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是成果豐收還是成果豐碩
成果豐碩
㈡ 農業豐收的輝煌成就有哪些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農產量穩步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明顯加強,生產條件大大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實現了跨越式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解決了13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對世界農業也做出了積極貢獻,取得的輝煌成就舉世矚目。
一、農業生產快速發展,主要農產品供求呈現新格局
10月25 日,河北省寧晉縣東旺村幾位農民正在將豐收的玉米碼垛。據國家統計局河北調查總隊介紹,2008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達9237.17萬畝,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到2903.15萬噸,比2007年增加61.60萬噸,增長2.17%。糧食生產將實現自2004年以來的連續第5年增產。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
我國農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後,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不斷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終結了延續2600多年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對種糧農民進行「四補貼」(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對主要糧食品種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農業生產持續穩步增長。
(一)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以及人均佔有量均大幅度增加
2007 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0160萬噸(10032億斤),比1978年增加近20000萬噸(近4000億斤),增長65%;棉花產量達到762萬噸,增加了2.5倍;油料產量達到2569萬噸,增加了3.9倍;糖料產量達到12188萬噸,增加了4.1倍。肉類總產量達到6866萬噸,增加了6倍多;水產品產量達到4748萬噸,增加了9倍。主要農產品的人均佔有量也有較大幅度提高,2007年糧食人均佔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長1.5倍;油料19公斤,增長2.5倍;糖料93公斤,增長2.7倍;水果138公斤,增長19倍;肉類人均佔有量52公斤,增長 4.3倍,水產品36公斤,增長6.3倍。糧、油、棉、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全面穩定增長,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農產品品種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結構調整更加註重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更加註重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更加註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主要農產品良種覆蓋率和優質化水平明顯提高。據農業部統計,2006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品種優質率分別達到 69%、55%、42%和66%,「雙低」油菜籽的種植面積佔到75%以上,畜禽、水產、果菜等鮮活農產品的優質率也有很大提高,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發展迅速。
(三)主要農產品供求總體基本平衡
10月14日,南康市赤土畲族鄉新華農庄的一名畲族女孩在採摘甜柚。有「甜柚之鄉」美譽的江西省南康市近年來通過「公司+農戶」的方式發展甜柚產業,引進良種甜柚,產品遠銷上海、香港等地。新華社發(楊曉明 攝)
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後,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求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基本格局。糧食等農產品供應豐富,為市場穩定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礎,支持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影響,農產品供求關系正在發生重要的階段性變化。糧食的需求結構發生重要變化,商品流通增加,商品糧需求上升。目前在主要農產品中,小麥和大米等口糧供求基本平衡,玉米正在從供求平衡向供不應求轉化,棉花產銷均大幅增長。蔬菜和水果產銷兩旺,大市場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二、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觀
一是農業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據統計,全國農機總動力由1978年的11750萬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6590萬千瓦,增長了5.5倍。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分別從1978年的55.7萬台、1.9萬台提高到2007年的206.3萬台和63.4萬台。農作物機收、機播面積逐年增加,小麥、稻穀、大豆等大宗農作物機械作業面積大幅提高。二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強。到2007年末,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6518千公頃,比1978年增長了25.7%。旱澇保收面積達到41153千公頃,機電排灌面積增加到37762千公頃。農田水利建設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三是以設施農業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發展加快。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溫室面積為81千公頃,大棚面積465千公頃,中小棚面積231千公頃。 2006年末,在溫室和大棚中種植蔬菜723千公頃,佔全部蔬菜播種面積的4.3%;種植的水果和園藝苗木共184千公頃,佔全部果園面積的1.8%。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等高科技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蔬菜、水果等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提高。
三、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的成就
為了適應新階段變化的要求,黨中央、國務院更加註重改善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生產質量,為農業生產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實現農業增長方式從數量增長到質量和效益增長的轉變。
(一)農林牧漁業結構不斷優化
10 月24日,一艘香港漁船的船工在蛇口碼頭准備進行交易。自1993年以來,在深圳市的蛇口、鹽田和南澳漁港碼頭活躍著一支4500多人的香港流動漁民隊伍,這些具有香港和深圳雙重身份的漁民可在深港兩地自由往來。這是改革開放環境下深圳作出的一項便民舉措。新華社記者 周文傑 攝
從農、林、牧、漁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看,農業比重不斷減少,林業、畜牧業、漁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2007年,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在農業總產值(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中的比重分別為52.3%、4.0%、34.2%、9.5%,與1978年相比,農業所佔比重下降了27.7個百分點,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則分別上升了0.6、19.2和7.9個百分點。
(二)主要農產品生產專業化分工和區域化生產格局基本形成
在資源比較優勢的驅動和產業政策的引導下,農產品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種植業的區域化生產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河南、黑龍江等13個糧食主產省糧食產量佔全國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糧佔全國的80%以上;全國已經形成東北的大豆、玉米帶;黃淮海地區花生、小麥帶;長江流域油菜帶;黃河流域和西北內陸的棉花產業帶。畜牧業生產也更加向區域化集中發展。四川、湖南等13個生豬主產省豬肉產量已佔到全國的75%以上。內蒙古、黑龍江等7個奶業主產省牛奶產量佔全國的60%以上。農產品產量品種不斷豐富,質量不斷提高,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生產生活資源,大大提高了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
四、農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續改善
改革開放初期,農民生產經營活動單一、收入來源單一,農民收入以農業收入為主體、以糧食收入為主體,實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農村就業結構的變化和體制改革深化,農民收入來源市場化、多元化和非農化的趨勢明顯,農民收入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
(一)農民收入大幅提高,收入結構呈現新的特點
1978-2007 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價因素,平均每年增長7.1%。農民收入結構呈現全新特點:一是以農業收入為代表的家庭經營收入比重下降。2007年農村居民家庭生產經營純收入人均2194元,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所佔的比重為53%,比改革開放初期下降了20多個百分點。二是以外出務工收入為代表的工資性收入比重穩定上升,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2007年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人均1596元,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所佔的比重為 38.6%,比上世紀80年代初期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主要是由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增長推動的。1997年以來,農民外出務工收入一直呈兩位數增長,在工資性收入中佔有突出地位。2001年,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占工資性收入的比重為36.5%,到2007年,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占工資性收入的比重已經達到40.8%。三是現金純收入比重不斷增長。2007年現金純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所佔的比重為85.2%,比1978年提高43個百分點。
(二)農村居民生活持續改善
10月28日,一名工人在河北省萬全縣宣平堡鄉南李家莊村的「新民居」建設工地上施工。 2008年5月,河北省萬全縣對作為生態移民搬遷村的宣平堡鄉南李家莊村村民住宅進行開工建設。該村戶型設計參照借鑒《燕趙新民居》優秀設計方案,規劃為二層獨院聯排式建築,建築總面積15000平方米,可安排119戶村民入住。為改善農民住宅品質,河北省文明辦、河北省建設廳等於2006年9月聯合開展河北新農村民居建築設計大賽,從中選取100套獲獎民居建築設計方案,命名為《燕趙新民居》,並於2008年開始在全省農村巡迴展出,將這些體現節約資源、舒適實用要求的新民居設計圖免費送到農民手中,供各地農民群眾建房時借鑒參考。據了解,目前河北省已經建成1000多套「新民居」樣板房,以引導全省農村的民居建設。 新華社記者 鞏志宏 攝
收入的不斷增長為農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堅實基礎。1978-2007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16元提高到3224元,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邁進。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恩格爾系數從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下降了24.6個百分點,表明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優化。二是發展和享受性消費支出快速增長。2007年農村居民人均文教娛樂、醫療保健、交通通訊的支出水平分別達到306元、210元和328 元,在生活消費支出中所佔比重比1980年分別提高了4.4、4.4和9.8個百分點。三是農村居民家庭生活逐步進入電氣化、信息化時代。1978年,農村居民家庭幾乎沒有任何電器,2007年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的電視機、電冰箱和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分別達到106.5台、26.1台和45.9台。在傳統耐用消費品穩步提高的同時,信息化設備在農村普及的速度加快,2007年,平均每百戶擁有電話機、行動電話和計算機分別達到68.4部、77.8部和 3.7台。
(三)農村貧困狀況大幅改善
1978年開始的經濟改革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巨大增長,為國家不斷強化反貧困措施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國家先後實施了開發式扶貧規劃、「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不斷加大扶貧資金投放力度,完善扶貧措施,並確定了592個國家貧困縣作為扶貧攻堅的重點區域,到2000年,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320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3.5%,農村扶貧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入新世紀,國家制定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以產業化扶貧和勞務輸出為依託,整村推進緩解貧困,扶貧事業取得了新的成就。到2007年,貧困人口減少到1479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6%。
五、農村基礎建設不斷加強
改革開放前,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條件落後,市場體系建設滯後,農業和農村基礎建設百廢待興。經過30年的發展,農村的基礎建設有了很大的改觀。特別是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和力度明顯加大。
(一)農村交通、電力和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直高度重視鄉村道路、農村電網、文化教育等關系農業和農村長遠發展的基礎建設,農村基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通公路、電話、通電和能接收電視信號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達到95%以上,80%以上的鄉鎮有郵電所。文化教育、環境衛生和醫療機構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85%以上的村在3公里范圍內有小學,98%以上的鄉鎮有醫院、衛生院,72%的鎮實施集中供水,37%的鎮有垃圾處理站。
(二)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30 年農村改革始終堅持了市場化的取向。農村市場化改革突破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模式後,經過多次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糧食流通體制初步建立;農產品市場主體已經從單一經營發展為農民、各種中介組織、國有流通企業等構成的多元化經營;流通渠道逐漸形成了零售、批發、期貨等多層次並進;信息服務也正朝著不斷滿足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多方需要的方向發展。市場基礎設施也取得顯著成效,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06年末,68.4%的鄉鎮有綜合市場,34.4%的村地域內有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8.4% 的鄉鎮有儲蓄所。
(三)農村社會事業邁出新步伐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教育、衛生、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和改革,農村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為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教育方面,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提供教科書,使1.5億學生受益;在衛生方面,改造和新建1.9萬所鄉鎮衛生院,為1.2萬個鄉鎮衛生院配備了醫療設備。在社會保障方面,2007 年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擴大到全國86%的縣,惠及7.3億的農業人口;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566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范圍。
六、農村非農產業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得到新提高
(一)農村非農產業快速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方針,以鄉鎮企業為主體、小城鎮建設為依託的農村非農產業快速發展。各地更加註重農產品加工轉化和突出綠色品牌,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成為鄉鎮企業發展新亮點。據農業部統計,2006年鄉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46810億元,比2001年增長1.1倍;實現利潤總額14735億元,比2001年增長1.5倍。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優化了農村就業結構。改革開放後,農民獲得了自主進行擇業和進城務工的權利,非農產業就業人員和外出從業人員比重迅速增長,根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2006年,農村非農產業就業人員[1]占農村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從1978年的7%提高到29.2%。
(二)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得到新提高
農村非農產業尤其是鄉鎮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鄉鎮工業與城市工業優勢互補、協調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農村工業化帶動了農村城鎮化發展,各類鄉鎮工業小區的建設與完善,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促進了農村服務業的發展。小城鎮建設以鄉鎮企業和服務業為產業依託,加快發展,開創了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我國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7年的44.9%。
七、農村勞動力供求關系和就業呈現新格局
11 月2日,農民工在九龍坡區教委咨詢台前就子女就學問題進行咨詢。當日是第二個重慶市農民工日,由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同在藍天下,攜手共成長」農民工子女就學「關心關愛」大型咨詢活動在重慶楊家坪步行街拉開帷幕。來自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和各區縣教育部門、職業技術學校的上百人,就農民工子女入學、職業技術培訓、學費減免等問題為農民工們進行了專業咨詢。據了解,重慶市目前接受農民工子女就學的指定學校已經達到了406所,接受進城農民工子女19.8萬人。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改革開放後,農民獲得了自主進行擇業和進城務工的權利,非農產業就業人數和比重迅速增長,進城務工農民穩步增加,農村勞動力供求關系和就業呈現新格局。
(一)農村勞動力結構趨於優化
從三次產業來看,全社會在第一產業就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從1978年的70.5%下降到40.8%。根據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2006年末,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中男勞動力佔50.8%,女勞動力佔49.2%。農村從業人員中在第一產業從業的佔70.8%,在第二產業從業的佔15.6%,在第三產業從業的佔13.6%。從文化程度來看,農村居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從1985年的35%提高到2006年的61%。
(二)農村勞動力流動呈現新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流動和轉移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農民工廣泛分布在國民經濟各個行業,在加工製造業、建築業、採掘業及環衛、家政、餐飲等服務業中已佔從業人員半數以上,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勞動力流動主要特點:一是規模大。農村住戶戶籍勞動力中離開本鄉鎮外出從業勞動力1.3億人,占農村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達到27.5%。其中,男勞動力8434萬人,佔64%;女勞動力4747萬人,佔36%。外出務工以青壯年為主,21-40歲佔66%。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在鄉外縣內從業的勞動力佔19.2%,在縣外市內從業的勞動力佔13.8%,在市外省內從業的勞動力佔17.7%,去省外從業的勞動力佔49.3%。二是外出務工以從事二、三產業為主。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在第一產業從業的勞動力佔2.8%,在第二產業從業的勞動力佔56.7%,在第三產業從業的勞動力佔40.5%。三是外出打工的模式發生轉變。改革初期,農民外出務工主要是利用農閑季節短期的、季節性的外出打工,或者以年為單位在城鄉和地區之間流動打工。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民工外出打工出現新跡象,完全脫離農業生產、長年在外打工的農民工比例增大,打工的兼業性減弱,農村舉家外遷勞動力不斷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堅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黨的領導與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相結合。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中央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全面實現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農民得到了長期的實惠。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確立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指導思想,將「三農」工作從「基礎地位」提升到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堅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加速形成,農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㈢ 成果豐收還是成果豐碩
豐碩是指果實長的好,豐收是指果實,莊稼的收成好,所以(* ̄m ̄)豐收用在成果這是不對√的,成果豐碩的豐碩用在是對√的。
㈣ 描寫果實豐收的四字詞語
滿載而歸、五穀豐登、碩果累累、結實累累、一樹百獲
一、滿載而歸
白話釋義:裝得滿滿地回來。比喻收獲很大
出處:宋倪思《經堂雜志》:「滿載而歸;里人無不羨之。」
翻譯:裝得滿滿地回來,沒有人不羨慕的
二、五穀豐登
白話釋義:五穀豐收。泛指糧食豐收。登:莊稼成熟。
出處:周姜子牙《六韜·龍韜》:「五穀豐熟;社稷安定。」
翻譯:糧食豐收了,社會就會安定
三、碩果累累
白話釋義:本義是指秋天豐收時樹上的果實茂盛的樣子。現在常引申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出處:霍達《補天裂》第十三章:七百年來,子孫不息,人才輩出,歷代科舉,碩果累累。
四、結實累累
解釋:結實累累,形容果樹上結的果子很多,現也常用來指某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出處:畢璞(原名周素珊)在她的作品《第一次真好》中的句子:我是個生長在都市,從來不曾享受過田園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樹以外,所有結實累累的果樹,都只能夠在圖畫、照片、電視和電影中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這棵果實如此豐碩的柚子樹,霎時間,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
五、一樹百獲
白話釋義:樹:種植。種一次收獲一百次。比喻培植人才能長期獲益。出處:春秋管子《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
翻譯:做一年的打算,沒有趕得上種植莊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沒有趕得上栽種樹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沒有比得上培養人才的。培植以後一年就有收獲的,是莊稼;培植以後十年才有收獲的是樹木;培植以後百年才有收獲的,是人才。
㈤ 描寫果實豐收的句子
稻田裡,那一株株飽滿的稻穗充滿著成熟的喜悅,彎著腰,躬著背,低著頭,像是成功者謙虛的楷模。
當秋風吹過田野,吹黃了稻子,金燦燦的稻穀,笑彎了腰.人們這才感受到勞動的甘甜、豐收的喜悅,地里的農民,被太陽曬得發黑的臉上印出了笑容,不知淌了多少汗……
稻田裡,一片黃澄澄的稻穀隨著秋風翻起金波,綠油油的菜地里,肥嫩的菜葉上閃耀著晶瑩的露珠。
秋天,紅艷艷的蘋果扒開綠葉往外瞧;小紅燈籠似的棗子掛滿了枝頭;像紫瑪瑙的葡萄一串串地掛在葡萄架下,真迷人呀!
秋天到了,果園里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飽滿的果實掛滿枝頭,在秋陽的映射下閃著金燦燦的光,果農們樂得合不攏嘴,憨憨的笑容里是掩飾不住的喜悅和希望。
秋天是豐收的,田野里到處是豐收的歌聲,一陣風拂過,大豆搖起響亮的銅鈴,高粱舉起火紅的火把,麥子在一旁不住地點頭,農民伯伯們看到了一年的成果,更是笑個不停。
楓樹林給大地鋪上了紅色的地毯,秋風一吹,楓葉發出嘩啦啦的響聲,好似在鼓掌歡慶這豐收的景象。
精彩佳段
黃澄澄的稻穗垂著沉甸甸的穗頭,棉桃像小樹,綻了雞蛋似的花絮。啊,不是稻田,是黃金的大海;不是棉田,是白銀的世界。
秋天悄無聲息地來了,邁著輕盈的步子,帶著收獲的希望和喜悅。稻子成熟了。金燦燦的稻田,那一串串飽滿充實的稻穗,承載著的,是農人一年的寄託和夢想。
秋從身邊拿出一隻小口袋,變戲法似的取出一顆顆豐碩的果實,向台下拋去,那隻袋裡像有無窮無盡的果實,拿也拿不盡,取也取不竭。沉甸甸的果實飛向大地,墜滿金黃的枝頭,好一派碩果累累的金秋景色啊!
秋姑娘唱著豐收之歌向我們走來了。稻田裡機聲隆隆,一台台收割機唱著歡歌,正在田裡來回穿梭,將沉甸甸的稻穗攬入「懷中」。
秋天,稻田裡的禾苗成熟了,田野遍地一片金黃;樹上的葉子,不斷地改變著顏色,逐漸變成深紅色、粉紅色、淡紅色、金黃色、淺黃色、淡黃色、橙色……呈現出五顏六色。秋天的景色美如童話,美如夢境。秋天來臨,天氣一天比一天涼爽,彷彿在告訴人們夏天已經過去,秋天開始。陣陣秋風的到來,樹木為適應環境的變化,葉子的顏色也在不斷變化,漸漸地變成黃色、紅色,然後,開始落葉。田野一片金黃,好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給人一種「春華秋實」的感受。
到了秋天,菊花盛開,各種各樣的菊花都不甘示弱,千姿百態,盡情綻放,菊花的顏色異彩紛呈:有的潔白如雪,有的黑紫如墨玉,有的金黃如金……顯得雍容華貴,令人賞心悅目。享受一夏的陽光和雨水,秋天裡,稻子熟了,奉獻給精心照顧她們的農民朋友金光燦爛笑容!初秋的北大荒,到處翻滾著無垠的金浪,流淌著沁人肺腑的稻菽豆香。一台台水稻收獲機在一片片金黃的稻田中忙碌著。
㈥ 形容收獲的成語40個
(1)碩果累累:shuò guǒ léi léi,本義是指秋天豐收時樹上的果實茂盛的樣子。現在常引申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受益匪淺:shòu yì fěi qiǎn,匪通"非",指收獲不小,有很大的收獲,一般指意識形態方面。(3)仰取俯拾:yǎng qǔ fǔ shí,低頭拾地上的東西,抬頭拿上面的東西,形容一舉一動都有收獲。(4)滿載而歸:mǎn zài ér guī,原指裝得滿滿地回來,形容收獲很大,也可以形容學術上取得很大的成果。(5) 左右采獲:zuǒ yòu cǎi huò,意為左手右手都有收獲,藉以比喻研究學問,多采材料。下面為上述成語造句:(1)關鍵是我們的愛能達到什麼程度。無論我們能不能眼見豐收,天主都會使我們的愛碩果累累。(2)在兩國政府和經濟工商界共同努力下,雙邊貿易增勢強勁,貿易結構持續改善,能源和資源合作碩果累累,交通運輸合作積極推進,金融領域合作不斷拓展。(3)這次旅行的成果似乎碩果累累。(4)無論我們能不能眼見豐收,天主都會使我們的愛碩果累累。(5)於是我來到田野,我發現玉米已經抽穗了,附近的蘋果樹碩果累累。(6)可以說,我們兩國各自都從對方的發展與進步中受益匪淺。 (7)但一旦你找到了這一平衡,你將受益匪淺:更多生活的快樂,更美好的人際關系,更少的壓力以及隨之而來更高的生活質量。(8)除了項目工作之外,我發現KISS原則在生活中的其他領域都讓我們會受益匪淺。 (9)世界范圍內,一些地區從全球化受益匪淺——尤其是這幾年的東亞和中國。 (10)這些人才的熱情和才能的爆發令我們受益匪淺。(11)我們滿載而歸回到城裡,這使他們很是驚奇。(12)在一場晚間集會後,他們帶著令人滿意的民調支持率滿載而歸地返回指揮部。(13)但若全球經濟復甦腳步加強,且金融和原材料市場開始再度升溫,所謂商品交易顧問基金(CTA)今年或將再次滿載而歸。(14)對加里而言,聖誕節時去大賣場購物已經成為一項尋寶游戲,商店每個貨架的角落都充滿著驚喜,加里總能滿載而歸。(15)「每次你到一個樂園,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你總有滿載而歸的感覺,」辛普森解釋說,他稱自己一定會享受環球旅行的分分秒秒。
㈦ 成果豐收還是豐碩
成果豐碩
字面意思是多而大.比如成果豐碩,收獲豐碩.
㈧ 請問有哪些可以反映豐收、成果、碩果的圖片繪畫 謝謝!
你可以找一下農民畫,比如戶縣農民畫、楊柳青年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