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胡家峪銅礦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
(1)概況
礦區位於山西省垣曲縣城200°方位直距約14千米處。礦區距垣曲火車站26千米,礦區專用公路與東魯—濟源公路、聞垣公路相接。勘查區地處中條山北東段,屬中低山區,海拔高程850~1088.50米。本區氣候屬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區內經濟以農業和采礦業為主,經濟較發達。勞動力富餘,水、電供給有保障。
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第三地質勘查院開展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銅礦,工作程度為勘查,勘查資金854萬元。
(2)成果描述
本區礦床屬變質熱液礦床,礦體主要產於下元古界中條群篦子溝組中,少數也見於余家山組中。目前劃分了3個礦體,自下而上依次編為Ⅰ、Ⅱ和Ⅲ號。其中Ⅰ號礦體為主礦體,賦存於倒轉向斜正常翼的篦子溝組中,控制的范圍從16線至6線,標高-70~450米。礦體傾向110°,傾角45°~51°,埋深240~720米。工程式控制制礦體延長580米,延深625米,厚2~60米。礦石中的金屬礦物以黃銅礦、黃鐵礦、磁鐵礦為主。礦石呈粒狀或磷片狀變晶結構,條帶狀、塊狀、片狀構造等。全區Cu礦平均品位0.95%。Co礦平均品位0.04%。選礦方法為浮選法,開采技術條件中等。
探獲新增(333)類資源量:銅金屬量10.21萬噸,平均品位0.95%,鈷金屬量4834.68噸,平均品位0.04%,金金屬量68.82千克,平均品位15.94×10-6。礦床已達中型銅礦床規模。報告已評審通過,正在辦理儲量備案。
(3)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中條山地區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查明篦子溝、銅礦峪、胡家峪等礦床共300餘萬噸儲量之後的幾十年,雖經各部門地質工作者千辛萬苦,銅的找礦鮮有突破。本次勘查使胡家峪銅礦新增資源量10餘萬噸。
② 垣曲縣宏飛商貿有限公司怎麼樣
垣曲縣宏飛商貿有限公司是2016-01-13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垣曲縣新城鎮清源村大型停車場院內。
垣曲縣宏飛商貿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40827MA0GT1547B,企業法人馮小飛,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垣曲縣宏飛商貿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煤炭、礦粉、鐵礦石、水渣、建材、汽車銷售;鐵礦石加工、銷售;垃圾清運服務;普通貨物道路運輸;汽車維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垣曲縣宏飛商貿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③ 山西省垣曲縣胡家峪銅礦
胡家峪銅礦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毛家灣鎮境內,是中條山中段胡篦型銅礦床的代表性礦床之一。礦區內銅礦帶及礦體嚴格受倒轉向斜和地層控制,累計探明銅金屬量超過1×105t,礦床前景廣闊。
胡家峪銅礦區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位於華北板塊南部鄂爾多斯地塊與河淮地塊接觸帶南端中條山三叉裂谷內,胡家峪斷層和胡家峪同斜向斜上。區內前寒武紀地層中已發現的銅礦床有20多處,是我國大型銅礦床集中區之一,成礦區帶屬於中條山-王屋山Cu-Au-Fe-鋁土礦成礦亞帶。
1.礦區地質簡述
(1)地層
礦區出露的地層有中太古界涑水雜岩,新太古界絳縣群,古元古界中條群、擔山石群,新元古界汝陽群、西陽河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新生界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等。其中古元古界中條群的篦子溝組是本區銅礦床的主要賦存層位,同時也是中條山Pb、Zn多金屬貴金屬和放射性鈾礦的礦化層位。
(2)構造
礦區內地質構造較復雜,主要以斷裂構造和褶皺構造為主,發育有胡家峪溝斷層(F1)和胡家峪同斜向斜。胡家峪溝斷層橫貫礦區中南部,為一逆斷層。在礦區內西南部走向為近南北向,向東轉為近東西走向,斷層傾向北西或北。胡家峪同斜向斜位於礦區西北部,軸向為北北東至南南西向,向北北東仰起,向斜軸部為余家山厚層大理岩,岩層由軸部向外為篦子溝組、余元下組。該向斜為本區主要控礦構造。
(3)岩漿岩
區內岩漿活動強烈,岩漿岩分布廣泛,從侵入岩至噴出岩均有產出,局部可見超基性岩,岩漿活動具有多期次、多旋迴特點,火山岩呈狹長帶狀分布。侵入岩既有星散分布,也有成群分布。火山岩呈岩脈狀、岩牆狀和岩株狀產出。本區分布岩體有北峪奧長花崗片麻岩和曲家溝變質輝長岩體。另外區內有變質基性侵入岩類的曲家溝變質輝長岩體。
2.礦床特徵簡述
(1)礦體特徵
胡家峪銅礦有桐木溝、南河溝和老宅灘3個采區,礦體賦存於上玉坡-胡家峪褶皺構造之胡家峪同斜向斜的兩翼,是沉積變質(層控)銅鈷鉬等多金屬硫化物礦床。礦帶及礦體嚴格受倒轉向斜和地層控制。礦帶在平面上呈帶狀分布,礦體在空間上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平行展布,沿傾向和走向變化較大,常有膨脹、收縮、尖滅再現及分支復合的現象,較普遍,且明顯。
南河溝礦段共圈定出3條礦帶、7條礦體。胡家峪向斜正常翼Ⅰ礦帶內賦存CuⅠ、CoⅠ、CuCoⅠ、AuⅠ共4條礦體,CuⅠ號為主礦體;胡家峪向斜倒轉翼Ⅲ礦帶內賦存CoⅢ、CuCoⅢ共2條礦體及余家山組在與倒轉翼篦子溝組接觸部位的CuⅡ礦體。
CuⅠ號礦體賦存於倒轉向斜正常翼的篦子溝組中,控礦標高-70~450m,礦體傾向110°,傾角45°~51°,埋深240~720m,工程式控制制礦體延長580m,延伸625m,礦體厚2.0~60m。
桐木溝礦位於玉坡背斜東翼,礦體主要產在桐木溝背斜西翼的餘下元組與篦子溝組間斷裂帶及其兩側。直接賦礦岩石主要為石英鈉長岩、鈉長大理岩、黑雲母大理岩以及篦子溝組的黑色碳泥質片岩和所夾不純大理岩。
桐木溝礦段大小礦體共有44個,其中2、3號礦體為主礦體。2號礦體為似層狀,走向NE10°~25°,傾向SE,傾角在750m以上為50°~70°,750m以下為25°~45°;走向延長1000m左右,延深20~270m,賦礦標高在662~892m之間;3號礦體厚度變化較大,局部透鏡狀,由南向北逐漸變厚,最薄處1.0m,最厚可達22.9m左右。礦體沿走向延長1000m,延深40~330m,賦礦標高512~850m,走向在第9勘探線南為NE15°~20°,以北為NE30°~35°,傾向SE,傾角與2號礦體相同,上陡、下緩。其他次要礦體均分布在2、3號礦體旁,尤以桐木溝背斜北部傾伏轉折端小礦體相對集中,多為透鏡狀,厚度、品位相差較大。
(2)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
礦石以硫化銅為主,可將礦石自然類型劃分為多金屬硫化礦石。礦石工業類型為含鈷的銅礦石、含銅的鈷礦石及銅鈷礦石。
礦石結構主要有粒狀變晶結構、粒狀鱗片變晶結構、粒狀柱狀變晶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有條帶狀、塊狀、片狀構造等。
標本名稱 條帶狀含銅硅化大理岩礦石 編號 DB105 形成時代 古元古代
中國典型礦山大型礦石標本圖冊
標本呈褐黃色,中粗粒粒狀結構,條帶狀構造。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黑雲母,金屬礦物有黃銅礦、黃鐵礦,少量輝鉬礦。圍岩蝕變類型有硅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黑雲母化等。礦床Cu品位為0.25%~2.1%
成因類型 變質熱液型 產地 山西省垣曲縣胡家峪銅礦
④ 山西垣曲縣銅礦峪銅礦床
一、大地構造單元
銅礦峪銅礦床位於華北陸塊中的鄂爾多斯地塊與河淮地塊的接合帶的南端。該接合帶是在中朝克拉通前寒武紀三叉裂谷的基礎上形成的馬杏垣(1985)和鄭超文(1986)認為該三叉裂谷發生於新太古代—元古宙(圖2-66)。
邢集善(1989)將山西前寒武紀克拉通古構造自北向南劃分為六個構造單元,它們分別為:保德-右玉構造帶、五台-呂梁古裂谷、系舟山古裂谷、離古-陽泉裂谷、中條山三叉古裂谷和左權-安陽古裂谷等,這些古構造對山西地質歷史的發展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圖2-67)。
孫繼源等(1992)採用地震層析資料,來解釋中條地區構造發展。他認為在中條和三門峽地區明顯存在軟流圈上涌現象。軟流圈上涌柱是由低速體來反映的,該低速體寬90~100km,深度60~150km(未見底),頂部60km,深處出現一個水平低速層,厚15~20km,向南延伸至秦嶺,向北延伸與塔兒山-二峰山下地殼連通(圖2-68)。
區內負布格重力異常和負磁異常以及TM遙感影像線性特徵與區域深大斷裂相吻合。NE向(解州-磨里)與NW向(桑林-古朵地)兩條深斷裂以直角交匯,構成三叉裂谷的邊界斷裂。區內出露最老的地層為太古宙涑水雜岩,與五台山-太行山地區的阜平群、呂梁山地區的界河口群、秦嶺地區的太華群可以對比,構成克拉通基底。
新太古代或古元古代進入一個全新時期,在太古宙克拉通剛性基底上發生拉張裂陷,同時軟流層底辟上升發生海底火山作用,中條山拉張裂谷代表典型的構造景觀,銅礦峪銅礦在這種構造背景上應運而生。
圖2-66中朝克拉通前寒武紀裂谷Fig.2-66Pre-Cambrian rift in Sino-Korean Craton(據馬杏垣,1985資料改編)(after Ma Xingyuan.1985,mended)
1—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裂谷;2—中新元古代裂谷;3—古元古裂谷;4—晚古生代裂谷;L—呂梁-中嶽旋迴;J—晉寧旋迴;C—加里東旋迴;V—華力西旋迴
二、礦區地質
(一)地層
礦區地層簡示如表2-46。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有新太古界絳縣群銅礦峪亞群駱駝峰組變火山沉積岩系,其上為西井溝組和豎井溝組的變超鉀質火山岩系(表2-46)。
表2-46銅礦峪銅礦床地層簡表Table 2-46Stratigraphic scale of Tongkuangyu copper deposit
駱駝峰組為主要容礦岩石,屬於一套陸源碎屑-火山沉積岩系。下部為濱海陸源碎屑沉積岩,經區域變質形成石英岩、絹英片岩和絹英岩;上部為海溝火山沉積岩,經變質形成絹英岩、蝕變碎斑岩、絹英片岩、電氣石英岩等,與銅礦峪銅礦生成關系十分密切。
西井溝組位於駱駝峰組之上,主要岩石為石英綠泥片岩,又稱為變質富鉀基性火山岩,局部見絹雲母綠泥片岩、角閃黑雲母岩或黑雲母岩。
豎井溝組主要由變質富鉀質流紋岩和變流紋質凝灰岩組成。出露於礦區南緣,分別與擔山石群和中條群界牌梁組石英岩接觸。銅礦峪亞群的同位素年齡數據如表2-47。
(二)構造
礦區構造復雜,銅礦峪亞群為一倒轉褶皺,北翼為正常翼,南翼為倒轉翼。該倒轉背斜軸部出露駱駝峰組。區內賦礦的駱駝峰組為一緊閉倒轉同斜一半開闊的復式向斜。褶皺軸向為NE25°,向SW傾伏,軸面傾向NW,傾角60°。總體上說,本區為一個多期重褶系統(圖2-69)。本區斷裂構造亦很發育,最主要的折腰山正斷層。延長800m以上,走向NW20°~40°,斷層面傾向NE,傾角34°~68°。斷層上盤向SE下滑,垂直斷距160m,水平位移200m。該斷層發生於主成礦期之後,斜切地層,使蝕變碎斑岩中的礦體受到位移及錯碎。除此之外,區內還有一些逆沖斷層和水平斷層。
(三)侵入岩和有關火山岩
圖2-67山西古裂谷分布示意圖Fig.2-67Distribution sketch of paleorift in Shanxi province(據邢集善等,1980年資料改編)(after Xing Jishan et al.1980,mended)
1—構造帶;2—古裂谷;3—新隆起
圖2-68華北地台沿東經112°CT斷面圖Fig.2-68CT section along Longitude 112°E in Northern China platform(據孫繼源等,1992)(after Sun Jiyuan et al.,1992)
1—高速體;2—低速體
變輝長輝綠岩,又稱變基性岩。早期為一岩席狀侵入體,後經構造變形分解成若干構造透鏡體,呈「岩魚」分布(圖2-70)。地表常見岩石有黑雲角閃片岩、角閃黑雲片岩、方柱石黑雲片岩、綠泥石片岩等。變輝長輝綠岩呈塊狀,細-中粗粒,變余輝綠結構。主要礦物有普通角閃石和奧長石,次為黑雲母及少量的斜黝簾石、綠簾石、鮞綠泥石、方解石、磁鐵礦、鈦磁鐵礦、黃鐵礦等。
變花斑英安岩,主要礦物為奧長石、石英、鉀長石和黑雲母,副礦物為鈦磁鐵礦、磁鐵礦、黃鐵礦、綠簾石、磷灰岩、金紅石、銳鈦礦和電氣石等。顯著特徵是普遍具有顯微文象結構或顯微花斑結構。
蝕變石英二長斑岩,王植、聞廣(1957)曾定名為變質花崗閃長斑岩。岩體與主要含礦圍岩(蝕變碎斑岩)接觸界線清楚。岩體含礦但較為次要。岩石呈塊狀構造,有時片理發育。斑狀結構,斑晶含量約為全岩的60%~70%,主要由石英、鈉長石和正長石組成,尚有少量黑雲母,呈他形片狀或片狀聚合體。副礦物主要為磁鐵礦、赤鐵礦、電氣石、磷灰石、鋯石、金紅石、重晶石等。
表2-47銅礦峪銅礦的銅礦峪亞組火山岩同位素年齡(Ma)Table 2-47Isotope age of volcanic rock in Tongkuangyu copper deplsit(Ma)
圖2-69銅礦峪礦區構造格架及層片關系圖Fig.2-69Tectonic framework nd correlation between ratification and Schistosity in Tongkuangyu ore district(據路九如等資料改編)(after Lu Jiuru et al.,mended)
1—絹英岩(電氣石英岩);2—絹雲片岩;3—絹雲泥質片岩(板岩);4—蝕變碎斑岩;5—S0層理走向;6—片理;7—褶皺軸跡;8—F2切褶皺軸跡;9—F3褶皺軸跡;10—剝離斷層;11—折腰山斷層
輝綠岩,呈脈狀產出,曾稱閃長岩脈。一般沿近EW或SN向裂隙貫入,寬20~30m。主要礦物為易變輝石、斜長石、綠簾石、鈦鐵礦、方解石等。從區域地質資料看,系為與元古宇西陽河群安山岩同期產物。
(四)銅礦床地質
1.礦體
本礦床已知礦體339個(1992年儲量表為112個)。主要礦體僅有1、2、3、4、5、號五條礦體。其中以5、4號礦體規模最大,產於蝕變碎斑岩(Ma)內,兩礦體的儲量占整個礦體儲量的85%以上。1、2、3號礦體規模較小,賦存在席狀變輝長輝綠岩(Mb)內。礦體一般呈透鏡體狀、豆莢狀。
5號礦體位於蝕變碎斑岩內(圖2-70、圖2-71)。礦體東起水窯溝,西至黑陰溝,沿走向長1100餘米,最低控制標高575~700m,向下繼續延深。整個礦體向南西側伏。礦體呈扁平透鏡體,中部厚達185m,邊部變薄為6~61m不等。該礦體被折腰山斷層分割為東西兩部分,主體在斷層西側(圖2-71)。
4號礦體位於5號礦體之上,與之相平行,為一隱伏礦體(圖2-72)。礦體產在蝕變碎斑岩內,部分賦存於上部的變輝長輝綠岩體中。礦體沿走向長840m,沿傾斜延深大於830m,傾角40°左右。礦體向南西側伏,側伏角22°。礦體厚218~30m,呈中間厚,邊部薄的扁平透鏡體。
圖2-70銅礦峪礦區地質略圖Fig.2-70Geological sketch of Tongkuangyu ore district
l—變基性火山岩;2—電氣石英岩;3—絹英岩;4—蝕變碎斑岩;5—絹雲片岩;6—基性侵入體;7—輝綠岩(閃長岩);8—礦體;9—背斜褶皺軸跡;10—向斜褶皺,軸跡;11—折腰山斷層;12—剝離斷層;13—產狀;14—片理;15—地質界線;16—水系
2.礦石礦物
根據銅礦石的構造特徵,可將礦石劃分為細脈浸染型及脈型兩種類型,大體代表了兩個礦化階段,早期以前者為主,晚期則以後者為主。細脈浸染型的金屬礦物組合主要為黃鐵礦+黃銅礦;黃鐵礦+黃銅礦+輝鉬礦;黃鐵礦+黃銅礦+輝鈷礦;其次尚有少量斑銅礦、輝鉬礦、磁鐵礦。脈石礦物以蝕變礦物為主,主要有石英、絹雲母、方解石、電氣石、鈉長石、綠泥石、黑雲母等。
脈型礦石一般為晚期礦化,按脈內礦物充填特徵可細分為:純金屬硫化物礦脈,含有圍岩殘留體和碎塊的石英-硫化物脈及含有不同礦化階段主蝕變礦物的含硫化物-石英礦脈三種。脈型的主要含銅硫化物礦物為黃銅礦,次有斑銅礦和輝銅礦。其他金屬礦物尚有黃鐵礦、輝鉬礦、輝鈷礦、磁鐵礦、赤鐵礦、鈦鐵礦、金紅石等。
3.礦石儲量、品位及伴生組分
該礦擁有銅儲量264.67萬噸,平均品位為0.68%;擁有鉬儲量9473t,平均品位為0.0072%;擁有鈷儲量21315t,平均品位為0.0072%;擁有金儲量17.8t,平均品位為0.06g/t。故該礦以銅為主,伴生的鈷、鉬和金可綜合利用。
4.主要容礦岩石特徵
本礦床容礦岩石種類較多,有蝕變碎斑岩、絹英岩、絹英片岩、變輝長輝綠岩、鈉長石英二長斑岩等,其中最主要的容礦岩石為蝕變碎斑岩。蝕變碎斑岩曾有過不同的名稱:變質花崗閃長岩及變質花崗閃長斑岩(王植、沈其韓、白瑾等,1956),變質花崗閃長斑岩(王植、聞廣,1957),變石英斑岩及變石英晶屑凝灰岩(《中條山銅礦地質》編寫組,1978),變鈉長花崗斑岩及變石英晶屑凝灰岩(孫海田,1990);鉀交代花崗斑岩(路九如,1990)。
圖2-71銅礦峪礦區第11勘探線剖面圖Fig.2-71Profile of exploratory line 11 in Tongkuangyu ore district
1—西井溝組變基性火山岩;2—絹英片岩;3—絹英岩;4—蝕變碎斑岩;5—變基性侵入岩;6—閃長岩;7—銅礦體及編號;8—地質界線;9—斷層;10—剝離斷層;11—鑽孔位置及編號
圖2-72銅礦峪礦區第9勘探線剖面圖Fig.2-72Profile of exploratory line 9 in Tongkuangyu ore district
1—西井溝組變基性火山岩;2—絹英岩;3—絹英片岩;4—蝕變碎斑岩;5—變基性侵入岩;6—閃長岩;7—銅礦體及編號;8—銅鉬礦體(鉬品位>0.0032%);9—地質界線;10—斷層;11—剝離斷層;12—鑽孔位置及編號
蝕變碎斑岩多為裂碎-碎斑結構及壓碎結構、角礫狀、碎屑狀構造,有時顯沉積細條帶狀構造。岩石呈灰色、淺灰白色,片理明顯。岩石中的碎斑有兩種:一種形似斑晶,主要由斜長石組成,為半自形板狀,具鈉式雙晶的卡鈉雙晶,粒徑0.75~2.2mm;另一種為絹英岩或絹英片岩碎塊,呈小透鏡體狀,一般幾毫米至幾厘米。這些碎斑和原岩透鏡體普遍鈉長石化。此外尚有石英碎斑和鈉長石碎斑。基質全部由細粒的石英、絹雲母構成,粒度小於0.1mm。除此,碎基中尚見有正長石(10%~15%)、白雲母(3%~2%)、黑雲母(15%)及少量電氣石、磷灰石、綠簾石等礦物。
蝕變碎斑岩(altered mortarite)是具有碎斑結構(mortar texture)的蝕變碎裂岩(alteredcataclasite)。原岩為海相偏鹼性噴出岩-次火山岩,即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及其凝灰岩,凝灰質岩和鈉長斑岩以及噴流岩、硬砂岩等岩石組合。在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下形成一套片岩系,包含有絹雲母片岩、絹英片岩、綠泥絹雲片岩、綠泥絹英片岩、方柱石黑雲絹雲片岩等,在強烈應力作用下,又發生強烈的碎裂岩化、糜棱岩化,其中尚殘留一些較大的礦物碎塊,外表很像「斑晶」。碎斑岩在形成過程中又遭受強烈的鉀化、鈉化、硅化,最後成為透鏡體狀構造蝕變岩。由於其原岩岩石復雜,當遭受變質、變形和熱液蝕變後,更令人難以辨別。現只能根據其現存特徵定名為蝕變碎斑岩。主要依據除在岩石學、岩石化學和構造岩石學方面的微觀特徵外,在宏觀上還可補充下列幾點:一是從產狀上,蝕變碎斑岩與絹英岩和絹英片岩之間無明顯接觸界線,呈過渡關系;二是構造變形和產生節理與絹英岩和絹英片岩相同,不同於基性侵入體。該岩石一般產在褶皺構造透鏡體的核部,向外過渡到絹英岩、絹英片岩,最外層為電氣石石英岩,構成一個被後期改造了的緊閉復式背形褶皺構造透鏡體,成為良好的容礦空間。三是礦區內岩層在強烈的韌性剪切應力作用下,發生緊閉褶皺和變形分解而形成一系列構造透鏡體,呈「岩魚」狀分布。
(五)圍岩蝕變
區內圍岩蝕變強烈。主要蝕變礦物有黑雲母、綠泥石、鈉長石、石英、電氣石、方柱石、重晶石等。早期圍岩蝕變有硅化、絹雲母化、黑雲母化、角閃石化,次為綠泥石化。晚期蝕變有硅化、絹雲母化、電氣石化、方柱石化、碳酸鹽化、重晶石化、鈉長石化。硅化、絹雲母化、電氣石化,貫穿於成礦作用的終始。主要礦體(4、5號礦體)的富礦岩石熱液蝕變,即以硅化、絹雲母化、電氣石化為主,其次為碳酸鹽化、鈉長石化、黑雲母化、方柱石化及綠泥石化。
(六)礦床物化探異常
銅礦峪銅礦產於中條山「人」字形三叉裂谷的三聯點,含礦層位為上太古界駱駝峰組,該地層經受強烈的韌性剪切變形及斷層剝離,容礦岩石為富鉀雙峰態火山沉積岩,礦化以細脈浸染型為主,礦石為銅(鉬)建造,圍岩蝕變以黑雲母化,綠泥石化,鈉長石化、硅化和電氣石化等。找礦工作除重視上述地質特徵外,還必須重視以下物化探異常特徵。航磁異常特徵:在區域上涑水雜岩的磁化率(k)為450×10-6×4π SI,絳縣群,中條群的磁化率(k)為(60~40)×10-6×4π SI。故區域正異常反映了涑水雜岩的分布,負異常則顯示了絳縣群和中條群。若在絳縣群區域出現2~3個航磁正異常,則礦床分布在兩個磁異常峰值之間的低緩正異常區域。
重力異常特徵:由於礦區有變質基性火山岩及變基性岩等高密體的存在,故呈現重力高異常,峰值達—46μm/s2。在礦區南部有一北東向重力梯度帶,反映出銅峪溝一帶的斷裂構造帶。
地球化學異常特徵:礦床賦存地層為中-低背景區,Cu含量多數<80×10-6。在礦區近礦圍岩含Cu較高,平均為294.6×10-6。由礦體向外,Cu含量呈指數式降低。地表有大面積襯度異常,呈等軸狀。元素組合為Cu、Zn或Cu、Zn、As、V等。最大襯度值為3.50。Cu<400~Zn>0.4為礦上暈(劉仁亮,1990)。Cu是找礦直接指示元素,Au、Ag、As為間接指示元素,在礦體隱伏的情況下,Cu異常反映了礦體的頭,而由高峰的連結方向代表了礦體的傾向。As元素與Cu異常一致,只是異常襯度較低。Au、Ag二元素異常反映了Cu礦體的外帶,它們脫離礦體,在離礦體的上方形成了異常,造成了Au、Ag與Cu峰值的不吻合。如4號礦體為一隱伏礦體,埋深120m,在礦體上方有清晰異常,依據Cu、Au的形態可將剖面由北向南分為3段。第Ⅰ段從礦體在地表垂直投影點向北西,礦體上盤地層內主要以Au、Ag異常重合為特徵,Cu僅有微弱異常;Ⅱ段是為礦體在地表的投影處,該段以較寬的Ag異常為特徵,Ⅲ段是礦體沿軸向延伸至地表的地段,主要是Cu異常,並伴有As、Ag等異常(圖2-73)。
三、成礦條件
(一)穩定同位素
硫同位素:礦區金屬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變化范圍為—4.5‰~+10.2‰,其中黃鐵礦δ34S為—2.2‰~+9.6‰,黃銅礦δ34S為—4.5‰~+10.2‰,輝銅礦δ34S為+4.2‰~+4.3‰。金屬硫化物硫同位素組成頻率直方圖具塔式分布特點(圖2-74)。δ34S較岩漿來源的銅、鎳硫化物同位素組成具更大的變化范圍,又不同於硫同位素組成變化大、具波浪式分布的沉積硫化物,表明硫為多源合成的混合硫。從早期細脈浸染硫化物硫同位素組成(δ34S為—4.5‰~+6.8‰,圖2-73銅礦峪4號礦體地表異常模式圖平均+2.46‰),到晚期脈狀硫化物硫(Ⅰ、Ⅱ號礦上異常,Ⅲ號前緣異常)同位素組成(δ18S為—1.4‰~+9.6‰,平均+3.27‰)具升高趨勢,亦顯示晚期有外來硫的混入。
氫氧同位素:表2-48所示,與早期細脈浸染狀硫化物共生的石英δ18O為+9.57‰~+16.3‰,變化范圍較大。晚期的脈狀礦石中石英δ18O變化范圍相對稍小,為+10.58‰~+14.25‰。黑雲母的δ18O為+7.58‰~+11.10‰。
晚期的赤鐵礦δ18O為+0.65‰~+3.33‰,方解石的δ18O為+12.31‰~+30.62‰。
圖2-73銅礦峪4號礦體地表異常模式圖Fig.2-73Surface anomaly model of ore body No.4 in Tongkuangyu ore district
Ⅰ、Ⅱ—礦上異常;Ⅲ—前緣異常
圖2-74銅礦峪礦床金屬硫化物硫同位素組成直方圖Fig.2-74δ34S histogram of metallic sulfide in Tongk uangyu depos it
1—黃銅礦;2—黃鐵礦;3—輝銅礦
石英礦物包裹體的氫同位素組成為—30.2‰~—123.2‰。雲母類礦物的氫同位素組成為—58.1‰~—90.90‰。
以成礦溫度為350℃,將礦物的氫同位素換算成水的氧同位素組成,其δ18OH2O為+3.95‰~+10.5‰。將對應礦物包裹體氫同位素組成一並投入δD—δ18O相關圖(圖2-75)中,表明成礦熱液主要來源於岩漿水,同時有天水的加入。
碳同位素:方解石的δ13C為—6.68‰~+1.05‰(表2-49)。碳同位素直方圖(圖2-76)表明,碳同位素變化范圍寬,無塔型分布特點。推測方解石脈的形成主要來源於岩漿,也不排除海水碳的加入。
鉛同位素:鉛同位素組成如表2-50所示,由表2-50可看出,黃鐵礦和黃銅礦的鉛同位素組成特徵為206Pb/204Pb值為18.048~46.234;207Pb/204Pb值為15.220~18.675;208Pb/204Pb值為37.682~69.623。它們具有很大的變化范圍,表明富含放射性成因鉛。
鍶同位素:4個方解石樣品的87Rb/86Sr值變化於0.714781~0.728464;1個石英樣品的87Rb/86Sr值為0.768452。3個鈉長石化花崗閃長斑岩的87Rb/86Sr值變化於1.472095~12.295633,87Rb/86Sr值為0.749649~1.055671。經過計算得出晚期斑岩年齡為1161、1684、1984Ma,這與K-Ar法所測得的該岩體年齡(1401Ma)基本一致。將斑岩的初始鍶比值投影於地球鍶同位素演化圖上,其初始鍶比值屬於大陸殼增長線之上,證明花崗閃長斑岩是由地殼物質重熔形成的。
(二)流體包裹體
銅礦峪銅礦的礦石和容礦岩石中含有A、B、C、D類流體包裹體,它們的基本特徵如表2-51。其中A、B、C三類常見,D類少見。A類流體包裹體氣液比<15%,變化於5%~15%的包裹體中所佔比例最大,估計在50%以上。B類為多相包裹體,又可分為兩個亞類:第1亞類為氣相+液相+石鹽子晶。第2亞類為氣相+液相+石鹽子晶1~2個未知子晶,氣相所佔流體包裹體體積一般<15%,變化於5%~15%。子晶所佔包裹體體積的比例變化較大,5%~50%不等。兩亞類包裹體中第2亞類包裹體佔比例較少,整個B類包裹體約占流體包裹體總數的30%左右。C類包裹體為含CO2包裹體,一般很少見,所能見到的都很小(5μm)。多數含CO2包裹體以CO2為主,水溶液相不大,在室溫下常見CO2氣泡劇烈跳動。D類包裹體少見,直徑一般達15μm,氣液比在40%以上。D類包裹體不多,表明成礦處於相對封閉狀態或成礦環境較深,因此成礦流體較少沸騰。
表2-48銅礦峪礦床礦物及包裹體中的氫氧同位素Table 2-48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of mineral and inclusion in TongkUangyU deposit
註:Q石英;Bi黑雲母;Hm赤鐵礦;Ser絹雲母;Cal方解石;Py黃鐵礦
11個流體包裹體成分測試結果如表2-52,由表2-52可以看出具有以下特徵:
(1)成礦流體屬於NaCl-CaCl2(KCl)-CaSO4-H2O體系。
(2)主要陽離子濃度比:w[K+]/w[Na+]為0.17~0.42;w[Ca2+]/w[Na+]為0.35~4.03;w[Ca2+]/w[K+]為1.16~16.8。
(3)主要陰離子濃度比:w[Cl-]/w[F-]為43.9~396.3;w[Cl-]/w[
表2-49銅礦峪礦床方解石碳同位素Table 2-49Carbon isotope of calcite in Tongkuangyu deposit
表2-50鉛同位素組成特徵Table 2-50Composition of Pb isotope
表2-51銅礦峪礦床流體包裹體類型及主要特徵Table 2-51Type and feature of fluid inclusion in Tongkuangyu deposit
表2-52銅礦峪礦床包裹體成分Table 2-52composition of inclusion in Tongkuongyu deposit
註:方解石樣品中Ca2+離子濃度可能受主礦物影響(T-308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所包裹體組分析,其他樣品均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礦產地質研究院同位素室分析)。
(4)氣相成分w(CO2)/w(CH4)為18.1~304.9。
由此可見,銅礦峪礦床成礦流體中Na+、Ca2+占絕對優勢,K+次之。同我國其他斑岩銅礦陽離子以Na+、K+為主,Ca2+次之(喻鐵階,1981)有著明顯差別。這一結果與包裹體中未見鉀鹽子晶礦物存在相一致。陰離子中以Cl-和
根據流體包裹體的均一溫度,根據壓力值校正後,A型包裹體的溫度在150~340℃,B型包裹體的溫度在266~933℃。又根據硫同位素地質溫度計測出溫度變化於160~315℃,平均值為236℃。再結合成礦地質條件和共生礦物組合一並考慮,成礦溫度在350~250℃之間。
據包裹體壓力計算,均一瞬間壓力:A型包裹體在(1.2~4.7)×107Pa,B型包裹體在5.0×107~3.0×108Pa。壓力從高到低基本代表著熱液演化特徵。若成礦溫度在250~320℃時,相應成礦壓力估計5.0×107~1.5×108Pa。
(三)成礦流體的其他物理化學條件
氧逸度:在250℃時早期細脈浸染型礦石的lg(fo2/105Pa)=—31.6~—43.6;晚期脈狀礦石的lg(fo2/105Pa)=—30.9~—43.8。在300℃時早期細脈浸染型礦石的lg(fo2/105Pa)=—27~—38.7;晚期脈狀礦石的lg(fo2/105Pa)=—27.0~—38.9。
硫逸度:在300℃時早期細脈浸染型礦石的lg(fs2/105Pa)=—11.6~—4.8;晚期脈狀礦石的lg(fs2/105Pa)=—11.6~—6.4。
圖2-75成礦流體δD—δ18O相關圖Fig.2-75δD—δ18O diagram of ore-forming fluid
M—岩漿水;D—大氣降水;C—變質水;O—海水
圖2-76銅礦峪礦床碳同位素直方圖Fig.2-76δ13C histogram in Tongkuangyu deposit
二氧化碳逸度:在300℃,m(NaCl)=3mol/kg時,早期細脈浸染型礦石的lg(fco2/105Pa)=0.029~0.047;晚期脈狀礦石的lg(fco2/105Pa)=0.0066~0.597。
pH:在300℃時早期細脈浸染型礦化流體的pH值為3.37~4.01;晚期脈狀礦化流體的pH值為3.43~4.28。這表明礦化流體處於中酸性。
(四)礦床成因
銅礦峪銅礦的成因較為復雜,具有多元、多源、多期、多階段復合成礦的特點。主要礦體呈層狀,有人主張為層控銅礦(陳文明等,1998);但礦化與復合斑岩體有一定聯系,礦化特徵為典型的細脈浸染狀,礦石建造屬於銅鉬,又與斑岩型礦床相一致(王植、聞廣,1957),故又稱之為古老的斑岩銅礦。
⑤ 垣曲縣永鑫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垣曲縣永鑫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是2006-05-15在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新城鎮上官村。
垣曲縣永鑫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40827788517960A,企業法人王踐,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垣曲縣永鑫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鐵礦石精選、石榴子石精選、銅礦石精選;銅產品加工及銷售,鋼材購銷;石英石加工及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在山西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6000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3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垣曲縣永鑫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⑥ 垣曲縣清海銅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垣曲縣清海銅業有限公司是2011-04-20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西峰山閆家池村。
垣曲縣清海銅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408275733718533,企業法人米江河,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垣曲縣清海銅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銅礦石加工;經銷銅礦石、鐵礦石、鉛鋅礦石(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垣曲縣清海銅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