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內蒙古的科技成果

內蒙古的科技成果

發布時間:2021-05-12 06:16:45

A. 現有的科技成果

1、MG132/320W採煤機

2、高溫預制直埋保溫管

3、MIMN通風機運行監測管理系統

4、雞西市城區基礎設施調查與對策

5、干脫細目大豆顆粒粉

6、超選擇子宮動脈栓治療子宮肌瘤

7、數字減影選擇性全腦血栓造影臨床應用

8、復方腐植酸鈉葯膜治療子宮糜爛外陰潰瘍臨床研究

9、空氣發動機

B. 建國以來十大科技成就是什麼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C. 21世紀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火星月球發現有水

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分別在火星登陸。兩輛火星車的最大成就是共同發現了火星上曾經有水的證據。同時,在環火星軌道上運行的歐洲「火星快車」探測器也發現火星南極存在冰凍水。

這是人類首次直接在火星表面發現水。 在經歷9個多月的太空旅行後,美國「鳳凰」號火星探測器2008年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極附近區域,這是第一個在火星北極附近著陸的人類探測器。按照計劃,「鳳凰」號著陸後展開了為期3個月的火星地面探測。

同年7月30日,「鳳凰」號的機械臂把一份土壤樣本遞送到熱量和釋出氣體分析儀中。在樣本加熱時,分析儀鑒別出其中有水蒸氣產生。這是火星上存在水的最直接證據。

2009年11月,科學家們肯定地表示,月球上有水而且數量可觀。2009年10月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利用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一個直徑100英尺的坑,並在產生的碎片中測量到25加侖以水蒸氣和冰的形式存在的水。

2、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200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和英國首相布萊爾聯合宣布: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基因組草圖已經完成。

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國科學家和美國塞萊拉公司聯合公布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

人類基因組計劃中最實質的內容,就是人類基因組的DNA序列圖,人類基因組計劃起始、爭論焦點、主要分歧、競爭主戰場等都是圍繞序列圖展開的。在序列圖完成之前,其他各圖都是序列圖的鋪墊。也就是說,只有序列圖的誕生才標志著整個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的完成。

2003年4月15日,在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發表50周年前夕,中、美、日、英、法、德6國元首或政府首腦簽署文件,6國科學家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就,是人類探索自身奧秘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被很多分析家認為是生物技術世紀誕生的標志。也就是說,21世紀是生物技術主宰世界的世紀,正如一個世紀前量子論的誕生被認為揭開了物理學主宰的20世紀一樣。

人類基因組蘊涵有人類生、老、病、死的絕大多數遺傳信息,破譯它將為疾病的診斷、新葯物的研製和新療法的探索帶來一場革命。

2007年,科學家首次闡述了人與人之間的DNA究竟存在著多大的差異。這是一個巨大的概念性飛躍,它將影響從醫生如何治療疾病到人類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保護個人隱私等各個方面。

3、細胞重新編程技術

美國《科學》雜志評選出的2008年十大科學進展,細胞重新編程「定製」細胞系方面的進展名列第一位。

《科學》雜志說,這些細胞系以及「定製」它們的有關方法,為科研人員理解甚至未來治癒一些醫學上的頑疾提供了工具,比如帕金森氏症、Ⅰ型糖尿病等。

所謂細胞重新編程,是指通過植入新的基因,改變細胞的發育「記憶」,使其回到最原始的胚胎發育狀態,就能像胚胎幹細胞那樣進行分化,這樣的細胞被稱作「誘導式多能幹細胞」。

2008年,有兩個科研小組從罹患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細胞,重新編程,使其「變身」為幹細胞。他們選取的疾病大多數是很難或者不可能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研究,這就使得獲取人類細胞系進行研究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

《科學》雜志認為,這些新的細胞系將成為科研人員理解疾病如何發生、發展的重要工具,另外對醫學領域篩選潛在葯物可能也有幫助。如果科學家將來完全掌握細胞重新編程技術,能夠更准確地控制這一技術,使其變得更加有效、安全,那麼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將有可能用自體健康細胞來治病。

4、人類最早祖先確定

身高4英尺(約合1.21米)的「阿爾迪」成為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原始人。她生活在440萬年前,直到1992年被發現。經過17年的探尋和研究,科學家將衣索比亞出土的100多塊碎片拼接起來,並成功復原了她的骨骼模型。

2009年10月,科學家公布了這一成果。令人吃驚的是,作為人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阿爾迪」卻與黑猩猩大不相同。此外,盡管生活在森林中但卻能夠直立行走的事實,推翻了此前有關空曠草原地形對於人類兩足發展至關重要的理論。

5、證實宇宙暗物質存在

2003年,美國匹茲堡大學斯克蘭頓博士領導的一個多國科學家小組,藉助了美國「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衛星的觀測數據以及另一項名叫「斯隆數字天宇測量」的觀測計劃的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

觀測分析得出結論認為,宇宙中僅有4%是普通物質,23%是暗物質,73%是暗能量。2006年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小組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2007年,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首次為宇宙暗物質繪出的三維圖。

D. 請問,內蒙古地區的科技局下屬的二級單位科技成果推廣中心,待遇之類的怎麼樣,現在在一個國企上班。

要看什麼企業了.中石油,中石化,神華,這些大神級別企業都不賴~比政府掙的多,熬個小官就有大錢途~
當然,現在就已工人和政府基層幹部的角度說啊。工人一個月可能有3500+的收入,長白班,倒班兩種。白班領導全在,遲到1分鍾扣錢,逃班扣死你,不光今天的工資不發了,耽誤了生產,明天後天你也得白乾。倒班人活得跟鬼一樣,半夜回家半夜走~科級幹部,一年待遇在8-9W之間~不包括灰色,這兒因人而異~
政府,現在的全額事業編工資,我們這里的啊,3300+ 30歲左右,工齡8+。在這里沒那麼多規矩,唯一要注意的就是把領導哄高興了,好處有很多。其一,只要你做事做人到位,這里沒有遲到一說,非對外辦事機構,可以自助決定幾點上班,幾點下班。其二,在以上前提下,你下大力氣主抓拍馬屁工作,那你可以選擇消失半年,一年……只要你照常給領導買飲料,別讓他飢渴,一般他不會想起你的,只要他不問,單位絕對無人過問,工資照拿。
我看你那技術推廣中心,絕對是個清閑的沒邊的地方,如果你還有別的副業,去那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你在企業也是個工人,果斷去政府!如果是個小領導,那就要平衡人身自由和財務自由了,個人覺得,不管在哪,還是領導活得好!企業里升遷,相比政府,容易太多了~
Ps :如果你還有的人生追求的話,企業里好歹還有施展的空間,政府里,只能夾著尾巴做人,做的越多,錯的幾率越大,什麼都不幹,就是最好的「干」。不得不幹,就往面子上干。這樣,年終總結,會得到一致好評~說得不好聽點,就是他哥混吃等死~有什麼能力,都磨沒了~20年下來,除了一張嘴,除了會做人,其餘就是廢物~
祝錢途光明吧,全程手打,望採納最佳~

E. 中國航天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進步的歷史事件時間表

1956年10月8日,中國組建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老五院),代號0038部隊。該研究院由錢學森擔任院長,其職責是攻克遠程導彈的技術難關。
1960年11月5日,中國自製的第一枚導彈「P-2」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3年9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用風暴1號運載火箭發射長空1號衛星失敗。這是中國第一次衛星發射失敗。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FSW-0返回式地球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2年10月12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
1990年4月7日,中國利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成功。
1992年,中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
1996年2月15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3號B火箭發射「國際星7A」失敗。中國第一次發射外國衛星失敗。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發射成功,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以及2003年5月25日,中國前後發射成功了三顆導航試驗衛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1a、1b及1c。該系統所屬的導航定位衛星系統——北斗導航系統已經於2001年底開通運行。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時整「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在酒泉航天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14圈後,返回艙於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著陸。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時整「神舟六號」飛船載著兩位中國宇航員費俊龍和聶海勝發射升空。
2007年10月24日北京時間18時05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秒,神舟七號載著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由翟志剛實現了中國第一次太空漫步。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秒,中國首個太空實驗艙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11年11月1日05時58分10秒,神舟八號無人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神舟九號於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由長征2F遙九火箭送入太空,飛船搭載兩名男航天員景海鵬、劉旺以及一名女航天員劉洋,將於天宮一號進行兩次對接,其中一次為手動對接。
神舟十號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由長征2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遙十)「神箭」發射,搭載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

F. 新中國科技成就大事年表

1、兩彈一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神州五號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神舟七號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神七上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

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4、量子通訊衛星

2016年8月,中國科學家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這有朝一日或許有助於建立一個極其安全的全球通信網路。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被正式命名為「墨子號」。

2016年8月16日,中國造量子衛星發射成功!

2016年8月16日01時40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導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墨子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首批確定立項研製的4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它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不僅將助力於我國廣域量子通信網路的構建,服務於國家信息安全,還將開展對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空間尺度實驗檢驗,加深人類對量子力學自身的理解。

5、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2017年11月5日,中國第三代導航衛星順利升空,它標志著中國正式開始建造「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2018年8月25日7時52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顆北斗導航衛星。

北京時間19日晚22時07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37、38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中國北斗三號全球系統第13、14顆組網衛星。

在這兩顆北斗導航衛星上,還首次裝載了國際搜救組織標准設備,將為全球用戶提供遇險報警及定位服務。

2019年5月17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四十五顆北斗導航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兩彈一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量子通訊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舟五號飛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舟七號

閱讀全文

與內蒙古的科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