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業的分類!
對象:世界( 種植業、畜牧業、混合農業)、我國(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副業)
投入:粗放農業、密集農業
用途:自給農業(發展中國家)、商品農業(發達國家)
㈡ 農業類型有哪些
中國農業類型
http://www.sysagri.gov.cn/lhagri/list.asp?news_id=2525
農業類型是系統反映農業分布差異特徵和農業生產地域綜合體的地域單元。我國農業生產條件復雜,地域差異顯著,類型分布多樣。根據農林牧各部門用地結構、產值結構、勞動力結構、集約化水平、產出效益、商品化水平及生產條件等依據,將全國劃分為12個一級類型,122個二級類型。
(A)種植業類型 本類型主要分布在黃淮海、東北、長江中下游等平原地區。在用地結構中,耕地約佔全部農用地的30-60%;產值結構中,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0%以上,且種植業勞力就業比重大於50%;種植業中糧食生產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糧食商品率較高,平均為20-40%,人均佔有糧食800斤以上。
在種植業為主的類型中,農業現狀特徵存在相似性,但在經營方式、作物結構、輪作制度、微地貌形態等方面差異較大。從經營方式上有東南部的集約型農業、西北部的粗放型農業,北方的旱作農業和南方的水田農業,及交錯帶的農林牧混合過渡型農業。在旱作農業區,西部祁連山以北的甘新地區只存在局部的灌溉農業,西南部青藏高原以高寒農業為特色。
本類型可以分為9個亞類型,即:A01。水稻為主種植業型;A02.小麥為主種植業型;A03.雜糧為主種植業型;A04.糧、棉為主種植業型;A05.糧、油為主種植業型;A06·糧、糖為主種植業型;A07.糧、菜為主種植業型;A08.經濟作物及糧作型;A09.稻、麥為主種植業型。
(B)種植業為主林業為輔類型 本類型零星分布於東北大、小興安嶺東南麓、河北燕山山麓,福建、廣東沿海山地丘陵,及浙江、安微、河南、湖南、雲南、貴州省山地丘陵地帶。耕地佔本類型農業用地的10-30%,林地佔15-50%;產值結構中,種植業比重>50%,林業>10%,相應勞動力從業比例為種植業>40%,林業>30%。本類型農業以集約經營為特徵,但糧食商品率不高,在10%左右。百畝勞力投人多在20個以上,畝化肥施用(除東北外)在25公斤以上,種植業作物結構南方以水稻、蔗糖為主,北方以麥、雜糧為主,林業以用材林、經濟林果為主。
本類型可分為28個亞類型,即:B11.水稻、用材林為主種林型;B12.水稻、防護林為主種林型;B14.水稻、經濟林及用材林為主種林型;B15.水稻、經濟林及防護林為主種林型;B16.水稻、亞熱帶經濟林為主種林型;B17.水稻、果晶為主種林型;B18.水稻、茶、果為主種林型;B19.水稻、經濟林為主種林型;B21.小麥、用材林為主種林型;B22.小麥、用材林為主種林型;B27.小麥、果品為主種林型;B31.雜糧、用材林為主種林型;B35.雜糧、經濟林及防護林為主種林型;B41.糧、棉、用材林為主種林型;B42.糧、棉、防護林為主種林型;B43.糧、棉、水源林為主種林型;B44.糧、棉、經濟林及用材林為主種林型;B47.糧、棉、果品為主種林型;B52.糧、油、防護林為主種林型;B55.糧、油、經濟林及防護林為主種林型;B58.糧、油、茶、果為主種林型;B62糧、糖、防護林為主種林型;B64.糧、糖、經濟林及用材林為主種林型;B65.糧、糖、經濟林及防護林為主種林型;B67.糧、糖、果為主種林型;B81經作、糧作、用材林為主種林型;B87.經作、糧作、果品為主種林型;B91.稻、麥、用材林為主種林型。
(C)種植業為主畜牧業為輔類型 本類型多位於北方農牧交錯帶、南方亞熱帶山區及新疆天山山麓和青、藏等地。多數地區牧用地多於農用地,耕地佔總面積的5?0%不等,而牧用地佔30?0%;產值結構中種植業佔40%強,畜牧業大於20%;勞力構成中,仍以種植業勞力較多,佔40%,而畜牧業勞力遠比B類型少,約占總勞力的15%。本類型主要特徵是:農用地比例雖少,但人均佔有耕地較多,平均大於3畝;勞力投入低,土地畜力投人多,其它化肥、農機、資金等農業投入顯少;糧食商品率較低,人均佔有糧食除人口稀少地區外,以自給性生產為主。
本類型可分為10個亞類型,即:C21.小麥、馬、牛、羊為主種牧型;C22.小麥、牛、羊為主種牧型;C25.小麥、藏羊為主種牧型;C32.雜糧、牛、羊為主種牧型;C33.雜糧、羊、駱駝為主種牧型;C34.雜糧、羊為主種牧型;C52.糧、油、牛、羊為主種牧型;C61.糧、糖、馬、牛、羊為主種牧型;C62.糧、糖、牛、羊為主種牧型;C82.經作、糧作、牛、羊為主種牧型。
(D)林業類型 本類型分布在東北大、小興安嶺的林區,且以用材林為主要林種;林地面積占土地面積的50%強,也有少量的牧用地。一般林業(包括林副產品)產值占總產值大於40%,林業勞力占總勞力大於50%,林區人均耕地較多,且具較高的人均收入。
本類型可分為4個亞類型,即;D01.用材林為主林業型;D02.防護林為主林業型;D05.經濟林及防護林為主林業型;D08.茶、果為主林業型。
(E)林業為主種植業為輔類型 本類型分布在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東南丘陵、西南橫斷山區及沿秦淮一線的低山區。用地結構中以林業用地為主,農用耕地約佔5-15%,林種以用材林和經濟林為主。種植業北方以小麥雜糧為主,南方以稻、蔗類型為主。山區的河谷盆地覆種指數較高,農業產值占總產值約50%,糧食播種面積單產250公斤以上,人均佔有糧食350公斤以上。從勞力構成的統計分析看,一般從事種植業的勞力和從事林業的勞力各佔30%以上。整個類型較好地發揮了低山區的自然優勢。
本類型可分為11個亞類型,即:E11.用材林、水稻為主林種型;E13.用材林、雜糧為主林種型;E14.用材林、糧、棉為主林種型;E15.用材林、糧、油為主林種型;E18.用材林、經作、糧作為主林種型;E41.經濟林、用材林、水稻為主林種型;E43.經濟林、用材林、雜糧為主林種型;E61.熱帶經濟林、水稻為主林種型;E66.熱帶經濟林、糧、糖為主林種型;E771.果品、水稻為主林種型;E81.茶、果、水稻為主林種型。
(F) 林業為主畜牧業為輔類型 本類型主要分布在遼寧、陝西、雲南、廣西、甘肅等省的山地區。林業以經濟林和用材林為主,林用地佔土地面積的50?0%,牧用地佔10?0%;林業勞力占勞力的比重大於30%,牧業勞力大於20%,但林業產值結構一般只佔總產值的15%左右,畜牧業佔10%左右。畜牧業牲畜組合存在南北差異,北方以馬牛羊為主,南方以牛羊為主。農民人均收入在200元一400元之間,且糧食自給水平低。
本類型可分為11個亞類型,即:F1l.用材林、馬牛羊為主林牧型;F12.用材林、牛羊為主林牧型;F14.用材林、羊為主林牧型;F16.用材林、氂牛、藏羊為主林牧型;F22.防護林、牛羊為主林牧型;F31.水源林、馬牛羊為主林牧型;F32.水源林、牛羊為主林牧型;F42·經濟林、用材林、牛羊為主林牧型;F52.經濟林、防護林、牛羊為主林牧型;F72.果品、牛、羊為主林牧型;F82.茶、果、牛、羊為主林牧型。
(G)畜牧業類型 牧業類型主要分布於內蒙古、新疆、西藏西北部三大區及甘肅、青海的部分地區。大體上內蒙古東部牧區畜種以馬、牛、羊為主,西部牧區以羊、駱駝為主,青藏高寒地區以藏羊、氂牛為主。土地 面積構成中,牧用地佔60?00%,畜牧業產值占總產值的60%以上,畜牧業勞力也占總勞力的60%以上。
本類型可分為6個亞類型,即:G01.馬、牛、羊為主牧業型;G02.牛、羊為主牧業型;G03.羊、駱駝為主牧業型;G04.羊為主牧業型;G05.藏羊為主牧業型;G06.氂牛、藏羊為主牧業型。
(H)畜牧業為主種植業為輔類型 本類型僅分布於牧農過渡帶的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省、區及青藏高原的東西兩側、新疆阿爾泰山地區。本類型土地利用以牧用地較多,佔40-70%,農用耕地僅佔10?0%;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大於20%,種植業大幹30%。從勞力就業結構看,從事畜牧業的勞力占總勞力的30%。畜牧業以駱駝、牛、羊的放牧業為特色,種植業以小麥(青棵)、糖料作物為主。農業集約水平中等,土地生產率較高,平均糧食單產200?50公斤,人均收入418元。
本類型可分為5個亞類型,即:H22.牛、羊、小麥為主牧種型;H25.牛、羊、糧、油為主牧種型;H33.羊、駱駝、雜糧為主牧種型;H52.藏羊、小麥為主牧種型;H61.氂牛、藏羊、水稻為主牧種型。
(I) 畜牧業為主林業為輔類型 本類型分布在新疆、甘肅、青海、四川等省(區)。畜牧業以牛、羊放牧業為主,農作物以小麥、雜糧為主。土地利用以牧用地佔優勢,約占土地面積的40?0%,林用地佔15?0%;畜牧業的經濟地位與其從業勞力結構相適應,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大於30%;林業大於10%。同時,糧食生產自給水平低,一般糧食平均單產不足150公斤,人均收入300元左右。
本類型可分為6個亞類型,即:I11.馬牛羊、用材林為主牧林型;I19.馬牛羊、經濟林為主牧林型;I21.牛羊、用材林為主牧林型;I22.牛羊、防護林為主牧林型;I23.牛羊、水源林為主牧林型;I63.氂牛、藏羊、水源林為主牧林型。
(J)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綜合類型 這是分布最廣、面積最大、亞類最多的一個類型,但集中分布在沿大興安嶺、錫林郭勒盟、賀蘭山、哀牢山、青藏高原至橫斷山區呈東北西南走向一線的二側。南方中、南亞熱帶山地及新疆自治區等省(區)亦有零星分布。因構成作物、牲畜、林種復雜多樣,二級亞類僅以主導農林牧部門的比重為標志,共有36個亞類。本類型用地結構、產值結構和勞力就業結構因不同亞類而異。如種林牧亞類,土地利用結構為:耕地佔5-20%,林地佔10-60%,牧地佔15-60%;農業產值結構:種植業占總產值的比重大於50%,林業和牧業各佔10%強;勞力就業結構:種植業大於40%,林業大於30%,牧業大於10%。林種牧亞類,在用地結構中,耕地只佔5-10%,林地佔40-70%,牧地10-40%;在產值結構中,種植業只佔30%左右,林業和牧業各佔20%強;勞力就業為,種植業大於20%,林業大於30%,牧業大於10%。牧種林亞類,耕地只佔5-10%,林地佔20-50%,牧地佔35?0%;種植業占總產值的20%,牧業佔30%以上,林業佔5-10%;勞力從業結構為,種植業約15%,林業佔10%,牧業大於30%。本類型農業布局與現狀特徵與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有較大的適應性,因而具有較高的自然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及投人產出水平。
本類型可分為29個亞類型,即:J11.水稻為主種林牧型;J12.小麥為主種林牧型;J13.雜糧為主種林牧型;J14.糧棉為主種林牧型;J15.糧油為主種林牧型;J16.糧糖為主種林牧型;J18.經作、糧作為主種林牧型;J19.水稻、小麥為主種林牧型;J21.水稻為主種牧林型;J22.麥為主種牧林型;J23.雜糧為主種牧林型;J24.糧棉為主種牧林型;J25.糧油為主種牧林型;J26.糧糖為主種牧林型;J28.經作、糧作為主種牧林型;J29.稻、麥為主種牧林型;J3l.用材林為主林種牧型;J32.防護林為主林種牧型;J31.經濟林、用材林為主林種牧型;J35.經濟林、防護林為主林種牧型;J37.果林為主林種牧型;J41.用材林為主林牧種型;J42.防護林為主林牧種型;J43.水源林為主林牧種型;J44.經濟林、用材林為主林牧種型;J45.經濟林、防護林為主林牧種型;J51.馬牛羊為主牧種林型;J52.牛羊為主牧種林型;J62.牛羊為主牧林種型。
(K)沿海漁業類型 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和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海域內的各島嶼,以漁業為主。
(M)土地難以利用地區(無農業利用類型) 分布於我國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屬沙漠、戈壁、裸岩、冰川等類型區,分類時多打破縣(旗)界。本類型可分為3個亞類型,即:M0l.沙漠型;M02.戈壁型;M03.裸岩及冰川型。
註: 編碼排列內容:①採用二位數排列方法;②A、D、G、M:編碼為本業含義;③B、C、E、F、H:第一位為主業含義,第二位為輔業含義;J:第一位代表綜合類型含義,第二位代表主導業含義。
作者:郭煥成等
㈢ 農業類型主要指哪些
可持續農業、生態農業、立體農業、灌溉農業、有機農業、精準農業、設施農業、白色農業、石油農業、特色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訂單農業、外向型農業、城市農業、質量農業、藍色農業、自然農業、生物農業、
㈣ 簡述農業資源的概念及分類
農業資源就是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或農業經濟活動所利用或可資利用的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農業自然資源含農業生產可以利用的自然環境要素,如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等。農業經濟資源是指直接或間接對農業生產發揮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和社會生產成果,如農業人口和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農業技術裝備、包括交通運輸、通訊、文教和衛生等農業基礎設施等。本欄目重點是給出農業自然資源。
農業資源分類:
①不可更新資源,如鐵、煤、石油等。
②可更新資源,如生物、水、土壤等。
③用之不盡的資源,如空氣、風力、太陽能等。
㈤ 農業分類有幾種
1、綠色農業
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工業裝備和先進管理理念,以促進o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農產品標准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
2、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利用農村的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自然環境、農業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遊功能,提升旅遊品質,並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
3、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就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之「本」是傳統,即我們通常所講的種植、養殖或加工習慣,尤其是先進的農業科技。
4、立體農業
又稱層狀農業。著重於開發利用垂直空間資源的一種農業形式。立體農業的模式是以立體農業定義為出發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和人類生產技能,實現由物種、層次、能量循環、物質轉化和技術等要素組成的立體模式的優化。
5、訂單農業
訂單農業又稱合同農業或契約農業。這種新的農業經營形式是指:在農業生產之前,農民與企業或中介組織簽訂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產銷合同,由此來確定雙方相應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農民根據合同組織生產,企業或中介組織按合同收購農民生產的產品。
6、外向型農業
外向型農業指一國或一地區面向國際市場,藉助於國際分工來實現再生產的農業。其發展的出發點、立足點不是國內市場,而是國際市場,同國際市場進行廣泛的生產要素和最終產品的雙向交流,藉助於國際市場來完成再生產的循環活動。
(5)農業成果分類擴展閱讀
農業為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按生產對象分類通常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副業;按投入多少分類為粗放農業(投入少)和密集農業(投入多);按產品用途分類自給農業(發展中國家)和商品農業(發達國家)。根據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農業可分為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
㈥ 現代農業分類
現代農業一般劃分為7種類型,當然由於外延的不確定性,劃分標准有所不同。通常劃分為以下7種:
①綠色農業:將農業與環境協調起來,促進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戶收入,保護環境,同時保證農產品安全性的農業。「綠色農業」是靈活利用生態環境的物質循環系統,實踐農葯安全管理技術(IPM)、營養物綜合管理技術(INM)、生物學技術和輪耕技術等,從而保護農業環境的一種整體性概念。綠色農業大體上分為有機農業和低投入農業。
②休閑農業:休閑農業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遊客不僅可以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間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樂。休閑農業的基本概念是利用農村的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自然環境、農業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遊功能,提升旅遊品質,並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
③工廠化農業:工廠化是設計農業的高級層次。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設備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面機械化、自動化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生產,能夠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作業,從而擺脫自然界的制約。
④特色農業:特色農業就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地理、氣候、資源、產業基礎)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的「特色」在於其產品能夠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和傾慕,在本地市場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場上具有絕對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相對優勢甚至絕對優勢。
⑤觀光農業:觀光農業又稱旅遊農業或綠色旅遊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農民利用當地有利的自然條件開辟活動場所,提供設施,招攬遊客,以增加收入。旅遊活動內容除了游覽風景外,還有林間狩獵、水面垂釣、採摘果實等農事活動。有的國家以此作為農業綜合發展的一項措施。
⑥立體農業:又稱層狀農業。著重於開發利用垂直空間資源的一種農業形式。立體農業的模式是以立體農業定義為出發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和人類生產技能,實現由物種、層次、能量循環、物質轉化和技術等要素組成的立體模式的優化。
⑦訂單農業:訂單農業又稱合同農業、契約農業,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所謂訂單農業,是指農戶根據其本身或其所在的鄉村組織同農產品的購買者之間所簽訂的訂單,組織安排農產品生產的一種農業產銷模式。訂單農業很好地適應了市場需要,避免了盲目生產。
㈦ 農業分為哪四類具體有哪些各一例
(一)按生產對象分類
通常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副業。
(二)按投入多少分類
投入少:粗放農業
投入多:密集農業
(三)按產品用途分類
自給農業(發展中國家)
商品農業(發達國家)
㈧ 農業都有什麼樣的分類
中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跨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溫帶,農作物類型和作物栽培制度都不相同,從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區域間差異十分顯著。按地理、氣候條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農業可分為:熱帶農業、亞熱帶農業、溫帶農業和寒溫帶農業。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隨著自然條件和資源類型的變化,農業可分為:農區農業、半農半牧區農業和牧區農業。按生產對象分類,農業可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副業。按投入多少,農業可分為: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按產品用途分類,農業可分為: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根據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農業可分為: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
㈨ 農業新成果有哪些
我國農業科研取得新進展,涌現出一大批新成果並加快示範應用。以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和轉基因三系雜交抗蟲棉為代表的現代育種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
㈩ 農業科技成果的科技成果
【注音】nóngyèkējìchéngguǒ
科技成果的分類是比較復雜的。年10月26日國家科委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到1994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頒布,10月26日國家科委第19號令發布《科技成果鑒定辦法》。對鑒定范圍、鑒定組織、鑒定程序及鑒定管理等都作出規定。《科技成果鑒定辦法》還規定「完成科技成果的單位或者個人竊取他人的科技成果的,或者在鑒定過程中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一經查實,組織鑒定單位應當中止鑒定。已經完成鑒定的,應當予以撤銷。已經給國家、社會造成損失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
我國對農業科學技術成果是十分重視的。1993年7月2日第8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就提出了「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問題,「第十四條 國家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振興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障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和示範推廣機構有權自主管理和使用試驗基地和生產資料,進行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試驗和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和推廣,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實行有償服務或者無償服務。第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農村群眾性科學技術組織的發展,對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各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綜合配套的社會化科學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