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類探索太空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果
1.「新地平線」將飛向冥王星探索太陽系最遙遠行星
去幾十年來,人類一直在發射各種探測器內探索太陽系內的容行星,現在,該是拜訪最遙遠的行星冥王星的時候了。美國「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定於美國東部時間17日13時(北京時間18日1時)藉助「宇宙神-5」火箭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開始長達9年的太空之旅。
2.引力論和宇宙論
量子理論與相對論是二十世紀物理學兩大支柱,也是二十世紀物理學所取得的最輝煌的成果。然而,對於愛因斯坦本人最為看重的廣義相對論研究,其進展不能令人滿意。
3.「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登陸火星並發現有水的證據
其它:
a.美超音速飛機創飛行時速超萬公里新紀錄;
b.「卡西尼」號飛船成功進入土星軌道;
c.韓、美科學家首次利用克隆技術獲得人類胚胎幹細胞;
d.美科學家首次利用核磁共振技術觀測到單個電子;
e.美研發利用核反應堆大規模製氫技術;
f.日開發出世界最快光通信技術;
g.美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最遙遠的大天體;
h.法艾滋病病毒抗體研究獲得重要進展;
i.以、美科學家製成能夠停止或暫停的分子馬達。
⑵ 人類探索太空已經取得哪些成果
這方面太多了。復
1、宏觀上制,包括外星星系的發現,宇宙范圍的測量。
2、微觀上,研究具體星系間的運行,半人馬座、仙女座、太陽系等天體的研究。
3、理論上,研究宇宙發展理論,最主要的就是宇宙大爆炸學說。
4、探索上,尋找外星生物、尋找可為人類生存的星球。
5、研究上,包括黑洞、四維空間、時空隧道等學術的研究。
6、保護上,研究天體運動的規律和發展,包括小行星帶的監視。保護地球安全。
7、學術上,對於物質和反物質的研究。對於是否存在超光速等研究。
8、技術上,發射探索者、發現者號等研究火星地貌、是否存在水分等。
9、宗教上,研究宇宙是否是上帝創造等等。
⑶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取得了哪些成果
食品工業:人們通過觀察研究知道有的微生物對人有益,利用它們可改善我們的生活.比如釀酒,製作醬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麵包、饅頭、臘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其中利用酵母菌發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麵粉里的糖類,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熱時體積急劇膨脹,從而使饅頭、麵包內部疏鬆多孔.
農、林業方面:農、林業上進行品種改良,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也充分利用了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作用,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培育.雜交水稻要在水稻花的花蕊上進行,水稻開的花很小很小,因此尋找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和進行雜交工作都必須利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雜交水稻培育成功,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也是解決21世紀全球糧食問題的法寶.
土壤的改良和凈化:土壤中有許許多多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它們與土壤肥力有關,有的能把生物屍體分解為植物需要的營養,有的能和生物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比如在豆科植物根部生長的許許多多小圓球是根瘤菌,根瘤菌吸收並固定大氣中的氮提供給植物作為肥料,同時吸收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自身的營養.科學研究證明,每公頃大豆在其一生中能夠固定氮素102千克(摺合成硫酸鉸是510千克).因此,人們把豆科植物的根瘤比喻成巧妙的生物固氮工廠.如果土壤中有了大量的根瘤菌,可少施或不施氮肥,還能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還能節約由於生產氮肥需要的電力以及減少水質和土壤的污染.在古代,我國勞動人民就知道豆類植物具有肥田的作用,並大量進行人工培植和使用.日前在我國西部大開發的建設中,一些農業微生物學工作者,大力提倡在西部沙漠、戈壁、荒坡多種植豆科樹、草,增加土壤肥力,綠化荒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促進農、林、牧業的發展.世界上有不少科學家在對根
瘤菌進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如日本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了一種控制根瘤菌數量的遺傳基因密碼,這將使在貧痔的土地上培育出不需施肥的作物成為現實.
因化肥、農葯、除草劑過量使用導致的農田土壤污染已成為重病沉疾,而土壤污染帶給水果、蔬菜、糧食的污染以及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更不可低估.凈化土壤,也要靠微
生物發揮作用.
污水和垃圾處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還扮演著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污水和垃圾的處理者.幾乎所有的污水處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處理中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種有害物質,還要靠微生物進行除臭.污水與污物的處理速度、處理效果取決於微生物的種類和功能.
微電子技術:顯微技術還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美國的科學家已研製成功一種微型電動馬達.這種微型馬達直徑僅0.07毫米,厚度是0.25毫米.有了這種微型馬達,將來人們大約可以製造大批在人體內運行的裝置,擔負運輸和清除有害物質的工作.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所取得的成果還很多很多,限於篇幅和學生的理解力,教科書只是列舉了其中的幾例,更多的事實,希望學生自己去查閱.
⑷ 研究結論與成果
礦產資源的開發,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於礦業城市來說,礦山開采引起的土地破壞已經成為影響區域土地安全格局的制約因素。因此,探索丘陵礦區土地利用演變機理和驅動機制,構建土地利用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模式,對指導今後礦區土地利用意義重大。本書綜合運用系統論、生態學、景觀分析、規劃設計、管理科學的研究成果,對礦業用地土地生態安全格局理論與方法深入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研究不同尺度的礦業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特徵與演變。與礦山的生命周期一樣,礦區用地也經歷了楔入、擴張、穩定、轉用或恢復、荒蕪等階段,相應礦區周圍土地也由輔助轉為他用;傳統礦區土地利用是鬆散型向外擴散,廢棄地多,土地利用外部負效應嚴重。生態礦業節約用地,礦業用地走向內涵式發展,內部開放與對外共生相協調,緊湊度明顯上升。
首先,對礦業城市河北省武安市用地情況分析,表明十年間耕地、未利用地、河流用地總體呈減少趨勢,城市及農村居民點用地、獨立工礦用地、林地呈增加趨勢,土地利用變化率最大的是獨立工礦用地。1996年、2006年各景觀要素的百分比表明,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及居住用地景觀要素優勢度比較明顯,獨立工礦斑塊優勢度增加變化率最大,說明獨立工礦景觀要素在研究區中所起的作用在增加。
其次,從土地利用景觀特徵看,武安市景觀的破碎程度與異質性提高,斑塊邊界總長度增加;從斑塊規模上看,耕地、未利用地、林地佔景觀百分比大,是市域內優勢景觀;景觀集聚程度低,受采礦等人為干擾,使景觀斑塊分解、離散,斑塊形狀規則化;景觀多樣性增加,斑塊分散程度增加,斑塊規模減少;原有的優勢景觀類型發生變化,最顯著的是林地與居住用地增加、耕地減少;原有斑塊被分割,斑塊形狀趨於規則;原有各類景觀斑塊僅被廊道及新的斑塊分割,新楔入的景觀斑塊規模較小,總體景觀格局離散程度與變化幅度有限。
再次,通過分析礦業用地變化趨勢,十年間總量趨於減少。從2000年以後礦業發展高峰期已過,通過土地復墾恢復了大量被破壞的土地,礦山用地以小型為主。丘陵礦區的礦業用地斑塊形狀復雜,采礦邊界不規則;礦業用地雖然近年來略有分離,但總體上集聚性較強,與礦產資源的集中分布相一致,小礦山逐漸被大礦山所替代。
通過典型礦區西石門礦區土地利用變化表明,經過20年的開采,礦區未利用地較多,主要是采礦產生廢棄地,其次是居住用地和工礦用地,沒有林業用地。土地復墾以增加耕地為主要目的。根據礦區內地貌形態、土壤條件和原生植被類型等,礦區土地利用格局調整後,工礦用地將減少52.2%,轉為其他居住用地;工礦廢棄地(未利用地)則轉為耕地或林地,保留利用重要的礦業遺跡。
經分析認為,礦區土地利用受多種驅動力影響,礦業用地空間進化的過程是內部、外部各種驅動力相互作用在物質空間的反映。
(2)本書在對生態安全、土地利用安全內涵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對礦區生態安全、礦區土地利用安全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對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思想演變進行分析,認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應以人與自然相平等的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以自然演進的需求為基線,以自然演進過程為發展依據,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共生格局。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是建立在區域安全格局基礎上,包含礦業用地內部安全和對外共生協調安全,表現為礦業用地土地利用與區域的協調。
根據礦區PSR指標體系,構建了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安全分級標准,對武安市、西石門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土地利用格局總體安全狀態處於下降趨勢,礦業用地整體處於臨界安全狀態。分析PSR指標說明,礦業用地總體「壓力」下降,「狀態」趨於向好的方向轉變,通過礦山環境治理、礦區土地復墾使「響應」機制對土地安全格局貢獻程度增加。但「響應」程度尚不足以使礦業用地達到安全狀態,局部得到改進但總體趨勢惡化的狀態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必須從根本上採取措施構建礦業用地安全格局,加大投入,修復被破壞的環境,使礦區土地利用處於安全「狀態」。
(3)將生態倫理思想、土地自然演進、「反規劃」思想體系運用於土地利用中,構建武安市域「紅綠黃藍灰和諧,建田網礦集約」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根據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理想狀態的要求,對處於臨界安全武安市礦業用地格局進行修復和整合。
按照景觀生態學原理的要求,針對安全性能不佳的礦區,提出廢棄地農田生態元修復、廢棄地林牧生態元修復方法,村落、礦山生產區、礦山生活區等建設用地生態單元利用方式,以及礦山景觀恢復與利用措施和礦山公園景觀規劃方案。
以恢復生態學為依據,在對武安市的山、水、路、林、城、鎮、村、礦、園等調查的基礎上,提出武安市生態網路修復建設方案:即河流藍線、山脊灰線、道路棕線、生態綠線修復及整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連續完整的網路,保持城鄉的整體性。
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標准,提出土地利用空間結構與耦合方案。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引入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建立礦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標准,並對西石門礦區生態服務價值、礦山公園建設後的生態服務價值、居住用地生態服務價值進行評估。說明傳統采礦用地對區域生態服務價值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而經過環境治理、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後礦業用地對區域生態服務價值有正的影響。
以建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對礦區土地利用格局進行結構與生態網路優化和用地整合,形成以林業、河流用地為核心區,耕地為緩沖區,向礦業用地、居住用地過渡的格局;生態網路優化包括外部生態網路連接和內部生態網路融通、內部綠地斑塊鑲嵌。
(4)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實現,需要通過調控與管制手段,達到排除人類這一強烈干擾源影響。調控行為主體為政府、企業、社會公眾,政府通過各相關部門組織協調,礦山企業通過自控與負責,公眾通過參與和監督實現。
政府通過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劃出獨立工礦區,在礦業用地區內通過「五線」(建設用地紅線、林地綠線、河流藍線、礦業用地灰線、耕地黃線)管控;運用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環境治理、開采規劃分區方式達到礦業用地集約化、規模化利用的目的。礦山企業基於生態重構規則約束,通過礦山勘探、礦山生態規劃與設計、生態開發、閉礦、後續土地利用與監測、采礦廢棄地可持續利用、礦業遺跡保護等礦山生命周期的全程自控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實現負責。當地居民、科技人員、專業公司的參與和監督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調控的實現。
綜上所述,本書的主要創新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1996年、2006年全市與典型礦區西石門礦的工礦用地利用格局分析,揭示了丘陵地區礦業用地的時空特徵及演變機理。
(2)構建了礦區土地利用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安全分級標准,並對武安市、西石門礦區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存在的不足。
(3)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框架,建立起丘陵礦區的「五色空間和諧,建田網礦集約」的土地安全格局模式;對礦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了顯化,並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測度為依據,對礦區土地利用格局進行結構優化和生態網路優化。
(4)基於人地和諧的整體性修復整合方略,提出廢棄地農林牧生態元修復、村落與礦山生產生活區生態單元再利用、礦業遺跡保護與再利用等修復工藝及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整合技術。
⑸ 丁雨田的主要研究領域及成果:
採用熱型連鑄技術制備:(1)銅單晶研究。該研究 被國家經貿委立為國家重點技術改造「雙高一優」項目,現已在河南省焦作市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產業化生產,達到年產 200 噸單晶銅的生產規模,實現新增產值 800 萬元 ;(2 ) Cu 基和 Ti-Ni 形狀記憶合金研究。制備的形狀記憶合金其抗疲勞性能明顯優於傳統方法制備的合金;(3 )鍵合線材研究。制備的 Al-1%Si 和單晶銅鍵合線材具有優異的可拉性能且性能達到國家標准。目前與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封裝實驗室合作開展 Al-1%Si 和單晶銅鍵合線性能的研究工作;(4 )高速鐵路用接觸導線研究。制備的 Cu-Ag 高速鐵路用接觸導線其各項性能均達到國家標准。目前正在開展電流作用對 Cu-Ag 合金摩擦磨損性能的研究工作;(5 )制備 Cu 基塊狀非晶研究。該研究拓展了熱型連鑄技術,於 2003 年得到國家自然基金委的資助。目前主要開展外場作用對凝固組織影響和電磁凈化的基礎理論試驗研究工作,為開發新型連續定向凝固技術做前期工作。
2 、 (1)採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對熱型連鑄過程微觀組織的形成及演化過程進行了探索,提出了在熱型連鑄的凝固過程中單晶組織的演化經歷了晶粒迅速淘汰、緩慢淘汰和單晶生長階段,提出了液 - 固界面形態對晶粒生長過程的影響;(2 )採用熱型連鑄凝固傳熱過程的顯示交替差分數值模擬方法和微觀組織模擬相結合的元胞自動機法,建立了微觀與宏觀統一的二維和三維微觀組織模擬耦合模型,對熱型連鑄過程中銅單晶線材的組織演化過程隨不同工藝參數的變化規律進行了准確、可靠且卓有成效的模擬,明確提出 CA 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擬熱型連鑄凝固過程中微觀組織的演化規律,且具有明確的物理意義,模擬結果與實際情況非常接近。
2012年6月10號下午2時30分,蘭州理工大學西校區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拾荒老人當場死亡,一名在校學生受傷,於當天晚上甘肅省武警醫院搶救無效,不幸離世。肇事司機系蘭州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丁雨田 。
⑹ 李時人的研究成果
一、主要著述
《西遊記考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版。
《金瓶梅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8月版。
《古訓新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版。
《中國旅遊文學大觀·詩詞卷》(上下冊),(陝西)三秦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版。
《全唐五代小說》(五冊),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
《李汝珍及其〈鏡花緣〉》,(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版。
《中國古代禁毀小說漫話》,(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9年3月版。
《古代短篇小說名作評注》(與何滿子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版。
《古今山水名勝詩詞辭典》(主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版。
《中國古代禁毀小說大全》(主編),黃山書社,1992年5月版。
《明清小說鑒賞辭典》(與何滿子合作主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版。
二、主要論文
《也談〈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形象》,《徐州師院學報》1981年3期。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成書時代考辨》(與蔡鏡浩合作),《徐州師院學報》1982年3期。
《金瓶梅》中「金華酒」非「蘭陵酒」考辨,《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3年2期。
《〈西遊記〉中的唐僧出世故事》,《文學遺產》1983年3期。
《賈三近作〈金瓶梅〉說不能成立──兼論考證的態度與方法》,《徐州師院學報》1983年4期。
《〈西遊記〉鬧天宮故事形成考辨》,《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2期。
《關於〈說岳全傳〉》,《中國通俗小說閱讀提示》,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西遊記〉的成書過程和孫悟空形象的淵源》,《西遊記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中國古代小說的主題問題和研究方法》,1985年1月22日《光明日報·文學遺產》
《關於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主題研究」的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5年1期。
《「百丈」也是人名》,《讀書》1985年1期。
《談〈金瓶梅〉的初刻本》,《文學遺產》1985年2期
《寫情入物,蒼涼凄動——〈詩經·秦風·蒹葭〉欣賞》,《名作欣賞》1985年2期
《關於〈金瓶梅〉的創作成書問題——與徐朔方先生商榷》,《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3期。
《朱鼎臣〈西遊釋厄傳〉考》,《明清小說論叢》第3輯,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說唱詞話」和〈金瓶梅詞話〉》,《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5期。
《日本學者關於孫悟空形象來源的探索》,《中國社會科學·未定稿》1985年18期。
《〈聊齋志異〉與〈池北偶談〉》,與於盛庭合作,《明清小說研究》2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12月版。
《元代社會思想文化狀況和雜劇繁盛》,《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85年12月31日。
《「詞話」新證》,《文學遺產》1986年1期。
《〈萬曆野獲編〉「金瓶梅」條寫作時間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1期。
《中國古代小說的仿作和續書問題思考》,《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86年7月1日。
《〈四游記〉版本考》,《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6年2期。
《〈談金瓶梅初刻本〉補正》,《文學遺產》1986年3期。
《關於〈紅樓夢〉及其他古代小說研究問題的思考》,《雲南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3期。
《美人圖及其人體美觀念——讀〈衛風·碩人〉》,《詩經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文化意義的〈文心雕龍〉和對它的文化審視》,《學習與探索》1987年1期。
《李汝珍「河南縣丞之任」初考》,《明清小說研究》6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2月版。
《金瓶梅:中國16世紀後期社會風俗史》,《文學遺產》1987年5期。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發微》,《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2期。
《蘭陵笑笑生》,《中國十大小說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李汝珍》,《中國十大小說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站在新的時代文化的高度觀照〈金瓶梅〉》,《學習與探索》1990年3期。
《論〈金瓶梅〉的性描寫》,《中國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蕭兵的楚辭研究及有關問題》,《文學遺產》1992年4期。
《中國古代禁毀小說泛論——中國小說與中國文化談片之一》,《北方論叢》1993年3期。
《中國古代小說的美學新風貌——談〈金瓶梅〉的藝術新創造》,《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3期。
《三國演義:亞史詩和亞經典》,《光明日報·文藝觀察》1994年11月9日。
《三國演義縱橫談》,《文匯報》1994年11月27日。
《西門慶:中國「前資本主義」商人的悲劇象徵》,《光明日報·文藝觀察》1995年7月19日。
《孫吳政權與江南世族》,《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增刊》。
《出入乾嘉:李當珍及其〈鏡花緣〉創作》,《國學研究》4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李漁小說創作論》,《文學評論》1997年3期。
《「世紀之交∶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綜述》,《文學評論》1997年5期。
《中國古代小說在韓國的傳播與影響》,《復旦學報》1998年6期。
《小說觀念與〈全唐五代小說〉的編纂》,《文學評論》1999年3期。
《20世紀唐五代小說研究的回顧——「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史」之一》,《零陵師專學報》1999年4期。
《20世紀宋元小說研究的回顧——「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史」之二》,《零陵師專學報》2000年1期。
《20世紀《金瓶梅》研究的回顧——「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史」之三》,《零陵師專學報》2000年4期。
《越南漢文古籍〈嶺南摭怪〉的淵源成書》,中華書局《文史》53輯,2001年4月。
《新羅崔致遠生平著述及其漢文小說雙女墳記的創作流傳》,中華書局《文史》57輯,2001年12月。
《〈三國演義〉:史詩性質和社會精神現象》,《求是學刊》2002年4期。
《一部有開拓意義的研究力作——聶付生〈馮夢龍研究〉序言》,《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1期。
《古代文學研究的現代道路與理論建設》,《光明日報·文學遺產》2003年3月26日。
《唐代女冠詩人:女性文學中的特殊現象——〈唐代女冠詩人研究〉代序》,《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4期。
《卓然不群:〈何滿子學術論文集〉》,《中國圖書評論》2003年8期。
《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論略》,《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6期。
《中國古代小說與古代朝鮮半島漢文小說》》,《人民政協報·學術版》2004年1月12日。
《論古代文學的「地域研究」與「流派研究」 ——兼評邱昌員〈歷代江西詞人論稿〉》,《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1期。
《中國古代小說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與楊彬合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期。
《〈遊仙窟〉的日本古鈔本和古刊本》,與詹緒左合作,《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期。
《〈水滸傳〉的「社會風俗史」意義及其「精神意象」》,《求是學刊》2007年1期。
《〈遊仙窟〉古鈔本、古刊本勘誤與質疑》,與詹緒左合作,《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6期。
《唐代文言小說「詩化」的文學史意義——兼評邱昌員〈詩與唐代文言小說研究〉》,《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5期。
《中國古代小說與朝鮮半島古代小說的淵源發展》,與聶付生合作,《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1期。
《中國古代小說與越南古代小說的淵源發展》,《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2期。
《關於古代小說研究的一點思考》,《北方論叢》2009年3期。
《越南古代漢文詩敘論》,與劉廷乾合作,《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6期。
⑺ 人類探索月球成果有哪些
人類探月史
第一件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是前蘇聯的無人登陸器「月球2號」,它於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2號」在同年10月7日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號」則是第一艘在月球軟著陸的登陸器,它於1966年2月3日傳回由月面上拍攝的照片.「月球10號」於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軌,成為月球第一顆人造衛星.
在冷戰期間,美國和前蘇聯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領先對方.這場太空競賽在1969年7月19日第一名人類登陸月球時進入高潮.美利堅合眾國「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塊9英寸乘7英寸的不銹鋼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紀念這次登陸及為有可能發現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資料.尤金·塞爾南則是最後一個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任務的成員.6次的阿波羅號任務及3次無人月球號任務(月球16、20、24號)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樣本帶回地球.在2004年2月,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提出於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歐洲航天局及中國亦有計劃發射探測器前往月球.歐洲的「Smart
1」探測器於2003年9月27日升空,並於2004年11月15日進入繞月軌道.它將會勘察月球環境及製作月面X射線地圖.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積極開展探月計劃,並尋求開采月球資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這種有望成為未來地球能源的元素.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探月計劃,見嫦娥工程條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人後.日本已初步訂出未來探月的任務.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甚至已著手計劃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則會先發射無人繞月探測器「Chandrayan」.歐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諾亞方舟」,將地球物種的基因存儲起來,當地球遭遇核戰爭危機或小行星撞擊時,人類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續.據悉,歐航局將在2020年前分4個階段進行月球探測,計劃在2012年將宇航員送上月球,2025年完成永久性月球基地建設.計劃耗資:約890億元人民幣.
⑻ 人類探索宇宙的成果有那些
1.「新地平線」將飛向冥王星探索太陽系最遙遠行星去幾十年來,人類一直在內發射各種探測器探索容太陽系內的行星,現在,該是拜訪最遙遠的行星冥王星的時候了。美國「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定於美國東部時間17日13時(北京時間18日1時)藉助「宇宙神-5」火箭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開始長達9年的太空之旅。2.引力論和宇宙論量子理論與相對論是二十世紀物理學兩大支柱,也是二十世紀物理學所取得的最輝煌的成果。然而,對於愛因斯坦本人最為看重的廣義相對論研究,其進展不能令人滿意。3.「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登陸火星並發現有水的證據
⑼ 程利國的研究領域成就:
1. 皮亞傑學術思想研究
曾在《心理學報》(1989)發表學術論文《皮亞傑應是三項圖式論者》;出版專著《皮亞傑心理學思想方法論研究——關於實踐唯物主義心理學的活動理論》。該二項研究成果均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 心理學基本理論研究
曾先後在《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9、1992)發表學術論文《論現代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原則》、《論人的心理是特殊的機能性耗散結構》;主編全國八所師范大學協編教材《兒童發展心理學》(1996),出版專著《發展心理學基本理論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對發展心理學中的基礎理論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
3. 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即已從事心理咨詢的實際工作。從2000年開始,在自己家中設置緊急求助電話,隨後又用手機和小靈通對全校學生隨時提供免費義務咨詢,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創編了一套「變通參照系」的心理咨詢技術,主要論文有《心理咨詢的宣洩-建構模式與大學生的人生觀再教育》(1996)、《皮亞傑建構說在心理治療中的臨床價值》(1996)、《建構主義心理療法中的德育因素探析》(1998)、《論心理咨詢的哲學方法論基礎》(2001)等,在當時的國內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有幾篇論文曾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等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