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申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教學成果來獎包含有很多的種類源,有國家高等教育成果獎、省高等教育成果獎、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市區縣教育教學成果獎還有各級的賽課獎。 以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為例,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是國務院確定的國家級獎勵,每4年評選一次。
㈡ 市級教學成果申報評獎簡述書怎麼寫
國家復沒有對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參制與人數有規定,只要是開設了這個獎,就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徵集教學成果,委員會成員就會對提交上來的成果進行評比,最終開設出來,一,二,三等獎各種。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是國務院確定的國家級獎勵,每4年評選
㈢ 如何把科研成果轉化教學成果.ppt
回顧十幾年來來我國科技改革,在科源技與經濟的關繫上,總的情況是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局面已經基本形成,而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的機制還沒有建立。我國經濟現在正處於轉軌時期,有利於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的體制與機制的建立與完善,還需要一定時間,與之相關的問題很多,短時間內也不可能都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一方面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從一兩個重要問題的解決著手,帶動其他問題的解決。目前,政府可以通過加強以科技需求為導向的行為,促進經濟建設依靠科技進步機制的形成和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的建立。
具體措施,如:
1、制定大型政策購買計劃,類似於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西歐的「尤里卡計劃」,主要依靠國內科技力量和企業單位完成,以科技需求引導科技供給。
2、政府購買業務和各種旨在激勵科技進步的政策,要與企業、科研單位近幾年的科技行為掛鉤,尤其是將科技投入行為作為企業享受各種優惠政策的一個重要指標,從而刺激整個經濟界對科技的需要,促使企業自主地提高科技投入,重視科技進步,改善經營者短期行為。
㈣ 如何申報教學成果獎.ppt
教學成果獎申報要點——基於「三三制」教學成果獎的申報。 (「三三制」回教學成果獎簡答介:2014年,南京大學獲第七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5項。其中,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陳駿等完成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施》獲第七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㈤ 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包括教師課件製作獎嗎
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審的范圍包括基礎教育各階段、各領域取得的教學成版果。凡按國家有權關規定批准設立的基礎教育階段學校(中小學、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學術團體、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教師及其他個人,均可申報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
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要反映我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的重大成果,其內容包括課程、教學、評價、資源建設等方面,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所側重。中小學教材目前暫不列入獎勵范圍。
㈥ 如何使用ppt提高歷史教學成效
一、科學性性強、實效好
初中歷史教材側重趣味性,以歷史人物事件過程性知識為主,理論分析要求不高,它的編寫符合了初中學生重直觀感受,邏輯分析能力不足的生理心理特點。所以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採用以教師為主導的直觀形象的多媒體手段教學是符合初中歷史教材特點和初中生心理生理特徵的,是具有科學性的。融文字元號、聲音、圖像、動畫、影視為一體的多媒體教學符合對人腦的科學使用。科學證明人腦左右半球是有分工的,多媒體教學可使大腦兩半球功能互相結合共同參與信息處理,同時刺激大腦兩半球,使思維交往頻率加快,較之傳統的講述法更符合科學,更能充分發揮大腦的功能,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且歷史的功用在於借鑒和啟迪而不在於記住那些陳屍枯骨、瑣碎的事件,學生也不是裝載知識的書櫥。傳統教學中,教師常疲於完成教材上基本知識的傳授,較少顧及歷史與現實的結合。而多媒體教學有容量大、節奏緊、直觀形象生動等特點,為教師靈活機動的教學、歷史和現實的結合、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的培養、知識的內化和遷移創造了條件,學生不再是一個書櫥,而由「被動」轉為「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習歷史可以品味人生,思索現實、預測未來,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潛移默化,影響其人生發展的軌跡。
二、直觀形象生動
多媒體手段教學可以通過展示文物圖片、文獻資料、歷史地圖、歷史現象的模擬動畫以及歷史紀錄片等多種信息,把不可再現的歷史現象,重新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簡單化、平板的形象立體豐滿化。如在講《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時,我用多媒體製作了一個圖表,用了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兩個錄像片段和五幅海峽兩岸科技、體育、文藝、商業、民間交流的照片,通過准確真實、直觀形象生動的「看本」,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形象化,使學生在學習中見其人、睹其物、聞其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喚起了學生探索的慾望,極大的優化了教學目標,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豐富有趣
學生注意力集中與否是課堂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歷史是一門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學科,有很強的趣味性。但傳統的單一死板的接受性學習,容易使學生厭倦,喪失對原本興味盎然的歷史學科的興趣。而融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影像為一體的多媒體演示教學,可將燦若群星的歷史人物、圖片繪畫、新聞報道、知識競賽、游藝活動、影視的收聽收看等融入歷史課堂,如講述《向人性扼殺者宣戰》時,我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神曲》的朗誦及《哈姆雷特》劇目片斷並用大屏幕展示《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使課堂內容豐富多彩,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體察感悟歷史,進而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探幽索隱、深化知識、發現規律。在調動學生有意注意的同時,還能調動學生的以直接興趣為基礎的無意注意,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四、情境性
精心創設的歷史情境,能調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熱情,把學生引入知識的殿堂,使學生跨越時空、地域的鴻溝,撥動學生的情感,從內心自然接受和形成歷史觀感。過去單靠教師的語言講授創設歷史情境,有點蒼白和單調,如今多媒體演示教學可圖文並茂、聲情兼具地再現歷史情景,具有很強的直觀性,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多了些內心體驗和感受,更利於將形象與思維融為一體。如在講《全民族抗戰的興起》時,我先放了一段盧溝橋事變記錄片,讓學生領會日軍精心策劃、突然進攻的陰謀及二十九軍將士奮起抵抗、寧死不屈保衛祖國的精神,然後,我又展示了南京大屠殺的幾個錄像片斷,讓學生體味中國人遭受日軍蹂躪的慘痛一幕。短短幾分鍾,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結及保家衛國的神聖使命感和責任感。不少同學還就當今的中日關系發表了見解。通過這段學習,學生的思想接受了洗禮、心靈受到觸動,使「教」與「化」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
五、動態性強
變化的事物更能吸引人們的眼球,抓住人們的注意力。從人們的視覺上來說,傳統的教學是靜態的,不利於調動人們的各項器官為學習服務,而多媒體演示教學有很強的動態性,可通過設定、Flash動畫、影視等手段,化靜為動、化死為活,調動人們的視聽器官為學習服務。如講《「解放者」的風采》時,我用動畫將「三角貿易」再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能看到黑奴貿易這一滅絕人性的行為,從而體驗它的殘酷和野蠻。這種模擬,使教師少費口舌,學生又能在興趣盎然中學習知識,提高了教學效果。
六、節奏緊容量大
歷史課內容多、頭緒雜,受課時的限制,教師在課堂上常常陷入忙於板書、忙於描述那些學生看不到的人和事、忙於講解那些學生費解的概念,結果也只是完成了基礎知識的傳授,談不上對學生能力的鍛煉。如講述《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本課的內容多且雜,利用多媒體事先准備好板書、法律資料、圖像圖形、影視音樂等信息,不僅省出了板書的時間,而且直觀形象的資料、圖文影視、圖示板書將教師費盡口舌描繪講解的人、事和概念以形象化、簡單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大大節省了教學時間,知識容量增大,加快了課堂教學節奏。
七、美的藝術
多媒體教學是教育、技術、藝術三者有機結合的統一體,精心設計的板書是幫助學生撬開智慧大門的杠桿,但傳統教學,由於受教師字體、時間、黑板的限制,一時匆忙信筆塗鴉,影響教學效果。多媒體演示教學所出示的是事先精心准備好的板書,字體美觀適中,還可根據需要使用不同的顏色和布局,這種醒目、美觀、鮮明、合理的板書能使學生形成視覺快感,得到美的享受,有助於學生的記憶,對學習不無裨益。同時,教學中穿插的精美圖片、優雅音樂也能給學生美的熏陶。
多媒體教學以其獨特的、不容忽視的功能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但在使用的過程中稍不注意就會走入誤區。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避免一些錯誤的傾向。
首先,應避免在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中存在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術而忽視師生互動作用的傾向
多媒體歷史課件的畫面形象生動、圖文並茂、聲音悅耳動聽,對學生的感官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夠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很多老師在上課時重用多媒體,而忽略了自己還有粉筆和一張嘴,也忽視了教師自身的資源,尤其是語言,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身體語言,而這些又能對學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感召。這樣便在課堂上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老師和學生努力睜著眼睛瞪著前面的屏幕,老師只須動動嘴皮動動手,支嘴皮,一般只是把屏幕上的內容再說一遍,稍微好一點的呢,再把有關的內容說一遍,最差的就是那種由於大屏幕的存在而顯得教師的存在成為多餘的了。動手呢,只不過是點點滑鼠,除此以外手好像也成了多餘的了!這樣,教師的自身作用就隱蔽了,這種教學過程不再是由教師引導,而成為機器的主宰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少了,直觀的刺激多了,原本教學過程中的優勢隨著多媒體的過多使用而逐漸喪失,多媒體本身的刺激逐漸麻木,學習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因此,在課堂中,老師要仍是不可缺少的主體,多媒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能起一種輔助作用,它的存在是為了增強教師的作用,加強師生互動,而不是要削弱或代替教師的作用,讓學生一味地接受。
其次,應避免在歷史課件製作和網路化教學中存在單純追求形象直觀、動感和色彩而忽視學科內容特點的傾向
歷史課件和網路化教學的直觀、生動是其特點,但很多教師在製作課件的過程中,片面追求課件的形象性、生動性,而很少思考這個形象性、生動性會對課堂教學起什麼樣的作用。實際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動性,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從課堂中心轉移到畫面的生動形象、聲音的變化多端等方面,從而弱化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課堂教學目的,更談不上學生的全面發展。像有的老師製作的課件,色彩艷麗、動感十足,四通八達,確實能夠吸引學生,但易喧賓奪主,歷史課程本身的教學目的、知識體系和規律得不到充分體現,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和魅力也沒有體現出來,學生從中不能體會歷史思維的樂趣和感受歷史情感的熏陶。用一句俗語就是「外行看熱鬧」,熱鬧之後學生記得多少,理解多少呢?恐怕教師本人都沒有把握。所以任何脫離教學實際,片面追求課件的生動性、形象性的做法都亟待糾正。
最後,應避免在運用信息技術和中學歷史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向學生收集羅列知識過多而忽視信息質量反饋的傾向
從歷史學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門嚴肅的社會學科,具有內在的規律和理論,通過學習,學生應當掌握基本史實,形成一定的理論認識和思維能力;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一個正常人在45 分鍾的時間內能夠接觸和理解的知識和要培養的能力都有個限度,我們既要最大可能的利用這個限度,又不能超越這個限度。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取大量的知識和信息,正是這種傳遞知識的快速性容易使我們在運用信息技術時,盲目加大知識的容量,而不考慮不同學生有不同的理解程度和能力的培養情況,不給學生有思考的餘地、聯想的空間,結果學生接受信息過多,造成「死機」。而且眼下有關的歷史影視、資料、圖片舉不勝數、魚龍混雜、真假難辯。如不加以謹慎選材,只一味地加以羅列,容易讓魚目混珠的材料走上課堂,導致誤導學生、自食惡果、事倍功半。這些情況都應該盡量避免。
總之,歷史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我們要揚長避短,使古老的歷史學科在先進科技的幫助下煥發出青春。
㈦ 如何培育教學成果獎項目.ppt
在教學課件中時不時的加入學生喜歡的元素,跟上學生的思路,也可以加上一些跟學習相關的游戲.......
㈧ 教學成果獎申報書成果簡介及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怎麼寫
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是經過准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
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麼問題,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差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切入,選擇並確立主題。
3、細節(案例描述部分)
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就要把學生怎麼從「不會」到「會學」的轉折過程,特別是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紹一番,說到「掌握」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
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於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了解。
5、評析(也就是案例的分析,分析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融入在案例描述中)
對於案例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一個「問題生」轉化事例,我們可以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評析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啟發。評析同時也是筆者對案例所揭示問題的詮釋與研究,是一個聯系實際的提升過程。需要教師運用教育教學理論對案例作出多角度的解讀。通過詮釋,挖掘這些矛盾背後的內在思想,揭示其教育規律就顯得十分的必要。
案例完整的結構形式:背景--主題--細節--結果--評析。
1、變式結構:背景--描述--分析
2、案例過程--案例反思
3、案例--問題--分析
4、主題背景--情境描述--問題討論--反思研究等。
注意:案例撰寫中,五個基本要素並不一定面面俱到,但細節與反思(評析)不可少。如果沒有這些因素,就不能說是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