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華沙氣候大會取得三項成果

華沙氣候大會取得三項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19 23:18:15

㈠ 聯合國波恩氣候變化大會取得什麼積極成果

聯合國波恩氣候變化大會11月18日清晨閉幕,比預期閉幕時間推遲一天。經過各方艱苦談判,會議通過了一系列積極成果,為《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如期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將繼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和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內行動,切實落實已經提出的自主貢獻目標,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的實施。

本次氣候大會6日開幕,主要任務包括就《巴黎協定》實施細則展開進一步商討,為2018年完成實施細則談判奠定基礎。

㈡ 馬拉喀什氣候大會成果文件有哪些

中新社摩洛哥馬拉喀什11月7日電 (記者 李曉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2次締約方會議7日在摩洛哥馬拉喀什開幕。作為《巴黎協定》生效後的首次締約國大會,本屆氣候大會將呈四大看點。
看行動:《巴黎協定》未盡事宜怎樣落實?
一分綱領,九分落實。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歷史性文件,《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只是走完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如何落實備受關注。這也是近200個國家代表齊聚馬拉喀什的重要任務。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指出,本屆氣候大會上各方將就《巴黎協定》實施的後續談判做出具體安排,給出「時間表」和「路線圖」,通過一系列機制、制度安排落實《巴黎協定》所有規定。
在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看來,政治信任對落實好多邊協定非常重要,而政治信任的源泉在於實際行動。
目前看,本屆氣候大會的行動力可期。解振華透露,所有參加氣候大會部長級預備會的50多個國家的部長們已達成共識,一定要把馬拉喀什氣候大會「開成一個落實行動的會議」。
看實施:各國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如何?
此前,各國已做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自主貢獻方案(INDC)。方案實施情況如何,同樣引人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國集團(G20)成員已經採取行動,且成效初顯。普華永道日前發布報告稱,全球主要經濟體近期在脫碳方面取得的進展與各國在巴黎峰會前設定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相一致。其中,中國2015年碳強度下降率達6.8%,力度居G20之首。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已提前完成全年節能降碳目標。
「現在已到了各國領導人將願景轉變為行動的時刻」,世界資源研究所首席執行官安德魯·斯蒂爾稱,通過採取能夠促進可持續增長的戰略行動,人們將迎來更加安全和繁榮的未來。
看承諾:能否打敗資金這只「攔路虎」?
資金問題一直是氣候談判桌上的「老大難」。早在2009年,發達國家就承諾到2020年要給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以支持其應對氣候變化。但近七年來,各方圍繞資金問題明爭暗鬥不斷,始終無實質性進展。
解振華日前透露,馬拉喀什氣候大會要解決的一大問題,就是發達國家要把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支持的承諾落實到位,讓發展中國家「看得見、摸得著」,知道發達國家提供了多少資金,這些錢「去哪兒了」「做了什麼」「取得了什麼成效」。退一步說,「發達國家即使現在拿不出錢來,也要列出一個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盡管英國、澳大利亞官員已在部長級預備會上表示信心滿滿,但在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看來,要解決資金問題「仍然比較困難」。
看變數:美國大選會否影響會議「氣候」?
馬拉喀什氣候大會期間適逢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大選會否影響氣候變化進程亦是大會的一個焦點話題。
但實際上,氣候大會結果歷來無關個人「小氣場」,而取決於全球「大氣候」。用解振華的話說,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已成全球潮流。「我相信如果是一個明智的領導人,他應該知道所有的政策措施應該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如果逆潮流而動,民眾不會答應。
安德魯·斯蒂爾也認為,無論誰當選下屆美國總統,都必須在應對氣候變化已取得的進展基礎上再接再厲,將已有成績繼續發揚光大。

㈢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會議成果

(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個國際公約,於1992年9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由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以盡量延緩全球變暖效應。但沒有對參加國規定具體要承擔的義務,具體問題體現在以後的《京都議定書》中。
公約參加國有189個,有5個國家以觀察員身份出席。 1.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答應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為基礎進行削減。承擔削減排放溫室氣體的義務。如果不能完成削減任務,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排放指標。美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工業化國家。
2.發達國家。這些國家不承擔具體削減義務,但承擔為發展中國家進行資金、技術援助的義務。
3.發展中國家。不承擔削減義務,以免影響經濟發展,可以接受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援助,但不得出賣排放指標。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譯《京都協議書》、《京都條約》;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1997年12月條約在日本京都通過,並於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共有84國簽署,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國沒有簽署該條約。
條約規定,它在「不少於55個參與國簽署該條約並且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附件I中規定國家在1990年總排放量的55%後的第90天」開始生效,這兩個條件中,「55個國家」在2002年5月23日當冰島通過後首先達到,2004年12月18日俄羅斯通過了該條約後達到了「55%」的條件,條約在90天後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

㈣ 世界氣候大會於2013年11月11日至22日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商討發達國家是否有切實兌現其減排承諾、向發展

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稱為溫室氣體,氮氣、氧氣為空氣的主要成分,不屬於溫室氣體,氫氣也不屬於溫室氣體,
故選C.

㈤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的會議成果

(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個國際公約,於1992年9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由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以盡量延緩全球變暖效應。但沒有對參加國規定具體要承擔的義務,具體問題體現在以後的《京都議定書》中。
公約參加國有189個,有5個國家以觀察員身份出席。
公約將參加國分為三類
1.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答應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為基礎進行削減。承擔削減排放溫室氣體的義務。如果不能完成削減任務,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排放指標。美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工業化國家。
2.發達國家。這些國家不承擔具體削減義務,但承擔為發展中國家進行資金、技術援助的義務。
3.發展中國家。不承擔削減義務,以免影響經濟發展,可以接受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援助,但不得出賣排放指標。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譯《京都協議書》、《京都條約》;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1997年12月條約在日本京都通過,並於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共有84國簽署,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國沒有簽署該條約。
條約規定,它在「不少於55個參與國簽署該條約並且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附件I中規定國家在1990年總排放量的55%後的第90天」開始生效,這兩個條件中,「55個國家」在2002年5月23日當冰島通過後首先達到,2004年12月18日俄羅斯通過了該條約後達到了「55%」的條件,條約在90天後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 會議達成無約束力協議: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和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方會議於當地時間十九日下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落幕。會議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
潘基文當天發表了一篇充滿感情色彩的講話。他說,過去的兩天令人「筋疲力盡」。我們進行的討論「時而有戲劇性,時而非常熱烈」。
《哥本哈根協議》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採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並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
潘基文說,他對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所取得的進展感到滿意,本次會議是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他表示,過去十三天的談判相當復雜,進展相當艱難。雖然本次會議沒有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但他將盡力推動在二0一0年實現這一點。
本屆氣候變化大會於十二月七日到十九日在哥本哈根召開,比原計劃晚一天閉幕。會議的最終階段為領導人會議,於十八日起舉行,約一百三十國領導人與會,被聯合國官員形容為「歷史盛事」。

㈥ 第1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會議進展

2012年12月2日,多哈氣候大會第一階段已經結束,除形成幾個類似談判紀要的文本外,並無實質性進展。由於一些發達國家攪局,《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德班平台」規劃等重要議題的談判進展不大,這些問題將全部留到第二階段的高級別談判桌上,前景不容樂觀。
《議定書》未來規劃不明
在第一階段三個工作組的議程中,《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規劃是重中之重,但各方對第二承諾期的執行力度、有效時間和碳排放余額結轉等仍存在嚴重分歧。
2011年德班氣候大會達成一攬子成果,包括自2013年1月1日起實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但至今發達國家仍普遍缺乏進一步減排誠意,日本、加拿大、紐西蘭拒絕加入第二承諾期,美國則游離於《議定書》之外,歐盟宣稱將加入第二承諾期,但拒絕上調目前承諾的20%減排力度。
關於《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期限,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國為使發達國家增強減排力度,主張從2013年到2017年,為期5年,歐盟則希望持續到2020年,為期8年。
此外,隨著第一承諾期在今年年底終結,遺留下來的大量排放指標余額是取消還是結轉至第二承諾期,各方意見分歧。77國集團和中國一致反對結轉,俄羅斯則希望保留自己60億噸余額,與加入第二承諾期的國家進行交易,歐盟內部對這一問題也立場不一。
《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談判仍分歧眾多步履維艱。此間人士普遍擔心,即使與會各方能如期達成一致,各國走完復雜的國內批准程序還至少需半年。如果重蹈第一承諾期批准耗時過長的覆轍,最終將形成批准之日已接近承諾期終結的尷尬局面。
資金技術轉讓問題懸而未決
除《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外,由於發達國家的頑固立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的收尾工作仍原地踏步,尤其是氣候資金和技術轉讓問題懸而未決。
2005年「巴厘路線圖」所確立的《公約》「長期合作行動」談判按計劃將在多哈落下帷幕,但在氣候資金、綠色技術轉讓等關鍵議題上,談判形同空轉。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的氣候資金支持問題,至今沒有著落。多哈大會專門成立了資金問題常設委員會,但由於該機構不是所有締約方都參加,其許可權和職能不甚清楚,反而為發達國家推諉責任提供了條件。
盡管一些發達國家聲稱,已經如約兌現甚至超額完成了總額3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資金,但相關信息極不透明。有研究表明,發達國家所公布的300億美元存在重復累加、虛報金額等現象,可謂嚴重「注水」。而發達國家承諾的到2020年前實現每年100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迄今沒有著落。
一些密切關注大會進程的非政府組織專家認為,多哈的成敗系於資金問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要實現低碳發展、應對氣候災害都需要資金支持,而發達國家阻撓資金談判進程,卻又要求發展中國家加強行動,這不公平。
高級別談判關系成敗
2011年的德班氣候大會上,各方決定啟動「德班平台」,負責在2015年前形成適用於《公約》所有締約方的法律文件或法律成果,作為2020年後各方貫徹《公約》、加強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依據。
但由於「德班平台」是德班大會延時後妥協的產物,許多細節當時沒有解決,一些發達國家抓住「德班平台」「適用於所有締約方」這一表述,企圖提前結束《議定書》和《公約》兩個工作組,另起爐灶把重心轉到「德班平台」上來,從而拋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擺脫減排和提供資金、技術支持的承諾,這遭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強烈反對。
可以預見的是,「德班平台」談判會在今後幾年逐漸進入實質性階段。但在多哈大會上能否達成一定的協議成果,形勢尚不明朗。
3日至7日,多哈氣候大會將進入第二階段,即高級別談判階段。這被認為是大會有可能獲得突破的關鍵階段。分析人士認為,發達國家不會在減排目標和資金援助方面輕易讓步,未來幾天的談判必將還是激烈交鋒,不排除因進展不大而延期的可能,甚至會因發達國家的自私與頑固無果而終。

㈦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大會成果

主要成果:《巴黎協定》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一專致同意通過《巴黎協屬定》。協定共29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
《巴黎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全球將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根據協定,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將繼續帶頭減排,並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後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從2023年開始,每5年將對全球行動總體進展進行一次盤點,以幫助各國提高力度、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目標。

㈧ 新中國成立後取得的三項重大科技成果

1、兩彈一星
2、人工合成胰島素
3、袁隆平雜交水稻

㈨ 2013年11月23日華沙氣候大會達成協議後閉幕,碳排放仍是本次大會的主議題.回答20、21題.就全球氣溫升高

全球升溫對地球環境帶來的後果是多方面的,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山地0℃等溫線上移,高緯地區變得更加溫暖濕潤,從而適宜森林的生長,高山和極地的冰雪更多被融化,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選項A、C、D的表述都是正確的.全球干濕情況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全球升溫將導致副熱帶地區變得更加乾旱,溫帶和寒帶地區變得濕潤一些.因此只有B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故選:B.

閱讀全文

與華沙氣候大會取得三項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