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哥本哈根會議各國減排目標統計
你太懶了。去我的博客看吧。
根據《哥本哈根協議》,2010年1月31日前,發達國家應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或通報2020年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則可通報自願減排計劃或者溫室氣體控制行動計劃。
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布爾說,1月31日期限是「軟性」截止日期,《哥本哈根協議》並未要求各國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目標,而是讓各國表明其應對氣候變化的意願。
55個國家「按時完成作業」
公約秘書處2月1日發表新聞公報說,哥本哈根大會結束以來,秘書處已收到55個國家遞交的到2020年溫室氣體減排和控制承諾。這些國家中,有35個工業化國家提交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中期目標,20個發展中國家提交了限制排放的中期目標,這些國家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占目前人類總排放量的78%。
歐盟、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挪威等工業化國家提交的減排目標與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前提出的目標基本相同。挪威承諾的減排幅度最大,目標是到2020年將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30%~40%;紐西蘭承諾到202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10%~20%;俄羅斯承諾到2020年在1990 年基礎上減排20%~25%。
中國提交的目標也與此前提出的目標一致:到2020年,在2005 年的基礎上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0%~45%。
印度承諾到2020 年單位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20%~25%,不過這一目標不涉及農業領域。巴西計劃到2020 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預期基礎上減少36.1%~38.9%。承諾法案已通過眾議院和參議院審議,目前正在提請加大減排力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南非等國均提出了各自的減排行動目標。
德布爾1日對55個國家「按時完成作業」表示肯定,認為這些國家的行動為氣候變化談判注入強勁動力。
專家認為減排力度不夠
據路透社報道,專家認為,目前各國對2020 年前溫室氣體減排的承諾幅度太小,遠遠不能滿足2020 年全球氣溫升幅不超過2℃的關鍵目標。
「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承諾都『力度不夠』,」氣候顧問機構Ecofys 的能源和氣候政策主管尼克拉斯·霍尼(NiklasHoehne)說。「美國的不夠,歐盟的不夠。除日本和挪威以外,其他主要發達國家的目標仍然遠遠落後於期望值。」他說。相對而言,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和墨西哥,正在付出更大的努力。
Ecofys 認為,相關的承諾會使全球氣溫上升3.5℃,而不是2℃。普華永道咨詢公司也表示,按照目前的預測,到2034 年,世界將提前16 年超出其設定的「碳排放預算」。
⑵ 節能減排和節制全球氣候變暖有何成效
現在所說的節能減排什麼的只是要從長遠來解決全球變暖問題的一種措施而已,不可能也很難說明具體的成效,因為全球變暖就沒法看成效.現在做的只是對於全球變暖這一事態的延緩而已,以CO2為例說明,全球變暖如果只是因為CO2過多,那麼我們現在節能以減少CO2的排放只是對於全球變暖這一過程的緩慢剎車,CO2的產生很消失( 如光合作用等)是一個平衡過程,我們現在的行為是要是這個平衡能夠反過來進行,如果現在我們每個人的節能行為每天減少一點的CO2排放,那麼,全球60億人相乘的結果能抵消到平衡的那天就是你要的時間,也許50年,也許100年,畢竟CO2排放變大也就工業革命後的事.
⑶ 節能減排的成果
不知道你所指的成果是指哪一類。。節能減排對於組織來說,最直觀的效果是節能能源開支,特別是工業企業,對於能耗非常大的企業,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成本節省。同時,也是響應國家政策的要求,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創造綠色環保節能的友好型企業形象。而且對於節能減排國家也是有獎勵政策的,按照減排比例進行獎勵。
⑷ 學校要舉行 模擬聯合國 活動 求一份 巴西 對於 節能減排的 立場文件 要英文的 謝謝謝謝啦
尊敬的主席,同事們
我很榮幸能代表索馬里來到這里。我們之所以匯聚於此,便是為了齊心協力應對氣候變化這個挑戰。大家的支持給予了我信心信心,可嚴峻的形勢讓我處於重重壓力之下。
在全世界,對於氣候變化的擔心籠罩著人們。令人欣慰的是,我們正加強合作、積極努力。我們不斷加深對於氣候變化的認識,不斷改進遏制氣候變化的方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是我們合作的初步成果。而將它們付諸實施,實現對清潔能源的深入利用,並加緊立法、普及思想是我們的目標。
各大國的果敢行動使人們充滿信心。可事實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在飽嘗生態破壞的惡果。
同事們,危險就在眼前。索馬里人民將希望寄託於我,希望我能在逆境中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依靠、或使那奪人生命的生態洪流減緩腳步。同事們,我們都承載著背後那期待的目光。
但是,在索馬里,氣候變暖使我們的人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2008年,《氣象學報》公布了中國科學家林美靜等的報告。他們發現,氣候的變化導致了赤道洋流與索馬里急流的改變,這種變化使得本已脆弱的索馬里又受到了氣候上的挑戰。眾所周知的是,索馬里長年處於動亂之中,新生政府尚需時間積蓄力量,貧窮與不安使得人民痛苦不堪,有的甚至鋌而走險。而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可能使索馬里這些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更加惡化。
2006年12月6日,索馬里南部地區遭遇嚴重洪災。2009年5月15日,索馬里遭遇十年最嚴重乾旱,三百萬人需食品援助。
不僅僅是索馬里,無數的發展中國家一邊對氣候變化束手無策,一邊因缺乏資金技術而焦頭爛額。當我們正為難民、戰亂、疫病流行而發愁時,我們再無力量去對付生態的破壞。可要知道氣候難民如今成為又一個難題,寸草不生的土地使人們不得不遠走他鄉。
氣候變化是人類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既受自然因素影響,也受人類活動影響,既是環境問題,更是發展問題。歸根到底,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應該也只能在發展過程中推進,應該也只能靠共同發展來解決。
當前,發展中國家的首要任務仍是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國際社會應該重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內陸國家、非洲國家的困難處境,傾聽發展中國家聲音,尊重發展中國家言論,把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發展、提高發展中國家發展內在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緊密結合起來。
任何的高談闊論都不如堅持的行動。我們需要著眼於現實,遏制氣候變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地球家園負責.
⑸ 巴西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全球平均的三分之一的原因
一些要素:
兩億人口,地域廣闊,環保(汽車燒乙醇和天然氣的很多),擁有地球之肺(亞馬遜原始森林)
⑹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最後討論的結果是什麼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
要求發達國家加大減排力度,增加對發展中國家技術,資金援助...(所有)。中國承諾延緩二氧化碳的排放,既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進程太多,建議網路一下你就知道
3、中國不多說,不知道只好算你沒良心,小Z同學~
以下為各國態度
歐盟:「如果奧巴馬總統飛越大西洋(600558,股吧)來到哥本哈根,卻只是把美國之前宣布的減排目標重復一遍的話,那將會令人感到相當意外。」這是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代表歐盟進行談判的瑞典環境大臣安德烈亞斯·卡爾格倫,在會議首日(12月7日)進行發言時的表態。
在會議東道國丹麥首相拉爾斯·L·拉斯穆森高調聲稱「達成協議完全可能」後,卡爾格倫的上述說法,立即將未來兩周談判桌上劍拔弩張的情形揭示了出來。
卡爾格倫還聲稱,歐盟已准備好將自身的減排目標從20%提高到30%,但這將需要與會其他各方同樣做出進一步努力。
德國:謀求發揮減排領軍作用
要點:希望通過氣候保護促其清潔能源技術外銷
德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率先制定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國家計劃。除了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德國還謀求在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發揮領軍作用。
在國際減排方面,德國認為以美國為首的工業國應承擔主要減排義務,但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工業國也要採取相應措施。希望通過倡導氣候保護來促進其世界領先的清潔能源技術外銷。
德國總理默克爾11月3日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時,呼籲國際社會採取一致行動,消除氣候變暖給人類造成的危害。默克爾表示,希望12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能夠為實現地球平均溫度上升不超過2攝氏度這一目標達成共識。默克爾說:「我們需要一個新協議,全世界都注視著美國和歐洲。」她強調,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機會不容錯過,克服全球性挑戰只能通過國際社會的合作才能實現。默克爾敦促美國國會採取實際行動,通過溫室氣體減排法案,為哥本哈根大會取得成果作出貢獻。
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德國率先制定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國家計劃。當時聯邦議院決定,在1999年的基礎上,到2005年,德國將來自工業、家庭和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降低25個百分點。在這一計劃的約束下,2007年德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了21.3%。
2008年6月,德國聯邦議院通過了由政府提出的《氣候與能源一攬子計劃》,目標是到2020年德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40%。為實現這一目標,德國大力發展以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對國家能源需求的貢獻率,爭取到2020年使德國清潔能源發電比重從15%增至30%。德國還將斥巨資促進清潔能源汽車和新型建築保溫隔熱材料的推廣。
俄羅斯:有實力達減排40%目標
要點:提議建立多邊或全球環境保護基金
日前,記者采訪了俄羅斯氣候變化問題專家、世界自然基金會俄羅斯代表處全球氣候變化項目負責人阿列克謝?科科林。他表示,俄羅斯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小,俄政府並不認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刻不容緩,俄羅斯完全有實力成為國際減排的領先國家。
科科林說,俄政府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制定了相關節能和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計劃,這些計劃的實施將會有效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進而有助於降低俄羅斯的排放水平。但他認為,俄政府這些行動的動機更多是想要擺脫經濟對能源的過度依賴。
科科林說,俄總統梅德韋傑夫今年6月份在八國集團峰會之前對俄羅斯應承擔的國際減排義務作了闡述,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俄羅斯計劃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300億噸;二是俄羅斯計劃在2020年前使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10%-15%。科科林認為,這里需要加以修正,因為這一指標中沒有考慮森林的因素,森林能吸收大約10%的溫室氣體,再加上俄經濟增速超過排放增速,如2000年至2007年俄經濟高速增長,而每年排放只增加1%-1.5%,俄羅斯實際能夠達到40%的減排目標。由此可見,俄羅斯完全有實力成為國際減排的領先國家,當然這需要俄羅斯在節能、提高能效及植樹造林方面付出努力。
科科林認為,俄羅斯可有條件地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
俄正在討論中的方案是建立多邊或全球性基金,類似於全球環境基金,將從事綠色技術轉讓、協助發展中國家減排、適應氣候變化以及防止熱帶雨林大規模商業砍伐等相關工作。這類基金不應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機制下運行,因為會約束提供資金的國家數量,但也不能完全脫離公約,可以接受公約相關機構的監督。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將提供一定數額的資金。
澳大利亞:積極推動減排立法
要點:欲借氣候變化事務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
澳大利亞陸克文政府執政以來一直將氣候變化問題列為優先施政目標。澳政府力促國內在12月聯合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通過溫室氣體排放交易議案,欲借氣候變化事務在南太平洋地區發揮主導作用,並在國際舞台發揮更大作用。
全球變暖會影響澳大利亞的生物多樣性,海平面上升將直接威脅澳大利亞周邊島嶼的生存,但是由於國內利益集團的分歧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澳大利亞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一直躑躅不前。直至2007年12月3日,新任總理陸克文簽署了《京都議定書》,這是陸克文及其政府當天宣誓就職後做的第一件大事,他當時發表聲明說,「這是新政府的第一項正式行動,顯示了新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決心,對於澳洲繼續在國內以及與國際社會一道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陸克文政府積極推動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議案被譽為「最為雄心勃勃的減排計劃之一」,目標是要到2020年,將澳大利亞的溫室氣體排放削減25%。議案中還約束澳大利亞的近千家大型污染排放公司必須購買二氧化碳排放配額,這些企業的排放量佔澳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75%以上。
澳大利亞溫室氣體排放量只佔全球排放量的1.5%左右,但由於嚴重依賴煤炭發電,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已超過美國。澳大利亞氣候變化和水資源部8月9日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從1998年9月至2009年3月,澳大利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每年增加1.6%。如果不對溫室氣體排放加以控制,到2020年,澳大利亞的碳污染程度將比2000年嚴重20%。
澳大利亞政府原定於明年開始實施溫室氣體排放交易,但該議案在提交國會後受阻,連連遇挫。目前,澳政府與反對黨仍在協商之中,繼續力促議案能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之前得以通過。
巴西:「自願做出」減排決定
要點:巴西還有巨大的減排潛能
本報巴西利亞電巴西政府11月13日宣布,計劃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預期基礎上減少36.1%至38.9%。巴西將於12月向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提交這一減排計劃。
據巴西媒體報道,巴西總統盧拉11月13日在聖保羅召集民事辦公室、環境部和科技部等相關部門負責人會議,就減排目標問題達成一致。巴西民事辦公室主任迪爾瑪?羅塞芙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希望這一「自願做出」的減排承諾能向全世界表明巴西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明確立場。
羅塞芙說,最樂觀的估計是到2020年實現減排38.9%的目標,其中農牧業減排6.1%,能源業減排7.7%,鋼鐵企業減排0.4%。有分析說,如果能夠實現這一目標,那麼巴西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0年時將接近其1994年的排放水平,相當於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20%。
作為南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巴西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態度鮮明,總統盧拉多次要求發達國家充分意識到所承擔的歷史責任,在減排問題上作出更強有力的承諾。
由巴西科技部組織編制的一份初步報告指出,巴西目前林場總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與德國差不多。只要巴西在18%的林場中縮減毀林面積80%的目標,就相當於少排放1.21億噸二氧化碳。巴西又是生物燃料研發大國,如果進一步推廣生物燃料應用,每年還可以少排放5000萬噸二氧化碳。此外,如果政府部門資助農業領域退耕還林,將可以恢復1100萬公頃用於放牧的草地。
巴西全國寬間研究所的氣象問題專家卡洛斯?諾伯雷表示:「這還僅僅是初步估計,但是已經足以表明巴西具有巨大減排潛力。」
非洲:要用一個聲音說話
要點:尋求650億美元環境賠償
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之前,非洲國家統一立場,尋求工業化國家交付650億美元,作為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遭受影響最大的受害國的賠償。
今年8月,非洲國家接連召開10國部長級會議和特別首腦會議,討論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共同立場。9月,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14個成員國在剛果(金)首都金沙薩召開首腦會議,進一步就氣候變化問題協調立場。10月上旬,非洲國家在布吉納法索首都瓦加杜古舉行會議,確定了尋求工業化國家650億美元環境賠償的方案,並要求工業化國家在2020年以前,把排放量在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上降低至少40%。
非洲有53個國家,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有較大發言權。衣索比亞總理梅萊斯在9月初表示,非洲國家就是要利用「數量」優勢,尋求有利的氣候變化公約,否則將否決任何協議。他還透露,非洲將派出統一團隊赴會,代表非洲各國和非盟進行談判,決不允許再達成一個不利於非洲的協議。
非洲國家還准備同島嶼國家和其他一些窮國形成80國聯盟,尋求到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升幅同工業化前相比不超過1.5攝氏度的目標,這實際上是要求工業化國家達到至少45%的減排量。
今年早些時候,衣索比亞總理梅萊斯指出,北半球的污染與該國80年代遭受的飢荒有很大關系,富國應給予賠償。
據總部設在日內瓦的「全球人道主義論壇」今年5月發表的報告,全球最貧困的50個國家的總排放量不到1%,但它們卻承受著90%以上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美國:對氣候談判仍持消極態度
要點:要對轉讓先進能源技術設置障礙
奧巴馬政府上台後積極推動國會通過立法對美國的氣候政策做出中長期規劃,但是這一立法進程遠落後於預期。當前,作為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仍表現消極,致使哥本哈根大會達成全面氣候協定的前景不樂觀。
美國在前總統布希時期退出了《京都議定書》,令國際社會備感失望,因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持消極態度,美國一直成為被抨擊的對象。
在奧巴馬上任後,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展現了比較積極的立場。在今年9月下旬對聯大發表的首次講話中,奧巴馬承認氣候變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並認為氣候變化只能靠人類自身去解決。奧巴馬坦承氣候變化主要是發達國家造成的,發達國家有義務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起帶頭作用。美國將通過投資清潔能源、提高能效以及減少排放等實現減排目標。
根據美國眾議院6月底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又稱氣候法案),美國202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相當於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到2050年減少83%。法案還引入了名為「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推動美國國內形成碳交易市場。
在參議院民主黨人9月底公布的氣候法案中,以2005年為基礎,將2020年和2050年的減排目標分別設定為20%和80%,將短期減排目標設定得更高。但分析人士認為,此法案過關的難度很大。
11月3日,美歐首腦會議發表的共同宣言表明,美國希望實現2050年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50%的目標。
目前,美國的清潔能源技術主要掌握在私營企業手中,企業間的商業交易是技術轉讓的主要渠道。美國政府認為,企業間的技術轉讓涉及商業利益和知識產權,因此要遵循市場規則,努力達到共贏。為此,美國政府對推進技術轉讓一直不太積極,有時甚至對向發展中國家轉讓先進清潔能源技術設置障礙。美國眾議院6月份還通過一項決議,聲稱要制定政策防止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削弱美國在風能、太陽能以及其他清潔能源技術方面的知識產權。
日本:減排目標引發國內爭論
要點:擔心減排目標會影響其國際競爭力
日本民主黨政府在溫室氣體減排問題上態度較為積極,鳩山由紀夫出任首相後不久便提出了「減排25%」的目標。但此舉在日本國內引發爭論,經濟界對「減排25%」抵觸情緒嚴重,這一目標能否細化落實仍有待觀察。另一方面,出於自身利益考慮,鳩山政府對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減排幫助和技術轉讓則態度積極。
此前的自民黨時代,福田內閣雖然提出了2050年比2005年減排60%至80%的長期目標,但未就2020年中期目標表態。麻生內閣遲至今年6月才表明2020年比2005年減排15%的中期目標。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普遍認為這一減排目標過於消極。
鳩山當選日本首相後,於9月下旬宣布了2020年比1990年減排25%的中期目標,並在西方媒體中獲得好評。
盡管鳩山在表態中為日本留下餘地,強調上述減排目標的前提是必須構築一個包括世界上所有溫室氣體「主要排放國」在內的公平有效的國際框架。但是,這一目標仍在日本國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日本經濟界主要擔心過高的減排目標會影響其國際競爭力,特別是在鋼鐵、電力、石油等方面。目前,日本經團聯等經濟組織以及部分大企業負責人紛紛公開要求政府重新考慮這一目標,不少企業負責人聲稱「減排25%」的目標將會進一步導致日本產業空心化和失業增加。根據麻生內閣時代的測算,即使8%的減排目標,也將使日本實際GDP年均下降0.6%,失業率增加0.2%個百分點,家庭年均負擔增加7.7萬日元;如果以25%為目標,日本失業率將增加1.3個百分點,家庭負擔則會增加36萬日元。在反對勢力的要求下,鳩山內閣已於10月底決定重新測算25%的減排目標對家庭負擔的影響。
只能說....失敗了..
一句話,發達國家拿發展中國家當擋箭牌,以減排為借口削弱發展中國家的實力,維護自己的利益.....
⑺ 為什麼說,對於巴西來說減排應該為吸排
巴西經濟概況:實力居拉美首位,在世界經濟中居前十位之列。服務業、工業、農牧業為國民經濟的 支柱產業。1967-1974年,巴西國民生產總值連續八年平均以10.1%的速度遞增,創造 了「巴西奇跡」。1988年後經濟一直處於停滯甚至嚴重衰退和高通貨膨脹狀態中。 1993年,政府實施以恢復國民經濟、遏制通貨膨脹、增加社會福利、改革稅收為主要 內容的新經濟計劃「雷亞爾計劃」。1994年7月1日,改革幣制,穩定了市場和物價。 近兩年卡多佐政府繼續執行穩定經濟政策並不斷深化改革,加速宏觀經濟結構的調整 和私有化進程取得了積極成效,經濟情況不斷好轉。
巴西的工業並不是十分發達,很多產品在國際競爭中沒有優勢,因此工業發展不是很快,而且數量上也因為國家經濟重心不在這里而不佔很大比例。所以說,巴西對世界的污染(這里的「減排」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並不嚴重,但是,由於近幾十年對亞馬遜森林的迅速而大面積的破壞,巴西為世界「減排」的功效下降明顯,也使得全球變暖等環境形勢更加惡化,所以說巴西對世界環境的貢獻上,重要的是:「吸排」,而不是「減排」。
這是個人理解,不一定很正確。
⑻ 坎昆氣候大會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從坎昆現場的情況來看,由於核心僵局涉及各國根本利益,會議一時還無法立即取得突破。 從目前看,以下四大僵局短期內都難以突破: 一、減排目標難以達成共識,各方都採取了減排承諾的低預期,發達國家提出的2020年中期減排目標與發展中國家普遍要求的減排40%的目標相距甚遠。 二、責任區分上,發達國家依然在「四處游離」,試圖再次偏離「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使原本的雙軌談判進程缺乏互信基礎。 三、長期資金援助依舊是「一紙空文」。按《哥本哈根協定》,發達國家要在2012年前每年籌措1000億美元的資金承諾,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四、美方減排意願與承諾難有「定心丸」。對各方來說,美國根本無法作出任何有效承諾,尤其是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失利之後,參眾兩院反對全球變暖觀點勢力上升,奧巴馬極力推動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獲得通過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菲格雷斯表示,坎昆會議有可能達成某項協議,這也是坎昆將取得的「具體成果」,其中可能包括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技術轉讓、森林保護,以及建立一個新的基金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長期資金支持等內容。
一、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留有「後遺症」。他表示,《哥本哈根協議》內容僅有十二段。並未明確發達國家到2020年的中期減排目標和到2050年的長期減排目標。對於發展中國家最為關心的資金支持和技術轉移問題,協議的規定十分模糊,只有歐盟和日本提出具體將要提供的資金數目。哥本哈根會議毫無疑問是有積極作用的,但從協議內容來看,哥本哈根會議又是讓人失望的。 二、經過哥本哈根會議的「亮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信基礎遭到削弱,成為制約和阻礙談判的負面因素。採取務實態度,由簡到難,在資金、森林、技術轉讓、適應機制等各方共識較集中的問題領域,率先取得突破是推進天津及坎昆會議獲實質性成果的理性選擇。 三、由於全球經濟復甦依然緩慢,主要談判者都不願在應對氣候變化上作出更高承諾,都使得氣候談判進展緩慢,並將被一再延後。比如,在談判中的焦點之一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援助問題,由於全球復甦乏力,發達國家的態度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⑼ 哥本哈根會議中除了中國和美國還有那些國家承諾了近年該國要達到的減排指標
附表1 與會方承諾減排信息 發展中國家自願減排承諾 國家 目標 1 巴西 到2020年按BAU消減排放36.1-38.9% 2 中國 到2020年在2005年水平上消減碳密度40-45% 3 哥斯大黎加 到2021年實現碳中立 4 印度 到2020年在2005年水平上消減碳密度20-25% 5 印度尼西亞 到2020年單方按BAU消減排放26%,在國際支援下消減41% 6 馬爾地夫 到2019年實現炭中立 7 墨西哥 到2050年在2000水平上消減排放50% 8 菲律賓 在1990年水平上消減排放50%(未透露實現該目標的具體時間) 9 朝鮮 至2020年消減排放低於2005年水平4%或按BAU水平消減30%(單方) 10 新加坡 到2020年按BAU水平消減排放16% 到2020年按BAU水平消減排放34% 11 南非 到2025年消減42%(都將在得到支援的情況下實現) 註: 1 除了印度尼西亞、朝鮮和南非以外,尚未知其他國家是在國際支援的情況下還是利用國內資源兌現承諾。 2 該信息來自媒體渠道,尚未得到上述國家政府的確認。
⑽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
歐盟:「如果奧巴馬總統飛越大西洋(600558,股吧)來到哥本哈根,卻只是把美國之前宣布的減排目標重復一遍的話,那將會令人感到相當意外。」這是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代表歐盟進行談判的瑞典環境大臣安德烈亞斯·卡爾格倫,在會議首日(12月7日)進行發言時的表態。
在會議東道國丹麥首相拉爾斯·L·拉斯穆森高調聲稱「達成協議完全可能」後,卡爾格倫的上述說法,立即將未來兩周談判桌上劍拔弩張的情形揭示了出來。
卡爾格倫還聲稱,歐盟已准備好將自身的減排目標從20%提高到30%,但這將需要與會其他各方同樣做出進一步努力。
德國:謀求發揮減排領軍作用
要點:希望通過氣候保護促其清潔能源技術外銷
德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率先制定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國家計劃。除了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德國還謀求在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發揮領軍作用。
在國際減排方面,德國認為以美國為首的工業國應承擔主要減排義務,但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工業國也要採取相應措施。希望通過倡導氣候保護來促進其世界領先的清潔能源技術外銷。
德國總理默克爾11月3日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時,呼籲國際社會採取一致行動,消除氣候變暖給人類造成的危害。默克爾表示,希望12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能夠為實現地球平均溫度上升不超過2攝氏度這一目標達成共識。默克爾說:「我們需要一個新協議,全世界都注視著美國和歐洲。」她強調,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機會不容錯過,克服全球性挑戰只能通過國際社會的合作才能實現。默克爾敦促美國國會採取實際行動,通過溫室氣體減排法案,為哥本哈根大會取得成果作出貢獻。
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德國率先制定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國家計劃。當時聯邦議院決定,在1999年的基礎上,到2005年,德國將來自工業、家庭和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降低25個百分點。在這一計劃的約束下,2007年德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了21.3%。
2008年6月,德國聯邦議院通過了由政府提出的《氣候與能源一攬子計劃》,目標是到2020年德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40%。為實現這一目標,德國大力發展以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對國家能源需求的貢獻率,爭取到2020年使德國清潔能源發電比重從15%增至30%。德國還將斥巨資促進清潔能源汽車和新型建築保溫隔熱材料的推廣。
俄羅斯:有實力達減排40%目標
要點:提議建立多邊或全球環境保護基金
日前,記者采訪了俄羅斯氣候變化問題專家、世界自然基金會俄羅斯代表處全球氣候變化項目負責人阿列克謝?科科林。他表示,俄羅斯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小,俄政府並不認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刻不容緩,俄羅斯完全有實力成為國際減排的領先國家。
科科林說,俄政府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制定了相關節能和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計劃,這些計劃的實施將會有效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進而有助於降低俄羅斯的排放水平。但他認為,俄政府這些行動的動機更多是想要擺脫經濟對能源的過度依賴。
科科林說,俄總統梅德韋傑夫今年6月份在八國集團峰會之前對俄羅斯應承擔的國際減排義務作了闡述,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俄羅斯計劃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300億噸;二是俄羅斯計劃在2020年前使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10%-15%。科科林認為,這里需要加以修正,因為這一指標中沒有考慮森林的因素,森林能吸收大約10%的溫室氣體,再加上俄經濟增速超過排放增速,如2000年至2007年俄經濟高速增長,而每年排放只增加1%-1.5%,俄羅斯實際能夠達到40%的減排目標。由此可見,俄羅斯完全有實力成為國際減排的領先國家,當然這需要俄羅斯在節能、提高能效及植樹造林方面付出努力。
科科林認為,俄羅斯可有條件地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
俄正在討論中的方案是建立多邊或全球性基金,類似於全球環境基金,將從事綠色技術轉讓、協助發展中國家減排、適應氣候變化以及防止熱帶雨林大規模商業砍伐等相關工作。這類基金不應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機制下運行,因為會約束提供資金的國家數量,但也不能完全脫離公約,可以接受公約相關機構的監督。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將提供一定數額的資金。
澳大利亞:積極推動減排立法
要點:欲借氣候變化事務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
澳大利亞陸克文政府執政以來一直將氣候變化問題列為優先施政目標。澳政府力促國內在12月聯合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通過溫室氣體排放交易議案,欲借氣候變化事務在南太平洋地區發揮主導作用,並在國際舞台發揮更大作用。
全球變暖會影響澳大利亞的生物多樣性,海平面上升將直接威脅澳大利亞周邊島嶼的生存,但是由於國內利益集團的分歧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澳大利亞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一直躑躅不前。直至2007年12月3日,新任總理陸克文簽署了《京都議定書》,這是陸克文及其政府當天宣誓就職後做的第一件大事,他當時發表聲明說,「這是新政府的第一項正式行動,顯示了新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決心,對於澳洲繼續在國內以及與國際社會一道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陸克文政府積極推動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議案被譽為「最為雄心勃勃的減排計劃之一」,目標是要到2020年,將澳大利亞的溫室氣體排放削減25%。議案中還約束澳大利亞的近千家大型污染排放公司必須購買二氧化碳排放配額,這些企業的排放量佔澳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75%以上。
澳大利亞溫室氣體排放量只佔全球排放量的1.5%左右,但由於嚴重依賴煤炭發電,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已超過美國。澳大利亞氣候變化和水資源部8月9日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從1998年9月至2009年3月,澳大利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每年增加1.6%。如果不對溫室氣體排放加以控制,到2020年,澳大利亞的碳污染程度將比2000年嚴重20%。
澳大利亞政府原定於明年開始實施溫室氣體排放交易,但該議案在提交國會後受阻,連連遇挫。目前,澳政府與反對黨仍在協商之中,繼續力促議案能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之前得以通過。
巴西:「自願做出」減排決定
要點:巴西還有巨大的減排潛能
本報巴西利亞電巴西政府11月13日宣布,計劃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預期基礎上減少36.1%至38.9%。巴西將於12月向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提交這一減排計劃。
據巴西媒體報道,巴西總統盧拉11月13日在聖保羅召集民事辦公室、環境部和科技部等相關部門負責人會議,就減排目標問題達成一致。巴西民事辦公室主任迪爾瑪?羅塞芙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希望這一「自願做出」的減排承諾能向全世界表明巴西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明確立場。
羅塞芙說,最樂觀的估計是到2020年實現減排38.9%的目標,其中農牧業減排6.1%,能源業減排7.7%,鋼鐵企業減排0.4%。有分析說,如果能夠實現這一目標,那麼巴西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0年時將接近其1994年的排放水平,相當於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20%。
作為南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巴西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態度鮮明,總統盧拉多次要求發達國家充分意識到所承擔的歷史責任,在減排問題上作出更強有力的承諾。
由巴西科技部組織編制的一份初步報告指出,巴西目前林場總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與德國差不多。只要巴西在18%的林場中縮減毀林面積80%的目標,就相當於少排放1.21億噸二氧化碳。巴西又是生物燃料研發大國,如果進一步推廣生物燃料應用,每年還可以少排放5000萬噸二氧化碳。此外,如果政府部門資助農業領域退耕還林,將可以恢復1100萬公頃用於放牧的草地。
巴西全國寬間研究所的氣象問題專家卡洛斯?諾伯雷表示:「這還僅僅是初步估計,但是已經足以表明巴西具有巨大減排潛力。」
非洲:要用一個聲音說話
要點:尋求650億美元環境賠償
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之前,非洲國家統一立場,尋求工業化國家交付650億美元,作為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遭受影響最大的受害國的賠償。
今年8月,非洲國家接連召開10國部長級會議和特別首腦會議,討論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共同立場。9月,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14個成員國在剛果(金)首都金沙薩召開首腦會議,進一步就氣候變化問題協調立場。10月上旬,非洲國家在布吉納法索首都瓦加杜古舉行會議,確定了尋求工業化國家650億美元環境賠償的方案,並要求工業化國家在2020年以前,把排放量在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上降低至少40%。
非洲有53個國家,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有較大發言權。衣索比亞總理梅萊斯在9月初表示,非洲國家就是要利用「數量」優勢,尋求有利的氣候變化公約,否則將否決任何協議。他還透露,非洲將派出統一團隊赴會,代表非洲各國和非盟進行談判,決不允許再達成一個不利於非洲的協議。
非洲國家還准備同島嶼國家和其他一些窮國形成80國聯盟,尋求到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升幅同工業化前相比不超過1.5攝氏度的目標,這實際上是要求工業化國家達到至少45%的減排量。
今年早些時候,衣索比亞總理梅萊斯指出,北半球的污染與該國80年代遭受的飢荒有很大關系,富國應給予賠償。
據總部設在日內瓦的「全球人道主義論壇」今年5月發表的報告,全球最貧困的50個國家的總排放量不到1%,但它們卻承受著90%以上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美國:對氣候談判仍持消極態度
要點:要對轉讓先進能源技術設置障礙
奧巴馬政府上台後積極推動國會通過立法對美國的氣候政策做出中長期規劃,但是這一立法進程遠落後於預期。當前,作為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仍表現消極,致使哥本哈根大會達成全面氣候協定的前景不樂觀。
美國在前總統布希時期退出了《京都議定書》,令國際社會備感失望,因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持消極態度,美國一直成為被抨擊的對象。
在奧巴馬上任後,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展現了比較積極的立場。在今年9月下旬對聯大發表的首次講話中,奧巴馬承認氣候變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並認為氣候變化只能靠人類自身去解決。奧巴馬坦承氣候變化主要是發達國家造成的,發達國家有義務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起帶頭作用。美國將通過投資清潔能源、提高能效以及減少排放等實現減排目標。
根據美國眾議院6月底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又稱氣候法案),美國202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相當於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到2050年減少83%。法案還引入了名為「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推動美國國內形成碳交易市場。
在參議院民主黨人9月底公布的氣候法案中,以2005年為基礎,將2020年和2050年的減排目標分別設定為20%和80%,將短期減排目標設定得更高。但分析人士認為,此法案過關的難度很大。
11月3日,美歐首腦會議發表的共同宣言表明,美國希望實現2050年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50%的目標。
目前,美國的清潔能源技術主要掌握在私營企業手中,企業間的商業交易是技術轉讓的主要渠道。美國政府認為,企業間的技術轉讓涉及商業利益和知識產權,因此要遵循市場規則,努力達到共贏。為此,美國政府對推進技術轉讓一直不太積極,有時甚至對向發展中國家轉讓先進清潔能源技術設置障礙。美國眾議院6月份還通過一項決議,聲稱要制定政策防止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削弱美國在風能、太陽能以及其他清潔能源技術方面的知識產權。
日本:減排目標引發國內爭論
要點:擔心減排目標會影響其國際競爭力
日本民主黨政府在溫室氣體減排問題上態度較為積極,鳩山由紀夫出任首相後不久便提出了「減排25%」的目標。但此舉在日本國內引發爭論,經濟界對「減排25%」抵觸情緒嚴重,這一目標能否細化落實仍有待觀察。另一方面,出於自身利益考慮,鳩山政府對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減排幫助和技術轉讓則態度積極。
此前的自民黨時代,福田內閣雖然提出了2050年比2005年減排60%至80%的長期目標,但未就2020年中期目標表態。麻生內閣遲至今年6月才表明2020年比2005年減排15%的中期目標。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普遍認為這一減排目標過於消極。
鳩山當選日本首相後,於9月下旬宣布了2020年比1990年減排25%的中期目標,並在西方媒體中獲得好評。
盡管鳩山在表態中為日本留下餘地,強調上述減排目標的前提是必須構築一個包括世界上所有溫室氣體「主要排放國」在內的公平有效的國際框架。但是,這一目標仍在日本國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日本經濟界主要擔心過高的減排目標會影響其國際競爭力,特別是在鋼鐵、電力、石油等方面。目前,日本經團聯等經濟組織以及部分大企業負責人紛紛公開要求政府重新考慮這一目標,不少企業負責人聲稱「減排25%」的目標將會進一步導致日本產業空心化和失業增加。根據麻生內閣時代的測算,即使8%的減排目標,也將使日本實際GDP年均下降0.6%,失業率增加0.2%個百分點,家庭年均負擔增加7.7萬日元;如果以25%為目標,日本失業率將增加1.3個百分點,家庭負擔則會增加36萬日元。在反對勢力的要求下,鳩山內閣已於10月底決定重新測算25%的減排目標對家庭負擔的影響。
只能說....失敗了..
一句話,發達國家拿發展中國家當擋箭牌,以減排為借口削弱發展中國家的實力,維護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