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奉天玉和尚到底是誰
相傳是闖王李自成,謝謝!!
麻煩採納,謝謝!
『貳』 奉天玉和尚是否李自成
明末大順農民軍領袖李自成兵敗後是否當了和尚,三百多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了一樁懸案。前幾年,湖南石門夾山發現了奉天玉和尚墓葬骨灰、磚刻《塔銘》,以及傳系李自成所作的《梅花百韻》木刻版,於是奉天玉和尚成了人們熱烈討論的對象。因為能否搞清奉天玉的身分,對了解李自成是否當過和尚有著密切的關系。 有人認為,根據多方事實證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第一,根據何璘到夾山實地調查,見到一位服侍過奉天玉和尚的、口音像陝西人的70歲老和尚,他告訴何璘,奉天玉是順治初年來寺的,並取出其畫像,觀之「肖似史書所記李自成的模樣」。第二,李自成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你「奉天倡義大元帥」,後又稱「新順王」。自號「奉天玉」即「奉天王」加一點來隱諱的。第三,夾山新發現的《梅花百韻》木刻版中有一首《東閣梅》說,「徐聽三公話政猷」,那口氣與和尚迥然不同,而像皇帝聽三公閣老論政。 第四,夾山現存的三塊石碑:奉天玉弟子野拂立的「奉天玉」斷碑、康熙十四年楊彝子寫的《重修夾山靈泉禪院功德碑記》和道光三十年通州知州王大猷撰的《重修夾山靈泉寺碑誌》,都證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有人還認為,李自成所以要當和尚,是為了實現聯明抗清的夙願。當時大順軍與明代統治者的矛盾已下降到第二位,與清統治者的矛盾上升到第一位,因此必須聯合國內武裝力量共同抗清。但李自成考慮到人川與張獻忠合作,怕他「念舊惡」;與南京朱由檢集團合作,則因馬士英、阮大鋮繼續禍國殃民;只有湖南何騰蛟擁立唐王朱聿鍵,據西南半個中國,可以聯合抗清。但與何騰蛟談判,部隊必須交何指揮,而何是唐王的宰臣,李自成自己是皇帝,這在情理上是難以接受的。同時,李自成逼死崇禎,恐唐王不諒。由此,李自成只得採取假死、隱居的做法,而由高氏和李過出面來完成他的與何騰蛟聯合抗清的戰略部署。 有人則認為,奉天玉和尚不可能是李自成。第一,何璘之說不可信,例如奉天玉畫像,與史書並不一致,《明史》謂李自成「狀貌猙獰」,且在崇禎十四年左目中箭,被稱「瞎賊」,而那畫像左目未吵,可見與李自成無關。第二,夾山現存的三塊石碑,並不證明李自成終於夾山,而只能證明確有奉天玉其人。第三,《東閣梅》中「徐聽三公話政猷」之句,無非按題作詩,懸擬之辭,並不指實,且李自成也未置三公。第四,李自成早已稱帝,為「李萬歲爺」,並「至死不去僭號」,他不隱用帝號,而用王號稱「奉天玉」,也不可信。據考察,奉天玉和尚是順治年間從四川雲游到石門縣夾山寺來的雲游和尚,原籍和出家前的俗名都無可查考。他到夾山以後,眼見這所唐代古剎除宋朝的一口洪鍾外已盪然一空,乃大發善心,沿門托缽,並得到清朝官紳的多方支持,使夾山寺在他死前已粗具規模。無論是他初來時的拋頭露面、沿門托缽,還是後期的結交官府、廣收門徒,都恰恰證明了這位清初老和尚不可能是「逃禪隱居」的農民軍領袖李自成。 也有人認為,奉天玉和尚是明朝遺臣。第一,根據《弘律奉天大和尚塔銘》,奉天玉的身分與李自成不符,而與明朝遺臣相合。首先,奉天玉是清朝縣官請來的和尚,一定是有名望、並與官場有關系的人;其次,《塔銘》作者劉萱,是忠於明朝的遺臣,不可能為農民領袖李自成寫銘。第三,從1981年冬湖南慈利縣新發現的《野拂墓碑》也可證明。碑文記載野拂「久恨權閹」、「敢逐寇林」、「方期恢復中原」,這些詞句可以看出野拂是痛恨宦官的明朝武官。而野拂與奉天玉關系密切,並「事之甚謹」,可見奉天玉也是明朝遺臣。有人還認為,所以會出現李自成禪隱之說,是因為李自成的死帶有很大的偶然性。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農民起義領袖,雖在抗清中接連失利,但仍大軍在握,怎麼會突然死在不是勁敵的鄉民程九伯之手?因而必然引起人們的各種猜測:同情者,不願這位農民起義領袖的結局太慘,於是產生了李自成削發為僧、高壽善終之說;而仇恨者,則編造出神殺、崇禎索命等胡言,並為某些稗史匯編錄用。 總之,奉天玉和尚究系何人,李自成最終是否出家,至今仍是一個謎。
『叄』 李自成神秘失蹤後的最終結局到底如何
李自成,字鴻基,陝西延安府米脂縣人,是明末農民起義軍最主要的領袖之一,又稱李闖王。崇禎三年(1630年),李自成在陝西米脂揭竿而起,聚眾起義,後來,又率眾投奔了當地的另一股農民軍高迎祥。崇禎九年,高迎祥被俘就義之後,李自成被推為闖王,成為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李自成很會用兵,他知曉明軍的實力,很會利用地形有時聚殲敵人。在他的領導之下,起義軍連戰連捷,先後攻陷了很多明朝州府,並順利的進入四川,擊殺明朝總兵侯良柱。崇禎十年的冬天,李自成率眾圍攻成都,因實力懸殊,攻城失敗,後又在梓潼遭到明朝總兵左光先的伏擊。將士傷亡慘重,幾乎全軍覆滅,李自成僅率領部將劉宗敏等十八騎勇士突圍逃入陝西的深山之中。
崇禎十二年,李自成經過三年的准備和恢復,再次舉兵攻明。轉戰陝甘、河南一帶,在河南李自成斬殺明朝的萬安王。順利得與當地農民軍首領會師,部眾發展到數十萬人之多。後李自成率軍連戰連捷,攻克宜陽,取得盧氏。李自成在轉戰的過程中,先後有許多有知識的人加入,如對李自成產生了重要影響的牛金星、李岩等人就是在這一時期加入李自成的起義軍的,並很快成為心腹謀士。後來李自成採納李岩的建議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迎闖王,不納糧」,李自成的起義軍得到勞苦大眾的一致擁護。崇禎十四年春,李自成在城內守軍的策應下攻陷洛陽,殺死了民憤極大的福王朱常洵。不久李自成又率軍圍開封,數攻不克,轉戰鄧州,擊殺明朝總督傅宗龍。崇禎十五年,李自成與羅汝才以20萬的部隊再圍開封,激戰20餘日未能攻克,但卻回師攻破河南襄城,俘斬明總督汪喬年和降明的農民軍首領李萬慶。繼而攻克陳州,與當地農民軍會合,返師第三次圍開封。先殲滅出城突襲的三營明軍,後連破鄭州、滎陽、上蔡,掃清開封周圍明軍據點。明督師丁啟睿、總兵左良玉率師十餘萬挺進朱仙鎮。李自成以部分兵力繼續圍城,率主力佔領朱仙鎮有利地形迎擊明軍,獲得大勝,俘虜明軍數萬人。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攻克襄陽,提出了「三年不征,一民不殺」 口號,李自成被擁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隨後,李自成採納謀士顧君恩計策,制定先取關中、再攻山西、後取北京的作戰方略。親自率大軍北上河南,在汝州之戰中殲滅明軍4萬餘人,迫使孫傳庭敗逃陝西。乘勢追擊,盡殲鎮守潼關的明軍,擊殺孫傳庭,佔領潼關、西安等地。隨即分兵追殲明軍殘部,連下延安、漢中、榆林諸重鎮。
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李自成稱大順王,改西安為西京。隨後李自成率軍強渡黃河,攻進山西境內,攻克太原。然後,李自成兵分兩路,一部由大將劉芳亮率領攻河北,自己同大將劉宗敏率主力部隊北上寧武關,從北面迂迴圍攻北京,李自成率領大軍順利攻下大同、宣府、昌平。於三月十七日攻到北京城下,此時,明朝的崇禎皇帝已經無軍可調,守城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的兵士。崇禎急調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和江南明軍率兵勤王。但是已經為時已晚,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軍攻破了北京城,崇禎帝朱由檢在萬念俱灰,自縊於煤山之上。
李自成在攻陷北京之後,開始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這些農民出身的起義軍將領以為攻陷了北京,除掉了明朝的皇帝,就是大功告成,可以坐享天下了。李自成和劉宗敏等人也都開始忙於修建宮室,搜羅美女,對明朝的官員進行追贓。他們沒有及時的追剿依然據有江南的幾十萬明軍,也忽視了重兵在握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起初的時候,李自成還想招降吳三桂。但是,由於義軍將領在追贓的過程中,致使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自殺殉國,更讓他不能忍受的是,自己心愛的寵妾陳圓圓也被義軍大將劉宗敏搶了過去。吳三桂一怒之下投降了清朝的多爾袞,打開城門引兵入關。
在清軍和明朝降兵的合擊之下,李自成的大順軍節節敗退。一直退到了陝西潼關,潼關之戰,大順軍再次失利,被迫退出陝西,轉戰河南、湖北。准備奪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但是清軍卻對大順軍緊逼不放。派出重兵節節阻擊,南明政權的明軍也順勢攻擊大順軍。導致李自成在湖北武昌、陽新、江西九江接連失利,東下的去路也被切斷。
後來,李自成率軍到達九宮山一帶,此後便失去了蹤跡。幾十萬的大順軍也像蒸發似的,一下子就沒了,而關於李自成最終的結局,後人也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看法:
其中一種最具代表性說法是李自成在九宮山被地主團練攻殺。提出這種說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清朝靖遠大將軍阿濟格給朝廷的奏報和南明王朝駐湘將領兵部尚書何騰蛟給唐王的報告。阿濟格的奏報中稱:「李自成兵盡力盡,僅帶親信20人,竄入九宮山中,被村民圍困,無法脫逃,自縊而死。他派人前去驗屍,而屍體已經腐爛,無法辨認。何騰蛟給唐王的報告也稱,自己的部眾將李自成斬於九宮山下,只是丟了首級。但是,這兩個說法似乎都存在許多可疑之處,令人難以盡信。因為李自成是一位「萬金之賞莫能購,十道之師莫能征"的軍事奇才,不僅驍勇異常,而且還很有謀略。他的生死對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統治者來說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在阿濟格和何騰蛟的報告都存在模糊之處。阿濟格的奏報中說李自成的屍體「屍朽莫辨」,何騰蛟的報告中則稱屍體無頭。也就是說兩位將領都沒有親自看到死得這個人就是李自成。而是根據別人的報告,臆斷這就是李自成,便急忙上了摺子功請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時,手下尚有40餘萬兵馬,駐九宮山一帶的至少也有數萬人,絕非奏報中所稱的僅帶20名親信。況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殺,他的幾十萬大軍豈能善罷甘休?九宮山能平靜嗎?然而,事實上,當時九宮山很平靜,那幾十萬大軍也很平靜。也就是說,李自成遇難九宮山說,要麼是兩位將領為了邀功請賞而造出來的,要麼是這是李自成與其部下故意施放的煙幕彈。用李自成以死作緩兵之計。這樣一方面,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對這支大軍的敵意;另一方面,也可以緩解清軍對他的攻擊。以便可以等待時機成熟時東山再起。
另外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李自成沒有死,而是在夾山寺出家做了和尚。這一說法,最早見於《澧州志林》的記載,書中說李自成兵敗之後並沒有死,而是跑到了湖南的石門夾山寺出家做了和尚,法號奉天玉。後來這個人便到夾山寺探訪,寺中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和尚還記的夾山寺過去的事情,告訴他奉天玉和尚是順治初年入寺的,聲音像是西北的人。他還在寺中他親眼見過一幅李自成的畫像。1981年,在石門夾山寺發現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據考查,在一個瓷壇中盛的遺骨,與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與李自成家鄉陝西米脂縣的習俗相同。此後,考古人員又在夾山寺「敕印」的石龜和「奉天玉詔」 銅牌,「敕」字和「詔」都是皇帝的專用名詞,由此可見,這個奉天玉極有可能就是做過皇帝的李自成。但對這一說法也有人持有異議。他們認為,奉天玉大和尚的墓和其他文物的發現,只能說明石門夾山寺確實有奉天玉大和尚這個人,但並不能證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傷失明,《澧州志林》中描述的李自成畫像卻雙目炯炯有神,與事實不符,李自成在夾山寺出家一說,也還有待商榷。
近來又有人對李自成的生死提出更新的說法, 認為李自成兵敗後,沒有出家做和尚,也沒有在九宮山遇難,而是輾轉來到粵北樂昌的金城山,在那裡繼續從事抗清斗爭,後來因叛徒出賣而受傷,死於馬背之上。
當然,以上的三種說法,都各有一定道理,但都是一家之言,並非定論,李自成兵敗後的結局,目前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肆』 平西王和奉天玉啥意思
關於李自成兵敗後的下落,三百年來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一段歷史懸疑。在眾多說法中,有一說就是李自成兵敗後在湖南石門夾山出家當了和尚。特別是隨著一些考古工作的展開,在夾山發現了奉天玉和尚墓葬骨灰、磚刻《塔銘》以及《梅花百韻》木刻版,關於奉天玉和尚的身份問題一時之間成為爭論的焦點。奉天玉和尚真的就是李自成嗎?
李自成禪隱夾山,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的說法早在清朝就已經出現,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何璘。何璘是河北宛平人,曾任澧州知州。何璘任職時期得知澧水流域廣為流傳著李自成禪隱夾山的說法,引起了他的興趣,於是決定進行實地考察。何璘利用自己澧州知州的身份優勢,在當地進行了全面的調查。何璘在考證的過程中,見到一位曾服侍過奉天玉和尚的老僧。據這位老僧介紹,奉天玉和尚是順治初年來寺的,說話是陝西口音,並取出其畫像,畫像中人「肖似史書所記李自成的模樣」。通過詢問老僧,察看畫像,並輔以考訂史跡,最終何璘得出李自成禪隱夾山的結論,並在地方誌中寫了《書李自成傳後》一文,介紹了奉天玉和尚的情況,指出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從此這一說法開始廣為流傳。到了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章太炎也到澧州採集了大量傳說,還考證出李自成在夾山時留有《梅花百韻》,其中一首《東閣梅》有「金鞍玉鐙馬如龍」、「徐聽三公話政猷」之句,認為口氣完全像是帝王所作,與普通和尚迥然不同。章太炎的研究也使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的觀點為更多的人所認同。
而考古發現似乎也印證了奉天玉和尚與李自成的關系。從澧州發現的奉天玉和尚墓地中,不僅出土了奉天玉和尚的骨灰,更重要的是從中出土的符碑,與李自成老家陝西米脂縣地方傳統的隨葬符碑內容十分相近,而這種符碑在石門當地其他墓葬中沒有發現過。在夾山附近還出土了「永昌通寶」銅幣、刻有「永昌元年」字樣的竹製扇骨、銅制熏爐等。「永昌」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時的年號。更引起人們注意的,是一個鑄有隸書陽文「西安王」字樣的銅制馬鈴。這和陝西米脂縣出土的、上面鑄有「自成王」字樣的馬鈴,形制相同,字樣一樣,花紋相似。隨這些文物出土的還有三塊石碑:奉天玉弟子野拂立的「奉天玉」斷碑、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楊彝子寫的《重修夾山靈泉禪院功德碑記》和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通州知州王大猷撰的《重修夾山靈泉寺碑誌》,這都與何璘所述相印證,似乎在顯示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通過考證,有人認為野拂即是李自成的侄子李過。從奉天玉和尚的法號也可窺見一斑:他的法號是「奉天玉」,而李自成曾自稱為「奉天倡義大元帥」,「奉天玉」可能隱含「奉天王」之意。有的學者還進一步分析,李自成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聯合其他武裝力量來抗清的夙願。當時,對於李自成等人而言,與明王朝的矛盾已降為次要矛盾,而與清統治者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因此要和其他力量進行聯合,但李自成考慮到曾與其他力量之間有著種種恩怨,於是想出一個變通的方法,即由高氏和李過出面,來完成與何騰蛟的聯合,共圖抗清大業。李自成陳列館但也有很多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奉天玉和尚根本不是李自成。他們從何璘的觀點以及夾山文物著手,一一進行了分析。首先是他們認為後人對何璘的觀點存在著種種誤解。何璘當初是鑒於野史、正史對李自成死因記載不一,本著求實精神,故「周諮遺事」、「旁詢故老」,搜集到「李自成實竄澧州」、「獨竄石門夾山寺為僧,今其墳尚在」等傳聞,這使他產生了興趣,因此決定去實地考察。由於在觀念上先入為主,他在夾山寺見到野拂所撰《奉天玉和尚碑》碑文有「和尚不知何氏子」句頓時產生疑問:「夫『奉天』豈和尚所稱?」並推測:「曰『玉』,曰『何氏子』,蓋寓言之,亦諱言之也。」他將自己推測奉天玉和尚可能是李自成的想法「遍問寺僧,對不甚詳」,這是當時寺僧不認可何璘這種推測的鐵證。何璘根據李自成當初號稱奉天倡義大元帥,認為「奉天玉和尚」大概是以「奉天王」自寓,大概「王」字加點以諱之,但他沒有把握斷定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他還將《書李自成傳後》編排在《澧州志林》藝文志中「辨」的部分,這意味著何璘並沒有否定李自成九宮山遇害的說法。但後來眾多的史書記載,將何璘這一本具有探討性的提法,變成肯定性的觀點,例如澧州、石門縣、米脂縣方誌等文獻均採用了這一觀點,從而以訛傳訛。
持反對意見者還根據夾山文物來駁斥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的觀點。他們認為夾山出土的文物無疑為研究奉天玉和尚提供了珍貴的史料,但是並不能表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他們認為,指認奉天玉和尚為李自成的人在有意無意間歪曲了文物的史料價值,如他們為了證明奉天玉和尚是李自成,連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重興夾山靈泉禪院功德碑》中「奉天老人」、「老人」、「奉老人」的稱法都不放過,認為這極有可能是「奉天王」的隱諱詞。而事實上將名高望重的老和尚稱為「老人」極為平常,夾山寺康熙碑中「奉天老人」等稱法,並不能與李自成聯系起來,只是主張奉天玉和尚是李自成的人自己牽強附會罷了。
此外,關於奉天玉和尚的身份還有很多說法。據一些史學家考證,奉天玉和尚是從四川雲游到石門縣夾山寺來的。他到夾山後,覺得這所建於唐朝的古剎十分殘破,於是便沿門托缽,並得到清朝官紳的多方資助,終於使得夾山寺在其死前初具規模。種種事實表明,奉天玉和尚不可能是「逃禪隱居」的李自成。
還有人提出奉天和尚是明朝的遺臣。首先,他們依據《弘律奉天大和尚塔銘》,認為奉天玉應該是明朝的遺臣。這是因為《塔銘》的作者劉萱是忠於明朝的遺臣,他是不可能為農民領袖李自成寫銘的。其次,從野拂墓碑上可得到證明。在墓碑上有著「久恨權閹」、「敢逐寇林」、「方期恢復中原」的詞句,通過這些詞句可看出,野拂可能是痛恨宦官的明朝武官,因此與野拂交往密切的奉天玉和尚極有可能是明朝遺臣。
此外,還有人認為,由於李自成的死始終是個謎,不免引發人們的種種的猜測,因此一些同情李自成遭遇的人,不希望李自成結局十分凄慘,於是便想像出了李自成削發為僧的結局。
奉天玉和尚究竟是何人?
『伍』 奉天玉和尚是不是李自成
是的
明末大順農民軍領袖李自成兵敗後是否當了和尚,三百多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了一樁懸案。前幾年,湖南石門夾山發現了奉天玉和尚墓葬骨灰、磚刻《塔銘》,以及傳系李自成所作的《梅花百韻》木刻版,於是奉天玉和尚成了人們熱烈討論的對象。因為能否搞清奉天玉的身分,對了解李自成是否當過和尚有著密切的關系。
有人認為,根據多方事實證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第一,根據何璘到夾山實地調查,見到一位服侍過奉天玉和尚的、口音像陝西人的70歲老和尚,他告訴何璘,奉天玉是順治初年來寺的,並取出其畫像,觀之「肖似史書所記李自成的模樣」。第二,李自成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你「奉天倡義大元帥」,後又稱「新順王」。自號「奉天玉」即「奉天王」加一點來隱諱的。第三,夾山新發現的《梅花百韻》木刻版中有一首《東閣梅》說,「徐聽三公話政猷」,那口氣與和尚迥然不同,而像皇帝聽三公閣老論政。
『陸』 李自成生死之謎,李自成撤出北京後究竟下落如何呢
李自成,原名鴻基,剛參加起義軍時,是闖王高迎祥的部下。高迎祥去世後,李自成繼承了闖王的稱號。李自成的軍隊一路打到了明朝的皇宮,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但是最後卻敗在了清吳聯軍的手裡。李自成失敗後,那他死了嗎?死了的話又是怎麼死的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李自成之死。
當然,有人認為只以一些詩文就判斷李自成出家了,未免太武斷,另外奉天玉和尚的畫像與史書上的對於李自成的描述還是有很大的出入的,所以他們認為李自成是戰死於九宮山的。
『柒』 「闖王」李自成是出家為僧,還是被部將所殺了有何依據
在民間野史中,李自成敗走北京,輾轉進入湖北九宮山地區,深夜受到一名高僧點化,看破紅塵,剃度出家,隱居於夾山寺,法號「奉天玉大和尚」,最終圓寂於山林之間。
李自成果真在九宮山逃出生天,出家當了和尚?
作為大順軍中下級的降卒,不可能掌握李自成的安葬地,在死亡屍骨中尋找更是南轅北轍。仍然希望取得李自成屍骨向上獻功的阿濟格,在奏書中只好說「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訪」,這句話從而為李自成之死埋下謎團,也成為後人編撰「奉天玉大和尚」的重要依據。
4、抗清名將一封信揭示真相
何騰蛟,南明重臣、抗清名將。李自成身死九宮山時,他正督守長沙抗擊清兵。失去主心骨的大順軍主要將領經過一段時間的各自為戰、各奔東西後,最終走上與何騰蛟聯手抗清之路,李過、高一功、田見秀、袁宗第、劉芳亮等無一例外。而開先河之人則是郝搖旗、劉體仁。
郝搖旗、劉體仁率部來到長沙附近,經過雙方數次試探,何騰蛟掏心掏肺,郝搖旗和劉體仁迅速被招安。郝搖旗本名郝永忠,投奔李自成之初是大旗手,因作戰勇猛得到賞識而提拔,人稱「郝搖旗」。作為李自成的心腹戰將,他跟隨李自成進入九宮山,自然熟知李自成被殺的前後經過。
何騰蛟與郝搖旗交談後,獲知李自成之死的真相,給南明紹宗朱聿鍵寫了一封信:
李自成之死實屬天意,率28人登九宮山,窺測地形和路線,不料伏兵四起,被殺於亂刃之下,相隨的張雙喜(張鼐)是其義子,和劉伴當馳馬逃出,大呼「李萬歲爺被鄉兵殺死下馬,二十八騎無一存者」,聞聽此信,一時滿營聚哭。等到臣見到劉體仁、郝搖旗、袁宗第、藺養臣、王進才、牛有勇後,也從他們口中得到相同答案。郝搖旗如今在臣的標下,講了李自成之死的過程。此後被清兵圍,臣招撫郝搖旗等人,九宮山「道阻音絕」,也無處尋找到李自成的首級報驗。
郝搖旗等人與何騰蛟聯手,只是在執行李自成生前的既定戰略,為贏得何騰蛟的真正信任,無必要隱瞞李自成是生是死的真相。設想如果李自成還活著,他出面率軍聯合南明的號召力不是更大?當時南明還保有半壁江山,李自成率軍來投,南明的勝算不是更大?
而李自成始終沒有現身,唯一的可能就是已死。而何騰蛟深知李自民是大明的掘墓人,如果能獲取他的首級獻給南明紹宗也是一大功績,但之所以沒有這樣做,所做出的解釋也在情理之中。
郝搖旗等人、何騰蛟和阿濟格都說李自成死了,但是死不見屍也是事實,這種結局是野史文人最喜歡的。所以「奉天玉大和尚」就橫空出世了……
『捌』 闖王起義軍最後的結局如何
李自成在攻陷北京之後,開始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這些農民出身的起義軍將領以為攻陷了北京,除掉了明朝的皇帝,就是大功告成,可以坐享天下了。李自成和劉宗敏等人也都開始忙於修建宮室,搜羅美女,對明朝的官員進行追贓。他們沒有及時的追剿依然據有江南的幾十萬明軍,也忽視了重兵在握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起初的時候,李自成還想招降吳三桂。但是,由於義軍將領在追贓的過程中,致使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自殺殉國,更讓他不能忍受的是,自己心愛的寵妾陳圓圓也被義軍大將劉宗敏搶了過去。吳三桂一怒之下投降了清朝的多爾袞,打開城門引兵入關。
在清軍和明朝降兵的合擊之下,李自成的大順軍節節敗退。一直退到了陝西潼關,潼關之戰,大順軍再次失利,被迫退出陝西,轉戰河南、湖北。准備奪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但是清軍卻對大順軍緊逼不放。派出重兵節節阻擊,南明政權的明軍也順勢攻擊大順軍。導致李自成在湖北武昌、陽新、江西九江接連失利,東下的去路也被切斷。
後來,李自成率軍到達九宮山一帶,此後便失去了蹤跡。幾十萬的大順軍也像蒸發似的,一下子就沒了,而關於李自成最終的結局,後人也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看法:
其中一種最具代表性說法是李自成在九宮山被地主團練攻殺。提出這種說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清朝靖遠大將軍阿濟格給朝廷的奏報和南明王朝駐湘將領兵部尚書何騰蛟給唐王的報告。阿濟格的奏報中稱:「李自成兵盡力盡,僅帶親信20人,竄入九宮山中,被村民圍困,無法脫逃,自縊而死。他派人前去驗屍,而屍體已經腐爛,無法辨認。何騰蛟給唐王的報告也稱,自己的部眾將李自成斬於九宮山下,只是丟了首級。但是,這兩個說法似乎都存在許多可疑之處,令人難以盡信。因為李自成是一位「萬金之賞莫能購,十道之師莫能征"的軍事奇才,不僅驍勇異常,而且還很有謀略。他的生死對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統治者來說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在阿濟格和何騰蛟的報告都存在模糊之處。阿濟格的奏報中說李自成的屍體「屍朽莫辨」,何騰蛟的報告中則稱屍體無頭。也就是說兩位將領都沒有親自看到死得這個人就是李自成。而是根據別人的報告,臆斷這就是李自成,便急忙上了摺子功請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時,手下尚有40餘萬兵馬,駐九宮山一帶的至少也有數萬人,絕非奏報中所稱的僅帶20名親信。況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殺,他的幾十萬大軍豈能善罷甘休?九宮山能平靜嗎?然而,事實上,當時九宮山很平靜,那幾十萬大軍也很平靜。也就是說,李自成遇難九宮山說,要麼是兩位將領為了邀功請賞而造出來的,要麼是這是李自成與其部下故意施放的煙幕彈。用李自成以死作緩兵之計。這樣一方面,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對這支大軍的敵意;另一方面,也可以緩解清軍對他的攻擊。以便可以等待時機成熟時東山再起。
另外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李自成沒有死,而是在夾山寺出家做了和尚。這一說法,最早見於《澧州志林》的記載,書中說李自成兵敗之後並沒有死,而是跑到了湖南的石門夾山寺出家做了和尚,法號奉天玉。後來這個人便到夾山寺探訪,寺中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和尚還記的夾山寺過去的事情,告訴他奉天玉和尚是順治初年入寺的,聲音像是西北的人。他還在寺中他親眼見過一幅李自成的畫像。1981年,在石門夾山寺發現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據考查,在一個瓷壇中盛的遺骨,與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與李自成家鄉陝西米脂縣的習俗相同。此後,考古人員又在夾山寺「敕印」的石龜和「奉天玉詔」 銅牌,「敕」字和「詔」都是皇帝的專用名詞,由此可見,這個奉天玉極有可能就是做過皇帝的李自成。但對這一說法也有人持有異議。他們認為,奉天玉大和尚的墓和其他文物的發現,只能說明石門夾山寺確實有奉天玉大和尚這個人,但並不能證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傷失明,《澧州志林》中描述的李自成畫像卻雙目炯炯有神,與事實不符,李自成在夾山寺出家一說,也還有待商榷。
近來又有人對李自成的生死提出更新的說法, 認為李自成兵敗後,沒有出家做和尚,也沒有在九宮山遇難,而是輾轉來到粵北樂昌的金城山,在那裡繼續從事抗清斗爭,後來因叛徒出賣而受傷,死於馬背之上。
當然,以上的三種說法,都各有一定道理,但都是一家之言,並非定論,李自成兵敗後的結局,目前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玖』 歷史上的奉天玉和尚是李闖王嗎
是。奉天玉大和尚即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
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
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岩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
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
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清軍。
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順軍逼走南明將領左良玉,佔領武昌,李自成計劃乘舟東下,奪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但大順軍尚未准備充分,清軍分水陸兩路突然襲來,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順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
(9)奉天玉和尚新成果擴展閱讀:
李自成是農民革命史中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從陝北發動革命,以抗糧均田為號召,轉戰十餘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但是,可惜他們容易為勝利所陶醉,忽視了關外的大敵,終於為滿洲人所乘,遭受了失敗。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國農民典型的吃苦耐勞,有創造力等優點,也有農民意識,小富即安,目光短淺的缺點。前者導致他成功,後者導致他成功之後迅速敗亡。
『拾』 歷史7大迷案
中國歷史7大迷案
中國歷史悠久,人物眾多。既有英雄壯士的慨慷悲歌,又有帝王將相的傳奇經歷。而有些故事,就象謎一樣牽動史學家和大家的興趣,至今仍有很多人為此廢寢忘食的進行考證和研究。現在本人經過認真篩選,特列出七大謎一樣的懸案。也請各位歷史愛好者和網友給予補充和指正。
1.老子的出關之謎
有史實記載,老子曾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強而著書,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而後就騎著一頭大青牛,繼續西行,則沒了消息。這個引起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則至今沒有得出很確鑿的證據。有人說出散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並說老子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說只是道教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而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 「飛升」。而又有人胡亂猜測,說那時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導之意外身亡。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有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說明老子退隱後東歸的說法比較可靠。
2.西施的生死之謎
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國第一位女間諜。而做為越之功臣,吳之罪人的西施最後的結局如何,則眾說紛紜。有人說被勾踐沉江,《墨子·親士》篇就說:「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覽》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中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隨鴟夷以終。」 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袋。在後人的詩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隱的《景陽井》詩雲:「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皮日休《館娃宮懷古》詩:「不知水葬歸何處,溪月灣灣欲效顰。」這說明在唐代,人們是認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說法的。這與上述記載相同。而民間傳說較多的是被越國大夫范蠡暗暗接走。《越絕書》卻如此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在《史記》這部具有權威性的史書里,盡管有范蠡的詳盡記載,卻找不到有關西施的只言片語,難解的謎團讓人倍感缺憾。又有人說被仇恨的吳國人民亂棍打死,至今史學界也沒有統一的結論。
3.徐福的東渡之謎
秦始皇並吞六國,統一全國後,位高權重,而最盼望的就是長生長壽,後來聽人說東海上有蓬萊仙鳥,那裡有服後可以長生的靈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東渡大海,後來秦始皇至死也沒盼來徐福的消息。徐福到底去了那裡呢?有人說那時航海技術差,碰到大風浪,全部覆沒。而史籍中最早記載徐福史事的是司馬遷,可是沒有講明徐福浮海到了何處。後人以為是台灣或琉球,也有說是美洲,但大多數認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東渡日本的是五代後周和尚義楚。稱:「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義楚稱這一說法來自日本和尚弘順。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認為徐福東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獻詩,提到 「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駐日公使黎庶昌、黃遒憲等人,都參觀了徐福墓,並詩文題記。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淵源》中說,戰國先秦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領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隊,「徐福入海東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衛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國考》,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開國者神武天皇仲田玄,並認為他是顓頊之後徐駒王29世孫。台灣學者彭雙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書,進一步充實衛挺生的觀點。至今日本保存著不少徐福活動的遺跡,如和歌山縣徐福和他的傳員七人墓、徐福宮,九洲島佐賀縣「徐福上陸地」紀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日本只是傳說,找不到可靠的歷史文獻來證明。更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是日本10世紀左右的產物,並非最先由中國人提出來的。徐福當時到的只是渤海灣里的島嶼,他在日本的事跡、遺跡、墓地,均屬後人虛設。另外,又有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為徐福東渡的時間與美洲瑪雅文明的興起相吻合,而日本與中國大陸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費巨資,數年才能抵達。人海茫茫,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4.楊貴妃生死之謎
楊貴妃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位絕代佳人。她那傳奇的一生曾觸發無數騷客文人的才情,為之吟詩作賦。然而,這位國色天香的美女究竟歸宿如何呢?史書記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狽地與眾臣逃跑,其愛妾楊貴妃死於馬嵬驛。可是,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因此楊貴妃的最後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問。
一種觀點認為,楊玉環或許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以「後患仍存」為由,強烈要求賜楊玉環一死,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後只得下令。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
也有人認為,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這可從一些唐詩中的描述看出。杜牧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的「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詩句,都認為楊貴妃被亂軍殺死於馬嵬驛,而不是被強迫上吊而死。一些人稱,楊貴妃之死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實際上是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只出現在劉禹錫所作的《馬嵬行》一詩。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驛,只是被貶為庶人,並被下放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本人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蘊含著另一種意思。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
5.宋太祖暴死之謎
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後,傳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
一種意見是,宋太宗「弒兄奪位」。持此說的人以《續湘山野錄》所載為依據,認為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當晚又留宿於禁中,次日便在靈柩前即位,實難脫弒兄之嫌。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宋宮十八朝演義》都沿襲了上述說法,並加以渲染,增添了許多宋太宗「弒兄」的細節。
另一種意見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宋太宗無關,持此說的人引用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為宋太宗辯解開脫。據《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人宮,但使者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下步行進宮。據此,太祖死時,太宗並不在寢殿,因而不可能 「弒兄」。畢沅《續資治通鑒》即力主這一說法。還有一種意見,雖沒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弒兄的兇手,但認為他無法開脫搶先奪位的嫌疑。在趙光義即位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現象,即據《涑水紀聞》所載,宋後召的是秦王趙德芳,而趙光義卻搶先進宮,造成既成事實。宋後女流,見無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宋史·太宗本紀》也曾提出一串疑問: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忙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杜太後有「皇位傳弟」的遺詔,太宗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使他鬱郁而死?太宗即位後,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趙德昭為何自殺?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後為 「開寶皇後」,但她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後的禮儀治喪?上述跡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繼統,後人怎麼會不提出疑義呢?
近世學術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確實死於非命,但有關具體的死因,則又有一些新的說法。一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於家族遺傳的燥狂憂鬱症。一說承認太祖與太宗之間有較深的矛盾,但認為「燭影斧聲」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際,調戲其寵姬花蕊夫人費氏,被太祖發覺而怒斥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諒宥,便下了毒手。縱觀古今諸說,似乎都論之有據,言之成理,然而有關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確鑿無疑的**。
6.明建文帝生死之謎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後,有關惠帝已經出逃的傳聞頗多,明成祖對此總是不放心,這件事也幾乎成為他的一塊心病。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樁爭訟不決的歷史懸案。綜合各家說法,主要有「焚死」說和「逃亡」說兩種。
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據永樂年間修撰的《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征戰,燕王獲得全勝,建文四年(公元 1402年)6月13日,燕王統領大軍開進南京金川門。當燕王軍隊進入皇宮時,宮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沒了蹤影。與此同時,建文帝所使用的寶璽也毫無蹤影。正史記載建文帝死於宮中的大火中。《太宗實錄》卷九記載:「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來為扶翼不為善,不意不諒而遽至此乎!』……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仁宗朱高熾御制長陵後碑也說,建文帝歿後,成祖備以天子禮儀殮葬。成祖後來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中說:沒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縱火自殺。但是,太監在火後余燼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馬皇後與太子朱文奎的遺骸,建文帝是活是亡無從得知。燕王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墳墓在什麼地方,無人可知。明末崇禎帝就曾說過:想給建文帝上墳,卻不知在何處。
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發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明成祖死後,他又回到京城,死後葬於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後,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員中,有不少錦衣衛士,這顯然就是用於暗中察訪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頒布《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後共20餘年。
民間傳言中,在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蹤跡與傳說。有的說建文帝先逃到雲貴地區,後來又輾轉到了南洋一帶,直到現在,雲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為鼻祖。也有現代學者認為,當年建文帝潛逃後,曾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接著隱匿於穹窿山皇駕庵,於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於庵後小山坡上。至於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兩種說法都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7.李自成的生死之謎
李自成,陝西米脂人。他家境貧寒,但有勇有謀,大仁大義。他當過驛卒,當過邊兵,最後加入了反明的農民起義軍,南征北戰,不斷壯大,幾十萬大軍所向披靡,終於推翻了政治腐敗、經濟崩潰、搖搖欲墜的明王朝。但因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李自成領兵退出北京,轉戰河南、陝西、湖北等地,最後不知所終。
有人說李自成在九宮山遇難。 《明史》的結論是,自成已死,屍朽莫辨。它的根據是,當時追擊李自成的清朝靖遠大將軍阿濟格給朝廷的報告說,李自成兵盡力盡,僅帶親信20人,竄入九宮山中,被村民圍困,無法脫逃,自縊而死。他派人前去驗屍,而屍體已經腐爛,無法辨認了。還有一個根據是,南明王朝駐湘將領兵部尚書何騰蛟給唐王的報告稱,他的部眾已將李自成斬於九宮山下,只是丟了首級。但是,這個「遇難」說卻難以令人相信。因為李自成雄才大略,驍勇非常,一直是官府的死敵。無疑,他是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統治者心目中的大患,他的生死絕對是當時的重大事件。而阿濟格報告中說是「屍朽莫辨」,純屬浮誇不實,清王朝怎能相信?何騰蛟的報告簡直就是馬後一炮,謊報戰功,南明王朝也不會相信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時,他的手下還有40餘萬兵馬,駐九宮山一帶至少也有數萬人,說他僅帶20名親信與事實明顯不符。況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殺,他的幾十萬大軍豈能善罷甘休?九宮山能平靜嗎?然而,事實上,當時九宮山很平靜,那幾十萬大軍也很平靜。那麼,為什麼有「遇難」說,而且在民間廣泛流傳?據推測,這是李自成與其部下放的煙幕彈,一個緩兵之計。一方面,揚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對這支大軍的敵意,下一步可能聯合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為,心腹之患已除,放鬆警惕,一旦時機成熟,李自成可東山再起。
也有人說李自成在夾山寺隱居。據說,清朝初年,即將上任的雲南同知張瓊伯在赴任途中,游訪石門夾山寺,與寺中方丈談古論今,頗為投緣,相見恨晚,視為知己。幾年後,他又重訪夾山寺,方丈已死。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訴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闖王李自成。在九宮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將孫某。乾隆初年,澧州知州何某親赴夾山寺調查李自成的下落,在寺中他親眼見過一幅李自成的畫像,據稱,叫「奉天玉和尚」。 1981年,在石門夾山寺發現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據考查,在一個瓷壇中盛的遺骨,與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與李自成家鄉陝西米脂縣的習俗相同。但這一說法仍有不同意見。有人說,奉天玉大和尚墓等的發現,只能說明石門夾山寺確實有奉天玉大和尚這個人,並不能證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又有人說,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傷失明,但李自成畫像卻雙目炯炯有神,以此證明,奉天玉不是李自成。因而,李自成隱居於夾山寺一說,也成不了定論。李自成的生死之謎至今仍成為史學家探討不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