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大慶師范學院獲獎成果

大慶師范學院獲獎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16 23:49:22

① 201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調查報告的報告內容

完美展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為國擔當奉獻精神」
報告指出,在感動中國的人物身上,更完備地保存了中華民族的忠、孝、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傳統美德」;同時也詮釋了「360行,行行出狀元」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展示了中國社會不同階層傑出的精神風貌。我國資深高等教育研究專家、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首席專家、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表示,分析2002-2012年感動中國獲獎人物發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為國擔當奉獻精神」 在這些獲獎人物身上得到了完美展示。相對而言,接受教育的層次比較低、生活在社會底層、居住在偏僻地區的感動中國人物更完備地保存了中華民族的忠、孝、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勇、儉、讓傳統美德;而接受高等以上教育、生活在上層社會、居住在現代化城市的感動中國人物,主要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士大夫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為國擔當奉獻精神。 「草根階層」佔3成,科教界當選人數最多
報告顯示,在當選2002-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中,職業分布呈現多樣化特徵。報告負責人、中國校友會網總監趙德國指出,從感動中國人物職業領域分布來看,教育和科技等領域獲獎人物最多,約占人數的26.05%;軍人、警察和武警等佔18.49%;工人、農民和農民工佔13.45%;文化、體育、藝術等領域佔11.76%;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等佔10.92%;商界佔3.36%;醫生、律師等領域者佔15.97%。總體而言,感動中國人物職業領域分布廣泛,涵蓋社會各個階層,身份相差懸殊,「草根階層」佔3成多。中國校友會網總監趙德國分析指出,雖然他們的職業不同、學歷不同、財富不同、籍貫不同和地位不同,但他們均以各自方式、各自能力在自己的責任范圍內回報社會和國家,在各自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就;他們塑造社會正能量、弘揚社會新風尚,是時代的先鋒、民族的脊樑、祖國的驕傲,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楷模。
2002-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職業領域分布 序號 職業領域 所佔比例 代表性人物 1 科技教育界 26.05% 錢學森、袁隆平、羅陽、張麗莉、徐本禹 2 軍人警察武警 18.49% 楊利偉、費俊龍、任長霞、李文波、孟祥斌 3 工人農民等 13.45% 阿里木、林秀貞、高淑珍、劉麗、張正祥 4 文化藝術體育 11.76% 成龍、張藝謀、姚明、劉翔、濮存昕 5 公務員(微博) 10.92% 鄭培民、劉金國、牛玉儒、楊善洲、孫必干 6 商界 3.36% 霍英東、張瑞敏、孫水林、孫東林 7 其他領域 15.97% 孟佩傑、吳菊萍、王順友、周月華、何玥 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感動中國,分工不同卻價值永恆
2002-2012年感動中國人物從不同方面展現了中國人所經歷的道德拷問,他們的事跡在社會上也引起了強烈反響,這些獲獎人物均是社會各個領域內做出突出貢獻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廣泛社會影響的模範人物。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首席專家、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分析指出,他們之所以能當選為感動中國人物,不是以他們的官階的大小、財富的多少,而是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感動中國,以自己的工作回饋社會和國家,正是有了他們的存在和推動,才能一步步圓「中國夢」,才能一步步實現中國的和平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雖然他們分工不同、職業相異,但他們的追求相同、價值永恆,應該被我們永久銘記。
全社會應學習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弘揚獲獎人物時代精神
報告建議,全社會應學習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弘揚獲獎人物時代精神。這些楷模何以感動中國?普通人如何學習楷模的精神?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首席專家、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指出,感動中國的人物之所以感動中國,是他們在工作、生活中克服了常人不能戰勝的困難,創造了被人們仰慕的精神財富,獲得了受人欽佩的目光;普通人學習時代楷模不是模仿他們的具體行為,而是要學習他們的精神。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表示,作為一名在高等教育領域工作了幾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認為高校應當承擔起培養和造就時代楷模和精神領袖的重擔,而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任務是高校要造就一支傳承中國傳統美德,秉承「感動中國」人物的行為帶動廣大學生的教師隊伍,「身教重於言教」,千萬不要空談!
蔡言厚教授指出,十八大報告指出,「立德樹人」是大學之本;對高校而言,學習道德模範就是要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影響,來培養師生的敬業、廉潔、愛國、法制、創新和奉獻精神。而對社會大眾而言,學習時代楷模就是要立足本職,扎實工作,愛崗敬業,用出色的工作業績展現良好品德,用不懈努力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為社會進步奉獻才華。 女性佔2成,感動事跡彰顯女性傳統美德和現代價值追求
報告顯示,在當選2002-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中,男性入選人數最多,占總數的77.31%,女性佔22.69%。其中2009年當選的感動中國人物女性最多,有5人,2012年、2011年和2007年各有4位女性當選。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專家、雲南師范大學馮用軍副教授指出,中國傳統女性的賢良美德在感動中國獲獎女性人物身上得到了完美展現,如母愛、善良、勇敢、奉獻等,同時也體現出了現代女性的新的價值觀和崇高追求,如公平、正義、無私、知性。馮用軍副教授指出,這些感動中國的女性人物可以說是中國最美麗、最善良的女性群體。
2002-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性別構成情況 序號 性別 所佔比例 1 男性 77.31% 2 女性 22.69% 「感動中國」不分年齡,「00後」首次入選
報告指出,從2002-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當選時的年齡來看,感動中國人物雖然年齡相差懸殊,但年齡無關感動;最小者為12歲,最長者為99歲。其中,40-49歲年齡段入選人物最多,有30多人,占總數的30.51%;其次是50-59歲,占總數的16.95%;20-29歲佔14.42%,30-39歲佔10.17%,60-69歲佔8.47%。20歲以下的有2人,80歲以上有14人。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專家、雲南師范大學馮用軍副教授指出,「感動中國」不分年齡,年齡最小者是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獲得者、因病去世並器官捐獻而被稱為「最美女孩」的「00後」何玥,年齡最長者是200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獲得者、穿越一個世紀點亮許多青年靈魂的著名作家巴金。雲南師范大學馮用軍副教授特別指出,令人惋惜的是這些感動中國的獲獎人物中,很多已經離開我們,但是他們的奉獻精神和光榮事跡會永遠留在全體中國人的心中,世代相傳。
2002-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當選年齡分布 序號 年齡分布 所佔比例 代表性人物 1 10-19 1.69% 何玥 2 20-29 14.42% 洪戰輝 3 30-39 10.17% 楊利偉 4 40-49 30.51% 成龍 5 50-59 16.95% 張藝謀 6 60-69 8.47% 黃伯雲 7 70-79 5.93% 袁隆平 8 80-89 6.78% 朱光亞 9 90-99 5.08% 巴金 少數民族人物約占總數的8.40%,維吾爾族入選人物最多
報告顯示,在當選2002-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中,漢族入選人數最多,占總數的91.60%;少數民族有10人,佔8.40%。從各少數民族人數來看,維吾爾族入選人數最多,有3人;其次是彝族、苗族和藏族各有2人;羌族有1人獲獎。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專家、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招生辦)王凌峰副教授指出,獲獎的少數民族人物的事跡令人感動,如紮根深山、到懸崖小學的支教夫妻李桂林和陸建芬,地震災難中全家5人遇難還帶領群眾抗震救災的達吾提·阿西木,從容指揮救災、3天3夜沒有合眼的經大忠,最美鄉村醫生李春燕,玉樹鐵漢、徒手從廢墟中救出3人的才哇,19個多民族孤兒的愛心媽媽阿里帕·阿力馬洪,崇山峻嶺中默默奉獻的王順友,書寫奧運奇跡的吉吉,烤羊肉串的善良慈善家阿里木等。
2002-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民族構成 序號 民族 所佔比例 代表性人物 1 漢族 91.60% 錢學森、袁隆平、羅陽 2 維吾爾族 2.52% 阿里木、達吾提·阿西木、阿里帕·阿力馬洪 3 彝族 1.68% 李桂林、陸建芬 4 苗族 1.68% 李春燕、王順友 5 藏族 1.68% 才哇、吉吉 6 羌族 0.84% 經大忠 京城兒女最感動中國,川豫鄂魯緊隨其後
報告顯示,在當選2002-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中,其工作、生活和出生地區主要集中在兩岸四地的31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北京市當選感動中國人物最多,有23人,高居全國各省市首位;四川、河南、湖北和山東各有11人當選,並列第二;湖南有8人,居第六;雲南有7人,列第七;上海、福建和浙江各有6人,並列第八;安徽、遼寧、山西、黑龍江和新疆各有5人當選;其中,香港有4人當選,台灣地區有2人入選,澳門無人當選。入選者中有2人來自德國和日本,可見感動中國已跨越國界、不分種族與膚色,大愛無疆、真情永恆,這兩位獲獎人物堪稱跨越國界的文明使者。
從感動中國人物的工作和生活地區來看,北京、河南、四川、湖南和湖北當選的人數最多,均在6人以上。從出生地區來看,河南、四川、湖北、山東和雲南當選的人數最多,均有7人。各地區的人口數量、教育科技發達程度和所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感動中國人物數量,如四川、河南、山東和湖北等均是我國的人口大省,而雲南、湖北則屬於自然災害頻發且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天災人禍面前更能見人間真情、無疆大愛。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各省市感動中國人物排行榜 名次 地區名稱 合計 入選人物
(按工作與生活地區) 入選人物
(按出生地區) 代表性人物 1 北京 23 22 4 錢學森、巴金 2 四川 11 7 10 閔恩澤、宋文驄 河南 11 7 10 任長霞、王百姓 湖北 11 6 9 朱光亞、聶海勝 山東 11 3 9 張瑞敏、高秉涵 6 湖南 8 7 4 袁隆平、黃伯雲 7 雲南 7 5 7 楊善洲、陳家順 8 上海 6 3 6 姚明、劉翔 福建 6 2 5 鍾南山、劉麗 浙江 6 4 5 吳菊萍、孫炎明 11 安徽 5 1 5 葉篤正、沈浩 遼寧 5 3 5 羅陽、楊利偉 山西 5 2 5 景海鵬、梁雨潤 黑龍江 5 2 4 張麗莉、劉姝威 新疆 5 4 3 阿里木、達吾提·阿西木 16 河北 4 3 4 劉金國、高淑珍 江蘇 4 1 4 錢偉長、費俊龍 香港 4 4 2 霍英東、成龍 廣東 4 4 0 鍾南山、叢飛 20 江西 3 2 3 王茂華、何祥 重慶 3 3 2 張前東、周月華 22 陝西 2 0 2 張藝謀 天津 2 1 2 華益慰、孔祥瑞 貴州 2 2 1 李春燕 台灣 2 2 1 高秉涵 甘肅 2 2 0 王萬青 27 廣西 1 1 1 何玥 吉林 1 0 1 鄭培民 內蒙古 1 1 1 牛玉儒 青海 1 1 1 才哇 西藏 1 1 1 吉吉 6成擁有大學學歷,彰顯教育「立德樹人」正能量
報告顯示,從當選2002-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學歷來看,感動中國人物文化程度較高,60.5%擁有本專科以上學歷,10多人擁有海外學習經歷。其中,擁有博士學歷者佔9.24%;碩士學歷者11.76%;本、專科學歷者39.50%,中專佔5.88%。高校正在成為時代楷模和道德標兵的搖籃,這既是教育「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真實反映,也是教育發揮「植根時代,引領社會,發展人,幸福人」價值功能的重要體現,彰顯出教育的根本、價值和內涵。
2002-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學歷構成情況 序號 學歷 當選人數 所佔比例 1 博士 11 9.24% 2 碩士 14 11.76% 3 本專科 47 39.50% 4 中專 7 5.88% 5 其他 31 26.05% 清華大學雄居2013最感動中國大學排行榜榜首,北大浙大緊隨其後
報告顯示,在當選2002-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中,清華大學當選感動中國人物的校友和教師人數最多,有10位,以絕對優勢高居中國校友會網2013最感動中國大學排行榜50強榜首;北京大學有5位教師和校友獲獎,位居第二;浙江大學有3人獲獎,名列第三;復旦大學、中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微博)、武漢大學(微博招生辦)、香港樹仁大學和北京舞蹈學院等各有2人當選,並列第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吉林大學、同濟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微博)、西南大學、北京電影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微博)、北京體育大學(招生辦)、東北財經大學(招生辦)和長江大學文理學院等院校各有1人當選,並列第十。
特色是大學得以立世的根本點、質量是大學得以發展的生命線,不同的大學應該有不同的科學定位和合理分類。像清華北大等高水平大學可以在學術大師、政界領袖、富豪企業家的培養上占據絕對優勢,但是,時代楷模、精神領袖和道德模範的培養卻是任何一所大學通過努力是可以佔有一席之地的。比如涌現出「見義勇為捨己救人大學生英雄集體」的獨立學院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是唯一上榜的民辦高校;培養了「最美媽媽」吳菊萍的嘉興職業技術學院等,是國內著名高職院校。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指出,對高校而言,得到各行各業和國家、社會認可的傑出校友既包括學術大師、政界領袖、商業奇才,也包括時代楷模、精神領袖、道德模範,他們都應該成為大學的驕傲、中國的自豪。
感動中國人物將引入「中國大學評價指標」,引導高校注重道德教育
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研究表明,大學時代是個體的人生觀、價值觀、思維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培養道德楷模,弘揚民族精神,應成為中國大學的一項新職能。為倡導高校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踐行教育「立德樹人」的歷史使命和根本任務,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將在「2014中國大學排行榜」中率先引入道德模範和時代楷模評價指標,具體將「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人物」、「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和「全國道德模範」等模範人物納入中國校友會網中國大學評價體系的人才培養指標中,期望能引導中國大學更加有效地實踐「立德樹人」高等教育科學發展觀、更加註重培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新人才,推動中國大學真正成為傳播和引領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軸心」,進而全面提升國人的道德水準、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和民族的軟實力,充分展示高校作為時代楷模和道德標兵的搖籃的作用。
中國校友會網2013最感動中國大學排行榜50強 名次 學校名稱 所在地區 2013大學排名 合計 獲獎校友 獲獎教師 1 清華大學 北京 2 10 10 0 2 北京大學 北京 1 5 4 1 3 浙江大學 浙江 4 3 3 0 4 復旦大學 上海 3 2 2 0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 6 2 2 0 武漢大學 湖北 9 2 1 1 中南大學 湖南 19 2 2 1 北京舞蹈學院 北京 - 2 2 0 香港樹仁大學 香港 - 2 0 2 10 吉林大學 吉林 8 1 1 0 中國科技大學 安徽 10 1 1 0 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 11 1 1 0 同濟大學 上海 23 1 1 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 24 1 1 0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 26 1 1 0 華中農業大學(招生辦) 湖北 44 1 1 0 西南大學 重慶 48 1 1 0 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 49 1 1 0 上海大學 上海 52 1 0 1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 85 1 1 0 河南大學 河南 88 1 1 0 中央財經大學(招生辦) 北京 104 1 0 1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113 1 1 0 北京外國語大學(招生辦) 北京 125 1 1 0 東北財經大學 遼寧 131 1 1 0 哈爾濱師范大學 河南 186 1 1 0 廣州醫學院 廣東 202 1 0 1 山西師范大學 山西 210 1 1 0 重慶師范大學(招生辦) 重慶 245 1 1 0 河南中醫學院 河南 338 1 0 1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北京 355 1 1 0 懷化學院 湖南 482 1 1 0 曲靖師范學院 雲南 482 1 1 0 銅陵學院 安徽 511 1 1 0 大慶師范學院 黑龍江 546 1 1 0 北京電影學院 北京 - 1 1 0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 1 1 0 湖北美術學院 湖北 - 1 1 0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 1 1 0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 1 1 0 山東藝術學院 山東 - 1 1 0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 1 1 0 沈陽音樂學院 遼寧 - 1 1 0 四川音樂學院 四川 - 1 1 0 台灣師范大學 台灣 - 1 1 0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 - 1 1 0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 湖北 - 1 1 0 重慶醫葯高等專科學校 重慶 - 1 1 0 中國科學院大學 北京 - 1 0 1 姚明成龍劉翔最受媒體關注,應加大草根階層獲獎人物宣傳力度
報告顯示,在當選2002-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中,世界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最受新聞媒體關注,新聞報道數量高達518萬篇,高居中國校友會網2013年感動中國最受媒體關注人物排行榜榜首;香港著名國際影星成龍緊隨其後,名列第二,新聞報道數486萬篇;2004年奧運冠軍劉翔,有303萬篇,名列第三;國際著名導演張藝謀285萬篇,居第四;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科學巨匠錢學森73.1萬篇,列第五;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1.8萬篇,居第六;預防艾滋病義務宣傳員、著名演員濮存昕50.4萬篇,列第七;文學大師巴金47.2萬篇,列第八;中國航天英雄楊利偉40.1萬篇,居第九;國學大師季羨林36.8萬篇,名列第十。
統計顯示,來自文化、藝術、體育和科技等領域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更受關注。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專家、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王凌峰副教授分析指出,不同領域的感動中國人物的媒體關注度差距較大,特別是來自草根階層的普通人物,被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程度普遍較低。為此,建議加大對感動中國人物中的普通人物的宣傳力度,提升他們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以最大程度的發揮感動中國人物激發社會正能量的示範作用。
中國校友會網2013最受媒體關注感動中國人物排行榜前10強 名次 獲獎人物 當選年份 感動事跡 媒體報道(篇) 1 姚明 2002年 讓世界矚目中國的籃球巨人 518萬 2 成龍 2003年 傳播中國文化、熱衷於公益事業的世界級影星 486萬 3 劉翔 2004年 創造奧運輝煌、為國爭光的跨欄王的世界冠軍 303萬 4 張藝謀 2008年 讓五千年文明躍然呈現讓中國驚艷世界 285萬 5 錢學森 2007年 科學巨匠、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 73.1萬 6 袁隆平 2004年 畢生夢想消除飢餓、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51.8萬 7 濮存昕 2002年 預防艾滋病義務明星宣傳員 50.4萬 8 巴金 2003年 穿越一個世紀點亮許多青年靈魂的著名作家 47.2萬 9 楊利偉 2003年 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的航天英雄 40.1萬 10 季羨林 2006年 讓國學重新享譽世界的學術大師 36.8萬

② 林龍飛的科研成果

著作
1、《旅遊經營管理與偉人名人故里旅遊開發問題研究》,現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專著(23.8千字)。
2、《工會勞動爭議處理工作概述》,氣象出版社,1992年。合著。
3、《羅素名言錄》,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編著。
4、《紅色旅遊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參編。
5、《湖南紅色旅遊導游詞精選》,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參編。 6、《中國近代史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參著。
論文
CSSCI來源期刊論文:
1、《對我國導游員灰色收入現象的反思》,《社會科學家》,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
2、《論民族旅遊發展中的民族文化失真與保護》,《貴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第一作者;
3、《環境哲學與旅遊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綜述》,《求索》2006年第10期,獨著;
4、《庫區移民安置的新思路——論發展庫區休閑遊憩業》,《生態經濟》,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
5、《發展鄉村生態旅遊的對策研究—以陽朔為例》,《生態經濟》2007年第7期,第一作者;
6、《世界遺產保護與區域旅遊可持續發展關系的<周易>解讀》,《城市發展研究》,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
7、《試論加強我國旅遊行業協會建設的五大策略——基於中外對比的視角》,《生態經濟》2007年第10期,第一作者;
8、《華僑華人社會適應的內在機理分析》,《東南亞縱橫》,2008年第4期,獨著;
9、《晚清宗藩體制的解體》,《中國近代史》(人大復印資料),2000年第11期,獨著;
10、《論旅遊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貴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第三作者;
11、《革命歷史文化遺產旅遊資源模糊評價模型》,《商業研究》,2009年第8期,第一作者。
12、《多國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戰略探析——以中秋節為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9卷第4期,第一作者;
13、《多國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戰略探析——以中秋節為例》,《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9年第5期,第一作者;
14、《基於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真實性評價體系研究》,《人文地理》2010年第1期,第一作者。
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泛珠江區旅遊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和開發》,《生態經濟》,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2、《紅色旅遊客源市場開發探析——以韶山為例》,《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3《東亞漢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論析》,《東南亞縱橫》,2006年第8期,獨著;
4、《湖南西部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年第1期,獨著;
5、《論湘中偉人故里「金三角」旅遊區的開發》,《經濟師》,2006年第10期,第一作者;
6、《「大湘西」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民族論壇》,2006年第8期,獨著;
7、《論黃河文明與河南黃河文明旅遊帶的構建》,《經濟師》,2008年第9期,獨著;
8、《民族地區旅遊景觀的塑造——以湖南鳳凰縣為例》,《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第一作者;
9、《論湖南偉人名人故里旅遊開發》,《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第7期,第一作者;
10、《中國入境旅遊客源市場結構優化研究——基於全球金融危機的視角》,《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9年第32卷第2期,第一作者;
11、《論「江永女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體現及其申報策略》,《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9年第32卷第3期,第一作者。
12、《論我國大型國際旅行社的股份制集團化》,《湘潭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核心期刊。
13、《晚清宗藩體制的解體》,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核心期刊。
其他期刊論文:
1、《旅行社產品創新保護機制構建》,《科技與管理》,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
2、《清代宗藩體制的形成及特點初探》,《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獨著;
3、《偉人名人故里旅遊資源評價體系的構建》,《金融經濟》,2006年第4期,第一作者;
4、《論蔡倫故里旅遊開發》,《懷化學院學報》,2006年第10期,第一作者;
5、《「新農村」形勢下鄉村旅遊的深度開發》,《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
6、《旅行社擴大散客市場的對策》,《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
7、《我國城市化發展趨勢對城郊遊憩的負面影響及對策研究》,《企業家天地》,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
8、《略論澳大利亞旅華客源市場的拓展》,《中國集體經濟》,2007年第5期,獨著;
9、《中國旅行社進入制度新探》,《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7年第3期,第一作者;
10、《曾國藩故里旅遊開發探究》,《科技經濟市場》,2007年第5期,第一作者;
11、《知青文化的旅遊開發研究》,《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獨著;
12、《民族地區山地旅遊探究》,《湖南財經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
13、《論旅遊品牌文化的構建》,《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第二作者;
14、《中國世界遺產地門票價格管理問題研究》,《廣東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
15、《世界遺產地福建永安客家土樓社區居民旅遊參與研究》,《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第25卷第2期,第一作者;
16、《洪江古商城旅遊業發展的SWOT分析及對策》,《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8卷第4期,第一作者;
17、《旅遊景區「鐳戰」體驗項目開發芻議》,《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
18、《論非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29卷第2期,第一作者;
19、《論高校旅行社管理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優化》,《湖南財經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4期,獨著。
20、《試論普通高校旅行社管理專業方向課程體系的優化》,《高等教育研究》(第1輯),湘潭大學出版社,2008年,獨著。21、《洞口縣旅遊資源的調查與開發構想》,《經濟地理》,1997年旅遊專輯。
報紙論文:
1、《庫區景觀設計的五種視角》,《中國旅遊報》,2007年1月8日7版。
2、《觀光休閑農業園景觀設計的原則》,《中國旅遊報》,2007年4月9日7版。
3、《情調客棧布局與規劃的五種視角》,《中國旅遊報》,2007年6月27日7版。
4、《導游灰色收入的負面影響》,《中國旅遊報》,2008年3月17日第10版。
5、《如何通過企業文化培育員工忠誠度》,《中國旅遊報》,2007年11月28日第7版。
6、《湘西州旅遊景區開發戰略規劃思考》,《中國旅遊報》,2008年5月28日第14版。
7、《如何構建旅行社產品創新保護機制》,《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日報》,2008年11月20日第1期第6版。

③ 大慶師范學院怎麼樣

簡介:大慶師范學院坐落於有「綠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國溫泉之鄉」美譽的中國著名石油工業城市——大慶市。學校的前身是1965年創辦的大慶師范學校。1980年經教育部批准升格為大慶師范專科學校。1993年改建為大慶高等專科學校。2004年5月,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以大慶高等專科學校為基礎建立大慶師范學院。2013年12月,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 現有主校區和方曉校區兩個校區,佔地面積62.7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3.65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10萬冊,電子圖書86916GB,固定資產4.5億元。 學校建有11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6個理工類科研實驗室,2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大慶精神研究中心為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油田應用化學實驗室為黑龍江省高校重點建設實驗室,油田防垢與除垢技術研究實驗室、油氣田地面化學技術研究實驗室、復合驅和微生物採油技術研究實驗室為大慶油田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和中科院濕地研究中心大慶研究基地設在我校。校園網信息資源豐富,高效便捷。 學校下設有教師教育學院、文學院、外國語學院、化學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法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體育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等13個院、部,開設39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理學、教育學、工學、法學、管理學、藝術學7大學科門類。初步建成適應行業企業以及地方經濟社會需求的石油化工、機電信息、文化藝術、管理經營和教師教育等方面專業集群,組建了大慶精神與石油文化、教師教育、化工、法與社會管理創新、企業管理、石油生態六大學科群。其中英語、法學和學前教育為黑龍江省重點專業,學前教育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學前教育學是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建成了力學、無機化學、英語語言學、教育學、英語教學法、學前心理學、中學數學教學論等7門省級精品課,無機化學教學團隊和學前教育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為省級教學團隊,有化學、生物科學和藝術學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有省級「化工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大慶師范學院—大慶油田化工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獲批為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化學化工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被確定為省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立項建設單位。《C#程序設計案例教程》入選「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 學校現有在校生10044人,教職工970人,專任教師613人,正副教授等高級職稱人員235人,博士碩士525人,「雙師型」教師113人,特聘教授16人,客座教授2人,常年聘請外教7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占教師總數的76.8%,形成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通、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近年來,榮獲省教學名師2人,省模範、優秀教師4人,省青年教學能手1人,省高校師德先進個人18人,學校獲省師德先進集體。 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校堅持立足大慶,融入油化,面向基層,服務龍江的服務面向,秉承「質量立校、人才強校、學術興校、特色辦校」的辦學思想,形成了以大慶精神辦學,用鐵人精神育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和為油田服務並舉,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並舉的辦學特色,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大慶油田生產建設,培養具有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特質,專業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畢業生遍布石油石化行業及全國各地,涌現出全國道德模範張麗莉等一大批紮根基層的優秀畢業生。深入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啟動了卓越人才培養計劃。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加強實踐教學,持續推進產教融合,加強了質量監控體系建設,促進了教學質量提高。近年來,獲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十二五」以來,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獲獎1000多項,其中國家級特等獎7項。每年都有300多名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究生和公務員,初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80%以上。 科研水平逐步提升。學校科學研究始終堅持「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為學科專業建設服務、為油田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科研方向,不斷推動科學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發展。2004年以來,學校承擔省部級以上項目98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同時還承擔市局級項目375項,其中,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13 項,省教育廳科學技術項目60 項,省青年學術骨幹支持計劃項目7項,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10項,大慶市社科和科技計劃項目161項,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項目23項;獲得市(局)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獎672項,其中獲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等30項省部級以上成果獎;發表學術論文3775餘篇,其中被SCI、EI檢索論文165篇;獲得國家專利45項。科研經費和技術服務費累計近億元。 學校把科學研究作為服務社會的重要抓手,在注重高層次成果的同時,更加重視應用研究。學校為油田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走協同創新和內涵發展道路,形成了以油田結垢與腐蝕技術、微生物驅油技術、油田助劑研究、油田生態恢復、大慶精神、學前教育理論、民商法學等為代表的,在省內外有較高地位的優長、特色研究領域。 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依託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在大慶資源城市轉型、生態文明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和現代服務外包業發展、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建設路徑、依憲執政與依法治市、社會管理創新等領域加大政策與應用對策性問題研究的力度,為地方黨委和政府戰略決策提供智力支持。依託自然科學學科,積極拓展結垢與腐蝕技術、微生物驅油技術服務范圍,開展無機高分子絮凝劑、攜帶型綜合錄井儀感測器檢定裝置等研究領域技術攻關。其中,「三元復合驅沉積物控制技術」項目與大慶油田多個採油廠開展技術服務合作研究達30餘項,檢泵周期由30-40天提高到300天左右。開辦了服務油田的涉外外語、培訓師、專業技術幹部、基層管理人員等20多個培訓項目。「十二五」以來,累計為油田培訓各類人員近60000人次,實現培訓創收9500多萬元。充分發揮黑龍江省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研培中心作用,面向全省開辦了「國培計劃」農村骨幹教師培訓項目,培訓教師600餘人次。為大慶市培訓學前教育師資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共1500人次。此外,還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法律咨詢、藝術進社區、文藝展演等公益活動。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如體育場館、創新課堂、圖書信息等免費向社會開放。 開放辦學步伐逐步加快。學校積極與高水平大學合作,與東北師范大學、東北石油大學等聯合培養研究生。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大慶煉化公司等大中型企業簽訂了產教合作協議。與大慶高新區、忠旺鋁業、福瑞邦制葯、大慶文體旅集團、大慶動視傳媒有限公司以及五區四縣共建一批校企合作基地。與大慶油田所屬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2015年4月,獲批教育部-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項目,是我校第一個由教育部掛牌成立的校企合作基地。 國際交流合作深入開展。與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國立師范大學、烏蘇里斯克國立師范學院聯合招收培養本科學生。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國立師范大學「俄羅斯語言和文化中心」建在我校。學校先後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美國肯塔基大學、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俄羅斯太平洋國立大學、俄羅斯布拉格維申斯克國立師范大學、俄羅斯阿穆爾國立人文師范大學、英國知山大學、澳大利亞科廷大學、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日本札幌大學、紐西蘭東部理工學院、紐西蘭太平洋酒店管理學院、韓國國民大學、韓國牧園大學等院校建立了校際友好關系,合作領域涉及聯合培養學生、互派教師、互派留學生、互派實習生、開展學術交流等方面。截至2014年底,有200多名同學赴國外學習和交流,有來自俄羅斯、烏克蘭、日本、韓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80餘名留學生在我校學習漢語。常年聘任外國專家7人,現有來自英國、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的教師在我校工作。 文化傳承創新碩果累累。學校堅持以大慶精神辦學、用鐵人精神育人的辦學育人特色,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教育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之中,用「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等優良傳統激勵師生員工成長成才。把以「愛國、求實、創業、奉獻」為內涵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與追求真理、追求科學、追求創新為內涵的大學精神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學校注意發揮這一優勢,與大慶油田公司共建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大慶精神研究中心平台,積極開展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時代內涵和時代價值研究,圍繞油田青年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開展專項研究,探索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教育油田青年職工的有效途徑,完善油田青年思想教育體系,為大慶油田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精神支撐。學校被授予黑龍江省師德建設先進單位和黑龍江省「文明單位」標兵等榮譽稱號。文化軟實力明顯提升,辦學思想進一步明確,校訓和辦學理念等得以凝練和固化,打造了一批以新年音樂會為代表的校園文化品牌,形成了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核心,崇尚科學、求真務實的校園文化。
注冊資本:3913萬人民幣

④ 內蒙古師范大學和大慶師范學院那個好

從綜合實力方面,大慶師院和內蒙古師大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學院」要更名為大學,需要師資、生師比、骨幹學科數量、碩士點、科研成果等多方面的指標達標,而內蒙古師范大學1982年學校就更名為「大學」了,並很早被確定為自治區重點大學。
目前,內蒙古師大有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26個,二級學科131個;碩士專業學位10種;且擁有博士點多個。大慶師院,好似還沒有獲批研究生培養資格。

⑤ 韓靜的科研成果

1、A Network-Bas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Animal Husbandry in farms Third IFIP TC 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CCTA2009 2009
2、改革「數字電子技術」課程促進復合人才培養 中國電力教育 2010.11
3、高職學院數字電子技術課程考核方式改革與實踐科技信息 2007.10
4、由單片機串口擴展的多位LED顯示介面電路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 2007.12
5、用Powerbuilder實現商廈人事管理系統的開發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08.2
6、企業人事勞資管理系統的研發 科技創新導報 2008.3
7、由數字溫度感測器DS18B20構成的溫度控制系統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 2008.3
8、基於網路的農場畜牧信息管理系統研究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 2008.6
9、基於單片機的模擬病房呼叫系統創新性實驗的研究與實踐 南京曉庄學院學報 2011.11 1、參與黑龍江省教育廳研究項目黑龍江省奶牛高產技術集成及其專家系統的實現,2005鑒定結題。
2、參與黑龍江省教育廳研究項目液態肥變數施肥控制器設計研究,2009鑒定結題。
3、參與黑龍江省科技廳研究項目黑龍江省數字農業關鍵技術示範與推廣,2011鑒定結題
4、參與黑龍江省教育廳研究項目精準農業大型播種機變數施肥控制系統研究,在研
5、主持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校內課題數字電子技術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在研。

⑥ 孫大力的取得的成績

1.2007年主持申報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項目,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技能三維訓練模式」研究。2009年6月結題,並榮獲一等獎。
2.論文《書籍裝幀設計課程中的文化介入》,榮獲2003年大慶師范學院科研論文三等獎。
3.2004年8月《環藝設計》獲東北之星設計大展優秀獎。
4.《室內空間構想》榮獲2004年大慶師范學院文學藝術創作二等獎。
5.2005年1月「速寫一組」獲黑龍江省首屆美術習作展優秀獎。
6.2005年11月《變異》獲大慶市「美術家協會會員精品展」最佳創作獎。
7.2005年在 國家一級刊物《中國藝術教育》第5期 發表藝術設計作品6幅。
8.2007年在《教育探索》發表《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加強學生專業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論文。
9.2007年在《學術交流》發表《中國古典園林的山水畫情結》論文。
10.2007年論文《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加強學生專業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中國古典園林的山水畫情結》、《怎樣理解室內環境中人與社會的因素》分別榮獲大慶師范學院期刊優秀科研成果獎。
11.2007年5月《室內空間概念設計》作品在「黑龍江省第三屆藝術設計暨首屆民間藝術品設計大賽」中榮獲藝術成就獎。
12.2008年11月獲得學校基金項目出版《店面與招牌創意設計》專著一本。
13.2009年榮獲黑龍江省文化廳頒發的首屆黑龍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設計家稱號。
14.2011年主持的《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被確定為黑龍江省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項目。
15.2011年7月論文《實踐技能三維訓練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獲黑龍江省藝術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

⑦ 大慶師范學院計算機專業好嗎

好!

大慶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學院」創建於1993年,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軟體工程3個專業,學院依靠多年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優勢,為石油石化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網路工程、軟體開發和嵌入式開發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

學院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網路工程系、軟體工程系、公共計算機教學部和實驗中心5個教學單位。現有教職工54人,其中專任教師43人,副高職以上教師14人,博士和在讀博士研究生6人,碩士研究生26人,雙師型教師6人,學院在校學生近1000人。

學校教學經費投入逐年增多,實驗室面積2500多平方米,先後建起了 軟體綜合實驗室、網路實驗室、單片機實驗室、 ARM
實驗室、嵌入式開發實驗室、3G無線網路實驗室、物聯網實驗室、創新實驗室和綜合布線實驗室等17個實驗室和機房,現有計算機及配套設備1000多台,實驗室設備總價值1100多萬元。為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學科競賽、畢業設計等提供實踐教學平台


學院在科學研究方面有了新進展,近三年獲得大慶油田科技獎勵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取得一定的成果,現有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立項7項,校級基金項目立項5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11篇被EI收錄。

學院堅持「重基礎、精方向、面向行業、突出應用」的辦學特色,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建成校級精品課6門。在課程建設中重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省級教學科研項目結題9項,獲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在黑龍江省ACM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東北地區ACM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黑龍江省ACM多媒體作品大賽和「畢升杯」全國電子設計大賽等競賽中多次獲獎。先後建成黑龍江達內軟體技術有限公司、大連華信計算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大連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軟國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華清遠見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等實訓、實習、就業基地,提高了學生參與工程項目的實踐能力。學生主要在大慶石油石化行業、大慶服務外包企業、北京和大連等發達城市就業,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就業層次不斷提高。

「十二五」期間,按照學校」質量立校,人才強校」戰略,重點做好教師隊伍素質、科研工作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高的三篇文章,加大培養和引進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的力度,不斷探索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的模式,不斷完善實踐教學條件,為教學和科研工作創造良好的平台;依託國內知名企業、大慶油田和服務外包企業,形成產學研合作體,加快校企共建實驗室、共建專業的步伐。把學院建設成特色鮮明、在省內有一定競爭力、能為石油石化和地方經濟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和提供服務的教學、科研基地。

⑧ 萬小麗的介紹

女,生於1955-09-24,現任大慶師范學院 教授,曾獲獎共20餘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8項、市級2項、校級10項。

⑨ 請問大慶師范學院的就業率怎麼樣

大慶師范學院的就業率還不錯,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2017屆畢業生就業工作在學校黨委和學校的領導下,群策群力、校院聯動,實現了畢業生充分就業。與往年同期相比,畢業生協議就業、升學、出國等人數均呈上升趨勢,靈活就業和未就業人數下降明顯,就業質量逐步提高、就業分布趨向合理,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滿意度均有較大提升。



(9)大慶師范學院獲獎成果擴展閱讀


1、大慶師范學院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8月,該校共教職工949人,專任教師608人,正副教授等高級職稱人員239人,博士碩士530人,「雙師型」教師109人,特聘教授16人,客座教授2人,常年聘請外教7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占教師總數的76.8%,形成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通、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近年來,榮獲省教學名師2人,省模範、優秀教師4人,省青年教學能手1人,省高校師德先進個人18人。

2、大慶師范學院所獲榮譽


大慶師范學院張曉梅老師喜獲2017年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省教育廳關於2017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和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推薦評選結果揭曉,我院張曉梅副教授的《「校—政—園」三位一體的卓越幼兒教師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項目獲得2017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是按照《黑龍江省教育廳關於開展2017年度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推薦工作的通知》(黑教高函〔2017〕502號)精神,在學校推薦、資格審查、網路評審、專家會議評審基礎上,經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委員會評審會議通過進行綜合評定的結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慶師范學院

⑩ 大慶師范學院的學術研究

截至2014年3月,該校建有11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6個理工類實驗室,2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
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大慶精神研究中心
黑龍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大慶精神研究中心
黑龍江省高校重點建設實驗室:油田應用化學實驗室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重點實驗室:油田結垢與腐蝕研究實驗室
大慶師范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油田文化研究中心、學前教育研究所、現代營銷管理研究中心、民商法學研究中心、漢語文化研究中心、法與社會發展研究所、經濟發展研究所、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中心、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英語應用語言學研究所
大慶師范學院重點實驗室:凝聚態物理實驗室、油田濕地生物與生態修復實驗室、中科院濕地研究中心大慶研究基地、檢測技術及自動化裝置實驗室
大慶師范學院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微生物驅油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檢測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2004年至2014年3月,該校承擔省部級及以上項目80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項目3項,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1項,中石油集團公司項目1項,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39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3項,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2項。
同時還承擔市局級項目278項,其中,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12項,省教育廳科學技術項目60項,省青年學術骨幹支持計劃項目6項,省藝術科學研究項目10項,大慶市社科聯項目69項,大慶市科技計劃項目6項,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項目15項。
獲得市(局)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獎570項,其中獲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等29項省部級以上成果獎;發表學術論文3643餘篇,其中被SCI、EI檢索論文140篇;獲得國家專利18項 。 2013年所獲省級以上科研項目(截至2013年9月30日)項目名稱負責人項目來源項目類別所屬單位免疫保護劑作用下的外源微生物驅油機理研究 黃永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專項基金項目 生命科學學院 國有企業黨風廉政建設風險防控問題研究 胡榮良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一般項目 紀委監察審計處 我國農村服務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張 平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青年項目 經濟管理學院 當代中國死刑民意引導研究 曾賽剛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青年項目 法學院 理想認知模式理論視域下漢語被字句的特點研究 顏力濤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青年項目 文學院 新中國石油工業題材美術發展研究 楊俊峰 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 一般項目 美術與設計
學院 倍增計劃下國家、企業、個人收入分配的效率與公平問題研究 周 乾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青年項目 法學院 中國傳統法律制度的現代化研究 房 麗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專項項目 法學院 非典型勞動關系的法律規制研究 章 輝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扶持共建項目 法學院 立法辯論制度及其中國化研究 李店標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扶持共建項目 法學院 黑龍江省創新資源的空間分布及其轉移趨勢研究 尚德萍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扶持共建項目 經濟管理學院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預設與學生能力培養研究 姚坤明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扶持共建項目 外語學院 黑龍江省西部地區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
研究 高有才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扶持共建項目 教育科學學院 百年語文教育思潮演變研究 程 媛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扶持共建項目 文學院 油陶雜彩燒制及文化傳承研究 鄂玉梅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扶持共建項目 美術與設計
學院 大慶題材繪畫創作發展流變與構建研究 陳秀煜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扶持共建項目 美術與設計
學院 黑龍江篆刻創作中的民族特色問題研究 李 慧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扶持共建項目 美術與設計
學院 大慶油畫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 杜 薇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扶持共建項目 美術與設計
學院 關於黑龍江省國有文化企業融資渠道的研究 黎 羊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扶持共建項目 經濟管理學院 產業轉型驅動下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服務外包發展研究 姜 鵬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扶持共建項目 經濟管理學院 漢語常用多功能副詞的語義地圖模型分析 李冬梅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扶持共建項目 文學院 動態順應視域下的商務話語中漢英語碼轉換研究 孫明明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扶持共建項目 外國語學院 龍江文學對先鋒小說後形而上學思想的接受 張宇寧 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 扶持共建項目 文學院 基於光譜特性的高光譜圖像非線性異常檢測研究 成寶芝 省教育廳 科學技術研究項目 物理與電氣信息工程學院 物聯網中間件智能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 許有軍 省教育廳 科學技術研究項目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學院 基於AJAX框架和MVC設計模式的WEB研究與應用 付丹丹 省教育廳 科學技術研究項目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學院 兩親高分子驅油劑的合成及性能評價 陳 成 省教育廳 科學技術研究項目 化學化工學院 兩性磺酸鹽型離子液體驅油劑的合成及性能測定 趙秀麗 省教育廳 科學技術研究項目 化學化工學院 漢語副詞的語義地圖模型分析 李冬梅 省教育廳 人文社科研究項目 文學院 技術創新導向下黑龍江省服務外包產業升級研究——以大慶為例 於珊珊 省教育廳 人文社科研究項目 經濟管理學院 東北流人文學研究 張榮東 省教育廳 人文社科研究項目 文學院 過渡金屬取代的雜多酸氧化催化性能的DFT研究 慈成剛 省教育廳 省高校青年學術骨幹支持計劃項目 化學化工學院 鐵人精神在大慶高校學生思想建設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薛 丹 省教育廳 高校學生工作項目 經濟管理學院 綜合材料創造中觀念的價值表現研究 孫志曄 省文化廳 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 美術與設計學院 石油歌曲時代內涵與大慶精神關聯研究 王永樺 省文化廳 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 大慶精神研究中心 大慶城市文化的現代展示設計方法研究 陸 津 省文化廳 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 美術與設計學院 黑龍江省第十五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獲獎名單成果名稱獲獎人獲獎級別成果類別所在單位兩歲兒童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 程利 一等獎 論文 教育科學學院 陳獨秀與中國大革命 賈立臣 三等獎 專著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 論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 宋惠玲 三等獎 論文 法學院 現代漢語詞彙動態發展研究 楊松檸 佳作獎 專著 教育科學學院 FDI影響東道國就業規模的效應分析 姜鵬 佳作獎 論文 經濟管理學院 香港文化中的本土意識透視 劉慧敏 佳作獎 論文 文學院 論陶淵明「採菊」的文化意蘊 張榮東 佳作獎 論文 文學院 論民營職業中介機構的作用與完善路徑 章輝 佳作獎 論文 法學院 自強不息 臻於至善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意味自覺地奮發圖強,永不懈怠。《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臻於至善」是指為了達到盡善盡美的完美境界而不懈努力 。 黨委書記校長王維周 1965 年 08 月-1968 年 10 月 李文魁 1965 年 08 月-1968 年 10 月 梁振邦 1971 年 02 月-1981 年 08 月 梁振邦 1971 年 02 月-1981 年 08 月 梁振邦 1981 年 08 月-1988 年 03 月 徐 斌 1981 年 08 月-1985 年 05 月 梁振邦 1981 年 08 月-1988 年 03 月 詹林森 1985 年 05 月-1987 年 11 月 王進一 1988 年 03 月-1991 年 03 月 王德安 1988 年 03 月-1991 年 03 月 張書德 1991 年 03 月-1998 年 05 月 王進一 1991 年 03 月-1998 年 05 月 張九生 1998 年 05 月-2002 年 10 月 王進一 1998 年 05 月-2002 年 10 月 祁志群 2002 年 10 月-2006 年 11 月 徐克明 2002 年 10 月-2006 年 11 月 王亞偉 2006 年 11 月-2010 年 02 月 徐克明 2006 年 11 月 齊振林 2010 年 02 月-2013 年 06 月 隋 軍 2013 年 06 月

閱讀全文

與大慶師范學院獲獎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