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有2010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的名單
2010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出
2010年度省社科優秀成果獎於日前評審結束,共評出榮譽獎5項,等級獎177項,其中:一等獎16項,二等獎99項,三等獎62項。現將等級獎中一、二等獎予以公示,時間9月14日至16日。
電話:0371—65904172
省社科優秀成果評獎辦公室
2011年9月13日
2010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獲獎篇目
一等獎(16項)
中國傳統文化導論 陳江風等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論 王少安等
中國中部農區發展研究 李小建等
文化強省與中原崛起戰略 李庚香
18歲成人儀式教育:進展、問題及改進建議 王北生等
20世紀50年代黨風廉政建設問題研究
——制度分析的視角 李義凡
梁啟超與中國書法 金玉甫
文化軟實力的維度 王桂蘭等
創新型河南建設與高等教育戰略轉型 嚴全治等
體制轉變增添發展動力
——關於濟源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蘇長青等
中原經濟區研究 喻新安等
論構建「中原經濟區」 朱夏炎等
中國控告申訴檢察管理模式研究 張國臣等
歷史與現實的追問
——英國教師在職教育的發展與動因研究 杜 靜
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 安國樓等
黃河文明的歷史變遷叢書(儒學與中國政治、中國
古史傳說的英雄時代、殷商甲骨文研究) 李玉潔等
二等獎(99項)
政治·文化·翻譯 朱耀先等
中韓近代新小說比較研究 趙 楊
把握內涵 研究受眾 拓寬路徑 扎實推進社會主
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孔國慶等
大學精神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王 凌
在城鄉統籌中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 王建國
文藝的理想不能脫離現實 張樂林
積極發展壯大循環經濟 李東升
公共行政正義研究 楊冬艷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有新思路 陳明星
實現黨的領導與村民自治有機統一 趙保佑
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戰略選擇
——關於構建中原經濟區的調研與思考 賴謙進等
中國共產黨執政經驗研究 何雲峰
傳統與現代 張改娥
鄉土寫作的可能性 張鴻聲等
六言詩體研究 衛紹生
循環經濟下企業的運行機制研究 王 晶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模式論 王浩斌
反思與重構:大學制度倫理研究 張開洪等
意識形態結構與中國當代文學
——《文藝報》(1949-1989)研究 武新軍
文化基因與社會變遷
——中國社會主義路徑走向的民族文化解析 趙傳海
新興媒體受眾消費行為研究 方雪琴
美術鑒賞 劉世聲等
基於城鄉統籌視角的城鎮密集區發展研究 劉榮增
真實的背後
——中國電視紀錄片話語分析 邢 勇
從政治到文學:建安文人業緣的歷史走向 張振龍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研究 李世書
黃淮流域生態系統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陳曉景
大學尊嚴的意義、構成與維護 鄭永扣
勞動合同法理論與實務研究 袁紹義等
分析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論研究 曹玉濤
轉型期中國女性職業變動研究 蔣美華
靈寶西坡墓地 馬蕭林等
水法概論 王國永等
諾頓環境實用主義思想研究 田憲臣
轉型與升級
——鄭洛工業走廊發展研究 劉道興等
中國保證保險制度研究 何紹慰
詩學語言學研究 周瑞敏等
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趙有軍
法治城市建設研究 丁同民
環境倫理與和諧生態 田文富
農村發展策論 白選傑等
英語教學方法及教學研究 劉立娥等
唐宋飲食文化比較研究
——以中原地區為考察中心 劉朴兵
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 張國臣等
漢民族形成之研究 李龍海
農民工資性收入問題研究 楊雲善等
圖書館知識轉移與共享 周九常
河南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苗長虹等
中國憲法結構研究 黃建水
中原崛起的軟實力支撐研究 程振凱等
公務員心理健康導論 張海芹
民事訴訟契約研究 張嘉軍
《甲寅》與《新青年》淵源新論 孟慶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及其規律研究 林志友等
中國婦女通史(民國卷) 鄭永福等
世界電影史概論 曹毅梅等
英國政治思想史 閻照祥
城鎮化進程中鄉鎮政府職能研究 王艷成
會計信息傳導效率研究 李曉東
中國中小企業間接融資困境及解決途徑研究 楊 雪等
民辦高校品牌戰略研究 楊雪梅
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理念與文化精神 汪振軍
課程教師論 邱德樂
民間經典文化書系(7本) 孟憲明等
社會轉型中的縣域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研究
——以河南省延津縣為表述對象 趙成福
現實、歷史、邏輯與方法:教育技術學研究範式
初探 蔡建東
媒體的力量
——抗戰時期《新華日報》研究 王永恆
教育學視閾中的人
——基於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思考 劉黎明
企業空間演變
——基於傳統農區工業化的微觀分析 宋 偉
列寧關於社會主義的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張興茂
傳承的使命: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問題研究 李申申等
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理論與實踐探索 李培林
教師精神文化研究 李清臣
包容性增長理念與單位管理創新 聶世軍
應急物流理論與實務 韓 松
在改革、革新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
——試論二十多年來中共理論創新和越共理論思維革新
於向東
《走進河南檔案》叢書 王國振等
國有大型企業技術創新關聯機制研究 楊 俊等
日本德川時代貨幣制度研究 周愛萍
後危機時期河南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林憲齋等
法律英語 胡光全等
猶太律法的淵源 饒本忠
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及其評價問題的理論思考 郭學德
耕地保護的外部性及其經濟補償研究 牛海鵬
報紙采編考評研究 李增生
現代中國文學漫步 姬學友等
明代官員給謚中的特殊現象解讀 田 冰
中國剪紙藝術欣賞與創作 朱曉紅等
二語中的非賓格動詞被動泛化及其發生機制 李素枝
多重主體策略下的自我命名
——論五四女作家筆下的女性基督 郭曉霞
量詞「叢」和「簇」的認知語義考察 魯 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義務教育投資體制發展歷程的反思 刁玉華
大學語文 王建庄等
區域金融的協調發展與短板效應解析 田 霖
中國經濟增長、產業發展與勞動就業的耦合機理
分析——基於VAR模型的動態實證分析 劉 瀑
音樂鑒賞新編 朱英萍
當代文藝理論的媒介研究「轉向」
——從艾布拉姆斯接著說 李 勇
河南省能源人才發展戰略 胡衛民等
中原文化概論 賈文豐等
三等獎(62項)略
㈡ 陳艷玲的科研成就
主持的主要科研項目 1.2008年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河南關系研究》2.2008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高校開展榮辱觀教育問題研究》3.2007年河南省政府決策招標課題:《農民工工資保障機制問題研究》4.2005年河南省社科聯課題:《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的社區文化建設調研》5.2004年河南省社科聯課題:《民工工資拖欠的成因及治理對策研究》6.2001年河南省社科聯課題:《我省農民增收問題研究》7.2003年洛陽市社科規劃課題:《洛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點與難點研究》8.2003年洛陽市社科規劃課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洛陽文化建設》9.2003年河南科技大學教改課題:《哲學與鄧小平理論教改研究》
主要科研獎勵1.《高校開展榮辱觀教育問題研究》 2009年獲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西漢人口史論》 2009年獲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3.《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研究》 2010年獲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4.《文化產業建設中的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調研報告》2008年獲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5.《鄧小平哲學思想引論》 2002年獲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6.《鄧小平理論與當代中國》 2002年獲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7.《民工工資拖欠的成因及治理對策研究》 2004年獲河南省社科聯特等獎8.《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的社區文化建設研究》 2005年獲河南省社科聯一等獎9.《我省農民增收問題研究》 2001年獲河南省社科聯一等獎10.《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洛陽文化建設》 2005年獲洛陽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11.《周恩來反腐倡廉的理論與實踐》 2002年獲洛陽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1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高校德育工作》 2003年獲洛陽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主講課程
本科生課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碩士生課
《政治文明專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專題研究》
㈢ 王東的獲獎
1.《世說新語》及劉注詞語札記,獲2009年河南省哲學社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世說新語》及劉注詞語札記,獲2009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3.《河南羅山方言研究》,獲2010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4.《河南羅山方言研究》,獲2010年河南省哲學社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5.《河南羅山方言研究》,獲2010年鄭州市哲學社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㈣ 徐正英的重要獲獎
1、安陽集編年箋注,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2)
2、先秦佚文中的文藝思想,河南省社科專優秀成果屬二等獎(2008)
3、上博簡《詩論》作者復議,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005)
4、先秦佚文中的文藝思想,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007)
㈤ 張舉璽的科研獎項
1.《中俄教育管理體制比較》獲得第一屆河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中俄現代新聞理論比較》獲得2011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3.《中俄現代新聞理論比較》獲得河南省教育廳2011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特等獎;4.《中俄現代新聞理論比較》獲得開封市第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5.《中俄新聞功能比較研究》獲得2010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6.《中俄新聞文體比較研究》獲得2009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7.《中俄新聞文體比較研究》獲得2009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等獎;8.《中俄新聞文體的比較研究》獲得開封市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9.《中俄教育管理體制比較》獲得2008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10.《中俄教育管理體制比較》獲得2008年河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11.《中俄現代傳媒文體的比較研究》獲得開封市第十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2.《中俄現代傳媒文體的比較研究》獲得省教育廳2011年度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獎;13.《實用新聞理論》獲得2007年河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㈥ 王立群的榮譽記錄
1.2002、2003年,連續二年獲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2.2004年,獲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3.2002、2003、2004、2005年,連續四年獲河南省教育廳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4.2006年1月,被評為「2006河南省十大教育年度人物」。
5.2006年9月,獲河南省「十佳師德標兵」。
6.2008年1月,入選第二屆河南十大教育新聞人物。
7.2008年7月,當選為2008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開封段第一棒火炬手。
8.獲河南省第二屆高等學校名師
9.2009年,獲河南省勞動模範
10.2009年,教育部第五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11.2011年,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㈦ 河南省教育廳省社科聯的成果算不算職稱評定的條件
教育廳的不算,我就是因為這個沒通過
㈧ 何學斌的學術成果
(一)論文
1、2006年6月在《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二十一卷第三期發表《偵查學學科性質論》,CN41-1291/D;
2、2009年4月在《法制與社會》第四期發表《論刑事案件知情人》,CN53-1095/D;
3、2009年6月在《大眾商務》第六期發表《論律師立法模式及立法優勢》,CN61-1379/F。
(二)科研項目
1、2005年參與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涉法上訪的正當性和相關法律問題及對策研究》,並獲得二等獎;
2、2006年參加河南省教育廳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法學課程中國式診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省級),並獲得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第三屆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3、2006年參加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司法工作績效評價標准問題研究》(省級),已結項;
4、2006年參與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人身傷害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研究》,並獲得一等獎;
5、2006年參與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警察人身安全的保護和自身能力的強化培養問題研究》,並獲得一等獎;
6、2007年參與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研究》,並獲得二等獎。
7、2008年參加省法學會的調研課題《當前形勢下的黨委政法委執法監督工作的規范化建設》。
8、2010年參加河南省人大的立法評估項目---《河南省<殘疾人保障法>實施辦法》立法評估工作。
㈨ 李敬民的論文、著作(教材)、獲獎、項目、學術稱號
1、試論民俗事項中民歌的特點,《教育與教學研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8年中冊;
2、試論民歌與民俗的相互關系, 《信陽師院學報》信陽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1998(1);
3、和聲學教學方法改革的設想與嘗試, 《音樂教育與改革》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6);
4、論豫南民間歌舞「花鼓燈」音樂,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1998(4);
5、論豫南音樂文化區劃的背景依據,《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學院學報,1999(2);
6、豫南「岔燈」民俗,《藝術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學刊,2000(1);
7、解讀性張力下的漢族情歌,《民族藝術》國家民委主辦2000(2);
8、豫南民歌旋法特徵研究(二),《天籟》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0(3);
9、豫南民歌旋法特徵研究(一),《旋律研究論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06);
10、豫南「岔燈」的民俗文化解義,《美與時代》2002(1);
11、河南太康道情戲考略,《戲曲研究》2002(1);
12、略論太康道情戲的形成與音樂的板式類型,《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2(2);
13、從淮西民歌的旋律音調中看文化過渡區的音樂風格,《天籟》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2(4);
14、管窺傳統和聲學中協和性原則的歷史與發展(一),《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5)。
15、淮西山歌的句式結構分析,《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學院學報,2003(3)。
16、管窺傳統和聲理論中協和性原則的歷史發展(二),《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5)。
17、中原傳統音樂資料資料庫建設之思考,《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1)。
18、論豫南「岔燈」民俗之基礎,《藝術探索》廣西藝術學院學報,2005(2)。
19、淮河流域民間音樂文化區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地理條件初探,《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4)。
20、中原傳統音樂資料資料庫建設之思考,《音樂傳播與傳播音樂——中國音樂傳播論壇(第二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2)
21、樂譜:承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符號體系,《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學學報2007(3)。
22、論民族音樂學的跨學科研究之基礎,《黃鍾》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3)。
23、論中國民間音樂音調中的多元化受容——以「槐口墜子書」唱腔的受容性為例,《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學院學報2008(3)。
24、論豫南皖西「杠天神戲」的基本功能,《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5)。
25、一本以民族音樂學方法論為基礎的道樂研究專著——讀孫凡《全真正韻閔譜研究》有感,《美與時代》2008(7)。
26、論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用樂的三種觀念,《音樂研究》2009(5)。
27、論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展演的空間基礎——以河南省新蔡縣余圍子鄉呂胡劉村呂庄的杠天神儀式為例,《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2)。
28、從個體到群體的中國音樂教育譜系研究,《音樂探索》2011(1)
29、論民族音樂學研究模式的概念、方法和表達方式,《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2)。
30、論音樂過渡與融合——以淮河流域民間音樂文化區的基本特質為例,《音樂研究》2011(3)。
31、在神聖與凡俗之間轉換——以豫南皖西民間儀式舞蹈展演為例,《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3)
32、鳳陽大東關一號墓出土樂器的測音研究,《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2)。
33.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宣讀學術論文20餘篇。 1.《大學生音樂基礎》,副主編,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交響音樂賞析》,編委,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版;
3.《中國傳統音樂述稿》,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4、《中國民族音樂》,專著,撰寫「中州音樂」部分,2008年8月版;
5、《中國傳統藝術論》,專著,撰寫「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論」部分,2008年12月版;
6、《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專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7、《封塵的絕響:鍾離國鍾磬樂器研究》,專著(合著),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版。
8、《民族音樂理論與實踐探索》,專著(合著),中國商務出版社,2013年11月。
9、《中州傳統音樂資料資料庫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專著(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07月。 1. 歌曲《中原之歌》1997年12月信陽地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2. 歌曲《我的母親我的中華》1997年12月信陽地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3. 和聲學教學方法改革的設想與嘗試,1998年6月河南省音樂教改研究論文一等獎;
4. 豫南山歌的句式結構分析,1999年10月河南省音樂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5. 論豫南音樂文化區劃的背景依據,2000年8月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6. 論豫南音樂文化區劃的背景依據,2000年9月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科學研究貢獻一等獎.
7.2002年9月獲得信陽師范學院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三等獎
8.中原傳統音樂資料資料庫建設,2005年9月河南省教育廳信息技術教育一等獎。
9.宋金元時期中原俗樂存在形態及流變、融合與中國「真喜劇」形成問題研究,2007年9月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優秀成果
10、論高師音樂人才培養的知識儲備方法,2009年2月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高效藝術教育科研論文一等獎。
11、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2009年福建師范大學優秀博士論文二等獎。
12、論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用樂的三種觀念,2010年6月信陽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13、論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用樂的三種觀念,2010年6月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14、《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專著,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特等獎,獲獎編號:2012-C-T032,2013.8
15、《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專著,2012年度河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獲獎編號:2013-023,2013.9. 1.豫南民間音樂研究,1998.05信陽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項目主持人, 結項。
2.音樂表演者的臨場心理問題研究,1998.05信陽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項目第二完成人, 結項。
3.高師教育學科課程教學整體優化改革研究,1999.06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師范教育科研項目第二完成人, 結項。
4.豫南民間歌舞的審美研究,2000.02信陽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重點項目主持人, 結項。
5.關於搶救和開發河南道情戲的研究,2001.09省社科規劃項目第二完成人, 結項。
6.淮河流域民間音樂文化研究,2002.08河南省教育廳社科規劃項目主持人, 結項。
7.淮河流域河南民間音樂文化研究,2003.01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主持人,結項。
8.淮河流域民間音樂文化研究,2011.07國家藝術規劃項目主持人,結項。
9.網路信息組織模式化問題研究,2005年4月河南省社科聯項目第二完成人,結項。
10.歷史文化資料挖掘、拯救與開發研究——中原傳統音樂資料資料庫建設,2006年11月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主持人,結項。
11.中原文化生態及其生成規律研究,2007年7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規劃研究項目第二完成人,結項。
12.中原文化生態問題研究,2007年9月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第二完成人,結項。
13.宋金元時期中原俗樂存在形態及流變、融合與中國「真喜劇」形成問題研究,2007年9月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第三完成人,結項。
14.淮河流域音樂文化史研究,2011年8月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主持人,結項。
15.莆仙地區民間信仰舞蹈研究,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第一參與人,在研,項目編號:2010C019。
16.跨文化的草根藝術——大別山民歌的音樂形態與文化特質研究,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主持人,在研。項目批號:12YJA760031
17.湖湘音樂文化史研究,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第一參與人,在研,項目編號:12YBA329。
18.淮河流域音樂文化史研究,2013年度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主持人,在研,項目批准號:13DD25。
19.民間音樂藝術市場化轉化方式研究-以信陽民歌表演的市場運作為例, 2013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指導教師,主持人:張榮華,項目編號:201310477026,批准單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時間:2013年9月17日,
20.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湖湘草根階層的民歌文化志研究,項目編號:13YBA351,批准時間:2013年10月 1997年11月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員、理事;
1998年8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1999年10月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
2002年6月全國高師理論作曲學會理事;
2002年10月信陽師范學院重點學科(音樂學——民族音樂學)學術帶頭人;
2004年8月「河南省教育系統科學技術學術帶頭人」;
2007年5月信陽師范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9年9月全國世界民族音樂教學研究會理事;
2009年12月「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淮河文明研究基地」民間藝術研究項目負責人。
2010年5月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2010年8月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負責人。
2011年5月河南省人文社會科學專家。
2013年4月河南省文藝精品創作生產評定專家。
2014年6月中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骨幹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