擬模擬試驗,並評估模擬後的性能,以降低在水中對控制系統調試和檢測所產生的巨大風險。內容包密封、抗干擾、機電匹配、軟體調試。另外,上述所需的模擬器主要由模擬平台、等效載荷、模擬通信介面、模擬工作站等組成。

水下機器人舉例:

智能控制技術:智能控制技術,旨在提高水下機器人的自主性,其體系結構是人工智慧技術、各種控制技術在內的集成,相當於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軟體體系是水下機器人總體集成和系統調度,直接影響智能水平,它涉及到基礎模塊的選取、模塊之間的關系、數據(信息)與控制流、通信介面協議、全局性信息資源的管理及總體調度機構。

水下目標探測和識別技術:目前,水下機器人用於水下目標探測與識別的設備僅限於合成孔徑聲納、前視聲納和三維成像聲納等水聲設備。

合成孔徑聲納是用時間換空間的方法、以小孔徑獲取大孔徑聲基陣的合成孔徑聲納,非常適合尺度不大的水下機器人,可用於偵察、探測、高解析度成像,大面積地形地貌測量等。

前視聲納組成的自主探測系統,是指前視聲納的圖像採集和處理系統,在水下計算機網路管理下,自主採集和識別目標圖像信息,實現對目標的跟蹤和對水下機器人的引導。通過不斷的試錯,找出用於水下目標圖像特徵提取和匹配的方法,建立數個目標資料庫。特別是在目標圖像像素點較少的情況下,較好地解決數個目標的分類和識別。系統對目標的探測結果,能提供目標與機器人的距離和方位,為水下機器人避碰與作業提供依據。

三維成像聲納,用於水下目標的識別,是一個全數字化、可編程、具有靈活性和易修改的模塊化系統。可以獲得水下目標的形狀信息,為水下目標識別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水下導航(定位)技術:用於自主式水下機器人的導航系統有多種,如慣性導航系統、重力導航系統、海底地形導航系統、地磁場導航系統、引力導航系統、長基線、短基線和光纖陀螺與多普勒計程儀組成推算系統等。由於價格和技術等原因,目前被普遍看好的是光纖陀螺與多普勒計程儀組成的推算系統。該系統無論從價格上、尺度上和精度上,都能滿足水下機器人的使用要求,目前國內外都在加大力度研製。

通信技術:目前的通信方式主要有光纖通信、水聲通信。

光纖通信由光端機(水面)﹑水下光端機﹑光纜組成。其優點是傳輸數據率高(100Mbit/s)且具有很好的抗干擾能力。缺點是限制了水下機器人的工作距離和可操縱性,一般用於帶纜的水下機器人。

水聲通信是水下機器人實現中遠距離通信唯一的、也是比較理想的通信方式。實現水聲通信最主要的障礙是隨機多途干擾,要滿足較大范圍和高數據率傳輸要求,需解決多項技術難題。

能源系統技術:水下機器人、特別是續航力大的自主航行水下機器人,對能源系統的要求是體積小、重量輕、能量密度高、多次反復使用、安全和低成本。目前的能源系統主要包括熱系統和電-化能源系統兩類。

熱系統是將能源轉換成水下機器人的熱能和機械能,包括封閉式循環、化學和核系統。其中由化學反應(鉛酸電池、銀鋅電池、鋰電池)給水下機器人提供能源,是現今一種比較實用的方法。

電-化能源系統是利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來滿足水下機器人的動力裝置所需的性能。該電池的特點是能量密度大、高效產生電能,工作時熱量少,能快速啟動和關閉。但是該技術目前仍缺少合適的安靜泵、氣體管路布置、固態電解液以及燃料和氧化劑的有效存儲方法。隨著燃料電池的不斷發展,它有望成為水下機器人的主導性能源系統。

水下機器人一旦突破技術瓶頸,其進口替代空間廣闊。但是由於在探測技術、工藝水平、綜合顯控、綜合導航與定位等技術上存在的較大差距,致使國產水下機器人的實際應用受到限制。目前國內不同領域的很多客戶,購買或租借國外現有產品,不僅價格高、配套服務難,而且有些產品並不適合中國海區的使用特點,產品機動性、抗流能力及作業能力都明顯不足。

Ⅳ 被譽為中國水下機器人之父的科學家是誰

「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1985年12月,由蔣新松任總設計師的中國第一台水下機器人樣機首航成功,1986年深潛成功:http://gongkong.ofweek.com/2015-04/ART-310005-8420-28949737.html。隨後,我國首台「CR—01」6000米水下自治機器人研製成功,並於1995年夏天在太平洋海試成功,初步完成了我國實驗區內太平洋洋底探測任務,為我國進一步開發海洋奠定了技術基礎。

Ⅳ 水下機器人發展情況如何,舉個例子

博雅工道作為一家水下機器人行業的領頭企業,產品線日益豐滿,已能夠覆蓋企業級、教育級、消費級三條賽道。熊明磊認為,這主要得益於公司的深厚技術儲備。先後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中關村金種子示範企業」等多項榮譽。該企業以北京大學十餘年水下機器人技術成果為基礎,自主研發了多款擁有不同功能、適用於不同場景的水下機器人。

Ⅵ 水下機器人的發展史

機器人可以進行深海探測。深海採集。深海維修。
開發海洋是人類在二十一世紀面臨的重大課題,而探索、考察和有效利用國際海域和海底區域是對我國發展海洋高技術和未來海洋產業提出的挑戰。

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是國內外有影響的研究與開發水下機器人並形成產品的科研實體之一,首創我國第一台有纜遙控和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從某種意義上講,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水下機器人各階段的技術成果代表了我國在這一技術領域的發展水平與過程。作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先進製造基地的一部分,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二十年來在水下機器人研製與應用方面為國家水下裝備技術,特別是海洋重要裝備技術及海洋開發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該所擁有一支理念超前,訓練有素、經驗豐富、技術全面的設計隊伍。水下機器人實驗室配備了齊全、先進的試驗設備和條件,3個深水模擬壓力罐可分別進行水下1000米、1500米、7200米水深的水下模擬試驗。長20米、寬12米、深9米的試驗水池可做各種水下機器人整機性能試驗和調試。現已形成了大、中、小型水下機器人系列產品的生產能力,並在國際、國內開展了各種水下工程作業。

早在70年代末期,前瞻性地考慮到海洋是一個廣闊的應用領域,從長遠看以海洋為背景來發展機器人科學技術,是一項具有開拓性的工作,中國科學院又具有多學科綜合性的研究開發能力,因此准備在全院組織力量,支持這一重大項目的實施。1977年召開的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學科規劃會議將發展機器人項目列入規劃。蔣新松院士在當年組團赴日考察回國後提出了發展水下機器人的設想。從此,沈陽自動化研究所鎖定了「下海」為海洋開發服務,搞智能機器在海洋中的應用研究的戰略目標,決心「要下五洋捉鱉」。1983年該項課題正式列為中國科學院重點課題,開創了智能機器人科研領域,為水下機器人的研究開發奠定了基礎。

二十年來,「水下機器人」由院重點,進而持續列入「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國家重點項目,成為國家863計劃自動化領域智能機器人主題項目的重點內容。沈陽自動化研究所通過建立機器人示範工程基地,已開發出多種型號的水下機器人產品,應用於水下觀測、海上作業以及救撈工程等。又通過國際合作,研製成功了6000米水下機器人,使我國水下機器人研究與開發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RECON-IV水下機器人具有較強功能和可靠性,已成為國際知名品牌,生產的多台設備出口國際市場,還有的長年在為南海石油鑽井平台提供技術服務;「海潛一號」和「金魚號」輕型水下機器人在沿海和內湖地區的水下探查、考古等作業起到重要作用;「海潛二號」水下機器人以其強作業功能為國家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用於海底光纜埋設的爬行式水下機器人「海星號」是我國第一台海底自走式海纜埋設機,目前已完成研製工作並投入實際應用。

作為總體單位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完成的潛深1000米「探索者」和潛深6000米「CR-01」、「CR-02」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標志著我國自治水下機器人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6000米水下機器人工程項目是國家「863」計劃項目的重中之重。通過與俄羅斯合作,實施研製成功了6000米水下機器人,並於1995年8月完成了深海試驗。6000米水下無纜自治機器人的研製,涉及到自動化、計算機、水聲、深潛、水動力、材料、能源等各種專業,需要解決水中通訊、高壓密封、自主航行控制、動力系統、能源系統、各種信息的採集和處理、特種材料以及可靠性等高技術。「CR-01」自治水下機器人多次成功地完成了太平洋水域深海資源的調查。為了進一步提高水下6000米自治機器人的可靠性、實用性、後勤保障能力、機動性和續航能力,使其由可用樣機發展為實用樣機,1996年8月起正式實施了水下6000米自治機器人的工程化項目。其目標是為中國大洋協會進行大洋調查提供水下6000米自治機器人實用樣機。工程化的主要工作是提高原樣機的可靠性,達到實用化的目的。試驗表明,經過工程化改進後的CR-02水下6000米無纜自治機器人性能卓越,可靠性高,能執行所賦予的使命,從而實現了自治水下機器人從手編程型向監控型的轉變,技術水平又上了一個台階。有關專家認為,該水下機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洋底探測設備。CR系列高性能水下機器人能進行六千米深水錄像、拍照和海底地勢與剖面測量、水文測量、海底多金屬結核豐度測定,海底沉物目標搜索和觀察,自動記錄各種數據包括圖像和機器人水下運動軌跡及其坐標位置,還可按預編程航行和工作,自動避障,具有故障自診斷和應急上浮功能,並能提供指令遙控。這表明,中國已有圓滿解決這些高技術的能力和手段,而且已進入洋底多金屬結核資源探測應用的實用階段。6000米水下機器人的研製成功,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具有研製這種自治水下機器人能力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它可到達世界上除海溝之外的全部海底區域,即全部有經濟前景的海底,占海洋面積的98%,為中國進軍國際海洋區域、開發大洋資源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手段和工具。

該所目前正在研製潛深7000米水下載人機器人——又被稱作「海底衛星」,預計將在2005年投入使用。這意味著中國將擁有對包括深海海溝在內的復雜海域進行詳細探測的能力,中國開發海洋資源的步伐將大大加快。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羅斯、美國、日本等國家擁有類似潛深的水下載人機器人。在可預見的將來,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開發,中國的水下載人機器人將有可能探測深達1萬多米的世界最深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水下載人機器人主要用於海洋科考、海底資源探測,是中國863高新技術計劃「十五」期間(2001年至2005年)的重點攻關課題。 此次研製的潛深7000米水下載人機器人,由該所聯合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等機構與俄羅斯科學院共同研製。其中,機器人製造的核心技術由中方負責,俄羅斯提供如鈦合金耐壓殼等維護生命安全方面的技術。根據協議,中國將享有對機器人的全部自主知識產權
由國家海洋局主持的中國第二次北極科學考察裝備了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中型ROV「海極號」水下機器人,2名科技人員隨船出征。這是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水下機器人首次參加北極科學考查。據報道,中國第二次北極科考隊進入北冰洋的浮冰區後,「海極號」水下機器人開始投入使用。該機器人可以在300米深度自由運動,進行攝像、觀察、測量、作業等,並利用仰視聲吶系統觀測海冰的厚度,具有作業時間長、范圍廣、安全性高、科考數據直觀、事後處理和分析容易等人和其他設備無法比擬的優勢。水下機器人在北極冰區進行冰層厚度等一系列科考示範應用在國內還是首次,對擴大水下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水下機器人技術系列成果曾獲國家、科學院、遼寧省科技進步獎及世界發明博覽會金牌獎等20餘項,其中「CR-01」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獲1995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和綜合特大獎。

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在水下機器人研發過程中一貫採取開放、合作的工作模式,與美國、俄羅斯、義大利的一些研究單位和公司有著良好的合作經歷和關系,與國內中國船舶科研中心、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哈爾浜工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船舶工程學院等相關優勢單位形成了友好、有效的合作網路。為了適應水下機器人的進一步發展,進行產業化開發,該所擬在沈陽渾南開發區建設更大規模的水下機器人試驗和生產基地。

人類當今正面臨著人口、資源和環境三大難題。隨著各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世界人口的不斷增加,人類消耗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多,陸地上的資源正在日益減少。為了生存和發展,海洋開發勢在必行。

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擁有14億立方公里的體積。在海底及海洋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及礦產資源。在6000米以下的大洋底部仍有生命存在,這種在極端條件下的生命,格外受到生物學家的重視。大洋底部還沉積著極為豐富的多金屬結核,尤以銅、錳、鎳、鈷含量最高,估計儲量為l.7萬億噸。海底錳的藏量是陸地的68倍,銅的藏量為22倍,鎳為274倍,製造核彈的鈾的儲藏量高達40億噸,是陸地上的2000倍。海洋還是一個無比巨大的能源庫,天然氣水合物總量相當於陸地燃料資源總量的2倍以上。海底儲存著1350億噸石油,近140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因此,洋底的探測和太空探測類似,同樣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挑戰性。

1991年,中國被聯合國批准為第五個深海采礦先驅投資者,承擔30萬平方公里洋底的探測任務,並最終擁有對礦產資源最豐富的7.5萬平方公裏海域的優先開采權。中國政府已把海洋開發作為21世紀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重點之一。

水下機器人是多種現代高技術及其系統集成的產物,對於我國海洋經濟、海洋產業、海洋開發和海洋高科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發展水下機器人,並將其作為海洋戰略制高點,提升我國海洋重大裝備水平,為海洋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提供成套技術與先進裝備保障,為海洋未來產業和國家海洋戰略創造有利條件與國際競爭能力,並將強大的技術領先優勢,轉換成為強大的產業開發優勢,是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歷史性的必然抉擇,更是其使命性的鄭重承諾。

Ⅶ 簡述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及最新研究成果

【機器人的應用領域】
工業自動化領域:汽車製造、電子行業、機械加工、食品工業、木內材傢具加工等
醫療容領域:遠程醫療協助機器人,微納米機器人、微創手術機器人等
軍事領域:單兵機器人,拆彈機器人,小型偵查機器人,多用途負重機器人(美國大狗)等
科研勘探領域:水下勘探機器人,地震廢墟等的用於搜查的機器人,煤礦利用的機器人等
娛樂領域:乒乓球機器人、足球機器人等

【機器人最新研究成果】
目前,中國已經形成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三業並舉、協調發展的局面,在深淺機器人、太空機器人、手術機器人、教育娛樂機器人等領域都取得了重要突破。「數據顯示,全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連續五年以35%的平均速度增長。2015年已經達到6.8萬台,較上一年增長看了20%,約佔全球市場總銷量的四分之一,連續三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Ⅷ 新研製的水下永動機器人有何用途

近日,一則「現水下永動機器人」消息引發關注,據報道稱,12月20日,從中船重工集團了解到,我國研製出國內首個深海型海洋溫差自供能漂流樣機,在理論上實現了「水下永動機器人」,整體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將用於全球海洋觀測計劃(Argo計劃)。

此次我國對深海海洋溫差自供能漂流浮標的研發過程中,科學家利用藉助可再生能源(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等)的方式實現「永動」,中,其中,溫差能是利用水體垂向溫度差異汲取能量,其在全球海洋能中儲量最大,具有可再生、清潔、輸出波動小等優點,尤其適合在大洋中做垂向運動的Argo浮標。但該能源轉化技術超前、難度極高,涉及材料、控制、機電、系統工程等眾多學科領域。

閱讀全文

與水下機器人的最新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