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信息技術應用成果《我是什麼》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認識11個生字,會寫8個字。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 了解水的不同形態的變化以及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1. 正確朗讀課文。
2. 了解水的變化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3. 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課時安排] 二課時
[雙色AB案]
A案
[設計思路]:
本教學設計將根據兒童觀察生活,感知生活的特點,以孩子普遍喜愛的謎語導入。在教學生認字的方式方法上,力求做到遵照《課標》隨文識字的要求在讀書中識字。在識記過程中方法多樣,方式靈活,注重培養學生識記漢字的能力。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方面,力求做到少講多讀,引導學生明白不同語句用不同語氣朗讀,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自已感知課文。並利用童趣化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
[課前准備]:
1. 生字卡片,相關課件。
2. 師生收集水與人類關系的相關資料。
第一課時
一、謎語導入
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條謎語,你能猜出謎底嗎?
師說出謎語「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中看不見」,學生猜,隨機板書課題。
二、通讀課文,隨文識字。
1. 學生帶著問題「我是什麼」試讀課文,並圈出文中生字,多讀幾遍。
2. 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仔細聽老師是怎樣把每一個字讀准確的,特別注意生字的讀音。
3. 學生自由大聲讀課文,藉助拼音讀准生字。
4. 開火車認讀帶拼音生詞卡片,師相機指導正音。
重點指導讀准以下字、詞:
zao zai
躁災
暴躁灌溉沖毀災害睡覺散步飄浮
5. 小組分別交流識字方法。
6. 分小組齊讀課文,要求讀准確,讀流利。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三、指導寫字
1. 出示「我會寫」中的字,讓學生自己觀察這些字有什麼特點。
2. 匯報觀察結果,相機引導學生觀察重點字的特點,左右結構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 師范寫字、邊寫邊強調重點:如:「曬」的第九筆是豎彎,沒有鉤;四點底的四點不同的排列方向。
4. 學生描紅、臨寫、自由練寫。教師巡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檢測鞏固識字
1. 點名讀課後不帶拼音的生字詞。
2. 分小組比賽讀,加強記憶。
五、作業
1. 多向交流記字方法(小組交叉交流)
2. 讀自己喜歡的段落給朋友聽。
第二課時
一、言語激趣,引入課文學習.
小朋友,聰明的你知道「我」是什麼了嗎?請你來說給大家聽一聽。
二、抓重點段進行朗讀感悟.
自由讀課文,說說你從什麼地方知道「我」是水的?(找出第三自然段)
1. 自己練讀,評議指導:
你的朗讀很流利,你想聽聽「水」自己是怎麼說的嗎?
2.(課件出示水滴):小朋友,你真聰明,我是水,不過我睡覺的時候,請你讀得再輕一些,不要吵醒我;我散步的時候讀得輕快一些;瞧,我在江河裡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的時候,多自在呀!你能把我讀得活潑一些嗎?再練習練習,你肯定是最棒的。
(課件設計江河裡水流的情景,重點凸現一大滴水珠,並用對話的形式出示它的語言。)
3. 教師范讀,學生練讀。讀出「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時的不同語氣。
4. 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 生自由放聲朗讀
(2). 出示課件:(出示水滴的話)小朋友,我的性格是多變的,你能把我的各種變化找出來嗎?
(課件設計與上同,語言內容變化。)
(3). 生自由找、畫,師隨機板書:(汽、雲、雨、雹子、雪)
(4). 出示課件:你最喜歡我的哪種樣子啊,讀給大家聽聽好嗎?
(課件設計出現江河、小溪、大海三處不同的水珠,形態各異。)
學生分別找出不同自然段進行賽讀、點評。
5. 學習第四自然段
水聽到小朋友們讀得這么棒,都想與你們交朋友了。可是他說作為朋友,還想把他的脾氣告訴你們,你們想知道嗎?
(1)小組合作讀第四自然段,老師巡視輔導。
(2)引導學生在反復練讀中體會水「溫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
(3)提出不懂的詞語,相機理解「溫和、暴躁、灌溉、淹沒、沖毀、災害」等詞語的意思。
(4)根據自己的體會,讀出水不同的狀態和溫和、暴躁的雙面性,齊讀課文。
(5)背出自己喜歡的段落。
三、反饋
通過學習,你知道了什麼知識,懂得了什麼道理?適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培養。
四、拓展思維
1. 水是我們親密的朋友,除了課文中介紹的,你還知道水能幫助人們做什麼好事嗎?
2. 說話練習
用「假如我是水」結合課文中介紹的知識說一段話。
五、作業
1. 把今天新認識的字讀給父母或朋友聽聽。
2. 找找水的資料,看看我國水資源情況怎樣。
B案
[設計思路]:
本教案的主要特點是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讀書,合作識字,自主探究、自主質疑,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等能力。教學中,先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解決課文中會認字,會寫字的基礎知識問題。在此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主讀書,自悟課文內容。小組探究問題,合作解決問題。同時,通過直觀課件的幫助和教師情感語言的渲染引導學生讀中感悟,理解課文,在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個性化朗讀和表演。
[課前准備]:
1. 生字卡片,相關課件。
2. 師生收集水與人類關系的相關資料。
第一課時
一、游戲導入
師生一起做一個猜猜他是誰的游戲(老師描述班上一個學生的相貌,基本性格,讓其他學生猜一猜看是誰。)後,談話:
同學們,今天老師還想把一個調皮可愛的小朋友介紹給你們,大家想認識他嗎?(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 自由讀課文,用筆標出生字、詞語和不懂的地方。
2. 分段讀課文,師生評議讀書情況。
重點強調標出的生字、詞語的字音
如:躁、災、「莊稼」中的「稼」是輕聲。
3. 讀書、質疑
再次讀課文,標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詞語、句子)
三、識字
1. 出示課文中會認字11個,引導學生小組互認。
2. 互相交流記字方法。
3. 請學生當小老師帶讀生字卡片、生字詞。
4. 出示課後「我會讀」中的詞語進行檢測。
5.分組開始比賽讀、隨機正音,表揚。
6.分男女生開火車認讀去掉拼音的生字,檢測生字掌握情況。
四、寫字
1. 出示「我會寫」中的字,學生自由觀察。
2. 學生交流觀察結果。
3.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引導學生觀察重點筆畫:如:「曬」的第九筆是豎彎不是豎彎鉤;「害」中間的一豎上下都要出頭。
4.師示範書寫生字,學生仔細觀察。
5.學生描紅、臨寫,自由練寫。師重點指導「兩點水」和「四點底」的寫法。
6. 教師巡視,師生共同評議。
五、自主學習
1. 用學會的詞語說話,給生字找朋友。
2. 小組合作讀課文,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
3.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可以邊表演邊讀,和好朋友一起讀。
(充分尊重學生意願,鼓勵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和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自主意識。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選擇進行有效地學習。)
六、匯報
各小組匯報自主學習情況
1. 說說你給生字找了哪些朋友。(可以給生字組一些什麼詞)
2. 請你把喜歡的段落讀給同學們聽聽。
3. 試著表演讀。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指名讀課文,師生評議。
二、啟發思考
(一)出示問題
1. 水是怎樣變化的?可以變成什麼呢?
2. 你除了知道水會變化以外,還知道有關水的什麼知識嗎?
(二)小組討論用什麼辦法能弄懂以上的問題。
(三)交流學習方法
1. 小組讀書,邊讀邊找。
2. 用表格的形式表現水的變化。
3. 用圖示表現水的變化過程。
4. 用畫畫的形式體現水的變化。
5. 用查資料反饋的形式理解水的特點。
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方法,給各小組適當指點,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三、合作探究
1. 學生分小組採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進行合作探究。
2. 教師深入各小組,參加各小組的自主學習,因生而易,進行學法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確保自主學習的效果。
四、展示自學成果
1. 分小組匯報自學情況。
(1)讀出水的不同狀態及變化過程。
(2)用圖示法演示水的不同狀態。
(3)分小組讀出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樣子。
(4)用第一人稱的形式介紹水在人類生活中的利弊。
(可以適當改用自己的語言,能簡單復述課文中的主要內容就行。)
2. 教師隨機用課件結合學生的匯報,幫助全體學生鞏固認識,加深理解。
3. 對學生自主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特別表揚會合作,方法新穎的小組。
五、拓展
1. 你還知道水對人類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2. 通過本文的學習,你了解到了水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那麼你了解我們的水資源狀況嗎?
(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樹立環保意識)
六、指導感情朗讀
1. 用課件(課件設計江河裡水流的情景,重點凸現一大滴水珠,並用對話的形式出示它的語言。)「水滴」教我讀書的方式(小朋友,你真聰明,我是水,不過我睡覺的時候,請你讀得再輕一些,不要吵醒我;我散步的時候讀得輕快一些;瞧,我在江河裡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的時候,多自在呀!你能把我讀得活潑一些嗎?再練習練習,你肯定是最棒的。)告訴學生為了體現水在不同狀況下的不同表現,我們讀書的語氣、語速也不一樣。
2. 學生進行閱讀挑戰賽。
七、演一演、背一背
1. 請出代表「水、汽、雲、雨、雹子、雪」的六名同學上台表演讀,可以加上自己的語言和動作。
2. 背出自己喜歡的段落。
八、作業:
1. 收集水與人類關系的資料。
2. 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水的變化,分別畫出水不同的樣子,並分別配上詞語或一句話。
教後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我在這兩套教案的上課伊始,分別採用「猜謎語」和「游戲」兩種兒童喜愛的感興趣的,而且易於接受的形式,導入教學。為學習後面的學習激起了強烈的渴望。
而在形式多樣的閱讀過程中,注入「課評展示」和語言渲染,引導學生邊讀邊理解邊體驗。這一點正是依照《語文課程標准》中「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一要求而設計的,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總結、體驗、感悟。
從學生課堂反映和課後作業情況來看,我的「興趣導入」「注重體驗」的設計效果是非常好的。
B. 信息技術在音樂課堂中是怎樣展現的
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基礎性不是指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是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或者可以說,音樂興趣才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基礎。在課堂上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再現許多看不到、摸不著的現象和場景,改變以往只使用教科書、樂譜、樂器、黑板、掛圖等簡單教具的狀況,使音樂語言變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比如,在教學《說唱臉譜》一課時,可先向學生出示唱、念、做、打四大功夫的視頻片段,為學生創設一種可看、可聽、可感的教學情境,一下子就能激發學生學習京劇的興趣,再讓學生跟著視頻念一念有音調的京劇韻白,看一看京劇的武打動作,做一做京劇的表演程式。這樣,學生就能在輕松、有趣的快樂氛圍中投入到學唱京劇中來。再如,在學唱莫扎特的歌曲《渴望春天》時,可先讓學生想像春天的景色,然後用多媒體播出五月鮮花盛開的畫面。百花盛開,小鳥歌唱,樹林換上綠裝,再伴隨著美妙的音樂,學生彷彿置身其間,體會到兒童渴盼春天早日來臨的迫切心情,立刻就能激發起學習這首歌曲的興趣。又如,在教學《喜樂年華》一課時,可先展示「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對接」的視頻及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因祖國的強大而帶來的驕傲與自豪,學生在心中充滿勝利豪情和成功喜悅時學唱歌曲,學習興趣一定十分濃厚。
引導學生在學習音樂中感受美
眾所周知,中小學音樂教材只能記述文字、符號、樂譜這類可看的內容,而不能表現出它們所代表「音」的可聽的內容。在課堂中,如果僅僅讓學生依賴於課本上的文字、符號、樂譜等內容學習,只能把學生帶入枯燥無味的文字怪圈中,隨之就會產生乏味、厭煩、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態度渙散的現象。因此,教師要將鮮艷的圖片、新穎的譜面、重點突出的文字說明引入學生的視野,並利用計算機對音樂的聲音進行數碼採集、編輯處理,使看與聽結合起來,盡量讓學生處於聲、韻、義融為一體的興奮狀態,加強對音樂的感受,以樂激情、動情生悟。比如,在欣賞《草原放牧》這首琵琶協奏曲時,可運用多媒體技術將一幅幅草原風光圖展現在學生面前,形象的畫面和教師生動的語言描述,隨著音樂的展開而同步進行。學生一邊聆聽優美的音樂,一邊看著栩栩如生的畫面,感受著教師美好、生動而又富於情感的表情和語言,隨著音樂的起伏、動聽的旋律,學生彷彿置身於優美的情境之中,充分感受音樂的美。再如,在教學《雪絨花》一課時,可先讓學生欣賞《音樂之聲》的片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自然過渡到聽影片中的一首歌曲《哆來咪》,再用圖片引出雪絨花,最後在學生學會唱《雪絨花》後,看電影片段,欣賞其中的《孤獨的牧羊人》,引導學生比較分析三首優美的歌曲,學生就能更好地感受到音樂帶來的美。
引導學生在學習音樂中想像美
想像力是審美思維過程最基本的品質,培養學生藝術的想像美,可以有效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智慧。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有利於學生建構知識的教學情境,不僅能發展學生的藝術思維和欣賞能力,更能有效促進學生的想像力。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西洋管弦樂隊中的木管樂器組》一課時,藉助多媒體把教學內容整合成「西洋木管樂器王國」,這里有各種木管樂器實物圖片,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了樂器的外形結構。音色辨別時,學生只要點擊任何一種樂器的圖片,便可聽到對應的樂器聲音,同時還有名家演奏這些樂器及名曲的MTV。學生欣賞樂曲時,時而有音無畫,便於他們想像音樂中的情景;時而有畫無音,便於想像畫中的氣氛;時而音畫同步,便於感受音樂情感。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把抽象的教學內容賦予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使學生對作曲家描繪的畫面展開想像,從而增強了感知力,培養了對音樂美的想像力。再如,在欣賞小提琴獨奏曲《蜜蜂》時,一位教師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小提琴,了解小提琴的形狀及音色特點,然後在快速、急促的音樂聲中,依次出現一幅幅小蜜蜂活潑輕盈飛舞的畫面,從作品本身的意境出發,再引出一段優美的旋律,讓學生想像靜謐、安詳的森林清晨,小蜜蜂在美麗的花叢中愉快地採集花蜜。活潑的旋律、歡快的音樂牽動著學生的心,他們也不自覺地跟著快樂起來。多媒體畫面的運用,烘託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在生動、協調的情境中放飛了想像的翅膀,在音樂的世界裡盡情遨遊。
引導學生在學習音樂中表現美
表現音樂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離開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就是一句空話。引導學生參與音樂藝術實踐活動,除了要選擇有藝術價值的表演曲目外,還要注意活動形式的趣味性以及學生參與活動的廣泛性。其中,活動形式的趣味性是直接調動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最大動力。所以,利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課件,能使學生直觀、清晰地了解歌曲或樂曲,從而調動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在充分欣賞了音樂之後,教師要通過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資源,使學生產生極大的表現慾望,並通過對歌曲的深入理解,使學生能夠准確地表現音樂情感和刻畫音樂形象。比如,在演唱《游擊隊歌》時,可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地描繪游擊隊員由遠到近,再由近到遠的音樂形象。學生在觀察並學習歌曲後,會很准確地用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的方法處理演唱歌曲,並用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用靈活的動作表現游擊隊員機動靈活、神出鬼沒的英雄形象。
引導學生在學習音樂中創造美
奧爾夫說過:「讓孩子自己去實踐,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傳統的音樂教育,往往過分強調基本音樂知識的傳授和基礎音樂技能的培養,看不到學生進行創造性音樂活動的潛在本能。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不僅能聽音樂,還能積極地創造音樂。比如,教學《裝扮藍色地球》這首歌曲時,一位教師將景色的視頻錄像製成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一進課堂就被野蜂飛舞、鳥兒歌唱、太陽溫暖、山谷蔥蘢、紫羅蘭開放的大自然景色所吸引,進入悠閑自得、心曠神怡的審美意境之中。學生們的情緒很快高漲起來,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旋律表現出歡樂舒暢的動作。隨後,教師讓學生進行互相交流,只需輕點滑鼠就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愛的「一景」,通過目視、耳聽、口唱、體動等多種信息渠道自主學習歌詞,去充分欣賞、想像和入情入境地體會歌詞的意境,較好地培養了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有助於擴展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容量,豐富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手段,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作為音樂教師,要努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點,促進學生音樂素養和人文素養不斷提高。
C. 如何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音樂教學中
「音樂教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音樂課程在新形勢下應當注重倡導關注學生的發展,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獨特性,發掘生命的創造性,讓小學生的興趣和嚮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創造在生機勃勃的課堂環境中煥發和飛揚起來。」課堂教學形式的豐富,內容的形象,情感價值的直觀體現是音樂課堂教學的要求,這也是讓學生從音樂中感受,從音樂中體驗美,從而使學生身心得到愉悅,使學生充分領悟音樂的魅力。另外,現在學生的知識來源豐富,不僅僅局限於報刊雜志和廣播電視,所以做為一名音樂教師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不光使學生的視野得到開拓,使許多抽象的音符變得簡單明了,便於理解,同時還會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引導學生理解音樂的內涵與意義。
當然,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應該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不能因為用而用。我們常常看到教師一節課僅僅依靠課件、視頻、錄音機來授課,而傳統的示範唱、領唱、指揮、節奏,甚至於板書消失得無影無蹤,使人感到這堂音樂課是不是誰都能來上,教師的個性,教師吸引學生的基本功,教師組織教學引領學生學習的通通都不重要了嗎?這就是,突然沒電了,這課也別上了。所以,信息技術的運用應當有個度,應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
首先,新授課的運用,要有分寸感,要合理。
眾所周知,音樂中歌曲的教學是學習的音樂的基礎,從簡單的音符開始,再到旋律的節奏感,最後到歌曲情感的體驗,歌曲的拓展,這些內容使課堂內容極其豐富,所以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讓課堂教學更加形象,對於學生理解處理情感有很大的幫助。
比如,教學一年級《小青蛙找家》,如果單一教學這首歌,相信學生也可以很快學會,但是學習的效果不會多好,所以,導課中,課件中傳來各種小動物的叫聲,讓學生猜一猜,之後動畫視頻出現一片美麗的荷塘中,一片又大又圓的荷葉上一隻小青蛙在歌唱。這樣通過課件的導入,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提了起來,課堂的教學有了一個好的開端,之後的教學水到渠成。
接下來,就要談度這個問題,如果教師按照這樣的發展展開《小青蛙找家》這節課,不彈琴,不范唱,不打節奏,不用小樂器練習拍子,完全依靠課件、錄音機,而教師只是一個將這些電子設備聯接起來的人,有什麼意義,學生是否可以真正從內心情感中體會到這首兒歌的可愛呢?所以,教師個人魅力的體現恰恰不需要用信息技術手段。反復的范唱試唱,教師的豐富情感表現直接感染著學生;學生最喜歡的小樂器打擊節奏,還有學生最喜歡的音樂游戲和角色扮演,邊唱邊跳邊表演,這時的課堂教學效果顯著,學生很快就體會到小青蛙歡快的心情了。
所以說,新授課中信息技術的運用不能掩蓋住了學生的表現,更不能掩蓋住教師的教,學生是和人來學習,不是和機器,所以教師的人格魅力,情感價值在課堂上直接影響著學生,使學生真正受益的是教師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後將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將學習方法滲透給學生,將音樂的美感影響給學生。
其次,欣賞課的運用,要內容豐富,要恰當。
當然,音樂課並非都是新授課,欣賞課也佔了很大比重,這時信息技術手段可以適當的多用一些,尤其是中高年級的欣賞課時,教師的講解只能起到引導與提示的作用,而當學生達到一定認知能力的時候,體驗音樂的美感就有了千差萬別,如同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讀《紅樓夢》都有不同的感悟一般。
比如四年級《彼得與狼》這一課中,各種樂器的運用是教師拿嘴講不清楚的,而且教師也不一定有這樣的本事,能將每一件樂器都熟練掌握。所以,當比較抽象的欣賞交響樂,配以合適的畫面,信息技術就是最好的幫手。反復欣賞過樂曲後,教師引導學生認真聽裡面都會出現哪些樂器,之後,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聽和看各個樂器在單獨演奏的特色與特點,讓學生學著分辨,通過聽和看還體驗樂器的不同點與與眾不同的特色。之後,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體驗樂曲的故事背景、創作情況以及所表現的情感,最後,再聽,再看,從而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與收獲。最後,可以通過引深,來體驗作家其它作品。
所以,欣賞課大可多用來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未知的知識,從而體驗來自於世界知名樂曲帶來的美感和愉悅心情。
因此,基於這兩點,我們可以看出一位音樂教師,應該用個人高超的音樂素養來折服學生,讓學生欣然地接受你音樂上的造詣,喜歡你的課,才能上好你的課,而信息技術手段只是一個助手,僅僅是應教學需要來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僅僅是一樣比較好用的教具而已,所以,音樂教學要處理好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真正做到既使學生得到的美的感受,愉悅身心,獲得知識,又讓教師開開心心上好課,不斷展示個性,激發教學的熱情與積極性,這難道不是我們教學的目的嗎?
D.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小學開設音樂課堂的主要目的是從小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素質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但是,目前我國很多學校在教學中都存在一些問題,音樂課堂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教學方法存在些許不足,雖然信息技術已經逐漸使用,但是並未對教學效果帶來很大的改善,導致學生對音樂的接受水平還比較低。只有充分發揮、正確利用信息技術,改善這些問題,才能使音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1 目前我國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從目前許多小學教育的結構來看,大部分學校雖都設置了音樂教學課堂,但是教學效果卻不明顯,甚至有的課堂形同虛設。我國小學音樂教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教學設備、音樂器材缺乏。部分學校缺乏基本的教學設備,如專用音樂教室、教學音響設備等,音樂器材也存在缺乏情況,如鋼琴、手風琴,等等。②課時量少。大多數小學一般每周只安排兩節音樂課,有的學校教師甚至連這兩節課也要佔用,去上其他的主課。③教師水平有限。很多學校的音樂教師奇缺,一些學校只有一名教師,有的甚至沒有,由其他學科的教學兼任。④教學方式不正確。一些學校由於受到設備缺乏等條件的限制,音樂課只是在各自的教室裡面上,教學內容就是教學生唱幾首簡單的歌。不僅枯燥無味,而是忽視了音樂教學的目標和方向,沒有達到開設音樂課程的目的。⑤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沒有充分發揮。一些學校的音樂教師只會簡單演示,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的其他優勢如高效、模擬情境、資源豐富等都沒有體現。
2 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方式不可比擬的優勢,如信息技術可以跨越時間、空間的界限,能夠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直觀、形象地展示信息,等等。因此教師要能夠合理並且善用這些優勢,就能在音樂課堂上發揮信息技術的魅力,同時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率。筆者認為,從當前音樂教學的現狀來看,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2.1 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同時要加強自身信息技術應用的能力
在新時期,尤其是新課程標准實施以來,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要把音樂課當成一堂實實在在的課重視起來,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要與時俱進,學會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探索新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
2.2 教師要善用信息技術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
在傳統的教學中,音樂教學呈現出設備不足、課時量少、教師音樂水平不足的問題。在教學設備方面,一方面學校要加大設備的引進,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模擬情境或展示樂器,讓學生能夠通過信息技術來認識並了解這些未知的東西,從而增加學生的音樂視野,讓學生明白音樂並不是僅僅通過模仿來學會唱歌就可以的,而是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內容;針對課時少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簡化教學內容,減少不必要的板書或闡述時間,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豐富的教學資源來擴充教學容量;在教師音樂教學方面,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去查找一些優秀的教學案例,結合自身教學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整理規劃,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師的教學相長。
2.3 利用信息技術優化音樂課堂
2.3.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在音樂教學中如果教師注意音樂審美教學的培養,就可以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但是,教師就先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驅動下,讓學生自主學習、思考,自然而然地培養自己對於音樂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教授《新年好》這堂課時,教師事先可以從互聯網下載一些關於新春的圖片和視頻,營造新春的氛圍,同時配備一些輕松活潑的音樂,讓學生先感知這些音樂歡快的旋律,體會這種歡樂的氣氛,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記憶深刻,了解了歌曲的內容和意境後,學起來也事半功倍,同時還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對於音樂的認知和藝術情感。
2.3.2 網路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感受不同音樂的魅力
除了教師要在遵照新課程標准所設定的目標計劃與任務下進行合理、完善、科學的教學體系建設外,還可以在基本樂理、視唱等平時的音樂教學中涉獵一些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或不同風格的音樂,讓學生鑒賞。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網路從國外歌曲中選擇一些經典的、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的音樂進行賞析和學習。
3 結語
整體來說,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按照新時期新課改教學目標的要求來實施自己的教學任務,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來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以豐富多彩、輕松和高效的教學方法來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和學生們一起在音樂學習中得到共同進步和發展。
E. 現代信息技術的成果應用成果哪些
20世紀最重大成就之一是計算機的發明和計算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2、兩個理論:內相對論與量子論容
3、三項突破:核能利用, 空間科學, 基因序列
4、四個模型:誇克模型, 宇宙大爆炸模型, 地球板塊模型,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