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經取得了那些豐碩的成果
食品工業:人們通過觀察研究知道有的微生物對人有益,利用它們可改善我們的生活。比如釀酒,製作醬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麵包、饅頭、臘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其中利用酵母菌發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麵粉里的糖類,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熱時體積急劇膨脹,從而使饅頭、麵包內部疏鬆多孔。
農、林業方面:農、林業上進行品種改良,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也充分利用了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作用,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培育。雜交水稻要在水稻花的花蕊上進行,水稻開的花很小很小,因此尋找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和進行雜交工作都必須利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雜交水稻培育成功,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也是解決21世紀全球糧食問題的法寶。
土壤的改良和凈化:土壤中有許許多多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它們與土壤肥力有關,有的能把生物屍體分解為植物需要的營養,有的能和生物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比如在豆科植物根部生長的許許多多小圓球是根瘤菌,根瘤菌吸收並固定大氣中的氮提供給植物作為肥料,同時吸收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自身的營養。科學研究證明,每公頃大豆在其一生中能夠固定氮素102千克(摺合成硫酸鉸是510千克)。因此,人們把豆科植物的根瘤比喻成巧妙的生物固氮工廠。如果土壤中有了大量的根瘤菌,可少施或不施氮肥,還能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還能節約由於生產氮肥需要的電力以及減少水質和土壤的污染。在古代,我國勞動人民就知道豆類植物具有肥田的作用,並大量進行人工培植和使用。日前在我國西部大開發的建設中,一些農業微生物學工作者,大力提倡在西部沙漠、戈壁、荒坡多種植豆科樹、草,增加土壤肥力,綠化荒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促進農、林、牧業的發展。世界上有不少科學家在對根
瘤菌進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如日本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了一種控制根瘤菌數量的遺傳基因密碼,這將使在貧痔的土地上培育出不需施肥的作物成為現實。
因化肥、農葯、除草劑過量使用導致的農田土壤污染已成為重病沉疾,而土壤污染帶給水果、蔬菜、糧食的污染以及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更不可低估。凈化土壤,也要靠微
生物發揮作用。
污水和垃圾處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還扮演著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污水和垃圾的處理者。幾乎所有的污水處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處理中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種有害物質,還要靠微生物進行除臭。污水與污物的處理速度、處理效果取決於微生物的種類和功能。
微電子技術:顯微技術還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美國的科學家已研製成功一種微型電動馬達。這種微型馬達直徑僅0. 07毫米,厚度是0. 25毫米。有了這種微型馬達,將來人們大約可以製造大批在人體內運行的裝置,擔負運輸和清除有害物質的工作。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所取得的成果還很多很多,限於篇幅和學生的理解力,教科書只是列舉了其中的幾例,更多的事實,希望學生自己去查閱。
這可是我花錢搞的
Ⅱ 形容成果豐碩的成語有什麼急!!!
形容成果豐碩的成語:碩果累累、五穀豐登、穰穰滿家、滿載而歸、豐功偉績
1、碩果累累:shuò guǒ lěi lěi
解釋: 碩果:大的果實;累累:形容積累很多。指結的大的果實特別多。也比喻取得的優異成績相當多。
出處:七百年來,子孫不息,人才輩出,歷代科舉,碩果累累。霍達《補天裂》第十三章
2、穰穰滿家:ráng ráng mǎn jiā
解釋:穰穰:豐盛。形容獲得豐收,糧食滿倉。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甌窶滿篝,污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
譯文:《史記·滑稽列傳》:「甌貧窮滿點燃,骯臟邪惡滿車,五穀蕃成熟,滿倉。」
3、五穀豐登:wǔ gǔ fēng dēng
解釋: 登:成熟。指年成好,糧食豐收。
出處: 《六韜·龍韜·立將》:「是故風雨時節,五穀豐登,社稷安寧。」
譯文:《六韜龍韜.立將》:「於是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國家安寧。」
4、滿載而歸:mǎn zài ér guī
解釋: 載:裝載;歸:回來。裝得滿滿地回來。形容收獲很大。
出處: 明·李贄《焚書·又焦弱侯》:「然林汝寧向者三任,彼無一任不往,往必滿載而歸。」
譯文:第二.李禮物《焚書.又焦弱侯》:「但是汝寧林知府剛才三任,他沒有一任不去,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
5、豐功偉績[ fēng gōng wěi jì ]
釋義:偉大的功績。
出 處:宋·包拯《天章閣對策》:「睿謀神斷;豐功偉績;歷選明辟;未之前聞。」
譯文:宋.包拯《天章閣回答策》:「睿策劃神斷;豐功偉績;經過選拔第二開;以前沒有聽說過。
Ⅲ 形容「成果豐碩」的成語有哪些急!
1、功成名遂
【拼音】: gōng chéng míng suì
【解釋】: 遂:成就。功績建立了,名聲也有了。
【出處】: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
2、碩果累累
【拼音】: shuò guǒ lěi lěi
【解釋】: 碩果:大的果實;累累:形容積累很多。指結的大的果實特別多。也比喻取得的優異成績相當多。
【出處】:《補天裂》:」七百年來,子孫不息,人才輩出,歷代科舉,碩果累累。」
Ⅳ 牛頓在科學領域成果豐碩,你能具體說說他在科學方面的偉大成就嗎
力學三大定律的創始人
力學之父
經典力學(即牛頓力學)的領導者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率與之受到的力成正比,與其質量成反比
牛頓第三定律:要改變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必須有其他物體和它相互作用。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力體現的
望採納!!!!打字很累的
Ⅳ 為什麼我們能取得如此豐碩的科技成果
實行了科技興國戰略,確立自主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建設自主創新型國家。
國家在人力物力與財力方面,對於科技發展大力支持,擺在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
國家加強了科技體制改革,調動了積極性,提升了國民素質,廣大科技工作者辛勤付出。
Ⅵ 急~~~~~牛頓在科學領域成果豐碩,說說他在科學方面的成就!
1)牛頓的數學成就
17世紀以來,原有的幾何和代數已難以解決當時生產和自然科學所提出的許多新問題,例如:如何求出物體的瞬時速度與加速度?如何求曲線的切線及曲線長度(行星路程)、矢徑掃過的面積、極大極小值(如近日點、遠日點、最大射程等)、體積、重心、引力等等;盡管牛頓以前已有對數、解析幾何、無窮級數等成就,但還不能圓滿或普遍地解決這些問題。當時笛卡兒的《幾何學》和瓦里斯的《無窮算術》對牛頓的影響最大。牛頓將古希臘以來求解無窮小問題的種種特殊方法統一為兩類演算法:正流數術(微分)和反流數術(積分),反映在1669年的《運用無限多項方程》、1671年的《流數術與無窮級數》、1676年的《曲線求積術》三篇論文和《原理》一書中,以及被保存下來的1666年10月他寫的在朋友們中間傳閱的一篇手稿《論流數》中。所謂「流量」就是隨時間而變化的自變數如x、y、s、u等,「流數」就是流量的改變速度即變化率,寫作等。他說的「差率」「變率」就是微分。與此同時,他還在1676年首次公布了他發明的二項式展開定理。牛頓利甩它還發現了其他無窮級數,並用來計算面積、積分、解方程等等。1684年萊布尼茲從對曲線的切線研究中引入了和拉長的S作為微積分符號,從此牛頓創立的微積分學在大陸各國迅速推廣。
微積分的出現,成了數學發展中除幾何與代數以外的另一重要分支——數學分析(牛頓稱之為「藉助於無限多項方程的分析」),並進一步進進發展為微分幾何、微分方程、變分法等等,這些又反過來促進了理論物理學的發展。例如瑞士J.伯努利曾徵求最速降落曲線的解答,這是變分法的最初始問題,半年內全歐數學家無人能解答。1697年,一天牛頓偶然聽說此事,當天晚上一舉解出,並匿名刊登在《哲學學報》上。伯努利驚異地說:「從這鋒利的爪中我認出了雄獅」。
(2)牛頓在光學上的成就
牛頓的《光學》是他的另一本科學經典著作(1704年)。該書用標副標題是「關於光的反射、折射、拐折和顏色的論文」,集中反映了他的光學成就。
第一篇是幾何光學和顏色理論(棱鏡光譜實驗)。從1663年起,他開始磨製透鏡和自製望遠鏡。在他送交皇家學會的信中報告說:「我在1666年初做了一個三角形的玻璃棱鏡,以便試驗那著名的顏色現象。為此,我弄暗我的房間……」接著詳細敘述了他開小孔、引陽光進行的棱鏡色散實驗。關於光的顏色理論從亞里士多德到笛卡兒都認為白光純潔均勻,乃是光的本色。「色光乃是白光的變種。牛頓細致地注意到陽光不是像過去人們所說的五色而是在紅、黃、綠、藍、紫色之間還有橙、靛青等中間色共七色。奇怪的還有棱鏡分光後形成的不是圓形而是長條橢圓形,接著他又試驗「玻璃的不同厚度部分」、「不同大小的窗孔」、「將棱鏡放在外邊」再通過孔、「玻璃的不平或偶然不規則」等的影響;用兩個棱鏡正倒放置以「消除第一棱鏡的效應」; 取「來自太陽不同部分的光線,看其不同的入射方向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並「計算各色光線的折射率」,「觀察光線經棱鏡後會不會沿曲線運動」;最後才做了「判決性試驗」:在棱鏡所形成的彩色帶中通過屏幕上的小孔取出單色光,再投射到第二棱鏡後,得出核色光的折射率(當時叫「折射程度」),這樣就得出「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種彩色光所組成的非勻勻的混合體」。這個驚人的結論推翻了前人的學說,是牛頓細致觀察和多項反復實驗與思考的結果。 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牛頓還肯定:不管是伽利略望遠鏡(凹、凸)還是開普勒望遠鏡(兩個凸透鏡),其結構本身都無法避免物鏡色散引起起的色差。他發現經過仔細研磨後的金屬反射鏡面作為物鏡可放大 30~40倍。1671年他將此鏡送皇家學會保存,至今的巨型天文望遠鏡仍用牛頓式的基本結構。牛頓磨製及拋光精密光學鏡面的方法,至今仍是不少工廠光學加工的主要手段。
《光學》第二篇描述了光照射到疊放的凸透鏡和平面玻璃上的「牛頓環」現象的各種實驗。除產生環的原因他沒有涉及外,他作了現代實驗所能想到的一切實驗,並作了精確測量。他把干涉現象解釋為光行進中的「突發」或「切合」,即周期性的時而突然「易於反射」,時而「易於透射」,他甚至測出這種等間隔的大小,如黃橙色之間有一種色光的突發間隔為 1/89 000英寸(即現今 2 854×10-10米),正好與現代波長值5 710×10-10米相差一半!
《光學》第三篇是「拐折」(他認為光線被吸收)即衍射、雙折射實驗和他的31個疑問。這些衍射實驗包括頭發絲、刀片、尖劈形單縫形成的單色窄光束「光帶」(今稱衍射圖樣)等10多個實驗。牛頓已經走到了重大發現的大門口卻失之交臂。他的31個疑問極具啟發性,說明牛頓在實驗事實和物理思想成熟前並不先作絕對的肯定。牛頓在《光學》一、二篇中視光為物質流,即由光源發出的速度、大小不同的一群粒子,在雙折射中他假設這些光粒子有方向性且各向異性。由於當時波動說還解釋不了光的直進,他是傾向於粒子說的,但他認為粒子與波都是假定。他甚至認為以太的存在也是沒有根據的。
在流體力學方面,牛頓指出流體粘性阻力與剪切率成正比,這種阻力與液體各部分之間的分離速度成正比,符合這種規律的(如、空氣與水)稱為牛頓流體。 在熱學方面,牛頓的冷卻定律為:當物體表面與周圍形成溫差時,單位時間單位面積上散失的熱量與這一溫差成正比。
在聲學方面,他指出聲速與大氣壓強平方根成正比,與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他原來把聲傳播作為等溫過程對待,後來 P.S.拉普拉斯糾正為絕熱過程。
(3)牛頓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方法
牛頓在科學上的巨大成就連同他的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和一套初具規模的物理學方法論體系,給物理學及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給18世紀的工業革命、社會經濟變革及機械唯物論思潮的發展以巨大影響。這里只簡略勾畫一些輪廓。 牛頓的哲學觀點與他在力學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開的,一切自然現象他都力圖力學觀點加以解釋,這就形成了牛頓哲學上的自發的唯物主義,同時也導致了機械論的盛行。事實上,牛頓把一切化學、熱、電等現象都看作「與吸引或排斥力有關的事物」。例如他最早闡述了化學親和力,把化學置換反應描述為兩種吸引作用的相互競爭;認為「通過運動或發酵而發熱」;火葯爆炸也是硫磺、炭等粒子相互猛烈撞擊、分解、放熱、膨脹的過程,等等。
這種機械觀,即把一切的物質運動形式都歸為機械運動的觀點,把解釋機械運動問題所必需的絕對時空觀、原子論、由初始條件可以決定以後任何時刻運動狀態的機械決定論、事物發展的因果律等等,作為整個物理學的通用思考模式。可以認為,牛頓是開始比較完整地建立物理因果關系體系的第一人,而因果關系正是經典物理學的基石。 牛頓在科學方法論上的貢獻正如他在物理學特別是力學中的貢獻一樣,不只是創立了某一種或兩種新方法,而是形成了一套研究事物的方法論體系,提出了幾條方法論原理。在牛頓《原理》一書中集中體現了以下幾種科學方法:
①實驗——理論——應用的方法。牛頓在《原理》序言中說:「哲學的全部任務看來就在於從各種運動現象來研究各種自然之力,而後用這些方去論證其他的現象。」科學史家 I.B.Cohen正確地指出,牛頓「主要是將實際世界與其簡化數學表示反復加以比較」。牛頓是從事實驗和歸納實際材料的巨匠,也是將其理論應用於天體、流體、引力等實際問題的能手。
②分析——綜合方法。分析是從整體到部分(如微分、原子觀點),綜合是從部分到整體(如積分,也包括天與地的綜合、三條運動定律的建立等)。牛頓在《原理》中說過:「在自然科學里,應該像在數學里一樣,在研究困難的事物時,總是應當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後才用綜合的方法……。一般地說,從結果到原因,從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論證到最普遍的原因為止,這就是分析的方法;而綜合的方法則假定原因已找到,並且已經把它們定為原理,再用這些原理去解釋由它們發生的現象,並證明這些解釋的正確性」。 ③歸納——演繹方法。上述分析一綜合法與歸納一演繹法是相互結合的。牛頓從觀察和實驗出發。「用歸納法去從中作出普通的結論」,即得到概念和規律,然後用演繹法推演出種種結論,再通過實驗加以檢驗、解釋和預測,這些預言的大部分都在後來得到證實。當時牛頓表述的定律他稱為公理,即表明由歸納法得出的普遍結論,又可用演繹法去推演出其他結論。 ④物理——數學方法。牛頓將物理學范圍中的概念和定律都「盡量用數學演出」。愛因斯坦說:「牛頓才第一個成功地找到了一個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礎,從這個基礎出發他用數學的思維,邏輯地、定量地演繹出范圍很廣的現象並且同經驗相符合」,「只有微分定律的形式才能完全滿足近代物理學家對因果性的要求,微分定律的明晰概念是牛頓最偉大的理智成就之一」。牛頓把他的書稱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正好說明這一點。
牛頓的方法論原理集中表述在《原理》第三篇「哲學中的推理法則」中的四條法則中,此處不再轉引。概括起來,可以稱之為簡單性原理(法則1),因果性原理(法則2),普遍性原理(法則3),否證法原理(法則4,無反例證明者即成立)。有人還主張把牛頓在下一段話的思想稱之為結構性原理:「自然哲學的目的在於發現自然界的結構的作用,並且盡可能把它們歸結為一些普遍的法規和一般的定律——用觀察和實驗來建立這些法則,從而導出事物的原因和結果」。
Ⅶ 我國古代有豐碩的科技成果,為什麼卻在明朝中後期開始走下坡路了
你好!那是因為到了中古時代後期,中國和歐洲社會的對比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和歐洲文學的對比形勢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主要是因為,從15世紀開始,世界歷史出現了重大的轉折。這個轉折首先表現為西歐的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亞洲和中國卻由於多種原因沒有能夠跟上這個變化。因此,便造成了如下結果:在中古時代前期,中國是比較先進的,是走在世界各國前列的;但是到了中古時代後期,中國就漸漸落在歐洲先進國家的後邊了。 由於中國近代的歷史情況與西方相比差異很大,所以中國近代的文學情況與西方相比也迥然不同,具有自己的特點。第一,中國近代文學的產生比西方晚,歷史比西方短。計算起來,中國近代文學的產生要比西方晚四五百年,歷史要比西方短四五百年。第二,中國近代文學的思想傾向一是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民族革命思想,二是反對封建主義、爭取民主自由的民主革命思想。西方近代文學則是資產階級思想的表現。第三,中國近代文學的發展不如西方文學充分,一般說來優秀作家作品的數量不如西方多,質量也不如西方高。 總起來說,在世界各國文學之林中,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當然都不乏像中國這樣的文學大國,如東方的印度、希伯來、阿拉伯、伊朗、日本,西方的希臘、俄國、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不過,若從歷史古老、源遠流長、連綿不斷、興旺不衰的角度來說,能夠與中國文學比肩而立的國家似乎是不多的。有的文明古國的文學產生很早,可是後來中斷了;有的國家的文學曾經在某個特定的時期繁榮過,後來便衰落下去了;還有更多國家的文學產生比較晚,歷史比較短。而中國文學卻始終像是一條日日夜夜奔騰不息的長江大河,盡管中間有過曲折,有過險灘,但是從來沒有出現斷流,瀕臨絕境,而是不斷擴展,不斷壯大。
Ⅷ 「豐碩的成果」中的「豐碩」是什麼意思
豐碩:
拼音:fēng shuò
形容詞:(果實)又多又大(多用於抽象事物):~的回成果答。
詞義:豐富,豐盛。果實又多又大。
造句:
今年的果實格外豐碩。
豐碩的果子壓彎了枝頭 。
近義詞:豐盛,碩大。
反義詞:瘦小。詳細解釋1. 豐滿,肥胖。
唐 李德裕 《次柳氏舊聞》:「 吳皇後 年幼體弱,皇孫體未舒,負媼惶惑,乃以宮中諸子同日生而體貌豐碩者以進。」《明史·楊博傳》:「 博 魁梧豐碩,臨事安閑有識量。」 清 韓菼 《江陰城守紀下》:「 應元 軀體豐碩,雙眉卓豎。」
2. 豐富,充實。
明 歸有光 《宋孺人壽序》:「 閩 之物產,博大豐碩,離奇怪異,荔枝龍眼,海物之珍,溢於大官。」 明 高攀龍 《答吳安節年伯書》:「聖學全不靠靜,但各人稟賦不同,若精神短弱,決要靜中培擁豐碩,收拾來便是良知,散漫去都成妄想,益驗 念菴先生 無見成良知之說也。」
3. 指果實飽滿而碩大。多虛用。
周邨 《<太平天囯歌謠傳說集>序》:「這本《太平天囯歌謠傳說集》是一個比較豐碩的果實。在不久的將來,將有第二個、第三個果實問世。」
Ⅸ 祖德明取得豐碩科研成果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祖德明又名祖德銘(祖德顯),1905年4月9日出生於河北省易縣一個農民家庭里,家境清寒。高小畢業後,考入保定高等農業專科學校附中(又稱甲種實業學校)。他在班上年紀最小,但考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四年中有三年免交學費,並經常得到伙食津貼。中學畢業後,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河北大學農科。1929年大學畢業,留校任助教。一年後,學校組團赴日本參觀,由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農業化學系畢業的孫吉人教授為團長,祖德明申請隨團參觀,得到批准。
在日本參觀結束後,祖德明留下來在東亞預備學校學日語。後又由孫吉人推薦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遺傳育種教研室進修,從事細胞學研究。他很快就掌握了石蠟切片技術,製作的片子清晰可辨,受到誇獎。在導師赴歐美考察期間,祖德明被委託以副手名義協助新任助手掌管教研室的工作。在日本期間,祖德明撰寫了《兄妹配偶之場合雜種自然固定之公式》和《韭花粉的發芽和花粉之壽命與外界條件的影響》兩篇論文,發表在日本《遺傳學》雜志上。前一篇是屬於數學推理的著作,它比該校著名教授宗正雄所著書中引用的公式要完整、簡明得多,而且應用范圍廣。宗教授看後贊嘆不已。祖德明對油菜胚胎學製作了大量切片,並准備寫成論文,後因七七事變而擱置下來。論時間,這項研究在我國學者中應是最早開展的一例。
1936年,祖德明從日本回國,任母校河北農學院遺傳學教授。次年7月,日本侵略軍發動七七事變,當時他正度暑假在家。不久,戰火擴大到冀西一帶。起初,老家易縣有些士紳勾結舊衙役企圖投敵求榮,要拉他下水,迎接敵人,並許以事成後推他當日偽縣長;隨後,當地土匪打著抗日救國的旗號招兵買馬,兩次派人勸他入伙,都被他拒絕了。表現出不為利誘、不怕威脅的民族氣節。1939年陰歷2月,他突然接晉察冀邊區政府電報,約他去邊區工作。其時,他上有年過七旬的父母,下有妻子幼女,但他義無反顧,毅然於翌晨起程,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