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侵犯公民智力成果權和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典型案例(精簡到200字)
某市場女士日前在商場服務專櫃特價區話130元買了一條褲子。回家試穿後發現褲子太大,於是到商場要求再換一條,卻遭到拒絕,理由是「特價商品售出概不退還。」 -----關於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甲先生為一位書法家。1990年3月,已先生經甲先生的一位朋友介紹找甲先生求一幅書法字。甲先生看到朋友面子上,立即給乙先生寫了一幅字:「交天下友,做驚世人」。1993年5月,在沒有徵得甲先生同意的情況下,乙先生將甲先生的題字給了A旅行社,讓A旅行社印製在旅行手提袋上作廣告用語,乙先生獲得了三千元的報酬。A旅行社共印製了這種帶有「交天下友,做驚世人」題字的手提袋5萬個。
1994年8月10號,甲先生從一位朋友處看到了自己手跡題字的A旅行社的手提袋,很生氣,立刻與乙先生聯系,要求乙先生和A旅行社給個說法。但A旅行社認為,本旅行社是花3千塊從乙先生那裡買來的,已經獲得了乙先生的授權,所以本旅行社的使用行為是合法的,不構成侵權。乙先生則認為,甲先生的題字不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無著作權,而且該題字的物權是自己的,自己有權同意A旅行社使用,並獲得利益,不存在侵權的問題。
在協商無望的情況下,甲先生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著作權侵權訴訟。------關於侵犯智力成果權
⑵ 如何從法律角度評價侵犯隱私權和智力成果權的案件
1.隱私權是法律保護的民事權利之一。(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參見網路)
侵犯隱私權會受到民事賠償。
2.智力成果權即是知識產權( 英文為「intellectual property」,德文為「Gestiges Eigentum」,其原意均為「知識(財產)所有權」或者「智慧(財產)所有權」,也稱智力成果權。在我國台灣地區,則稱之為智慧財產權。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知識產權屬於民事權利,是基於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的統稱。有學者考證,該詞最早於17世紀中葉由法國學者卡普佐夫提出,後為比利時著名法學家皮卡第所發展。
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或法人等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對其從事智力創作或創新活動所產生的知識產品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又稱為「智力成果權」、「無形財產權」,主要包括發明專利、商標以及工業品外觀設計等方面組成的工業產權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攝影等方面的作品組成的版權(著作權)兩部分。參見網路)
侵犯知識產權不僅會受到民事賠償,行政處罰,達到一定程度還會受到刑事處罰。
⑶ 調查身邊侵犯我們的財產權或智力成果權或消費者權的事例
某市場女士日前在商場服務專櫃特價區話130元買了一條褲子。回家試穿後發現褲子太大,於是到商場要求再換一條,卻遭到拒絕,理由是「特價商品售出概不退還。」
⑷ 求一件近兩年被侵犯人權的事件,案例或新聞。
原標題: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呼籲中非共和國沖突各方立即停止侵犯人權暴行
國際在線消息:據新華社電,聯合國人權理事會20日在日內瓦通過決議,呼籲中非共和國沖突各方立即停止侵犯人權的惡行與各種暴力行為。
人權理事會當天在日內瓦萬國宮舉行第20次特別會議,討論近來陷入武裝沖突的中非共和國的人權狀況。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致會議的信中稱中非共和國陷入危機,急需國際社會及時、具體的反應,他還呼籲沖突各方應立即停止暴力與復仇行為。當天有10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在會議上發言,一致譴責該國武裝沖突各方針對平民的暴力行為。
人權理事會任命一名聯合國獨立專家,前往中非共和國調查戰亂中各方侵犯人權的暴行。人權理事會呼籲有關各方與獨立專家合作,並要求獨立專家於今年3月向人權理事會提交有關報告。
同一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日內瓦發布公報,呼籲國際社會關注中非共和國兒童命運,為該國兒童提供保護與幫助。公報說,過去幾個月,該國230萬兒童受到武裝沖突影響甚至在沖突中死傷。此外,學校關門停課、許多醫療機構被洗劫一空、供水系統受損嚴重,兒童無法得到清潔飲用水。今年3月,該國將進入雨季,兒童的處境更加堪憂。
或者就直接寫關於 美國竊聽 啊
⑸ 列舉侵犯智力成果權案例拜託了各位 謝謝
這幾個都是關於知識產權方面的大案·番茄花園侵權案 ·中國第一內股歌案―「死了都不賣容」遭網路侵權 ·騰訊遭「珊瑚蟲」侵權案 ·萬艾可專利糾紛案--近年來最大的一起專利復審案 ·5家世界著名品牌公司狀告北京秀水街案 ·朗科起訴美PNY公司案——中國企業境外專利維權第1案 ·葉辛剽竊會員作品案——中國作協副主席葉辛涉嫌剽竊案 具體案例 可以到 http://www.law-star.com/cac/c20.htm 查詢
⑹ 求一篇關於侵犯著作權的案例及分析
首先你要清楚什麼要件才算侵犯著作權。
侵犯著作權的構成條件
著作權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侵犯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權益,情節嚴重的行為。我國《著作權法》第15條、第16條規定了15種侵犯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權益的行為,但是根據本條規定,只有下列四種侵權行為可以構成本罪:
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的行為。
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即指未經過著作權人的同意。著作權人一般指作者,也可能是其他依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根據《著作權法》規定,由法人或非法人單位主持,代表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意志創作,並由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非法人單位視為作者,享有著作權;演繹作品著作權由演繹人享有,合作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如其中的作品可以單獨或分割使用的,其作者可以單獨享有著作權;電影、電視、錄像作品的導演、編劇、作詞、作曲、攝影等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其他權利由製片者享有,如果劇本、音樂等可以單獨使用的,其作者有權單獨行使其著作權。任何未經上述人員同意而使用其作品的,均屬於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的行為。
根據《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規定,復制是指以印刷、復印、臨摹、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多份的行為;發行是指為滿足公眾合理需求,通過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眾提供一定數量的作品復印件。根據本條規定,復制與發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整體行為,應同時具備才構成本罪,如果僅僅具備其中一個方面的則不符合本罪行為特徵。當然不同行為人事先通謀而分別實施復制、發行的,屬於共同犯罪,仍然可以構成本罪。
2、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行為
出版是指把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的行為。出版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復制發行。出版者出版圖書,一般需要經著作權人授權而取得對作品的專有出版權。專有出版權是指出版者對著作權人交付的作品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地點以原版、修訂版方式製作成圖書並予以發行的獨占權利。它是一種與著作權有關的重要權益,同樣具有排他性,他人不得行使,否則構成侵權。
3、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行為
這是一種侵犯錄音錄像製作者著作鄰接權的行為。錄音錄像製作者即製作錄音錄像製品的人,由於他們不僅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更付出了相當的獨創性勞動,對其製作的音像製品也依法享有許可他人復制發行並獲得報酬的權利,他人未經許可復制發行其音像製品的,當然是對其權利的侵犯。
4、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行為
這是一種借他人之名非法牟利的行為。它不僅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 (主要是署名權),而且必然會影響他人美術作品的銷售,從而間接侵犯他人的財產權。同時這種行為還欺騙了社會公眾,對我國文化市場秩序具有相當的危害,因此應予以懲治。
值得探討的是,本條把「製作」與「出售」以頓號分開作並列規定是否意味著有其中之一行為即可構成本罪?我們認為,結合構成本罪的前面三種行為方式,此處應理解為「製作並出售」或「為出售而製作」才構成本罪,這樣其與「復制發行」和「出版」一樣作為本罪在客觀方面的行為表現之一才有其合理性。從主觀上看,也只有既製作並出售或為出售而製作才能表明行為人具有營利的目的。
根據本條規定,上述四種情形還必須是違法所得的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才構成本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侵犯著作權的犯罪的決定)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規定,個人違法所得數額在二萬元以上,單位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屬於「違法所得數樁較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有其他嚴重情節」:因侵犯著作權曾經兩次以上被追究行政責任或者民事責任,又侵犯著作權的;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十萬元以上,單位非法經營數額在支十萬元以上的;造成其他嚴重後果或者具有其他嚴重。
⑺ 社會上有哪些侵犯智力成果權的行為
所謂的智力成果一般就是指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一般又可以分為著作權、商標權、專回利權等,侵犯智力成答果權的表現為:
1.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
2.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
3.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
4.假冒他人專利;
5.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的;
6.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7.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
8.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
9.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10.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11.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
12.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的,以侵犯商業秘密論。
⑻ 關於侵犯著作權的案例分析
1、李復某說法不合法。根制據《著作權法》第二條:「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故李某抗辯理由不成立。 2、李某侵犯張某著作權。適用於《著作權法》第四十六條第一款第五項「剽竊他人作品的」侵權情形(李某未經張某許可,原封未動照搬其作品,用於商業活動)。 3、李某的商標專用權有效期為2002年2月10日至2012年2月09日止享有商標專用權(李某勝訴); 商標被撤銷、不保留申請記錄,不享有商標專用權(李某敗訴,商標被商評委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