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內燃機發明的具體時間
1.早在1712年,英國人紐科門成功地設計出世界第一台蒸氣發動機,並在一些礦山井下進行應用,其缺陷是在利用大氣壓做功時經常出現故障。
2.1785年,徒工出身的機械師瓦特經過長期的刻苦鑽研,並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設計出直接利用蒸氣壓做功的瓦特蒸氣機,使它廣泛地應用紡織、冶金、采礦和交通運輸工具的革新,成為產業革命的標志。
3.直到1860年,法籍比利時技術人員勒努瓦終於研製出來世界上第一台二沖程內燃機,後來被他安裝在「林諾爾」牌汽車試開成功。
⑵ 有誰了解中國內燃機的發展歷史,謝謝!
1949年,中國可統計的機車有4069台,分別出自9個國家的30多家工廠,機車型號多達198種,難怪人稱中國是「萬國機車博物館」。
據現在可以查到的資料,從英國進口的有1892年製造的Double,Bershire型(比謝爾式)機車等
從美國進口的有1897年製造的American型機車等。
來自日本的機車有1936年製造的Decapod型機車等。
從比利時進口的機車有1901年製造的6-wheel Switcher型(六輪式)機車等。
從德國進口的機車有1910年製造的10-wheel,Compound型(復合式)機車等。
從法國進口的機車有1902年製造的Mogul型機車等。
從俄國進口的機車有1909年製造的8-wheel Switcher型(八輪式)機車等。
從捷克進口的機車有1936年製造的Prairie型(草原式)機車等。
從瑞士進口的機車有1939年製造的Consolidation型(團結式)米軌機車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鐵路運輸事業的迅速發展,對機車的需要日益增加,自行製造機車是當務之急。由於當時的鐵路牽引動力還是蒸汽機車,機車的製造即從蒸汽機車起步,沿著仿製舊型,改造舊型,進而自行設計新型機車的道路,循序漸進。
1952年7月,四方機車車輛工廠製造出新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車定名為解放型,代號JF。構造速度80km/h,全長(機車加煤水車)22634mm。這種機車隨後成批生產,到1960年停止生產時,共製造了455台。
1956年四方機車車輛工廠試制出第一台勝利型客運蒸汽機車,代號SL。構造速度110km/h,全長(機車加煤水車)22618mm。這種機車到1959年停止生產時,共製造了151台。
1956年,大連機車車輛工廠在解放型機車的基礎上,又進行現代化改造,設計了建設型干線貨運蒸汽機車,代號JF,並於1957年試制出第一台。該機車性能有了較大地提高,達到較先進的水平。構造速度85km/h,全長(機車加煤水車)23337mm。建設型到1988年止,共生產1916台。
1957年,大連機車車輛工廠對勝利型機車進行現代化改造,設計了人民型蒸汽機車,代號RM,並於1958年由四方機車車輛工廠試制生產。該車構造速度110km/h,全長(機車加煤水車)23252mm。建設型到1966年停止生產,共製造258台。
1956年9月,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台蒸汽機車終於試製成功。當時定名為和平型。
「文化大革命」期間又改為反帝型,後再改為前進型,代號QJ。該車軸式1-5-1,構造速度80km/h,全長(機車加煤水車)29180mm。前進型到1988年停止生產,共製造4708台,是中國貨運主型蒸汽機車。
年,大連機車車輛工廠設計了工建型工礦及調車用蒸汽機車,代號GJ
1958年,濟南機車廠設計並製造了躍進型調車用蒸汽機車,代號YJ。
1960年,唐山機車車輛工廠設計並試制出第一台上游型工礦用蒸汽機車,代號SY。由於性能良好,經濟適用,結構可靠,受到普遍歡迎,到目前為止共生產1600多台。機車全長21519(21643)mm,構造速度80km/h,軸式1-4-1。上游型機車還出口到美國作為旅遊用車。
1960年,由大同機車工廠設計,長春機車工廠試製成功了星火型地方鐵路用蒸汽機車,代號XH。
隨著對機車運力需要的不斷增大,蒸汽機車已不能滿足我國因經濟蓬勃發展而導致的對運力的需求。內燃機車的發展擺上日程。
中國第一台自己製造的內燃機車是1958年大連機車車輛工廠仿照前蘇聯ТЭ3型電傳動內燃機車試製成功的。它就是「巨龍」號電傳動內燃機車,後經過改進設計定型,命名為東風型並成批生產。
同年,北京二七機車廠試製成功「建設」號電傳動內燃機車。
戚墅堰機車車輛廠也試製成功「先行」號電傳動內燃機車,但這兩種車都沒有批量生產。
四方機車車輛工廠也於1958年開始設計,1959年試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液力傳動內燃機車,當時命名為「衛星」號,代號NY1。後經過長期試驗和多次改進,定型為東方紅型,於1966年成批生產。
中國設計製造的內燃機車目前已形成「北京」、「東方紅」和「東風」三個系列,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北京型是二七機車工廠1970年開始試制,1975年批量生產的四軸干線客運內燃機車。機車標稱功率1500kW,最大速度120km/h,車長15045mm,軸式B-B。
東方紅型內燃機車的型號較多,有東方紅1型、東方紅2型、東方紅3型、東方紅4型、東方紅5型、東方紅6型、東方紅7型、東方紅21型等
東方紅1型是四方機車車輛工廠1959年試制,1964年批量生產的干線客運內燃機車,機車按雙機聯掛設計,也可以單機使用。前73台的機車標稱功率是1060kW,最大速度140km/h,車長16550mm,軸式B-B。後36台的機車標稱功率增加到1220kW,最大速度降為120km/h,其他不變。
東方紅2型1966年由四方機車車輛工廠按客運內燃機車設計製造的,機車功率為1470
kW,只試制了一台。1972年資陽內燃機車廠和四方機車車輛工廠共同設計,1973年資陽內燃機車廠試制投產的東方紅2型,已改為調車用的內燃機車,機車標稱功率是650kW,最大速度62km/h,車長12400mm,軸式B-B。
東方紅3型是四方機車車輛工廠1976年開始製造的干線客運內燃機車,機車標稱功率是730×2kW,最大速度120km/h,車長17970mm,軸式B-B。機車的動力裝置是兩套相同而獨立的機組,可以使用其中任何一套或兩套同時工作。1987年,該廠還製造了兩台機車標稱功率為820×2kW的東方紅3型。
東方紅4型從1969年到1977年共製造了5台,沒有進行大批量生產。機車功率為3308kW。
東方紅5型是調車和小運轉內燃機車,由資陽內燃機車工廠於1976年~1988年製造。機車標稱功率是590kW,最大速度,調車時為40km/h,小運轉時為80km/h,車長13700mm,軸式B-B。
東方紅6型是資陽內燃機車工廠1981年專為上海黃浦港生產的內燃機車。機車功率是1740kW,軸式B-B。只生產1台。
東方紅7型是東方紅5型的改型,供工礦企業專用。資陽內燃機車工廠1988年生產4台。機車功率是790kW,軸式B-B。
????東方紅21型是高原米軌通用型內燃機車,由四方機車車輛工廠於1976年設計,1977年試制投產,1982年又進行改進。機車標稱功率是640kW,最大速度50km/h,車長12000mm,軸式B-B。
東風系列是電傳動內燃機車,也是中國內燃機車的主力,保有量占國產內燃機車總數的一半以上。「東風」是個大家族,有東風、東風2、東風3、東風4、東風5、東風6、東風7、東風8、東風9、東風10、東風11等型號。
????東風型內燃機車是大連機車車輛工廠1964年開始成批生產的干線貨運機車,共生產706台。曾用代號ND。當兩台機車重聯使用時,可由任一機車的司機操縱機車。機車標稱功率是1500kW,最大速度100km/h,車長16685mm。
東風2型內燃機車是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1964~1974年間製造的調車內燃機車,共生產148台。曾用代號ND2,機車標稱功率是650kW,最大速度95km/h,車長15140mm。
東風3型內燃機車與東風型構造基本相同,僅牽引齒輪傳動比由4.41改為3.38,機車標稱功率也降為1050kW。是大連機車車輛工廠1969年開始成批生產的干線貨運機車,共生產226台,車長16685mm。
東風4型內燃機車是大連機車車輛工廠1969年開始試制的大功率干線客貨運內燃機車,1974年轉入批量生產。
東風4B型內燃機車1984年由大連、資陽、大同機車廠生產的干線客貨運內燃機車。機車標稱功率增加到1985kW。最大速度,貨運100km/h,客運120km/h,車長20500mm。
東風4C型內燃機車代號DF4C,分客運、貨運兩種,除牽引齒輪傳動比不同外,兩者結構完全相同。東風4C型是在B型內燃機車的基礎上開發研製的升級產品,提高了機車的經濟性、可*性,延長了使用壽命,使機車具有8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機車標稱功率增加到2165kW。最大速度,貨運100km/h,客運120km/h,車長20500mm。
東風4CK型內燃機車代號DF4CK。資陽內燃機車廠開發的干線客運內燃機車,採用A1A軸式,牽引電機全懸掛、輪對空心軸驅動轉向架。機車標稱功率2165kW,最大速度160km/h,最大試驗速度176km/h,車長20500mm。
東風4D型內燃機車代號DF4D,是一種以成熟設計、成熟技術和成熟零部件集合而成的干線客貨運內燃機車最新產品。機車標稱功率2425kW,最大速度,貨運100km/h,客運145km/h,車長20500mm。
東風4E型內燃機車代號DF4E,是四方機車車輛廠生產的干線客貨運內燃機車。機車功率 2×2430kW ,最大速度 100km/h
東風5型內燃機車代號DF5,1974年設計試制,1985年由大連機車車輛工廠批量生產,適用於編組站和區段站進行調車作業,也可做為小運轉及廠礦作業的牽引動力。機車標稱功率1210kW,最大速度60km/h,車長18000mm。
東風5B型內燃機車代號DF5B,是大連機車車輛工廠在原東風5型的基礎上變形設計而成的。動力裝置改而採用12V240ZJF型柴油機,機車車體採用外廊式,適合於調車作業和廠礦使用。機車標稱功率1500kW,最大速度100km/h,車長18000mm。
東風6型內燃機車代號DF6。是大連機車車輛工廠新一代大功率、高性能的干線客貨運內燃機車新產品。機車動力裝置16V240ZJD型柴油機是與英國里卡多咨詢工程公司合作改進的。而它的傳動裝置是與美國G.E.公司合作改進的。機車上採用了微機控制、電阻制動系統等多項世界先進技術。機車的牽引性能、經濟性和耐久可*性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機車標稱功率2425
kW,最大速度118km/h,車長21100mm。
東風7型內燃機車代號DF7,北京二七機車廠1982年設計,1985年正式生產。適用於大型樞紐編組站場調車及工礦小運轉作業。機車起動加速快,油耗低、噪音小、作業效率高,運行安全可*,操縱和維修方便。機車標稱功率1470kW,最大速度100km/h,車長17800mm。
東風7B型內燃機車代號DF7B,北京二七機車廠生產的東風7型電傳動內燃機車系列產品的一種,柴油機裝車功率1840kW,適用於干線貨運、大型樞紐、編組站場、工礦企業的調車和小運轉作業。該機車能多機重聯,機車雙向操縱。最大速度100km/h,機車全長18800mm
東風7C型內燃機車代號DF7C,北京二七機車廠生產的東風7型電傳動內燃機車系列產品的一種,適應於調車作業。柴油機裝車功率分1470kW和1840kW兩種。其餘技術參數與東風7B型相同。同系列的產品還有東風7D型,適用於寒冷地區和山區線路。該車有油耗低,維修方便等優點。
東風8型內燃機車代號DF8,戚墅堰機車車輛廠於1984年11月20日試製成功。
東風8B型內燃機車代號DF8B。該車是戚墅堰機車車輛廠在東風8型內燃機車的基礎上開發研製的升級換代產品,可滿足繁忙干線貨運重載高速的要求。機車具有可變換軸重,以供不同線路選擇;微機控制和大屏幕彩色液晶顯示屏改善了乘務員工作條件,機車操縱更方便。
東風8BJ型內燃機車,原名NJ2型,代號DF8BJ。是資陽內燃機車廠和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聯合研製的國產化交流傳動干線客、貨運內燃機車。機車採用計算機控制等先進技術,柴油機採用電子噴射技術。在確保機車可*性前提下,主要部件均採用國產件,以降低機車製造和運用成本。機車按「重載5000t、最高速度120km/h」牽引要求進行設計,其總體技術水平達到20世紀90年代末世界先進水平。
東風9型內燃機車,代號DF9。是戚墅堰工廠研製的准高速客運內燃機車。可以滿足高速運行要求。柴油機裝車功率達到4500kW,最大速度160km/h,該型機車沒有正式投產。
東風10D型內燃機車,代號DF10F。是東風10系列機車中的一個品種,大連機車車輛工廠生產的重型調車和小運轉作業內燃機車。
東風10F型內燃機車,代號DF10F。是東風10系列機車中的一個品種,大連機車車輛工廠生產的適用於客流繁忙干線開行速度為140~160km/h旅客列車的牽引動力。
東風11型准高速客運內燃機車,代號DF11。1992年由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試製成功,是中國自行設計、自行研製的一項新的成果。最高運行速度170km/h,最高試驗速度達到183km/h。
東風12型電傳動內燃機車,代號DF12。是資陽內燃機車廠生產的國內功率最大的調車機車,適用於路內大型編組站和工礦企業5000t級貨列的調車和小運轉作業,也可以用於牽引干線貨列。是目前國內多功能、通用性最好的調車機車。
中國電力機車的研製開始於1958年。當時的鐵道部田心機車車輛工廠,也就是現在的株洲電力機車工廠在協助湘潭電機廠製造工礦電力機車的同時,設計並試制鐵路干線電力機車。1958年12月28日,中國第一台干線鐵路電力機車試製成功,命名為6Y1型。
1968年,經過對6Y1型10年的研究改進,在中國半導體工業發展的條件下,將引燃管整流改為大功率半導體整流,試制出韶山1型,代號SS1。1969年開始批量生產,到1988年止,共生產826台。機車持續功率3780kW,最大速度90km/h,車長19400mm。韶山1型電力機車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69年,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和株洲電力機車工廠聯合研製了韶山2型電力機車試驗車,代號SS2。
株洲電力機車工廠1978年設計試制的大功率電力機車韶山3型客貨兩用干線電力機車、代號SS3。1989年開始批量生產至今。
韶山3B型重載貨運電力機車,代號SS3B。株洲電力機車廠2002年在SS系列機車的設計平台上開發的一種12軸重載貨運電力機車。
韶山4型干線貨運電力機車,代號SS4。株洲電力機車工廠1985年設計試制的8軸貨運電力機車。最大速度100km/h。
韶山4改進型電力機車,代號SS4G。是在SS4、SS5和SS6型電力機車的基礎上,吸收了8K機車一些先進技術設計的。
韶山5型准高速電力機車,代號SS5。為准高速鐵路試制的樣車。
韶山6型干線客貨運電力機車,代號SS6。株洲電力機車工廠製造的國際招標中標機車。機車功率持續4800kW,最大速度100km/h,車長20200mm。
韶山7型干線客貨兩用電力機車,代號SS7。是大同機車工廠自行研製開發的新型電力機車,該機車填補了我國山區小曲線區段線路客、貨運電力機車的空白,榮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及鐵道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韶山7B型重載貨運電力機車,代號SS7B。大同機車廠1996年設計完成,1997年試製成功的一種新型的重載貨運電力機車。
韶山7D型客運電力機車,代號SS7D。由大同機車廠、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成都機車車輛廠聯合研製的適應我國鐵路提速需要的新產品,是目前國內技術水平最為先進的交直傳動客運電力機車。
韶山7E型客運電力機車,代號SS7E。是最新開發的客運機車。
韶山8型快速客運機車,代號SS8。株洲電力機車廠於1994年研製成功,填補了我國快速客運電力機車的空白,目前成為我國快速客運的主型機車。曾創造了中國鐵路機車的最高速度240km/h。
韶山9型干線客運電力機車,代號SS9。以成熟的韶山型系列電力機車技術為基礎,採用了許多國際客運機車先進技術,是我國干線鐵路牽引旅客列車功率最大的機車。機車功率持續4800kW,最大速度170km/h。
期間,我國也從國外購買了不少型號的電力機車,主要有1971年羅馬尼亞製造的6G型。
1988年從蘇聯進口的8G型。
1996年6月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台交流傳動電力機車誕生,標志著我國電力機車有望從直流傳動向交流傳動躍進,為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打下了基礎。
DJ型交流傳動高速客運電力機車,2000年製造。具有優異的運行性能,節能效率高、通訊干擾小、良好的可*性與可維修性和全壽命成本低等優點。最高速度每小時220公里。
DJ1型機車為株洲電力機車廠與西門子公司的合資公司採用歐洲標准為中國製造的新型貨運電力機車,已生產出的20台(40節)機車最大速度120km/h。
DJ2型交流傳動客運電力機車是我國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商用交流傳動電力機車。主要用於既有干線客運牽引和高速專線牽引,並能覆蓋普速、快速、高速區段的通用型客運電力機車。最大速度200km/h。
我們通常看到的電力機車和內燃機車,其動力裝置都集中安裝在機車上,在機車後面掛著許多沒有動力裝置的客車車廂。如果把動力裝置分散安裝在每節車廂上,使其既具有牽引動力,又可以載客,這樣的客車車輛便叫做動車。而動車組就是幾節自帶動力的車輛加幾節不帶動力的車輛編成一組,就是動車組。帶動力的車輛叫動車,不帶動力的車輛叫拖車。動車組是城際和市郊鐵路實現小編組、大密度的高效運輸工具,以其編組靈活、方便、快捷、安全,可*、舒適為特點備受世界各國鐵路運輸和城市軌道交通運輸的青睞。
從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始,歐美日本等開始大規模研製並運用動車組。我國也於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製動車組。
中國首列DMU型雙層內燃動車組是一種理想的中、短途軌道運輸工具。唐山機車車輛廠於1998年自行開發研製成功,並於當年6月在南昌至九江間投入運行。設計速度120km/h,總定員540人
而中國首列液力傳動內燃動車組,1998年底由四方機車車輛廠研製,並於1999年2月在南昌至九江和南昌至贛州間投入運行。設計速度140km/h,總定員450人。液力傳動內燃動車組目前正在運行的有9組,其中2組在南昌鐵路局,7組在哈爾濱鐵路局。
「新曙光」號准高速雙層內燃動車組於1999年8月由戚墅堰機車車輛廠和南京浦鎮車輛廠聯合研製完成,並於當年10月在滬寧線上投入商業運行。最大運營速度180km/h,總定員1140人。
「春城」號電動車組,長春客車廠為迎接「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開發製造的中國首列商業運行電動車組。該電動車組為無污染的環保型綠色交通工具。具有普通旅客列車所無法比擬的靈活編組、機動開行的優點,又具有公路交通工具無法比擬的速度快、運量大、效率高、投資省、安全性好的優點。動車組總功率為2160kW,設計速度120km/h。
「先鋒」號交流傳動電動車組,是南京浦鎮車輛廠負責總體研製的我國第一列交流傳動動力分散電動車組,首列電動車組命名為「先鋒」號。列車運營速度200km/h,最高試驗速度250km/h,總定員424人。
「中原之星」交流傳動電動車組,適用於中、短途快速旅客運輸。由株洲電力機車廠、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三家單位聯合研製生產。首列動車組於2001年10月生產下線,配屬鄭州鐵路局,於鄭武線上運營。最高運營速度160km/h,總定員1178人。
「大白鯊」高速電動車組,株洲電力機車廠研製的中國第一台正式進入高速領域的動力集中式高速動車組,是我國強大機車家族的又一精心完美之作。最大速度200km/h。
「藍箭」交流傳動高速電動車組是為滿足廣深線「小編組、高密度、高速度」的公交化客運要求,由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長春客車廠和廣鐵集團於2000年共同研製的新一代交流傳動高速電動旅客列車組。基本編組定員為421人,連掛編組定員約800人。最大速度220km/h。
「中華之星」高速電動車組,該電動車組將成為我國京沈快速客運通道的主型列車及未來高速鐵路的中短途高速列車和跨線快速列車。列車最高運營速度可達270km/h,是目前我國商業運行時速最快的電動車組。2002年11月27日,「中華之星」在秦沈客運專線綜合試驗中,成功創造了中國鐵路的最高速度321.5km/h。該動車組廣泛地採用了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列車的整體技術性能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
「先鋒」號交流傳動電動車組,是南京浦鎮車輛廠負責總體研製的我國第一列交流傳動動力分散電動車組,首列電動車組命名為「先鋒」號。列車運營速度200km/h,最高試驗速度250km/h,總定員424人。
「中原之星」交流傳動電動車組,適用於中、短途快速旅客運輸。由株洲電力機車廠、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三家單位聯合研製生產。首列動車組於2001年10月生產下線,配屬鄭州鐵路局,於鄭武線上運營。最高運營速度160km/h,總定員1178人。
「大白鯊」高速電動車組,株洲電力機車廠研製的中國第一台正式進入高速領域的動力集中式高速動車組,是我國強大機車家族的又一精心完美之作。最大速度200km/h。
「藍箭」交流傳動高速電動車組是為滿足廣深線「小編組、高密度、高速度」的公交化客運要求,由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長春客車廠和廣鐵集團於2000年共同研製的新一代交流傳動高速電動旅客列車組。基本編組定員為421人,連掛編組定員約800人。最大速度220km/h。
「中華之星」高速電動車組,該電動車組將成為我國京沈快速客運通道的主型列車及未來高速鐵路的中短途高速列車和跨線快速列車。列車最高運營速度可達270km/h,是目前我國商業運行時速最快的電動車組。2002年11月27日,「中華之星」在秦沈客運專線綜合試驗中,成功創造了中國鐵路的最高速度321.5km/h。該動車組廣泛地採用了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列車的整體技術性能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
內燃液力傳動擺式動車組,是由唐山機車車輛廠和南京浦鎮車輛廠2003年研製成功的時速160km/h的擺式動車組。該車由於採用了先進的傾擺技術,所以曲線通過速度將比普通客車提高20%-30%。最高試驗速度
180km/h。
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條高速磁懸浮鐵路商業運行線是2001年3月1日開工建設的上海磁懸浮列車示範線。2002年3月,這條磁懸浮列車示範線下部結構工程竣工。磁懸浮列車用電磁力將列車浮起而取消輪軌,採用長定子同步直流電機將電供至地面線圈,驅動列車高速行駛,從而取消了受電弓。磁懸浮列車主要依*電磁力來實現傳統鐵路中的支承、導向、牽引和制動功能。列車在運行過程中,與軌道保持一厘米左右距離,處於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由於避免了與軌道的直接接觸,行駛速度也大大提高,其正常的運營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500公里。
⑶ 材料中"內燃機"是哪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以電力和內燃機的使用為主要標志,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又稱為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導致了列強開始爭奪石油。)
⑷ 什麼是內燃機與交通
內燃機是將液體或氣體燃料與空氣混合後,直接輸入機器內部燃燒產生熱能再轉化為機械能的一種熱機。內燃機具有體積小、質量小、便於移動、熱效率高、啟動性能好的特點。內燃機的構想在17世紀中葉出現,並於19世紀末發展完善。
內燃機,特別是汽油機和柴油機的出現,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成果,它們為交通運輸業開辟了廣闊的前景。1886年,裝置汽油機的汽車誕生,開始了汽車工業的新時代;1887年,汽油機驅動的輪船開始在江河湖海中出沒往返,開辟了水上運輸的新紀元;1903年,裝上汽油機的飛機開始翱翔長空,揭開了人類航運的新篇章。
⑸ 四沖程內燃機是怎樣發明的
1862年,法國抄科學家德羅夏構思襲出比較完善的內燃機方案,但是他只是一個理論家,是紙上談「機」。德國青年奧托是個機械愛好者,他從報紙上看到了德羅夏設計內燃機的報道,心想:「如何使蒸汽機的效率高一些,體積小一些呢?」要克服蒸汽機的缺點,就要解決鍋爐與汽缸分離的問題。「怎樣使鍋爐與汽缸合二為一?如何在汽缸內燃燒?如何改進燃料?」這些都是未知數。
奧托有股拼勁,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決定改煤為煤氣作燃料,將鍋爐與汽缸合二為一,讓煤氣在汽缸內點火燃燒。
他缺乏機械技術,就邊學邊干;零部件加工得不合格,他就重新再來。實驗,失敗;再實驗,再失敗。他的可貴之處是從不氣餒,不斷分析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奧托在實驗室埋頭苦幹,加工,調試,安裝……經過九個春夏秋冬的辛勤付出,終於如願以償。
1876年,奧托終於發明了四沖程內燃機。
⑹ 內燃機是多久發明的
內燃機的發明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應用技術的又一項重大成果。1876年,德國內人奧托製造出第一台以容煤氣為燃料的四沖程內燃機,成為頗受歡迎的小型動力機。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又製成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具有馬力大、重量輕、體積小、效率高等特點,可作為交通工具的發動機。1885年,德國機械工程師卡爾·本茨製成第一台汽車,本茨因此被稱為「汽車之父」。接著,德國工程師狄塞爾又於1897年發明了一種結構更加簡單、燃料更加便宜的內燃機——柴油機,這種柴油機雖比使用汽油的內燃機笨重,但卻非常適用於重型運輸工具。它不僅用於船舶發動機,而且用於火車機車和載重汽車。
⑺ 內燃機是誰發明的
內燃機的發展歷史
活塞式內燃機自19世紀60年代問世以來,經過不斷改進和發展,已是比較完善的機械。它熱效率高、功率和轉速范圍寬、配套方便、機動性好,所以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全世界各種類型的汽車、拖拉機、農業機械、工程機械、小型移動電站和戰車等都以內燃機為動力。海上商船、內河船舶和常規艦艇,以及某些小型飛機也都由內燃機來推進。世界上內燃機的保有量在動力機械中居首位,它在人類活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活塞式內燃機起源於用火葯爆炸獲取動力,但因火葯燃燒難以控制而未獲成功。1794年,英國人斯特里特提出從燃料的燃燒中獲取動力,並且第一次提出了燃料與空氣混合的概念。1833年,英國人賴特提出了直接利用燃燒壓力推動活塞作功的設計。
之後人們又提出過各種各樣的內燃機方案,但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均未付諸實用。直到1860年,法國的勒努瓦模仿蒸汽機的結構,設計製造出第一台實用的煤氣機。這是一種無壓縮、電點火、使用照明煤氣的內燃機。勒努瓦首先在內燃機中採用了彈力活塞環。這台煤氣機的熱效率為4%左右。
英國的巴尼特曾提倡將可燃混合氣在點火之前進行壓縮,隨後又有人著文論述對可燃混合氣進行壓縮的重要作用,並且指出壓縮可以大大提高勒努瓦內燃機的效率。1862年,法國科學家羅沙對內燃機熱力過程進行理論分析之後,提出提高內燃機效率的要求,這就是最早的四沖程工作循環。
1876年,德國發明家奧托運用羅沙的原理,創製成功第一台往復活塞式、單缸、卧式、3.2千瓦(4.4馬力)的四沖程內燃機,仍以煤氣為燃料,採用火焰點火,轉速為156.7轉/分,壓縮比為2.66,熱效率達到14%,運轉平穩。在當時,無論是功率還是熱效率,它都是最高的。
奧托內燃機獲得推廣,性能也在提高。1880年單機功率達到11~15千瓦(15~20馬力),到1893年又提高到150千瓦。由於壓縮比的提高,熱效率也隨之增高,1886年熱效率為15.5%,1897年已高達20~26%。1881年,英國工程師克拉克研製成功第一台二沖程的煤氣機,並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
隨著石油的開發,比煤氣易於運輸攜帶的汽油和柴油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首先獲得試用的是易於揮發的汽油。1883年,德國的戴姆勒創製成功第一台立式汽油機,它的特點是輕型和高速。當時其他內燃機的轉速不超過200轉/分,它卻一躍而達到800轉/分,特別適應交通動輸機械的要求。1885~1886年,汽油機作為汽車動力運行成功,大大推動了汽車的發展。同時,汽車的發展又促進了汽油機的改進和提高。不久汽油機又用作了小船的動力。
1892年,德國工程師狄塞爾受麵粉廠粉塵爆炸的啟發,設想將吸入氣缸的空氣高度壓縮,使其溫度超過燃料的自燃溫度,再用高壓空氣將燃料吹入氣缸,使之著火燃燒。他首創的壓縮點火式內燃機(柴油機)於1897年研製成功,為內燃機的發展開拓了新途徑。
狄塞爾開始力圖使內燃機實現卡諾循環,以求獲得最高的熱效率,但實際上做到的是近似的等壓燃燒,其熱效率達26%。壓縮點火式內燃機的問世,引起了世界機械業的極大興趣,壓縮點火式內燃機也以發明者而命名為狄塞爾引擎。
這種內燃機以後大多用柴油為燃料,故又稱為柴油機。1898年,柴油機首先用於固定式發電機組,1903年用作商船動力,1904年裝於艦艇,1913年第一台以柴油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製成,1920年左右開始用於汽車和農業機械。
早在往復活塞式內燃機誕生以前,人們就曾致力於創造旋轉活塞式的內燃機,但均未獲成功。直到1954年,聯邦德國工程師汪克爾解決了密封問題後,才於1957年研製出旋轉活塞式發動機,被稱為汪克爾發動機。它具有近似三角形的旋轉活塞,在特定型面的氣缸內作旋轉運動,按奧托循環工作。這種發動機功率高、體積小、振動小、運轉平穩、結構簡單、維修方便,但由於它燃料經濟性較差、低速扭矩低、排氣性能不理想,所以還只是在個別型號的轎車上得到採用。
⑻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內燃機的發明有哪些作用
內燃機的發明,使人類的許多夢想得以實現:飛機、汽車、農用拖拉機、潛艇、坦克等等,都是在內燃機發明之後才研製成功的。內燃機也使石油成為新興燃料。內燃機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影響無與倫比。就世界政治而言,產油國家的勢力空前強大,因為發達國家不能一日無油。今天,要維持世界繁榮,石油供應就萬萬不能中斷。
1886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首先把汽油發動機裝在自製的船上,在德國納卡河上航行成功。船舶汽油發動機由於速度很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先普遍用於魚雷艇、汽艇及海岸巡邏艇上。
採用柴油發動機,主要是為了經濟而不是為了提高航速。它比蒸汽機輕巧,節省艙位。1902年,第一台船用柴油機裝在法國運河船"小皮爾"號上。兩年後,俄國油輪"旺達爾"號建成,在伏爾加河和裏海上航行,是世界上第一艘柴油遠洋輪船。從1930年代起,新造的客輪及貨輪大都採用柴油發動機。柴油機是遊艇上最普遍裝置的輔機。如今,只有軍艦和最大的郵船仍舊使用蒸汽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