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楚文化取得了哪些輝煌的成就
荊楚文化的八大特點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荊楚文化作為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內涵可概括為八大系列:
1、炎帝神農文化。湖北隨州、谷城和神農架是炎帝神農的主要活動區域,有許多民間傳說和文化遺址。在這里,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為民治病,發明農業,教民耕種,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標志著中華文明從漁獵時代向農耕時代過渡。
掘《長江開發報》1996年4月10日四版,裴高才同志題為《盤龍考古新發現,「商代」過大別崇山峻嶺,我國興建古城的歷史重新改寫》文章介紹,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教授20年來潛心研究整理盤龍城遺址及其文物史料得出結論:被譽為中國南方第一古城的商代盤龍城遺址,最近有新發現,該城的興廢歷經近300年,它將我國興建古城的歷史從春秋戰國提前到商代。「……將武漢城市歷史向前推進了兩千年。……改寫了『商代文化不過大別山』的歷史……」。
文章說,盤龍城於1954年防汛時發現,於70年代大規模發掘,迄今共發掘文物二千餘件,其中大銅鼎、大銅、大玉戈等數十件文物為罕世珍品,屬當今中華古文物之最。……令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嘆為觀止。中外專家們稱,盤
龍城系我國迄今發現最大最早,保護最完好的商代古城,是古代南方的文化瑰寶,是江漢大地的一座文物寶庫,是「研究中國古城不可多得的標本。」
文章說,盤龍城遺址東西長二千一百米,南北寬一千八百米,中心面積一百一十萬平方米。擁有古城址、古宮殿、古城牆、古作坊、古墓葬等八大古跡景觀……在已發掘的兩座宮殿中,一座設有四室,周圍是迴廊的宮室,另一座布局為一大空間廳堂。兩座宮殿為前朝後寢格局,系當時祭祀、冊命、聽政、出師、盟會等舉行國家大事的地方,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同時,四周作坊林立、釀酒、制陶、冶煉業十分發達,系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據考古研究所近期鑒定,盤龍城興建於商代二里崗期,荒廢於殷墟一期,歷經時間在二百五十至三百年之間。盤龍古城遺址與武漢市城區僅一河之隔。……為古代河流灄水、漢水注入長江的交匯地帶!
《長江開發報》的上述報道,無疑是「漢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這一命題的最新支持論據。一、它有力地證明了我國興建古城的歷史是在漢水之畔開的先河,打破了史學界關於「興建古城於春秋戰國」的統一認識。二、「屬當今中華古文物之最」的、代表漢水文化的數十件文物是從漢水之濱出土的;在商代漢水流域就有了「我國迄今發現最大、最早的」古城。三、從它改寫了「商代文化不過大別山」的歷史,把中國興建古城的歷史由春秋戰國時期提早到商朝時期這一史實上看,正召示出了「商代文化過了大別山」,還是「漢江文化影響、造就了商代文化」這一新的急待重寫的中華文明起源學說課題。
《湖北日報》1996年5月31日第七版報道:「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海內外學者近三百人來荊州研究楚文化的冶金、紡織、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等。專家們認為,楚文化成就包括銅鐵冶煉與鑄造技術,磨漆彩繪工藝,絲綢加工技術,道家哲學,楚辭散文和音樂舞蹈,在當時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英國大英博物館館長羅森夫人說,「楚文化代表了中華民族強烈的生命力。(漢江流域的)楚文化所創造的物質文明更令人叫絕:世界上第一塊可鍛鑄鐵;世界上第一塊每平方厘米紡織170根絲的高密度絹;世界上第一件脫胎彩繪漆器;世界上第一架可連續發射20箭的弩,世界上第一張可折疊的大床……楚文化的精髓不僅熔鑄於楚人後代的心底,而且成為中華民族所共有財富。」
2、楚國歷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和強國之一,在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楚國獨步一時的青銅鑄造工藝、領袖群倫的絲織刺綉工藝、巧奪天工的漆器製造工藝、義理精深的哲學、汪洋恣肆的散文、驚采絕艷的辭賦、五音繁會的音樂、翹袖折腰的舞蹈、恢詭譎怪的美術,都是十分寶貴的文化富礦。
3、秦漢三國文化。秦漢時期的湖北地區是當時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雲夢古澤、睡虎地和龍崗秦簡、張家山漢簡、漢明妃王昭君、漢光武帝劉秀、文學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湖北境內還是魏、蜀、吳三國犬牙交錯、激烈爭奪的「四戰之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聯合與斗爭波譎雲詭,驚心動魄,古隆中、赤壁、烏林、長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區是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熱情、質朴、勤勞、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優良的民族素質。其婚喪習俗、歌舞曲藝、飲食服飾、建築交通等構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鮮明特色。同時,以恩施自治州和長陽、五峰兩個自治縣為主體的湖北民族地區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這里山川秀美,物產豐富,是發展湖北特色經濟的重要地區。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眾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資源。武當山是道教名山,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武當文化。此外,荊山、大別山、大洪山、齊岳山、九宮山和黃梅五祖寺、當陽玉泉寺、來鳳仙佛寺、漢陽歸元寺、武昌寶通寺以及荊州天星觀、武昌長春觀等眾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鍾祥明顯陵等名勝古跡,都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6、長江三峽文化。長江三峽是中國最壯觀的峽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峽谷之一,還是舉世聞名的水電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隨著三峽樞紐工程的蓄水發電和勝利竣工,其舉世雄奇的自然風光、色彩斑斕的人文景觀、神秘浪漫的神話傳說和峽江兩岸奇特的風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濃厚峽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構成了三峽文化的鮮明特色。
7、江城武漢文化。武漢地處兩江交匯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早在商周時期就是南方連接中原的戰略據點。以商代盤龍城為標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漢積淀了底蘊豐厚的文化。明清以後,武漢逐步發展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近現代以來更成為中國的製造業中心和重要工業基地之一。在現代史上,武漢曾一度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作為華中地區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經濟中心,江城武漢文化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
8、現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在清王朝的統治腹心打響第一槍,一舉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黨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沒。以辛亥武昌首義為標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漢近現代史上波瀾壯闊的革命文化內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董必武、陳潭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武漢創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武漢曾經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罷工、武昌農講所、「八七」會議、黃麻起義、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八路軍辦事處、武漢保衛戰、新四軍五師司令部、中原突圍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動、革命事跡、革命遺址等,構成了湖北近現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極其寶貴的革命文化資源。荊楚文化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時空的強大穿透力和影響力,是我們建設先進文化、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古代楚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角度審視荊楚文化的發展軌跡,還可以進一步發現它在以下五個方面具有創新特質,是當今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精神遺產。一是「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二是「撫夷屬夏」的開放精神;三是「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四是「深固難徙」的愛國精神;五是「止戈為武」的和合精神。荊楚文化的這些創新特質,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體展現,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源。
Ⅱ 隨州的經濟如何
產業概況</B>隨州堅持 " 開放興市 ,工業興市,項目興市」,一座現代化新型工業城市在中原腹地崛起。
波導公司催生信息產業城。波導隨州公司是寧波波導股份有限公司在總部以外的唯一一家生產企業。目前 , 在隨州安家 , 與波導手機配套引進的有德立電子科技公司、 陸發特技公司、韓國甲乙公司、新加坡美律公司和已簽約的日本東芝松下三井技研聯合公司等 8 家企業。按照波導公司的市場規劃 , 隨州公司年銷售收入三年內突破 100 億元。
東風公司催生改裝汽車城。隨州改裝汽車有著 30 多 年的發展史。 2004 年 , 東風汽車公司在原湖北汽車製造 廠的基礎上 , 重新組建東風隨州專用汽車製造公司。目前隨州以此為龍頭共有汽車製造和零部件生產企業 53家。去年實現總產值 29 億元 , 已成為湖北乃至整個中南地區改裝汽車和汽車零部件的重要生產基地。2007年,隨州榮獲「中國專用汽車之都」的稱呼,有數家中外知名汽車企業入駐隨州。
武漢健民催生醫葯化工城。 2000年 , 武漢健民集團先後兼並了隨州制葯廠、楚天制葯廠、楚天外用葯公司 , 擁有顆、粒劑、口服液等 18 個劑型共 137 個品種 , 年銷售收入達 2 億元以上。以武漢健民為代表 , 隨州醫葯化工產業全行業以上企業個數已達 59 家 , 擁有 10 余億元的資產。
武大科技園催生新型材料城。2004年初 , 武漢大學正式在隨州建設工業園區 , 集研發、成果孵化、產業化、 風險投資與園區管理功能於一體 , 具備了 10 個產業化項目的生產技術。這些項目都是填補了國內及省內空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 目前 , 工業園己啟動生產改性納米硅嗣膠炕氧基硅坑及其合成光纖光纜專用石英材料項目 ,年銷售額 12 億元 , 利稅 4 億元。
鐵樹集團催生紡織服裝城。 2003 年 , 香港集嘉、柳鶯兩公司聯合收購了鐵樹公司 , 成立了隨州鐵樹紡織有限責任公司。一個以鐵樹、景康為龍頭 , 集紡紗、印染、服裝 加工等為一體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正在隨州大地顯露生機。今年 , 隨州市充分發揮紡織服裝工業對勞動力資源的吸納能力 , 積極培育品牌 , 沿 316 國道建立紡織服飾工業走廊。
香江集團催生商貿旅遊城。香江集團是以家居流通、 物流市場為主業 , 以房地產、金融為兩翼的全國性大型企業集團。 2003 年 , 香江集團計劃沿 316 國道征地 1000畝 , 投資8 億元 ,興建香江隨州商貿中心。目前 ,一個集人流、物流、信息流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批發市場已正式投入使用。 與此同時 , 以編鍾、炎帝神農等人文特色為主的旅遊業繼續鞏固和發展 ,2004 年隨州市旅遊接待人數超過 300 萬人 。 旅遊綜合收入 9.3 億元。
隨峰茶業催生茶產業。隨州市雲峰山茶場始建於1975年,經過幾次大規模開發及改造,現有高標准良種茶園13000多畝,各類初、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68人,先後研製生產出「隨峰」牌綠茶(隨州芽茶、曾侯銀劍、編鍾龍井、雲霧毛尖、神農綠碎)等十幾個品種上百種花色的系列產品,設計年生產能力1000餘噸。產品嚴格按照色綠色食品標准組織標准生產,2005年該場隨峰牌注冊商標被評為湖北省著名商標,2007年隨峰牌系列產品——雲霧毛尖茶連續第三次被認定為湖北省名牌產品稱號,2007年11月曾候銀劍茶在日本的世界綠茶評比中被評為金獎,2008年曾侯銀劍茶又在韓國獲得國際綠茶金獎。以此帶動了全市茶產業的發展,在全市茶人的通力協作和努力工作下,預計五年以後,全市茶園面積將恢復發展到20萬畝左右,茶葉年創產值5億元以上,利稅2500萬元以上。
Ⅲ 隨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器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在科技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隨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器有限公司按照省級孵化器組建標准規范建設、規范管理、規范運營,硬體和軟體設施不斷完善,具備了省級孵化器的條件,市科技局積極組織推薦申報省級孵化器。目前,該孵化園入孵企業達到20多家。可按有關規定享受租金減免、稅收優惠、小額貸款等政策優惠,有助於進一步完善孵化功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企業成活率和成長性,催生一批科技型企業和創業領軍人才。隨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器有限公司是一家專為創業者提供稅收優惠、小額貸款等政策優惠,有助於進一步完善孵化功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企業成活率和成長性,催生一批科技型企業和創業領軍人才。該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是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為入孵企業提供研發、中試生產、經營的場地和辦公方面的共享設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財務、融資、市場推廣和培訓等方面的服務,以降低企業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企業的成活率和成功率,為社會培養成功的科技企業和企業家。創業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核心內容。我市實現省級科技孵化器零的突破
法定代表人:詹升宇
成立時間:2013-01-09
注冊資本:4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2130000004185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隨州市經濟開發區望城崗
Ⅳ 建國以來,隨州的成就(列舉),原因,為隨州的建設出謀劃策!!
1948年冬,隨州全境 解放。次年5月,成立隨縣人民政府。建國以後的隨州建制,歷經四次重大變更。
隨州境內建國前建有洪山縣、隨南縣、信隨縣、隨北縣、應隨縣、隨中縣、隨陽縣、隨棗縣等愛國 民主政權。1949年5月,隨北、隨南縣並入隨縣,並將隨棗、應隨縣所轄原隨縣地區劃歸隨縣,屬湖北省孝感行政區專員公署,洪山縣屬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1952年,隨縣改屬湖北 省襄陽地區專員公署。1955年2月,根據國務院的批復,洪山縣撤銷,其行政區域的大部並入隨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為加強城市建設,1979年11月26日,國務院批准建立隨州市(縣級)。次年7月1 日,縣市分設建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為更好地發 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使行政區和經濟區相適應,促進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1983年8月19 日,國務院決定隨縣並入隨州市,為省轄縣級市,計劃單列,由襄樊市代管。隨州市被列為 湖北省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之一,逐步形成市為中心、網路集鎮、城鄉交融、工農結合、 綜合開發,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城鎮群落式的經濟區。1994年11月6日,省政府將隨州市 改為省直管市。2000年6月 , 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隨州市 , 全市版圖面積 9636 平方公里 , 轄曾都區、廣水市和經濟技術開友區、大洪山風景名勝區 , 人口258萬。這里山青水秀, 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要詳細內容請看:中國隨州網
Ⅳ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
1945年美國,原子彈爆炸;
1946年美國,電子計算機誕生;
1947年美國,晶體管問世;
1954年蘇聯,第一座核電站建成;
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1960年美國,激光器出現;
1961年蘇聯,東方號載人宇宙飛船環繞地球一周安全返回地面;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
1972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77年,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投入使用;
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升天;
1996年英國,克隆羊「多利」成功;
1999年美國,首次成功製造出人工DNA分子;
2000美、日、法、德、英、中公布人類基因工作草圖。
(5)隨州成果擴展閱讀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
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來對比,蒸汽機的發明極大的提高了人類勞動生產率,電力的發明直接改變了人類幾千年的生活習慣,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更加偉大,空間技術的開創,讓人類探索太空從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已經從自足自滿的求生狀態上升到了,探求自我及宇宙來源的精神追求層面上。
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成果,更多的運用在了第三產業上,深刻影響了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體驗方面,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精神世界,豐富了人類的社會生活。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還有另外一面,就是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不平衡。因為技術壁壘,也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的貧富差距。但是可以預見的是,科技進步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而利用科技進步造福全人類,拉進世界各國人民的距離,也是科技界的共同願景。
Ⅵ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是什麼
1、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也極大地刺激了美國。
2、1958年,美國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但1959年蘇聯就取得了一項新成就: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為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正在美國人瞠目結舌之時,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美國不甘落後,開始了60年代規模龐大的登月計劃,終於在1969年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由近地空間為主轉向飛出太陽系。
3、1981年4月12日,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太空梭試飛成功,並於2天後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等3種特性,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
4、1970年以來,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於世界宇航大國之列。
(6)隨州成果擴展閱讀: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意義: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往,人們主要是依靠提高勞動強度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條件下,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國家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強了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Ⅶ 人類歷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蒸汽汽車、火車、輪船被發明出來。
2、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電器開始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等的發明,美蘇英法中成功地試制原子彈。1978年的計算機每秒可運算1.5億次。80年代發展為智能計算機。90年代出現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等。
(7)隨州成果擴展閱讀
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1、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2、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3、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學技術大幅度提高,為世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並使得全球的文化聯系越來越密切,現代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在學術上,出現了各學科之間的相互參透的新特點,新的學術與科技思潮不斷涌現。
Ⅷ 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的發掘成果
墓葬實際發掘63座,共出土陶、銅、瓷、漆木、玉石等各類質地的文物739件套。其中,青銅器325件,器類主要有圓鼎、方鼎、簋、鬲、甗、觚、觶、斝、爵、卣、觥、弓形器等。大量西周有銘青銅器和原始瓷器的出土,是本次發掘的一個亮點。
Ⅸ 隨州貧困縣有哪些
隨縣、通城縣、羅田縣、仙桃市、巴東縣、天門市、麻城市、雲夢縣、枝江市、鄖西縣、監利縣、陽新縣、松滋市、房縣、黃梅縣、鍾祥市
Ⅹ 隨州二中的教學成果
新千年,新氣象,隨州二中全方位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辦學品位,每年上高校的人數不斷被刷新,每年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人數穩步上升。2004年有8名學子被清華北大錄取,創隨州教育史的奇跡,自建校至今,隨州二中為清華北大輸送了50多名學子,單是2000年以來,就為清華北大輸送了39個優秀學生。2007年、2008年連續奪得隨州市文科、理科狀元,上一類本科的升學率始終位居隨州前列。每年被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錄取各高達百人。隨州二中以鐵的事實鑄造了穩固的頭把的「鐵交椅」。高校錄取數據的背後充滿著汗水和艱辛,反映出辛勤園丁的付出與努力。新千年以來,隨州二中共走出了3位特級教師,近百名國家、省、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有800餘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學、辦公全部電腦化、信息化。教育管理科學化,學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實行全員聘任制,崗位考核制,結構工資制,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認真做好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穩定教師隊伍;實行導師制,培養青年教師;實施名師工程,培育優秀教師;廣納賢才,充實教師隊伍;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培訓廣大教師。如今,已形成一支博學善授,學科配套,結構合理的專家型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