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除敵證書

除敵證書

發布時間:2021-05-11 11:42:33

Ⅰ 關於一些世人忘記南京大屠殺的作文

這是一個中國人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這是一座千古奇恥的紀念碑;這是一個「國窮民窮被狗欺」的有力見證,這是30,0000中國人生命的終點。在70年前的南京,短短的六個星期內,它經歷了一場慘無人道的大屠殺。這便是後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華裔美籍作家張純如深入探究此事,寫出了讓世人震驚的《南京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戰被遺忘的大屠殺》(中文譯本為《南京大屠殺》)。這本書揭露了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全面嚴謹地論述並分析,是一本極有史料價值的著作,對提醒世人勿忘這次亘古未聞的空前慘劇,起到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警世作用。 日本人對南京的洗劫,是一個可怕的事件。集體屠殺士兵、殺繆並強暴數十萬平民,獸行的發生違背了所有的全部戰爭法則與慣例。如果就其殘忍程度與暴虐規模來說,也是世界歷史上此類事件中排最前面的。 南京大屠殺一直保持一個模糊時間的狀態,不同於在日本出現的原子彈爆炸,或是在歐洲上演的猶太人的大屠殺。南京屠城的恐怖景象,事實上很少被亞洲之外的人們所知曉。正因為如此,許多日本的政治家、大學教師以及工業界的領袖們,他們不顧大量事實的存在,死死地一口咬定,南京大屠殺不曾發生過。他們不想讓西方國家知道他們丑惡的罪行,於是,他們開始了對歷史別有用心的歪曲。他們數十年來系統地從他們的教科書中,肅清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參考書目,搬走了展覽館里有關南京大屠殺的照片,銷毀原始的資源資料,而且從大眾文化中去除任何有關此次大屠殺的痕跡。 任何想使記錄不會摻水的嘗試,必須遮住陽光,於是就見不到作為一個民族,在面對整個這一時期他們行為紀錄的時候,日本人在想盡辦法安排、培育和維護他們的集體「健忘症」。他們還在精心培育的神話中,把國家的角色偽裝起來,聲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是受害者,而不是戰火煽起人。在廣島和長崎爆炸的原子彈,造成日本人民的大恐怖,幫助這種神話調換真相。
但是,想想看,我們難道就沒有錯嗎?
在一次被俘虜的過程中,我們有一支很強的武力——超過兩個日本團,為什麼一點也不曾嘗試抵抗,就輕而易舉地變成了俘虜?這么多部隊的長官,他們都跑哪裡去了。兩個日本的軍團,在我們7000名俘虜已經被解除了武裝的情況下,如果我們決定奮起反抗,他們的部隊就會消滅的!為什麼我們不發起反抗?為什麼我們要選擇投降?為什麼我們要選擇逃避!
如今日本人不但沒有承認自己當年的錯誤,而且教育他們的後代這是他們的光榮。這天大的恥辱啊!中國要扭轉乾坤這個重擔就落在我們身上。我們要記住中國人的恥辱,發憤圖強,挽回祖國的尊嚴。

Ⅱ 南京大屠殺(高分懸賞)

這是一部特殊的,深受世人關注的日記.
這部日記的作者東史郎,一九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出生於日本京都府竹野郡丹後叮.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歲的東史郎應召入伍,系日軍第十六師團步兵第二十聯隊上等兵,曾參加攻佔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漢,襄東等戰役,一九三九年九月因病回國.一九四四年三月,他再次應召參加侵華戰爭.一九四五年八月,他在上海向中國軍隊投降.一九四六年一月回日本.東史郎有記日記的習慣,他把侵華戰爭期間的所見所聞詳細地記錄下來,共有五卷三十七萬字.
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日記中,他記述了西本(橋本光治)在南京最高法院門前,將一個中國人裝入郵袋,澆上汽油點火燃燒,最後繫上手榴彈,投入池塘將其炸死的暴行:二十一日奉命警戒城內,我們又離開了馬群鎮.
中山路上的最高法院,相當於日本的司法省,是一座灰色大建築,法院前有一輛破爛不堪的私人轎車翻倒在地.路對面有一個池塘.不知從哪兒拉來一個支那人,戰友們像小孩玩抓來的小狗一樣戲弄著他.這時,西本提出了一個殘忍的提議,就是把這個支那人裝入袋中,澆上那輛汽車中的汽油,然後點火.於是,大聲哭喊著的支那人被裝進了郵袋,袋口被扎緊,那個支那人在袋中拚命地掙扎著,哭喊著.西本像玩足球一樣把袋子踢來踢去,像給蔬菜施肥一樣向袋子撒尿.西本從破轎車中取出汽油,澆到袋子上,在袋子上系一根長繩子,在地上來回地拖著.稍有一點良心的人皺著眉頭盯著這個殘忍的游戲,一點良心都沒有的人則大聲鼓勵,覺得饒有興趣.西本點著了火.汽油剛一點燃,就從袋中沖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慘叫聲.袋子以渾身氣力跳躍著,滾動著.有些戰友面對如此殘暴的玩法還覺得很有趣,袋子像火球一樣滿地滾,發出一
陣陣地獄中的慘叫.西本拉著口袋上的繩子說:"喂,嫌熱我就給你涼快涼快吧!"說著,在袋子上系了兩顆手榴彈,隨後將袋子扔進了池塘.火漸漸地滅掉了,袋子向下沉著,水的波紋也慢慢地平靜下來.突然,"澎!"手榴彈爆炸了,掀起了水花.
過了一會兒,水平靜下來,游戲就這樣結束了.像這樣的事情在戰場上算不上什麼罪惡,只是西本的殘忍讓我們驚詫.一會兒,這伙人便將上面的慘事統統忘記,如同沒事人一樣又哼起小曲走路了.戰後,東史郎回到日本,先後經營電影院,機床製造業等,生活富裕.一九八七年,東史郎出於對參加侵略戰爭的反省和向中國人民謝罪的願望,在日本京都的和平展覽會上,公布了他的戰時日記,其中包括記錄當年南京大屠殺情景的材料.他說:"對於一個退伍軍人來說,戰場上的事是不能磨滅的,因為我常常看到那本日記,當時的情況就常常在我的腦海中出現.半個世紀前的事情大家都忘記了,但我因為有這些日記,所以才能記得這些事."同年十二月,東史郎以《我的南京步兵隊》為題,將日記節選後交青木書店公開出版,在日本國內外產生較大反響,同時也遭到日本右翼勢力的嫉恨.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至一九九八年三月,東史郎先後四次來南京,誠摯地"向南京人民謝罪".他的家裡因此接到不少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嚇電話,罵他是"叛徒","賣國賊","舊軍人的恥辱","褻讀了英靈","罪該萬死"等,但東史郎及其家屬不懼威脅.東史郎說:"我們日本人對蒙受原子彈的危害大聲呼號,而對加害在中國人民身上的痛苦卻沉默不語.……作為戰爭的經歷者,講出加害的真相以其作為反省的基礎,這是參戰者的義務."在侵華戰爭期間,受軍國主義思想的毒害,東史郎無疑是中國人民的加害者,雙手也曾沾上了我同胞的鮮血.但中國有句古話:"知恥者,近乎勇."東史郎能在半個世紀後,不怕圍攻,謾罵和威脅,勇於站出來對侵略戰爭反省,向中國人民謝罪,並無情地揭露日軍當年的殘暴行徑,這需要相當的覺悟和勇氣,是一個值得稱道的正義行動.
東史郎在他的日記中,曾提到他的原分隊長橋本光治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殘暴行徑.在日記出版後長達六年的時間里,橋本沒有提出異議.一九九三年四月,在一些原日軍將校的精心策劃下,橋本以日記記述"不實","毀損名譽"為由,狀告東史郎,青木書店和該書編輯下里正樹,訴訟至東京地方法院,要求登報公開道歉並支付損害賠償金兩百萬日元.日本右翼勢力企圖以為橋本恢復名譽為突破口,全盤否定南京大屠殺史實.東京地方法院經過三年的審理,迎合右翼勢力的意圖,鼓吹南京大屠殺"未定"論,並於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作出判決,認定《東史郎日記》中的有關"水塘","郵袋","手榴彈"等記述為"虛構",判處揭露南京大屠殺暴行的東史郎等"被告"敗訴,各向橋本賠償五十萬日元.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六日,《東史郎日記》案在日本東京地方法院一審敗訴後,日本友人專程來寧,主要就一審涉及的"一九三七年時的郵袋能否裝下一個人","最高法院門前的馬路對面當年是否有水塘"和"手榴彈綁在裝有中國人的郵袋上扔進水塘,爆炸後是否對岸上加害者構成危害"三個問題調查取證,得到社會各
界的極大支持,人們紛紛舉證,為上述三個問題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將這些證詞證物,一一轉交東史郎案律師團,成為《東史郎日記》案的佐證.
位於南京市中山北路101號的原最高法院舊址(現江蘇省商業廳),就是《東史郎日記》記述的當年的慘案發生地.從一九九六年八月至今,南京市民共提供三十三種四十二件當年地圖以及歷史上的兩張航拍照片,均證明原最高法院門前的馬路對面確有水塘.
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五日,江蘇省和南京市郵袋調撥局出具的關於郵袋尺寸,質地和字樣的證明書,證明當時的郵袋確能裝下一個人.南京理工大學徐雲庚教授,是我國手榴彈研製專家.一九三九年,他曾在漢口兵工廠改制了攻防兩用木柄小型手榴彈.他證明,在此之前,中國軍隊使用的手榴彈均為老式木柄手榴彈.其引爆時間為五秒~七秒,殺傷半徑為五米~七米,並提供了當年手榴彈的構造圖和技術資料.一九九八年三月六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委託南京工程爆破設計研究所,在江寧縣上峰地區進行了手榴彈爆炸試驗.
主持這次手榴彈試驗的爆破專家吳騰芳教授說:"試驗的結果,完全與《東史郎日記》中的有關記述相吻合,對加害者不會構成威脅."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日,南京工程爆破設計研究所再次為《東史郎日記》案進行手榴彈水下定點爆炸試驗,試驗結果驗證了《東史郎日記》記載的真實性.南京市公證處公證員劉慶寧,李巧寶對手榴彈爆炸試驗做現場公證,並出具《公證書》.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午,日本東京高等法院對《東史郎日記》案作出東史郎再次敗訴的判決.橋本光治的律師高池勝彥及支持者旋即舉行記者招待會,並在會場上打出"南京虐殺捏造裁判勝訴"的大字標語,反動氣焰十分囂張.消息傳出,全世界正義人士深表震驚.人們對東京高等法院不顧史實,顛倒黑白的不當判決表示驚訝,遺憾和強烈的憤慨.國內外新聞媒體及和平友好人士以各種方式聲援東史郎的正義行動,紛紛譴責東京高等法院的無恥行徑.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朱邦造,於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接受中央電視台記者采訪,次日又在記者招待會上就《東史郎日記》案敗訴發表評論:中方注意到日本法院對《東史郎日記》案作出的判決,對這一不顧歷史事實的判決結果感到驚訝和遺憾!
日本軍國主義過去發動的那場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慘絕人道的"南京大屠殺"是日軍侵華戰爭期間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這一歷史事實,鐵證如山,任何企圖否認這一史實的行徑都是徒勞的,必將遭到包括日本人民在內的所有主持正義的人們的強烈譴責.我們要求日本方面以實際行動正視歷史,尊重史實,以史為鑒,防止歷史悲劇重演.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朱邦造再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注意到日本外務省發言人關於侵華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這一表態.但必須指出的是,東史郎訴訟案並不是普通的民事訴訟,其實質是極少數日本右翼勢力企圖借司法程序達到否認南京大屠殺的目的.日本東京高等法院無視歷史事實作出錯誤判決,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中方再次對此表示遺憾和義憤,歷史事實是不容抹殺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犯下的罪行更是抹殺不掉的.我們要求日本方面以實際行動正視和反省歷史,以史為鑒,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為了把歷史的真實告訴世人,一九九八年三月東史郎第四次來南京時,將他的戰時日記,勛章和軍旗捐贈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並授權紀念館聯系出版《東史郎日記》中文版.紀念館遂授權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東史郎日記》中文版.
江蘇教育出版社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決定出版《東史郎日記》中文版,主要鑒於以下幾點考慮.一,是向世人全面系統地展示南京大屠殺史料的需要.近年來,雖然國內公開出版了一批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史料書籍,比如,從受害證人角度出版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言集》,《南京大屠殺照片集》,《南京大屠殺檔案集》等;從第三國證人角度出版的《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拉貝日記》,《外籍人士證言集》等,但專門從加害者角度出版的史料書籍,除散見於一些書籍中的原日軍官兵的陣中日記外,目前還沒有一本較為完整的中文版史料書籍,《東史郎日記》正好彌補了這一缺憾.二,是向廣大讀者奉獻一本完整的《東史郎日記》的需要.鑒於日文版《東史郎日記》是個節選本,字數約為二十萬字,而中文版《東史郎日記》則是採取直譯全文的方式,試圖為廣大讀者提供一本最為完整的《東史郎日記》,使人們除了解南京大屠殺真相外,還能夠了解侵華日軍在華北,華東和中原地區的侵略和屠殺暴行.
三,是進一步揭露侵華日軍暴行,回擊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否定侵略戰爭歷史事實的需要.戰後幾十年來,日本國內總有一部分人,一直對半個世紀前發生的侵略中國戰爭的史實,採取遮遮掩掩,不負責任的態度,特別是從八十年代以來,又進一步發展到企圖否定和抹殺歷史的地步.作為親身經歷那場戰爭的東史郎,從加害者的心理和角度撰寫的日記公開出版,既有助於人們了解歷史的真相,又是對日本右翼勢力的有力批駁.
四,是對東史郎先生正義行動的有力聲援.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八十六歲高齡的東史郎,為了正義和維護歷史事實,毅然向東京最高法院再次提起上訴.《東史郎日記》案是一起為期六年至今仍沒有結束的訴訟;是一樁涉及六十多年前歷史而又未能按歷史真實審理的並非普通的民事訴訟;也是人類的良知,正義與堅持反動歷史觀的邪惡勢力之間的一場持久的較量.《東史郎日記》的出版與發行,既是為關注和支持東史郎的廣大讀者提供一份珍貴的史料,又是對東史郎先生正義行動的肯定和支持.當然,由於當年的東史郎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毒害,其日記中所反映的立場,觀點是帶有軍國主義思想色彩的,這就需要我們用歷史的眼光來審視和閱讀這本書.在這本日記的翻譯出版過程中,得到了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新聞出版局以及南京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本著尊重作者和忠實於原著的原則,我們要求譯者對作者提供的日記手寫原稿全文進行直譯,不作更改.只是考慮到日記中所涉及的人多數還健在,所以,我們
對其中的人名做了一些技術處理.原稿中的原有人名保存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本書正文中插圖均為東史郎手繪.書中照片均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提供.
本書譯者多為南京大學日語專業的教師,他們的具體分工是:張國仁,序,第二卷;汪平,第一卷;汪麗影,陳娟,第三卷;王奕紅,沈琳,第四卷;范玉榮,第五卷.張國仁做了組織工作.另外,曹莉,魏曉陽也翻譯了部分內容.
封面、封底

Ⅲ 趙一曼受刑是真是假

為了從趙一曼口中了解抗聯的活動情報,濱江省公署警務廳派員把趙一曼從珠河縣轉到哈爾濱濱江省公署警務廳看押。這是一座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一曼街的潔白、庄嚴的西歐古典式大樓。在那裡,濱江省警務廳特務科對趙一曼進行了「嚴刑拷問和人格污辱,」
「甚至剝光全身進行羞辱,」
據敵偽濱江省公署警務廳檔案《濱江省警務廳關於趙一曼女士的情況報告》記載,到哈爾濱內後,日本憲兵把她關進濱江省公署警務廳的地下看守所里。警務廳特務科長山浦公久、特高股長登樂松、特高股長、警佐大黑照一和外事股長大野泰治一共4個人商討怎樣處置趙一曼。他們認定:「趙一曼女士,這個略顯清瘦且成熟的中國女性。不是普通的農家婦女,在她身上彌漫著脫俗的文人氣質和職業軍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見到她,你都能很快在眾多的人當中看出她別於他人的風度。」「肯定是個受過高等教育,在*里佔有重要地位的責任者。」
「既然逮到了,應進行更加徹底的審訊。總要想法子讓她對抗日組織起破壞作用,從而給自己取得功績。」
特務科的日本憲兵為了逼迫趙一曼供出抗聯的機密和黨的地下組織,對她進行了殘酷的拷問。「用了多種手法,進行了各種嘗試,甚至不顧她的傷勢,施加殘酷的拷打,可是她一直沒有改變態度。」
據記載,刑訊前後進行過多次,採用的酷刑多達幾十種,先採用包括鞭打、弔拷、老虎凳、竹筷夾手指、腳趾、拔牙齒、壓杠子、扭胸肉、搓肋骨、……等「輕刑」。輪番折磨趙一曼,讓她長時間疼痛難忍、汗如雨下卻不昏迷。以此來迫使趙一曼開口,但得到的回答卻是她對日本侵略者罪行的控訴和誓死抗日的決心,每次審訊,她總是堅定地回答說:「我沒有什麼共黨身份,強迫一個人說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未免太蠻橫了吧?你說我是*員,你把證據拿出來!」「你們不用多問了,我的主義就是抗日,正如你們的職責是以破壞抗日會逮捕我們為目的一樣,我有我的目的,進行反滿抗日並宣傳其主義,就是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

日本憲兵又多次採用更殘酷的酷刑,嚴刑逼供。從查到的檔案看,所記錄的文字十分慘烈,每個字里行間都浸透著血和淚,慘不忍睹:
「……把竹簽一根一根地扎進指(趾)甲縫內,再一根一根拔出來,換成更粗更長的簽子再一根一根扎進指(趾)甲縫內,再……;改用鐵簽,燒紅後扎進一個個指(趾)甲縫內;最後,把翹裂開的手指、腳指甲一片片拔下來,用鉗子反復敲打指(趾)頭,把一個個帶血的殘廢指(趾)頭慢慢浸入鹽水桶里……;從下午一直行刑到深夜。」

「……一口緊一口地往下灌辣椒水和汽油、肚子鼓漲的似皮球,再用杠子在肚皮上一壓,灌進去的灌辣椒水和汽油又全從口鼻和下身溢出來。反復數次……;」
「……不斷地用鞭子把兒蘸著粗鹽捅她手腕和大腿上的槍傷傷口,是一點一點地往裡擰,碰到骨頭後再不停地攪動傷口……;」
「……用燒得暗紅的烙鐵,烙燙趙一曼女士的乳房,燒得皮肉
「滋滋」的響,大量的青煙不斷地冒出來。烙鐵由紅變黑,又放進火盆里燒,燒紅再摁在乳房上燙,被烤焦的乳房處脂肪熔化的油一滴一滴地流出來。……趙一曼女士臉色灰白,冷汗涔涔而下,先是狠狠地瞪著審訊她的人,未發一聲呻吟。漸漸地明顯支不住,昏迷了過去。審訊室里充滿了刺鼻的皮肉燒焦的糊味……。」

在長時間的刑訊中,面對拷打,「趙一曼女士一直狠狠地瞪著審訊她的人,閉口不語,受過多種酷刑從沒有開口喊叫一聲。」
「無論用什麼手段都無法摧垮其堅強意志,其最後的表現,真不愧為一個*大人物的尊嚴。」
日本憲兵「覺得很沒面子,傷了日本軍人的自尊。」
……只有電刑(第一次)「總算使趙一曼女士開口喊叫出聲了,」
「找到對付趙一曼女士的辦法了。」
1936年4月末,日本憲兵對趙一曼實施第一次電刑,日本憲兵將趙一曼的手腳綁在刑椅架上,然後將電極一端夾在趙一曼的雙腕,另一端夾在腳髁上,對她施以慘絕人寰的電刑。據當時的審訊記錄記載,當電流快速通到趙一曼身上時,
「可以清楚地看到趙一曼女士的身子開始發起抖來,渾身汗珠一顆一顆地從皮膚下面冒出來。」隨著電流變化節奏的加快,在這之前長時間的刑訊中受過多種酷刑從沒有喊叫一聲的趙一曼,這時也「難受得不停顫動,張大了口,不自覺地發出極度痛苦的凄慘呻叫,」最終也忍不住「發出厲聲慘叫」,而且「叫得越來越厲害,全身肌肉緊綳,身體彎成弓形,整個胴體象篩糠一樣。」

Ⅳ 惠州市第三中學的歷史沿革

省立三中設於清代享譽嶺南的豐湖書院遺址。地處西湖,得湖光山色之秀,環境幽美。嘉慶間(1801)宋湘為書院大門題聯,以「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稱譽,確實恰如其分。
學校的歷史沿革源遠流長。光緒二十九年(1903)知府沈傳儀將豐湖書院改辦惠州府中學堂,開創了東江地區近代教育的歷史。民國元年(1912)十月,改名惠州中學,校長林善儒。次年,經廣東省長公署教育司批示,定名為廣東省立第三中學;委苗致信任校長(苗於1926年離職後,校長接替順序是:黃瑞安、葉秉機、陳希哲、林善儒、張世煊、鄧水華、張燊霖,孔憲瑗、黃國俊、王學潛)。
民國十一年(1922)因軍閥混戰,學校慘遭毀壞,遷址府城金帶街陳家祠。民國十七年(1928)遷回原址,大修校舍,並將黃塘寺改建,增作教室、宿舍,擴建體育場,加寬校道(即現西湖黃塘堤),充實教學設備。民國廿七年(1938)經省教廳批示,學校更名為廣東省立惠州中學,校長黃佩倫。是年秋末,日軍侵犯惠陽,學校遷址紫金縣藍口圩,又改名廣東省立東江臨時中學。
自民國初年至三十年代末,廣東斷續被軍閥盤據,教育經費無從固定。該校雖是省立中學建制,但長期來,除特大的修建費得省廳批給一些之外,常年經費均由地方籌給。如民固十七年(1928)學校遷回原址擴建校舍,校長陳希哲將自己座落金帶街高屋巷的祖屋變賣,支援復校。該校民國廿一年(1932)的概況年報中表明:全校教職員工25人,學生364人。全年支出經費共毫銀36386元。這些支出都是收學生的每期學費(高中5元,初中4元)、宿費(1.5元)和城區范圍內的筵席捐、生豬出口捐、碼頭捐、鋪票抽彩(賭捐)、屠捐附加等地方稅捐收入來解決。
該校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辛亥革命中有學生八十餘人參加了同盟會。1911年3月29日廣州「黃花崗之役」,盟員學生梁鏡球、林良輔、林典煌三人赴廣州參戰,事敗後撤回惠州。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勝利後,東江一帶人民掀起「光復」斗爭,該校盟員學生廿餘人分赴博羅、河源、龍川、紫金、海豐等縣組織、領導當地民軍起義。11月8日起義民軍拉開光復惠州城的戰斗序幕;次日,民軍與清軍麈戰於馬鞍,該校盟員學生廿餘人參戰。由陳經任先鋒,領隊攻取饅頭嶺,直至彈盡援絕,不幸被俘。當日下午陳大義凜然,從容就義於府城十字街口。10日,民軍攻克惠州縣城。是役由盟員學生嚴輝墀、鍾宜剛、林樹人等領隊,幾經血戰最先攻入縣城,林樹人腿負重傷。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省立三中學生最先發動組織惠州學生聯合會,領導全城學生進行罷課和示威遊行。一時,「廢除不平等條約」、「懲辦賣國賊」、「打倒孔家店」的革命怒吼震撼著惠州這個古老名城。該校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廣大群眾的同情與支持,在城內雷厲風行地掀起了「抵制日貨」的高潮,時達數月。6月間該校學生組織宣傳隊,分赴城鄉各地開展巡迴宣傳,對廣大勞動群眾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教育。時值酷暑天,學生們胸懷愛國熱忱,宣傳活動頻繁,不幸李博濟、何壽仁、陳肇嗣三位學生中暑不治,為國事獻出了生命,深得崇敬和惋惜。惠州各界為他們聯合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由該校學生為主體成立了「惠州新學生社」,成員發展到百餘人。他們大力開展宣傳,教育群眾擁護「三大政策」;聯合各界宣傳募款支援「省港大罷工」,派出成員參加惠陽的工運、農運、婦運,當中林寶良、謝鴻恩、韓躍汪、趙偉強四位學生光榮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謝鴻恩在廣州廣東區黨委機關工作,被捕入獄,寧死不屈,最後被殺害,血灑廣州天字碼頭。其時,惠州城同樣是血雨腥風,充滿白色恐怖,但該校的「新學生社」成員並未嚇倒。除敵人注目的學運骨幹林寶良、駱景仙、曾統等奉命潛離意州,轉移到潼湖「四大半圍」參加當地農運外,其餘成員以秘密機動方式堅持斗爭。1928年3月,在府城製造了震撼敵人的「湖園、惠波樓炸彈案」,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反革命氣焰。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8月間,該校學生在全國人民抗日聯合統一戰線感召下,率先由學生自治會號召全校同學停課兩周,走出校門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38年上半年,該校學生自治會作為惠陽學生社團代表,聯合各界組織了「惠陽各界抗敵後援會」。以該校學生為主幹力量,開展聲勢浩大的救亡宣傳、抗日獻金、抵制日貨、查緝漢奸等工作。該校高三級全體學生組成若干宣傳隊,分赴惠、博、河、紫各縣圩鎮開展救亡宣傳活動,有力地喚起廣大農民團結抗日。幾十年來,該校學生在每次革命斗爭的歷史時刻,總是讀書不忘救國,和廣大人民一道站在斗爭的前列,就是灑熱血、拋頭顱也在所不惜。
民國十八年(1929)慶祝建校十八周年,校長林善儒特書「繼往開來」四字刻石立柱,作為校訓以勉後輩。這年月,豐湖之濱不時回盪著省立三中學生們縱情高唱的校歌:「古號循州,豐峰嶺左,坡公南渡文明播。況此間,地枕西湖,如環綠水青山鎖。桃李芳菲,春風婀娜。低徊今昔思無那。振衣長嘯,榜山巔,雞鳴不已來相知。」他們就是這樣關心國事,發憤讀書。當中人才輩出,有不少成為國內知名的黨、政、軍要人、學者、教授。如劉孟純、李煦寰、廖尚果、林楚君、張良修、任國榮、曾生、黃煥秋、苗文綏等都是在該校接受中學教育的。
該校自創辦時起,一直是東江地區最高學府。負擔招收本學區高中學生,為全省十一所省立中學之一。學校擁有較強的師資力量。以民國廿一年該校師資情況為例:全校教員17人,其中高等師范學堂或師范大學畢業的7人、大學或專科學校畢業的9人、前清科舉出身的1人。在三十年代期間,廣東政局較為安定,是該校的鼎盛時期:辦學也最具備這一時代的中學教育特色。三十年代開始,陳濟棠主治廣東,提倡「尊儒復古」、鼓吹「讀書救國論」。該校於民國廿二年(1933)奉省教廳指令恢復「經訓」科。初中各級讀《論語》;高一二級讀《孟子》,高三級讀《大學》、《中庸》。「經訓」是光緒廿九年(1903)學部頒布「癸卯學制」的課程,民國元年(1912)三月教育部頒行「壬子學制」已取消。民國廿五年(1936)陳濟棠下台後,學校奉令取消該科。這期間學校的教學管理,主要採用每學期各級進行「甄別制度」,促使學生勤攻學業來保證畢業生的質量。民國廿年(1931)全省的省立中學質量評比,經省教廳派督學韓國清赴校檢查考核,該校名列第五。民國廿二年(1933)該校第三屆高中畢業生參加全省會考,成績排列第三。同年,經省國民軍事訓練委員會與省教廳指令,該校正式成立「軍事訓練團」,對高中部實行「軍事管理」。由省指令校長兼任上校軍訓團團長;派來少將軍訓主任一人,上、中、少尉教官各一人。高中一二年級參加軍事訓練。思想訓練以「軍人精神教育」為主;以中央軍事訓練總監部頒發的「陸軍操典」為操練大綱。高二級軍訓合格發給軍訓畢業證書;軍訓不合格,不能取得高中畢業資格。民國廿七年(1938)七月,該校高二級的軍訓畢業生還奉省令赴廣州參加全省高中軍訓畢業生集訓,為期三個月。

閱讀全文

與除敵證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