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養殖調研報告 急!
人工養蠍的前景和效益
人工養蠍的前景:
我國對東亞鉗蠍的人工養殖,起步於20 世紀50年代初期 ,但當時由於缺乏必要的有關鉗蠍的生態學和生物學知識,因而收效甚微。進人 20 世紀70年代以後,山東省率先開展人工養蠍的科研課題,經過十餘年的觀察,初步摸清了蠍子的生活習性、生長發育規律、繁殖規律和產態要求,並開始探索無休眠期飼養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進人 20 世紀 80 年代以後,隨著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在山東、河南等地區的野生蠍主產區,出現了第一次人工養蠍熱潮,但由於當時大部分養殖戶還沒有完全掌握基本的養蠍技術,加之缺乏必要的技術指導與服務,所以真正獲得成功並堅持下來的為數甚少,此間一些倒賣蠍種的現象極大地影響蠍子人工養殖業的正常發展,不但挫傷了特種養殖專業戶的積極性,而且造成了蠍子養殖難度很大的負面影響。自進人 90 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養蠍業又在我國部分地區迅速發展起來,一些養蠍專業戶的養殖經驗日臻成熟,養殖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配套完善。在華北各地農村,涌現出了不少養蠍技術骨乾和專業戶。目前,我國的養蠍業正在向著產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由於人們長期地開山墾荒,築路采礦及大量使用化肥農葯,使蠍子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加之人為地大量捕捉,導致野生蠍資源日漸枯竭。瀕臨滅絕。 近年來由於全蠍由單純葯用發展到保健及提毒、餐飲等新領域,蠍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干蠍價格逐年上漲。由此造成人們醫療用葯和生活用蠍的嚴重不足,導致市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隨著蠍子用途的不斷擴大和人們醫療、生活保健品開發用蠍及出口的大量增加,將進一步加劇市場供需矛盾。最近,國家醫葯局對全國葯材市場普查得出結論:今後20年內全蠍的供需矛盾將無法緩和,價格將繼續呈現大幅度上漲的趨勢。市場供應量僅能滿足市場需求量的30%。
因此,國家科委將《全蠍養殖綜合加工及開發利用與推廣》項目列入國家星火計劃,並拔出專款作為重點工程予以推廣。中央及許多省、市的電視台、廣播電台、報刊的農業科技攔目都在反復播送和大力宣傳人工養蠍技術及養殖的經濟價值。上海市政府已將人工養蠍納入「4050」工程,為下崗職工提供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為進一步鼓勵人們養蠍的積極性,國家還對人工養蠍實行長期免稅的優惠政策。中國加入WTO後,中國醫葯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為中葯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條件。黨中央高度重視出台以農村增收為核心的「服務三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富民政策,發展全蠍養殖,既可為國家賺取外匯,又可滿足國民的物質生活需求;因而,是基層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首選項目,對農民增收,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多了一條切實可行之路;同時為下崗職工,再就業者開辟了一條難得的致富途徑。
人工養蠍經濟效益分析:
採用人工養殖一隻雌蠍一年產 2-3 胎,每胎 20 ~ 50 條。如按公母 l : 3 搭配,按每胎產仔20條計算,按1年產2胎計算,成蠍按1000條一千克計算,引種 l 000條,年產仔: 750 (母)×2 (胎) ×20 (條) = 30 000條,按成活率 65 %計,出生後仔蠍飼養 8 ~ 12 個月後即可得商品活蠍: 30 000條× 65 %÷ 1 000 條/千克= 19.5(千克),按一般市場回收價格 380 元公斤算,可收入7410元。扣除各種費用:1800 元(種苗) + 200 元(建池等) + 900 元(飼料) + 1 000 元(人工等) = 3510 元,獲純利3510元。
人工養蠍的可行性和優勢:
一、前景光明,為國家"星火計劃" 免稅項目;
二、市場穩定,銷售價格多年來只升不降;
三、用途廣泛,具有極高的醫用及食用價值;
四、本小利大,投資少、見效快、回報率高。養殖幾乎不存在經營風險,即使是老、弱、殘、傷或是擠壓而死等淘汰下來的蠍子仍可入葯,死活一樣價錢,不影響利用價值;
五、蠍子食量小排糞少,飼料來源廣,無臭味,不污染環境;
六、蠍子生命力強盛,環境適應能力強,抗病力強,不傳染病害,無需防疫;
七、蠍子晝伏夜出,養殖不佔白天工作時間,利用晚間管理即可,城鄉男女均可從事養殖;
八、養蠍佔地面積小,利用閑房、陽台、牆角或簡易溫棚即可養殖,也可立體養殖;
九、繁殖速度快,產仔多,每胎可產 20-50 只,每年能產 2—3胎;
十、養殖勞動強度低,技術成熟,易學易懂,不受文化成度高低限制,是一樁短、平、快能長期從事的特種養殖致富項目,一次投資,常年受益。
② 辦理一個養殖場的預期成果
自己算,很復雜,市場價格,出欄日期,日消耗成本,風險預測,……
③ 養殖成功的句子
1 、那些嘗試去做某事卻失敗的人,比那些什麼也不嘗試做卻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2 、你一天的愛心可能帶來別人一生的感謝。
3 、失敗是什麼?沒有什麼,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麼?就是走過了所有通向失敗的路,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4 、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水,故能成其深!
④ 研究完如何養殖多肉植物你的成果有哪些
鑒於多年的經驗,多肉植物喜歡半砂質土壤,將土與黃砂按照3:1的比例配合好,養殖要點如下:1喜陽光2澆水以15-20天一次為佳3冬季耐寒性差,室內溫度不宜低於18度。
⑤ 請問下你現在的養殖成果如何呢·
呵呵,這位仁兄,你的問題估計得有很多個版本回答的,我從事養殖業快十年了,開始養殖家豬,賠了!從06年開始轉行養殖香豬,賺了!簡單吧?歡迎來我們青島中業產業玩
⑥ 水仙花的養殖成果
水仙花栽培方法有土栽、沙栽、水栽及雕刻造型。栽培技術要求不高,只要保持溫度在15℃左右,有充足的陽光和勤澆水、常換水,養殖25天~30天就能開花。
但要注意幾點:
(1)溫度不能超過25℃以上,否則就停止生長進入休眠,造成花苞黃癟,痿干;
(2)陽光要充足,否則葉片會長成大蒜葉;(
3)用的水要清潔,否則因水變質造成污染爛根。
水仙花生長有特殊的特性,它開花日期可以由人自己決定,如果要求它在春節期間開花,可在春節前20天~30天左右將鱗莖(水仙頭)入盆栽植,入盆後它便開始生長至開花,現介紹幾種養殖的方法:
土栽
土栽的土壤要求用疏鬆的腐殖土。栽植前將水仙頭外表乾枯的鱗莖片剝掉並颳去老根,加腐殖土至盆沿3厘米處。雙手抱盆搖動,使腐殖土緊實,然後將水仙鱗莖盤座落在盆中,再繼續加土約1厘米左右,接著澆透水,然後將花盆放在陰涼處,5天後待鱗莖盤長出根後,將花盆放到有陽光處養殖。土栽澆水要注意見干見濕,即土不幹不澆水,一旦澆水就要澆到盆底漏水為止,,澆水時間要選在早晚,否則會破壞根的生長。
沙栽
沙栽最好用洗干凈的細沙,盆也要求透氣好的瓦盆,栽植前先將沙裝入盆中,裝至盆沿3厘米處,然後將剝去老莖片和老根的水仙頭坐落 在裝好細沙的花盆中,再加1厘米左右的沙,使水仙頭下莖埋入沙中1厘米左右。然後澆透水放在陰涼處。5天後將它放到有陽光處直到開花為止。用沙栽植水仙頭要天天澆透水,不及時澆水會造成缺水,影響花的根生長。澆水也要求安排在早晚進行。
水栽
水栽前也要將老莖片和老根剝離干凈,然後放入養殖的水仙花盆中,加水至水仙頭下球莖1厘米處左右,放到陰涼處,待鱗莖盤長出根後放到有陽光處到開花。水栽水仙花最好天天換水,一方面防止水變質污染引起爛根,另一方面天天換水,水干凈長出的根也潔白漂亮。
水仙雕刻造型
為了使花葉長勢多姿、優美,需將花頭進行雕刻處理。具體做法是:先將鱗莖外表乾枯的鱗片剝掉並颳去老根,然後雕刻。雕刻時先看芽體長勢,將彎勢作為雕刻面,然後用小尖刀在離根盤2厘米處的鱗莖從左至右輕輕橫切一條線,再在左右兩側各切一條豎線,然後逐層剝去橫豎線范圍內的鱗片,同時要挖去各芽體之間的鱗片,直至葉片和淡黃色花葶裸露,這時就可捲曲葉片。接著對花葶進行造型處理,用小刀在花葶上方,花苞下方處從上到下刮一條線或用針對花葶從上到下刺幾針,花葶生長也就發生變態,同樣也往傷口一側彎曲。根據不同造型的要求刮削的程度和位軒也不同。經雕刻造型的水仙頭要及時放入水中浸泡,傷口面朝下,以清除傷口分泌出的粘液,每天換水,浸泡大約2天-3天,待粘液清除干凈,便可取出並用脫脂棉花蓋住鱗盤(根盤)。然後將雕琢面朝上,放入水仙盆中加水放在陰涼處養殖。每天換水一次,保持水質干凈,待鱗盤長出長為1厘米左右的時候,將水仙盆放在有陽光處養殖。記住養殖過程中溫度不要超過20℃,要勤換水,每天換1次,勤噴水,每天噴1次~2次,常日照,這樣培養出的花茂盛,花香,姿態優美。
水仙花養殖花開敗了後可以保留種球也可扔掉,因為水仙花鱗莖內含有打丁可毒素,誤食會引起嘔吐和腹瀉,如果你不是很專業建議你扔掉,因為第二年會抽葉也不會開花,欣賞價值不高.
⑦ 有養殖成功的嗎
養殖成功的案例有很多啊,不知道你要養什麼?
⑧ 中國養殖業的現狀
三、飼料、養殖業的發展趨勢
1、飼料業發展趨勢
(1)、據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直接消費的口糧呈緩慢下降趨勢,間接節消費的飼料糧持續上升。1980年-1995年,人均口糧分別從172.2公斤下降到111.6公斤,下降幅度達35.2%;而同期人均動物性食品消費量由32.6公斤上升到42.6公斤,上升速度達30.7%以上。隨著中國居民事物結構的改變,肉、蛋、奶等動物食品的消費量將進一步增長,飼料需求量隨之上升。
(2)、目前,中國豬、禽飼料所佔比重仍為大頭,兩項合計高達92%,而世界飼料產業結構中豬、禽、牛飼料大約各佔1/3。預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豬肉消費比例下降,禽肉和牛肉比例上升,水產品比例也會上升,國內飼料產業結構也將隨之變化。
(3)、預混料和濃縮料增長是重要趨勢。顆粒配合飼料將是中國飼料發展的方向。但由於我國山區多,地域遼闊,運輸方便,農民手中還掌握大量剩餘糧食,需要混入添加劑,故添加劑、預混料和濃縮飼料在本世紀將會由更大的市場,其增長幅度將高於配合飼料的增長幅度。
(4)、目前世界上約25%的飼料廠家生產的配合飼料占總量的80%。美國在1979年有10000多家飼料加工企業,1995年只剩2000多家,但產量卻增長了兩倍。隨著飼料市場競爭的加劇,全國必將出現一批飼料企業集團,飼料生產更加集中,飼料產量增加,但飼料企業數量必將減少,成為我國飼料工業的一大趨勢。
2、養殖業的發趨勢
(1)、由於養殖成本及管理技術和出口要求等因素,以散養為主將向規模化養殖轉變。
(2)、由於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和畜牧業微利時代的到來,經濟發達地區和人口密集去的養殖將逐漸向城郊和邊遠地區轉移。
(3)、由於人食物結構的變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特種水產養殖、反芻動物養殖和寵物飼養將成為未來養殖業發展的亮點。
(4)、培育功能性保健畜禽,促進人類健康。韓國已培育出低膽固醇的優質肉豬,我國已生產出低膽固醇高碘蛋、高鋅蛋、高鐵蛋,具有已定的防病功效,更多的功能性食品還在培育研究中。
(5)、發展快生長型畜禽,提高飼養經濟效益。由於高新技術的發展,快速育肥豬,育肥牛,快速養雞技術已取得較大發展。
3、飼料添加劑發展趨勢
從未來的發展需求可以看出,中國飼料添加劑的市場前景廣闊,中國將是世界最大的飼料添加劑消費市場。
(1)、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2)、安全、綠色飼料添加劑將成為行業發展的熱點和重點。
(3)、提高產品科技含量,重視抗生素代替產品的開發。
(4)、進一步擴大蛋氨酸和賴氨酸的生產,同時加大蘇氨酸的開發力度。
(5)、重視維生素的生產,積極發展酶制劑。
(6)、發展防酶、抗氧劑,促進飼料安全、衛生水平的提高。
4、安全、無公害飼料
當前,我國畜、禽產品的安全質量存在很多問題,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突出表現在:一是畜、禽疾病種類多,發病范圍廣;二是畜、禽產品中農葯殘留、獸葯殘留、重金屬含量等嚴重超標;三是畜、禽疫病、獸葯殘留、飼料質量、飼料添加劑、獸葯質量等檢測技術落後,監制體系步完善;四是標准體系建設滯後,在很多方面缺乏強制性技術標准,各項技術水平遠遠落後於同行水平;五是法制體系建設滯後,畜、禽產品安全質量控制方面或者在某個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規;六是中介組織發展緩慢,政府和企業間缺乏必要的管理組織。
目前,中國飼料企業散布廣、數量多、規模小,行業競爭激烈,導致不規范的競爭行為比較普遍,飼料安全監管成本過高,監管效果有限。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高,食品業對飼料安全和衛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使飼料業的風險大大增加。
可喜的是,為影響國家「保證食品安全」的號召,今年,希望集團與湖南唐人集團等全國65家飼料企業共同參與了以「關注飼料安全,關注大眾健康」為主題的安全承諾活動,之前還發表了《安全宣言》,重在率先垂範,以點帶面,要求行業自律,從我作起。
5、加入WTO後,我國飼料業的資本結構整合將提速
入世前,由於政策限制,外資投資中國飼料業的數量雖然比較大,但大多採取新辦企業的方式。目前,中國飼料業以民經營資本為主,產業退出的障礙和成本較小;加之入世後,飼料行業將取消免徵增值稅的優惠政策,這將限制我國政府對飼料工業的扶植和保護空間;再者,入世對外資並購國內企業的政策逐步放開,外資飼料業以及成長起來的中國民營資本對國內飼料企業的並購將成為新的資本進入中國飼料業的主要方式之一。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入世給我國農業產品帶來的巨大沖擊,飼料行業還將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競爭局面,必將促進中國飼料業資本結構的整合,國退民進是大勢所趨。在未來的5-10年內,隨著中國養殖業產業化的快速形成,中國飼料企業數量將迅速減少,經過收購、兼並、託管等多種形勢的資源重組最終將形成數量有限的區域性大型飼料加工企業。在這一階段,按照發達國家養殖業發展的歷史經驗,如果中國的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產值比重上升到45%-50%,飼料產量可達1.5億噸。如果以每一地區2-3個飼料企業計算,重組後的中國飼料業只需要年產能力12萬-18萬噸的飼料廠1000-1500家,預計前20位石料企業的產量之和將達到全國飼料總產量的60-70%。而目前中國的飼料企業設計生產規模已經基本達到這一指標,只是產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總之,隨著中國人口的持續增長和食品結構的進一步改變,國內飼料總體容量將相應增加,但飼料企業的數量將迅速減少。同時,養殖業將快速向規模化、專業化、多樣化、過渡,從而向人們提供更加豐富、營養、衛生的畜、禽和水產品。位促進人類健和社會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⑨ 水產養殖成就
一要統籌好內陸地區現代漁業發展,進一步發揮內陸地區生態環境優勢,加快轉變淡水漁業發展方式,推動淡水漁業實現規模化、標准化、生態化、產業化,做優做強漁業產業,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漁業品牌;要進一步發揮漁民專業合作社作用,增強漁業產業帶動效應,促進漁民發展漁業增收致富、共同致富,服務蘇區和老區發展。
二要貫徹好「綠水青山就是jin山yin山」的發展理念,認真抓好中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從嚴從實推進漁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加強水產養殖尾水治理,鼓勵採取進排水改造、生物凈化等措施,開展集中連片池塘養殖區域和工廠化養殖尾水處理,推動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或達標排放,實現漁業產業發展高素質與生態環境高顏值。
三要落實好農業農村部等十部委《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以滿足人民對優質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求為目標,大力發展生態健康養殖,支持發展標准化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池塘循環水養殖等養殖方式,推廣發展稻魚、稻蝦、蓮魚等綜合種養模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四要謀劃好休閑漁業發展,把休閑漁業作為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向,將生產體驗、休閑垂釣、旅遊度假、觀賞娛樂、科普教育等有機結合,推動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發展富有地域特色和漁業趣味的休閑體驗項目,更好地滿足群眾日益多樣的文化、旅遊、休閑、體驗等消費需求,打響「水鄉漁村」等特色休閑漁業品牌,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和經濟增長點,提升漁業產業質量和效益。
⑩ 十五期間我國在水產養殖方面取得的技術成果
「十五」水產科研成果呈現「十大」亮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合成最近在該院2006年工作會議上將這些亮點,比作是燃成新的產業經濟增長點的「火光」。
「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海洋生物資源及其棲息環境調查與評估」,是近20多年我國對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中上層和近底層生物資源進行的規模最大、最系統、最全面的調查評估。
《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編制,以中國水產院為主體的全國漁業生態環境監測網所開展的水域生態環境監測成果的綜合展示。
水產優良品種,培育開發出大菱鮃、史氏鱘、海參等一批優良養殖對象,選育出「黃海一號」中國對蝦等一批具有良好應用前景的養殖新品種。
海灣系統養殖容量與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在國內率先系統地開展了海灣養殖容量及生態養殖技術研究,為推動我國海水養殖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技術與設施開發,研製、優選出適合15—40米水深的海域作業生產的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系統,大大提高了海水養殖集約化、現代化、無公害程度和向外海的發展。
水產動物疫苗研製和免疫防治技術,研製開發了基因疫苗、亞單位疫苗、滅活疫苗等不同類型的多種漁用疫苗,為建立我國漁業病害免疫防治技術體系打下了基礎。
東海、黃海生態系統動力學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具有顯著陸架特色的我國近海生態系統動力學研究體系,使我國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研究在這一國際前沿研究領域中占居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海洋漁業遙感信息與資源評估服務技術及系統集成、示範,利用「3S」技術對漁場形成條件進行了測報,為我國漁業管理和遠洋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方向。
海洋生物酶研究,率先在國內開展了海洋酶工程的技術創新與生產實踐,在海洋酶產業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高海況打撈設備技術設計與應用,研製開發出的裝備系統圓滿完成了神舟「四號」、「五號」、「六號」飛船的發射應急保障任務,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掌握高海況打撈技術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