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古代有關牲畜飼養的法律有哪些
西漢初期採取休養生息的方針。在發展養馬方面,官府充實馬政機構,大辦軍馬場。秦漢時期,朝廷對畜牧業加強了管理,制定了相關的管理辦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制定了《廄苑律》,它是我國古代有關牲畜飼養的法律。
在古代,牲畜既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又是重要的戰爭工具和祭祀用品,朝廷對牲畜的飼養、管理和使用非常重視。類似法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陝西岐山縣出土的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就有「牧牛」一職,說明《周禮》有關西周已設職掌管廄牧的記載是可信的。
秦朝廷制定畜牧法規《廄苑律》及其他有關條款規定。秦朝廷分管廄牧事務的是內史、太僕和太倉等官。在地方由縣令、丞以及都官管理,令、丞和都官以下,有田嗇夫、廄嗇夫、皂嗇夫、佐、史、牛長、田典、皂和徒等負責畜牧方面的具體工作。
關於牛馬的飼養,秦代有定期檢查評比制度,每年正月舉行考核,成績優秀者獎勵,不按時參加評比或在評比中列為下等的,飼養者和管理者要受懲罰。
秦代條律還規定,官有的牛馬死亡,應及時呈報所在的縣府,由所在縣檢驗後將死牛馬上繳。如不及時上繳,致使牛馬腐爛,應按未腐爛時的價格賠償。如果是朝廷廄馬或駕用牛馬,應將其筋、皮、角和肉的價錢呈繳,所賣的錢少於規定數目,駕用牛馬者應予補足。
朝廷每年對各縣、各都官的官有駕車用的牛檢查一次,凡有10頭以上牛而一年死三分之一,不滿10頭牛一年死3頭以上,主管的吏和飼牛的徒以及所屬縣的令、丞都有罪。
此外,秦律還規定馬匹調習不善,軍馬評比列為下等的,要懲罰縣司馬及令、丞。秦代的《法律答問》還有一些懲罰偷盜馬、牛、豬、羊的規定,對牲畜所有權進一步制定了保護性規定。
漢代也有《廄律》,西漢丞相蕭何制定的《九章律》,將秦代《廄苑律》列為其中一篇。《九章律》已經失傳,但從《漢書?刑法志》中關於《九章律》的記載來看,可知漢代《廄律》的內容與秦《廄律》相差不多。
西漢時,牛耕在黃河流域已較普遍。東漢時,農牧結合經營區逐漸向江南推廣,並且更加重視飼養和保護耕牛,將秦律「殺牛者枷」改為「殺牛者棄市」。同時,漢史中已有了牛疫的記載。
漢武帝為適應對匈奴用兵的需要,鼓勵馬匹繁殖,還制定了《馬復令》,規定民養馬可以減免徭役和賦稅。此外,漢律以重刑懲治盜竊牛馬的犯罪,規定「盜馬者死,盜牛者枷」,知情不舉發也要受懲治。漢代不少地方官員勸說百姓飼養家畜,增加生產。當時養豬、養羊、養雞很普遍,既可以解決肉食和肥料,又增加了經濟收入。
『貳』 在西漢的手工業中什麼佔有重要地位
鐵農具、牛耕的普遍使用和農業的發展漢初至文、景的六十多年內,社會經濟逐漸由凋敝狀態中恢復過來並且走向發展,到武帝時,便出現了一種繁榮富庶、國庫充足的景象。據司馬遷說,當時太倉和城鄉倉庫糧食豐積,陳陳相因,以至於腐敗不可食;府庫貨財充斥,錢串都朽斷了。
西漢初年,鐵制農具已推廣到中原以外的很多地區。武帝時冶鐵制器歸國家壟斷,鐵農具的傳播更為迅速。不但在中原地區,而且在今遼寧、甘肅、湖南、四川等省以及更遠的一些地方,都有西漢的鏟、鋤、鐮、鏵等鐵制農具出土。出土鐵犁鏵數量很多,寬窄大小不一。這是各地區因地制宜地發展犁耕技術的結果。最大的鏵寬達四十二厘米,這也許是為開溝作渠等農事需要而鑄造的農具。
漢代兼用馬耕和牛耕,但主要靠用牛。從考古所獲西漢牛犁模型、牛耕壁畫和犁鏵實物等看來,西漢普遍使用所謂二牛抬杠的犁耕法。《漢書·食貨志》中所說的二牛三人的耦犁,也是二牛抬杠。由於扶犁人使用牛轡穿牛鼻導引耕牛,省去了牽牛的人力,出現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這是犁耕法的重大進步。西漢末年,又出現了一牛一人的犁耕法,可能是用於熟地的耕作。武帝以後,隨著大規模徙民邊陲,進行屯田,牛耕技術傳到西北。為了保護耕畜,秦漢法律都規定,偷盜馬和牛,要加重懲罰。與犁耕技術傳播的同時,播種用的耬犁也開始使用,西漢晚期,耬犁已傳到遼陽一帶,遼陽的漢末村落遺址和北京清河漢代遺址中,都發現鐵制耬足。武帝時由於大規模戰爭的消耗,耕馬、耕牛嚴重不足,價格昂貴,北方一度出現以人挽犁的現象。江南大部分地區仍處於伐木燔萊,火耕水耨的階段,同北方的農業生產水平相差很遠。
西漢時期,水利事業很發達。如龍首渠、六輔渠、靈軹渠、成國渠等溉田都很多。龍首渠在洛水旁,由於渠岸易崩,它的某些段鑿成若干深井,井與井間有水流通,叫做井渠。這種修渠方法,在沙土地帶特別有用。京畿以外,關東地區也興修了一些水利。如漢初羹頡侯劉信在舒(今安徽廬江西南)修造七門三堰,灌溉田畝。文帝時文翁在蜀郡穿湔江以灌溉繁縣土地。武帝時,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郡引黃河及川穀之水,汝南、九江等郡引淮水,東海郡引鉅定澤,泰山郡引汶水,都穿渠溉田各萬余頃。其他各種小的水利工程,更是舉不勝舉。南陽太守召信臣調查郡中水泉,開溝瀆,起堤閘,溉田至三萬頃。西漢時中原種植水稻,主要就是依靠這種水利灌溉。至於鑿井灌溉,北方到處都有,甚至居延邊地,也鑿井開渠,進行屯墾。西漢時期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是治理黃河。文帝十二年(前168),黃河在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決口;武帝元光三年(前132),黃河又自瓠子(今河南濮陽附近)經巨野澤南流,灌入淮泗,泛濫達十六郡。元封二年(前109),武帝發卒數萬人堵塞決口。武帝曾巡視工地,並命隨從官員自將軍以下,都負薪填決河。經過這次修治,黃河才流歸故道,八十年中未成大災。
鐵農具、牛耕的普遍使用,水利的發達,農業技術的進步,使西漢時的農業生產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昭帝、宣帝以後,沒有大規模的戰爭,全國經濟發展更為顯著。據西漢末年的統計,當時全國有戶一千二百二十多萬,口五千九百五十多萬(據郡國人口數核算,實得口五千七百四十餘萬);全國墾田數達到八百二十七萬多頃。這就是西漢農業發展規模的一個約略的說明。
手工業的發展在西漢的手工業中,冶鐵業佔有重要地位。西漢冶鐵技術比戰國時有了重大的發展。西漢後期,吏卒徒開山采銅鐵,每年用人十萬以上,規模是很大的。漢代東至東海,西至隴西,北至遼東,南至犍為,包括某些諸侯王國在內,都有鐵官,這些大體上就是漢武帝以後冶鐵制器的基地。山東、河南等省都發現冶鐵遺址,其中河南鞏縣、鄭州的冶鐵遺址規模最大。包括礦坑、工場以及從開采礦石到制出成品的全部生產設備。鞏縣鐵生溝遺址發現了礦石加工場所,發現煉爐、熔爐、煅爐共二十座。鄭州古滎遺址的煉鐵爐,是現知漢代煉鐵爐中最大的,其中一座,估計日產生鐵可達一噸。古滎遺址資料表明,當時生鐵冶煉和加工工藝有較大的進步。遺址中煉鐵的燃料,除木材外,還有原煤和煤餅,這是現在所知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煤的遺存。淬火法已開始應用,這大大提高了鐵器的堅韌和鋒利程度。出土鐵器,有農具,也有工具,出土的地點非常多。漢初的鐵兵器,各地常有發現;武帝以後,鐵兵器更多,替代了銅兵器所居的主要地位。西漢中期以後,鐵制的日用器皿也逐漸增多。
西漢的采銅和銅器手工業也很發達。銅主要產在江南的丹陽郡和西南的蜀、越雟、益州等郡。漢初准許私人仿鑄貨幣,所以鑄錢場所分布在一些郡國中。武帝時鑄幣權集中到中央,在上林苑三官鑄錢。西漢貨幣發現極多,鑄幣用的銅料、鑄范以及鑄所遺址也有發現。銅器製造主要屬少府和蜀、廣漢等郡工官,也有很多出於私人作坊。由於鐵器漆器的興起,銅器在漢代已失去了昔日的獨特地位,但皇室、諸王和大官僚仍然喜愛精美的銅制器皿。銅制器皿的生產規模頗大。銅鏡、銅燈、銅熏爐等物,近年常有出土,最多的是銅鏡,是日用必需品。
絲織業是西漢的重要手工業之一,是北方居民的家庭副業。臨淄(今山東臨淄)和襄邑(今河南睢縣)設有規模龐大的官營絲織作坊,產品供皇室使用。元帝時,臨淄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長安的東西織室規模也很大,每年花費各在五千萬錢以上。織縑帛一般用比較簡單的所謂腰機。高級絲織品已採用提花織造,但工藝復雜,產量有限。巨鹿陳寶光妻的綾機用一百二十鑷,能織成各式各樣花紋的綾錦,六十日始能織成一匹,匹值萬錢。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大量絲織物,包括完整的服裝和其他雜品。絲織物有絹、縑、綺、錦、紗、羅等種類,花紋色澤豐富多彩。對這些絲織物的科學研究,證明西漢人民在植桑育蠶、繅絲紡紗、織造印染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西漢的絲織物通過饋贈、互市或販賣,大批輸往邊陲各地,遠至中亞各國和大秦。
此外,煮鹽(包括海鹽、池鹽、井鹽)、釀造等業,在西漢時都是重要的手工業行業,生產規模和技術都超過前代。
漢代人民衣著所需的織物,就全國總產量而言,大部分出自男耕女織的家庭手工業,其中,北方農村以絲為主,南方農村以麻為主。家庭手工業品主要供農戶自用,多餘的在市場出賣。至於官府手工業品,除鹽、鐵等在武帝以後由官府壟斷者外,一般說來質量雖精,數量並不多,在全國總產品中不佔很大的比重。在上述各種手工業中,官營作坊的勞動者主要是吏、卒、刑徒、官奴婢和少數傭工;私營作坊主要是僮僕、傭工,其中很多來自逃亡農民。
商業的發展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業也繁榮起來了。據《史記》記載,西漢時期全國已形成了若干經濟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大的都會。關中區域膏壤千里,最為富饒。
首都長安戶八萬余,口二十四萬六千,是全國最繁華最富庶的城市。長安城周圍六十五里(據實測,周長二萬五千七百米,合當時六十二里強),有十二門、八街、九陌、九市、一百六十閭里,它的布局,基本上已為考古發掘所證實。長安城的每個城門都有三個寬達六米的門道,以三條並列的道路通向城中,城市街陌也是三道並列。長安城的中部和南部是宮殿和官署。西北隅的東西九市,是長安城內的商業和手工業區,與居民閭里鄰近。考古發掘所顯示的長安城內這種政治區和經濟區的布局,與《周禮·考工記》所說「面朝背市」的都市建築制度符合。長安市上除有本地和附近的各種物產包括官府手工業的產品出售以外,還有從全國各地運來的貨物出售。
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當時合稱五都)、番禺等城市,是全國主要的都會。薊、陽翟、壽春、江陵、吳等,也都是一方的都會。全國各地區、各都會之間,有大道相聯。在這些大道上,驛傳羅布,車馬雜沓,貨物轉輸,絡繹相屬。江南多水,船是比車更重要的交通工具。吳王濞所造航行於長江的船隻,一船所載相當於北方數十輛車。今廣州、長沙等地的漢墓中,發現有木車、木船和陶船的模型,從模型看來,當時的船有錨、舵,結構堅固,可載重致遠。廣州曾發現漢代造船遺址。
出現在通都大邑里的商品,有牲畜、毛皮、穀物、果菜、醬醋、水產、帛絮、染料、木材、木器、銅鐵器等類。奴隸被當作一種商品,在市場上出賣。高利貸也成為一種重要行業,它的盛行,是促使農民破產的原因之一。大高利貸者被稱為子錢家,列侯封君都向他們告貸。
西漢中期以後,對外貿易發達起來。自河西走廊經塔里木盆地南北邊緣通向中亞、西亞以及更遠地區的道路,已經暢通。沿著這條道路,運入各種毛織物和其他奢侈品,運出大宗絲織品。西方人稱這條道路為「絲綢之路」。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是番禺(今廣東廣州)。近年來廣州、貴縣、長沙等地,經常發現玻璃、琥珀、瑪瑙等物,其中一部分是從海外運進來的。
『叄』 西漢初年,牲畜奇缺,皇帝的馬車都配不上毛色一樣的四匹馬,將相有的只能乘牛車。這表明當時經濟________
蕭條、荒涼、徭役、兵役、賦稅、農業生產、耕作、農桑、節儉、「以德化民」、文景之治 |
『肆』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農業、工業、科技和體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農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80年代以來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農業生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1985年與1952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從46.5億元增至368.3億元;糧食從1582萬噸增至4006萬噸,大牲畜(年底頭數)從2439萬頭增至4749萬頭。
2、工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沒收了官僚資本,清除了帝國主義的經濟勢力,逐步改造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和個體手工業,社會主義經濟成份在工業中佔了統治地位。經過幾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如各工業部門已擁有一批具有現代水平的產品、工藝和技術裝備,冶金、機械、石油、化工和紡織等工業部門的技術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子能、自動控制、激光等尖端技術已開始運用於工業生產中。
3、科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計算機、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術等領域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如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中國高鐵的舉世矚目。
4、體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全民健身蓬勃發展,競技體育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各類體育場館已超過100萬個,社會體育指導員超過65萬人。
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人民的百年期盼,成為奧運史上無與倫比的精彩盛會,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金牌51枚,金牌榜名列第一。8月8日被定為「全民健身日」,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全國性體育節日。
(4)西漢初年牲畜取得了什麼成果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取到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除了上述成就之外,還有:
1、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現代化方面,我國進行了多種探索。在較長的時間里,曾採取計劃經濟體制,這在當時的中國也是新事物。歷史地看,該體制在兩方面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一是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重大工程、項目;二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實現了基本社會福利人人享有。
2、在教育現代化上,我國也進行了很多探索和創新。新中國成立前,我國文盲率高達80%。上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開展大規模掃盲運動,極大提高了識字人口的比例。
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醫療保障覆蓋人口逐步擴大,衛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標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
『伍』 西漢初年統治者為恢復和發展經濟採取了哪些措施 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休養生息的政策。
主要是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因為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才有了「文景之治」。
休養生息政策是西漢初年的國策,這個政策是由劉邦及其群臣所一起制定的。漢高祖之後的幾代皇帝,特別是文、景兩代,都大力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即使漢武帝時期,後期因為長期對匈奴作戰的原因,全國戶數銳減,所以在武帝末年以及隨後的昭帝、宣帝年間也都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而且這一政策幾乎成了往後歷朝歷代初定天下時候所採取的國策。可見休養生息政策到了後來已經成為了一個純粹的經濟政策、是國家調整社會經濟的一個手段之一。所謂「休養生息」,即在社會大動盪或長期戰爭之後統治者實行的寬刑薄賦政策,以保養民力,增殖人口,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那麼漢初統治者及其後的繼承者,為什麼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1、原因
(1)漢初統治者親身經歷了秦朝滅亡的過程,吸取秦王朝教訓是其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之一。劉邦本人經歷過農民戰爭,他本身是通過農民起義當上皇帝的,親身感受到農民戰爭的巨大威力,體會到秦王朝的滅亡是在賦稅、徭役、刑罰等方面過重所致。秦王朝賦稅重,占農民收成的2/3;農民還要負擔沉重的徭役和兵役,史書記載,秦朝全國人口約2000萬,征發徭役和兵役的總人數達二三百萬,光是修建阿房宮和驪山墓這兩項工程,就征發了70多萬人;秦朝的刑法十分嚴酷,光是死刑就有砍頭、腰斬、活埋、車裂等多種,還有斬腳、割鼻等摧殘人體的肉刑法,連坐、株連、「夷三族」等。這樣的情況,人民怎能不怨聲載道、社會經濟怎能不趨於崩潰、秦朝怎能不覆滅?所以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聽取意見,減輕刑罰,減少冤獄,吏治清明。
(2)社會經濟凋敝也迫使其不能不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重要原因。中國西漢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平淮書》中寫道:
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銄,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余業以稽市場,……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
這是司馬遷筆下的西漢剛剛建立時的社會面貌,主要是社會經濟狀況,國內到處是一片荒涼殘破的景象。物資匱乏,連皇帝也弄不到4匹毛色一樣的馬來拉車子,將相只能坐牛車;糧食、馬匹的價格異常昂貴,1石米的價格高達1萬錢,一匹馬的價格則需要百兩黃金。可以想像在廣袤的國土上有多少人民流離失所,風餐露宿了。面對社會經濟殘破的局面,西漢王朝的統治怎樣才能鞏固,維持下去?是西漢統治者急需解決的問題。
基於上述的兩點原因,為了恢復社會經濟,刺激生產力的發展,鞏固封建統治,漢初實行了休養生息政策。那麼措施有哪些?
2、措施
漢高祖劉邦時期:(1)勞力歸農。讓大量士兵復員,分給他們一定數量的田地,並免除一定期限的徭役;下令逃亡人口各歸原籍,恢復他們原有的土地房屋;把由於飢餓而賣身為奴婢的人,釋放為平民。(2)輕徭薄役,漢政府鑒於秦朝濫用民力導致的嚴重後果,因此比較珍惜民力,縮短了人民服役時間,規定全國男子從23歲開始服役,56歲免役,並且可以以錢代役。(3)薄斂賦稅,規定田賦為十五稅一(就是政府每年向土地所有者徵收占收獲物1/15的田稅)。(4)鼓勵生育,漢政府為了提高全國戶數,在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頒布「民產子」詔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兩年賦稅,這項政策使得漢初人口得到極大的提高。
漢高祖之後的幾代皇帝,特別是文、景兩代(漢文帝與景帝共在位39年),都大力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主要內容:(1)重視農業生產。進一步推行「輕徭薄賦、獎勵生產」的政策,把田租減為三十稅一,嘉獎努力耕田的人;文帝減輕了人頭稅和徭役,實行與民休息的措施。(2)提倡節儉。如文帝身體力行,帶頭提倡:取消建造價昂貴的露台;死前留遺囑,主張自己的喪事從簡。(3)減輕刑罰。文帝廢除了親屬連坐法,用笞刑(用竹板子打)代替殘損肢體的肉刑;景帝再減輕了笞刑。
通過和秦朝在賦稅、徭役、刑罰等方面比較得出:秦朝實行暴政,導致人民民不聊生。在秦朝時農民要將收獲物的2/3以上交給國家,漢初皇帝薄賦勸農,田租在漢高祖時為十五稅一,文帝時為三十稅一;徭役方面減輕了很多,農民有足夠的時間從事農業生產;刑法方面不象秦朝刑法十分嚴酷,動不動就慘遭殺害。……
那麼漢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有什麼成效呢?
3、成效
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在漢高祖時期,西漢的社會經濟已經得到恢復發展,穩定和鞏固了漢朝的封建統治秩序。到文景年間,社會經濟全面回升,出現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為西漢達到鼎盛時期奠定了好的基礎。漢武帝時期,西漢的社會面貌完全煥然一新了,在世界威名遠播。司馬遷的《史記.平淮書》反映了漢朝經過休養生息政策後,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的景象:
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
這是跟上面描述的景象完全不同的情況,真實反映了漢朝休養生息政策使西漢從廢墟上建立到逐漸興盛、經濟發展的歷史。
『陸』 求作業答案:西漢初年,牲畜奇缺,
蕭條;荒涼;徭役;兵役;賦稅;農業生產;耕作;農桑;節儉;「以德化民」;文景之治 |
『柒』 取得的主要成果與效益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基本解決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問題
在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實施探采結合示範井20口,鑽探總進尺3453.4m,總涌水量22 323.4 t/d,直接解決了當地26 137人、5000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的問題和13 040畝農田的灌溉問題(表1-3)
表1-3 南京地質調查中心河南鞏義應急抗旱鑽探成果統計表
(二)基本查明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
河南鞏義市由於地表水資源相對缺乏,因此,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在鞏義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地下水開采量(供水量)平均為12388萬m3。
河南鞏義市地下水分鬆散岩類孔隙水、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3種類型。依據地下水水化學特徵可大致劃分出4個水化學類型區:邙山丘陵與黃河階地區(HCO3-Ca.Na.Mg型和HCO3-Ca.Mg.Na型)、伊洛河灘階地與階地後緣山前傾斜平原區(HCO3-Ca.Mg型)、東南碎屑岩分布區(HCO3-Ca.Na型)和南部石灰岩分布區(HCO3-Ca型)。
鞏義市深層地下水水位總體上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如伊洛河以南的黃土丘陵區北部及山前傾斜平原區以及米河、新中、小關、大峪溝、核桃園、涉村、夾津口、西村等鄉丘陵山區。
鞏義市地下水總體上基本符合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三)基本查明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賦存規律和蓄水構造類型
河南鞏義市地下水主要賦存在鬆散岩類孔隙、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和基岩裂隙中,鬆散岩類孔隙水按深度可進一步劃分出淺層(60m以淺)和深層水(60~300m)兩類孔隙水。淺層含水層組水量豐富區分布在黃河灘及階地、伊洛河河谷、汜水河河谷及階地、崗地等地段,定井成功率高;淺層含水層組水量貧乏區分布在邙山、山前傾斜平原及山前黃土丘陵地區康店、沙魚溝—北山口—芝田—魯庄一帶,黃土厚度大,定井成功率不高。深層孔隙水水量豐富區分布在鞏義市區、北山口-沙魚溝、回郭鎮-芝田以南、念子庄-羅口以北地帶,定井成功率較高;深層孔隙水水量中等區分布在富水區南側,東部位於站街一英峪南一帶,西部位於魯庄—西村一帶,定井成功率較高。丘陵區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水量中等區分布在東部的新中—米河一帶及核桃園、涉村—夾津口一帶,含水層為寒武系及奧陶系灰岩、白雲質灰岩、白雲岩,定井成功率較高;但由於礦山開采造成區域地下水位下降,部分基岩含水層被疏干,加之礦坑排水,使部分地區定井成功率不高。丘陵區基岩裂隙水分布在嵩山主峰和五指嶺主峰的北側、米河-小關-大峪溝以北及涉村-關帝廟以北,地下水較貧乏,定井成功率不高。
調查表明,在尋找地下水過程中辨別地下水蓄水構造和賦存條件非常關鍵,本次工作發現河南鞏義市地下水蓄水構造類型主要有5大類:岩溶或接觸-岩溶蓄水構造、鬆散岩層蓄水構造、斷裂蓄水構造、單斜蓄水構造和基岩風化殼片狀蓄水構造。其中,鬆散岩層蓄水構造可進一步劃分出河流階地鬆散岩層和山前傾斜平原鬆散岩層兩種蓄水構造,斷裂蓄水構造可進一步劃分出斷裂旁側影響帶、斷裂交匯影響帶和斷裂破碎帶3種蓄水構造。
(四)編制了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開發利用區劃
根據區內地下水的空間分布情況以及地下水開採的分配格局,結合野外地質調查與實地鑽探施工結果,對河南鞏義市地下水開發利用進行了區劃,劃分出可增強開采、控制開采、調減開采和尚難規劃利用4個區,為區域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五)總結了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技術方法和找水經驗
本次應急抗旱找水打井過程中應用了高密度電法、激電測深法和測井等技術和方法,針對本地區特點,總結出了「一條高密度電法勘查找水經驗」、「兩種定井方法」和「四種鑽井方式」。
一條高密度電法勘查找水經驗:在鞏義地區該方法找水經驗是在「基岩山區高阻中尋找低阻」和「鬆散層低阻中尋找高阻」。
兩種定井方法:一為通過分析地質構造和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定井;二為通過高密度電法技術、電測深技術結合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定井。
四種鑽井方式:沖擊鑽鑽井;迴旋鑽鑽井;挖掘機+迴旋鑽+氣壓潛孔錘組合鑽井;迴旋鑽+氣壓潛孔錘組合鑽井。
以上經驗與方法應用在鞏義地區應急抗旱找水打井中,鑽孔成井率100%,無一眼乾孔,鑽探效率和效果十分顯著。
(六)建立了淮河流域(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資料庫
二、經濟和社會效益
河南鞏義市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是由國土資源部部署、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支援河南嚴重缺水地區抗旱找水的一個重大項目,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缺水地區群眾的巨大關懷和幫助。項目「探采結合」水井工程的實施,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工作區內人畜飲水困難以及農田灌溉的問題。項目成果可為河南鞏義市嚴重缺水地區社會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豐富的地質信息,為區域內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采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項目提出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生態地質環境保護的措施和建議,可以確保當地群眾生活和農業生產對水資源的需求。項目成果的應用將在長時期內使這一地區的嚴重缺水問題得到解決,同時對地下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尤其對保障供水需求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持久性的影響。
本次應急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完成後,為盡快使抗旱應急示範工程發揮長遠效益,河南鞏義市國土資源局、水務局及時聯合組織對成井工程實地及工程後期所需的配套設施(變壓器、泵房、線路工程等)進行了調查,編制了所需要的資金預算並報請鞏義市政府。鞏義市政府很快劃撥近200萬元資金用於配套設施建設。
在得知我中心抗旱找水打井突擊隊將於4月29日返回南京的消息後,鞏義市很多村民帶著趕做的「喝水不忘打井人,永感南京地調情」、「挖井支農,心繫百姓」、「興水鑽井、惠民支農」、「為民打井、福澤百姓」、「不辭艱辛找水,澤惠山區人民」、「抗旱打井顯真情,不遠千里送甘霖」等錦旗紛紛前來慰問送行並表示感謝。
『捌』 西漢初年,牲畜奇缺,皇帝的馬車都配不上毛色一樣的四匹馬,將相有的只能乘牛車。這表明當時經濟
蕭條;荒涼;徭役;兵役;賦稅;農業生產;耕作;農桑;節儉;「以德化民」;文景之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