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科技發展成就(簡要)
三十年來科技發展所取得的成就
一、 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屢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對科技事業的投入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首先,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最新數據顯示,全國財政科技撥款總額達到了2581.8億元,比上年增加468.3億元,增長22.2%,繼續保持2000年以來的高增長態勢。財政科技撥款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為4.12%。
其次,截至2008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4600萬人,其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數約為2000萬,本科及以上學歷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經趕上並超過美國。R&D人員總量為196.5萬人年,R&D科學家工程師總量達到159.2萬人年。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人員分別為15.4萬人年、28.9萬人年和152.2萬人年。中央政府研究機構從業人員達到61.5萬人,科技活動人員48.8萬人,科學家工程師達到37.3萬人。研究機構的科技活動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有2.59萬人,具有碩士學位的人員有7.22萬人。研究機構R&D經費達到811.3億元,R&D人員為26萬人年。研究機構用於R&D活動的經費占科技活動支出的比重達到了65.4%。
二 、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企業在科技活動中的主題地位日益顯現
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
據2008年數據統計顯示,全球研發經費突破一萬億美元。中國R&D經費總支出為4616.0億元,位居世界第四位。R&D經費與GDP之比為1.47%。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籌集總額達到5220.4億元,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額達5040.7億元,R&D經費支出2681.3億元,R&D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為0.84%。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R&D人員在三大執行部門的分布情況是:企業約佔73.2%,研究機構佔13.2%,高等學校佔13.5%。研究機構自1999年進行改制改革以來,其R&D人員數量佔全國的比重一直在下降,高等學校的R&D人員雖然數量增長,但佔全國的比重同樣在逐年下降,唯有企業R&D人員數量及其佔全國的比重在不斷增長。我國企業R&D人員佔全國總量的比重於2000年達到50%,此後這一比例持續上升,2008年上升到73.2%,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從R&D人才隊伍的分布看,企業已經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全國R&D人員的增長主要來自企業。
三、 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為跟蹤世界靠科技發展前沿,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二十多年來,863計劃順利實施,使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製、微電子裝配、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生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生長點,培養和聚集了一批高技術創新性人才和團隊,為我國高技術研發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據統計,2008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到7574.2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3%,其中出口額4156.1億美元,進口額3418.2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5%和19.1%。貿易順差繼續增大,達到737.86億美元,是上年的1.21倍。外商獨資企業占高技術產品出口與進口的比重為67.6%和62.6%。進料加工貿易在出口額中所佔比重為71.7%。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領域出口額達到3084.5億美元,占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74.2%。
四、 科技產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振奮人心。
(一)科技獎勵凸現成就,重要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我國共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十二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獎勵。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二)各個領域碩果累累,重大成果影響深遠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神七上天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義。「神舟」七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中的第一階段最核心、最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是為我國建立宇宙空間站打好前哨戰,在我國航天事業三部曲中屬於承上啟下重要作用。神舟七號首次搭載三名航天員升空,並且在軌運行中要實現一名航天員出艙行走,並釋放一顆伴飛小衛星。這意味著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在太空中留下中華民族的腳印,也為今後的載人航天後續工程及其以後的探月工程和遠地外太空探測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開端。在國防領域方面,則標志著我國已經初步具有進行太空防衛戰的能力。神舟七號和神舟六號飛船一樣,具有太空變軌能力,這對突破敵方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釋放伴飛小衛星,則預示著中國已經具有了在太空獵星的能力。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責任制),二靠袁隆平(雜交稻)。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他的另一個稱號是「中國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B. 我國的重大科技成果有什麼。簡寫
中國有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一、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
二、殲內20成功亮相珠容海航展
三、神州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
四、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五、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六、繪制全新人類腦圖譜
七、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
八、高鐵總里程達兩萬公里。
九、中國造出世界最大起重船。
十、「高分」家族新丁雷達遙感衛星高分三號
C. 我國地質科技投入產出狀況
(一)我國地質勘查行業投入狀況
我國地質勘查投入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地質勘查工作費用從2005年開始,費用增長速度明顯加快。2009年,地質勘查工作費用達830億元,為2000年的3.8倍。近年來,我國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態勢,從業人員從2000年的25萬左右,增長到2010年的62萬左右(圖2-9、圖2-10 ,表2-12)。
圖2-9 2000~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工作費用變化
圖2-10 2000~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狀況
表2-12 2000~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從業人員與工作費用
資料來源:2001~2011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二)我國地質科技投入狀況
1.人力投入狀況
我國的地質勘查技術人員大量聚集在國有地勘單位,2007年全國從事地質勘查工作的在職職工為63.08萬人,其中屬地化、中央管理和科研院所等國有地勘單位的在職職工為35.84萬人,在國有地勘單位的在職職工中地質勘查技術人員為11.94萬人,佔33.3%(王東雲,2007)。
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研究與開發機構共53 所。近10年來,盡管我國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快速增加,但是地質勘查行業中科研人員增長緩慢,甚至出現總量下降趨勢。我國地勘行業R&D人員主要從事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工作,應用研究人員在2004~2008年之間,一直占據50%以上的高比例;試驗發展研究人員也呈明顯的逐年上升趨勢,在2009年,更是超過了應用研究人員的數量;而基礎研究人員則比例偏低(圖2-11、圖2-12 ,表2-13)。
圖2-11 2002~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研究與開發機構R&D人力資源投入情況
圖2-12 2002~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研究與開發機構R&D人力投入類型分布
表2-13 2002~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研究與開發機構R&D人力資源投入情況單位:人
資料來源:2003~2011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2.資金投入狀況
地勘投入主體與我國地質工作的體制和機制緊密相關,經歷了三個主要歷史階段的變更。計劃經濟時期,地質工作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即地質工作所需要的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地質勘查資金,全部由國家統一分配,地質工作費用主要來源於中央財政撥款,完成地質成果上交國家,由國家無償向使用者提供,充分體現了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從1978~1998年,在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換時期,我國地質工作體制和機制發生了變化,地質工作改革明確提出地質工作要實行「三化」,即地勘單位企業化或部分地勘單位企業化,地質成果商品化或部分地質成果商品化,以及地質工作社會化,在實踐中由政府出資地勘費,再通過地質成果有償使用,收回地勘費,探索了地勘單位由事業向企業轉化的路徑;1999年以後,改革不斷深化,尤其是地勘單位屬地化管理後,地質工作體制改革已邁出重要一步,初步實現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地質工作兩級管理的體制框架初步建立、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取得了寶貴經驗、礦業權交易市場初步建立、勘查投入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2001~2008年,我國地質勘探研究與開發機構R&D經費呈逐年上升趨勢,平均每年保持47%的增長幅度,其中,2006~2008年這三年的發展速度明顯快於之前的幾年。在經費來源的渠道上,政府的資金投入仍佔有絕對的主導地位,2008年,政府資金達16億元,占總經費的80%(圖2-13 ,表2-14)。企業資金、金融機構以及其他渠道的資金投入增長速度逐漸加快,資金來源多元化。
表2-14 2001~2008年我國地質勘查R&D經費來源單位:萬元
續表
資料來源:2002~2009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0年、2011年統計年鑒未統計此項目)。
圖2-13 2001~2008年我國地質勘查R&D經費總額
3.經費支出狀況
我國地質研究與開發機構經費支出情況總體上逐年增加,從2006年開始,支出費用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平均每年增長約34.4%。基礎研究工作的支出費用增加幅度很小,2002年占總支出的1/3 ,2010年僅占總支出費用的1/10。應用研究的費用增長速度較快,2010年應用研究費用為2.8億元,是2002年費用的11倍,佔到總支出費用的1/4左右。試驗發展費用近年來也保持穩步增長趨勢,2010年費用為2002年的12倍左右(表2 15 ,圖2-14)。
表2-15 2002~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R&D經費支出單位:萬元
資料來源:2003~2011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圖2-14 2002~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R&D經費支出按研究類型分布情況
(三)我國地質科技成果現狀
地質科技成果是政府決策、科研工作和礦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國地質勘查科研課題數目在2003~2006年、2008~2009年兩個階段呈上升趨勢,其中,2009年科研課題數目增長速度飛快,漲幅為61%。地質科技論文呈現快速增長,論文的發表與科研項目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但是,近十年來,科技著作、獲獎成果數目變化趨勢並不明顯(圖2-15 ,表2-16)。
圖2-15 2000~2010年地質勘查科技活動成果
表2-16 2000~2010年地質勘查科技活動成果
續表
資料來源:2001~2011年《國土資源統計年鑒》。
「十一五」期間,國土資源部牽頭承擔了國家「863」、「973」和支撐計劃等20多項重大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9項。在土地、礦產與海洋資源、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地球科學前沿等領域取得了一大批理論和應用成果,為國土資源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撐。其中,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在資源調查、評價、管理與保護中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高新技術的應用,推動地質找礦實現突破,創新了中國區域成礦理論,深化了中國地質構造體系的認識,建立了一批重要成礦區帶找礦模型,構建了高效的勘查技術體系,在雲南紅河等地建立了勘查示範研究基地,在四川攀枝花、西藏驅龍、雲南普朗、新疆彩霞山、內蒙古畢拉格、遼寧大台溝等20多個靶區、礦區深部或外圍獲得找礦重大突破。
《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統計分析報告》中提到,截至2010年10月31日,2010年在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登記成果共計215項,登記總數比上年度增加了30.5%。其中,應用技術類成果134項,占登記成果總數62.3%;基礎理論類成果46項;軟科學類成果35項。
2010年成果評價方式呈現「以驗收為主,鑒定和評審為輔,其他評價方式並存」的狀態。2010年登記成果按照第一完成單位統計,由省(區、市)國土資源廳(局)登記成果127項,占登記成果總數的59.1%;由部直屬單位登記成果53項,占登記成果總數的24.7%;相關院校登記成果16項,由其他單位登記成果19項(表2-17)。
表2-17 2010年科技成果完成單位
D. 我國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專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屬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4)我國科技成果產出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E. 我國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5)我國科技成果產出擴展閱讀:
科技成果轉化率
與美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對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強調帶有一定的「中國特色」。之所以國內仍在強調「科技成果轉化率」,是由兩個因素促成的:一是很多項目在立項時沒有考慮項目的商業化前景,或者一開始覺得有商業化價值,但在項目實施之後發現沒有商業化價值;二是一些項目盡管有商業化前景,但大學、研究所沒有動力去推行,致使轉化率低。
中國對「轉化率」的強調,恰恰說明中國的科研不是面向市場的。中國的科研依靠國撥經費,所以會特別強調要轉化。
國外特點
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並不存在成果轉化方面的問題。因為他們的科技成果本身就是面向市場的,科研成果研發出來就直接面向生產線,否則對於作為科研投資主體的企業來說,資金就「打水漂」了。
中國科技研發投入快速增加,2011年超過一萬億,佔GDP的1.98%,但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應用技術的問題十分突出。中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40%的水平。
F. 近年來我國的三大重大科技成果
截止2018年底,我國有許多重大科技成果,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墨子號量子衛星、復興號動車組、港珠澳大橋。
1、墨子號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如果說地面量子通信構建了一張連接每個城市、每個信息傳輸點的「網」,那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像一桿將這張網射向太空的「標槍」。當這張縱橫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網」織就,海量信息將在其中來去如影,並且「無條件」安全。
2017年1月18日,中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4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正式交付用戶單位使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等單位相關領導在交付使用證書上簽字 。
2019年1月31日,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中國研究人員2019年2月14日在美國華盛頓說,「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預計將超出預期壽命、繼續工作至少2年以上,並展開更多國際合作。
2、復興號
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是中國標准動車組的中文命名,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動車組列車。
英文代號為CR,列車水平高於CRH系列。三個級別為CR400/300/200,數字表示最高時速,而持續時速分別對應350、250和160,適應於高速鐵路、快速鐵路、城際鐵路。早期的兩個型號是紅神龍CR400AF和金鳳凰CR400BF。復興號CR400系列是上檔時速400公里、標准時速350公里。
在350公里時速下復興號與和諧號CRH380相比,總能耗下降了10%。復興號從30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時速,能耗大概增加20%-30%。因為京滬高鐵客流量佔中國高鐵客流量的六分之一以上,沿線經濟能力強和需求強,所以中國鐵路總公司在京滬高鐵逐步恢復350時速,其它線路則視條件而定 。
2018年7月1日起,全國鐵路實行新的列車運行圖,16輛長編組「復興號」動車組首次投入運營。8月1日,京津城際鐵路上運行的動車組列車已全部更換為「復興號」。
2018年12月9日,「復興號」中國標准動車組項目獲第五屆中國工業大獎。 2018年12月24日,時速350公里17輛長編組、時速250公里8輛編組、時速160公里動力集中等多款「復興號」新型動車組首次公開亮相。
3、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中國廣東省伶仃洋區域內,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環段。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於2017年7月7日實現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於2018年2月6日完成主體工程驗收; 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開通運營。
港珠澳大橋東起香港國際機場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島,向西橫跨南海伶仃洋後連接珠海和澳門人工島,止於珠海洪灣立交;橋隧全長55千米,其中主橋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工程項目總投資額1269億元。
2018年12月1日起,首批粵澳非營運小汽車可免加簽通行港珠澳大橋跨境段。
港珠澳大橋因其超大的建築規模、空前的施工難度以及頂尖的建造技術而聞名世界;大橋項目總設計師是孟凡超, 總工程師是蘇權科,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是林鳴。
(6)我國科技成果產出擴展閱讀
除了以上重大科技成果之外,我國在航空航天、生物遺傳學、農業發展等方面也做出了重大的科技成果。例如2017年11月10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客機C919從上海浦東機場起飛,飛行1300公里,全面拉開試飛新征程。
克隆猴子「中中」和它的妹妹「華華」登上國際權威期刊《細胞》封面;中國首顆自主研發的電磁檢測衛星在中國酒泉利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上空,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擁有這類衛星的國家;來自多個國家的專家在我國袁隆平院士的帶領下在沙漠地區實驗種植水稻大獲成功。
這些高科技的成果,都將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升帶來巨大貢獻。
G. 近年來我國重大科技成果是什麼
看圖片然後跑開ijr 你艾瑞 ig的哦iui;3區域hao123.com過取回i45guhuihiuhiulhugihliuhl還缺回來哦巧合
H. 我國近年各方面科技成果詳細點
軍事方面 空軍的殲10戰斗機和梟龍戰斗機,海軍的170和171中華神盾,元級aip潛艇和093商和094晉核潛艇,陸軍99式主戰坦克,二炮的東風41洲際導彈 2009年,我國10大科技創新成果回眸 1.「嫦娥」探月圓滿成功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衛星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的精確控制下,准確受控撞擊在月球東經52.36度、南緯1.50度的月球豐富海區域,為我國探月一期工程畫上了圓滿句號。隨後,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全月球三維立體圖自動構建技術、結合「嫦娥一號」原始影像製作完成的可實時瀏覽的全月球三維立體圖,可為我國探月二期工程的月球軟著陸器選址、月球機器人運動規劃和模擬等提供技術支撐。 2.大洋科考實現多項突破 2009年3月17日,征程300多天、航程4.6萬多海里的「大洋一號」科考船,穩穩地停靠在青島北海分局團島碼頭。「大洋一號」科考船兩度橫跨太平洋和印度洋,經歷7個航段,創我國大洋科考時間最久、航程最長、成果空前的紀錄。此次科考開展了深海底熱液區多金屬硫化物、深海海山區、富鈷結殼、深海洋盆、多金屬結核和深海生物多樣性等多項調查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海底多金屬硫化物調查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共發現了11個海底熱液區和4個熱液異常區。 3.煤間接制油技術試產成功 內蒙古伊泰集團投資近27億元建設的16萬噸煤間接液化示範項目2009年3月試車成功,產出了合格的柴油、石腦油等產品。這是我國首套試產成功的煤間接制油產業化裝置,標志著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間接制油技術進入工業化生產示範階段。 4.國產抗菌葯上市 2009年5月底,由中科院上海葯物所自主研發的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一類氟喹諾酮類(沙星類)抗菌新葯——鹽酸安妥沙星,獲得了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新葯證書。這標志著我國的氟喹諾酮類葯物打破了長期依靠仿製的局面,中國百姓可以用上療效更好、安全性更高、價錢更便宜的「中華牌」抗菌葯了。 5.ARJ21-700研製取得重大進展 我國首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渦扇支線噴氣客機ARJ21-700飛機101架機,2009年7月15日成功從上海轉場至西安閻良,實現了研製以來的首次城際飛行。這是ARJ21-700飛機101架機繼2008年成功首飛後的又一重大進展。飛機轉入西安閻良試飛基地後,將投入更加繁重的科研試飛和適航取證試飛,為下一步推進ARJ21-700飛機通過中國民航和美國適航當局聯合適航審查,取得中國和美國的適航證,正式投入商業運營奠定堅實基礎。目前,ARJ21-700後續2架飛機也在加緊研製。預計首架ARJ21-700飛機有望於2010年底正式交付用戶。 6.萬噸級重型設備製造實現國產 2009年7月,我國自主研製的世界最大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成功完成熱調試,這標志著我國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製造技術一舉打破國外壟斷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萬噸以上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屬於先進製造技術的「極端製造」領域,是重大工業基礎裝備之一,主要用於大型電站、石油化工行業急需的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製造,代表國家製造業的發展水平。該項目建成投產後,將打破我國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對大幅降低電力、石油化工行業的生產成本,提高我國裝備製造業和電力、石化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 7. 正負電子對撞機通過國家驗收 我國「十五」期間重大科學工程、總投資6.4億元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2009年7月17日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順利通過國家竣工驗收。驗收後,正負電子對撞機將投入高能物理實驗運行,並向同步輻射用戶開放,提供同步輻射專用光。據介紹,正負電子對撞機採用最先進的雙環交叉對撞技術,設計對撞亮度比原來提高了30倍至100倍,並實現「一機兩用」(兩用即高能物理和同步輻射),在世界同類型裝置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成為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雙環對撞機之一。 8.國產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面世 2008年9月下線的中國第一台超百萬億次超級計算機「曙光5000A」,運算峰值速度為每秒230萬億次。一年後,2009年10月,國產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誕生,峰值性能提升到了每秒1206萬億次。這個數字意味著,「天河一號」計算1天,一台當前主流配置的微機需要計算160年。「天河一號」是我國戰略高技術和大型基礎科技裝備研製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創新成果,實現了我國自主研製超級計算機能力從百萬億次到千萬億次的跨越,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能夠研製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的國家,對提升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9.「綠色低碳」世博中心竣工 歷經3年多的精心建設,由上海世博(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上海世博會永久性建築、「一軸四館」中的重要場館之一——世博中心於2009年12月25日正式竣工。它位於上海世博會園區世博公園內,總建築面積14.2萬平方米,能耗低於國家節能標准規定值的80%,建築節能率為62.8%,非傳統水資源利用率為61.3%,可再循環建築材料用料比為28.9%,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600噸,年節水16萬噸。作為中國公共建築節能科技的典範,世博中心創造性地解決了國內外大型公共建築節能、環保和減排的世界性難題,在綠色建築專項技術研究、應用、創新和集成方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標志著中國在大型公共建築的「綠色低碳」建築技術集成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10.武廣高鐵通車運營 世界上第一條時速高達350公里、里程最長的無砟軌道客運專線——武廣高速鐵路客運專線,2009年12月26日正式運營。列車最高時速達394公里,粵、漢實現3小時通達。武廣高鐵全長約1068.8公里,投資總額1166億元,是我國自主設計、建設的第一條客運專線,也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首次建成1000公里的客運專線。武廣高鐵建成通車,標志著我國已在機車製造、鐵路設計、施工建設以及列車運行控制、鐵路運營管理等方面全面掌握了高速鐵路技術,率先步入高速鐵路新時代。
I. 我國的科技成就
科學技術部在記者招待會現場提供的資料介紹到: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召開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做出了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國科技事業取得重大成就,科技實力大幅提升,科技發展進入重要躍升期,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影響迅速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1.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國際論文總數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國際論文檢索系統(SCI,EI,ISTP)論文總數中佔7%,進入世界第二方陣,與英國、德國、日本相當;納米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二。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通訊、超強超短激光、高溫超導等前沿技術研究居世界領先水平,涌現了載人航天、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准等一批自主創新重大成果。
2.產業技術創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來,中國在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鋼鐵、船舶、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整體技術素質邁上新台階。重大技術裝備自主開發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綜合工程化能力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3.科技走進千家萬戶、惠及億萬人民。近年來中國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放在突出位置,科技進步為人口健康、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撐。雜交水稻的培育和應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能源領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等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燃料電池、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關鍵技術,為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傳染病防控技術取得重要進展,一批新葯創製成功,傳統中醫葯得到新的發展,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識產權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來,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持續、快速增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進一步增強。2002年到2006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3.97萬件增長到12.2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從0. 58萬件增長到2.5萬件。隨著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國專利局受理的國內外發明專利申請量連年增長,2006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21萬件,居世界第4位。
5.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持續高速增長。五年來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平均增速高達27.0%,高於「九五」時期平均增速6.5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製造業比重由14.5%上升到16%。2006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1322億元,是2002年的2.7倍;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288億美元,是2002年的3.5倍,優化了貿易結構,國際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
6.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06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4.3萬億和3.6萬億;聚集了全國一半數量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究開發投入佔全國的1/3;區內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為32600;區內企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達8520.5億元,約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9.4%。2007年上半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營業總收入25891.8億元,工業總產值21873.2億元,工業增加值5021.6億元,出口創匯967億美元。
7.科技投入規模和強度持續提高。2006年,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5位;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提升,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42%。近5年國家財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較快增長,其中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撥款達1009.7億元,比上年增加25.0%。
8.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人力資源大國。2005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達150萬人/年;一支充滿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正在迅速成長,45歲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員占研究人員總數的80%;高等院校在校生總規模達到2300萬人,成為世界上科技人才培養規模最大的國家。
9.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增強,大學、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中的骨乾和引領作用進一步發揮。2006年,中國企業研究開發支出總額達到2134.5億元,佔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的71.1%,企業開發的重大技術成果不斷涌現;民營科技企業已由20年前的7000多家發展為2006年的15萬家。高等院校現有研究開發人員22.7萬人,取得了人類細胞衰老主導基因、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家蠶基因組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應用開發類科研院所面向市場的創新能力得到加強,公益類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10.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目前,中國已與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96個國家簽訂了102項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簽訂了1000多項部門間科技合作協議,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政府間雙邊和多邊國際科技合作框架。積極利用國際科技資源,中國參與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國際對地觀測、地球空間雙星探測、人類肝臟蛋白質組、中醫葯國際科技合作等等國際大科學、大工程計劃。中國科學家、科學技術人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的渠道進一步拓展,人員交流與合作更加緊密、便捷,方式更加靈活、多樣。迄今為止,中國已參加了大約350個國際科技組織,有206位科學家在國際科技組織中出任各級領導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