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總在

成果總在

發布時間:2021-05-14 14:39:32

⑴ 經常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的成果會讓別人羨慕自己嗎

01

不管你是有意還是無意,都不要總是在你的朋友圈裡炫耀你的成就,為人做事,都還是低調一點比較好。

你的進步,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為其鼓掌。

前段時間,一個姑娘告訴我說,自從她買了房子以後,就和自己的閨蜜之間有些東西變了。

她約她出來吃飯逛街的話,以前每次都出來的人,後來再也不願出來,總是以有事來搪塞她。

一次兩次還好說,要是次數多了的話,肯定就能證明一些情況。


03

這個世界上,除了你最親的人,沒有人會真心為你的進步感到開心。

相反的是,你的成功和努力反倒可能映出他的黯淡。

所以,便會誕生出嫉妒和不服的情緒。

在對方的眼中,你們原本是同一條水平線上的人,而有一天你卻突然超越,並且是在不知不覺中。

這種感覺,就像是兩個人一起參加考試,平時的成績你們都是差不多的,但有一天,你突然考得很好,以後也都考得好了,而他還是原地踏步。

他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懷疑你是不是作弊了?

他不會注意到,你平時的努力,更願意把這歸為你的運氣,並且可能會期待你下次運氣沒有這么好。

⑵ 現在老是在說什麼工作階段性的成果請問:"階段性成果 是什麼樣的成果"

什麼叫「階段性成果」?

模糊語言在日常工作中是一種常用的語言表達方式,它給我們帶來許多方便,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並且因此而使整篇文章或談話更加緊湊,有利於集中精力描述需要表達的主要意思。
例如,有的領導在講話時經常有這樣一句話,「我們這次會議的召開(工作的開展),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大家一聽就明白,這不是咱們一家的功勞,要感謝大家。
例如,有的人在寒暄時常有這樣一句客氣話,「我早就要來了,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得抽身---」。是什麼原因呢?你可以想像,無需解釋清楚。
但是,一個時間以來,在各類總結、報告,甚至一些新聞報道中,有一句模糊語言我怎麼也搞不清楚,那就是「階段性成果」。
什麼叫「階段性成果」?我的理解,好像是整個工作(工程)全部圓滿完成的,叫取得了「全部成果」,把工作(工程)按工作量和工作進度,分成若干個階段,並制定一定的任務,這個階段工作量的就叫「階段性工作」。圓滿完成這個工作量的叫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我看現在人們常說的所謂「階段性成果」並不是這么會事,而是一種虛報成績的漂亮套話。不信你緊跟上去追問一句,「你這項工作共分幾個階段?現在已完成到哪個階段?這個階段完成後要達到什麼標准?目前已經達到什麼標准?這個「階段性成果」是怎樣量化出來的?」回答肯定是搖搖頭,給一個苦笑的表情,或者用一些不痛不癢、不著邊際的話加以搪塞。
階段性成果,其關鍵詞是「成果」兩個字。這兩個字既好聽,又好看,抓不住,摸不著,有些領導也愛聽,因而就成為他們的常用語了。因為工作尚未徹底完成,而每一個階段又未規定必須達到的硬性標准,因此這種「成果」既不好量化也不好檢驗。這就給慣用「假大空」作文章的人提供了便利條件。
中國的語言非常豐富,新名詞層出不窮,不知誰發明了「階段性成果」這個詞語,給愛說假話、套話的人幫了大忙,確實應該給他記一大
功。

⑶ 成果總結的三個方面有:展現事實,分析道理和什麼

一、會議總結的概念
總結是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對自身某一階段或某一項工作進行總的回回顧,找出內在規律答,以指導未來實踐而使用的公文。

總結的目的,是通過對自身工作中的優點與缺點的回顧分析,吸取經驗教訓,並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認識的高度,以便做好今後的工作。因此,總結在整個工作流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個人對自己的工作、思想、學習和生活進行回顧而寫成的總結,不是公文,屬於一般應用文。

二、會議總結的特點
(一)經驗性。總結和計劃相反,是在事後進行的。總結的材料必須是真實的,是自身經歷過的,包括典型材料和數據,這樣才有實踐意義。經驗過的事情,在寫作上往往更多地採用敘述方式。總結還應據實議事,運用畫龍點睛式的議論,提出主題,寫明層義。擺事實,講道理;事實是主要的,議論是必要的。在寫法上,以敘述說明為主。敘述不是詳敘,是概敘;說明要平實准確,不能旁徵博引。

⑷ 中國的研究成果為啥總是在美國雜志發表

本來國際上的規定是上報的得獎人數不得超過3人,可是中國當時的社會一定要搞團結集體主義,還有上級領導的壓力,最後報了四個人(因為不讓誰上都不好),還想像著可以給個面子破例一次,但評委會(應該就是這類組織吧)一怒之下就不給獎了,因為中國人無視人家定的規則,所以我們自主研發的成果就這樣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這是我們生物老師給講的,而且正史一般都是說好聽的,蒙蔽真相吧,我們老師是從那個時候過來的呢.

⑸ 什麼叫成果思維呢

成果思維,簡單說,並不是有了工作才有了成果,而是有了預設成果,才去確定每個人的工作。

首先就是要求一切從成果出發,沒有好的成果,多少理由和借口都是徒勞。比如說,有一家工廠,外面有6個廠家幫它做生產加工,於是這家工廠的品控部部長安排時間去外面那6家工廠檢測質量。

到了晚上回來,他卻看到本廠出現了質量問題,一般情況,他就都會跑去找總經理,說:「經理,你看今天我出去了一天,本廠就出現問題了。」是不是很熟悉?這種情況十分常見。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獲得肯定,這位部長的潛台詞很明顯:我在的時候,能保證沒有質量問題;我不在,他們就會出事。

總經理說:「這個品控部是不是你管?無論本廠還是外廠,都是你管的,是不是?不管你出不出去,本廠發生了問題,是不是你的問題?」部長無言以對。

後來,每當他要出去外場檢測質量時,便會事先進行規劃,自己出去了,留下空檔,該由誰接替工作;和生產部達成怎樣的共識,對品質有怎樣的要求;下達怎樣的今日計劃,如何按照計劃生產;晚上回來,再進行檢查。

成果必須是對企業有價值的,它不等於任務,不等於努力,不等於付出,更不等於苦勞。眾所周知,有句老話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講的就是一個人,他做了一件事,不管這件事有沒有做成,只要他有這份心,也付出行動了,似乎就是值得被肯定的。但是,在企業中,這種想法往往難以立足。


(5)成果總在擴展閱讀:

站在成果思維的角度,如果自己的本職工作沒做好,就不應該去幫忙別人的工作。因為自己的工作關聯到很多崗位,沒做好,大家都會受影響。去幫忙了,萬一沒幫到,別人還要重做,更浪費時間。何況幫的那個人,也是公司花錢請來的,他理應做好本職工作。

如果忙不過來,需要人幫忙,他可以向上層反映,上層便會對他重視:是哪裡忙不過來?是管理問題還是流程問題?是不是設備和工具需要改良?是不是真的一個人完不成,確實需要再加一個人?等等。如此,便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促進企業發展。有成果思維在裡面,價值就會出來,問題也能得到解決。

做同一件事,思維方式改變了,就能帶來不同的效果。好比一條路,你可以走路,可以騎車,還可以開車,不同交通工具速度就會不同。就算是面對很常見的事,只要激發思考,換種思維,說不定就有更好的效果。

⑹ 北京生物公司:是什麼讓研究成果總停留在論文階段

想表達什麼意思么

如果是寫內容可以半忙做的

⑺ 為什麼重大科學成果都是在年輕時

一般年輕人有闖勁,較少保守思想,所以容易突破舊的思想的束縛,出成果的可能也大。但年輕人也需要學習,只有在掌握前人知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出成果。

閱讀全文

與成果總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