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陝西省農業科技成果獎2010

陝西省農業科技成果獎2010

發布時間:2021-06-19 13:25:22

1. 農業科技貢獻獎和科技進步獎有何區別

  1. 農業科技貢獻獎和科技進步獎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農業」一個詞。

  2. 農業科技貢獻獎專門頒發給先進農業技術成果的貢獻者,范圍較小;科技進步獎授予在應用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范圍較大。

  3. 科技進步獎涉及的不僅僅是農業,幾乎包羅萬象,科學技術進步獎是國家為了促進科學技術進步,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推動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服務,對在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中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頒發的一種帶政策、法律性的獎勵。

2. 陝西省農業科學院的科研成果和推廣

建院以來,共完成科研成果671項,其中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178項,育成農牧良種195個,出版專著151部,發表論文3000餘篇。小麥育種、玉米雜交育種、生物技術、大白菜不育系選育、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等一些研究項目居全國乃至世界先進水平。一大批科研成果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累計創經濟效益50億元。主要科研成果和推廣情況是:
1.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研究 1972至1973年,俞啟葆副院長聯合北京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家沈其教授和西北農學院仇元教授,爭取國家農林部和中國農科院的支持,成立全國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研究協作組,有23個科研、教學單位參加。先後在西北農學院和陝西省農科院聯合試驗,對陝西、河南、江蘇、四川、山東、遼寧、新疆、雲南等地的32個菌系進行鑒定比較,將棉花枯萎病菌劃分為生理型Ⅰ24個菌系、生理型Ⅱ5個菌系和生理型Ⅲ3個菌系,為棉花育種和品種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具有學術上、生產上的重要意義。
2.小麥條銹病菌生理小種鑒定和保存研究 由植保所路端誼研究員主持,1961年在海拔1600米的太白縣建立了我國第一座夏季條銹病實驗室,採集、鑒定並保存黃淮麥區和長江上游地區的條銹菌菌種。1974年又爭取國家農林部撥款,建成全國條銹病夏季研究中心。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條中18、條中20兩個新小種,揭示了當時的主栽小麥品種阿勃和豐產3號抗銹性退化的本質。「文革」結束後,全國原有條銹病研究單位因工作中斷,菌種喪失,研究工作難以為繼。陝西為保存菌種做出了獨有貢獻,受到國家農林部的表彰。
3.作物蟲傳病毒病和陝北小麥下川問題研究 植保所朱象三研究員主持的研究組對陝北和渭北旱作農區的蟲傳病毒病進行研究。經過多項聯合試驗,重點對小麥的紅矮、藍矮、黃矮等病毒進行研究,取得新的進展。與國家衛生部、天津勞動衛生研究所合作開展鉀拌磷(即3911)殘毒研究,共同制訂出我國第一個劇毒農葯鉀拌磷用於小麥拌種的安全用葯量和殘留量標准。並以蒲城為中心,在渭北500萬畝麥田實施葯劑拌種、治蟲防病等綜合治理措施,解決了陝北川壩地因媒蟲和病毒疾病嚴重發生而不能種植小麥的問題。
4.旱原耕作改制「四改三擴」研究 植保所李立科研究員在渭北旱原地區蹲點實踐,把豌豆害蟲防治研究方向轉向提高豌豆產量的研究,歷經10年,於1972年總結提出了提高豌豆產量的「四改三擴」新技術,主要是施足磷肥,改良品種,擴大豌豆麥和復種面積,並在試驗區做出樣板。實施「四改三擴」後,乾旱農區由原來的三年四熟制改變成兩年三熟制,增產效果顯著。該項研究成果1972年送全國農林科技工作會議交流,為陝西省旱地農業研究和乾旱農區低產田改造研究開創了新路。
5.玉米自交系「武105」及雜交種「陝單一號」 由糧作所林季周研究員與西北農學院科技人員協作育成,是國內公認的少數幾個優良自交系之一。以它為材料培育出了17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雜交種和多個衍生系。以「武105」為母本培育的「陝單一號」高產、耐旱、耐澇、抗倒伏、適應性廣。1975年陝西省種植面積225萬畝,佔全省玉米雜交種推廣面積的21%。該品種在四川、甘肅、貴州、雲南、河南、河北、廣東等省也有一定種植面積。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6.抗枯、黃萎病棉花良種「陝棉1155」選育 由棉花研究所王遠研究員主持,用表現型差異大的品種與當地豐產性強的品種雜交,後代在致病力強的枯萎、黃萎菌種接種的病圃中連續選擇培育而成。1978年育成後,河南、山西、江蘇、湖北、湖南等省累計推廣面積271萬畝,增產皮棉1626萬公斤,增收4878萬元。1984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7.線辣椒高產栽培與人工干制技術研究 1963至1970年,蔬菜研究所趙稚雅研究員在耀縣菜區設點試驗,摸索出一套辣椒高產栽培和人工干制技術,在陝西省14個商品基地推廣,有40500畝干椒平均畝產由原來10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以上。採用人工干制後,成品合格率由40%提高到90%以上,出口量由500噸上升到1700~2000噸。1971年此項成果在廣交會上展出,受到周總理重視。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8.耕牛蹄腿腫爛病的研究 1975至1978年,由畜牧獸醫研究所秦晟研究員主持,針對漢中地區多年來發生一種原因不明的蹄腿腫爛病開展調查研究。該病發病率高,死殘率25%~50%。研究揭示了該疾病是由木賊半裸鐮刀菌為主的真菌毒素引起的中毒病,並掌握了流行發病規律。該研究成果為我國牛病學增添了新的內容,並為發病區類似疾病的診斷與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1979年獲國家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9.蘋果新品種秦冠 由果樹研究所原蕪洲研究員等科技人員經過近30年努力,以金冠作母本、雞冠作父本雜交,通過有性選育而成。該品種具有結果早、豐產、抗逆性強的特點,已在全國27個省、市栽植,年增純收益5億元左右。1989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
10.小麥新品種「陝農7859」 由糧食作物研究所寧錕研究員主持育成。該品種弱冬性、耐旱性好、抗倒伏、抗條銹兼抗葉銹、白粉、葉枯、黃矮病。三年省區試及黃淮區試41個點次平均畝產385.5公斤,比對照品種增產13.2%。已在陝西、河南、皖北、魯南、晉南、鄂西、青海等省大面積累計推廣9000餘萬畝,增產糧食20餘億公斤,直接經濟效益15億元。199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1.黃土高原峁狀丘陵溝壑區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由朱象三研究員主持。該項目在米脂縣泉家溝小流域通過六年的實驗,使糧田退耕43%,糧食單產、總產均大幅度提高。在人口年增長9‰的情況下,仍保持人均糧食500公斤左右,人均收入由169.5元提高到380元。林草面積由18%提高到50%,流失泥沙減少45%。該成果已在榆林地區大面積推廣,為我國治理黃土高原做出了樣板。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2.陝西省畜禽有毒真菌及真菌中毒病研究 由畜牧獸醫研究所汪昭賢研究員主持,通過研究基本查清了陝西省不同地區飼草、飼料有毒真菌相污染情況,分離鑒定出103種有毒真菌,新發現微小根毛黴菌病等3種條件致病真菌,新確診7種真菌性疾病,並在國內首次發現乳牛毛黴菌病與馬黃麴黴中毒病,完成了黃麴黴素B↓1等4種真菌黴素的分離、提純與測定。該成果對醫學、獸醫學和畜牧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199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3.辣椒新品種「8212」 由蔬菜花卉研究所庄燦然研究員主持選育。該品種具有抗病、抗災、優質、高產等特點,畝產干椒300公斤,最高達400公斤,出口成品率90%以上。1986至1989年在陝、晉、豫、甘和新疆等省、區推廣130萬畝,凈增值3.6億元。199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4.小麥新品種「229」 由小麥研究中心寧錕研究員主持育成。該品種耐旱、抗病、優質、高產,在省區試和黃淮區試中平均畝產分別為419.2公斤和435.6公斤,比對照分別增產16.7%和8.2%,均居第一位。該品種適宜關中平原灌區、渭北高原南部及黃淮麥區種植。1994至1996年累計推廣848.8萬畝,新增產值4.07億元。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5.普通小麥穩定自交結實缺體系統創制和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研究 由小麥研究中心薛秀庄研究員主持。該項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創制出20個連續穩定自交結實的阿勃小麥缺體系,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國內首次利用染色體工程育種方法育成小麥新品種「陝麥8003」等。1998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16.秦白系列大白菜新品種 由蔬菜花卉研究所趙稚雅、柯桂蘭研究員主持選育。其突出特點是營養品質優良,抗多種病害,豐產、穩定。已在全國10餘個省區推廣250餘萬畝,獲經濟效益10億余元。該研究成果填補了陝西省自育白菜品種的空白,1990年被列入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1992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3. 梁靈的研究成果和科科研項目

(一)科研項目
[1]. 2004-2006,楊凌基金—抗旱節水型小麥新品種選育與加工利;
[2]. 2007-2009,陝西省攻關項目—冷凍麵食質量控制技術研究;
[3]. 2008-2010,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啟動基金—小麥粉食品質量控制及功能食品研究;
(二)參加的科研項目
參加科研項目20多項,包括國家農業部農業跨越計劃項目,陝西省科技攻關項目,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楊凌基金項目、校級專項以及橫向課題等,近年代表性項目。
[1].2000.09~2003.06,農業跨越計劃項目—優質面條小麥生產示範與面條生產技術;
[2].2001.07~2005.12,陝西省攻關課題—高產、優質多抗及專用小麥新品種選育;
[3].2002.01~2003.12,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小麥谷蛋白亞基的遺傳規律研究;
[4].2005.03~2007.12,農業跨越計劃項目—優質專用小麥陝253、小偃22生產與加工;
[5]. 2006.09~2008.09,陝西省科技攻關項目—高產優質高效小麥育種;
[6]. 2006.10~2007.10,國家環保總局項目—中國重點農作物種質資源調查。
(三)科研成果
[1]「優質面條小麥生產示範與面條生產技術」,獲陝西省農業科技推廣2等獎,第10位
[2] 小麥新品種「普冰143」 ,通過陝西省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第2位。
[3]「 一種冷凍面製品的復合改良劑」,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四)發表論文
近年來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20多篇,其中代表性論文如下:
1. 梁靈,魏益民*,康立寧等。冷凍面片動態熱機械性能研究(ei收錄)。農業工程學報,2008,24(1):279-284.
2. 梁靈,董劍,高翔等。小偃22小麥粉麵包加工技術研究,西北農業學報,2008,17(4):75-79.
3. 梁靈,董劍,高翔等。小偃22小麥粉饅頭加工技術研究,麥類作物學報,2008,28(1):61-65.
4. 梁靈,魏益民*,康立寧等。 冷凍面片製作工藝的優化。食品與發酵工業,2007,33(8):95-98.
5. 梁靈,張正茂*,宋社果,張彥東.大豆蛋白對冷凍水餃質量的影響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4(10):153-158.
6. 梁靈,張正茂,汪勇攀,田曉琴.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工藝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西北高等農林教育, 2006,2:67-69.
7.梁靈,張正茂,段許昌,楊公明,李國龍.高壓對小麥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的影響初探(ei收錄).高壓物理學報,2005,19(3):214-246.
8.梁靈,歐陽韶暉,羅勤貴, 王長勇,楚炎沛.專用麵粉的幾種主要成分分析. 糧食與飼料工業,2005,2:10-11, 21.
9.梁靈,魏益民*,張國權,歐陽韶暉,羅勤貴.小麥澱粉凝膠質構特性研究. 中國食品學報, 2004,4(3):33-38.
10.梁靈,魏益民*,師俊玲,郭波莉.關中小麥品種籽粒糊化特性研究.中國糧油學報,2003,18(2):21-24.
11.梁靈,魏益民*,張國權,師俊玲,郭波莉.小麥澱粉膨脹體積和直鏈澱粉含量的研究. 麥類作物學報,2003,23(1):34-36.
12.梁靈,魏益民*,師俊玲.小麥澱粉研究概況. 西部糧油科,2003,28(3):21-25.
13.梁靈,葉可輝,李玲雀. 菠菜掛面護綠工藝研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自然科學版),2002,30(1):39-42.
(五)專著或著作
1.副主編,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食品安全導論,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8.
2.參著,穀物品質與食品加工-小麥籽粒品質與食品加工.中國農業科學出版社,2005,8.
3.參編,食品殺菌新技術.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6.
4.參編,雜糧食品加工工藝與配方.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3.

4. 李松柏的科研成果及獲獎情況

人口質量測評模式與陝省人口質量綜合評估研究(主持)陝西省軟科學項目2005-2006
失地農民補償與就業機制研究(主持)陝西省軟科學項目2008-2009
陝西省貧困地區人力資源現狀與開發研究(主持)西北農大人文社科專項課題2004-2005
陝西新農村建設中的人口質量問題研究(主持)西北農大人文社科重大項目2006-2007,
陝西農村人口質量調查(主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基金2008
陝西關中廟會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研究(主持)西北農大人文社科專項課題2012-2013 近年來發表論文30餘篇,被CSSCI檢索2餘篇。發表的主要論文有:
從土地徵收看中國新農村建設的博弈均衡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4
陝西省新生嬰兒性別比失衡及對策探討西北人口2009.1
新形勢下我國農村「國家與社會」間關系解讀–以某村婦女主任的個案研究為例農業經濟2012.1
農村中老年人口與邊緣性流動研究生態經2011.10
「生態貧民」對國家生態保護政策認同度研究–以秦巴山區為例,科學、經濟、社會,2012.1
城市化背景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原因及對策–以楊凌示範區為例特區經濟2012.3
論國家政策某些領域男性「遺忘」現象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3
土地徵用中基層政府與農民的博弈行為分析湖北農業科學2012.4
陝西秦巴山區10個村莊成年人口死因調查醫學與社會2010.12
失地農民社會角色轉換的困境及原因分析鄉鎮經濟2009.3
實地農民城市適用困境與對策探討鄉鎮經濟2008.10
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現狀調查–以東溝村、石門村為例理論觀察2010.3
多元現代性視角下的農民工現代性中國成人教育2008.22
失地農民城市適應力思考–從非經濟角度進行的調查與分析理論探索2008.6
農民工「退保」現象的原因及解決途徑廣東農業科學2009.11
秦嶺山區板橋村生態模式轉變及對策安徽農業科學2008.24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對農產品安全的影響分析-以陝西眉縣獼猴桃安全生產為例安徽農業科學2012.10
男性的生活勝任模式淺析東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S2
陝西貧困地區人力資源現狀與開發雲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5A
陝西秦巴山區人力資源現狀與開發 學雲南農業大學報2006.5A
楊陵示範區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調查和評價現代經濟探討2009綜合
關於建立標准人(StandardPerson簡寫SP)體系的假設2004.3
用人口質量指數分析人口質量的缺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1
楊凌崔西溝村生態旅遊與產業結構調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6
中國中產階級消費文化研究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9.5
陝西貧困地區人力資源現狀與開發–以商洛地區為例陝西農業科學2006.1
陝西省楊凌農村勞動適齡人口素質狀況調查陝西農業科學2010.1
新鄉村文明建設可測性指標研究陝西農業科學2009.1
中國社會弱勢群體的成因、危害及對策發展研究2009.3
論女人的社會化消費導刊2008.3
均衡博弈:中國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社科縱橫2008.8
中國家庭男性暴力的原因淺析消費導刊2008.6 大學生如何看待學習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生學習情況調查分析陝西省高等教育學會陝西省優秀高教科研成果三等獎2009.9
大學生科技創新校級優秀指導教師2007.12

5. 西部農業網的西部農業大事記

2009年8月至11月陝西天丞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陝西省供種百萬余斤。 2009年9月獲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中文上網全國普及行動應用單位」
2009年10月獲中企動力「網路營銷先鋒企業」。
2009年10月中旬成為陝西省咸陽市大學生就業實習見習基地。
2009年11月參加第16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
2009年11月參加成都第七屆全國種子交易會。
2009年12月農業門戶網站西部農業網站前期開發完成。
2009年12月中旬在陝西省渭南市建立國家大型農場1個,佔地360餘畝。
2010年1月公司專利產品金山28高產玉米新品種研發成功。
2010年3月出席陝西省農業廳農業會議。
2010年3月陝西天丞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小麥研究所立項通過,遞交陝西省農業廳審批。
2010年6月西部農業網正式進入全面改版工作歷時兩個月;
2010年8月西部農業網全面改版工作完成,並於8月18日正式上線;
2010年11月西部農業網參加第十七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
2010年11西部農業網參加2010中國中部(湖南)國際農博會;
2010年11西部農業網參加 2010第四屆(河北)種子肥料信息交流暨產品訂貨會
公司致力於現代農業產業一體化與信息化探索與發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雖成立不久,但一直在不斷改進與努力,希望他的悄然變化能為社會有所貢獻。

6. 省農業科學院授予的"某某"項目成果科技進步獎,屬於政府獎什麼級別可以用於聘

不屬於政府獎。政府獎應該由政府或是政府主管部門批準的。

7. 農業科技獎勵證書編號從哪一年在網上查到

2001年以後畢業的才能在教育部指定的網站上查詢

閱讀全文

與陝西省農業科技成果獎201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