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皮影戲被列入了首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申請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B. 上海的南翔小籠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嗎
2014年8月6日,文化部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結束,「小籠饅頭製作技藝」成功入選全國傳統麵食製作技藝。坐在雕花窗欞的古猗園餐廳,品嘗著熱氣騰騰的南翔小籠,幸福感油然而生。
眾所周知,南翔小籠以「皮薄、餡大、汁多、形美」著稱於世,是上海人乃至全國家喻戶曉並喜歡的美味點心,也是上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聞遐邇的上海古猗園南翔小籠饅頭有著百年以上的歷史,其製作技藝從1871年誕生至今有143年歷史,其餡料配製秘方和製作技藝由師徒六代人薪火相傳至今,是江南地區美食製作技藝的寶貴文化遺產。
C. 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http://www.ichshanghai.cn/ 這是上海非遺網,你看裡面的「非遺風貌」
D. 目前 ,被列入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江南絲竹、崑曲、京劇、越劇、滬劇、鑼鼓書、顧綉、竹刻(嘉定竹刻、寶慶竹刻)、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E.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搜索表,各項舉例一個,只要名稱就好
傳統音樂:江南絲竹、南匯青浦田山歌、上海港碼頭號子、月浦鑼鼓
傳統舞蹈:奉賢區滾燈、閔行區手獅舞、 松江區花籃馬燈舞、 浦東新區花籃燈舞
傳統戲劇:崑曲(上海昆劇團)、滬劇(上海滬劇院)、奉賢山歌劇、滑稽戲(上海滑稽劇團) 曲藝:鑼鼓書、浦東說書、獨腳戲、上海說唱
民間文學:白楊村山歌、浦東地區哭嫁哭喪歌、陳行謠諺、上海花樣經、崇明山歌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舞龍競技 、鳥哨、耍石擔石鎖、搖快船、
傳統美術:顧綉、海派黃楊木雕、海派剪紙藝術、金山農民畫藝術、三林瓷刻
傳統技藝: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朵雲軒木版水印技藝、老鳳祥金銀細金製作技藝
傳統醫葯:傷科療法、六神丸製作技藝、余天成堂傳統中葯文化、朱氏一指禪推拿療法
民俗:精武體育、上海龍華廟會、豫園燈會、阿婆茶、石庫門里弄居住習俗
請及時採納,謝謝
F.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民間文學14種、傳統音樂16種、傳統舞蹈10種、傳統戲曲10種、曲藝6種、傳統體育和游藝與雜技15種、傳統美術34種、傳統技藝84種、傳統醫葯15種、民俗18種。
1、浙派古箏藝術
浙派古箏藝術廣泛流行於我國的江浙地區,即長江以南的江蘇南部、上海和浙江地區。唐宋年間,箏已由中原傳至浙江杭州地區。明清以後,古箏被保留在「杭州灘簧」的伴奏和「杭邦絲竹」的合奏中。
近40年的箏樂新作品的技法沒離開過浙派箏藝傳統與新創的技法,推進了全國古箏融入社會生活的進程,目前已吸引了500餘萬人學習古箏,以浙派古箏為基礎的古箏人才已遍及了全國及世界各地。
2、腰鼓
亭林腰鼓是亭林地區民間文化活動中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特色活動項目,在長期的傳承和發展中,其表演形式融合了音樂、舞蹈、健身、體操、秧歌和民俗文化。
3、宣卷
宣卷源於唐代的「信講」和宋代的「談經」,至清代出現以唱宣卷為職業的藝人。宣卷藝人以講故事的形式,為民眾說講民間事物和民間傳說,故宣卷藝人又被人們稱之為「說講人」。它由一人主宣,二人幫襯,小樂隊伴奏,其形式近似蘇州評彈,又不盡相同,更具特色。
4、周虎臣毛筆製作技藝
周虎臣筆墨庄集湖筆、水筆、書畫筆三大制筆技藝之大成,融會我國南方制筆技藝,創制了海派毛筆,使海派毛筆與海派書畫相伴而生。制筆的獸毛常用山羊毛、黃鼠狼尾、山兔毛、淮兔毛等。
(6)上海非遺證書擴展閱讀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體現了上海這座海派都市的傳統理念、審美個性和文化精神,成為見汪上海城市發展的「活化石」,是上海的城市文脈。自開埠之日起,上海作為「通商碼頭」就成為了各種文化和文明交匯、交流與交融的天然平台。
頻繁進出的商船,不僅帶來了豐富的物資,也帶來了東西南北各具特色的文化,於是「通商碼頭」衍生為「文化碼頭」。
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基於這樣的社會環境逐步沉積發展起來的。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資源形態繁多,幾乎涵蓋了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中涉及到的所有門類。
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著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資源,其巾不儀有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還有許多以口頭傳承、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技能等非物質形態代代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既有鄉村特色濃郁的民間歌謠(如網山歌、長山歌、哭嫁歌)、民間故事(如郊縣農民故事、市區新故事)、民間傳說(如城隍廟傳說、七寶傳說),也有都市文化鮮明的戲劇曲藝(如滬劇、京劇、獨腳戲)、手工技藝(如刺綉、編織、剪紙、木版水印)。
既有反映上海商業文化特色的民間商貿(如老字型大小、民間醫葯、小熱昏),也有展現地方風情風貌的節慶廟會(如龍華廟會、三巡會、豫園燈會、端午賽龍舟)等。
G.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上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55項。
1、江南絲竹
中國民間傳統器樂絲竹樂的一種,流行於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辛亥革命以後,在上海地區得到較大的發展,相繼成立了「鈞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國樂研究社」等組織。2006年5月20日,由江蘇蘇州太倉市和上海市聯合申報的江南絲竹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鑼鼓書
舊稱「太保書」,「太保」是由上海郊縣農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動「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區流傳民間曲藝之一,因演出時由演員自擊鑼鼓演唱故事,民間亦稱之為「堂鑼書」、「神鼓書」。新中國成立後,合其名稱為「鑼鼓書」。鑼鼓書有著極廣泛的群眾基礎,堪稱曲藝的傑出代表。在當地家喻戶曉,影響甚廣。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十錦細鑼鼓
是上海泗涇地區的吹打藝人們吸收了崑腔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在長期的演奏過程中不斷打磨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音樂,距今已近300年的歷史。於2008年6月成為國務院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
4、上海道教音樂
是一個各樂種成分相互融匯、並具有江南地區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豐富道教色彩的音樂。它伴隨著上海道教浩繁的齋醮科儀的進行,靈活巧妙地在各種場合穿插運用,有時鼓聲震天,氣勢磅礴,以示召神遣將、鎮邪驅魔;有時絲竹雅奏,餘音繞梁,使人身心清靜,如入縹緲之境。
5、上海龍華廟會
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華東地區歷史悠久並沿襲至今的傳統廟會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間信仰和民間娛樂三者相結合的綜合性廟會,是獨特的海派廟會。它不僅對上海地區,而且對長三角地區曾經發生過深遠的影響。
6、嘉定竹刻
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以刀代筆,以書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點和傳統技藝。嘉定竹刻藝人以刀代筆,將書、畫、詩、文、印諸種藝術融為一體,賦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獲得了書卷之氣和金石品味,風雅絕俗,成為歷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徐行草編
徐行古鎮是江南著名的草編之鄉,黃草草編是上海嘉定徐行的傳統手工藝品,上海嘉定區勞動人民利用黃草桿莖編織成玲瓏精緻的生活用品,綴以色彩鮮艷的花紋圖案,精細美觀,輕巧方便,成為一方名產,其黃草編織歷史悠久,飲譽中外。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上海市徐匯區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棉麻紡織品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唐代手工棉紡織技藝得到明顯提高,清代達到繁盛時代。2006年5月20日,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H. 上海學子非遺展館行的護照有效期
你能把問題說得清楚點嗎?什麼非遺展館行?
I.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類有:白楊村山歌,浦東地區哭嫁哭喪歌,陳行謠諺,滬上聞人名宅掌故與口碑,上海花樣經,雜技與競技,舞龍競技,鳥哨,耍石擔石鎖,搖快船。
J. 上海有沒有非遺手工藝類的工作室
匠客工廠。
服務於手工藝從業者、愛好者,專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用戶提供非遺課程及產品,提供傳承人發展的綜合服務平台。
匠客工場聚焦全國的100+傳承人,將全國稀缺的非遺大師匯聚在這里,其中80多位為區級以上傳承人,30多位省級傳承人,10多位國家大師級傳承人
結合「互聯網+」,推出匠習課堂(線上課程、線下體驗、系列課程、定製課程)非遺游學、匠人傳習所等線上線下綜合服務。
課程多樣,如海派剪紙、紫砂陶藝、絨秀、木活字印刷技藝、麵塑、竹編、草編等等。
微信搜索:匠客工廠,了解咨詢聯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