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原子彈的發展歷史
原子彈是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迅速應用到軍事上的一個突出例子。從1938年發現核裂變現象到1945年美國製成原子彈,只花了6年多時間。1945年以來,原子彈技術不斷發展,體積、重量顯著減小,戰術技術性能日益提高。美國用於203毫米大炮的W33M422核炮彈,重量110~120千克,直徑203毫米,長度940毫米,但威力仍可有約1萬噸梯恩梯當量。原子彈小型化對於提高武器的戰術技術性能和用作氫彈中的「扳機」,具有重要意義。在改進原子彈的性能方面,發展了助爆型原子彈,即在原子彈中添加熱核材料,以使更多的核裝料裂變,從而使威力增大,提高裂變裝料的利用率。在威力方面,為適應戰場使用的需要,發展了多種低威力(千噸、百噸、十噸級梯恩梯當量)的和威力可調的核武器。例如,美國代號為W54/M129的特種核地雷,其威力可調,范圍在10~103噸梯恩梯當量,核戰斗部重量只有26.6千克。高能炸葯的起爆方式和核裝置結構也在不斷改進,一方面提高高能炸葯的利用度和核裝料的壓縮度,以增大核爆炸威力,節省核裝料;另一方面提高核裝置的突防能力、生存能力及可靠性。為提高原子彈的安全性能,核裝置中敏感的高能炸葯已逐漸被鈍感高能炸葯所代替。這種鈍感高能炸葯即使在受散彈射擊或載機墜毀這類事故中也不易起爆,從而可防止意外的核爆炸,也可防止象鈈這種具有放射性和化學毒性物質的散落所造成的污染。
㈡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代表性的人物有那些
20世紀50、60年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抵禦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打破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毅然作出研製「兩彈一星」,重點突破國防尖端技術的戰略決策,並確定「兩彈一星」的研製,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
宋任窮 鄧稼先 錢學森等
㈢ 核彈是干什麼用的
核彈是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戰爭中就用到過兩次,是在二戰中,美國分別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一枚原子彈。後來鑒於此武器殺傷力太大,禁止在戰爭中運用。可是現在各國仍然在研究,如果未來爆發全球大戰,估計還是會被一些喪心病狂的人用於戰爭。現在的核彈僅作為一種威懾性力量而存在,屬於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一部分。不過,核彈研究的一些成果可以用於和平的目的,比如核電站。但它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用於其它武器,比如貧鈾彈。
㈣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故事
1、背景
近代中國積弱積貧,由於沒有強大的國防,成了任人撕咬的肥肉,要使新中國成為誰也啃不動的硬核桃,真正站得住、不受人欺負,就要有尖端武器。
毛澤東在1958年6月的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原子彈,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麼好,我們就搞一點。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10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
在蘇聯的援助下,中國於1958年建成了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這一年,成立了以萬毅為部長的國防部第五部,負責領導特種部隊的組建工作;
成立了以聶榮臻為主任的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統一領導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不久國防部第五部合並到國防科委。1959年6月,蘇聯終止合同,隨後撤走了專家。毛澤東毅然決定:自己動手,從頭摸起,准備用8年時間,造出原子彈。
他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還的。」中央把原子彈工程定名為「596工程」,要造「爭氣彈」
2、事件經過
在中共中央統一領導下,經過一大批科技人員、幹部和職工的共同努力,中國自行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於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
1955年,中央指定陳雲、聶榮臻、薄一波負責籌建核工業。1959年蘇聯撤走專家後,中國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這一任務。1962年,成立了以周恩來為首的專門領導機構。原子彈的爆炸成功,代表了中國科學技術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3、事件意義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使中國從此擁有了保家衛國、捍衛和平的核力量,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4)核彈的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技術水平卻讓很多國家難以置信。有人說,這是一枚小型的、初級的原子彈,也有人認為中國爆炸的「只是類似1945年美國扔的所謂『廣島級』的原子彈」,「中國原子彈類似一隻新生的小老虎」,雖然在政治上「是一隻富有威脅性的重要老虎,而軍事上仍是只沒有危險的小老虎。」
盡管有貶低,有詆毀,但中國用事實證明了第一顆原子彈的力量。一般來說,原子彈有鈾彈和鈈彈兩種,前者通過鈾同位素分離獲得高濃縮鈾-235為裝料,後者通過生產反應堆獲得鈈-239為裝料。
參考資料:網路-原子彈
㈤ 核彈發展史
中國核武器大事記表
--------------------------------------------------------------------------------
核武發展螫伏期:1946-1953年
1946年, 中國安全部門負責人康生倡導招募海外華裔科學家,特別是火箭和核能方面的專家。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惱羞成怒的美國多次威脅要對華動用核武。
1951年, 中蘇開始聯合在新疆進行鈾礦勘探。
1953年,中國原子能委員會在中國科學院正式成立。
1月,由核科學家錢三強率領的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訪問莫斯科。
7月,朝鮮戰爭結束。
核武急速發展期:1955-1965年
1955年1月4日,莫斯科宣布將按照協定提供給中國核裂變材料
1月15日毛澤東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議決定發展戰略武器。
9月,加州理工學院培養的火箭專家錢學森和150名旅居歐美的華裔科學家返華服務。
1956年,中國從蘇聯得到2枚仿德制R-1型火箭。
3月14日,錢學森向中央軍委提交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建議書】並在與會上討論通過。
5月26日,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中提出了要發展原子彈的目標;航空航天部的前身
--彈道導彈研究院及原子能研究設計院成立,錢學森任導彈研究院院長。
1956年十月十七日,中央批准聶榮臻的「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導彈研究戰略。
1957年,蘇聯贈送給中方2枚更先進的R-2型導彈。其中一枚留作研究,一枚進行仿製。
10月15日,聶帥在「中蘇核技術合作協定」上簽字。
1958年初,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為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提出」發展核武器的指導方針」。
同年,中國開始對R-2進行仿製,即東風-1。
三月三日,中央書記處批准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導彈試驗靶場,在遼西建立海上導彈試驗靶場。
1959年6月20日,蘇聯單方面撕毀同北京簽訂的核技術合作協定,開始取消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到1960年完全停止了援助。
1960年11月5日, 由中國仿製蘇聯的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首次進行了成功的試射。
1964年6月29日,中程彈道導彈東風-2試射成功。
10月16日15時(北京時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中國從此成為核俱樂部的第五個成員。
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10月17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致電世界各國政府首腦,闡明中國對於核武器問題的立場: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中國掌握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禦,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威脅。中國政府鄭重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1965年,東風-2制導系統完成升級工作,改進後的導引系統采以電解積分儀為核心的全慣性制導。
同年,中國展開東風-3的設計工作。
文革滯後期:1965-1976年
1965年3月,中央軍委做出研製洲際彈道導彈的決定,當時經論證確定為液體洲際導彈。
5月,東風-4的設計工作正式開始,東風-5的項目可能同時上馬。
5月14日,一架裝有原子彈的轟炸機從西北某機場起飛,飛臨試驗場上空,飛行員按照預定成功地實現了空爆。這是中國進行的第二次原子彈爆炸試驗。
11月,東風-2A增程型彈道導彈發射試驗成功。
1966年,中國首次部署東風-2中程彈道導彈。
10月,首枚直徑為1,400毫米的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
10月27日,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國唯一一次攜核彈頭實彈發射試驗在甘肅雙子成基地取得成功,一枚2萬當量裝葯的東風-2導彈在900公里外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上空預定高度爆炸。
12月26日,東風-3進行了首次試射。
1967年3月,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中央專委命令七機部立即展開具有二級固體火箭的巨浪-1的研製工作。
1967年3月2日,周總理批准在東北地區建設中遠程地地導彈試驗場。
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7月1日,中國戰略導彈部隊在北京正式成立,周恩來親自命名為「第二炮兵」。
1970年1月30日,東風-4中遠程彈道導彈發射試驗成功。
5月,正式部署東風-2A。
4月14日,由東風-4衍生的「長征-1」型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枚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射入近地軌道。
12月26日, 中國自行研製的核動力潛艇下水。
1971年5月,東風-3開始服役。
11月15日,東風-4彈道導彈全程飛行試驗成功。
1974年,中國建立了戰略導彈作戰指揮體系。
1975年5月,中央決定抓緊東風-5洲際導彈的研製,同時積極進行潛射彈道導彈的研製。
8月4日,東風-3戰略核導彈定型生產。
11月26日,長征-2運載火箭首次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偵察衛星),該衛星在3天後按預定指令返回地面。
核武研製恢復期:1976-1986年
1976年1月23日, 2,000噸級核彈頭試驗,從此實現了核彈頭小型化。
10月,文革結束。
11月27日,發射一枚限程洲際導彈,載有一枚400萬當量的核彈頭。
12月7日,用試驗型的全程洲際導彈發射第七顆衛星。
1977年12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下達「關於加速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的決定」。決定指出將以發展常規武器裝備為主,有重點的發展導彈核武器。
1978年,鄧小平提出「以戰略導彈打游擊」的思想,直接導致了東風-21的產生。
10月14日,中國首次進行地下核試爆。
1980年,中國首次部署東風-4型中遠程彈道導彈。
5月18日,東風-5洲際導彈自甘肅酒泉基地向南太平洋作全程試射,成功。
1981年初,夏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下水。
同年,中國開始「試驗性」部署2個東風-5陸基發射井。
9月21日,「風暴-1」型運載火箭一箭三星成功,向世人顯示多彈頭分導式重返大氣層載具的能力。
1982年10月12日, 中國用一艘蘇制Golf級常規動力潛艇,水下發射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成功。
1983年, 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開始服役。1980年末,巨浪-1完成增程任務,射程從2,000公里增加到
3,000公里。
1984年,二炮正式承擔起戰略值班的神聖職責。
4月8日,長征-3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成功。
10月1日,在35周年國慶閱兵式上,二炮首次向世人公開亮相。
1985年5月20日,東風-21試射成功。
9月28日,第一次潛射巡航導彈試驗。
10月15日,人民解放軍首次從夏級發射巨浪-1,因未成功,故未廣泛報道。據西方情報機構的披露,9、10月前後中國共進行了四次巨浪-1試射,均告失敗,其中一艘夏級核潛艇在發射中被全毀。
12月,據信,東風-3的增程工作告一段落(1981-1985),導彈射程從2,700公里增加到3,500公里以上。
體制改革躍進期:1986-至今
1986年,用東風-4彈道導彈進行多彈頭分導式重返大氣層的第一次試驗。
同年,東風-31/41/JL-2的研製工作正式展開。
3月21日,中國對外宣布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
10月11日,第八次回收偵察衛星。
12月16日,東風-5洲際導彈設計定型。
1987年,中國向沙烏地阿拉伯秘密輸出了36枚東風-3戰略導彈,此舉震驚全球,尤其使那些曾對中國戰略導彈生產能力質疑的西方核武專家跌破了眼鏡。
6月5日,第33次地下核爆,當量為20萬噸級。
1988年4月,中國訪問學者從美國勞倫斯實驗室回國,使得幾項中子彈技術獲得了突破。
9月7日,長征-4A運載火箭向太陽同步軌道發射「風雲-1」號氣象衛星。
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從夏級潛艇上發射了巨浪-1型彈道導彈,此枚導彈落在了半徑為65公里
的目標區內,其中心為北緯123。53度,東經28。13度。巨浪-1導彈設計定型。
9月28日,中國進行了第34次地下核爆,當量僅為1~20千噸,美國率先報道中國剛剛試爆了一枚中子彈。
90年中情局參院聽政會上承認中國掌握了從勞倫斯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Lab)帶走的技術機密。
同年,M-9戰術彈道導彈定型生產並對外出口。
1989年8月,東風-21固體燃料彈道導彈以機動方式發射成功。
1990年5月26日,第35次核爆(地下),當量為40千噸。
8月16日,第36次核爆(地下),當量為50-200千噸。
1992年,M-11戰術彈道導彈定型生產並出口。
3月9日,中國簽署反核子擴散條約,成為該條約第174個會員國。
5月21日,第37次核爆(地下),此次核爆威力巨大,當量測得為1,000-2, 000千噸。
9月25日,第38次核爆(地下),當量為1-20千噸。
1993年10月5日,第39次核爆(地下),當量為80-90千噸。
1994年6月10日,第40次核爆(地下),當量為10-40千噸。
10月7日,第41次核爆(地下),當量為40-150千噸。
1995年,中國可裝載戰術核武器的殲轟-7進入預量產,並開始裝備部隊。
7月21-23日,江西樂平的二炮基地向台灣外島澎嶼附近發射了4枚東風-15。
5月15日,第42次核爆(地下),當量為40-150千噸。
5月29日,美、日國防部同時傳出消息,中國的新型東風-31洲際導彈從山西太原向新疆庫爾勒地區成功地進行了首次高彈道的試射。
8月17日,第43次核爆(地下),當量為20-80千噸。
1996年,東風-31洲際導彈研製成功。
3月8日及13日,江西樂平、福建永興島與東山島,向台灣海域各發射2枚改良型東風-15。
6月8日,第44次核爆(地下),當量為20-80千噸黃色炸葯。
7月29日,中國搶在禁止核試前進行了第45次核爆,當量為1-5千噸。同日,中國宣布從即日起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
9月24日,中國外長錢其琛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和美、俄、法、英等60多個國家聯合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1999年8月2日,中國對外宣布試射「新型遠程導彈」成功。
㈥ 原子彈是哪一科技革命的成果
原子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蒸汽機,火車,輪船。
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電力,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汽車,飛機,有線電報,電話。
第三次工業革命成果:原子能,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合成材料,計算機。
㈦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核武器研製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代表性的人物有哪些
中·共的第一代核武器
中·共從一九六四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現在,核武器的研製與發展已有三十
多年的歷史了。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共相繼研製成功中程、中遠程、洲際、潛
地導彈,與其配套的核彈頭也先後定型生產並裝備部隊。到八十年代中期基本完成
了第一代核武器的發展歷程,形成了陸基導彈、潛射導彈和轟炸機三位一體戰略核
力量,奠定了中·共核大國的物質基礎。但是,中·共第一代核武器在總體上規模相對
較小,大約只有三百三十多個核彈頭,而且技術陳舊,實際的威懾能力有限。
近一兩年來中共加緊進行核試驗,僅在一九九三年十月到一九九四年十月的
一年間,就進行了三次核試驗,其試驗的頻繁度是八十年代以來所罕見。從各方面
的分析看,中·共這樣頻繁地進行核試驗,與其研製第二代戰略核武器密切相關。八
十年代初中期,中·共根據小型、機動、突防、安全、可靠的原則,開始了第二代戰
略核武器發展的預先研究和理論設計。經過一系列的試驗,檢驗了設計原理的正確
性,突破了如多彈頭分導等重大關鍵性技術,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共第二代核武器的
發展已進入最後的階段。這也就是中·共從一九九三年下半年加緊進行核試驗的背景 。
據各方面的信息分析,中·共目前正在發展的第二代戰略核武器,將主要有以
下幾個特點:第一,採用多彈頭分導技術,每枚導彈將至少可攜帶三枚核彈頭,多
者達六到十枚,每個彈頭均可攻擊獨立的目標,准確度也會大幅度提高;第二,絕
大多數導彈將用固體推進劑代替液體推進劑,從而使整個導彈體積變小,發射反應
時間縮短,並且易於保存和機動運輸;第三,提高導彈射程,陸上機動導彈和潛射
導彈將達八千公里左右,地下井固定發射導彈將達一萬五千公里:第四,加速研製
射程超過兩千公里的裝有核彈頭的空地巡航導彈將,以延長了空中核打擊力量,並
避免面對突破敵方空防的危險。以下是中·共第二代戰略核武器發展情況的簡介。
總之,不論如何估計中·共第二代戰略核武器的規模,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中
共第二代核武力的建成不僅會擴展中共戰略核力量的整體規模,而且在核武力的安
全、可靠、機動和突防等方面也將獲得大幅度的提升。這無疑將會大大縮小中·共核
武力與美、俄核武力的差距,進一步加強中·共的戰略核威懾能力,並擴大中·共在國
際舞台的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