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部署成果

部署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19 02:16:50

Ⅰ 工作部署

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工作得到重慶市人民政府與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的高度重視,市政府將《關於開展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的通知》(渝辦發〔2004〕250 號)下發各區(縣)政府,具體部署了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將《關於印發〈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方案〉的通知》(渝國土房管發〔2004〕494 號)下發各區(縣)國土資源局,明確了重慶市土地勘測規劃院為技術承擔單位,各區(縣)國土資源局緊密配合。

為了高標准、高質量地完成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工作,重慶市土地勘測規劃院特邀了國家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辦公室專家組成員、中國農業大學朱德舉教授多次來渝指導工作,項目組根據重慶市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方案》和《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技術方案》,並採取了「先試點、再全面鋪開、最後匯總」的工作思路,按時保質地完成了各階段工作。

2004 年 6 月 25 日召開了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試點工作會,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有關領導和 5 個試點區(縣)的有關人員及項目組成員參加了會議,此次會議標志著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試點工作正式啟動。

2004 年 8 月先後在 5 個試點區(縣)召開了動員大會,對各區(縣)國土資源局和鄉(鎮)政府進行了工作動員。

2004 年 11 月召開了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部署會,將此項工作整體分為 3 個階段:首先按時完成 5 個區(縣)的試點並報國土資源部驗收;其次在試點的基礎上完成剩餘 34個區(縣)的農用地分等工作;最後按要求完成重慶市的市級分等成果匯總。

圖2-1 重慶市召開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部署會

圖2-2 重慶市各試點區(縣)召開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試點工作動員會

Ⅱ 華西列夫斯基的部署有怎樣的成果

兩支部隊便切斷了哥尼斯堡和澤姆蘭德半島的敵軍的有效聯系。隨後,第50集團回軍封鎖了從東面入城的道答路,近衛第11集團軍從城南方向的突擊取得了相當的進展,第43集團軍也從西北方向突入城郊地區。第一天下來,敵人的指揮系統被打亂,但各堡壘和永備地下發射點內的敵軍守備隊仍在拚死抵抗。

Ⅲ 企業級私有雲平台部署及應用的最後成果是什麼

1、企業網盤產品通過簡單的操作,管理所有的非結構化數據,操作簡單但是效果明顯,非常適合發展為雲產品,是主流互聯網企業在爭奪的市場,可見其重要性。
2、企業網盤產品的部署和後期維護非常簡單,企業可以安全的管理所有數據。
3、企業網盤產品所需的環境搭建成本很低,如果企業未來擴張,可自己增加儲存空間,總體成本低於公用雲產品。
4、企業網盤產品所管理的非結構數據非常重要,但是企業往往還沒建立規范的管理系統,即上私用雲網盤與現有信息化不沖突。
5、雲時代注重的是收集大數據,企業也應該意識到這一點,應該盡量收集非結構化數據,緊跟時代步伐。雲企網盤,正式這樣一款企業私有雲產品,如果您所在的企業正舉棋不定,可以通過雲企網盤嘗試建立企業私有雲應用,為企業的未來找到更多的可能。

Ⅳ 主要工作進展與成果

近年來,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與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渤海灣盆地系統開展了古岩溶儲層研究與對比工作。先後開展了14項科技攻關項目,研究內容包括兩大方面:第一,以古岩溶形成機制與油氣聚集關系為切入點,建立油氣田古岩溶識別方法體系,研究油氣田古岩溶型儲層形成機制;第二,識別古岩溶形成演化類型,建立古岩溶發育結構模式和地球物理響應模式,預測油氣聚集有利發育區,指導勘探開發部署。

所開展的主要科研項目如下:

「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專題「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奧陶系風化殼儲層溶蝕孔洞研究」(96—110—04—02—01),1996~1997;

「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專題「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古岩溶特徵研究」(96—110—03—02—02), 1998~2000;

中國石油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課題「黃驊坳陷周邊奧陶系岩溶發育模式及坳陷區岩溶儲層研究」,1999~2000;

「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專題「塔里木盆地輪南潛山碳酸鹽岩縫洞預測及其連通性模擬研究」(96—111—03—01),2000~2001;

中國石油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課題「塔里木盆地縫洞系統特徵研究」,2002~2003;

中國石油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課題「鄂爾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奧陶系古地貌與古岩溶特徵研究」,2003~20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碳酸鹽岩儲層古岩溶模式及其對油氣藏的控制機制研究」(40272068), 2003~2005;

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碳酸鹽岩縫洞系統模式及成因研究」(2006CB202401),2006~2010;

中國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輪古潛山奧陶系古岩溶特徵研究」,2007~2008;

地質調查項目課題「雪峰山西側地區海相岩溶儲層形成和分布規律研究」,2008~2010;

中國石化西北公司科技攻關項目「塔河油田主體區碳酸鹽岩縫洞型油藏古岩溶儲集體發育特徵研究」,2009~2010;

中國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輪南—哈拉哈塘地區奧陶系岩溶地貌特徵及岩溶儲層綜合評價」,2009~2010;

中國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買蓋提奧陶系岩溶地貌特徵及岩溶儲層綜合評價」,2011~2012;

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碳酸鹽岩縫洞型油藏縫洞單元形成機制及模式研究」(2011 CB201001), 2010~2014。

其中,2010年完成的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碳酸鹽岩縫洞系統模式及成因研究」(2006CB202401),通過塔北和南方野外露頭區岩溶縫洞系統調查與對比研究、典型露頭區地球物理探測、塔河油田試驗區碳酸鹽岩縫洞系統地質識別與縫洞系統地質模式研究,解決了「海相碳酸鹽岩縫洞系統形成機制」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建立了油氣田古岩溶識別方法體系,為揭示縫洞儲集體儲集規律提供了依據;闡明了塔河油田碳酸鹽岩古岩溶縫洞系統形成機制,為油藏地質建模提供了基礎支撐;研究了塔河油田古岩溶平面分布規律和垂向分帶特徵,為油氣勘探部署提供了靶區;建立了塔河油田10種典型縫洞系統結構模式和地球物理響應模式,為儲層評價預測提供了依據。

Ⅳ 施工部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施工部署包括施工階段的區劃安排、施工流程(順序)、進度計劃,工力(種)、材 料、機械設備、運輸計劃。

Ⅵ 如何將成果用到自己的server

腳手架一般都有調試命令(npm run dev)和部署命令(npm run build)。一般部署後會在文件夾內生成靜態文件,把靜態文件提交到伺服器即可

Ⅶ 工作部署與預期成果

1.加強鐵礦成礦地質條件研究

聘請地質礦產專家指導新一輪鐵礦勘查工作,使勘查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全面收集冀東的地質、物探、礦區勘探和有關的科研資料,在系統分析研究的基礎上,以新的成礦理論指導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議,編寫鐵礦科研報告並提出鐵礦勘查具體工作建議。

2.開展老礦區深部和外圍找礦工作

冀東有鐵礦350處,其中大型12處、中型49處。受經濟技術條件影響,以往鐵礦勘探深度較淺,一般為400~600m,僅有少量的工程式控制制了深部和外圍的資源。隨著鐵礦石價格的上漲和技術的進步,目前鐵礦山開采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開采品位有所降低,開采深度已達1000m左右。根據國土資源部新一輪礦產資源評價要求:礦床開采深度為1000m。分析冀東大中型鐵礦產地和老礦山,其深部和外圍尚有大量的鐵礦資源。老礦山深部和外圍勘探可緩解當前一些老礦山資源不足和經營危機局面,為礦山企業提供更多的後備資源。老礦山深部與外圍勘探工作以地質測量、物探測量和鑽探工程為主,初步分析在遷安水廠、菜園、石人溝、司家營、鐵山嶺等老礦區,投入鑽探工作量(26~30)×104m,可新增鐵礦資源40×108t。按礦石勘查綜合成本0.3元/t計,需投入勘查經費12×108元左右(表6—1)。

表6—1 預計礦區深部和外圍找礦投入工作量一覽表

3.按照成礦構造單元開展重點地區鐵礦普查找礦

主要集中在有中或小型礦床分布的含礦建造變質岩系出露與上覆地層或第四系淺交接、有規模較大的低緩磁異常分布區域。勘查工作以磁法測量為先導,鑽探驗證為突破口,尋找新的鐵礦產地。重點普查區面積約12000km2,主要進行礦點普查、異常查證和鑽探驗證,最終取得找礦工作的突破(表6—2)。

表6—2 主要工作區投入工作量一覽表

4.磁法測量和磁異常查證設計

冀東地區有大小磁異常1000多處,絕大多已進行了驗證,根據工作成果,需對部分磁異常進行重新安排工作進行驗證。通過對57處磁異常約760km2的地面磁法測量和驗證,有望獲得新的找礦突破,為下一步地質勘查工作提供依據。經篩選主要查證異常如表6—3。

表6—3 冀東地區主要磁異常特徵表

續表

續表

5.開展航磁測量工作,為鐵礦勘查工作選區提供依據

冀東地區航磁測量工作大多是20世紀70年代完成,經過幾十年地質勘查和礦山開采,其異常特徵有了很大變化,加之以往航磁精度相對較低,已不能完全反映客觀實際情況。

開展高精度磁法測量,重新查明冀東地區的磁異常背景特徵,為地質工作提供可靠的磁異常以指導地質找礦工作。航磁測量工作要覆蓋冀東北部山區及山前與第四系交界處,面積約23000km2

6.預計投入工作量

具體投入工作量如表6—4所示。

表 6—4 投入主要工作量一覽表

Ⅷ 工作部署與實施

(一)工作部署

根據省、部合作協議書,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項目工作范圍涉及浙江省3個重點農業經濟區,包括:浙江北部平原區(包括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長泗平原)、浙東沿海丘陵平原區(包括溫黃平原、溫瑞平原)、浙中丘陵盆地區(包括金衢盆地、麗水盆地、新昌盆地)、沿海灘塗區(包括慈北、三門灣、台州灣、樂清灣、溫州灣)、近岸海域(水深小於10m)區,總面積43613km2,其中陸域37737km2、沿海灘塗1 028km2、近岸淺海4848km2(圖版Ⅰ-1)。

根據浙江省政府聯席會議和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意見,在總體設計的基礎上,結合項目總體目標和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通過反復論證和分析研究,釐定了16個工作項目。其中,基礎性調查項目3個,專題研究項目6個,示範區項目7個(表1-2)。

1.基礎性調查項目

(1)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是一次廣覆蓋的、系統性的、多目標的綜合調查,調查介質包括表層土壤、深層土壤(土壤母質)、沿海灘塗沉積物、近岸淺海(水深小於10m)底積物和淺層地下水,分析測試項目包括無機和有機2部分。

表1-2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項目結構表

續表

(2)農業地質背景調查

開展土壤母岩、土壤地質調查以及土壤礦物分析與元素生態有效性研究、土壤地球化學演化研究等工作,編制農業地質背景圖,為農業地質環境綜合研究提供基礎性背景資料。

(3)農業地質環境遙感調查

利用遙感宏觀、動態、綜合、快速、多尺度、多時相的技術優勢,開展土壤與農業地貌類型遙感調查、海塗資源遙感調查、浙江省農業地質遙感調查資料庫建設等方面工作。

2.專題研究項目

(1)農業地質環境與農產品安全研究

根據浙江省農產品生產現狀,選擇稻米、茶葉、蔬菜、果品等四大類農產品作為研究對象,調查主要農產區農產品安全性現狀,研究地質環境對農產品安全的影響,建立農產品安全的咨詢、評價和輔助決策系統。

1)糧油類:重點為浙北杭嘉湖平原的嘉興市以及金衢盆地的金華市等地的油菜籽、早稻。

2)茶葉類:重點為安吉、新昌、開化、泰順、建德、臨安、蘭溪、浦江、東陽、義烏、武義、磐安等地不同品種的茶葉。

3)蔬菜類:重點為杭州、寧波、嘉興等地的城郊蔬菜區、沿海灘塗蔬菜生產區和高山蔬菜生產基地。

4)水果類:以黃岩和臨海柑橘、衢江椪柑、常山胡柚、玉環文旦、慈溪楊梅和梨、秀州梨、金東葡萄為重點。

(2)非點源污染對農業地質環境影響評價與控制對策

以浙江北部平原區、浙東沿海丘陵平原區、浙中丘陵盆地區為重點研究區,研究農業非點源污染的產生及對農業地質環境的影響,研究化學污染物在不同介質環境中的遷移富集規律、轉化條件及其對土壤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預測模型及農業地質環境安全預警系統。

(3)農業地質環境與農業發展研究

在農業資源與環境調查基礎上,研究農業資源分布及農業自然條件的優劣和潛力,研究影響和制約農業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提出農業布局建議和農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措施。

(4)特色農產品立地地質背景研究

開展浙江省名茶、竹筍、胡柚、四季柚、文旦、柑橘、香榧、銀杏等特色農產品主產區的立地地質背景研究,研究主要名特優農產品的適宜性和限制性條件,建立名特優農產品的適生地質環境模式,提出適生區劃建議,為因地制宜發展名特優農產品提供科學依據。

(5)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評價方法技術研究

通過對農業地質環境調查中所投入的主要方法、手段、技術的總結與研究,建立區域農業地質調查的方法技術體系,開展跨學科綜合評價方法體系研究,提升農業地質環境評價水平,為農業地質環境綜合研究與評價提供技術支撐。

(6)農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

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3S技術、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建立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各專業的子資料庫;以基礎地理資料庫和農業地質環境資料庫為核心,開發一套適合於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資源有效管理的農業地質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與農業地質環境相關信息的收集、存儲、加工、使用、動態更新、統計分析和輔助決策等。

3.示範區調查項目

示範區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是在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基礎上,選擇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市、縣,針對當地農業發展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水、土及生物環境,進行農業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對當地農業地質環境保護、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效益農業提出建議,為政府發展農業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以快速實現農業地質調查成果的轉化。根據浙江省有關縣、市農業發展的現狀和代表性,經與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在全省選擇了杭州市蕭山區、湖州市長興縣、嘉興市平湖市、寧波市慈溪市、溫州市瑞安市、衢州市龍游縣、紹興市上虞市7個縣(市)作為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的示範區。

(二)項目實施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項目自2002年3月正式啟動以來,按總體設計確定的工作思路,全面開展了項目所涉及的各項工作,並於2005年5月初步完成了各子項目的研究工作,項目工作大致分為如下幾個階段展開。

1.立項論證與設計編制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和中國地質調查局於2001年12月聯合組建了「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可行性研究小組」,對項目的可行性進行了深入調研,廣泛聽取了省內外有關部門領導和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並於2002年2月通過浙江省聯席會議組織的「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

2002年3月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與國土資源部在北京簽署了合作開展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項目的協議書,並確定浙江省地質調查院為項目負責單位,具體組織項目的實施。

2002年4月,受國土資源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委託,中國地質調查局、浙江省國土資源廳聯合組織有關專家,審查並通過了由浙江省地質調查院提交的「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總體設計書」和「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設計書」。

2.野外調查工作

野外實地調查,是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最重要、最基礎的工作,實物工作量大,時間緊是野外調查工作的突出特點。項目在完成總體設計之後,各個子項目相繼開展了野外調查工作。

1)2002年4月~2003年6月,先後完成了浙北、浙東沿海和浙中3個地區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的野外采樣工作;

2)2003年10月~2004年6月,開展了浙東沿海近岸淺海地區海洋沉積物取樣工作;

3)2003年8月~2004年8月,完成了農業地質背景的野外調查、剖面測制及樣品採集工作;

4)2003~2004年,完成了全省24個縣(市)五大類農產品主產區的野外實地調查和樣品採集工作,同時完成了全省7個市近400個鄉(鎮)農業和農村發展現狀、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的調研,開展了部分污染區和地球化學異常區的野外查證、主要特色農產品立地地質背景的野外調查工作;

5)2002~2004年,先後開展並完成了蕭山、長興、平湖、慈溪、瑞安、上虞、龍游7個市(縣)示範區農業地質環境的野外綜合地質調查,面積達8596km2

3.分析測試工作

2002年7月,項目聯合領導小組通過全國范圍內的招標,確認了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分析中心、安徽省地質實驗研究所、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分別承擔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土壤元素全量(53項)及pH值、土壤元素有效態及可浸提性含量(13項)、土壤有機氯農葯殘留量及多氯聯苯(總量及分量10項)的分析測試工作。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浙江省農科院農產品監測中心、湖北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同位素實驗室、中國水稻研究所及北京大學地質實驗室等單位也分別承擔了淺層地下水、農產品、土壤礦物等樣品的分析測試。這些高質量的海量數據,具多部門、多學科、多領域的長遠應用價值。

4.綜合研究工作

2005年4月轉入項目綜合成果的匯總研究和成果編制階段。在系統收集浙江省農業、環保、國土資源等部門的以往研究成果,對國內外農業地質、非點源污染、農業環保等方面的研究現狀和進展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相繼開展了農業生態地質填圖與土壤地質分類、名特優農產品適生地質環境建模、土壤元素時空演變、農產品安全現狀、重金屬在土壤植物系統中遷移機理、植物元素地球化學圖譜、污染元素同位素示蹤技術應用、農業地質環境評價方法體系、農業綜合區劃、多參數綜合地球化學制圖方法、信息系統空間分析技術與三維顯示技術應用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工作,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

Ⅸ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對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內發育的印支期中酸性淺成-超淺成相斑 (玢) 岩侵入體和賦存於其中的典型礦床-春都斑岩銅礦床地球化學及成岩成礦模式的研究, 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 通過野外觀察和室內鏡下鑒定、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綜合分析研究表明: ①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為閃長玢岩, 其次為花崗閃長斑岩, 均屬於亞鹼岩系中的鈣鹼性岩類。②閃長玢岩、花崗閃長斑岩中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Sr、K、Rb、Ba、Th, 高場強元素Ta、Nb、P、Hf、Ti、HREE相對虧損, 具有島弧火成岩基本特徵; 斑 (玢) 岩中成礦金屬元素W、Sn、Mo、Bi、Cu、Pb、Zn豐度高。③閃長玢岩稀土元素總量變化於87.25~255.49之間, 球粒隕石標准化曲線為輕稀土元素富集型, 分配曲線右傾, 有輕微的銪正異常; 花崗閃長斑岩稀土元素總量變化於184.34~294.87之間, 球粒隕石標准化圖為輕稀土富集型, 分配曲線右傾, 有微弱銪負異常和微弱鈰負異常。輕、重稀土元素的分異程度高, 由早期的閃長玢岩→晚期的花崗閃長斑岩演化, 岩漿中的輕稀土富集程度和鹼性程度趨於增強, 閃長玢岩岩漿侵入早於花崗閃長斑岩, 是同源或相似岩漿不同演化過程的產物。

(2) 在宏觀地質研究基礎上, 依據岩漿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的分析, 對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成岩成礦構造構造環境進行了判別, 對物質來源和岩漿演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①研究區侵入岩物質主要來源於與俯沖造山作用有關的地幔和地殼的混合, 產生於印支期甘孜-理塘洋殼向格咱微陸塊俯沖的消減帶 (俯沖帶)構造環境; 具I型花崗岩的特徵, 是活動大陸邊緣的產物。②研究區金屬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值變化於-6.54‰~0.14‰之間, 極差為6.40‰, 均值為-2.28‰, 硫同位素組成變化范圍較窄, 成礦物質來源比較單一, 硫主要來自深部岩漿, 具幔源硫的特徵 (0±3 ‰), 同時有一定數量的地殼沉積物還原硫的混入。 研究區鉛同位素的206Pb/204Pb值變化於17.863~18.036之間, 極差為0.173; 207Pb/204 Pb值變化於15.448~15.614之間, 極差為0.166; 208Pb/204Pb值變化於37.753~38.188之間, 極差為0.435; 具有單一的成礦物質來源。依據硫化物的鉛μ值及鉛平均增長曲線圖、鉛同位素△β-△γ成因分類圖解、鉛同位素構造環境判別圖的判別, 礦石鉛主要來自於下地殼或上地幔。③通過含礦石英脈樣品進行氫、氧同位素測試。δD值為-73.1‰~100‰, 變化幅度較大;δ18OSMOW值為13.2‰~13.9‰, 分布較為集中; 研究區成礦流體主要為原始岩漿水為主, 同時有大氣降水的加入。④閃長玢岩樣品的DI值介於60.43~75.13之間, 平均為67.25; 花崗閃長斑岩樣品的DI值介於77.60~90.55之間, 平均為81.16; 花崗閃長斑岩分異和酸性程度均較高於閃長玢岩。研究區閃長玢岩形成明顯受結晶分異作用所控制, 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微弱; 花崗閃長斑岩同時受部分熔融和分離結晶作用所控制; 二者具有同源岩漿結晶分異演化關系, 屬於同源異相的產物。 閃長玢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質量百分數與lgSI值的線性關系均不明顯。 花崗閃長斑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質量百分數與lgSI值的線性關系均明顯, 春都閃長玢岩發生同化混染作用,有地殼物質的混入; 花崗閃長斑岩岩漿中也有少量大陸地殼物質混入, 同化混染作用較弱。

(3) 通過研究區侵入岩與埃達克質岩的對比研究, 並結合其宏觀地質特徵分析, 研究區侵入岩地球化學特徵具有高Sr、低Y、低Yb、高Sr/Y、富輕稀土, 無Eu異常或僅有輕微的負Eu異常, 與埃達克質岩特徵相似。

(4) 研究區蝕變分帶明顯, 存在以呈雁列式產出的花崗閃長斑岩岩枝或岩脈為中心,向外依次出現鉀硅化帶 (鉀長石、黑雲母及硅化帶)→絹英岩化帶 (石英絹雲母化帶)→(泥化帶)→青磐岩化帶→角岩化帶, 具有與 「二長岩蝕變」 模式相似的蝕變特徵, 但蝕變分帶的規律性相對較差, 存在重復-偏對稱現象, 顯示蝕變類型及其分帶受岩體控制的空間分布特徵。 一般情況下, 銅礦化強度與蝕變類型有顯著關系, 在硅鉀化帶、絹英岩化帶及其過渡帶礦化強度較好。

(5) 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展布於爛泥塘—雪雞坪—刺來—春都一帶, 斑岩體由閃長玢岩及其以岩枝、岩脈侵入其中的花崗閃長斑岩組成的復式岩體。春都硅化鉀化閃長玢岩鋯石LA-ICP-MS U-Pb微區定年分析的年齡為246.1±3.0Ma~260.8±2.5Ma, 與雪雞坪石英閃長玢岩體的角閃石40Ar-39Ar法年齡 (249.92±4.99Ma) 和刺來閃長玢岩鋯石LA-ICP-MS U-Pb年齡 (252.3±3.4Ma) 基本一致, 但推測實際閃長玢岩成岩年齡應晚於246.1±3.0Ma~260.8±2.5Ma, 大約240Ma左右。 春都含礦母岩花崗閃長斑岩體鋯石LA-ICP-MS U-Pb年齡為217.5±1.9~217.3±1.8Ma, 表明春都含礦母岩花崗閃長斑岩體年齡與中甸島弧岩漿活動的高峰成礦期215Ma基本一致。 無礦閃長玢岩形成比花崗閃長斑岩早約25Ma。 如此之久的岩漿-熱液系統是形成具有規模的斑岩銅礦必要條件之一。

(6) 通過野外地質工作發現, 研究區花崗閃長斑岩中可見閃長玢岩捕虜和穿插閃長玢岩的關系, 礦化與蝕變以花崗閃長斑岩為中心, 從花崗閃長斑岩體向外蝕變逐漸變弱;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 春都花崗閃長斑岩體年齡與中甸島弧岩漿活動的高峰成礦期215Ma基本一致。 揭示了研究區成礦母岩為印支晚期侵位的花崗閃長斑岩。

(7) 建立了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的斑岩成因模式。 中三疊世-晚三疊世早期甘孜-理塘洋殼開始向西俯沖, 隨著俯沖深度的增加, 導致板片脫水和部分熔融, 引發地幔物質部分熔融, 從而形成了上侵的鈣鹼性系列的岩漿, 岩漿在上升過程中不斷分異演化, 當演化至安山岩漿時, 於晚三疊世沿NNW向的格咱河區域深大斷裂發生淺成-超淺成侵入, 形成早期呈岩株或岩枝產出的無礦閃長玢岩。 晚三疊世中晚期, 研究區底部的安山質岩漿演化為英安質岩漿, 英安質岩漿沿著閃長玢岩底部的構造薄弱帶 (NNW向斷裂構造系統) 上侵進入玢岩體內, 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 最終形成春都花崗閃長斑岩,同時由於岩漿熱液的對流循環, 在斑岩體和圍岩 (早期侵位的玢岩或三疊系地層) 中形成了不同礦物組合及蝕變分帶。 由於西斑岩帶先期侵位的閃長玢岩的阻隔或壓製作用, 本階段岩漿侵入活動主體區域向東遷移至中-東斑岩帶, 所以西斑岩帶岩漿侵入活動相對較弱或侵位較深。 岩體在東斑岩帶主要呈岩株或岩枝產出, 而在西斑岩帶主要呈岩枝或岩脈產出, 岩體規模相對較小; 本期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有石英二長斑岩、花崗閃長斑岩等,本期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有石英二長斑岩、花崗閃長斑岩等, 為斑岩型銅 (鉬) 礦床的成礦母岩。

(8) 通過總結礦床成因及成礦規律, 建立了春都 「雁列式斑岩脈」 控礦模式。 在東西向的洋盆擠壓俯沖作用下, 中甸島弧區西斑岩帶的NNW向斷裂構造產生左行走滑, 由此派生一定量的NE-SW向局部引張, 形成雁列式斷裂構造系統。 花崗閃長斑岩岩漿沿NNW向雁列式走滑斷裂構造系統侵入早期玢岩體內或圍岩, 形成 「雁列式花崗閃長斑岩脈」。 當含礦熱液從花崗閃長斑岩岩漿中分離, 進入閃長玢岩或花崗閃長斑岩頂部的裂隙帶, 與下滲的大氣降水及溶解其中的部分成礦物質混合, 形成混合流體, 這種富含Cu、Pb、Zn、Fe等成礦物質和H2O、CO2、S2-、Cl-等揮發性組分的成礦流體進入圍岩裂隙中, 與圍岩發生硅鉀化、絹英岩化等交代蝕變作用, 熱液中的Cu等金屬元素與硫結合,形成浸染狀產出的黃鐵礦、黃銅礦等金屬硫化物; 或隨著溫度的降低成礦流體中的金屬硫化物直接析出形成脈狀的金屬硫化物。 受NNW向雁列式花崗閃長斑岩脈的控製作用, 春都銅礦床的礦體也呈現出雁列式分布的特徵, 形成與典型斑岩銅礦床不同的礦化格局。研究表明這種控礦模式在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9) 系統分析了春都銅礦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成礦地質條件, 總結了找礦標志。 對區內印支期發育的斑岩銅礦進行了詳盡的對比分析, 依據春都 「雁列式斑岩脈」 控礦模式, 優選了6個找礦靶區。 同時指出, 在今後的找礦工作中, 應把握好 「雁列式斑岩脈」控礦模式對含礦斑岩和礦體的控制規律, 在平行NNW走滑雁列式斷裂構造系統和沿其走向延伸方向做重點的控制和總體部署, 並加強深部找礦工作。

Ⅹ 施工部署包括什麼

施工部署應包括以下內容:

1、項目的質量、進度、成本、安全、環保及節能等管理目標。

2、擬投入的最高人數和平均人數。

3、分包計劃,勞動力使用計劃,材料供應計劃機械設備供應計劃。

4、施工程序。

5、項目管理總體安排。

施工部署應明確的情況

施工部署對影響全系統的重大問題進行預測和決策,主要應該明確施工任務的分工和組織安排,確定準備工作主要內容,制定主體工程、輔助工程、附屬工程的施工程序以及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案。

施工部署應該根據建設項目的規模、工程的性質、施工的客觀條件,從投產需要出發,統籌安排所有工程的施工、交工的順序。明確各個施工階段的任務、目標以及主攻方向。組織好均衡施工,盡可能做到不間斷、不突擊趕工、不窩工,克服季節帶來的困難,發揮人力的主觀能動性。

閱讀全文

與部署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