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浙江傳媒大學是幾本院校
浙江傳媒大學其實是浙江傳媒學院,是一所二本院校,但是也有的專業是一本專業,藝術類則為一本,其他專業則是二本。
浙江傳媒學院在浙江是第二批次招生,可以說浙江傳媒學院是二本大學;如果不是浙江考生,浙江傳媒學院在考生所在的省份是本科三批招生,也可以說浙江傳媒學院是三本大學。
浙江傳媒學院素有「北有北廣,南有浙廣」之稱,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目前全國培養廣播影視及其他傳媒專門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
(1)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擴展閱讀:
浙江傳媒學院擁有兩個校區,分別位於杭州下沙和桐鄉烏鎮。學校總佔地1305畝,總建築面積56.6萬平方米。
學校設有播音主持藝術學院、電視藝術學院、華策電影學院、電子信息學院、動畫學院、管理學院、國際文化傳播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文化創意學院、文學院、新媒體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音樂學院13個二級學院和大學外語教學部。
目前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00餘人;建有「媒體傳播優化協同創新中心」(省級協同創新中心)「浙江省傳播與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省哲社重點研究基地)」「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等10個省級以上研究機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浙江傳媒大學
❷ 浙江省江山市市情
估計很難買到!現在學校里發的鄉土教材就有這樣的內容的.
❸ 朱孝遠的介紹
朱孝遠,男,1954年2月生。留美歷史學博士。北京大學教授(專業技術二級),歐洲中世紀史專業方向博士生導師,教育部「跨世紀人文社會科學優秀人才」,獲「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第七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希臘文化研究傑出貢獻獎」、「俄勒岡大學榮譽教授」等國際、國家和省部級獎項20餘項,主講的「西方文明史導論」入選教育部國家精品課程;2011年專著《宗教改革與德國近代化道路》入選首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文庫》,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頒發的《榮譽證書》。曾任北京大學希臘研究中心主任、現任北京大學古代中世紀史教研室主任,兼任美國俄勒岡大學榮譽教授、中國世界中世紀史學會副會長、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海豚文庫》總主編等。出版過作品22部,包括獨著11部,合著2部,主持、參與翻譯、總審校2部,總主編、總校審經典世界名著7部。曾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世界歷史》等中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一百多篇,其中多篇被美國權威索引雜志《歷史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收錄。
❹ 川大怎樣
不知你是什麼專業?
❺ 文化建設八大工程是什麼
全面實施文化建設「八大工程」,包括文化引領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設施工程、文化創意工程、文化傳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文化素質工程等。
❻ 名詞解釋 :敦煌學
敦煌學
敦煌學
Dunhuang,studies of
研究、發掘、整理和保護中國敦煌地區文物、文獻的綜合性學科。
研究對象 敦煌位於中國甘肅省西部,歷史上是中、西交通要道,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西文化匯集之地,印度佛教最早由此傳入中國內地。從366年始建莫高窟至1227年西夏滅亡,敦煌一直是佛教徒朝拜的聖地。歷代地方長官都在敦煌修建寺廟、珍藏文物。這些是研究中國中古歷史文化、中亞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珍貴資料。敦煌地區保存、發現的豐富歷史文獻和文物,是敦煌學研究的基礎和對象。
敦煌學一詞由史學家陳寅恪在1930年提出。當時的含義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發現的文獻資料(敦煌遺書)。經過演變發展,敦煌學的研究范圍和內容有所拓展。具體包括5個分支領域:①敦煌石窟考古。主要考訂各個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內容,為石窟藝術和其他分支領域的研究奠定基礎。②敦煌藝術。對敦煌彩塑、壁畫、書法、音樂、舞蹈和建築藝術進行考察研究。③敦煌遺書。主要整理研究藏經洞所藏各類寫本和刻印本書籍。這是敦煌學研究的最大領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學、宗教、文學、藝術、語言、文字等許多方面。④敦煌石窟文物保護。包括敦煌小區域氣候觀測,流沙治理,窟內、外溫、濕度控制,壁畫、塑像病害治理,壁畫色彩褪變化驗與研究等。⑤敦煌學理論。主要包括敦煌學的概念、范圍、特點、規律的研究,敦煌學在人類文化和學術史上的價值,研究敦煌學的現實意義,敦煌學發展史等等。
對於敦煌學研究對象的寬度與廣度,學術界有不同意見。國際上有廣義敦煌學與狹義敦煌學之說,但不論研究范圍的寬泛或狹窄,敦煌學是一門以地名學為基礎,內容廣泛,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這個特點是沒有疑義的。
發展史 敦煌學在中國分史前期、創建期、發展期和繁榮期4個階段。
史前期(18世紀~1909) 敦煌莫高窟的價值早在18世紀就受到汪隆、常均、徐松等清朝地方官吏的肯定。19世紀中後期一些外國探險家和考古學家,如匈牙利洛克齊、俄國尼古拉·普熱瓦爾斯基、英國鮑爾等人先後到過敦煌,參觀莫高窟。洛克齊在歐洲召開的東方學會議上演講,介紹莫高窟的藝術。20世紀初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敦煌遺書流傳於世。甘肅學台葉熾昌認識到遺書的價值,在日記中記述了藏經洞和文獻文物散佚情況。西方漢學家斯坦因、伯希和等到敦煌石窟考察,掠走一批珍貴文物、史籍,在西方作過一些報道。但都不是對敦煌學的研究。
創建期(1909~1937) 羅振玉是敦煌學的奠基人。他於1909年發表《敦煌石室書目及其發現之原始》和《莫高窟石室秘錄》,開始了敦煌學的歷史。20世紀30年代後期是敦煌學創建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是以序 、跋、提要等形式,對敦煌文獻文物進行整理與考訂,後一段主要到英法兩京了解流散國外的敦煌卷子情況,抄錄拍照、編目序跋,把被掠走的經卷「接回來」。在這一時期里,傾注了羅振玉、王國維、蔣伯斧、李翊灼、陳垣等老一輩學者和劉復、向達、王重民、姜亮夫又一輩敦煌學家的心血。敦煌文獻初步理成系統,對唐代俗文學等某些問題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在此基礎上陳寅恪提出了「敦煌學 」的概念。
發展期(1938~1978) 抗日戰爭期間,西北成為國防重地,交通較為便利,大批學者、藝術家前往敦煌考察,對敦煌藝術的研究熱極一時。到70年代末,由於戰爭和政治運動,敦煌學研究雖有起伏,但總趨勢是向前發展。這時期各種大型資料集和敦煌畫集出版,石窟編號和文獻目錄編制趨於完備,研究領域較前期有所拓寬,出版了一批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成果。有張大千臨摹《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3集)、《敦煌壁畫選》(3輯,敦煌文物研究所編)、《敦煌唐代圖案選》(敦煌文物研究所編)等是大型敦煌畫集,對敦煌藝術的宣傳和普及起了很大作用。《敦煌石窟畫像題識》、《敦煌曲校錄》、《瀛涯敦煌韻輯》、《敦煌變文集》、《敦煌遺書總目索引》等是敦煌遺書資料、目錄的匯集。在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有《敦煌》、《敦煌曲初探》、《敦煌藝術敘錄》、《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古籍敘錄》等。60、70年代,敦煌學研究的中心轉移到港台,台灣出版了《敦煌論集》、《榆林窟壁畫研究報告》、《敦煌講經文研究》等著作。香港新亞研究所敦煌學會編刊《敦煌學》。這一時期還成立了專門的管理與學術研究機構敦煌藝術研究所。此外還在國內、國際上多次舉行敦煌藝術、文物展覽。
繁榮期(1978~ ) 70年代以後,敦煌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研究時期。研究隊伍擴大,組建新的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1984)、高等院校設立研究機構的有北京大學的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室、蘭州大學的敦煌學研究室、西北師范大學的敦煌學研究所等。還有季羨林為會長的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以及甘肅、浙江等省級敦煌學會。自1982年起,基本上每年舉行一次全國或國際性的敦煌學學術研討會。研究內容涉及各個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課題,在許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在進一步完善敦煌文物文獻的考訂、整理的同時,努力建構起完整的學科體系。在資料的整理和刊布方面,《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5輯)、《敦煌大藏經》(63冊)、《敦煌寶藏》(140冊)等都是工程浩大的資料匯編,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一批高質量的研究著作出版,如《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中國美術全集·敦煌壁畫》、《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敦煌吐魯番出土經濟文書研究》、《敦煌遺書論文集》、《敦煌文學論集》、《敦煌石窟藝術論集》。另有如《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等多種學術會議的論文集。敦煌研究院主辦的定期刊物《敦煌研究》(1983年創刊)、台灣文化大學主辦的《敦煌學》等刊物刊發了一批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這些論著和論文,對莫高窟藝術、於闐文、回鶻蒙文、社會經濟文書、社邑文書、書儀卷子、中古寺戶、歸義軍歷史、敦煌曲譜舞譜、講唱文學、敦煌曲子詞、敦煌建築科技等專題都有總結性或突破性的研究。
外國敦煌學 藏經洞發現後的10多年裡,英、法、俄、日、德、美的一些漢、藏學家掠奪了一大批文獻、文物和在洞窟內、外的大量照片,使國外敦煌學具備了資料基礎。敦煌學成為國際顯學。國外敦煌學以法國和日本處於領先地位。
法國早期敦煌學家是沙畹( 1865~1918)、伯希和(1878~1945)、馬伯樂(1883~1954) 。其中伯希和於1908年來到敦煌考察石窟,對各窟一一作了詳細筆記,系統抄錄了石窟題識和遊人題記,並在藏經洞度過了3個星期,對藏經作系統登錄,並掠去精品6600多卷和一批文物(藏於巴黎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19年伯希和完成他帶走的敦煌文獻目錄,並編著《敦煌經卷圖錄》和《敦煌石窟圖錄》。法國敦煌學的代表是戴密微,他的研究側重敦煌佛學,旁及變文俗講。1973年法國國立研究中心和高等實驗學院第四系聯合組成的483研究小組是西方唯一的敦煌學專門機構,其宗旨是編寫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伯希和敦煌漢文寫本目錄;指導和推動敦煌寫本的研究。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陸續出版了《敦煌學論文集》。在敦煌文獻資料整理方面,法國出版了《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伯希和寫本目錄》、《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伯希和敦煌寫本叢書》。
日本敦煌學研究與中國幾乎同時起步。1909年《朝日新聞》登出內藤虎次郎《敦煌石室發見物》一文,被視為日本敦煌學第一篇歷史性文獻。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敦煌學界主要是搜集、整理和刊布敦煌資料。50年代中期進入研究階段。1953年成立以石濱純太郎為首的西域研究會,整理研究大谷瑞光新疆探察隊留下的文獻(大谷文書),成果是《西域文化研究》。1957年組織以鈴木俊美為代表的東洋文庫敦煌文獻研究委員會。該會整理出版了《西域出土漢文文獻分類目錄》。日本敦煌學側重文書研究,出版了一批高質量的專著。80年代出版的《講座敦煌》13卷本著作集,是日本敦煌學界研究成果的集體展示。
其他國家的敦煌學研究也有成績。英國斯坦因多次到敦煌掠走約9千卷文獻(藏於大英博物院圖書館 ,少部分藏於印度博物館)。但英國沒有很好利用這些文獻進行研究。蘇聯從50年代開始有組織地研究敦煌文獻,60年代出版《亞洲民族研究所所藏敦煌漢文寫本注記目錄》(2卷),主要敦煌學家是孟什科夫和丘古耶夫斯基。美國敦煌學的代表是梅維恆,他致力於敦煌變文研究,出版了《唐代變文:佛教對產生中國通俗小說和戲劇的貢獻》、《繪畫、戲劇:中國繪畫故事及其印度淵源》等專著。印度尼赫魯大學譚中教授長期從事敦煌文化研究,發表了一批研究成果。
發展趨勢 敦煌學已成為一門國際性的熱門學科。其發展有幾點很明顯:①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並行發展,一方面把敦煌學擺到整個東方文化中來把握,同時對文物、文獻本身作細致的考訂與研究,互為補充、共同發展;②國際性的合作研究;③研究內容的進一步拓展,把敦煌遺書與石窟藝術的研究與整個絲綢之路聯系起來。
❼ 有沒有關於研究地域文化和環藝設計的專著介紹一下!
有關地域文化:
按地域對歷史文化進行考察,在我國古已有之。《尚書·禹貢》、《周禮·職方氏》將全國劃為九州,並對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作了一定的描述,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地域文化研究著作。《詩經》中《國風》按15個諸侯國和地區分別匯編民歌,顯示不同情趣的鄉土格調,開啟了地域文化作品研究整理的先河。自先秦至明清,地域文化的研究整理著作成為我國歷史文獻的重要內容,尤其以大量的、多種多樣的地方史志的形式表現。方誌中的總志,宋以前人文內容比較簡略,宋代以後,各類方誌體例定型並不斷發展,其人文內容大大加強,從《太平寰宇記》到《大清一統志》,從省志到縣志及更小范圍的地方誌,其地域文化的色彩逐漸濃厚。
20世紀前半葉,隨著西方地理學、文化學的傳入和研究風氣的興起,我國地域文化的研究進入了新的時期。一批地域文化史專著相繼問世,如夏光南的《雲南文化史》(1923年)、張立志《山東文化史研究(甲編)》(1939年)、鄭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1946年)、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1949年)等。不同角度的比較研究也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如劉師培《南北學派不同論》(1905年)、梁啟超《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 (1924年)、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關系》 (193l一1933年)、陳序經《南北文化觀》(1933年)、賀昌群《江南文化與兩浙文人》(1937年)、王汝棠《文學與地域考》(1941年)等。一些日本學者也發表了不少中國地域文化方面的文章。作為現代意義的地域文化的集體探討,則是三十年代一批學者提倡對吳越文化的討論,1936年在上海成立了「吳越史地研究會」,由蔡元培任會長,編輯出版了《吳越文化論叢》(1937年)。四十年代抗戰中的四川還興起了巴蜀文化的討論。但沒有形成普遍的風氣。
五十年代以後,主要是從資政、宣傳教育的角度出發,對各地的政治、經濟及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考古成果等進行一些編纂,並出版了一批地方史志書籍。宏觀歷史的探索是關注的焦點,從「文化」角度的研究甚少。
八十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學術繁榮,地域史研究和文化熱潮的興起,地域文化的研究也逐漸展開。1982年底在上海召開的「中國文化史研究學者座談會」,不僅對推動文化研究,也對推動地域文化研究起了巨大作用。七八十年代之際,各省市紛紛成立或重建社會科學院及歷史研究所。歷史所一般都是和地方史志、黨史、政協文史機構一道,主要是收集、整理、研究本地區的歷史資料,有的逐漸把注意力放在本地的地域文化研究上。至今已有不少省市以社科院和高等院校為依託,成立了地域文化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機構。比如: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洛陽師范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鄭州大學「殷商文化研究所」,鄭州師專「中原文化研究所」;山東師大「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山東理工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山東省委黨校「齊魯文化研究所」;黑龍江大學「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太原「華夏文明研究中心」,山西師大「晉學研究中心」,忻州師院「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大學「北朝文化研究中心」;新疆石河子大學與北京大學聯合在石河子建立「西域文化研究院」,塔里木大學有「西域文化研究所」;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黃山有「徽文化研究院」;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湖北長江大學「荊楚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社科院「湖湘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四川師大都設「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江西省社科院「贛文化研究中心」,南昌大學,江西師大都有「贛文化研究所」;福建省量范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廣東華南師大的「嶺南文化研究中心」則是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等等。
地域文化研究的學術團體,則如雨後春筍般在中華大地涌現,最突出的如山西三晉文化研究會,不但省里早已成立,全省所有的市及部分縣,甚至北京大學也都成立了分會,山西還成立了黃河文化研究會;河南省在全國政協的關注下,至今已召開五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並於今年4月成立了全國河洛文化研究會,由全國政協有關領導擔任會長,有的市縣還成立了中原文化研究會、河圖洛書研究會;甘肅省1995年成立天水伏羲文化研究會,在此基礎上,2002年經民政部批准成立中華天水文化研究會;湖北省早在1981年就成立了中國楚文化研究會,1995年在省政協王生鐵主席關心支持下,成立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並在荊州、襄樊等地市成立分會,宜昌成立了三峽文化研究會,孝感成立了孝文化研究會;安徽不但省里有徽學學會、皖文化研究會,海南省的皖籍人士還在海口成立徽文化研究會。其他如吉林長白山文化研究會,遼寧紅山文化研究會、張三豐歷史文化研究會,江蘇傳統文化研究會、吳文化研究會,江西贛文化研究會,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會、納西東巴文化研究會,貴州黔北歷史文化研究會,雲南傳統文化研究會、客家文化研究會,福建漳州閩南文化研究會,澳門於1993年即成立了澳門文化研究會。
這些學術團體都開展了系列研討活動,有的還編輯出版了自己的刊物。
各地黨政部門非常重視地域文化研究。浙江省委、省政府2005年9月發文,要求全省認真實施《浙江省文明素質工程》等八項工程,其中《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提出,要「從學術方面對當代浙江和浙江歷史文化進行有計劃、有步驟、全面系統的解讀和研究,研究成果將構成一定的氣勢和規模。成果表現形式主要為叢書大系。」叢書擬分為當代浙江發展研究、歷史文化專題研究、名人研究、文獻整理四個大系。「通過工程的實施,出精品、出人才、出影響力。」帶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學術大師和學科骨幹,培育一批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優勢學科,打響「當代浙江學術」品牌。為整合資源、協調關系,成立由省領導、浙江大學、省直有關單位、各市領導參加的「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指導委員會」,及總的和四個大系的學術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提出「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制定了總課題和9個子課題的研究方案,成立了以自治區領導為主的工程領導小組,工程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並已推出了一批階段性研究成果。還有不少省市地域文化研究的力度也很大。在去年召開的全國政協十屆三次全會上,致公黨中央正式提出了「將區域文化研究列入國家長期社科發展規劃」的建議。
近20年來出版了一大批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從內容和形式上看,大體可分為四類:一是全國性的地域文化叢書,如《中國地域文化叢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年,12種),《中國地域文化大系》 (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出6種),《中華地域文化研究叢書》(學林出版社,1999年,5種)等;二是某一地域文化叢書,如《浙江文化史話叢二|i》(寧波出版社,2000年,4種),《楚文化知識叢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種),《荊楚文化研究叢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8種),《徽州文化全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20卷),《巴蜀文化研究叢書》(巴蜀書社,2003年,6種)等。《嶺南文庫》則是廣東省的一套系統研究嶺南地區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社會、宗教、民俗、人物等領域的大型學術叢書,自1991年啟動,計劃書目350種,已出版70多種;同時還出版一套普及版的《嶺南文化知識書系》,計劃書目300種,已出50多種。由國台辦立項,廈門市政府主持,廈門大學和台灣學者聯合編纂的《閩南文化研究叢書》(共14冊)和《閩南文化網路全書》(共14卷)也已啟動。三是未列入叢書的地域文化研究專著,包括綜合研究、專題研究、比較研究的著作,現已出版數百種。四是跨地區的山水文化研究著作,如長江文化、黃河文化、長白山文化、海洋文化等,有張正明主編《長江文化論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李學勤、徐吉軍主編《長江文化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萬繩南主編《中國長江流域開發史》(黃山書社,1999年),《黃河文化叢書》(共10卷,沿黃省區數家出版社協作項目,2001年5月起陸續出版),李學勤的《黃河文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等。
有關環藝設計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推移,現代室內設計具有以下所列的發展趨勢:
1、從總體上看,室內環境設計學科的相對獨立性日益增強;同時,與多學科、邊緣學科的聯系和結合趨勢也日益明顯。現代室內設計除了仍以建築設計作為學科發展的基礎外,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的一些觀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在室內設計中顯示其作用。
2、室內設計的發展,適應於當今社會發展的特點,趨向於多層次、多風格。即室內設計由於使用對象的不同、建築功能和投資標準的差異,明顯地呈現出多層次、多風格的發展趨勢。但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不同層次,不同風格的現代室內設計都將更為重視人們在室內空間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環境的文化內涵。
3、專業設計進一步深化和規范化的同時,業主及大眾參與的勢頭也將有所加強。這是由於室內空間環境的創造總是離不開生活、生產活動於其間的使用者的切身需求、貼近生活,能使使用功能更具實效,更為完善。
4、設計、施工、材料、設施、設備之間的協調和配套關系加強,上述各部分自身的規范化進程進一步完善。
5、由於室內環境具有周期更新的特點,且其更新周期相應較短,因此在設計、施工技術與工藝方面優先考慮乾式作業、塊件安裝、預留措施等的要求日益突出。
6、從可持續發展的宏觀要求出發,室內設計將更為重視防止環境污染的「綠色裝飾材料」的運用,考慮節能與節省室內空間,創造有利於身心健康的室內環境。
❽ 麻天祥的學術成果
一、專著:
《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54萬字,台灣文津出版社,1992年,繁體版;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簡體版。被評為《中國學術年鑒》2005年優秀著作、首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圖書(新聞出版總署),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
《佛學與人生》,27.1萬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湯用彤評傳》,27.8萬字,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反觀人生的玄覽之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8萬字。
《歐陽竟無》,12萬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年。
《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51萬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修訂版,54.3萬字,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佛門舊蹤》,17萬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中國近代學術史》,62.8萬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20世紀中國佛學問題》,33萬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修訂版,34.7萬字。
《陝西通史》(思想卷·宋元部分),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中國佛教網路全書·歷史卷·近代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
《境外談佛》,21萬字,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年3月。
《中國宗教哲學史》,31.2萬字,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7月、8月。
《梁啟超說佛》,25.6萬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中國禪宗思想史略》,29.4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三寶齋學術著作四種》「名家學術」,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禪宗文化大學講稿》(文理通識大課堂),19.6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如是我聞——麻天祥佛學與宗教哲學研究》,35萬字,中華書局,2010年1月。
《指月——麻天祥隨筆初集》,20萬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實際時間2010年2月)。
《攬月——麻天祥隨筆二集》,19.4萬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實際時間2010年2月)。
二、主編
《民國學案》,六卷,350萬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光山凈居寺與天台宗研究》,香港天馬有限公司,2001年7月。
《黃梅四祖寺與中國禪宗》,30萬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佛學百年》,81.4萬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20世紀佛學經典文庫》,2008年出版6種:《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印度哲學史略》、《胡適卷》、《歐陽竟無卷》、《楊仁山卷》。
《國學常識》,56萬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9月。
三、論文:
《紅樓夢兼包並容的文化思想》,《紅樓夢學刊》1988年2期。
《五台山佛教東傳及傳播者慈藏》,《五台山研究》1989年1期。
《梁啟超人生哲學初探》,《鄭州大學學報》1989年3期。
《譚嗣同經世佛學的邏輯結構》,《中州學刊》1989年4期。
《楊仁山諸宗同歸三教一體的凈土思想》,《河南教育學院學報》1989年2期。
《楊度學佛的思想考察及其新佛教論的特徵》,《天津社會科學》1990年5期。
《梁啟超佛學思想概述》,《學術研究》1990年5期。
《龔自珍佛教文化研究特徵》,《晉陽學刊》1991年2期。
《熊十力的本心本體論》,《西北大學學報》1991年3期。
《清末民初佛教文化勃興的原因》,《哲學與文化》(台灣)1991年10期。
《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向度》,《天津社會科學》1991年3期。
《讀書札記五則》,《西北大學學報》1991年2期
《龔自珍學佛的思想基礎與社會基礎》,《鄭州大學學報》1991年4期。
《近代佛教哲學研究》,《河北學刊》1992年1期
《丘處機二入關中及全真道的發展》,《人文雜志》1992年4期。
《湯用彤比較宗教學研究》,《西北大學學報》1992年2期。
《章太炎的法相唯識哲學》,《哲學與文化》(台灣)1992年6期。
《儒家文化的變異與轉向》,《孔子研究》1992年4期。
《湯用彤文化觀念的形成及對其學術思想的導引》,《哲學雜志》1993年1期。
《吳宓的新人文主義》,《鄭州大學學報》1993年2 期。
《中體西用與傳統文化的近代轉化》,《天津社會科學》1993年3期。
《梁啟超的佛教史研究》,《學術研究》1993年2 期。
《近代經學的思想特徵》,《傳統文化與近代化》1993年4期。
《任是無情也動人——紅樓夢人生哲學》,《海南大學學報》1993年4 期。
《胡適、鈴木大拙、印順禪宗史研究中之具體問題之比較》,《佛學研究》1994年3期。
《中西文化論爭的文化哲學》,《湖南師大學報》1994年6期。
《近代經學的形式和內容》,《孔子研究》1994年4 期。
《湯用彤學術思想概說》,《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1期。
《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學術研究》1995年1期。
《湯用彤先生的漢唐佛教史研究》,《中西哲學與文化》第二輯,1995年。
《挑戰與回應的百年學術》,《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3期
《佛教與二十一世紀》,《佛學研究》1995年2期。
《清代學者對鬼穀子研究的貢獻》,《文獻》1996年3期。
《理學與禪學》,《湖南師大學報》1996年3期。
《永明延壽與宋代禪宗的綜合》,《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4期。
《傳統學術的遞嬗與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益陽師專學報》1997年3期;《高等文科學報文摘》,1997年6月。
《胡適、鈴木大拙、印順禪宗研究方法之比較》,《求索》1997年6期。
《禪考及禪的現代詮釋》,《禪考》文史第四十五,1998年9月。
《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乞食效貧兒——中國現代化困境中的非文化因素》,《中國改革報》1998年7月1日。
《雲門改屬的道統之爭》,《禪學研究》第三集,1998年11月
《變徽協奏曲——近代學術統論》,《浙江學刊》2000年第3期;《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近代史》2000年第6期。
《歐陽法相唯識宗詮》, 《中國佛學》第二卷第一期,1999年。
《太虛科學唯識宗說》,《中國佛學》第三卷第一期,2000年。
《光山凈居寺考》,《光明日報》2000年10月13日;《五台山研究》2000年第2期
《宗教道德與醫學倫理》,載《世紀之交的宗教與宗教學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7頁。
《中西文化的互補與趨同》,中央黨校《學習時報》2000年8月14日;《新華文摘》2000年11月。
《佛教與二十一世紀》,載《佛教與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第557頁。
《創變中的民國學術》,《浙江學刊》2001年第2期。
《禪空與上帝——關於基督教與禪宗的對話》,《文化中國》(加拿大)27、28期,2001年3月。
《闡釋與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中央黨校《學習時報》2001年4月2日。
《中國佛學非本體的本體詮釋》,《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
《孔門大乘陽明禪》,《禪學研究》第四集,2002。
《宗教與宗教學新論》,《雲夢學刊》2003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宗教》2003年第3期。
《印順禪宗思想解讀》,《曹溪禪研究》第三輯,第34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禪與基督教本體論的對話——道、言與空、心》,《人文雜志》2004年第1期;《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中英文〈聖經〉翻譯中本體論和人性論的文化差異》,《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
《中國近代佛教的再思考》,《雲夢學刊》2004年第5期,第26-29頁。
《尢智表的佛學科學分析》,《武漢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佛教的科學分析及佛學、科學的比較研究》,《普門學報》總27期,2005年5月。
《向來枉費推移力,今朝水中自在行——宋詩中禪的理趣》,《鄭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哲學與醫學的交融性思維》,《科學時報》2005年7月4日B4版。
《天人合一、心統萬物的儒教哲學》,《雲夢學刊》2005年第6期。
《拓進中的回望:美學本體論的發展歷程與終極形式》,《吉首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5年第11期;《中國學術年鑒》2005年優秀論文。
《宋代新儒教哲學述論》,《湖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Scientific analysis of Buddhism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ddhism and science」, P.594-629,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1,No.4, October 2006.
《印順佛學思想解讀》,《閩南佛學》第4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0月。
《概論宋代混融三教的文字禪》,《武漢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宗教哲學方法論的理論探索》,《中國宗教》06年10期。
《宋代士大夫禪學》,《禪學研究》第6輯,2006年10月。
《星雲對臨濟禪的詮釋》,《普門學報》總40期,2007年7月;《禪與人間佛教》,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台灣),2007年4月。
《宗教制度化及宗教哲學的二律悖反》,《哲學門》第14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雍正與清初禪學之興衰》,人大復印資料《明清史》2008年第2期。
《中國宗教哲學思維模式的理論探索》,《中國宗教》2007年第10期。
《中國近代化與民族佛教之發顯》,《佛教學報》(韓)第47輯,2007年2月,中、韓文。
《船山先生的佛學現量觀》,《當代中國宗教研究精選叢書(佛教卷)》,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原載《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2期。
《中國近代文化的哲學解讀》,《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科學與理性的佛學百年》,《佛學百年》,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舍利的歷史與象徵》,《佛學研究》總17期,2008年。
《宗教的象徵與無限》,《中國宗教》2009年第9期。
《慧皎與早期佛教哲學的綜合》,《禪學研究》第八輯,2010年。
《雪峰義存對心性哲學的解讀》,選自《雪峰義存與中國禪宗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2月。
《法顯對佛教中國化的貢獻》,選自《東晉求法高僧法顯和〈佛國記〉》,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4月。
《慧遠法性無性的體極論及果報哲學》,《普門學報》(台)57期,2010年5月。
《禪的現代詮釋》(演講),《在少林寺聽講座》上,465-488頁,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僧肇與玄學化的中國佛學》,《首屆長安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卷,325-338頁,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學術商品化批判》,《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月11日。
❾ 青島大學本科自主招生,2019青島大學自主招生簡章
自主招生簡章
一、招生計劃及專業
2019年自主招生計劃不超過我校招生規模的5%,符合報名條件的考生只能從下列招生專業中選擇一個報考,各專業招生計劃視生源報考情況而定。
尼山計劃、哲學類5人、中國語言文學類10人、新聞傳播學類10、歷史學類10人、考古學5人、英語10人、文理兼招
泰山計劃、數學類20人、物理學類20人、化學類20人、理工類
卓越計劃、機械類20人、材料類20人、自動化類20人、軟體工程20人
藍色矽谷計劃、法學類20人、政治學類20人、文理兼招
生物科學類20人、電子信息類20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20人、環境科學與工程類20人、理工類
註:根據生源情況,總計劃和各專業計劃可適當調整。
二、報名條件
學科特長突出、具備創新潛質,符合2018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報名條件的優秀高中畢業生。具體條件如下:
人文社科特長類:對人文社科專業有濃厚的興趣,具有與所報專業相關的突出特長,高中階段在有廣泛影響力的全國性人文社科競賽中獲得總決賽二等獎及以上獎項。
對英語專業有濃厚的興趣和扎實的基礎,高中階段在有廣泛影響力的全國性英語競賽中獲得總決賽一等獎及以上獎項。
三、報名程序
1.網上報名:考生須登錄特殊類型招生報名平台(http://gaokao.chsi.com.cn/zzbm/ );報名時間:2018年3月26日至4月10日。
2. 學生須在報名截止前將報名申請材料電子掃描件上傳至報名系統,材料包括:
(1) 自主招生報名申請表(網上報名成功後通過系統列印並由本人親筆簽名、中學審核蓋章);
(2) 高中階段各類課程修習情況及成績、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檔案等寫實性材料;
(3)證明申請者學科特長或創新潛質的各種證書、作品或學術論文(含封面、目錄及全部成果頁等)。
上傳至報名系統的申請材料要求真實、詳盡、准確、清晰,除證書原件外所有材料均須中學蓋章。除正式出版的個人專著外,我校不接收其他紙質材料。
個人專著原件(註明學生姓名及報名號)請於2018年4月10日前(以收件日郵戳為准)寄(送)達我校本科招生辦公室。所有報名材料恕不退還。未按要求完成報名、報名申請材料不合要求者,報名無效。
四、選拔程序
1.資格審查:我校將組織專家對考生報名材料進行審核,依據學生的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等表現,擇優確定合格考生名單;並對考生提交的論文進行原創性審核。初審合格考生名單將通過山東大學本科招生在線和教育部陽光高考平台予以公布。公示無異議者方可參加我校自主招生考核。
2.考核時間:6月10日。
3.考核方式及內容:各專業考核均通過筆試加面試形式,筆試、面試均考察與報考專業相關的內容,分值均為100分。
4.資格確定:學校本著擇優錄取、寧缺勿濫的原則,由本科招生工作領導小組根據考生的測試綜合成績按不超過招生計劃1:2的比例確定各專業資格考生名單(綜合成績=筆試*50%+面試*50%);各專業獲得資格的考生中成績特別優秀者(10%左右)給予A級資格,其他給予B級資格。
高中階段在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省賽區一等獎及以上獎勵的學生免筆試,直接參加我校組織的面試,面試優秀者可直接獲得A級資格。
5.結果公示:獲得山東大學自主招生資格考生名單將在山東大學本科招生網站和教育部陽光高考平台公示,並報考生所在省(直轄市、自治區)招生主管部門公示備案。
五、錄取政策及辦法
1. 獲得A級資格的考生
(1)對於繼續實施普通本科分批次錄取的省份的考生,高考成績達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錄取控制分數線及以上,我校予以錄取;
(2)對於合並本科錄取批次省份的考生,高考成績達到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劃定的自主招生參考錄取控制分數線及以上,我校予以錄取;
(3)對於實行高考綜合改革的上海市、浙江省考生,高考成績達到上海市、浙江省確定的相關最低錄取控制參考分數線及以上,且考生選考科目滿足填報專業的科目要求、綜合素質評價合格,我校予以錄取。
2. 獲得B級資格的考生
(1)對於繼續實施普通本科分批次錄取的省份的考生,高考成績達到我校在考生所在省份第一批次最終模擬投檔線下20分以內(不低於本科一批錄取控制分數線),我校予以錄取;
(2)對於合並本科錄取批次的省份的考生,高考成績達到我校在考生所在省份本科批次最終模擬投檔線下20分以內(不低於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劃定的自主招生參考錄取控制分數線),我校予以錄取;
(3)對於實行高考綜合改革的上海市考生高考成績達到上海市確定的相關最低錄取控制參考分數線20以上、浙江省考生高考成績達到浙江省確定的相關最低錄取控制參考分數線40以上,且考生選考科目滿足填報專業的科目要求、綜合素質評價合格,我校予以錄取。
備註:模擬投檔線由生源地省級招生考試機構按照本科一批招生所有高校在該省(區、市)最終確定的投檔比例測算生成。
對於高考總分不是750分的省份考生,降分幅度按照考生所在省份的考試總分與750分之比進行折算,並按照四捨五入的規則確定實際降分幅度。江蘇考生選考科目等級不低於2B。
專業分配原則:符合錄取條件的考生,將錄取至其自主招生報考專業學習。
六、其它
1. 我校自主招生工作將嚴格執行教育部有關政策規定,加強各環節的規范管理,加強信息公開,確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對於在自主招生過程中提供虛假信息、材料等違規考生,均認定為在國家教育考試中作弊,取消其自主招生資格,並通報有關省級招生考試機構或教育行政部門做進一步處理。
2.對於在德、智、體、美等方面表現突出或取得顯著成績者,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3.我校未委託任何個人或中介機構組織開展特殊類型考試招生有關工作,不舉辦任何形式的輔導班。若發現以我校名義進行非法咨詢、輔導、招生等活動的中介或個人,我校保留依法追究其責任的權利。
4.本簡章如有與教育部2018年招生政策不一致之處,以教育部有關政策為准。
❿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的學術研究
截止2015年12月,建有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重點建設項目1個,省財政重點資助實驗室43個;兩個研究機構:水利與海洋工程研究所(校級)、浙江省水文化研究教育中心(省級) 。
2015年11月,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成立水利結構與水資源配置等10個校級研究所。 浙江省水文化研究教育中心(水文化與水資源經濟研究所): 浙江省水文化研究教育中心成立於2011年5月20日。
2015年,水文化研究所與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接財政部、廣電總局、水利部重大水文化工程項目(26集「中華治水故事」 動漫片)。
研究團隊完成了《詩韻浙江山水》、《浙江源頭山水文化》、《特色水教育題庫》等的編寫工作;完成的課題有浙江水利廳《浙江水文化研究與實踐》、《浙江省水文化「十二五」規劃》、《浙江古堰壩文化研究》等; 共同合作出版了水文化書籍:《浙江河道記及圖說》、 《浙江通志·海塘卷》、《浙江通志·運河卷》、 《中華水文化文集》、《錢塘江潮詩詞集》等。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重點建設項目(1個):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省財政重點資助實驗室(43個,名單不全):水利工程基礎實驗室、電力工程實驗室、給排水實驗室、3S技術實驗室、先進製造技術實驗室等 、供應電技術實驗室、風力發電實驗室
校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5個):浙江水文化協同創新中心、浙江省五水共治協同創新中心、水環境立體感測網路協同創新中心、浙江省節水灌溉產品協同創新中心、浙江省水資源安全與高效利用協同創新中心
校級研究所(10個):水工結構與水資源配置研究所、土木工程施工研究所、市政工程研究所、機械工程研究所、農村水電及新能源應用技術研究所、管理科學研究所、計算機應用研究所、應用翻譯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健康促進研究所 截至2015年12月,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合作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48項。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2項, 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獎、浙江省水利科技創新獎、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獎項共17項,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 省部級項目70項, 完成科研與科技服務總經費超過2億元。
近五年,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和科技服務項目100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項目、國家863課題、國家科技計劃支撐項目等課題的子項共5項。
公開發表高層次論文共計873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論文412篇,外文期刊30篇,四大檢索論文431篇。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872篇,其中核心期刊326篇。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三等獎2項,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獎三等獎4項,浙江省水利科技創新獎二等獎3項,獲得各種論文獎勵10篇。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2項。
承擔CDIO相關課題58項,其中省廳級23項;發表CDIO教學改革論文35篇。 館藏資源 截至2015年底,圖書館紙質藏書共計79萬余冊,紙質期刊1100餘種,電子圖書45.7萬冊,電子期刊18500種,資料庫數十種。校圖書館已成為浙江省具有鮮明水利和數字化特色,水利水電文獻資源收藏最為豐富的圖書館之一, 建有「浙江水利文獻中心」和「水利特藏文獻庫」。
截至2014年3月,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圖書館建有資料庫27個,其中中文資料庫有中國知網期刊資料庫、中國優秀博碩論文資料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資料庫、萬方數據資源中的期刊論文資源全文子系統、學位論文子系統的部分、國研網、起點考試系統、冰果英語、超星學術視頻、讀秀知識庫、中國經濟信息網、中國資訊行和愛迪科森網上報告廳資源、方正Apabi數字圖書、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萬方標准文獻資料庫、龍源人文期刊資料庫、全球產品樣本資料庫、墨香華文數字報紙、正保多媒體資料庫、環球英語就業培訓庫、軟體通視頻學習庫、超星數字圖書館和數生之家數字圖書館,外文資料庫有外文數字圖書館、Springerlink外文全文期刊庫、EBSCO全文資料庫。 學術期刊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於1987年創刊,是公開發行的科技類學術期刊。《學報》自創刊以來,先後獲中國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中國學術期刊水利工程類核心期刊,先後入編《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及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等資料庫。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主要刊登水利、建築與土木工程、電力工程、機電工程、汽車工程、管理工程、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及基礎學科等領域內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綜述、工程實例等,也適當刊登具有創見的教學研究論文。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的特色欄目有《水利水電工程》欄目、《河口與海岸工程》欄目、《機械與電氣工程》欄目、《水利史志及水文化》欄目、《教學與研究》欄目等。
2014年12月,《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被列入中國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名單。
《應用技術教育》:2015年1月,獲浙江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研究批復同意創辦。
《應用技術教育》以研究應用技術教育和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為己任,大力推進應用技術教育理論研究,聚焦黨和國家有關高等教育和應用技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動態,追蹤理論界關於應用技術及關注熱點,介紹推廣國內外最新的實踐成果和優秀經驗,努力為應用技術本科院校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