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4K硬碟的問題!
關於4K硬碟的問題!
盤扇區問題涉及的關系比較復雜,比顯示器要麻煩。
首先是微軟:這個在DOS時代就一直沒有問題。MO很早以前我就做個XP啟動盤,使用正常。
其次是BIOS:BIOS大部分控制在Intel手上,這個應該是目前最大的問題。
最後是硬碟產家:面臨2個選擇。一個是只支持4K扇區,以上BIOS啟動支持是大問題。對大部分單硬碟用戶要丟失市場。其次就是物理4K模擬長512位元組扇區。這個面臨嚴重的對齊問題。
扇區對齊問題最大的障礙是PC界歷史奇怪的255磁頭63扇區標准。在AT時代,63扇區/磁軌成為IDE標准,但是那時SCSI一直用64磁頭32扇區,SCSI這種方式沒有任何對齊問題。
在大硬碟開始以後IDE因為只支持16磁頭,就多了一個CHS參數轉換。那時很多硬碟標注15磁頭,Phoenix那時用15x16方式模擬成1024柱面240磁頭63扇區,AWARD和AMI用15x17成了255磁頭(255磁頭在1024柱面限制下在DOS模式可訪問硬碟要大些)。後來Intel介入大家都成了255磁頭63扇區的垃圾標准。
後來Win95OSR2開始,8G的限製成為嚴重瓶頸,再大的磁頭數也沒有意義。所以出來了INT13X BIOS介面,使用LBA代替CHS,那時模擬的CHS磁頭數就沒有任何意義了。WIN2000開始分區表也不再使用CHS參數(只使用LBA部分),但是分區工具都還是柱面對齊。
XP開始IDE硬碟逐漸向128G逼近,物理硬碟也開始支持LBA訪問,這就是LBA48的標准。不用LBA訪問硬碟,而只是靠BIOS模擬INT13x(LBA)只能訪問到32G。
現在又到了另外一個瓶頸,就是2T。超過2G無法用PC分區表,這是因為分區表的LBA部分是32位,2T出了32位限制。只能用動態磁碟和EFI分區,微軟從Vista才開始重視EFI支持。
Vista出來後,SSD大量進入民用,Vista剛出來就面臨SSD問題的尷尬的局面。不過微軟至少在vista已經支持默認1M的分區對齊。SSD雖然看起來是512位元組扇區,實際上內部最優扇區大小巨大無比,有64K甚至到4M(因為SSD內部RAID導致,單晶元最大是256K)。
機械盤4K扇區,其實10年前的SCSI硬碟就出現過,那時還可以用低格工具自己格式化。現在WD推出4K扇區但模擬512位元組,是因為目前為止BIOS還是原先一樣垃圾。如果不是BIOS問題,如果我自己用,作為倉庫盤,我寧願買只支持4K扇區的硬碟,不要折騰這種模擬,也就沒有了對齊問題。
在分區工具支持方面,很少很少。目前好像就Acronis不要求柱面對齊。Symantec最垃圾,PQ非柱面對齊還出錯,要修正分區表甚至把分區表搞爛。只有微軟的diskpart工具支持最好。2年前因為用RAID5必須分區對齊才能減少性能損失,那時折騰好久,最後只有diskpart里用create partition primary align=256才搞定,那時所有天花亂墜的一大堆分區工具沒有一個提到分區對齊這個東東。
2. 攝像機「能夠拍攝符合DCI規范的4K影像」中的「DCI規范」是什麼概念
簡單地說就是一大幫電影拍攝公司組成的一個標准制定聯盟——數字電影倡導聯盟(DCI),經過一番嘴仗確定的4K標准,相互約束以保證統一的4K解析度,這樣按照DCI規范的影院就能播放這些廠商拍攝的4K解析度片源了。
沒記錯的話DCI包括迪斯尼、20世紀福克斯、派拉蒙、索尼電影、華納兄弟,最初的1.0版規范是2005年推出的,但是這已經是經歷了長達3年的爭論才達成的。
最明顯的成果就是目前我們所說的4K解析度就是4096×2160,就是這么約定的。此外還約定4K影像的圖像編碼需基於JPEG2000,比較MPEG-2畫質有顯著提升,此外DCI還約定了音頻解碼、文件傳輸等
3. 戴爾成就5000hdml支持4k視屏輸出嗎
Dell成就500筆記本電腦是可以支持4K解析度+60刷新率外接顯示器的,因為筆記本的HDMI介面是2.0的,所以是完全可以外接4K顯示器和電視的,
4. 銷售中1+ 4k 是什麼意思
1+4K成果管控系統,「1」是運營平台,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搭建一套運營平台,以保證運營的高效。
K1是結果管控是制度執行力的起點。做事首先要明確方向,方向一旦錯誤,跑得越快,偏離目標就越遠,所以K1的結果管控非常重要。
K2是一對一的責任管控,在制度執行力中很關鍵,結果明確了之後還需要有具體的責任人去執行;只有責任明確,結果才能實現。
K3的檢查管控至關重要, 1+4K的前提是不相信任何人。人們不會做你期望的,只會做你檢查的。沒有了檢查,責任人就不會承擔他的責任。
K4是即時激勵管控,有了獎懲,檢查才有意義,執行才有了動力。
5. XB剖面MT 成果初步解釋
本剖面(圖6-8)經過三個構造分區。從南往北分別是松遼盆地、小興安嶺造山帶以及孫吳盆地。由於構造特點不同,表現的地球物理場特徵也有較大差異。三個構造分區表現出不同的視電阻率分布形態。松遼盆地以低阻為主,視電阻率幾十或幾百歐姆米,只是在6點號下有一局部高阻,達2000Ω·m,在北端龍鎮附近,與小興安嶺接合處出現了高阻,深部視電阻率達幾萬歐姆米。
小興安嶺地區以高阻為主,視電阻率幾千或幾萬歐姆米。只在13~14點號的上部(800m以上)出現局部低阻,視電阻率值只有幾十歐姆米。另外在龍鎮北以及12~13點號(4km以上)之間出現中阻,視電阻率平均為200~300Ω·m。進入孫吳盆地,又以低阻為主,本次MT測量只有辰清16點號布設在孫吳盆地內部,所以視電阻率分布沒有表現出全貌,只根據局部范圍看出視電阻率值平均約上百歐姆米。
根據視電阻率等值線的形態,在趙光鎮-辰清鎮之間可劃分出11條不同規模的斷裂。這些斷裂有的是基底斷裂,有的是深大超殼斷裂,還有的是區域構造的分界線。具體有:F1斷裂、北安斷裂(F3)、二龍山南斷裂(F4)、二龍山斷裂(F5)、訥謨爾斷裂(F6)、小興安嶺南界斷裂(F7)、炮聲屯斷裂(F8)、龍門道班斷裂(F9)、鍾山西斷裂(F10)、紅旗斷裂(F11)。
依據MT視電阻率斷面圖(圖6-8)的結果,研究區可劃分如下構造分區:
趙光鎮坳陷:在1~2點號之下,可分為三層。1.5km以上的低阻層,視電阻率值只有幾歐姆米到幾十歐姆米。第二層從1.5km到3km,視電阻率為100~300Ω·m,第三層從3km一直往下可到20km以下,視電阻率平均只有25Ω·m。從圖6-8上看,F1斷裂上部的中阻層有向南推覆的顯示,把下部的低阻層覆蓋上。
北安北隆起:位於F1與F3之間。從圖6-8看有二層。上層為低阻層,視電阻率只有幾歐姆米,但厚度薄,只有幾百米,最大不超過1km厚;下層為中阻層,延深大於20km,視電阻率在100~500Ω·m之間變化。
北安坳陷:位於F3和F4之間,中心位於北安北部建華林場場部附近。分為兩層,7km以上為低阻,約30Ω·m,6km以下為中阻,約300Ω·m。
龍中隆起帶:在F4與F5之間,可分為三層。上層(幾百米之上)為低阻,幾十歐姆米;中層(幾百米至12km)為高阻,約2000Ω·m;下層(12km以下)為中阻,約300Ω·m。
訥謨爾坳陷:位於F5和F6之間,從結構上看類似於地塹結構。上部2km范圍內視電阻率很低,只有10Ω·m,而下部直到20km也只有200Ω·m。
圖6-8明顯反映出在F3與F6之間有一個小隆起(即F4與F5之間位置),可稱龍中隆起把北安坳陷帶分為兩部分。前者可稱北安坳陷帶,後者是訥謨爾斷陷,後者即F5與F6之間形成一個向北傾斜的斷陷帶,這里稱為訥謨爾斷陷帶。訥謨爾斷陷帶從結構上看類似於地塹結構。如果把前者F3與F4之間稱為北安坳陷,那麼後兩者即龍中隆起與訥謨爾斷陷可單獨分為兩個小構造單位。
沾河隆起:位於龍鎮南F6與F7之間。除9點號下面有一點低阻外(視電阻率約20~30Ω·m),其餘地區均為中阻,平均達上千歐姆米。沾河隆起可細分為南北兩部分。這兩部分視電阻率分布形態和數值均有差別,南部中阻范圍及量級均小於北部。
以上分區,即趙光鎮坳陷、北安北隆起、北安坳陷、龍中隆起、訥謨爾斷陷以及沾河隆起均屬松遼盆地內部次一級構造分區。
小興安嶺南部邊界斷陷:又稱龍鎮斷階。位於龍鎮北,兩條F7斷裂之間。表現中低阻地塹構造,視電阻率為300~500Ω·m,中低阻延深達10km。整體有向南傾斜趨勢。再下部已進入小興安嶺隆起帶。
小興安嶺隆起帶:位於F7與F11之間。由F8、F9兩斷裂把該隆起帶分為南、北、中三部分。南部(F7~F8之間)除上部11點號下面出現小范圍、深度只有400m的中阻(200~300Ω·m)外,其餘均為高阻區,最大可達上萬歐姆米,且出露地表。中部(F8與F9之間)視電阻率明顯為兩層,上層深度7km,視電阻率約200~500Ω·m;下層深度可達20km以上,視電阻率在2000~5000Ω·m。北部(F9與F11之間)為三層,上層較淺,只有1km深,但視電阻率只有幾十歐姆米;中層從1~5km,視電阻率為2000~5000Ω·m;第三層從5~19km深,視電阻率為7000~10000Ω·m。
孫吳盆地:F11以北地區,明顯分為兩層。上層延深8km,視電阻率約300~1000Ω·m;下層8~14km,視電阻率為1000~2000Ω·m。
在小興安嶺隆起帶與孫吳盆地接壤之處,有一特別現象,即它們不是以平面接觸,而是穿插式接觸。15點號之下,至少出現了4層,從上至下為低-中-低-中的視電阻率。
以小興安嶺南界斷裂為界,南、北部的構造特點存在較大差異。北部以斷塊為特徵,南部以坳陷為特徵。
6. 吳吉春的主要科研成果
幾年來,在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下水流和污染物運移的數值模擬、地下水資源評價與管理、地下水隨機理論等研究領域進行了廣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國內外同行矚目的優秀成果。其中最為突出的創新性成果主要有:
1、發展了基於地下水隨機理論的矩方程數值法:通過有目的地選擇研究方向及針對性地選擇合作訪問研究機構,採取和美國高水平科學家合作研究的方式,在地下水溶質運移隨機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快速進展。從模仿跟蹤學習,到全面系統掌握基於含水介質平穩分布前提假設的經典隨機理論,再涉足研究非平穩隨機理論這一最新國際研究熱點,取得了一些進展。前人主要以解析法研究為主,用數值法研究地下水隨機理論時間不長,申請者與Don Zhang博士及Bill Hu博士合作,充分發揮自己多年從事地下水數值模擬研究的優勢,發展了一整套基於地下水隨機理論的矩方程數值法,對非均質含水介質中的二維、三維地下水流問題以及非均質含水介質中的二維、三維溶質(包括反應物及非反應物)運移問題分別進行了模擬,並成功地將其應用於美國雅克山(Yucca Mountain)小范圍理想條件的環境項目中。該方法能有效地用於研究非平穩分布的非均質含水層中的地下水流及污染物運移,使地下水隨機理論向實用方向邁進了一步 。有關成果分別在五次國際會議上(AGU、GSA、CMWR等國際會議)報告後,得到了許多國際同行專家如S.P. Neuman院士、J. Bear教授、G. Dagan教授、J. Cushman教授、C. T. Miller教授、J. Yeh教授、Q. F. Tseng教授等的肯定,認為申請者的研究工作使尚處於理論探索階段的地下水隨機理論向實際應用方向邁進了一步。部分研究成果已在SCI收錄刊物「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Journal of Hydrology」、「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Mathematical Geology」、「Stochastic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上發表。這方面的研究目前處於國際先進地位,為本項目的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系統研究了海水入侵規律,建立了適用的海水入侵三維混溶模型:與薛禹群院士等合作,(1)從地質、水文地質和水化學角度系統研究了海水入侵的分布、發生、發展和演化規律、鹹淡水界面的主要類型及其運移規律、海水入侵區地下水的化學成分特徵及其演化規律,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成果,得到了本專業的國際權威雜志「Ground Water」的主編和評審員的高度評價,很快連續兩期發表了其中的兩部分成果(兩篇論文已被SCI引用14次);(2)較早成功地建立了描述潛水含水層中海水入侵的三維混溶數學模型(Miscible Transport Model)。傳統的做法大多把海水和淡水當作油和水一樣是互不相溶的,實際上海水和淡水是可以相互混溶的,而從這一實際情況出發研究海水入侵難度很大。由於要考慮降雨、水位波動及密度變化對海水入侵的影響等不易解決的問題,以往多假設含水層上面有一個隔水層,以避免考慮上述問題,但這種做法不符合實際情況,潛水含水層被假設成了承壓含水層。申請者如實考慮了這幾種影響,並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模型,成果在本專業的國際權威雜志「Water Resources Research」上發表後,已被SCI引用14次;(3)在國內較早將海水入侵的防治引入地下水管理模型中。當時國內常見的地下水管理模型多考慮水量的優化管理,考慮水質問題的不多。當時美國正大力開展考慮水質問題的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成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而國內當時還沒有開展考慮海水入侵防治的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
上述成果為龍口、萊州兩地的海水入侵預測預報提供了科學手段,為當地採取相應措施防治海水入侵提供了科學依據,還可指導我國其他沿海地區的海水入侵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如龍口市應用研究成果,採取相應措施(如修建地下水庫等),海水入侵速度已經得到了控制。該市1989年海水入侵面積一年就增加了19.4Km2,而自1990年開始採取控制措施後,入侵速度減小為:1990年增加4.98Km2,1991年至1995年平均每年增加2.12Km2,目前已基本遏制住了海水入侵的進一步發展,避免了大批良田荒蕪、水井報廢、甚至工廠、城鎮搬遷等一系統嚴重後果。
3、系統研究了海水入侵過程中水—土間的陽離子交換規律,建立了描述海水入侵過程中交換陽離子Na+、Ca2+、Mg2+運移行為的三維模型:較早從野外監測、室內實驗、數值模擬等幾方面系統研究了海水入侵過程中水—土間的陽離子交換及交換陽離子的運移行為,並成功地建立了一個描述海水入侵過程中交換陽離子Na+、Ca2+、Mg2+運移行為的三維數學模型。成果已發表於「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及「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上。這一成果當時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應用上都有突破。以往的模型都是較理想化的,許多野外實際情況反映不了,模擬因子一般是單一、穩定的。而這一研究成果從單一、穩定的模擬因子發展為可以是多重、可變化的模擬因子,模型不但可以考慮地下水中不同物質之間的反應,還能反映地下水與含水介質間的反應,為探索地下水化學環境的演變提供了新的科學手段。進一步研究還能用於模擬油氣形成和運移行為以及液體成礦等。
4、導出了分數階對流—彌散方程及其格林函數解,實現了分數階對流—彌散方程的數值求解:從彌散過程的時空相關性角度出發,用非局域性的處理方法,將傳統的二階對流—彌散方程推廣得到分數階的對流—彌散方程,並導出了該方程格林函數解為一分數穩定分布密度函數;由方程的分數穩定分布密度函數解得出了等效彌散系數與運移尺度有關,是運移距離的冪函數的結論,這一結論從理論上解釋了彌散系數的尺度效應;對一實驗實測數據的檢驗結果很好地反映了彌散過程中的偏態特徵和「拖尾」現象,而傳統的二階對流—彌散方程的解對此卻不能解釋。部分研究成果已發表於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上。最近又實現了分數階對流—彌散方程的數值求解,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含水介質中的溶質運移行為奠定了基礎。這方面的研究目前美國剛開展不久。
5、開展了復雜條件下的地下水流、污染物運移及地面沉降數值模擬研究:(1)與薛禹群院士等合作,建立了越流含水層系統的地下水污染模型,成果發表於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2)對整個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南)地區(超過2萬平方公里)多個含水層的大區域復雜含水系統進行了三維地下水流數值模擬,對蘇錫常地區和上海地區進行了區域地面沉降模擬,模擬結果與實際觀測結果吻合良好,為進一步進行該地區的地下水污染預測和地面沉降預測工作奠定了基礎;(3)在元寶山地區建立了一個反映大規模、大流量群井集中抽水的地下水流模型(研究區日抽水約60萬方,比一條小河的流量都大,在國內首屈一指,國際上也不多見)。模型中考慮了含水層因礦坑開采而疏乾的問題、懸河問題、移動邊界問題,以及水文地質參數連續變化問題等一些難度非常大的具體問題。模型用於實踐,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合理解決了該地「煤電聯營」中長期存在的水的合理支配和使用問題,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資金。成果已發表於「Mining Engineering」。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元寶山地區的地下水流模擬工作,委託單位曾在國內先後找過10個單位做過,也曾先後找過合並前的東德和西德做過,均未取得滿意的結果。委託單位對我們取得的成果非常滿意,採納了我們的建議。二期工程上馬時也專門請我們做該地區的地下水流模擬工作,還請我們做了另一地區的地下水流模擬工作。(4)數值方法研究:數值計算在計算溶質運移問題上碰到的最大難題是存在數值彌散和振盪,它可能會使得計算結果失真,甚至會面貌全非。申請者對原有的一些數值方法進行了改進,效果良好,說明所作的改進是有效的。有關論文在一些國際會議上宣讀,引起了一些國際同行學者的重視。
7. 4K修復單元首批片單公布,這些影片都是什麼性質的電影
2014年,上海國際電影節“4k修片”單元,按照世界頂尖技術的展示和哲學的最新成果,近年來相繼向中國觀眾群體介紹修片,不僅成為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最受歡迎的單位之一,也得到了電影保護和修復專業人士的高度贊譽。
有一個叫於佩爾的人,她會唱一首美妙的歌。講述了法國女權主義者瑪麗-露易絲·吉羅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二戰時期一個貧窮的婦女瑪麗在墮胎手術中找到了一個商機,然後試圖以此謀生的悲慘故事。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夏布洛爾通過對比過去和現在,通過女主人公的苦難,靈活地展現了男權世界中女性反抗的精神,前瞻性地探索了當下流行的“墮胎”問題,發出了發人深省的道德控訴。嚴厲批評了法國社會的保守主義和偽善。這部電影被提名為金球獎最佳外語片,銀幕女神伊莎貝爾·於佩爾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她精湛地刻畫了一個意識中的女人。
8. 跪求各界大神,特別是常在電視播放自己成果的大佬,想問下松下攝像機在65寸高清電視上的畫質如何
松下vx980拍攝的視頻的解析度是1920*1080。
很簡單,你先在網上下載幾個解析度是1920*1080的電影,用專播放屬器在電視上播放,看看是否滿意。
如果滿意,買這台攝像機的清晰度就滿意;如果播放的視頻清晰度不滿意,那麼這台攝像機的清晰度也就不會滿意。
因為兩者是解析度是完全相同的。
9. 4km2單元格土壤樣的代表性
1.試驗樣品的採集與分析
在平湖市境內,選擇坐標為(
樣品經風干,木棒敲碎,過20目篩,研磨至200目,測定As、B、Cd、Cu、Hg、Mo、N、Org.C、Pb、Se、Zn的含量及pH值。
2.研究方法
將上述8個1km2單元格按其空間關系,劃分為2個4km2的大單元格,採用公式(1)計算不同的調查精密度要求時,單元格代表性土壤樣的子樣數要求。
3.試驗結果
根據2個4km2大單元格中各自16個組合樣(即0.25km2范圍內由2~3個子樣構成的組合樣)資料,計算獲得4km2代表性樣品的子樣數,結果見表4-13。此處的「子樣」是指0.25km2范圍內的組合樣。
由表4-13可見,對於4km2的網格單元而言,以1件/km2採集(由2~3個樣點組成)、組合成1件/4km2分析樣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即現行的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樣品採集和組合方案是可以保證樣品代表性的。大量生產實踐表明,這種采樣方法具有較高的采樣工作效率,同時,調查成果能較好地反映土壤元素的區域分布模式。
表4-13 浙北平湖4km2大格土壤樣的子樣數要求
註:n為實驗精密度(RSD)≤10%時的子樣採集數要求。含量單位As、B、Cu、Mo、N、Pb、Se、Zn為mg/kg,Cd、Hg為ng/g,Org.C為%。
4.討論
1:25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目的是取得大范圍區域地球化學分布模式,研究成土母質、地形、氣候等區域自然因素、面源或大規模污染影響下元素的區域分布規律。成土母質等地質背景的局部變異,以及耕作、化肥農葯施用、點源污染等因素引起的局部變化不是區域調查的主要目標。因此,土壤樣品的採集應選擇地形開闊平整、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地點進行,避開溝渠、肥堆、路邊、廠礦等局部環境變化的影響。
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的分析樣品是由4個采樣單元格樣品(每個樣品均由2~3個子樣構成)二次組合而成,樣品代表性得到進一步提高,其分析結果可以更好地反映區域土壤元素變化規律,這已為中國不同地區大量的生產實踐所證明。A、B2個單元格數據合並處理結果見表4-14,可見除As、Hg外,在2km2范圍內採集3件子樣組合即可充分保證分析樣品的代表性。
10. 索尼全畫幅微單A7RM3拍攝4K視頻有什麼優勢
索尼微單在視頻拍攝方面還是想了很多功夫的,這些成果就是其優勢所在。
至於這款微單的絕對性能,其實並不比同檔次的其他機型牛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