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絲路考古成果發布

絲路考古成果發布

發布時間:2021-05-09 09:05:19

『壹』 絲綢之路的考古發現對我們認識絲綢之路有什麼作用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另有以此為背景的電視劇、音樂、游戲等等。
意義是: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長的新亞歐大陸橋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

『貳』 絲路藝術雜志是正規期刊么,是月刊么

是正規期刊,雜志社2017年是季刊,2018年為月刊。

《絲路藝術》(Serindia)季刊是與絲綢之路藝術相關的藝術研究學刊、國際性中文期刊,由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主管,灕江出版社主辦,是國內首家專注於研究、譯介國外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的專業性學術期刊。

《絲路藝術》為季刊,每年四期,譯介和傳播絲綢之路(包括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研究成果、歷史文獻和當代藝術活動信息,搭建絲路藝術考古、圖像研究、藝術交流與文化史研究平台。讀者對象包括對絲綢之路和中亞古國文明感興趣的學者專家及普通讀者。

(2)絲路考古成果發布擴展閱讀:

絲路藝術雜志被以下資料庫收錄

1、維普收錄(中)

2、國家圖書館館藏

3、上海圖書館館藏

絲路藝術雜志社介紹

1、文稿應資料可靠、數據准確、具有創造性、科學性、實用性。應立論新穎、論據充分、數據可靠,文責自負(嚴禁抄襲),文字要精煉。

2、姓名在文題下按序排列,排列應在投稿時確定。作者姓名、單位、詳細地址及郵政編碼務必寫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時須徵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後次序,接錄稿通知後不再改動。

3、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元,格式一般要包括:題目、作者及單位、郵編、內容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文章標題字元要求在20字以內。

4、《絲路藝術》文章中的圖表應具有典型性,盡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線表;圖要使用黑線圖,繪出的線條要光滑、流暢、粗細均勻;計量單位請以近期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為准,不得採用非法定計量單位。

5、為縮短刊出周期和減少錯誤,來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並請詳細註明本人詳細聯系方式。

6、《絲路藝術》編輯部對來稿有刪修權,不同意刪修的稿件請在來稿中聲明。我刊同時被國內多家學術期刊資料庫收錄,不同意收錄的稿件,請在來稿中聲明。

『叄』 這些考古發現,對於我們認識絲綢之路有什麼作用

作用: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強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開通了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交流!

『肆』 列舉絲綢之路上的重大考古發現,名勝古跡,古勝名人

考古發現之一: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民族來自哪裡?
吐火羅人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民族之一。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興起的月氏人、塔里木盆地北部的龜茲人、焉耆人、塔里木盆地東部的樓蘭人,皆為吐火羅系統民族。他們對西域文明乃至整個中國文明的發生、發展都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西亞起源的小麥就是吐火羅人從西方引入中國的。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樓蘭文明、對中國佛教史發生重大影響的龜茲文明,也是吐火羅人創造的。
新疆出土吐火羅語寫卷表明,吐火羅人講印歐語系的語言。盡管他們居住在印歐語系東方語支分布區,但是吐火羅語卻具有印歐語系西方語支許多特點,與公元前1650∼前1190年赫梯王國(今土耳其南部的安納托里亞)流行的印歐古語密切相關。從考古學家在羅布泊採集的人類學材料,人們開始了解到古代樓蘭人屬於印歐人種群。中國人類學家韓康信研究了古墓溝出土的人頭骨,發現它們與南西伯利亞、哈薩克、伏爾加河下游以及鹹海沿岸青銅時代人類學材料存在許多共性,尤其與歐洲人種北歐類型相似,屬於原始歐羅巴人種。古墓溝遺址的發現相當重要,再次證明羅布泊地區的古樓蘭人是歐亞大陸迄今所知時代最早、分布最靠東方的歐洲人種群。然而,吐火羅人究竟何時與印歐語系西方語支的赫梯人、凱爾特人、希臘人分離?他們如何千里迢迢來到新疆塔里木盆地?迄今仍是一個謎。
考古發現之二:塔里木盆地最早使用的文字是漢字?
20世紀初,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尼雅遺址發現數十枚西漢簡牘,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的黃文弼在羅布泊西北岸土垠遺址也發現了西漢簡牘。這些簡牘都是西域都護經營西域的重要物證,同時說明塔里木盆地最早使用的文字是漢字。東漢至十六國時期,中原王朝設西域長史對西域進行管理,治所就在羅布泊西岸樓蘭LA城。此後,樓蘭成了漢文化向西域傳播的一個重要窗口。
1901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首次考察樓蘭LA城,發現了大批魏晉木簡殘紙。魏晉書法真跡流傳至今者寥寥無幾,只有晉人陸機《平復帖》、王羲之《快雪時晴貼》等屈指可數的幾件珍品,且為歷代收藏家視為珍寶,密不示人;而斯文赫定在樓蘭一次發掘所獲魏晉文書就達150多件。接踵而來的是英國考察隊的斯坦因和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橘瑞超,他們在樓蘭同一古城又挖出數百件魏晉十六國時期的文書。日本大谷探險隊比斯文赫定晚去樓蘭,為什麼斯文赫定收集的樓蘭文書都是殘片,而大谷探險隊卻能發現完整的李柏文書呢?這個秘密終於在20世紀80年代揭破。原來,斯文赫定將完整的樓蘭文書單獨放在一起,並沒交給歐洲漢學家研究。20世紀80年代,這批文書在斯德哥爾摩瑞典民族學博物館被重新發現,它們寫在5張黃麻紙上,文字多為草書,大量使用假借字。這些完整的文書,為研究魏晉尺牘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考古發現之三:樓蘭為何盛產美女?
樓蘭美女在絲綢之路上極負盛名,西域王公貴族皆以樓蘭公主為妻。為什麼樓蘭盛產美女呢?人類學研究終於揭開了這個秘密。德國人類學家研究了伯格曼帶回歐洲的樓蘭人頭骨,發現樓蘭人屬於印歐人種。原來,歐洲人種(高加索人種)向東方最遠分布到樓蘭,蒙古人種(黃色人種)與歐洲人種的分界在樓蘭與敦煌之間。所謂樓蘭美女實際上是一些歐亞混血兒,斯文赫定在樓蘭發現了許多古屍,經西方體質人類學家鑒定,其中有不少歐亞混血兒。伯格曼在樓蘭西部一個漢代墓地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雖然歷經2000多年,依然風韻不減當年,被譽為「樓蘭女王」。有趣的是,米蘭壁畫上的樓蘭少女居然和2003年阿富汗小姐非常相像,尤其是她們的眼型。現代阿富汗人是由吐火羅系統游牧人――大月氏人與希臘移民相互融合而成,而樓蘭人則屬於吐火羅系統的綠洲定居民族,所以他們之間頗有相似之處。
考古發現之四:宋代的海上交通
如果說絲綢之路的開辟,為西方人了解東方打開了一個窗口,那麼,晚唐以來開辟的海上陶瓷之路,則為世界了解中國打開了另一扇窗口。自唐代安史之亂後,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相繼崛起,宋朝受遼金的威脅逐漸退縮到東南一隅,政府軍費和官俸開支浩大,每年還要負擔沉重的「歲幣」,不得不想方設法開辟新的財政來源,因而更加重視海外貿易。另一方面,十字軍東征、塞爾柱突厥人的興起,迫使活躍的阿拉伯商人把貿易視線轉移到東方,向東方開辟商路,越來越多地出入中國東南沿海口岸,從而客觀上為宋代海外貿易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從技術條件看,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的進步也推動了宋代海外貿易。宋代造船業的規模和製作技術,都比前代有了長足的進步。 早在宋代,泉州人就用「桐油加釘子」造出世界上先進的船種――福船。這種海船模仿阿拉伯海舶採用尖底,而非中國傳統的平底沙船。1925年,泉州灣後諸港出土了這樣一艘宋代古船,沉船殘長24.2米,寬9.15米,復原之後,它的長度可以達到36米,寬11米,載重量200噸以上,是當時泉州所造中型貨運海船。從它的剖面模型上,可以見到它有1

『伍』 中國科學家利用什麼技術在境外發現絲路遺址

「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世界遺產工作組19日在突尼西亞首都突尼西亞市宣布,來自中國、突尼西亞、義大利和巴基斯坦的科學家在突尼西亞南部發現10處古羅馬時代遺址。這是中國科學家利用遙感技術在境外首次發現考古遺址。

遙感考古是利用搭載在衛星、飛機、飛艇等空間平台上的各類感測器,記錄地物目標與電磁波相互作用的特性,依據地貌形態、地物陰影、植被及土壤濕度、霜雪等因素在目標地區所形成的不同標志,解釋地面或地下遺跡的影像特徵。

「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是中科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重要內容之一,以支撐「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為目的,通過分享數據、技術、知識和經驗,在地球大數據平台建設、環境變化、減災、水資源管理、城市發展、農業和糧食安全、海洋、自然和文化遺產等方面開展深度研究和科學合作。來源:新華網

『陸』 絲綢之路的重大考古發現,名勝古跡,古代名人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這堂課對於初一年的學生來說,難度是較大的——要尋訪整個絲綢之路上的所有「動人」的東西並不容易,甚至對老師來說,也是個難題。而想要將本課上好,學生就必須以小組為單位,先各自分頭查資料,然後集思廣益,匯集材料,然後編寫成文。在這整個准備過程當中,就已經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

新課程同時要求老師要「將課堂還給學生」,在這堂課中,「尋訪之路」全部是由學生來敘述的,而老師在課堂上權當一味「調劑」。實現了教師角色和學生角色的轉換。

四、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 介紹絲路:

師:同學們,漫漫的歷史長河,其中的一段閃耀著絢麗多彩的光芒,它堪稱我國古文化的一條七彩斑斕的綵帶,你們知道它的名字嗎?

(引導學生回答。)

師:對了,就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華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偉大創造力和燦爛文明的門戶,也是古代中國得以與西方文明交融交匯、共同促進世界文明進程的合璧之路。絲綢之路,猶如一條綵帶,將古代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聯結在了一起。正是這些絲綢之路,將中國的先進技術、豐富物產傳送到了世界各國,這些對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同時,中外商人通過絲綢之路,也將中亞、西亞、歐洲等地的物產、先進文化、科技技術等輸入中國,使得古老的中華文明得以不斷更新、發展。

2、 設問:

從我剛剛的介紹當中,相信同學們也知道絲綢之路在我國以及世界的歷史上的重要位置。那麼,絲綢之路到底經過了中國和世界的哪些地方呢?這些地方又有什麼樣的特色和風土人情呢?你們想知道嗎?(等待學生的回答。)那麼,現在就有一隊古代商隊,剛從這條神秘而又美麗的絲綢之路返回到自己的故土:長安。我們來問問他們到底這一路上有什麼有趣的東西呢?

(二)尋訪之路:

1、 角色扮演:(學生自創小品《絲路見聞》)

(1) 鍥子:(一老人家正走在「大街上」,一群頭帶「新疆帽」的商人迎面走來。)

一隊長樣子的商人問道:老人家,請問這里是長安嗎?

老人家:Yes!年輕人,有什麼是事嗎?

隊長(做激動狀,抱住了老人家):哈哈!我們終於回來了,我們終於回來了!

老人家(做掙扎狀):年輕人,別激動,別激動!

隊長(放開老者):老人家,你不知道,我們整個商隊在好幾年前就從故土長安出發,經絲綢之路,將貨物運往西方,沒想到這一去一回竟用了如此長的時間!

老人家(做驚奇狀):是嗎?你們剛剛從西方回來,路上有沒有見到什麼有趣的東西,能不能說給我聽聽?

(此時,「大街上」已經擠滿了人,路人也附和著說:「是啊!是啊!)

隊長:好吧,我就來講講。當時我們整個商隊,帶著絲綢、茶葉、陶瓷等物品,從長安出發,想要去西方大賺一筆……

(2)(第一小分隊講述第一段路程——從長安到玉門關的經歷)

第一副隊:那時我們從長安出發……

(讓學生帶著本組所准備的故事片段、圖片、實物等,上來向同學講述路上見聞。老師在課前提醒學生要注意收集幾個地方的資料:西安,河西走廊,敦煌莫高窟)

(3)、小品承接:

老人家:哇!小夥子,絲綢之路上還有那麼多好東西呀?快帶我去看看!

(老人家拉著隊長的手,欲向前走。)

隊長:老人家,剛剛我們的第一副隊才講了我們1/4路程的經歷而已,我們還有更精彩的呢!請聽——

(4)(第二分隊講述第二段路程——玉門關到大宛的經歷)

第二副隊:我們商隊到玉門關之後,就兵分兩路了,一路從玉門關走,一路從陽關走,我是走玉門關那條路的,那我就跟你們介紹一下我們從玉門關走的那段經歷……

(讓學生帶著本組所准備的故事片段、圖片、實物等,上來向同學講述路上見聞。老師在課前提醒學生要注意收集的幾個地方的資料:玉門關,樓蘭,西域督護府,火焰山)

(5)(第三分隊講述第三段路程——陽關到身毒的經歷)

第三副隊(接過第二副隊的話):別顧著說你們第二分隊的事情,我們第三分隊還有精彩的故事呢!……

(讓學生帶著本組所准備的故事片段、圖片、實物等,上來向同學講述路上見聞。老師在課前提醒學生要注意收集幾個地方的資料:陽關,鄯善,蔥嶺,身毒。)

(6)(第四分隊講述第四段路程——大宛到奄蔡、蔥嶺到大秦的經歷)

第四副隊:你們都說完了吧?嘿嘿!(做得意狀)現在到我嘍!我們商隊在第三副隊帶領下走到了大宛,接下去的路程是由我來帶領的……

(讓學生帶著本組所准備的故事片段、圖片、實物等,上來向同學講述路上見聞。老師在課前提醒學生要注意收集幾個地方的資料:大宛,康居,奄蔡,鹹海,裏海。)]

……到了奄蔡,交易了一些東西之後,我們商隊又從來時的路打道回府,回到大宛,然後再去蔥嶺和第三分隊會合,繼續我們的探險路程……

(讓學生帶著本組所准備的故事片段、圖片、實物等,上來向同學講述路上見聞。老師在課前提醒學生要注意收集幾個地方的資料:大月氏,安息,大秦。)

(各分隊在講述故事片段時,須結合中國地圖,世界地圖,絲綢之路地圖,以便講述時聲情並茂;另,講述時,還必須設一些問題讓同學們討論和回答。)

(7)尾聲:

(當故事講述完時)

老人家(驚喜狀):小夥子,原來絲綢之路上那麼多好東西呀?快帶我去溜溜?

(欲將隊長拉走)

隊長(邊說邊逃跑):不行!我好不容易回來了,讓我休息一陣再說吧?

(眾商人退場)

老人家:哎……!別走啊!(蹣跚追去)

2、 小結:

師:感謝這個商隊為我們做那麼精彩的敘述,那現在我想請問在座的各位:從商隊所講述的故事中,你們學到了哪些知識呢?

(學生分組討論,各組代表發言,老師據情況總結。)

(三)絲綢之路知識競賽:

1、 出題:(共有4個問題,老師到時視情況,隨意抽取)

(1) 介紹整個絲綢之路上的重大考古發現,名勝古跡,古代名人。

(2) 講述沿途經過的省份,主要的少數民族分布,主要物產。

(3) 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文化交流,物產交流。

(4) 絲綢之路上的詩歌。

2、 學生搶答,裁判員加分。

三、知識反饋:

1、 設問:看來通過這節課,同學們學到了挺多知識的,那麼,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什麼收獲呢?

2、 學生討論,老師據情況總結。

四、 結尾:

師:同學們,經過這堂課,我們了解了許多關於絲綢之路的故事,下面就讓我們集思廣益,各盡所能,用一句最美的話來形容絲綢之路,來為我們這段尋訪之路畫一個圓滿的句號吧?

(學生討論,發言,老師據情況總結,再將語言歸納)

『柒』 近幾年有哪些著名的中亞考古成果

近年來隨著我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絲路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我國考古工作也逐漸走出國門。
2018年3月23日我國正式啟動中國—沙特塞林港遺址考古項目。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選派的5名中方隊員將於2018年3月26日奔赴沙烏地阿拉伯,開展為期20天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2018年4月5日,中沙聯合考古隊對塞林港遺址有了初步的了解。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已發現建築基址多處、墓地兩處,並發現了疑似水井、圍牆牆體等遺跡,初步判斷塞林港遺址存在明顯的功能化分區。從建築技術的考察來看,地表建築物多用磚塊、土坯和珊瑚石壘砌。兩處墓地中已發現墓葬超過百座,並發現碑刻數十塊,部分碑刻還可見清晰的碑銘,記述了墓主的身份信息。

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坎特鎮紅河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
2018年9月3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該院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方面合作推進的聯合考古取得階段性成果。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吉爾吉斯斯坦科學院歷史與文化遺產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坎特鎮的紅河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考古人員首次對整個紅河古城遺址進行了比較精確的測繪,並在古城西側發掘了一個佛寺遺址。

2016年9月26日絲路考古成果發布:發現古代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遺址中外考古人員深入西天山西端地區開展系統考古研究,全面了解古代游牧文化遺存的分布狀況,新發現大批遺址,包括一些古代游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遺址,填補了學術空白。2013年12月,中國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撒馬爾罕簽署了關於「西天山西端區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的合作協議。經過多年調查、發掘和研究,在烏茲別克蘇爾漢河流域及周邊山地的考古調查和已有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公元前1世紀,在阿姆河以北的蘇爾漢河兩岸分布的一批古代城址為代表的農耕文化,應屬早期貴霜文化,與其後的貴霜帝國文化關系密切。在蘇爾漢河周邊的山前地帶,分布有同時期的古代游牧文化遺存,這些遺存可能與古代月氏有關。在薩扎干遺址所獲考古發掘資料表明,撒馬爾罕盆地南緣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帶分布的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古代游牧文化遺存,應屬古代康居文化,這與《漢書》等古代文獻的記載是相合的。這一發現為確認古代月氏文化的分布范圍提供了新資料。

『捌』 絲綢之路上的考古發現有哪些呀

絲綢之路上的考古發現有哪些:
1、主要是漢唐時期西域各國的遺址遺物,如羅蘭古城等;
2、絲綢之路中商人遇難時的一些歷史遺跡;
3、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匯情況。

『玖』 關於唐朝的絲綢之路有哪些考古發現

絲綢之路的東段再度開放,新的商路支線被不斷開辟,人們在青海一帶發現的波斯銀幣是我國境內最多的,這證明青海也隨著絲路的發展成為與河西走廊同等重要的地區。

『拾』 我國科學家利遙感技術發現幾處國外絲路遺址

最近,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王心源研究員帶領的空間考古研究團隊,聯合突尼西亞、義大利、巴基斯坦的科學家利用空間考古技術與方法,在絲綢之路西端突尼西亞發現10處古羅馬時期考古遺存。這是中國科學家利用遙感技術在中國境外首次發現考古遺址,這些遺存揭示了古羅馬時期南線軍事防禦系統的布局與農業灌溉系統的結構。

突尼西亞位於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西端,是古羅馬時期重要的海上貿易港口樞紐。此次發現對於研究古羅馬時期軍事防禦系統、農業灌溉系統,以及絲綢之路西端線路走向、古綠洲變遷、環境變化及其影響具有重要意義。此次利用遙感觀測技術、衛星導航系統、地理信息分析系統等綜合技術,結合文獻分析、實地調研開展的空間考古技術與方法,是中國科學家走出國門並首次主導聯合亞、歐、非相關國家開展空間考古遺存發現與系統研究,這對於提升中國科學家在「一帶一路」沿線開展國際合作研究水平,形成空間考古學科一套新的研究技術與方法範式具有重要的標志性意義。

2018年4月14日至17日,來自中國、突尼西亞、義大利的科學家到突尼西亞南部進行了古羅馬考古遺址的聯合調查與驗證。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閱讀全文

與絲路考古成果發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