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銻礦轉讓

銻礦轉讓

發布時間:2021-05-14 18:19:45

① 礦山老闆去哪找,怎麼找我要投資礦石

礦山 建議去雲南那些地方 找比較熟悉的專業人員 特別是做過的一起合作投資。蠻賺錢慢慢來,開始別投資太大了。20萬以下 ,合夥

② 西藏自治區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全區國土資源系統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的領導和指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年初確定的工作思路和目標任務,按照「保護資源更加規范有序、保障發展更加持續有力、維護權益更加切實有效、服務社會更加全面優質」的要求,堅持以整頓促規范,以保障促發展,認真履行職責,圓滿完成了全年的各項工作任務。

(1)嚴格土地管理。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土地調控政策,起草並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下發了《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

(2)切實加強地質勘查和礦產資源管理。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起草了《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通知》,按照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的《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期間探礦權采礦權申請審查報批暫行規定》,進一步嚴格探礦權申請審批程序和審批許可權,合理有序地開展審批工作。

(3)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根據全區地質災害發育狀況和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需要,編制了《西藏自治區200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西藏自治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並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執行。編制了《西藏自治區亞東邊貿口岸地質災害綜合勘察評價方案》,下發了《關於加強我區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通知》,完成了《西藏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的編制工作。

(4)加強規劃修編。按照國務院和自治區的有關規定,上報了《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十一五」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土地開發整理規劃》、《黃金產業中長期規劃》、《拉薩市礦產資源規劃》、《山南地區礦產資源規劃》、《西藏自治區「十一五」基礎測繪規劃》和《西藏自治區礦業發展規劃》,完成了《西藏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研究報告》,《西藏自治區地質勘查規劃》、《日喀則地區礦產資源規劃》和《昌都地區礦產資源規劃》已通過初審或預審,全區地、市級礦產資源規劃全部編制完成,自治區第二輪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工作正式啟動。

(5)法制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制定了《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管理系統2006年至2010年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規劃》,制定並下發了《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實施方案》。

(6)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強。完成並通過驗收「地質資料資料庫(西藏)」項目。起草了《西藏自治區金土工程一期建設實施方案》,制定了《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連接網際網路計算機管理規定》、《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網路信息管理辦法》、《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互聯網信息網路安全技術措施解決方案》。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西藏自治區幅員遼闊、生態環境獨特,自然資源豐富,全區國土面積120223218.7公頃(120.22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國土面積的八分之一。全區約有86%的土地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主要以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居多,耕地和林地較少,其利用方式主要以牧業為主,少部分低海拔河谷地區為農業用地。

2006年,全區農用地總面積為77605597.62公頃,佔全區國土總面積的64.55%,其中:耕地361138.34公頃,分別佔全區農用地總面積的0.47%和全區國土總面積的0.30%;園地2067.35公頃,佔全區農用地總面積的0.027‰;林地12682260.02公頃,佔全區農用地總面積的16.34%;牧草地64443218.23公頃,佔全區農用地總面積的83.04%;其他農用地116913.69公頃,佔全區農用地總面積的0.15%。

建設用地面積為64625.07公頃,佔全區國土總面積的0.54‰,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40327.22公頃,佔全區建設用地面積的62.40%;交通建設用地23218.11公頃,佔全區建設用地面積的35.93%;水利設施用地1079.74公頃,佔全區建設用地面積的1.67%。

未利用土地42536928.08公頃,佔全區國土總面積的35.39%。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1)農用地增減變動情況。2006年,全區農用地與2005年相比,凈增加2225.18公頃。其中耕地凈增加367.05公頃,增加的主要是旱耕地和菜地,水澆地則有所減少。園地增加82.28公頃,增加的主要是果園。林地增加1899.15公頃,增加的主要是未成林造林地,而有林地則有少量的減少。牧草地則減少399.36公頃,減少的主要是天然草地,而人工草地則增加114.33公頃。其他農用地增加276.07公頃,增加的主要是農村道路用地,養殖水面和農田水利用地也有所增加。

(2)基本農田保護。2006年末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較2005年未發生變動,為313354.24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86.77%。

(3)耕地保護。①耕地現狀:全區現有耕地面積361138.34公頃,其中:水澆地256675.46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71.07%;旱地92231.03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25.54%;灌溉水田11156.77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3.09%;菜地1075.08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0.30%。②耕地增加情況:2005年全區耕地面積增加主要是通過開展土地復墾、開發和農業結構調整,共增加727.39公頃,其中:復墾45.00公頃,占增加總面積的6.19%;開發678.85公頃,占增加總面積的93.33%;農業結構調整3.54公頃,占增加總面積的0.49%。③耕地減少情況:2006年,耕地因生態退耕、建設佔用和農業結構調整等減少了360.33公頃,其中:①生態退耕,2006年,西藏沒有安排退耕計劃,全區生態退耕61.22公頃(為2003年下達指標),佔耕地減少總面積的16.99%,其中:退耕還林50.22公頃,退耕還草11.00公頃;②建設佔用耕地,2006年全區建設佔用耕地269.05公頃,佔耕地減少總面積的74.67%;③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0.47公頃,佔耕地減少總面積的2.90%;④因自然災害和其他原因減少耕地19.59公頃,佔耕地減少總面積的5.44%;⑤耕地佔補平衡情況:從生態退耕、建設佔用和農業結構調整與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情況來看,年內全區減少耕地360.33公頃,通過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增加耕地727.39公頃,凈增加耕地367.05公頃,達到了占補平衡。

2.建設用地

2006年,全區新增建設用地面積1460.35公頃,其中:佔用耕地269.05公頃,佔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8.42%;佔用園、林地46.72公頃,佔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3.20%;佔用草地817.85公頃,佔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56.00%;佔用未利用土地326.54公頃,佔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23.36%。在新增加的建設用地中,交通運輸用地642.74公頃,佔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44.01%,全部為公路用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737.24公頃,佔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50.48%;水利設施用地80.41公頃,佔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5.51%。

2006年,新增建設用地較2005年減少了442.21公頃,減少23.24%。

2006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的全區建設用地852.28公頃,其中:佔用耕地252.46公頃,占已批准用地面積的29.62%。分批次建設用地621.71公頃,占已批准用地面積的72.95%,其中:商服用地27.24公頃,分別占已批准用地面積的3.2%、分批次建設用地面積的4.39%;公用設施用地65.14公頃,分別占已批准用地面積的7.64%、分批次建設用地面積的10.48%;公共建築用地117.62公頃,分別占已批准用地面積的13.8%、分批次建設用地面積的18.92%;住宅用地386.93公頃,分別占已批准用地面積的45.40%、分批次建設用地面積的62.24%。單獨選址建設用地230.57公頃,占已批准用地面積的27.05%,其中:交通運輸用地92.19公頃,分別占已批准用地面積的10.82%、單獨選址建設用地面積的39.98%;水利設施用地21.13公頃,分別占已批准用地面積的2.48%、單獨選址建設用地面積的22.92%。

2006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的全區建設用地852.28公頃,較2005年增加567.02公頃,增幅較大,主因是本年度自治區政府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用地所致。

土地徵用情況。2006年,全區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的徵用土地面積401.66公頃,其中:徵用耕地203.07公頃,占已徵用土地面積的50.56%。征地總費用9147.43萬元。安置農業人口4182人。

3.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情況

2006年,全區認真貫徹執行國土資源部關於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積極引導、鼓勵農牧民和用地單位進行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工作。全區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工作,完成項目24個,其中:復墾2個;開發22個,累計增加農用地面積723.86公頃,全部為耕地增加,其中:復墾面積45.00公頃,占增加土地面積的6.22%;開發面積678.86公頃,占增加土地面積的93.78%。全年累計完成投資額1372.97萬元,土地復墾152.00萬元;土地開發1220.97萬元。2006年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增加的農用地面積較2005年有所增加。

二、礦產資源

(一)礦產資源現狀

西藏自治區礦產資源豐富,礦種多、分布廣且開發潛力大。目前,已發現各種礦產(含亞種)101種(表1),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41種(其增減變化情況見表2)。銅、鐵、鉻、金、鉛、鉛鋅、地熱、鹽湖礦產等已成為西藏的優勢礦產。

表1 截至2006年西藏自治區已發現礦產資源種類表

表2 截至2006年西藏自治區礦產資源儲量及變化情況一覽表

續表

(二)地質勘查投入與勘查成果

從地質勘查投入和資金來源構成看,2006年地質勘查投入總額10292.72萬元,比2005年增加投入1920.31萬元,增長22.94%,其中:中央財政撥款3370.00萬元;地方財政撥款1787.62萬元,比2005年增加投入360.17萬元,增加25.23%;企事業資金4787.39萬元,比2005年減少投入1617.57萬元,減少25.25%,全部為國內企事業資金,本年無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資。

從投入礦種看,投入到金礦963.67萬元,占總投入額的9.36%;投入到多金屬礦(不能分礦種)5289.1萬元,占總投入額的51.39%;投入到地下水361.33萬元,占總投入額的3.51%;投入到鉛礦1189.74萬元,占總投入額的11.56%;投入到銅礦1913.03萬元,占總投入額的18.59%;投入到鐵礦41.85萬元,占總投入額的0.41%;投入到銻礦114.72萬元,占總投入額的1.11%;投入到鉬礦66.06萬元;投入到寶石礦17.42萬元;投入到鉻鐵礦80萬元;投入到銀礦255.80萬元。

2006年,新發現礦產地2處。新查明8種礦產資源儲量(包括銅、鉛、鋅、鉬、金、鋰、鉀鹽和硼礦)。

(三)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情況

1.頒發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情況

2006年頒發各類礦產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1304件,其中:頒發勘查許可證1115件,其中:新立244件、延續717件、變更111件、其他43件;頒發采礦許可證189件,其中:新立40件、延續110件、變更39件。

2006年,頒發勘查許可證1115件,其中:國有企業申請領取662件,占發證總數的59.37%;集體企業申請領取9件,占發證總數的0.81%;股份合作企業申請領取9件,占發證總數的0.81%;聯營企業申請領取2件;有限責任公司申請領取404件,占發證總數的36.23%;股份有限公司申請領取11件,占發證總數的0.99%;私營企業申請領取10件,占發證總數的0.90%;其他企業申請領取6件;外資企業申請領取2件。

2006年,頒發采礦許可證189件,其中:國有企業申請領取43件,占發證總數的22.75%;集體企業申請領取54件,占發證總數的28.57%;股份合作企業申請領取7件;聯營企業申請領取6件;有限責任公司申請領取19件;股份有限公司申請領取9件;私營企業申請領取50件;其他企業申請領取1件。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基本情況

目前,全區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種類達50餘種(含藏葯加工所需礦種),主要有鉻礦、銅礦、金礦、硼礦、鉛、鉛鋅礦、銻礦、鋰礦、地熱、礦泉水及鹽湖礦產和建材等。

三、國土資源市場

(一)土地市場

1.土地市場建設

積極培育土地市場,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開展經營性國有土地使用權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工作。

2.土地一級市場

2006年,全區共出讓國有土地579宗,面積257.74公頃,成交價款59903.14萬元,純收益52090.83萬元。其中:協議出讓477宗,占出讓總宗數的82.38%,面積189.41公頃,占出讓總面積的73.49%,成交價款15697.03萬元,占出讓總價款的26.20%,純收益15253.78萬元,占總純收益的29.28%;招拍掛出讓102宗,占出讓總宗數的17.62%,面積68.31公頃,占出讓總面積的26.51%,成交價款44206.11萬元,占出讓總價款的73.80%,純收益36837.05萬元,占總純收益的70.72%。從出讓用地類型看,商服用地、工礦倉儲用地和住宅用地出讓面積分別占土地出讓總面積的7.31%、7.00%和85.69%。

2006年,採取劃撥方式供應國有土地109宗,面積259.68公頃,其中:其他住宅用地49宗,面積33.55公頃,占劃撥供應土地總面積的12.92%;公用設施用地19宗,面積25.32公頃,占劃撥供應土地總面積的9.75%;公共建築用地39宗,面積187.74公頃,占劃撥供應土地總面積的72.30%;特殊用地2宗,面積13.07公頃,占劃撥供應土地總面積的5.03%。

2006年,採取租賃方式供應國有土地4宗,面積0.81公頃,租賃金額為2.86萬元,其中:商服用地3宗,面積0.39公頃;公共建築用地1宗,面積0.42公頃。

3.土地二級市場

2006年,全區土地二級市場土地使用權交易情況為:轉讓345宗,面積8.68公頃,轉讓金4277.49萬元;出租107宗,面積2.43公頃,出租金270萬元;抵押931宗,面積361.06公頃,抵押價款142337.34萬元,貸款金額96877.49萬元。

(二)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1.探礦權采礦權市場建設

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西藏地質勘查程度較低,基礎地質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礦業權市場建設條件仍不夠成熟,目前,兩權證書仍以行政審批方式出讓,繼續實施探礦權審批會審制度。

2.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

2006年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沒有發生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業務,兩權證書仍以行政審批方式出讓。

3.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2006年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沒有發生招標、拍賣、掛牌和協議轉讓業務。全年以「出售」方式轉讓探礦權33宗,轉讓價款5940萬元,涉及的礦種有鐵、銅、鉛鋅、銻和多金屬礦,其中:鐵礦出售1宗,價款35萬元;銅礦出售12宗,價款2070萬元;鉛鋅礦出售10宗,價款1773萬元;銻礦出售2宗,價款122萬元;金礦出售6宗,價款1040萬元;多金屬礦出售2宗,價款900萬元。以「作價出資」方式轉讓探礦權2宗,價款2020萬元,分別為鋅礦1宗,價款700萬元和金礦1宗,價款1320萬元。以「其他」方式轉讓探礦權1宗,價款200萬元,為鉛鋅礦。

2006年二級市場以「出售」方式轉讓采礦權5宗,轉讓價款2710萬元,其中:鉻鐵礦1宗,價款400萬元;銅礦1宗,價款550萬元;鉛鋅礦1宗,價款100萬元;銻礦1宗,價款60萬元;硼礦1宗,價款1600萬元。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一)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6年,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起草下發了《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在強化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責任、確保土地調控政策落到實處、嚴肅懲處土地違法違規行為等方面,明確提出了具體意見和措施。

(二)地礦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6年,查處勘查開采違法案件26起;沒收非法采出的礦產品941噸;罰款83萬元;追究刑事責任5人;下發限期整改通知書57份;關閉非法和整改不合格的礦山72個;查處違法違規審批、濫用職權和國家工作人員參與辦礦3人;協調解決較大的礦業糾紛3起。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2006年沒有發生行政復議。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2006年全區國土資源系統年末從業人員571人,行政編制424人,其中:研究生7人,占年末從業人員的1.23%;本科及大專學歷306人,占年末從業人員的53.59%;高中及中專198人,占年末從業人員的34.68%;初中以下60人,占年末從業人員的10.50%。全區直屬事業單位18個,職工212人,其中廳直屬事業單位5個,職工140人。

本年度培訓114人次,其中:黨校培訓48人次;行政學院培訓9人次;其他培訓57人次。接受學歷教育115人,其中:博士生1人;碩士生14人;本科生40人;大專生60人。另有90餘人次參加了國土資源部及自治區相關部門舉辦的各類短期培訓班。

2006年,國土資源系統收入總額4871.7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撥款4743.47萬元,其他收入128.31萬元。沒有基本建設投資。

七、問題與建議

(一)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有關對策建議

1.主要問題

2006年,全區在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方面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上級的要求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還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①由於資金、技術和人員缺乏,規劃工作有待加強;②地質勘查投入不足,礦產勘查程度低,資源家底不清;③土地一級、二級市場處於起步發展階段,而礦業權一級市場尚未建立,二級市場也基本處於原始交易狀態;④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力量薄弱。

2.對策及建議

(1)建議有關部門重視規劃編制工作,特別是在財力上予以支持,促進規劃編制,增強規劃的宏觀控製作用,使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在規劃的范圍內有序地進行,同時應對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經常性的監督檢查和管理。

(2)加強對西藏的礦產勘查投入,特別是對優勢礦產資源的勘察投入力度。

(3)加快土地市場和礦業權市場的建設,大力推行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實行招標、拍賣和掛牌制度。

(4)加強國土資源執法力量,確保國土資源合理地開發利用。

(二)國土資源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有關對策建議

1.主要問題

2006年,全區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在西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①全區國土資源管理機構不健全,人員編制少,西藏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但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起點低、基礎差,很難對國土資源實施有效管理;②國土資源基礎工作程度低,地區差異大;③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經費嚴重短缺,基層技術力量薄弱,無法達到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信息化和現代化需要;④技術裝備不足或落後,制約著全區基層相關專業人員無法按有關專業規定進行業務處理、上報,也是影響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力度和廣度的主要原因之一;⑤從具體的統計專業來講,基層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工作沒有相對穩定的工作人員,從事此項工作的都是兼職人員,人員素質和基礎工作程度都不高,硬體設施缺乏,難以達到新時期對綜合統計工作的新要求。

2.對策及建議

(1)加強部門協調,理順管理體系,切實履行政管理職能。

(2)著力於制度創新,不斷完善全區國土資源法規體系,強化依法行政意識,加強國土資源行政管理。

(3)加強與內地各省市的工作交流,可以採取請進來、派出去的方式進行,學習內地先進的國土資源管理經驗,提高全區國土資源管理系統管理人員的整體專業素質和國土資源行政管理質量及水平。

(4)希望對全區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工作在專業和技術設備上,給予指導和支持,為實現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信息化和現代化,發揮應有的作用。

③ 深圳市青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廣東省注冊資本:100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王琳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登記狀態:登記登記機關: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羅湖局注冊地址:深圳市羅湖區桂園街道寶安南路1001號華瑞大廈A棟23G
法定代表人:王琳
成立時間:2003-04-15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30110713488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深圳市羅湖區南湖街道深南東路118號和平路寶平街世界金融中心B座0921

④ ~年期間礦產資源開采總量調控實施評估

根據保持礦產資源開采總量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規劃目標,國家鼓勵開采國內短缺的礦產資源,限制開采供過於求的礦產,對出口優勢礦產實行限產保值。評估表明,國家制定的2000~2007年期間礦產資源開采總量調控措施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在這一期間,進一步加強了規劃鼓勵的能源、鐵、銅、金等重要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國內石油產量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略有增長,天然氣產量有較大幅度的增長。2007年,原油產量1.87億噸,與規劃基期1999年相比,增長16.9%。天然氣產量693.1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75%。礦石採掘總量62.57億噸,比1999年的42.76億噸增長46.3%,其中,煤炭產量25.36億噸,同比增長143%;鐵礦石產量7.07億噸,同比增長198%;銅精礦(金屬量)產量92.80萬噸,同比增長78.1%;氧化鋁產量1947.32萬噸,同比增長407%;鉛精礦(金屬量)產量140.21萬噸,同比增長155%;鋅精礦(金屬量)產量304.77萬噸,同比增長106%;鎢精礦(WO365%)產量8.00萬噸,同比增長104%;錫精礦(金屬量)產量14.59萬噸,同比增長82.1%;銻精礦(金屬量)產量16.30萬噸,同比增長81.9%;鉬精礦(折純鉬45%)產量15.04萬噸,同比增長127%;黃金產量270.49噸,同比增長66.5%;磷礦石產量4542.00萬噸,同比增長80.9%;鉀肥(折含K2O100%)產量249.60萬噸,同比增長226%;水泥產量13.54億噸,同比增長141%。礦產品產量增長勢頭強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保障。

根據規劃「出口優勢礦產的開采冶煉加工和出口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國際市場的優勢地位得以鞏固和提高」的要求,限制開采鎢、錫、銻、稀土、鉬、汞等礦產,嚴格控制重晶石、螢石、菱鎂礦等出口優勢礦產的開采總量。1999年,國土資源部對稀土、鎢、錫、銻、鉬、煤炭、重晶石、螢石等8種產量過剩開采總規模嚴重失控礦產下發了《關於對稀土等八種礦產暫停頒發采礦許可證的通知》(國土資發[1999]104號)。2000年,國土資源部又再一次下發了《關於繼續對稀土等八種礦產暫停頒發采礦許可證的通知》(國土資發[2000]374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這些礦產開采規模和產量的增長。

為合理開發利用鎢、錫、銻等優勢礦產資源,進一步加強開發、利用和出口的管理與指導,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關於加強鎢錫銻行業管理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5]38號)等文件,強調充分發揮規劃調控作用,要求國土資源部和商務部分別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稀土、鎢、錫、銻4種礦產年度開采總量和出口產品配額總量計劃。在以往全國礦產資源管理秩序治理整頓工作的基礎上,按照《國務院關於全國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國發[2005]28號)的要求,國土資源部對鎢、錫、銻、稀土等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實行開采總量控制,暫停審批和頒發鎢礦采礦許可證,嚴禁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超計劃開采和計劃出口。但由於某些原因,只對鎢和稀土2種礦產制定了年度開采總量及分省開采指標。

2007年,國土資源部又下發了《關於調整鎢和稀土礦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登記許可權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92號),決定自2007年4月12日起,凡申請鎢、稀土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以及申請擴大勘查、開采范圍的,一律由國土資源部負責辦理。原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已頒發的鎢、稀土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在申請延續、轉讓、變更時,按《關於規范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許可權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200號)規定辦理,但涉及擴大企業生產能力的,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後,報國土資源部辦理采礦許可證變更登記手續。

國土資源部此次調整鎢和稀土礦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登記許可權,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國發[2005]28號)精神,繼續嚴格鎢、稀土勘查、開采管理,控制開采總量,推進整頓和規范鎢、稀土礦開采秩序工作的又一重要舉措。

從整體上看,鎢、稀土、錫、螢石、菱鎂礦調控效果較明顯,產量增長過快的勢頭得到了有效控制,較好地保護了資源和提高了效益;但銻的控制效果較差,鉬基本上沒有控制住,產量增長過快。

2004年鎢精礦產量11.63萬噸,比1999年增長7.71萬噸,年均增長為24.30%,增長率呈大幅上升趨勢;2005年降到9.94萬噸,比上年減少14.53%。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鎢礦生產的總量控制力度,鎢精礦產量有較大回落,2006年為8.73萬噸,降12.17%;2007年8.00萬噸,降8.36%。

錫礦產量2004年11.82萬噸,比1999年增加3.81萬噸,年均增長8.09%;2007年達到14.59萬噸,比2004年增加2.77萬噸,年均增長率7.27%。

螢石礦產量2004年原礦442.37萬噸,折成品礦250萬噸,比1999年的210萬噸增加40萬噸,年均增長3.55%;2007年達到739.93萬噸,比2004年增加297.56萬噸,年均增長率18.70%。

重晶石礦產量2004年原礦346.63萬噸,比1999年的171.57萬噸增加175.06萬噸,年均增長15.10%;2007年達到407.23萬噸,比2004年增加60.60萬噸,年均增長率5.51%。

銻礦產量2004年12.54萬噸,比1999年增加3.58萬噸,年均增長6.95%;2007年達到16.30萬噸,比2004年增加3.76萬噸,年均增長率9.13%,比上一規劃期增幅還要大。

鉬精礦產量2004年8.54萬噸,比1999年增加1.93萬噸,年均增長5.26%;2007年達到15.06萬噸,比2004年增加6.52萬噸,年均增長率20.8%,比上一規劃期增幅明顯加快。

煤炭由於受需求強勁拉動,開采量急劇上升,且投資熱度劇增,申請勘查、開采許可的數量增長很快,2004年產量達到19.97億噸,比規劃基期1999年增長0.91倍,年均增長13.85%。而近幾年,由於國際石油價格暴漲,國內需求大增,供求關系緊張,煤炭產量增長仍很快,2007年達到25.36億噸,比2004年增加5.39億噸,年均增長率8.29%,與上一規劃期相比,增幅明顯下降。

綜上所述,礦產資源規劃實施以來,不同程度地發揮了總量調控的作用,較好地保護了資源,提高了效益,特別是在鼓勵開采國內短缺礦產方面成績顯著。在限制開采供過於求的礦產方面,鎢礦、稀土礦、錫礦、螢石礦、重晶石礦的總量調控作用成績較為顯著,產量和出口量增幅趨緩,有的已出現明顯下降,起到了限產保價的作用,但仍然存在生產配額指標一再突破,過量出口難以抑制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徹底解決,有賴於相關方的聯動,統籌考慮解決調控手段。銻礦產量和出口量的控制情況稍差,甚至有些放任自流,而鉬礦等少數礦種,受惡性競爭的影響,產量居高不下,實際產量遠超過國內需求,調控效果很不理想。而煤炭受需求的強勁拉動,開采量急劇上升,在石油價格高漲時期,明顯起到了保障國內能源基本需求、穩定能源市場的重要作用。同時,還存在總量調控手段單一、目標設置不合理等問題,部分礦產特別是優勢礦產總量調控規劃任務仍十分艱巨,需要國家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採取綜合措施,加強引導和控制,進一步發揮礦產資源規劃在礦產資源開采總量方面的調控作用。

⑤ 湖南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歷史新階段,對資源的需求特別是對土地資源的需求再創歷史新高。同時,國家為防止經濟「過熱」、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繼續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對土地「閘門」把得更加嚴緊,國土資源部門面臨的雙重壓力比往年更大、困難更多、任務更艱巨。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正確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把握主動、積極應對,規范管理、強化服務,各項工作平穩推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國土資源現狀

(一)土地資源

據2006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顯示,2006年全省土地利用現狀為:農用地面積 1791.42 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4.56%,比2005年下降了0.08個百分點;建設用地面積136.21萬公頃,占總面積的6.43%,比2005年增加了0.11個百分點;未利用地190.9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9.01%,比2005年下降了0.04個百分點。

2006年,全省建設佔用耕地144029.7畝,通過開發、復墾、整理及其他方式共增加耕地156692.1畝,扣除建設佔用耕地144029.7畝,還增加了12662.4畝。從全省來看,2006年實現了耕地佔補平衡的目標,其中長沙、湘潭、衡陽、永州四市實施了耕地的異地佔補平衡。近年全省耕地面積變化情況見圖1。

全省未利用地面積年初28725214.6畝,年末28637875.9 畝。2006年年末未利用地減少面積為137901.7 畝,增加50563.0 畝。

全年未利用地轉為農用地103799.4畝,其中耕地53656.5畝、園地987.4畝、林地42284.3畝、其他農用地6871.2畝;未利用地轉為建設用地3.3畝。

圖3 2000~2006年省級批准農用地轉用情況

2.土地徵收

全省各類建設用地項目共計徵收土地16845.88公頃,其中農用地12554.80公頃,耕地6544.68公頃,征地總費用為1299162.25萬元,安置農業人口295413人。

3.土地劃撥

2006年全省劃撥各類土地1485宗,面積1836.67公頃,占土地供應總量的22.89%。

4.土地資產處置

2006年,共處置89家省直管單位,271宗土地資產,759.56萬平方米的土地,核定土地資產總價值37.86億元。其中,出讓土地184宗,面積429.8萬平方米,價值31.3億元。經營性用地全部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徵收土地出讓金8.05億元,省級財政結算入庫土地出讓金6.65億元,比「十五」期間翻了一番。

5.基本農田保護

省國土資源廳與省農業廳共同制定下發了基本農田保護有關問題的整改意見和補劃基本農田工作暫行規程,建立了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開展了基本農田資料庫建庫工作,安排了93個縣開展建庫,有60多個縣市完成初步成果。根據國務院《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代擬了《市州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並報省政府審定。

全省基本農田數穩定在3367165.22公頃。安鄉、平江、南縣、湘潭、衡陽5個縣被批准為國家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

(三)地礦行政管理

1.整頓規范開發秩序

2006年全省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扎實開展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組織各類整治行動183次,立案查處礦產違法案件2128起,關閉非法和整改不合格的礦山(點)2806個(次),限期整改和停產整頓礦山954個,關閉非法和整改不合格的選礦廠170個,停產整頓選礦廠210個,對56起非法采礦涉嫌犯罪行為破壞的礦產資源價值進行了鑒定,移送司法機關立案偵查、追究刑事責任128人。

2.管理機制創新

不斷探索創新,推行礦業權規劃計劃管理。嚴格執行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凡礦產資源規劃沒有批准或與規劃不符的,一律不予審批礦業權;規范礦業權審批行為。省廳下發了《關於規范采礦許可證審批發證許可權有關問題的通知》,收回了原委託市州發證的礦床儲量規模為中型(含)以下的鉛鋅等21種礦產的發證許可權,進一步理順了省市縣的審批職能;調整礦業權利益分配關系。礦產資源收益主要向基層傾斜,對於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的,將省市縣礦權收益分配比例調整為3∶2∶5;全面推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制度。2006年全省收繳備用金7.1億元,強化了礦業權人治理礦山環境的責任;開展了礦產資源儲量動態檢測工作。全省完成甲類礦產資源儲量核查檢測2765個,占應完成數的85%;落實礦山年檢制度,將儲量動態監管、采礦登記發證、「三率」指標考核、補償費追繳、地質環境備用金收取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把年檢變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全面檢查。

3.資源儲量管理

全年省級共評審備案礦產儲量報告377個,其中小型礦288個,零星分散礦89個。儲量報告中煤礦321個,其他礦56個。全年共確認采礦權評估報告124個,備案探礦權評估報告88個。發布了《湖南省礦業權評估管理暫行辦法》。建立了全省礦山儲量監管機制,3292個礦山已基本完成了儲量動態的野外工作,省廳已審查通過75個礦山儲量年報,審查了215個壓覆礦產報告。用地項目壓覆的礦產資源主要是煤炭、金礦、石灰岩和礦泉水。全年依法匯交成果地質資料409種。

4.勘查許可證批准登記

2006年全省批准登記勘查許可證317個,其中能源礦產85個(包括煤81個、地熱2個),黑色金屬礦產34個,有色金屬礦產100個,貴金屬礦產76個(金礦73個),非金屬礦產22個,批准登記面積2791.14平方千米,比2005年(3830.46平方千米)同期減少27.13%,收取礦業權使用費55.82萬元,同比(89.89萬元)減少37.90%。從獲得勘查許可證的企業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156個)和私營企業(68個)為主要勘查力量,分別佔到持證總數的49.21%和21.45%,其他是有限責任公司(40個)、股份有限公司(10個)、集體企業(3個)、股份合作企業(23個)、聯營企業(9個)、其他企業(5個)。

5.采礦許可證批准登記

全省批准登記采礦許可證6797個,其中非金屬礦產4430個(化工礦產180個),能源礦產1598個,黑色金屬礦產270個,有色金屬礦產409個,貴金屬礦產76個(金礦75個),稀有、稀土礦產4個,水氣礦產10個。批准登記面積2498.05平方千米,采礦權使用費1140.03萬元。

從采礦企業經濟類型看,以私營企業和集體企業為主,分別為4183個和1287個,其餘依次為國有企業242個、股份合作企業160個、股份有限公司276個、有限責任公司230個、聯營企業48個、獨資經營企業44個、外資企業3個和其他企業。

(四)地質環境保護

1.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2006年全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制定和發布了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確定了市州級地質災害隱患點366處,縣級隱患點1500多處。全省建成省、市、縣三級氣象預報預警網路,並已延伸到2000多個鄉鎮國土所,共有預警責任人3175位。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在防禦「6.17」、「6.25」和「7.15」等3次嚴重群發性地質災害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

2006年,完成了隆回縣、花垣縣、城步縣、攸縣、邵東縣、常寧市、臨湘市、嘉禾縣、宜章縣、汝城縣、安仁縣、沅陵縣12縣262個鄉鎮和5885個行政村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面積2.7萬平方千米。查出隱患點540處,受威脅人口40114人,受威脅財產4.6億元,並逐點制定了防治方案。全省已有56個縣市區開展了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基本查明了調查區地質災害的分布范圍、規模、結構特徵、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編制了《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6~2010年),並已經省政府批准頒布實施。

3.地質災害防治

省國土資源廳下發了「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工作的通知」,完成了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檢查,完成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備案475個,其中一級63個,二級96個,三級316個。組織編制和審查了2005年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設計,申報了2006年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國家項目,爭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資金3000萬元。完成了2006年度「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的9個項目,被評為全省「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先進單位。建立和完善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相配套的制度。全省已收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7.1億元,其中省本級收存6.3億元。

五、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一)土地違法案件查處

2006年全省共發現土地違法行為6908件,涉及土地面積1612.92公頃(耕地436.49公頃),其中歷年隱漏2100件,涉及土地面積397.22公頃。2006年立案查處3766件,涉及土地面積1341.35公頃(耕地369.01公頃),其中隱漏案件立案963件,涉及土地面積341.99公頃,2006年發生案件立案2803件,涉及土地面積999.359公頃(耕地279.01公頃)。與2005年發生案件立案數(3136件)相比,減少了333件,下降了10.62%。

全年共結案3580件,涉及土地面積1129.89公頃(耕地267.107頃),其中處理2005年未結案件288件,佔8.04%,處理隱漏案784件,處理2006年發生案件2508件,佔70.06%。從查處的違法主體看,各級政府土地違法案件83件,比上年增加53.7%,其中省級機關2件,市級機關4件,縣級機關52件,鄉級機關25件;其餘是其他單位和個人土地違法案件,其中村(組)集體219件,企事業單位522件,個人2741件。

全年共拆除構築物21583.97百平方米,沒收構築物857.4百平方米,收回土地59.53公頃(耕地9.97公頃),收取罰沒款4469.16萬元。全年通過動態巡查發現違法行為 8087 件,涉及土地面積1933.85公頃(耕地550.76公頃),制止違法行為7004件,涉及土地面積1560.703公頃,其中耕地402.018公頃,挽回經濟損失14658.39萬元。全年行政處分13人,黨紀處分6人,刑事處罰5人。

在處理2006年發生的2803件案件中,買賣和非法轉讓土地案件294件,佔10.49%;破壞耕地案件133件,佔4.74%;未經批准佔地2247件,佔80.16%;其他案件127件,佔4.53%。

(二)礦產違法案件查處

2006年全省礦產資源違法案件共立案1240件,比2005年(1343件)減少7.67%,其中勘查類違法案件22件,佔1.77%;開采類違法案件1211件,佔97.66%;不按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7件,佔0.56%。從違法主體看,企事業單位152件,集體130件,個人958件。另有2005年未結案件98件。2006年結案1211件,比2005年(1313件)減少7.77%,其中勘查7件,開采1112件,不按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7件,處理2005年未結案85件。

全年吊銷采礦許可證59個,收取罰款1996.72萬元,全年行政處分3人,黨紀處分2人,刑事處罰37人。

2006年立案查處的礦產違法案件中,以開采類違法行為最突出,全年共查處1211起,佔2006年立案的97.66%,其中尤以無證開采、越界開采現象普遍,共查處1094起,佔2006年查處的開采類違法案件的90.34%。開采類違法中個人違法案件942件,佔全年查處案件總數的75.97%。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與人員情況

(一)國土資源體制改革

2006年全面完成了體制改革任務,國土資源行政體制進一步理順。全省14個市州全面實現對34個區分局的人、財、物的垂直管理,88個縣市國土資源局領導班子上收到市州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管理。2264個基層國土資源所作為縣市局的派出機構,機構、編制上收為各縣市人民政府管理。各市州局增設了總工程師或總經濟師。全面落實了國土資源執法部門「三定方案」。全面落實了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和基層國土資源所礦產資源、測繪管理行政職能,實現了土地、礦產和測繪的集中統一管理。

(二)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

2006年各級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從業人員較2005年有所精減,全省共有縣級以上各級國土資源管理機構123個,從業人員16392人,減少了3.3%。行政編制人員3229人,比2005年減少4.2%。

全省共有鄉級土地管理所2141個,從業人員5698人,其中專職人員5696人,佔99.96%。

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高度重視幹部隊伍建設,全年共有2973人次通過了管理及業務知識培訓,其中黨校培訓1397人次,各級行政學院培訓303人次,其他培訓1273人次。

全年參加學歷教育2367人,其中在讀博士7人、碩士47人、本科1196人、專科 1117 人。2006年取得碩士以上學歷學位6人、學士學位5人。

⑥ 貴州省晴隆銻礦 國有產權整體轉讓的工作,現進行到什麼程度

這東東太復雜啦,聽說8月30日在交易所競拍就像小孩子過家家, ,拍了33.8億又不要了真他媽太離譜了。哈哈

⑦ 我有一銻礦尾山礦想轉讓,請問那裡可找到買家

網站上發帖

閱讀全文

與銻礦轉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