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我國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建設有哪些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地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始終貫穿著兩條主線:一條是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條是政治體制改革,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從「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到「發展民主必須同健全法制緊密結合,實行依法治國」;從「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到「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隨著黨對社會主義民主認識的一次次飛躍,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也不斷得到加強和發展.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探索、改革、建設和發展,我們成功地建立起了符合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要求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初步形成了在當代中國社會歷史條件下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架構,已經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道路. 從社會主義民主政治30年來的建設歷程和實踐發展來看,我們已初步形成了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為制度基礎,以人民當家作主為核心內容,以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為根本途徑,以依法治國為基本要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基本架構.1、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制度載體.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自己的民主政治實踐中創造的,是民主在當代中國的主要實現形式,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制度載體.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國家政權、行使權力的根本途徑.我國人民主要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黨制度.通過這個制度,執政黨和各級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程度得以提高,既實現了廣泛的民主參與,又有利於集中統一,統籌兼顧各方利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富有中國特色的實現民族平等保障少數民族權利的基本政治制度.這項制度保證各民族無論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權利,從而形成了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和諧民族關系.農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區居民自治、企事業單位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等基層民主,是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支持下,在城鄉基層單位和組織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權利的民主制度.這些民主制度,是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並不斷發展的,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原則同中國國情的統一,內容真實性與形式多樣性的統一.
Ⅱ 新時期我國法制建設取得哪些重大成果
50年來,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全面發展
的歷史進程中,我國的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
偉大成就。特別是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
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在把
我們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全面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
建設的同時,將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推向了一個
新的階段。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依法治國,建
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
會議將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這一基本方略,庄嚴地
載入了憲法。這就為我們國家跨世紀的發展,為我國社會
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為國家興旺發
達、長治久安,提供了根本保證。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長
期的艱難曲折的武裝斗爭和其他形式的斗爭以後,終於推
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
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在我
國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
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
毛澤東同志指出,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任何
一個國家都有國體和政體。國體是指各個階級在國家中的
地位,它決定和體現國家的本質。同時,不論什麼性質的
國家都要採取一定的政體來實現統治階級對國家的管理。
世界上有各種不同性質的國家,存在著各種不同形式的政
體。一個國家採取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最根本的是由這個
國家的國體決定的。不同性質的國家,採取的政治制度就
會不同。由於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的歷史
傳統及現實情況不同,因此,同一性質的國家所採取的政
治制度又有差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建立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
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
掌握了國家的政權,成為國家的主人。我國各族人民在中
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根據長期革命斗爭的實踐經驗,把以
民主集中制為原則的人民代表大會製做為國家的根本政治
制度。1940年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就指出,
我們要建立的新的國家的政體,是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的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政權組織形式。
這種政體的建立,經歷了長期實踐過程。在第二次國內革
命戰爭時期,在革命根據地建立了蘇維埃代表大會和工農
兵代表大會;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
線的需要,建立了參議會形式的抗日民主政權;在解放戰
爭時期,採取了人民代表會議的形式。新中國成立後,中
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確定我國實行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議並由中國人
民政治協商會議建議,中央人民政府著手召開全國人民代
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准備工作,並開始起草
憲法草案和選舉法草案。1953年,通過了《關於召開全國
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全國
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在全國
開展了選民登記工作和進行普選。中國歷史上空前規模的
由人民選舉自己代表的活動在全國展開,中華人民共和國
年滿18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
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除依照法律
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以外,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參加投
票的選民共有2.7億人,選舉出基層人民代表大會代表560
多萬名。到1954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召開了第
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並選出了出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
表。1954年9月,在北京舉行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
一次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大會還通過了全國
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
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
民委員會組織法,選舉產生了中央國家機關,奠定了人民
共和國政治制度的基本體制。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核心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國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
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
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
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我
國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
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
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全國人民代表大
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統一地行使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責,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地方國家權力
機關的職責。它們代表人民履行憲法賦予的權力,討論和
決定國家和地方的各項重大問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維護自己利益的根本途徑,是發展社
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的最可靠保證。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的
政治體制有本質的區別。西方國家實行的立法、司法、行
政三權分立制度,是反對封建專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的需要和結果,其實質是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政權形式。
我國實行的是以民主集中制為原則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不照搬西方三權分立的議會政治制度。我國人民代表大會
制度的優越性在於:第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
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集體決定國家的重大問題
。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是由作為權力機關的
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國家權力機關對政府組成人員、審判
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負責人員實行監督並有權罷免,以保證
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在行使職權時,必須遵照
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的利益。這種制度,使政府、法院
、檢察院必須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使行政管理權、審判權和
檢察權。而資產階級議會是立法機關,總統不由議會產生
,而且對議會制定的法律有否決權,還可以解散議會。第
二,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對原選區或選民負責。全國人民
代表大會代表受原選舉單位的監督,原選舉單位有權依照
法律規定的程序罷免本單位選出的代表。地方各級人民代
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單位和選民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罷
免由他們選出的代表。代表如果不按人民的意願辦事,原
選舉單位和選民可以撤換甚至罷免,這種制度就能保證代
表要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利益。而西方議會議員選
出後,在任期內選民是不能撤換的。因此,人民代表大會
制度是人民行使管理國家權力的最好的政治制度,可以使
人民真正掌握國家的、民族的和自己的命運。黨的十五大
再次強調,我國實行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
會制度的政體,是人民奮斗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必須堅
持和完善這個根本制度。這對於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
制度、實現人民民主,具有決定性意義。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建立到現在,得到不斷
的發展和鞏固。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進一
步完善選舉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
的改革,主要是
1擴大直接選舉的范圍,實行差額選舉
選舉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內容,是人民代
表大會制度的重要基礎。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人民行使管
理國家權力的最重要的政治權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
來,對選舉制度作了許多改革和完善,先後四次對選舉法
進行了修改和補充。
首先,擴大了直接選舉的范圍。1979年修改選舉法時
,把直接選舉代表的范圍由鄉、鎮一級,擴大到在縣一級
的范圍內直接選舉人民代表。在一個縣的范圍內,人民群
眾對本縣人員的情況比較熟悉和了解,實行直接選舉,有
利於發揚民主,能把代表人民利益的人選為代表,也便於
人民群眾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實行有效的監督。縣
級人大代表的選舉十分重要,它是省、自治區、直轄市和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的基礎,擴大直接選舉的范圍
,是選舉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對於發揚社會主義民主,
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改革和完善選舉制度的另一個重大措施,是實行差額
選舉。1979年修改選舉法時,確立了差額選舉的原則。各
級人大代表候選人的名額應多於應選代表的名額。在直接
選舉中,應當多於應選代表名額1/3至1倍;在間接選舉中
,應當多於應選代表名額的1/5至1/2。差額選舉可以更好
、更充分地反映人民的意志,保證人民群眾充分行使民主
權利,選出他們認為真正能夠代表他們意志和利益的人。
2進一步健全和加強人大常委會的組織
我國是一個有12億多人口的大國,各民族、各地方、
各黨派、各階層、各方面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都需要
有適當數量的代表,人數太少了不行,一般每年開一次會
,不便經常進行工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要求加強和發
揮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作用。全國人大常委會實質上成為代
表各方面的常務代表,人數較少,可以經常開會,討論決
定國家的重大問題。為此,1982年通過的新憲法進一步加
強了常委會的組織,主要是:
第一,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不得擔任國家行政機關、
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職務,這樣就可以使絕大多數人大
常委會組成人員不兼任其他職務,是專職的。這樣做的好
處是,從職責上講,人大常委會要監督政府、法院、檢察
院的工作,不宜兼職;從時間、精力上講,人大常委會的
工作十分繁重,可以集中精力把常委會的工作做好。
第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設立常委會。1979年以
前只有全國人大設立常務委員會,地方各級人大都沒有常
委會,而是由人民委員會也就是人民政府行使權力機關的
常設機關的職權。為了發揮地方各級人大作為地方權力機
關的作用,1979年修改地方組織法時規定了縣級以上地方
各級人大設立常委會,新憲法肯定了這一點。縣級以上地
方各級人大設立常委會有重要意義:(1)有利於地方各級人
大通過其設立的常委會開展經常性的工作,進一步發揮地
方權力機關的作用;(2)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在與憲法
、法律、行政法規不相抵觸的前題下,根據本地情況制定
地方性法規,有利於在法制統一的原則下發揮地方的積極
性;(3)由人大常委會任免法院副院長、審判員、檢察院副
檢察長、檢察員,改變過去由地方人民政府任免的辦法,
有利於保證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不受行政機關的干涉;(4)有利於加強對代表的監督,在大
會閉會期間,人大常委會可以撤換由它選出的上一級人大
代表。因此,縣級以上地方人大設常委會,是完善人民代
表大會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
第三,增設了常設的專門委員會。1982年通過新憲法
以前,全國人大的常設專門委員會只有兩個,即法案委員
會和民族委員會,預算委員會只在開大會時活動。為了加
強人大工作,按照新憲法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陸續
增設了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現有民族委員會、法律委員會
、內務司法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
委員會、外事委員會、華僑委員會、環境與資源委員會、
農業與農村委員會等九個專門委員會。這些專門委員會在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領導下,研究、審議和擬定有關議
案。向大會或常委會提出的議案,一般先經專門委員會審
議,這樣做的好處很多。(1)由於專門委員會各有分工,便
於分門別類地專門討論問題;(2)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對有關
問題比較熟悉,研究有關的專門問題時,能夠更深入、更
周到;(3)提議案的單位和有關部門可以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有助於客觀、全面、系統、深入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經過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有助於人大或人大常委會作出
的決定能夠更加符合實際。
為了使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審議、決定問題時
,能夠充分發揚民主,更好地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便
利代表、委員履行職權,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全
國人大議事規則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規定了會議
次數、召開的日期和程序。為了使代表和委員在開會前,
能夠對會議審議的問題做好准備,以便更好地發揚民主,
進行審議,要求在一定期限前將會議討論的主要事項、法
律草案告訴代表和委員。常委會審議法律案一般實行三審
制,重要法律草案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大會和常委會
審議工作報告時,國務院和有關部門、法院、檢察院要派
人參加會議,聽取意見,回答詢問。常委會舉行會議時,
邀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主任或副主任列
席會議,以便反映各地的意見,等等。通過完善民主的程
序,更好地發揚民主,使人大和常委會通過的議案,可以
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總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人民當家作主,行使管理國家和管理社會事務權力的基本
形式。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只有通過加強和完善人民代表
大會制度,才能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人民代表大會
通過議案的審議、研究,形成為法律,變為國家意志,變
成全體人民和全社會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和行為准則。通
過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對各級國家機構領導人的選舉
、任免以及對各類國家機構工作的監督,實現人民的民主
監督。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各項議案的審議過程,就
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黨所選拔、推薦的幹部接受
人民群眾檢驗的過程,也就是實現黨對國家領導的過程。
因此,不斷加強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新的歷史時
期黨帶領人民群眾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Ⅲ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我黨產生了什麼重大理論成果
理論成果: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實踐成果:開辟了中國特色內社會主義道路。 改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新時期以來我們取得的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集中到一點,就是高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Ⅳ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在法制建設方面取得了怎樣的重大成就
①民主制度的重建與完善
「文革」結束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得以恢復,各級人大和人民政協重新召開。1982年,中共確立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協制度進一步完善。
②立法工作
從1979年開始,全國人大加緊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國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經濟法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民主政治建設趨於制度化、法律化,為依法治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③基層民主的擴大
1998年,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改變了過去由上級政府任命村委會幹部的做法,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選舉的過程中,創造性地發展了各種村民選舉制度。
Ⅳ 黨在經濟建設,法制建設和思想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經濟建設是:建國以來的歷史調整,第一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掌握了國家經濟命脈。第二是穩定物價統一財經。第三是合理調整工商業。第五,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建立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在國營企業中開展生產改革和民主改革。
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後在1956年成功進行一化三改。建立了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一五計劃的成就有比較完整的工業的工業體系建立交通運輸業的成就
Ⅵ 新時期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取得哪些成就這些成就反映了我國怎樣的政治發展方向
一「依法治國」載入憲法
法制建設是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新中國建立之初,就先後制定了《婚姻法》、《工會法》等法律。特別是1954年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近半個世紀中,又對憲法作了三次大的修改和五次局部修正。隨著憲法的制定和修改,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還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包括刑事、民事等方面的基本法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以及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行政、國防、民族、環保等方面的法律。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刑事、民事、行政、經濟、訴訟等方面的基本法律為支柱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些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使之成為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
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過程中,人民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不斷加強。工人階級領導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標志著我國的根本性質,反映了人民成為國家主人的客觀事實。為了保障公民直接行使各項民主權利,農村人民群眾還通過直接選舉村民委員會成員、民主討論決定本村重大事務等途徑,充分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
二、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民主政治建設主要表現在: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得以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以確立並不斷加強,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成為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已形成一整套理論體系並積累了許多實踐經驗,高度集中的領導體制和管理體制不斷進行改革,黨的紀律檢查機關、檢察機關、監察機關以及新聞媒體對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與制約不斷加強,以《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頒布與實施為標志的基層民主正在擴大,農村普遍實行村民自治。以憲法為基礎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逐步完備。
三、黨政體制改革不斷推進
政治體制改革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最核心的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1980年,鄧小平提出了要進行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隨後廢除了實際存在的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正著力通過制度創新,逐步建立和健全民主監督和權力制約的機制,通過制度化和法律化保障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此外,還根據變化了的情況,調整了中央與地方關系,進行了地方黨政機構改革、行政區劃調整和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開展了農村基層政權的改革與建設,啟動了戶籍制度改革,強化了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我黨執政之後,對各種形式的腐敗現象進行了堅決打擊。逐步推廣幹部的公開選拔、競爭上崗、任前公示及推薦責任制,制定《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
四、祖國統一大業邁出重要步伐
實現祖國統一,是半個世紀以來幾代中國人為之努力奮斗的偉大事業。
以毛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提出了「一綱四目」的方針,逐步形成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基本原則。他們關於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共第三次合作;關於保留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使之繼續發展;努力爭取有利於祖國和平統一的國內外形勢等,為祖國的統一作了必要准備。以鄧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並將它確立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國策。在實踐中,成功地解決了港澳問題,結束了海峽兩岸軍事對峙和兩岸同胞隔絕38年的歷史。
以江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運用「一國兩制」理論,先後於1997年、1999年順利地收回了香港、澳門,並保持了這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繁榮穩定。港、澳的回歸,開創了港澳和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志著我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目前,海峽兩岸高層接觸的橋梁已經架起,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不斷發展,祖國大陸同台灣的反分裂反「台獨」斗爭不斷取得勝利。實現祖國的完整統一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Ⅶ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法制建設取得的成就
是這個嗎?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年的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的土地改革;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的「反右傾」斗爭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鐵路進藏:西藏鐵路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實現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歷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2008:成功舉辦奧運
1977年 恢復高考1982年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
1983年 中國第一台巨型計算機誕生 1952年 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
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2003年2月,非典爆發;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2008年1月,中國南方大部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冰雪災害;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
Ⅷ 新時期法制思維和法治風尚中國共產黨在法制建設中的作用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黨的領導是根本,領導幹部是關鍵,而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發展前進中的問題,則是必須要面對和解決好的關鍵問題。
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首先,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為新時期的基本方針和根本任務,確立了「依法治國」作為國家的基本方略。1997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五大提出的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中共十六大合乎邏輯地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正是中央對這一問題長期思索的結果,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著眼於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現實需要: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還把依法治國作為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基本內容。
第二,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平反冤假錯案,並加緊全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制度。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到2010年,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成。 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有法可依。
第三,完善了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新的歷史時期,黨和國家依據憲法的規定,進一步加強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使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進一步完善。健全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了各民族的共同發展。
第四,政府職能逐步轉變,逐步建立服務型政府。政府不斷的簡政放權,取消一些繁冗的行政審批,簡化辦事程序,方便人民群眾;在網上開設辦事窗口,實施審批,提供服務。2006年,我國廢除了延續千年的農業稅,政府減免稅收的同時,還給種糧戶發放種糧補貼,不斷服務於民眾,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