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企業創新績效的衡量指標都有哪些
隨著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業績效評價已經成為政府、投資者和企業利益相關者所關注的重點問題。然而,我國目前在績效評價的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上仍處於初步的探索階段,理論研究和制度建設的重點主要是政府作為外部評價主體,即出資人對被投資企業的績效評價,對企業的內部績效評價、符合戰略的績效評價體系尚缺乏足夠的研究。建立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系統是協調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矛盾的重要方法,也是企業內部管理的客觀需要。通過績效評價目標和各層面的指標,企業的發展戰略在組織內更明確,便於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及企業內部員工的目標和企業的發展戰略聯系起來,使管理層及員工目標一致地集中精力改進企業的績效,便於企業對發展戰略進行檢驗、確認和修正。另外,企業績效評價也是建立經營者激勵機制的基礎,企業所有者可以藉此來引導企業的經營行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起著一種導向性和保障性的作用,而這種導向性和保障性作用的良好發揮必須建立在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和科學的評價方法的基礎之上。本文擬通過剖析目前我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不足與缺位,在總結國內外績效評價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深入分析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基礎上,對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邏...
B. 科研成果評價標准有哪些a社會影響
科研成果評價標准
有社會影響力
能夠創造的利潤率
C. 如何衡量一個人的創新能力
可以從這幾方面衡量:
1、感知的能力。創新能力最初體現在敏銳的觀察力。
2、變通的能力。不拘於定理
3、溝通的能力。交流中出現思想火花
4、前瞻的能力。
5、診斷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法的能力。
6、利用信息的能力。
D. 創新性成果的生產必須具備哪三個要素
人文社科成果是人們在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實踐活動中,通過創造性勞動所取得的具有規律性認識或改造世界作用的成就或結果。對人文社科成果進行評價,是判斷成果價值和能否廣泛推廣實施的重要尺度,也是使成果獲得同行和社會承認,鼓勵學者開展學術研究的必要途徑。目前,中國人文社科學術成果評價以文獻計量為主,同行評議為輔,評價的標准、方法、指標和組織實施等都存在一些不足,以致出現了過度數量化、簡單化、形式化,甚至偏離評價目標等問題,影響了學術界和社會對人文社科成果的正確認知和學術創新的積極性,阻礙了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學術界廣泛認為,評價機制不完善是造成上述問題的重要誘因,尤其在諸多機制中,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管理控制機制的嚴重缺位和失效,更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2011 年《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意見》也指出: 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是建設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重點任務之一。
E. 創新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包括哪些
評價一個企業 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包括
(一)創新投入能力
反映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意願和投入力度,包括3個二級指標和6個三級指標:
1.創新經費
(1)創新經費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2)R&D經費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2.創新人力
(1)R&D人員占就業人員比重
(2)就業人員中博士畢業生所佔比重
3.研發機構
(1)研發機構R&D經費投入占企業R&D經費的比重
(2)研發機構R&D人員投入占企業R&D人員的比重
(二)協同創新能力
反映企業在利用外部創新資源、開展產學研合作方面的能力。包括3個二級指標和6個三級指標:
4.產學研合作
(1)開展產學研合作的企業佔全部企業的比重
(2)企業R&D經費外部支出中高校和研究機構所佔比重
5.創新資源整合
(1)技術引進經費與R&D經費的比值
(2)消化吸收經費與技術引進經費的比值
6.合作創新
(1)開展合作創新的企業佔全部企業的比重
(2)合作申請專利量占專利申請總量的比重
(三)知識產權能力
主要用來反映企業在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和保護方面的能力,包括3個二級指標和6個三級指標:
7.知識產權創造
(1)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專利申請量的比重
(2)10萬元R&D經費投入的發明專利申請量
8.知識產權保護
(1)擁有專利的企業數佔全部企業的比重
(2)萬名企業就業人員發明專利擁有量
9.知識產權運用
(1)已實施發明專利佔全部發明專利的比重
(2)專利許可與轉讓收入與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比值
(四)創新驅動能力
反映企業在創新價值實現、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面的能力,包括
3個二級指標和6個三級指標:
10.創新價值實現
(1)新產品營銷費用佔全部營銷費用的比重
(2)新產品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11.市場影響力
(1)PCT申請占發明專利申請的比重
(2)有自主品牌的企業佔全部企業比重
12.經濟社會發展
(1)勞動生產率
(2)綜合能耗產出率
F. 創新的標准有哪些
標准如下:
1
標准一: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股東人數
(1)最近兩年連續盈利,且平均凈利潤不少於2000萬元(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者為計算依據);
(2)最近兩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於10%(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者為計算依據);
(3)最近3個月日均股東人數不少於200人。
2
標准二: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營業收入+股本
(1)最近兩年營業收入連續增長,且復合增長率不低於50%;
(2)最近兩年平均營業收入不低於4000萬元;
(3)股本不少於2000萬元。
3
標准三:市值+股東權益+做市商家數
(1)最近3個月日均市值不少於6億元;
(2)最近一年年末股東權益不少於5000萬元;
(3)做市商家數不少於6家。
4
標准三:市值+股東權益+做市商家數
(1)最近3個月日均市值不少於6億元;
(2)最近一年年末股東權益不少於5000萬元;
(3)做市商家數不少於6家。
5
在達到上述任一標準的基礎上,須滿足最近3個月內實際成交天數占可成交天數的比例不低於 50%,或者掛牌以來(包括掛牌同時)完成過融資的要求,並符合公司治理、公司運營規范性等共同標准。
G. 什麼是「進步」進步的一般衡量標準是什麼
進步就是你在傳承的方向上播撒的慾望,反應在他者的思維中。 創新是一種觀念,觀念沒有理性。 創新是二特性對局,對局中間有一個創新的第三空地。 創新是博弈中的常數,常數是人的創新潛能的價值體現。 文化創新是大自然中的無性繁殖,文化創新又類似嫁接,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這個獨特形式進行文明的創造,當最終看到創新的結果時,那已經不是原來的文明了。 人與他物的合成都屬於未來,未來基於慾望,人的生存道路就是與他人一起用慾望創造未來。 《博弈聖經》中說:「博弈的結構,不僅需要自己,還需要另外一個人和一個觀眾,這是博弈存在的三條件。」任何文化思想的傳播都是除自身條件之外,還有兩個條件才能構成,因此創新的文化基因也一定是一個三元結構,這樣才能構成遺傳與生態的文化遺傳基因。任何被優先喚醒的科學與博弈的基因模式,都是一種觀念思潮,它是科學發展觀的源頭。 優先喚醒的特徵就是開發自己的慾望,將情感和價值觀傳播給對象,融入對象的文化中成為新的基因。無論使用什麼樣的傳播方式,無論結果如何,只要能從對象那裡實現慾望都是喚醒,是創新,是進步。《博弈聖經》中給出了「進步」的定義:「就是你在傳承的方向上播撒的慾望,反應在他者的思維中。」其實生命進步的奧秘就是在危機中不斷地將活著的優勢基因取代低效的模式。生物行為創新的現象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地移動、奔跑才不會被捕食。 科學發展觀就是被喚醒的大自然的基因模式,它不是一個人的文化,裡面不存在個人理念,它是大自然自身發展的一條道路。《博弈聖經》中說到:「文明的永恆、普適、唯一性就是科學。」「發展」一詞就是戰略里的持續性特徵,也是科學的自然屬性。在自然實體中生物與自然的優先快照,就是觀念,「觀念是自身知覺、意識、思想、理智的對象」。我們的觀念一定符合以上的科學與發展,沿著大自然鋪設好的這條無形的道路前進,這本身就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題。任何政治家利用這一點都是找到了對政治、經濟、軍事及對智者文化的開放,都是找到了一個博弈取勝的非同步時間空間概念,就是讓人們重新思考時間和空間、偶然和秩序的概念。我們可以從《博弈聖經》中得到啟示:人的頭腦越熱,越沖動,越顯示出時間的緊迫和空間的狹小,那麼,開放的時間使人在自由的空間里冷靜思考科學的理性,使第三空地得到擴充,也使創新空間得到增長。不難想像,創新一定是多元化、多態式的雙贏結構,根據《博弈聖經》中的國正雙贏理論,雙方對抗無雙贏,「國正雙贏理論可以用於日常所有的事物,幫助世界上所有的人理解雙贏概念的理論,只有大於兩個以上的合作,才能談雙贏。《博弈聖經》里的國正雙贏理論,能夠團結更多的人一起多元化合作,雙方才會出現雙贏」。只有通過遺傳交流合作才會顯得龐大,才有更多選擇的機會,為自己打開一條嶄新的道路。眾多人的合作是一系列共同進化中的實驗,假如不能取勝,你就要放棄自己,選擇合作,繼續博弈。合作就是放棄自己舊的博弈主張,在第三空地里形成新的夢想,只有合作才會永遠改變著雙方。眾多人的合作在飛秒瞬間分出的信仰形成的生物蟻團行為是一種能源,它又為精神高漲的情緒製造更加開放的背景,以及把社會變成科學發展觀的生態園林。 《博弈聖經》里《博弈文化盛宴》一文中說:「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只有競賽,人心才會振奮,並被命題統一;只有競賽,才能顯示出文化命題引起壯觀的生物秩序。 其實,很多人仍處於一個低級競爭的認識階段,人與人之間發生的經濟競爭行為還是很簡單的,大多數人見到利益的時候,本能地表現出原始競爭的自私,用戰略的長遠眼光看待這種赤裸裸的競爭行為,好像直接撲向食物。或許人們還不能真正簡單地認識這些詞的意思,如科學、文化、文明、知識、規律、真理、戰略、戰術、哲學、經濟學、感情、愛、愛情、熵、正理、交流、觀念、進步、道德、博弈等等。人們還缺乏太多知識,根本不知道科學發展觀在傳遞執行中,需要一個正理均贏論的主線作為度量人力行為的尺子,直接將它引入具體事件中,就會對它產生疑惑。人們還無法理解科學發展觀的高深,所以人們很自然地要問:什麼是科學發展觀?誰知道科學發展觀?目前,科學發展觀也遇到了一些理論上的困難,我們必須知道它的結構特徵。今天,我們用唯物主義的物質世界觀看待它,就會想到人的行為有三特性,水分子是三原子,DNA模型是三誇克,由此推斷,科學發展觀也似乎是三元結構: 一、科學發展觀 二、正理均贏論 三、第三空地論 這就是科學發展觀的「一觀二論」結構特徵。 按照人們認識物理世界的習慣,一個為粒子,二個為數塊,三個為實體,科學發展觀就是一個實體,而且是一個「博弈實體」。這就符合人類認識自然的機理,能被人感覺,被人接受。 人們越來越把科學發展觀的未來與自我聯系起來研究正理概念。在這一個多世紀里,很多政治家用正確與失誤的歷史,一直將東西方主題文化進行交流,西方主義、東方思想、現代理論都以各種形式對科學發展觀進行完善。科學發展觀的主題文化基因結構是「一觀二論」,這個三元結構很完整,以後我們講述科學發展觀的故事,會用大自然中的正理均贏論和第三空地論進行解釋,才讓人信服。 用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建立的學說,感受到人在第三空地里有無限創新的價值潛能,並從中獲取贏的能量。《博弈聖經》上說:「經過細致解讀分析才深深地理解這是自然科學上的辯證和創新。相對性的國正論是連著兩個世界的橋梁,它中間的第三空地象徵著一個可創新的美麗世界,是深刻現實的藝術中心,那裡表現出最深刻的精神現實,就是創造博弈結構的無限可能。一切創新突破都介入了人與世界的相際關系,一切創造都是博弈的結果。」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背景對局中的第三空地越是空無一物,越有無限的潛能,人們看不到的自我價值就實存在那裡。我們用國正論區分出實體與性質的過程,也就是知識應用的博弈過程,它們的能量和信息可以在「一觀二論」的三元結構內傳遞和均衡。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是依據熱流自發性的特點和熱擴冷縮進行統籌,就是要用國正論在第三空地里進行均贏的分配。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它表現出的文化讓人們看到充滿人性和友誼的文明和諧社會。 科學發展觀揭示了人類最文明的進步,它是一個安全、繁榮、平等、均贏的和諧的觀念。「一觀二論」建立的和諧社會,它讓人們的行為與自然同步,持續地不受自然和他人的影響,這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偉大戰略目標。 摘自《博弈聖經與科學發展觀的特徵》
H. 科研成果評價標准有哪些
科技成果評價標准有:技術創新程度、技術經濟指標的先進程度、技術難度和復雜程度、技術重現性和成熟度、技術創新對推動科技進步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的作用、經濟或社會效益。
I. 成果衡量一般怎麼寫
如何衡量創新成果的3個步驟(也就是達成目標的「檢討」步驟):
1)將每一創新項目的成果與預期目標相比較,這一反饋信息可顯示出創新計劃和創新努力的性質和可靠性。——兩個目的:發現表現良好的領域,發現自身的弱點。
2)對所有的創新努力制定一套系統化的審查制度。也就是一系列的問題。
3)將公司的所有創新成果與創新目標、公司在市場的表現和地位、整個公司的業績相比較而作出評估。——做出了那些貢獻使公司真正有所變化?打算做出什麼貢獻?
創新的領導地位與企業的規模不一定是等同的,這就意味著每個企業都能成為創新的領導者和標準的設立者。
任何管理都需要持久的努力和不懈的關注。
成功的企業——即向正確的市場提供正確的產品和服務的企業。
「只顧眼前,不顧未來」,是現有企業中很難抵禦的誘惑。
任何一家企業都能獲取創業精神及從事創新。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則必須經過有意識的努力。
193:如果一切照計劃行事,公司以3倍的努力來從事創新,不過是一種基本的預防失敗的措施罷了。
J. 創新成果評價的方法
第一階段是同行評審。在研究的過程當中,研究者的合作者,或者其他有關聯的同行,可能會對研究的課題及可能的結果發表建議和意見。在研究完成之後,研究成果通常會以論文的形式表達出來,論文的評審人會對研究的成果給予評價。這個階段的評價人,是從技術本身來進行評價的。評審人根據自己對技術的理解發表意見。評審人一般局限在比較小的范圍,評價的結果取決於評審的知識結構,技術判斷力,個人愛好以及利益驅動的的非技術因素,因此這個階段的評價經常出現偏差。
第二階段是公眾評審。當論文發表以後就進入了公眾的視野。當有研究人員閱讀了論文, 他們會試圖理解理解你的研究成果。如果他認為有價值,會做進一步的實驗來驗證你的結果, 並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並通過論文發表自己的觀點。在他們的論文當中會闡述和引用你的論文,並且吸引來更多的研究者。創新的價值通過這種方式在業界進行傳播,形成影響力。公眾一般都是利益無關的第三方,個人偏見的影響大大減少。如果多個不同的研究組能夠得到基本一致的結論,那麼這種結論的可靠性就大大提高了。但是公眾的評審也會可能失靈,受到認知水準的限制,一些錯誤的思想也會流行,比如托勒密的「地心說」,就流行了一千多年。
第三階段是實踐檢驗。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個創新,無論如何深奧,如何有影響力,在沒有得到應用之前,它的價值是要打個問號的。在得到應用之後,並且為社會、為組織創造了價值,它的價值可被初步確認。但是仍然會出現誤差。最典型的例子是瑞士化學家米勒發明的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於1948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DDT最初目的是用來殺蟲,卻使害蟲產生了抗葯性,被迫時使用更具毒性的葯物。DDT通過食物鏈進入了植物、動物和人體組織,作為美國象徵的白頭雕也曾因殺蟲劑的毒殺而瀕臨滅絕。直到1997年,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評委會才公開 表示,為1948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授予DDT的發明者而感到羞恥。
第四階段是時間檢驗。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創新,成為人類知識寶庫當中的瑰寶,成為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創新的價值才被最終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