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以及帶給人類社會的變化
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到19世紀4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的機器大生產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成為「世界工廠」。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美國也開始了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的成果被引進到中國、日本等國。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幾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幾乎同時開展,它使生產力得到巨大的發展;二戰後期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直持續至今,它無論從規模、速度和影響等方面都遠遠超過前兩次。
1.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部門。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1785年,瓦特製成改良蒸汽機,人類社會由此進入「」。1814年,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成為工業化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19世紀以後,美國工業革命發展迅速,涌現出許多新發明,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製成試航成功;、縫紉機、拖拉機相繼發明;特別是採用和推廣了機器零部件的生產方法,推動了機器的普及。
2.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應用於工業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的廣泛應用、和工具的創制、手段的發明和工業的建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以的廣泛應用最為顯著。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車、電影放映機等相繼問世。人類進入。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德國人卡爾·本茨等人成功製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等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發明電話,90年代義大利試驗無線電報取得成功。1867年,發明炸葯,80年代又改良了無煙火葯的技術,大大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塑料、人造纖維等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
3.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技術革命,以技術、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是的興起。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各國統治基礎。
(2)引起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
(3)工業革命引發三股潮流:資本主義(主義:1776年英國的亞當斯密發表的《國富論》,提出、和的主張,反對重商主義政策,代表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從19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蓬勃興起,逐漸戰勝封建勢力,掌握了政權。自由主義成為工業革命後19世紀人類歷史發展的主流。俄國、義大利統一、德意志、美國、日本等都是這股潮流的突出表現);社會主義(由法國起義、英國運動組成的早期工人運動,1848年革命中爆發的工人起義,《》的發表,的成立,1871年公社的出現等,顯現了這一歷史潮流的活力);民族主義(工業革命促使各工業國加速佔領殖民地擴大市場,刺激了民族獨立運動高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運動,以亞洲最具代表性。爪哇人民反荷起義、人民反英起義、伊朗起義、中國運動和民族大起義構成亞洲革命風暴。這些運動屬於傳統的舊式造反運動,其結果是都失敗了。歐洲的民族運動,大多具有資本主義性質。如義大利統一和都屬於這類運動)。
(4)生產組織形式、產業結構的變化:手工工場被一制度取代了;城市化興起;以農村和農業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以和為主體的經濟體制,人類歷史開始從農業文明向文明過渡。
(5)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之間的聯系,最終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成為世界霸主;亞非拉美的多數國家淪為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從屬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階段;社會主義運動進一步發展,1889年7月14日第二國際建立;20世紀初「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誕生;亞非拉人民的運動不斷高漲,其中「」尤為突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特點。
(2)引起生產組織形式和產業結構的變化: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組織的產生,將自由資本主義推進到資本主義階段;工業化程度大大提高,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總產值超過農業,從輕工業國轉變為重工業國。
(3)對當時的世界格局產生的影響:列強加緊對外擴張,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資本主義體系最終確立;帝國主義各國經濟發展的性加劇,圍繞著爭奪,展開激烈斗爭。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1)極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2)促進了社會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產業比重上升。
(3)推動國際格局的調整,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擴大了發達國家同國家間的經濟差距,給國家帶來機遇和挑戰。
應該有樓主要的東西,別忘了採納,
『貳』 近代科學革命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自然科學發展史是研究自然科學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它依據歷史事實,通過對科學發展歷史過程的分析來總結科學發展的歷史經驗並揭示其規律。在漫長的自然科學發展史上,近代曾出現了三次嚴重的危機,並由此也帶來了三次重大的突破,從而推動自然科學向前進一步發展。
近代自然科學是以天文學領域的革命為開端的。天文學是一門最古老的科學。在西方,通過畢達哥拉斯、柏拉圖、 喜帕恰斯、托勒密等人的研究,已經提出了幾種不同的理論體系,成為一門最具理論色彩,又是提出理論模型最多的一門學科。同時,天文學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人們種田靠天、畜牧靠天、航海靠天、觀測時間也靠天,這就必然會有力推動天文學的發展。然而,天文學在當時又是一門十分敏感的學科。在天文學領域,兩種宇宙觀,新舊思想的斗爭十分激烈。特別是到了中世紀後期,天主教會還別有用心地為托勒密的地心說披上了一層神密的面紗。硬說地球處於宇宙中心,證明了上帝的智慧,上帝把人派到地上來統治萬物,就一定讓人類的住所??地球處於宇宙中心。這種荒唐說法被當作權威加以崇信之後,托勒密的學說就成為不可懷疑的結果而嚴重阻礙著天文科學的進步。然而,地心說基礎上產生的儒略歷在325年被確定為基督教的歷法後,它的微小誤差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已經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同觀測資料大相徑庭。葡萄牙一位親王的船長曾說:「盡管我們對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們發現,事事都和他說的相反。」托勒密體系的錯誤日益暴露,人們急需建立新的理論體系。當時,文藝復興正蓬勃開展,它不僅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同時也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適應時代要求,他從1506年開始,在弗洛恩堡一所教堂的閣樓上對天象仔細觀察了30年,從而創立了一種天文學的新理論--日心說。1543年,哥白尼公開發表《天體運行論》,這是近代自然科學誕生的主要標志。日心說的提出恢復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來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學界和思想界,動搖了封建神學的理論基礎,是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這一時期,自然科學的發展成就輝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從宏觀上看,科學發展是落在生產技術的後面。例如,鍾表在實踐中已廣泛應用,但人們並不懂得由哪些因素決定著鍾表運動的周期;在戰爭發射了無數的子彈和炮彈,卻搞不清怎樣才能把彈道計算出來,命中率如何提高。從微觀上看,古典力學的發展比較完善。在天體力學中,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橢圓定律、面積定律、周期定律);1632年,伽利略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系統論述了牛頓力學三定律(慣性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這些定律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把天上的和地上的物體運動概括在一個理論之中。這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的概括和綜合。但這一時期其他學科還很落後,主要是在收集材料,積累經驗,進行分門別類的初步整理。例如,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林耐就曾致力於對植物的分類,他寫了《自然系統》一書,使雜亂無章的關於植物方面的知識形成了完整的系統。在化學領域,英國科學家波義耳把嚴密的實驗方法引入化學,他被稱為近代化學的創始人。德國科學家斯塔爾提提出燃素說來解釋化學反應,燃素說作為化學的理論成果統治了化學界近100年。
科學的發展不是憑空進行,而是必須以已有的科學成果為發展的起點。當時已有的天文學數學知識為力學的發展創造了前提,而力學發展較完善的狀況又促成了哲學史上機械自然觀的形成。因為,從人的認識規律來看,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從認識簡單事物進而深化認識復雜事物的,認識機械運動是科學認識的第一任務。在科學認識第一階段,暫時把事物看成彼此無關的固定不變的東西進行研究是可以理解的,一旦科學家們把一切高級復雜運動都簡單類比為機械運動,並且把力學中的外力照搬過來,就變成了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機械外因論。他們認為,自然界絕對不變,自然界只是在空間上擴張,展現其多樣性,而在時間上沒有變化,沒有發展的歷史。不變的行星一定始終不變地繞著不變的太陽運行,由於它不承認物質的發展,不能回答自然界的一切從何而來,最後只能搬用神的創造力來解釋,自然科學又回到了神學之中。
1755年,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出版了《宇宙發展史概論》,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星雲假說。康德的星雲假說能較好解釋太陽系的某些現象。他認為,太陽系以及一切恆星都是由原始星雲在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下逐漸聚集而成的。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有生有死,而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恩格斯1875年為《自然辯證法》寫的一篇導言中,給予康德的星雲假說極高的評價。說它「包含著一切繼續前進的起點。」因為既然地球是隨著太陽系的形成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那麼,地球上的萬物山川、動物和植物,自然也有它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如果立即沿著這個方向堅決地繼續研究下去,那麼,自然科學現在就會進步得多。」康德的星雲假說有力沖擊了形而上學的機械自然觀,是繼哥白尼天文學革命後的又一次科學革命。
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這也是近代以來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不過,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許多技術發明大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總之,在18世紀中葉以前,自然科學研究主要是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經驗方法達到記錄、分類,積累現象知識的目的。在18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啟蒙運動的發展,「自然科學便走進了理論的領域而在這里經驗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這里只有理性思維才能有所幫助。」理性思維就是對感性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並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提出科學假說,進而建立理論或理論體系。19世紀道爾頓的原子論,阿佛加德羅的分子學說,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以及康德的星雲假說開始都是以假說形式出現的。不過,康德的星雲假說一開始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19世紀,由於自然科學不斷揭示出自然過程的辨證性質,才最終在哲學領域敲響了形而上學的喪鍾。
19世紀是科學時代的開始。在天文學領域,科學家們開始論及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在地質學領域,英國的地質學家賴爾提出地質漸變理論。在生物學領域,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孟德爾的遺傳規律相繼被發現。在化學領域,原子-分子論被科學肯定;拉瓦錫推翻了燃素說,並成為發現質量守恆定律的第一人;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表了元素周期律的圖表和《元素屬性和原子量的關系》的論文。在文中,門捷列夫預言了十一種未知元素的存在,並在以後被一一證實。十九世紀最重大的科學成就是電磁學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在19世紀之前,人們基本上認為電與磁是兩種不同現象,但人們也發現兩者之間可能會存在某種聯系,因為水手們不止一次看到,打雷時羅盤上的磁針會發生偏轉。1820年7月,丹麥教授奧斯特通過實驗證實了電與磁的相互作用,他指出磁針的指向同電流的方向有關。這說明自然界除了沿物體中心線起作用的力以外,還存在著旋轉力,而這種旋轉力是牛頓力學所無法解釋的,這樣,一門新學科??電磁學誕生了。
奧斯特的發現震動了物理學界,科學家們紛紛做各種實驗,力求搞清電與磁的關系。法國的安培提出了電動力學理論。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 ɡ
『叄』 近代歐洲國家在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中取得的成果有哪些.舉兩例
近代自然科學革命時期,哥白尼於1543年公開發表《天體運行論》,這是近代自然科學誕生的主要標志。日心說的提出恢復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來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學界和思想界,動搖了封建神學的理論基礎,是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天體力學中,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橢圓定律、面積定律、周期定律);1632年,伽利略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系統論述了牛頓力學三定律(慣性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這些定律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把天上的和地上的物體運動概括在一個理論之中。這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的概括和綜合。
工業革命時期,1785年,英國瓦特改良蒸氣機,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紡織工業、機械工業、冶金工業、造船工業為主的產業革命是這次技術革命的產物。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
『肆』 第一次科學革命的成果包括哪些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業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以牛頓力學體系為基礎,始於紡織工業,並依靠蒸汽機的改良和使用,使人類社會進入了蒸汽時代。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1765年英國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1765-1787年英國瓦特改良蒸汽機,並用作紡紗機的動力
1777年法國拉瓦錫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並正式確立質量守恆定律
1800年義大利伏特發明伏特電堆,英國赫歇爾發現紅外線
1822年法國安培發現安培定律
1826年德國歐姆發現歐姆定律
1831年英國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1838—1839年德國施旺、施萊登提出細胞學說
1842年奧地利多普勒發現多普勒效應
1859年英國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奠定了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
1865年奧地利孟德爾提出遺傳學兩大基本定律
『伍』 人類歷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說的簡單一些,一些主要成果
第一次 蒸汽機 火車 輪船
第二次 電磁感應 內燃機 汽車 飛機
第三次 電子計算機 網路 核武器
『陸』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成果帶來的便利是什麼
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
1866年德國西門子研製出發電機,標志著電力時代的到來
1869年俄國門捷列夫提出化學元素周期律
1876年美國貝爾發明有線電話
1877年美國愛迪生發明留聲機
1880年美國愛迪生發明白熾燈泡
1901年發現了X射線的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成為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駕駛著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沖向天空,這是人類航空史上首次自主操縱飛行
1904年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標志著人類從此進入電子時代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論文,闡述了狹義相對論,帶來了物理學的巨大變革
1915年魏格納寫成《海陸的起源》一書,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1926年美國科學家哥達德製造的世界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試飛成功
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開創醫學新紀元
1932年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在德國出現
『柒』 科學革命在17世紀80年代的成就
牛頓的脫穎而出使物理科學又再一次的產生重大進步。十七紀學術分科未若今日之精密;當時所稱的物理科學,包括了數學、化學、物理學與天文學;牛頓便是一位集大成而又開拓了學術上新疆域的大人物。其重要的三大發明則足以使牛頓擠身於古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中而無愧。這三大發明便是:1. 發明微積分;2. 牛頓發明光的組成定律,由此更分析了顏色的性質與白光的性質; 3. 「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牛頓的貢獻在於:他證明了引力在實際運作中是有普遍性的。
『捌』 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什麼
17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數學。奠定了今後科技的發展。微積分是研究函數的微分、積分以及有關概念和應用的數學分支。微積分是建立在實數、函數和極限的基礎上的。 極限和微積分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到了十七世紀後半葉,牛頓和萊布尼茨完成了許多數學家都參加過准備的工作,分別獨立地建立了微積分學。他們建立微積分的出發點是直觀的無窮小量,理論基礎是不牢固的。直到十九世紀,柯西和維爾斯特拉斯建立了極限理論,康托爾等建立了嚴格的實數理論,這門學科才得以嚴密化。 微積分是與實際應用聯系著發展起來的,它在天文學、力學、化學、生物學、工程學、經濟學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應用科學個分支中,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特別是計算機的發明更有助於這些應用的不斷發展。 微積分學是微分學和積分學的總稱。 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小至粒子,大至宇宙,始終都在運動和變化著。因此在數學中引入了變數的概念後,就有可能把運動現象用數學來加以描述了。
由於函數概念的產生和運用的加深,也由於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一門新的數學分支就繼解析幾何之後產生了,這就是微積分學。微積分學這門學科在數學發展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它是繼歐氏幾何後,全部數學中的最大的一個創造。
微積分的基本內容 :研究函數,從量的方面研究事物運動變化是微積分的基本方法。這種方法叫做數學分析。
本來從廣義上說,數學分析包括微積分、函數論等許多分支學科,但是現在一般已習慣於把數學分析和微積分等同起來,數學分析成了微積分的同義詞,一提數學分析就知道是指微積分。微積分的基本概念和內容包括微分學和積分學。
微分學的主要內容包括:極限理論、導數、微分等。
微分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定積分、不定積分等。
微積分是與應用聯系著發展起來的,最初牛頓應用微積分學及微分方程為了從萬有引力定律導出了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定律。此後,微積分學極大的推動了數學的發展,同時也極大的推動了天文學、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工程學、經濟學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應用科學各個分支中的發展。並在這些學科中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特別是計算機的出現更有助於這些應用的不斷發展。
『玖』 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區別
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和工業革命之間有什麼關系?
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的關系,根源於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從本質上看,科學是反映客觀事物屬性及其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回答「為什麼」的問題。技術是利用客觀規律、創造人工事物的過程、方法和手段,回答「怎麼做」的問題。二者既有原則性的區別,又有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密切關系。
一方面,科學與技術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因此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也是相伴相隨在一起的。因為科學的根本職能在於認識世界,技術的根本職能是改造世界,而認識世界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改造世界。正是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共同基礎上,科學和技術統一起來了。
現代科學的發展,一開始就依賴先進的技術手段。由於現代的科學研究已經深入到了微觀世界,擴展到了宇宙天體,只有藉助於先進的實驗裝置(高能加速器、射電望遠鏡)才能進行。因此,科學對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了,出現了「科學技術化」的趨勢。同時,技術也更加科學化。這說明,科學和技術是互為前提、互為依靠的。因此,在現代人們將「科學技術」結合起來使用,或者簡稱「科技」,相應地將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結合起來,稱為科技革命。在對人類歷史考察中,我們發現相鄰的兩次科學革命之間,總有一次技術革命的發生,而且這次技術革命與相鄰兩次科學革命在時間上往往有一個重疊期。這表明每一次技術革命既是它前面的那次科學革命成果的應用與檢驗,又是它後面的那次科學革命發生的源泉和基礎。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
另一方面,科學和技術又有顯著的區別:(1)二者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科學主要解決「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技術主要解決「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2)科學和技術的任務不同。科學的任務是探索、揭示自然界的新現象、新規律;技術的任務是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創造人工自然物。(3)科學與技術的研究過程不同。(4)科學與技術成果的表現形式不同。(5)對經濟的作用不同。總的來說,科學與技術的區別是:科學是目標的發現,技術是目標的發明;科學主要是認識世界,技術主要是改造世界;科學主要提供可能性,技術主要是使這種可能變為現實;科學是人對自然能動關系的知識形態,是人對自然的理論關系,技術則是人對自然能動關系的知識形態與實體形態的綜合,是人對自然的實踐關系。
因此,科學革命指的是科學理論、方法、知識等的巨大進步,從庫恩的科學革命觀看,往往是科學的理論、概念、規范,也就是範式或模式的突破,新學科的誕生並延伸到其他學科,比如,相對論、量子論、系統論、控制論等的誕生就導致了科學革命。科學革命通常是指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飛躍和科學研究的社會組織形式的重大變革,是技術革命的理論基礎。
一般說來,科學革命並不能直接變成生產力,而技術革命則能夠直接影響或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但是,科學革命卻可以成為技術革命的先導,因為對世界的新認識往往是新技術產生的深層理論基礎。因為科學能夠通過技術影響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技術又能直接地影響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所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革命首先變革了人類的生產方式,並通過生產方式的變革進而全面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人類的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推動和綜合變革的統一性關系。
工業革命是建立在經濟與產業結構變革的基礎上,主要決定於技術革命是否導致一系列產品在技術與設計等方面廣泛的刷新,從而誕生一系列發明與新產品乃至新的行業。比如,21世紀系統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工程的興起,將導致計算機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醫葯技術等學科的高度交叉與整合,從而帶來在材料、能源、信息產業的全面生物產業化,可能帶來新的一輪產業革命。
至於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的關系,人們的理解就更加紛紜。有人甚至認為「工業革命是生產技術上的一項重大變革,是人類應用自然科學,以自然力代替人力的一場技術革命」。這樣就把兩個概念完全等同了。我們認為,科學—技術—生產—經濟—社會,是一根協調發展的鏈條。其中,每一項都是這根鏈條上的一個環節,每一項的發展都是這根鏈條協調發展的一部分。
技術革命是指生產工具和工藝過程的重大變革;產業革命是由技術革命引起的,是指國民經濟的實際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變革,致使經濟、社會等方面出現了嶄新的面貌,不僅具有科學技術的性質和內容,而且具有經濟和社會的性質和內容。科學和技術的革命只是在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時才會促進產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的發生,並非任何技術革命都能導致產業革命和工業革命。
首先,科技革命並不能等同於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信息革命」以及「新能源革命」只是表明若干科技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或面臨重大突破。只有科技進步和創新帶來的產業化,推動了全球工業發生生產方式的革命和全球社會發生生活方式的革命,我們才能夠說全球進入了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新時代。
其次,工業革命作為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是漸進的制度變遷的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經歷孕育、興起和成熟等幾個階段,其主導產業的技術路線和發展路徑有一個探索、確立和擴散的演化過程。
實際上,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工業革命這四種革命中的任何一種革命的發生,都可能會引起另一種革命,並且其自身也要受到其他類型革命的影響。而對於工業革命來說,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是工業革命的起點,產業革命是工業革命的中介,工業革命是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必然趨勢和最終結果。也正因為這樣,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和工業革命就成為了幾個密不可分的概念。它們必然是相伴隨著發生。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把人類社會的變革和革命,單純地看作是科學技術和生產力自然而然的發展的結果。社會的發展和社會革命的實現,歸根結底是生產力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結果。這種矛盾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當舊的落後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舊的上層建築阻礙經濟基礎的要求時,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必然轉變為先進階級和人民群眾變革舊制度的自覺的歷史活動。也只有通過代表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先進階級和人民群眾的自覺斗爭,這種矛盾才能得到解決,從而推動社會前進。
『拾』 20世紀取得的偉大科學成果有哪些
1、光量子論的建立和發展
光量子論,光子的靜止質量都不會超過10的負54次方千克,這一結果是之前已知的光子質量上限的1/20。1923年康普頓成功地用光量子概念解釋了X光被物質散射時波長變化的康普頓效應,從而光量子概念被廣泛接受和應用,1926年正式命名為光子。
量子電動力學確立後,確認光子是傳遞電磁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帶電粒子通過發射或吸收光子而相互作用,正反帶電粒子對可湮沒轉化為光子,它們也可以在電磁場中產生。
2、對撞機
歐洲核子中心於1981年將一台能量為 400GeV的質子同步加速器改建成質子-反質子對撞機,並於1983年取得了極其重要的實驗成果,發現了粒子。
與同步加速器極為相似,對撞機呈環形,沿環安放著磁鐵系統、高頻系統、真空系統以及探測和校正系統等。此外,它沿圓環還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供對撞用的特殊長直線節,探測儀器就被安置在長直線節內的對撞點附近的空間中。
3、1905年狹義相對論發表
狹義相對論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的題為 《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中提出的區別於牛頓時空觀的新的平直時空理論。狹義相對論不僅包括如時間膨脹等一系列推論,而且還包括麥克斯韋-赫茲方程變換等。狹義相對論需要使用引入張量的數學工具。
狹義相對論是對牛頓時空理論的拓展,理解狹義相對論就必須理解四維時空。其數學形式為閔可夫斯基幾何空間。現在對於物理理論新的分類標准,是以其理論是否是決定論來劃分經典與非經典的物理學,非量子理論都可以叫經典或古典理論。在此意義上,狹義相對論仍然是一種經典的理論。
4、激光技術
激光是20世紀60年代的新光源。由於激光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單色性好等特點而得到廣泛應用。激光加工是激光應用最有發展前途的領域之一,現在已開發出20多種激光加工技術。
激光具有單色性好、方向性強、亮度高等特點。現已發現的激光工作物質有幾千種,波長范圍從軟X射線到遠紅外。 激光技術的核心是激光器,激光器的種類很多,可按工作物質、激勵方式、運轉方式、工作波長等不同方法分類。
5、飛機試飛成功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製造的第一架飛機「飛行者1號」 在美國北卡萊納州試飛成功。
萊特兄弟繼續對飛機進行改進,於1904年和1905年分別造出了「飛行者2號」和「飛行者3號」,1905年10月5日韋伯駕駛的飛行者3號持續飛行了38分鍾,航程達39公里。也就是說,「飛行者3號」實際上已經具有了實用效能。
萊特兄弟確信一個飛行器的時代已經來臨。之後的幾年,他們一面改進飛機性能,一面在世界各國做飛行表演,向人們顯示人類飛行之夢已經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