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求亂論文百度雲網盤。
這個有點,,,
Ⅱ 重要成果
(一)找礦成果的總貌
根據《中國礦床發現史》物探化探卷提供的史料,物探或物探為主與化探綜合發現及擴大的大、中型金屬、非金屬礦床549處,其中金屬礦465處,非金屬礦84處。
物探曾在鐵等54種金屬、非金屬礦上進行過工作,大量工作且效果較好的礦種是鐵、銅、鉛鋅、鉻、鎳、錫、鎢、鉬等金屬礦,以及石墨、硫鐵礦、磷礦、金剛石和各種鹽類礦等非金屬礦,在金、銀、鉑(鈀)等貴金屬礦和稀有金屬礦方面工作較少且效果也不如化探。物探、化探及物探化探綜合方法的找礦效果見下表(表3-1)。
(二)重要的成果
下面所引用的數據及事例主要根據《中國礦床發現史》物探化探卷,所列物探發現礦床是指經物探或以物探為主與化探共同工作後發現、圈出主礦帶或主礦體,為確定其是否為大、中型礦床提供了依據,而非僅發現礦化點或礦點,還不能確定其規模者。擴大是經物探工作後礦床由小型升為中型或由中型升為大型者。
1.鐵礦(含釩鈦磁鐵礦)
尋找鐵礦是物探最有效果且工作量最多的工作,幾乎磁性鐵礦上均曾採用過物探方法。物探發現的大、中型礦164處(大型46處),另擴大者62處(其中大型25處)。在礦區的詳查、勘探中圈定礦體、研究產狀、發現打丟的盲礦等方面工作也十分出色。最為知名的例子,如遼寧鞍山-本溪地區(特大型)鐵礦,內蒙古白雲鄂博鐵-鈮-稀土礦(特大型),四川西昌地區特大型釩鈦磁鐵礦田,湖北大冶地區鐵礦田,河北遷安-灤縣及武安-沙河鐵礦田,山西五台山地區鐵礦,江蘇南京梅山鐵礦,安徽廬江羅河、大包莊、龍橋鐵礦和馬鞍山地區的鐵礦田,福建龍岩馬坑鐵礦,山東萊蕪地區鐵礦田、淄河鐵礦,河南舞陽、許昌鐵礦,湖南祁東鐵礦,雲南新平大紅山鐵銅礦,陝西柞水大西溝鐵礦,新疆哈密天湖、磁海等鐵礦。其中一些礦床的發現和儲量擴大物探起到了關鍵作用,特別是第四系覆蓋區的找礦和深部盲礦的發現,全靠磁法為主的物探,個別使用了重力、電剖面及電測深方法。20世紀60年代後期,井中磁測在找深部盲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類實例十分普遍),研究復雜和弱磁異常的技術進步為找深部礦和形體復雜的礦提供了有效方法。在驗證異常中走過一些彎路,積累了不少經驗。磁法定量推斷磁性鐵礦的埋深、傾向、大體形態十分有效,早期主要用垂直、水平磁秤得到磁異常場的向量,可確定礦體頂部位置及埋深,後期多使用特徵點等解析法。進入20世紀80年代,則多用計算機進行各種定量反演,有時可給出礦的截面形態。磁法用於其他磁性礦的效果也與鐵礦同。
表3-1找礦效果表
註:黑色金屬礦中的鐵礦和鈾礦系按礦床數統計。
2.鉻鐵礦
在大多數找鉻礦的地質項目中,物探均開展了工作。最主要的工作是用磁法發現覆蓋區的超基性岩,並圈定和劃分岩相,一些地區還用重力和電法研究其產狀。早期物探主要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以及全國有超基性岩的地區圈定岩體工作。進入20世紀60年代,高精度重力測量技術的日趨完善、成熟,在直接找鉻礦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物探在直接發現和圈定鉻礦方面還是起到了作用,共發現和擴大礦床6處,其中小型2處。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新疆托里鯨魚鉻礦,早在1959年就以磁法發現了可能為岩體引起的磁異常,直到1962年才用磁法詳細圈定;1963年用高精度重力圈出了可能為鉻礦引起的重力異常,當年驗證見到鉻礦體。這是我國物探首次找到的隱伏鉻礦。而後,陸續在西藏安多東巧和依拉山鉻礦,甘肅肅北大道爾吉鉻礦,西藏曲松羅布莎、香嘎山鉻礦用重力和磁法開展了工作,除詳細圈定岩體外還圈出了若干礦體群,為擴大儲量起到了作用。在內蒙古進行了大量鉻礦物探工作,圈定岩體效果好,但因緻密鉻礦少而小,重力找礦效果不佳。在方法上,大比例尺高精度重力方法得到發展和完善,並達很高水平;還試用過電法和磁法直接找鉻礦;井中無線電波等方法也曾試用過。
3.錳礦
物探尋找錳礦的工作並不多,收入《中國礦床發現史》物探化探卷的僅有四處(兩處為發現,兩處屬擴大)。湖南洞口江口錳礦系1972~1974年由磁法發現,湖南彬縣瑪瑙山鐵錳多金屬礦為1957年由磁法、自電發現,山西晉城上村錳菱鐵礦是1965年經電測深、激電工作後擴大,福建連城錳礦經多年(1965~1980年)工作後用激電擴大了規模。
4.銅礦(含銅鎳礦、銅鉬礦、銅鈷礦、銅多金屬礦)
物探尋找銅礦效果僅次於尋找鐵礦。物探及以物探為主共發現大、中型礦床55處(大型21處),擴大為大、中型礦床9處(大型5處)。在大量的銅礦勘查工作中,物探往往是圈定礦體、確定產狀,以及追索礦體走向。較重要的礦床,例如遼寧紅透山火山沉積變質型銅礦(大型)是1956~1958年磁法、化探、電法發現,安徽西馬鞍山矽卡岩型銅礦(中~大型)是1958~1960年磁法發現,江西武山矽卡岩-斑岩型銅礦(大型)是1959~1963年磁法及化探發現,湖北銅綠山矽卡岩型鐵銅礦(大型)是1953~1959年磁法發現,江西永平矽卡岩型(或沉積改造型)銅礦(大型)是1965~1966年磁法發現,湖南七寶山沉積熱液疊加型銅、多金屬礦(大型)是1958~1966年磁法發現,廣東石蕁矽卡岩型銅礦(大型)是1960年磁法及化探發現,青海銅峪溝沉積變質熱液改造型銅礦(大型)是1958~1959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青海德爾尼岩漿岩型銅鈷礦(大型)是1965年自電、磁法發現,吉林紅旗嶺和赤柏松岩漿岩型銅鎳礦(大型)分別是1959年和1970~1971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西藏玉龍斑岩-矽卡岩型銅礦的主盲礦體(大型)是1967~1972年磁法、電法發現,新疆喀拉通克岩漿岩型銅鎳礦(大型)是1978~1980年磁法、電法發現,新疆阿舍勒火山沉積-噴氣型銅、多金屬礦(大型)是1984~1985年電法、磁法發現,新疆小熱泉子火山熱液型銅礦(中型)是1993~1995年重力發現,雲南大平掌火山熱液型銅、多金屬礦(中—大型)是1997年電法圈定了主礦體,新疆哈密土屋斑岩型銅礦(大型)是1996~1998年激電圈出礦化帶發現。另外一些銅礦經物探工作發現盲礦或找到主礦體從而擴大為大型礦,如江西城門山矽卡岩-斑岩型銅礦(大型)是1959~1962年重力、磁法及化探發現了二、四礦帶,甘肅金川岩漿岩型銅鎳礦的Ⅲ、Ⅳ號礦是1959~1961年磁法、電法發現,四川李伍沉積變質熱液改造銅礦(大型)是1965~1966年充電法圈出了主盲礦體。
由於不少銅礦具有磁性,所以磁法找礦效果較好,且有不少銅礦是在為找鐵礦中發現的。電法找非磁性礦的效果較明顯,特別是激電法。對於淺部塊狀硫化物礦自電也有效;這種礦有露頭時,充電法效果也好。幾種井中物探方法找盲礦及研究礦體形態效果也較好。早期物探以直接找礦為主,而後在找深部礦時,直接與間接找礦並舉,異常研究重視了綜合方法運用。電法找銅、多金屬礦等礦床時的解釋,主要是定性、定平面位置,對產狀能有所判斷,對礦的頂部埋深也可半定量或定量給予一定精度的推斷,但均不如磁法對磁性礦的推斷精度。對於良導或高極化的礦體,用測深類電法時能給出較好的反演斷面。
5.鉛鋅礦(含鉛鋅、多金屬礦)
物探尋找鉛鋅礦效果較好,次於尋找銅礦效果。物探及以物探為主共發現大、中型礦33處(大型15處),擴大為大、中型礦18處(大型9處)。較重要的礦床,例如,湖南黃沙坪熱液型鉛鋅礦(大型)是1954~1955年自電、磁法發現;青海錫鐵山火山沉積改造型鉛鋅礦(大型)是1957~1958年自電、電阻率法發現,廣東大寶山沉積改造型鉛鋅、多金屬礦(大型)是1956~1958年自電及化探發現,甘肅小鐵山海相火山岩-塊狀硫化物型多金屬礦(大型)是1953~1956年自電、電阻率法發現(1993~1996年電磁法又發現深達800m層厚17.7m的富礦),河北蔡家營火山-熱液型鉛鋅礦(大型)是1977~1980年激電發現,河北北岔溝門熱液型鉛鋅礦(大型)是1989~1995年激電及化探發現主礦體,福建梅仙矽卡岩型鉛鋅礦(大型)是1972~1992年磁法及化探發現,內蒙古甲生盤沉積變質型鉛鋅礦(大型)是1970~1972年磁法發現,新疆可可塔勒火山噴氣-沉積型鉛鋅礦(大型)是1985~1986年自電、激電及化探發現。
另外還有一些礦,例如內蒙古白音諾爾、孟思陶力蓋鉛鋅礦等,江蘇棲霞山鉛鋅礦,湖南李梅鉛鋅礦,陝西西成鉛鋅礦田等均經物探工作而擴大為大型或增加較大的儲量。
鉛鋅礦類型較多,熱液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有的還是鐵鋅礦。因此,磁法效果也較好;但主要使用的還是電法,早期自電曾取得不錯的效果。
6.錫、鎢、鉬、銻、汞等多金屬礦
物探找錫、鎢、鉬礦效果較好,工作也較多;但次於找銅、鉛鋅礦的效果。銻、汞等礦物探工作少,效果也差一些。物探及物探與化探綜合共發現大、中型礦31處(大型13處),擴大為大、中型的7處(大型2處)。較重要的礦床,例如內蒙古黃崗矽卡岩型錫、鐵礦(大型)是1964~1965年磁法發現,內蒙古大井次火山熱液型錫銀多金屬礦(大型)是1983~1986年激電、電磁法、重力、磁法、化探等多種方法發現並不斷擴大,江西香爐山類矽卡岩型鎢礦(大型)是1967~1979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江西曾家壠矽卡岩型錫礦(大型)是1966~1968年磁法及化探發現,江西陽儲嶺斑岩-角礫岩簡型鎢、鉬礦(大型)是1971~1977年磁法及化探發現,河南夜長坪斑岩型鉬、鎢礦(大型)是1973~1974年磁法及化探發現,湖南界牌嶺高、中溫熱液型錫、多金屬礦(大型)是1977~1982年化探、激電發現,廣西芒場熱液型錫、多金屬礦(大型)是1964~1984年磁法及化探發現,雲南個舊外圍幾個錫石-多金屬硫化物型錫多金屬礦區(大型)是1957~1965年電測深、電剖面、磁法等方法研究隱伏岩體及構造後發現的盲礦,甘肅西和崖灣沉積再造型銻礦(大型)是1959年電法及化探發現。
另外還有的礦,如重慶興隆鍶礦(大型),江西駝背山銻礦(中型)是通過X熒光法和電法擴大了儲量。
由於礦種和礦床類型多且復雜,物探所用的方法也很不相同,主要還是磁法和電法。對鎢、錫、鉬礦是以磁法為主要方法,銻、汞礦以電法為主,在找礦中均要與化探綜合使用。有時物探是檢查化探異常和在化探圈定的礦化地段找深部礦。
7.金、銀、鉑(鈀)等貴金屬礦
物探尋找金、銀、鉑(鈀)等貴金屬礦的效果不如尋找有色金屬礦,總的工作規模也較小。基本上是屬於間接找礦,有些可以直接圈定礦的范圍、確定產狀。雖然如此,物探及物探、化探綜合在發現和擴大儲量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有71處。
金礦。大部分系統的金礦物探工作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進行的,80年代中後期,特別是90年代以來物探在金礦上的工作主要是檢查化探異常,個別情況在覆蓋區追索礦化帶或含礦構造、地層等。物探及物探化探綜合在發現某些金礦和擴大規模方面還起到了重要作用,發現大、中型金礦38處(大型17處),擴大為大、中型金礦11處(大型6處)。較重要的礦床,例如遼寧貓嶺蝕變岩型金礦是1986~1987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內蒙古紅花溝混合熱液型金礦是1957~1962年磁法、電法發現,吉林小西南岔富硫化物型金(銅)礦是1967~1975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黑龍江金廠破碎蝕變岩型金礦是1965~1980年激電、磁法及化探發現,安徽馬山高中溫熱液型金礦是1964~1971年磁法發現,山東膠東新城、河東、馬塘、寺庄、東季、倉上等焦家式金礦床是1967~1979年電法、磁法發現,河南老灣、銀洞坡蝕變構造岩型和熱液型金礦是1974~1979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湖北雞冠咀、雞籠山矽卡岩型金、銅礦是1961~1980年磁法、重力、電法及化探發現。
銀礦(含規模較大的伴生銀礦)。以找銀礦為專門目的的物探工作很少,多是在綜合找礦中,主要是找鉛鋅礦中發現銀礦。物探化探綜合發現和擴大為大、中型銀礦18處。例如,山西刁泉矽卡岩型銀、銅礦是1972~1990年磁法、電法、化探發現,內蒙古額仁陶勒蓋熱液型銀礦是1986~1987年激電法發現,吉林山門低溫熱液型銀礦是1981~1985年激電法、化探發現,河南破山熱液型銀礦是1957~1979年激電、磁法、化探發現。在四川呷村銀、多金屬礦上用自電、激電等方法找到盲礦,擴大了規模。山西靈丘小青溝-流砂溝銀、錳多金屬礦是1986~1989年化探、激電發現。
鉑(鈀)礦(含鉑鎳礦)。我國鉑(鈀)礦少,物探在這類礦上工作更少。物探在尋找這類礦中有4處發揮了找礦作用。用磁法圈定可能含鉑(鈀)或鉑(鎳)的超基性岩體,進行間接找礦。在黑龍江五星鉑(鈀)礦、河南湖陽鉑(鎳)礦、四川楊柳坪鉑(鎳)礦、雲南金寶山鉑(鈀)礦的發現、擴大方面發揮了作用。
8.稀有和稀土礦
物探在稀有和稀土礦上進行的工作不多。單獨由物探發現及擴大者有6處,物探與化探共同發現的有2處。
鈮鉭礦。物探在鈮鉭礦上工作很少,曾在江蘇蘇州善安浜鈮鉭礦、江西橫峰黃山鈮鉭礦用磁法、重力、電法圈花崗岩體及其某些特定部位(如隆起部位、接觸部位等),起到間接找礦作用。
稀土、稀有礦。物探曾在內蒙古白雲鄂博特大型鈮-稀土-鐵礦上工作,主要作用是用磁法、重力發現深部盲礦體(與稀土礦共生的鐵礦)。湖北竹山高埡鈮稀土礦及內蒙古札魯特旗「801」稀有、稀土礦均為放射性法發現。
9.非金屬礦
非金屬礦種類很多,物探在找礦中起發現或擴大作用的礦種不多。按發現數目依次排是硫鐵礦、石墨、金伯利岩、磷礦、鹽礦、石膏、鉀鹽、芒硝礦、硼礦、蛇紋石(滑石)。其他如膨潤土、硅灰石、螢石、石棉、水晶、高嶺土、雲母、砷(銅)礦、石灰石礦等僅有一二個礦床。物探共發現或擴大的非金屬礦床為85處。當然,在詳查、勘探中用物探圈礦體、測井劃礦層等方面的作用有許多,難以數量化。
在硫鐵礦、石墨礦上物探可以直接發現或圈定礦體,其他一些非金屬礦上主要是間接找礦。物探在非金屬礦上的找礦效果較尋找貴金屬礦要好。
硫鐵礦。物探發現和擴大的大、中型礦28處。主要使用的方法是磁法和電法,特別是自電法。較重要的礦床如內蒙古甲生盤、霍格氣等沉積變質型硫鐵礦是20世紀60~70年代磁法及化探發現,安徽何家小嶺火山岩型硫鐵礦是1957~1961年磁法發現,安徽馬山火山噴發-熱液型硫鐵礦是1953~1954年磁法、自電發現,江西鐵山矽卡岩型硫礦是1960~1968年磁法發現。
石墨礦。物探發現和擴大的大、中型礦床8處,主要用電法。例如,黑龍江雲山石墨礦(磁法、自電),山東臧格庄石墨礦(電法)。
金伯利岩。物探發現或圈出7個岩管、1個岩脈。在遼寧瓦房店主要用磁法圈出30號、42號、50號岩管,山東蒙陰圈出1號、28號、31號、33號岩管和30號岩脈。在山東郯城用電法為找金剛石砂礦圈出了可能含砂礦的范圍。
磷礦。磷礦類型多,所用的物探方法及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共發現或擴大礦床6處。較重要的礦床,例如河北承德羅鍋子磷礦上用磁法和井中磁測找磷鐵礦盲礦,河北涿鹿礬山、承德頭溝、馬營磷礦均是用磁法找磷鐵礦或含磷輝石岩,江蘇錦屏沉積變質型磷礦上是用重力圈含礦層位,福建洋墩沉積變質-熱液改造型磷礦是用磁法、放射性法發現的。
鹽類礦(含鉀鹽礦)。因屬沉積類型礦,不論是否含鉀,主要採用的是重力和電測深法圈盆地,研究盆地構造和圈出可能含鹽的部位;測井劃出鹽層及鉀鹽層位。重要的礦床,例如安徽定遠東興鹽礦,湖南衡陽盆地鹽類礦,江蘇金壇鹽礦,四川鹽源井溝鹽礦,雲南富民者北鹽(芒硝礦)及雲南江域鉀鹽、岩鹽礦,西藏貢覺油札鹽礦等。近年航空γ能譜圈出了新疆羅布泊羅北鉀鹽礦。
石膏礦。屬沉積類型礦,多數是在找煤或找石油中發現。物探用電法,個別還用重力圈石膏田范圍及含膏層位,測井劃層位。物探工作過並發揮了作用的礦床有河北隆饒雙碑石膏礦,湖北當陽高店子石膏礦,湖南臨澧合口和歇駕山石膏礦。
芒硝礦。屬沉積類型礦,往往在找油氣中發現。重力或地震圈含礦層,測井劃層位。物探在江蘇洪澤-淮陽無水芒硝礦,四川新津金華鈣芒硝礦上工作並圈定了礦層范圍。
硼礦。因硼礦中的礦石有硼鎂鐵礦物,在這類礦上磁法及化探找礦效果好,測井劃層位。物探在遼寧寬甸磚廟溝硼礦,湖南常寧七里坪-場市硼礦上發揮了作用。
蛇紋石礦。因屬基性、超基性岩中含礦,所以磁法的圈礦效果好。例如,江蘇贛榆崗尚,福建莆田長基和建陽崇雒北壢的蛇紋石礦。
其他非金屬礦上物探工作少,但在有些礦上(如石棉、雲母、水晶、螢石礦)的找礦效果較明顯。主要使用電法,在石棉、硅灰石礦上採用磁法,在螢石礦上還用測井劃礦層。
10.物探在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詳查及勘探中的作用
物探在發現和擴大金屬和非金屬礦床的作用已如前述,而在礦床發現後的詳查及勘探中使用物探進行工作,成果也十分顯著。主要工作任務是用地面物探方法詳細圈定礦體的平面展布及形態,了解礦體的埋深、截面形態、下延及礦體間是否相連等;用井中物探方法探查孔底及孔旁盲礦;有時還可用測井方法劃分鑽孔岩性及礦層。
在這類工作中要求物探的定量解釋能達到地質工作的需要。較為有效的方法是磁法,成功的實例也多為磁性礦產的勘查,電法(主要是充電法、電測深法及電剖面法)、重力法也有成功的實例,但均較磁法為少。
例如,用充電法在不同礦體露頭上充電,解決了青海德爾尼銅鈷礦床中多個礦體間是否相連的問題;用中間梯度激電法圈定了雲南思茅大平掌銅礦礦體的平面分布,據此合理布置了詳查鑽孔;用井中三分量磁測及電阻率測井在新疆富蘊喀拉通克銅鎳礦區圈定了富礦體及井旁盲礦,有效地指導了鑽探;安徽廬江何家大嶺鐵礦曾根據已知鑽孔地質和物性資料,對實測磁異常計算過礦體截面,後經補充勘探表明反演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吻合;河北、內蒙古、遼寧等地區的鐵礦,在詳查、勘探中均根據井中磁測找到了盲礦,使礦產詳勘工作受益;在四川紅格釩鈦鐵礦的勘探中根據磁化率測井求得全鐵含量,解決了鑽孔岩心採取率不高的問題,並得到全國儲委的認可[1]。
Ⅲ 郎友興的主要成果
1.《安東尼·吉登斯:第三條道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2.《尋找民主與權威的平衡:浙江村民選舉經驗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3.《發展中的民主:政治精英與村民選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4.白蘇珊:《鄉村中國的權力與財富:制度變遷的政治經濟學》,郎友興、方小平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5.郎友興、韓志明選編:《政治學基礎文獻讀物》,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6.郎友興//(瑞典)史雯//毛丹//(瑞典)羅傑:區域治理與績效(2009年浙江發展經驗與中國模式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版。
7.郎友興、陳剩勇、鄭永年、毛丹主編:《非政府部門的發展與地方治理:2006年非政府部門與地方治理和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版。
8.「『結構性情景下的構建』: 一個分析中國地方政治變遷的框架」,《中國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6月夏季號(總第27期)。
9.「中國式的公民會議:浙江省溫嶺市民主懇談會過程和功能之分析」,《公共行政評論》,2009年第4期。
10.「步雲困境:中國鄉鎮長直接選舉考察」,二十一世紀 (香港),總第64期。
11.「村莊選舉對村莊權力結構的影響及它的運作」,《香港社會科學》,2000年春季卷。
12.「社會實驗與中國地方治理的民主轉向:以浙江省溫嶺市澤國鎮民主懇談實驗為例」,文載於楊龍主編的《南開政治學評論》(2010),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版。
13.「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研究論綱」(汪錦軍、徐東濤合作),《浙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
14. 「China』s First Direct Election of the Township Head: A Case Study of Buyun,」 (with Dr. He Baogang), 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ol.2, No.1, May 2001, pp.1-22.
15. 「Social Aspects of Economic Reform,」 (co-authored with Yow Cheun Hoe and Zhou Xiaozhuang) in John Wong, Aw Beng Teck and Lai Hongyi (eds.), AnalysingChina: Commemorating EAI's 5th Anniversary.Singapore: East Asian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Singapore, 2002, pp. 80-91.
16. 「To Craft Village Democracy in China: The Roles of National Political Elites.」 In Leadership in a Changing China, eds.Weixing Chen and Yang Zhong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pp.105-130.
17. 「Crafting Village Democracy in China: The Roles, Networking, and Strategies of Provincial Elites,」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 11, No.2, Fall 2006, pp.83-104.
18.「External 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Village Elections: Foreign NGOs and China」, in China's Opening Society: the Non-State Sector and Governance, eds. Joseph Fewsmith and Zheng Yongnian (Routledge, February 2008), pp.223-237.
19.Will China's Deliberative Mechanism Increase and Consolidate the Legitimacy of Local Government?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ume 4, No.1, March 2011,pp.
20. Will a Deliberative Mechanism Increase and Consolidate the Legitimacy of Local Governance in China?, in China's Search for Good Governance, edited by Deng Zhenglai and Sujian Guo, Palgrave Macmillan, ISBN-10: 0230117287 | ISBN-13: 978-0230117280, October, 2011.
Ⅳ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對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內發育的印支期中酸性淺成-超淺成相斑 (玢) 岩侵入體和賦存於其中的典型礦床-春都斑岩銅礦床地球化學及成岩成礦模式的研究, 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 通過野外觀察和室內鏡下鑒定、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綜合分析研究表明: ①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為閃長玢岩, 其次為花崗閃長斑岩, 均屬於亞鹼岩系中的鈣鹼性岩類。②閃長玢岩、花崗閃長斑岩中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Sr、K、Rb、Ba、Th, 高場強元素Ta、Nb、P、Hf、Ti、HREE相對虧損, 具有島弧火成岩基本特徵; 斑 (玢) 岩中成礦金屬元素W、Sn、Mo、Bi、Cu、Pb、Zn豐度高。③閃長玢岩稀土元素總量變化於87.25~255.49之間, 球粒隕石標准化曲線為輕稀土元素富集型, 分配曲線右傾, 有輕微的銪正異常; 花崗閃長斑岩稀土元素總量變化於184.34~294.87之間, 球粒隕石標准化圖為輕稀土富集型, 分配曲線右傾, 有微弱銪負異常和微弱鈰負異常。輕、重稀土元素的分異程度高, 由早期的閃長玢岩→晚期的花崗閃長斑岩演化, 岩漿中的輕稀土富集程度和鹼性程度趨於增強, 閃長玢岩岩漿侵入早於花崗閃長斑岩, 是同源或相似岩漿不同演化過程的產物。
(2) 在宏觀地質研究基礎上, 依據岩漿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的分析, 對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成岩成礦構造構造環境進行了判別, 對物質來源和岩漿演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①研究區侵入岩物質主要來源於與俯沖造山作用有關的地幔和地殼的混合, 產生於印支期甘孜-理塘洋殼向格咱微陸塊俯沖的消減帶 (俯沖帶)構造環境; 具I型花崗岩的特徵, 是活動大陸邊緣的產物。②研究區金屬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值變化於-6.54‰~0.14‰之間, 極差為6.40‰, 均值為-2.28‰, 硫同位素組成變化范圍較窄, 成礦物質來源比較單一, 硫主要來自深部岩漿, 具幔源硫的特徵 (0±3 ‰), 同時有一定數量的地殼沉積物還原硫的混入。 研究區鉛同位素的206Pb/204Pb值變化於17.863~18.036之間, 極差為0.173; 207Pb/204 Pb值變化於15.448~15.614之間, 極差為0.166; 208Pb/204Pb值變化於37.753~38.188之間, 極差為0.435; 具有單一的成礦物質來源。依據硫化物的鉛μ值及鉛平均增長曲線圖、鉛同位素△β-△γ成因分類圖解、鉛同位素構造環境判別圖的判別, 礦石鉛主要來自於下地殼或上地幔。③通過含礦石英脈樣品進行氫、氧同位素測試。δD值為-73.1‰~100‰, 變化幅度較大;δ18OSMOW值為13.2‰~13.9‰, 分布較為集中; 研究區成礦流體主要為原始岩漿水為主, 同時有大氣降水的加入。④閃長玢岩樣品的DI值介於60.43~75.13之間, 平均為67.25; 花崗閃長斑岩樣品的DI值介於77.60~90.55之間, 平均為81.16; 花崗閃長斑岩分異和酸性程度均較高於閃長玢岩。研究區閃長玢岩形成明顯受結晶分異作用所控制, 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微弱; 花崗閃長斑岩同時受部分熔融和分離結晶作用所控制; 二者具有同源岩漿結晶分異演化關系, 屬於同源異相的產物。 閃長玢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質量百分數與lgSI值的線性關系均不明顯。 花崗閃長斑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質量百分數與lgSI值的線性關系均明顯, 春都閃長玢岩發生同化混染作用,有地殼物質的混入; 花崗閃長斑岩岩漿中也有少量大陸地殼物質混入, 同化混染作用較弱。
(3) 通過研究區侵入岩與埃達克質岩的對比研究, 並結合其宏觀地質特徵分析, 研究區侵入岩地球化學特徵具有高Sr、低Y、低Yb、高Sr/Y、富輕稀土, 無Eu異常或僅有輕微的負Eu異常, 與埃達克質岩特徵相似。
(4) 研究區蝕變分帶明顯, 存在以呈雁列式產出的花崗閃長斑岩岩枝或岩脈為中心,向外依次出現鉀硅化帶 (鉀長石、黑雲母及硅化帶)→絹英岩化帶 (石英絹雲母化帶)→(泥化帶)→青磐岩化帶→角岩化帶, 具有與 「二長岩蝕變」 模式相似的蝕變特徵, 但蝕變分帶的規律性相對較差, 存在重復-偏對稱現象, 顯示蝕變類型及其分帶受岩體控制的空間分布特徵。 一般情況下, 銅礦化強度與蝕變類型有顯著關系, 在硅鉀化帶、絹英岩化帶及其過渡帶礦化強度較好。
(5) 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展布於爛泥塘—雪雞坪—刺來—春都一帶, 斑岩體由閃長玢岩及其以岩枝、岩脈侵入其中的花崗閃長斑岩組成的復式岩體。春都硅化鉀化閃長玢岩鋯石LA-ICP-MS U-Pb微區定年分析的年齡為246.1±3.0Ma~260.8±2.5Ma, 與雪雞坪石英閃長玢岩體的角閃石40Ar-39Ar法年齡 (249.92±4.99Ma) 和刺來閃長玢岩鋯石LA-ICP-MS U-Pb年齡 (252.3±3.4Ma) 基本一致, 但推測實際閃長玢岩成岩年齡應晚於246.1±3.0Ma~260.8±2.5Ma, 大約240Ma左右。 春都含礦母岩花崗閃長斑岩體鋯石LA-ICP-MS U-Pb年齡為217.5±1.9~217.3±1.8Ma, 表明春都含礦母岩花崗閃長斑岩體年齡與中甸島弧岩漿活動的高峰成礦期215Ma基本一致。 無礦閃長玢岩形成比花崗閃長斑岩早約25Ma。 如此之久的岩漿-熱液系統是形成具有規模的斑岩銅礦必要條件之一。
(6) 通過野外地質工作發現, 研究區花崗閃長斑岩中可見閃長玢岩捕虜和穿插閃長玢岩的關系, 礦化與蝕變以花崗閃長斑岩為中心, 從花崗閃長斑岩體向外蝕變逐漸變弱;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 春都花崗閃長斑岩體年齡與中甸島弧岩漿活動的高峰成礦期215Ma基本一致。 揭示了研究區成礦母岩為印支晚期侵位的花崗閃長斑岩。
(7) 建立了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的斑岩成因模式。 中三疊世-晚三疊世早期甘孜-理塘洋殼開始向西俯沖, 隨著俯沖深度的增加, 導致板片脫水和部分熔融, 引發地幔物質部分熔融, 從而形成了上侵的鈣鹼性系列的岩漿, 岩漿在上升過程中不斷分異演化, 當演化至安山岩漿時, 於晚三疊世沿NNW向的格咱河區域深大斷裂發生淺成-超淺成侵入, 形成早期呈岩株或岩枝產出的無礦閃長玢岩。 晚三疊世中晚期, 研究區底部的安山質岩漿演化為英安質岩漿, 英安質岩漿沿著閃長玢岩底部的構造薄弱帶 (NNW向斷裂構造系統) 上侵進入玢岩體內, 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 最終形成春都花崗閃長斑岩,同時由於岩漿熱液的對流循環, 在斑岩體和圍岩 (早期侵位的玢岩或三疊系地層) 中形成了不同礦物組合及蝕變分帶。 由於西斑岩帶先期侵位的閃長玢岩的阻隔或壓製作用, 本階段岩漿侵入活動主體區域向東遷移至中-東斑岩帶, 所以西斑岩帶岩漿侵入活動相對較弱或侵位較深。 岩體在東斑岩帶主要呈岩株或岩枝產出, 而在西斑岩帶主要呈岩枝或岩脈產出, 岩體規模相對較小; 本期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有石英二長斑岩、花崗閃長斑岩等,本期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有石英二長斑岩、花崗閃長斑岩等, 為斑岩型銅 (鉬) 礦床的成礦母岩。
(8) 通過總結礦床成因及成礦規律, 建立了春都 「雁列式斑岩脈」 控礦模式。 在東西向的洋盆擠壓俯沖作用下, 中甸島弧區西斑岩帶的NNW向斷裂構造產生左行走滑, 由此派生一定量的NE-SW向局部引張, 形成雁列式斷裂構造系統。 花崗閃長斑岩岩漿沿NNW向雁列式走滑斷裂構造系統侵入早期玢岩體內或圍岩, 形成 「雁列式花崗閃長斑岩脈」。 當含礦熱液從花崗閃長斑岩岩漿中分離, 進入閃長玢岩或花崗閃長斑岩頂部的裂隙帶, 與下滲的大氣降水及溶解其中的部分成礦物質混合, 形成混合流體, 這種富含Cu、Pb、Zn、Fe等成礦物質和H2O、CO2、S2-、Cl-等揮發性組分的成礦流體進入圍岩裂隙中, 與圍岩發生硅鉀化、絹英岩化等交代蝕變作用, 熱液中的Cu等金屬元素與硫結合,形成浸染狀產出的黃鐵礦、黃銅礦等金屬硫化物; 或隨著溫度的降低成礦流體中的金屬硫化物直接析出形成脈狀的金屬硫化物。 受NNW向雁列式花崗閃長斑岩脈的控製作用, 春都銅礦床的礦體也呈現出雁列式分布的特徵, 形成與典型斑岩銅礦床不同的礦化格局。研究表明這種控礦模式在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9) 系統分析了春都銅礦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成礦地質條件, 總結了找礦標志。 對區內印支期發育的斑岩銅礦進行了詳盡的對比分析, 依據春都 「雁列式斑岩脈」 控礦模式, 優選了6個找礦靶區。 同時指出, 在今後的找礦工作中, 應把握好 「雁列式斑岩脈」控礦模式對含礦斑岩和礦體的控制規律, 在平行NNW走滑雁列式斷裂構造系統和沿其走向延伸方向做重點的控制和總體部署, 並加強深部找礦工作。
Ⅳ 求完整版的得到健康成就你的課程最好是百度雲的。
我之前學習過得到健康成就你的課程,也沒有見過網路雲有相關的課程這一說,即使有的話可能也是轉錄的吧,那可能效果還是會差很多,懂得為學習付費才能成就更多,碼字不易望採納。
Ⅵ 主要成果
1.楊柳灣異常
1)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特徵:按平均值+1.65倍方差為異常下限圈定異常。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分布大致吻合,解體為多個子異常,以不規則帶狀為主,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異常總面積約3.5km2,主體異常面積約2km2,Pt最高值11.05×10-9,平均值9.96×10-9,Pd最高值13.4×10-9,平均值10.78×10-9。
Au異常主要分布於測區北面,主體呈NW 向轉EW 向帶狀,位於古元古界通安組,零星異常位於白堊系下統小壩組下段。Au異常與Pt、Pd異常不套合,濃集趨勢明顯,分帶性好,具外、中、內異常分帶,峰值突出,最高值92×10-9,異常平均值較高,達32.9×10-9。
2)1:1萬地質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土壤異常特徵:按單號提取Ⅱ號剖面土壤樣品32件,分析Pt、Pd、Au 3個元素含量。主要特徵:①Pt、Pd、Au最高值分別為15.3×10-9、33.0×10-9、16.7×10-9,平均值分別為9.1×10-9、15.8×10-9、5.7×10-9;②Pt、Pd、Au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含量略高,Pt最高值15.3×10-9,Pd最高33.0×10-9;③各類岩性段土壤中Pt、Pd含量的平均值見表9-4。顯然,在蝕變灰岩、輝長岩、蝕變橄欖輝長岩中,Pt、Pd含量相對較高。
3)異常區地質簡況: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Pt1t3)灰黃色絹雲母千枚岩、灰色中層至塊狀灰岩,在測區分布廣泛,約占測區面積的40%,岩層總體近EW向展布。
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白果灣群(T3-J1bg)灰綠色、灰黃色頁岩、粉砂岩近SN向出露於測區西緣,角度不整合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之上,地層出露狹窄。
侏羅系中統盆門組(J2y)及新村組(J2x)紫色泥岩、砂岩夾頁岩,出露於測區北東角。
表9-4 楊柳灣土壤Pt、Pd、Au平均含量(wB/10-9)
白堊系下統小壩組下段(K1x1
)紫紅色粉砂岩、泥岩、底部為砂岩、礫岩,出露於測區北東角。
測區西緣為近SN向性質不明斷層F1,切割古元古界和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測區內見—SN向轉NW向壓性斷層F2,地表出露差,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部位,延伸大於500m,斷層破碎帶寬度大於5m,破碎帶內蝕變輝長岩片理發育,見碎裂灰岩發生了黃鐵礦化、碳酸鹽化、蛇紋石化熱液蝕變作用,片理化蝕變輝長岩與碎裂灰岩接觸處有20cm厚的褐鐵礦化石英脈穿插,脈體碎裂。另外,測區NE角近EW向斷層錯斷NNW向斷層。由於岩漿和斷裂活動,地層局部存在規模較小的背向斜構造,其核部往往為岩體貫入。
測區內岩漿岩發育,主要有蝕變輝長岩、橄欖輝長岩、輝石橄欖岩,不整合侵入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千枚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積約占測區的60%。岩體與灰岩接觸部位或在灰岩層內發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體有一定的分異性,從西向東由輝長岩向橄欖輝長岩再向輝長橄欖岩逐漸過渡。岩體均遭受了較強的蝕變作用,地表多呈鬆散土狀,主要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蛇紋石化、陽起石化。
4)礦化情況:野外對發生了礦化蝕變的F2斷層進行了岩石取樣。從其分析結果(表9-5)可見,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部位F2斷層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構造透鏡體發生了一定程度的鉑鈀金礦化,Pt 95.0×10-9,Pd 99.0×10-9。值得注意的是,碎裂褐鐵礦化石英脈具有強烈的金礦化,與鉑鈀礦化無明顯相關性,Au含量高達11700×10-9(11.7g/t),石英脈厚20cm,由於浮土掩蓋,地表延伸不詳。
表9-5 楊柳灣岩石樣品分析結果表
5)異常的解釋推斷:綜上所述,①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Au異常主要分布於測區北面通安組地層,有沿NW向和近EW向斷層分布的趨勢,濃集趨勢明顯,峰值突出,異常強度較高;②在土壤剖面中Pt最高值為15.3×10-9,Pd最高33.0×10-9,分布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③在蝕變灰岩、輝長岩、蝕變橄欖輝長岩出露處,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對較高,明顯高於攀西地區含量平均值。
在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的F2斷層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構造透鏡體鉑鈀金礦化較弱,碎裂褐鐵礦化石英脈具有強烈的金礦化。
因此可見:①楊柳灣Pt、Pd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高背景及輝長岩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灰岩接觸帶弱矽卡岩化作用引起,在接觸帶斷裂發育處局部有一定的鉑鈀礦化;②Au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與灰岩接觸的斷裂帶中石英脈較強的金礦化引起,在測區北面有較強的Au異常,延伸方向與發現的含金礦化石英脈斷裂方向其本一致,推斷北面異常有找金的遠景,可沿NW向和近EW向斷層尋找石英脈型金礦。
2.冉家溝異常
1)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特徵: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作為異常下限圈定Pt、Pd異常,異常分解為多處子異常,以橢圓狀為主,主要位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總面積約1km2,Pt最高值14.6×10-9,平均值12.48×10-9,Pd最高值15.88×10-9,平均值11.41×10-9。
2)1:1萬地質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土壤異常特徵:提取Ⅰ、Ⅲ號剖面土壤樣品53件,分析了Pt、Pd、Au等3個元素含量。主要特徵:①Pt、Pd、Au在千枚岩、砂質板岩、灰岩地層含量較低,而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異常,Pt、Pd、Au的最高值分別為22.6×10-9、29.3×10-9、22.6×10-9;②在各類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6。顯然,在輝長岩、斜長岩中,Pt、Pd含量相對較高。
表9-6 冉家溝土壤Pt、Pd平均含量(wB/10-9)
3)異常區地質簡況:異常區從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層有: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Pt1t3)灰黃色絹雲母千枚岩、灰色中層至塊狀灰岩,在測區分布廣泛,約占測區面積的40%,岩層總體近NE向展布。白堊系下統小壩組下段(K1x1)紫紅色粉砂岩、頁岩、泥岩近SN向出露於測區西緣,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為斷層接觸。
測區西緣為近SN向性質不明斷層F1,切割古元古界和白堊系下統小壩組。測區南緣為近SN向性質不明斷層F2,產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測區內見—NE向張性斷層F3,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板岩、千枚岩接觸部位,延伸約1500m,斷層破碎帶寬度約30m,破碎帶內見角礫灰岩發生了較弱的矽卡岩化,並伴隨有較弱的皮殼狀、細脈狀的磁鐵礦化。
由於岩漿和斷裂括動,地層局部存在規模較小的背、向斜構造,其核部往往有岩體貫入。
測區內岩漿岩發育,主要為蝕變輝長岩,不整合侵入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積約占測區的60%。岩體與灰岩接觸部位或在灰岩層內發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體均遭受了較強的蝕變作用,地表多呈鬆散土狀,主要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蛇紋石化、陽起石化。
4)礦化情況:測區主要有接觸交代型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其中銅礦化帶位於測區西緣的蝕變輝長岩與厚層至塊狀灰岩接觸帶上,礦化呈帶狀近SN向延伸300m以上,寬數米至數十厘米不等,銅礦石為條帶狀構造,可見少量被膜狀孔雀石,礦化不穩定,最高達4.89%。
對各類發生了礦化蝕變的特殊地質體進行了岩石取樣,從其分析結果(表9-7)可以看出,測區除有明顯的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外,未發生明顯的鉑鈀礦化。
表9-7 冉家溝岩石樣品分析結果表
5)異常的解釋推斷:綜上所述,冉家溝異常可解釋為:①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②土壤剖面中Pt、Pd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異常,在輝長岩、斜長岩處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對較高;③磁鐵礦化帶位於靠測區東部的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的NE向斷層內,礦化不均,最高可達39.2%,延伸不穩定,多呈透鏡狀。在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帶等各類蝕變礦化岩石中無明顯的鉑鈀礦化。因此認為:冉家溝Pt、Pd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高背景引起,無較大規模的鉑鈀礦化存在。
3.白龍山異常
1)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特徵:按平均值+1.65倍方差為異常下限圈定異常。Pt、Pd異常大致套合,主體呈近橢圓狀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面積約2km2,Pt異常最高值16.91×10-9,平均值13.03×10-9,Pd異常有一定濃集趨勢,最高值20.08×10-9,平均值14.53×10-9;Au在測區北緣有一定規模的異常存在,異常主要分布在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白果灣群灰黃色、灰綠色頁岩中,面積較小,最高值50.00×10-9。
2)1 :1萬地質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土壤異常特徵:提取Ⅱ、Ⅳ號剖面土壤樣品67件,分析Pt、Pd、Au 3個元素含量。主要特徵有:①Pt、Pd在輝長岩體局部以及岩體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地層接觸帶附近有一定強度的異常存在,最高值分別為34×10-9、82×10-9;②Pt、Pd在各類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8。顯然,Pt、Pd在輝長岩體處含量明顯較高,在千枚岩、板岩、灰岩、頁岩、砂岩等地層含量較低;③Pt、Pd含量相關性較好,而與Au含量無明顯的相關性。
表9-8 白龍山土壤Pt、Pd平均含量統計
3)異常區地質簡況:異常區從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層有: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Pt1t3)灰黃色絹雲母千枚岩夾板岩、灰色中層至塊狀灰岩、大理岩,在測區分布廣泛,約占測區面積的50%,岩層總體近NW向展布。
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白果灣群(T3—J1bg)灰綠色、灰黃色、頁岩、粉砂岩、礫岩近EW 向出露於測區北緣,在測區中部有零星出露,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為角度不整合或斷層接觸。
測區構造較發育,主要有NW向、NE向及近EW向斷裂。NW向斷裂產於通安組地層與輝長岩體接觸部位,NE向斷裂錯斷NW向斷裂及通安組上段地層,近EW向斷裂切割通安組及白果灣群。由於岩漿和斷裂活動,局部存在規模較小的背、向斜構造,其核部往往為岩體貫入。
測區內岩漿岩發育,主要為蝕變輝長岩,不整合侵入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之中,出露面積約占測區的50%。岩體與灰岩接觸部位或在灰岩層內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岩體均遭受了較強的蝕變作用,地表多呈鬆散土狀,主要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蛇紋石化、陽起石化。
4)礦化情況:測區主要有接觸交代型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其中見銅礦化點2處,位於測區東緣的蝕變輝長岩與厚層至塊狀灰岩接觸帶上,礦化不穩定,主要為透鏡狀,寬數米不等,岩石為塊狀構造,可見少量細晶黃鐵礦和被膜狀孔雀石。磁鐵礦化帶主要有5條,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上,多呈透鏡狀,厚度可達數米,總體呈NW向展布,礦化帶延伸不穩定,磁鐵礦呈塊狀,礦化不均。
對上述礦化岩石和其他各類發生了礦化蝕變的特殊地質體進行了岩石取樣,從其分析結果(表9-9)可見,測區主要是發生了銅鎳礦化,鉑鈀礦化不強(Pt+Pd為0.31×10-6)。另外,在極個別含磁鐵礦矽卡岩化灰岩中偶爾有較弱的鉑鈀礦化,Pt+Pd為0.199×10-6。
表9-9 白龍山岩石樣品分析結果表
5)異常的解釋推斷:綜上所述:①白龍山地區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異常有一定濃集趨勢和濃集中心;②土壤剖面中有明顯的Pt、Pd異常,且Pt、Pd在輝長岩體處含量明顯較高;③在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處的銅鎳礦化體和個別磁鐵礦化體中有一定的鉑鈀礦化。由此可見,白龍山Pt、Pd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與灰岩接觸帶處的矽卡岩化作用產生的礦化引起,屬接觸交代型礦化異常。
Ⅶ 求作者木瓜黃的《七芒星》全文txt百度雲資源
你好,我是元子寶唄,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Ⅷ 求四円作品集百度雲,有償勿擾
偷腥
作者:四円
By the way, the format is doc, nothing else can be sent
————————點贊而後存!!!
Ⅸ 甘鵬雲的作品成果
熟諳湖北地方史志,熱心搜求書籍,構「息園」藏書樓,藏書20萬卷。和王葆心等人主纂《湖北文征》,其中元、明兩代湖北文獻由王、甘二人輯編。在京搜集抄選元明二朝湖北文士之文250餘卷。總計《湖北文征》共550卷。晚年思想守舊,專以著述考證為業,所校刻、編定古籍幾百卷,纂述數十種。刊行有《魯文恪公集》、《竟陵先賢傳》、《花影老人遺著》、《素風集拾遺》、《大隱樓集》、《潛廬類稿》、《經學源流考》、《潛江舊聞》、《崇雅堂書錄》、《崇雅堂碑錄》、《楚師儒傳》、《潛江書征》、《隨筆》等。
甘鵬雲幼年時潛心學習,博覽群書,在書法上下過苦功。他有正義感,青年時代曾揭露《中俄密約》的陰謀,為官後清正廉潔,力除弊端。晚年「為民代言」的幻想破滅,閉門著述,從事考據,在北京辟有「息園」藏書,成為全國著名的方誌學家、藏書家。 熟諳湖北地方史志,熱心搜求書籍,構「息園」、「潛廬」、「崇雅堂」等藏書樓,藏書20萬卷。編輯有《崇雅堂書錄》15卷。1923年,潛江發大水,「潛廬」10萬卷藏書,付諸東流。搜集珍藏了從秦到清各代的碑拓4 110種,多寫有跋識。和王葆心等人主纂《湖北文征》,其中元、明兩代的湖北文獻,由王、甘二人編輯。在京搜集抄選元、明二朝湖北文士之文250餘卷,輯錄湖北地區元、明、清三代文獻,總計《湖北文征》共550卷。晚年思想逐漸守舊,專以著述考證為業,所校刻、編定古籍幾百卷,纂述數十種。纂輯《崇雅堂叢書》2編28冊24種,皆為地方先哲文獻,刻印精美。
著作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曾被聘為湖北省通志館籌備處副主任,完成《方誌商》一書,並主修《湖北文征》。著作甚多,藏書20萬卷,搜集碑拓4110餘種。
Ⅹ 科技創新成果
有校科技創新和校級挑戰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