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申報課題時項目已有研究成果寫什麼
申報課題時項目已有研究成果主要指專利、軟體著作權、已發表的國內外論文等,所以並不僅限於論文。
比如:科技項目的主要成果如下圖。
② 本項目主要研究進展
本項目在 2008 年至 2010 年的工作中,系統收集了研究區 1 ∶ 25 萬區調資料,及時掌握最新的 1 ∶ 5 萬區域地質調查、礦產遠景調查和礦產評價等項目進展。在此基礎上,在重大地質問題綜合研究、地質礦產和物探、化探、遙感編圖、班—怒帶成礦地質背景等幾方面取得顯著進展。2011年6月7、8日由計劃項目承擔單位成都地調中心組織專家組對「西藏班公湖—怒江構造帶基礎地質綜合研究」成果(綜合研究報告、專題報告和圖件、圖件說明書等)進行了審查,項目成果評為優秀等級。項目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取得進展。
1.地質礦產綜合編圖
根據區域地層、構造和岩漿岩資料,編制了班公湖—怒江帶及鄰區地層對比表、構造單元劃分圖、岩漿岩構造相圖、1 ∶ 50 萬區域地質圖、1 ∶ 50 萬成礦地質背景圖和龍木錯—雙湖構造帶專題構造圖等。利用物探、化探、遙感數據編制了重力、航磁和化探系列圖件。這些圖件是班—怒帶首次完成的系列圖件,為本帶今後的地質礦產調查奠定了基礎。
2.大地構造相劃分
根據本地區構造單元時空展布和各單元具體地質特徵,將本區大地構造相劃分為結合帶大相、弧盆系大相和地塊大相,進一步劃分為 35 個亞相和 70 個岩性建造。該構造相劃分方案不同於傳統的板塊離散、匯聚等劃分方案,更加符合本區的地質特徵。該方案作為成礦地質背景圖編圖和成礦地質背景研究的基礎,提供了思路。
3.羌塘盆地基底問題研究初步認識
羌塘地區顯著的變質(造山)作用為兩期,分別為泛非期(560 ~ 630Ma)和印支期(230 ~ 270Ma),分別形成羌塘古生代沉積盆地和中生代沉積盆地的基底。還測得更早的花崗岩漿侵入—變質事件(766 ~ 890Ma)、1000 ~ 2700Ma 的岩漿—變質事件。推測羌塘地塊經歷了至少 3 次造山作用形成不同期次的變質基底。
4.羌塘古生物地層研究取得進展
羌塘中部的戈木日、果乾加年山和瑪依崗日一帶出露的變質岩系的時代歷來有所爭議。根據岩石變質程度和碎屑鋯石的同位素測年,曾將這套岩石推測為元古宙變質基底。1 ∶ 25 萬區域地質調查根據其整合在含化石的中二疊統之下、局部含有岡瓦納相指示意義的含礫板岩和少量的同位素年代學測試等證據,將這套淺變質岩系劃分為擦蒙組、展金組和曲地組等,但仍缺乏化石證據。筆者在在大沙河—果乾加年山剖面的展金(岩群)組中首次發現珊瑚化石赫氏鮑斯維耳剌毛蟲 Chatetes(Boswellia)heritschi Sokolov,說明展金組中存在晚石炭世的生物時代證據,但是該化石並不屬於岡瓦納冷水生物區,而是來自溫水環境的特提斯型生物區。在絨瑪鄉黑石山剖面中首次發現大量的中二疊世 科化石,既出現典型的岡瓦納相冷水生物,如 Wannerophyllam 及 Monodiexodina,也存在大量的暖水型生物,如田氏朱森 Chusenella tieni Chen,散爾多希瓦格 Schwagerina saneroensis Nieet Song,假孫氏假紡錘 Pseudofusulina pseudosuni Sheng 等。化石特徵屬於岡瓦納相與特提斯相的混合類型。根據前人和本文資料,說明羌塘中部的喀喇昆侖—龍木錯—雙湖一帶是石炭紀、二疊紀岡瓦納和特提斯生物混生區,不存在明顯的生物大區界線。推測龍木錯—雙湖蛇綠岩帶所代表的洋盆可能僅為特提斯南緣弧盆系統中的小盆地。
5.特提斯演化綜合研究初步認識
①早古生代—泥盆紀以陸棚和碳酸鹽岩台地為主,發育陸源細碎屑岩建造和碳酸鹽岩建造,代表岡瓦納大陸北緣的被動大陸邊緣。②石炭紀—二疊紀為古特提斯弧盆演化階段,金沙江洋盆向南西俯沖形成岩漿弧;龍木錯—雙湖古特提斯洋可能在早石炭世開始向北的俯沖消減,在二疊紀形成含洋島、海山的成熟洋殼和弧前增生楔;班—怒帶向南俯沖形成初始岩漿弧。③中生代的新特提斯階段,弧盆系分布在班—怒帶及南側。三疊紀末古特提斯閉合。侏羅紀—早白堊世班—怒帶特提斯發生南、北兩側的雙向俯沖,形成日土—多龍岩漿弧和昂龍崗日—班戈岩漿弧,為重要的成礦階段。晚白堊世之後特提斯洋閉合進入陸內階段。對重力和航磁異常的研究認為,班—怒帶特提斯雙向俯沖有地球物理證據。
6.成礦帶、成礦系列劃分
根據成礦地質背景和礦點時空分布特徵,將本區劃分為9個三級成礦帶、11個四級成礦帶和26個五級成礦帶。成礦作用主要分布在扎普—多龍岩漿弧(成礦時代J2—K1),獅泉河—昂龍崗日、班戈岩漿弧(成礦時代K1),美多—唐古拉—雜多弧後前陸盆地帶(成礦時代K和T3)和班公湖—怒江蛇綠岩帶、獅泉河—納木錯蛇綠岩帶(成礦時代K)。本區主要有5個成礦系列,分別為:Ⅰ.與鎂鐵—超鎂鐵岩相關的鉻—鎳及貴金屬成礦系列(東巧、丁青和班公湖等),Ⅱ.弧後前陸盆地沉積—熱液改造型鐵—銅—銻—金成礦系列(當曲、美多等),Ⅲ.俯沖階段花崗岩漿弧鐵—銅—金成礦系列(包括2個亞系列:增生弧斑岩型銅金礦系列,如多龍、嘎爾窮、嘎拉勒;岩漿弧含磁鐵礦床花崗斑岩系列,如材瑪、弗野),Ⅳ.碰撞階段花崗岩帶鐵—銅—鉛—鋅多金屬成礦系列(木乃銅銀礦、拉青銅礦等),Ⅴ.結合帶內與鎂鐵、超鎂鐵岩有關的熱液型金礦系列(達查金礦等)。
7.成礦有利構造帶。
根據研究區物探、化探、遙感圖件的編制和研究,初步對成礦地質背景和成礦遠景區進行了劃分和研究。①班—怒帶西段五峰尖—拉熱拉新—埃永錯—材瑪—多龍岩漿弧。②班公湖—獅泉河—昂龍崗日岩漿弧。③格拉丹東—唐古拉—倉來拉弧後前陸盆地。④丁青—類烏齊—左貢造山帶。
③ 項目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從世界范圍看,乾旱-半乾旱地區開發利用地下水已有悠久的歷史。尤其是最近幾十年來,隨著一些乾旱-半乾旱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用水量日益增長,從而促使他們加快了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及有關水文地質工作的步伐,並由此取得了突破和進展。
地下水(包括深層地下水)資源的大量開發利用,一方面不僅保證了乾旱地區人民的生活用水需求,而且有力地促進了乾旱地區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地下水資源由於受補給所限,尤其是深層承壓水基本上是一種非再生的水資源,如果無計劃或不科學地過度開采,將會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地質問題,如導致含水層枯竭、水質惡化、土地沙化和土地鹽鹼化等,甚至還可能危及子孫後代的「水安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的國家或地區由於過度開采地下水資源,已開始出現地下水資源枯竭、水質變差、供水能力逐漸下降、土地沙化和鹽鹼化等嚴重問題。所幸的是,水的問題許多乾旱國家或地區都已經意識到並採取措施開始著手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在不斷加強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的基礎上,越來越重視地下水開發利用戰略的制定與選擇、地下水儲蓄和調配工程的建設以及地下水資源的管理和立法,從而使地下水資源利用正進入到一個更加科學、合理的新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關於區域沉積盆地地下水的賦存規律和運移機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是以水力連續性為基礎的水文模型———徑流模型;二是以水力不連續性為基礎的滯留(Stagnant)模型,提出了「滯留含水層」的概念。
乾旱區地下淡水勘探技術的進展主要表現在遙感技術與GIS的結合、不斷完善的物探技術及其解譯技術的計算機化。
總之,乾旱區水文地質研究是水文地質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也是各國水文地質學家關注的熱點之一,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系統工程理論和方法的引入,同位素技術、遙感技術、計算機等的應用,地球物理勘探(磁法、核磁共振)、鑽探水平的提高,大大推進了乾旱區水文地質研究的發展。目前,許多國家日益重視乾旱區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將地下水資源與生態-地質環境保護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評價。
為了滿足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從1956年起,地質部在河西走廊進行了1∶20萬地質、水文地質綜合測繪。與此同時,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閻錫嶼、段永侯等人,結合當時生產需要及我國12年科學規劃,開始了我國乾旱及半乾旱地區水文地質條件的研究,並發表了有關重要的論著,闡明了我國西北內陸盆地山前沖洪積平原水平分帶特徵。1956~1958年期間,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區相繼建立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開始了1∶50萬、1∶20萬水文地質調查。水利部門和中科院系統也進行過許多與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有關的考察和研究工作。具代表性的工作有:①甘肅省地質研究所范錫朋教授主筆的《甘肅省河西走廊地下水資源分布規律和合理開發利用報告》;②地質礦產部「七五」科技攻關項目「西北地區地下水資源評價及合理開發利用研究」;③1996~1999年,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國家「九五」攻關專題「黑河流域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社會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研究」。
近20年來,隨著系統理論分析方法的引入和同位素、遙感、計算機技術和先進物探手段等的應用,內陸乾旱區的地下水勘查與研究得到迅速發展。通過「九五」攻關項目的整體研究,對上中下游兼顧,水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調度得到了更廣泛的共識,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但很多方面研究深度還不夠,尤其是一些可操作的實施方案尚待進一步研究。鑒於西北內流盆地水資源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規律,甚至水資源的開發方式及其存在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流域尺度上,開展西北地區典型流域水資源利用與生態-地質環境保護試驗和示範工程的研究,將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推廣應用的前景。
乾旱地區社會經濟-水資源-生態環境之間如何協調發展等問題,已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近年來,日益頻繁的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為開展本項目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新技術和新思路。瑞士蘇黎世工業大學水力學與水資源研究所(EHT)承擔全球可持續發展項目Alliance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AGS),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日本東京大學聯合開發了水資源持續管理系統的模型和方法,特別重視農業用水和乾旱區鹽分的運移。同時新的環境同位素示蹤技術(CFC,T/3He,穩定同位素),與示蹤元素和鹽分運移耦合的水循環模擬,利用衛星影像識別蒸發強度,校驗模型參數,確定水資源開發戰略的優化方法在乾旱地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荷蘭德爾福特(Delft)國際建設、水利與環境工程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rastructure,hydraulics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和荷蘭應用地學研究所開發的區域地下水地理信息系統(REGIS),為地下水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以色列是一個嚴重乾旱缺水的國家,大部地區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區,其中乾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0%。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北部和西部年均降雨量400~800mm,向東向南急劇減少,南部的內蓋夫沙漠地區降水量在50mm以下;降雨主要發生在冬季(11月至次年3月)。以色列水資源的調控經驗是:充分利用地表水資源,實施調水工程;充分利用邊際水資源(污水、鹹水、海水及暴雨洪水);在沿海平原含水層建立地下水庫;從國外進口水;採用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重視水資源的管理。其中北水南調工程把以色列唯一的淡水湖———北部的加利利湖的水引到乾旱的南部地區,使南部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一片片綠洲,稱為國家輸水工程(National Water Carrier)。該工程於1964年建成並投入運轉,輸水管道包括地下管線、明渠、中繼性水庫和暗渠隧道。年供水量4×108m3。沿途設多座泵站加壓,並吸納全國主要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同時向外輻射出供水管道,與各地區的供水管網相連通,形成全國統一的調配水系統。這條輸水管道不僅是主要的供水系統,而且還能接納北部冬天和早春多餘的水,向沿海地區的含水層補給水源,有效地防止因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海水倒灌。在沿海平原含水層建立地下水庫。以色列沿海平原含水層儲水潛力大,且其東部地區大部分含水層是未飽和的。以色列在沿海平原建立地下水庫用於貯存冬季(或降水大的年份)多餘的雨水、灌溉滲漏水及回收污水,在需要用水時,再抽出來使用。以色列的滴灌技術給農業灌溉賦予了新概念,為世界乾旱區農業發展樹立了榜樣。該技術由計算機系統自動控制。相對於其他灌溉方式,滴灌是最有效的節水方法,水分利用率(WUE)可達95%,而表面灌溉只有45%,噴灌為75%。滴灌技術的採用使以色列的農業用水大大減少,可以騰出更多的水用於其他用途。
眾所周知,美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西部地區氣候較為乾旱,年降水量不足200mm,最低的僅為50mm。中西部地區地下水受到嚴重超采,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引起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嚴重問題。美國對水資源的調控措施是:在西部乾旱區修建引水工程;限制地下水開采量,進行地下水人工補給;重視廢水循環利用;普遍推廣農業節水灌溉;重視水資源的管理。為開發西部,僅1933~1943年聯邦政府就批准興建了34個灌溉與調水工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地區原本是沙漠地區,年降雨量很少,在美國西部開發中,通過從科羅拉多河引水,供應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地區的用水需求。20世紀50年代,加利福尼亞州進一步實施了北水南調工程,將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水引到南部,為南部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美國西南部亞利桑那州的盆嶺地區極為乾旱,建設了中亞利桑那工程(CAP),該工程從科羅拉多河引水到亞利桑那州的盆嶺地區,工程渠道總長540km,每年輸水22×108m3。
近十餘年來,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調蓄與優化利用已成為流域尺度水資源科學利用研究的熱點,國際上含水層儲存與利用(Aquifer Storage and Recovery,簡稱ASR)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而且得到廣泛應用。美國佛羅里達州夏灌冬用,解決了冬季渡假用水不足;荷蘭利用沿海沙丘區,用凈化後的萊茵河水回灌沙丘含水層,再回採用於海牙和阿姆斯特丹兩大城市供水,回採水量佔到回灌水量的80%,並有效地控制了海水入侵;瑞士蘇黎世市採用傍河取水—回灌含水層—再回採利用模式,使水源通過含水層再自凈,既減少了化學處理費用,也杜絕了化學處理可能導致的二次污染,達到優質供水的目的。我國北方沿海城市利用河流盆地構築地下水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目前為止,最難解決的問題依然是可供回灌的水量不足及可供回灌的時間有限,加之地下水補給過程中的氣滯阻水,使多數回灌補給效率不高。
總之,流域尺度的水土資源利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三位一體的綜合研究和實踐,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學者的重視,已成為多學科綜合研究與工程示範的熱點問題之一。
④ 項目申報中的「主要研究開發內容」、「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將提供的研究開發成果及形式」怎麼寫
主要研究開發內容就是就是闡述項目里研究的內容,項目的壞境發展作用等都可以寫,回主要技術指標就是你答的項目完成時要達到的指標,譬如一個產品,要將它主要參數列出來,達到哪個目標值之類的,經濟指標就是項目完成後產生什麼經濟效益,最終成果和形式項目完成時的結果是產品或出版物之類的。
⑤ 課題申報書中的研究成果該怎麼寫
就是意思你的科研最終成果是以什麼形式來體現,來參加結題,比如理論研回究的話,就是在哪個級別的答期刊上發了幾篇科研論文、或者是項目形式,最終的項目展示,硬體或是軟體,或應用於生產實踐中等等。預期成果就是最終你能做到什麼程度,比如結題時實習某個工廠的某條生產線改造,已成功應用於其中,並已安全穩定運行多少天等。僅供參考
⑥ 項目的成果形式都有哪些種類
項目的成果形式的種類有:
1、學術論文
2、軟體
3、設計技術資料
4、實版用新型專利權
5、外觀設計專利
6、帶有技術參數的圖紙等
科技項目是指以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為內容而單獨立項的項目,其目的在於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科學技術問題。不同的科技項目,根據其性質、實施范圍、運作特點有不同的分類。
科技成果根據其性質可分為三大類型:
1、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2、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3、軟科學成果,是指對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動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方法和觀點,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研究報告。
⑦ 研究成果到底有哪些形式
1、論文和專著2、自主研發的新產品原型3、自主開發的新技術4、發明專利5、實用新型專利6、外觀設計專利7、帶有技術參數的圖紙等8、基礎軟體9、應用軟體10、其他
⑧ 科研項目的成果形式具體有哪些
1、論文和專著
2、自主研發的新產品原型
3、自主開發的新技術
4、發明專利
5、實用內新型專利
6、外觀設計容專利
7、帶有技術參數的圖紙等
8、基礎軟體
9、應用軟體
10、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