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能給我個陽關雪或者沙原隱泉好點的賞析
陽關雪
中國古代,一為文人,便無足觀。文官之顯赫,在官而不在文,他們作為文人 的一面,在官場也是無足觀的。但是事情又很怪異,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後 ,一桿竹管筆偶爾塗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緣,在黃昏的江船上仰望過白帝城,頂著濃冽的秋霜登臨過黃鶴樓,還 在一個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圍,人頭濟濟,差不多絕大多數人的心頭,都回 盪著那幾首不必引述的詩。人們來尋景,更來尋詩。這些詩,他們在孩提時代就能 背誦。孩子們的想像,誠懇而逼真。因此,這些城,這些樓,這些寺,早在心頭自 行搭建。待到年長,當他們剛剛意識到有足夠腳力的時候,也就給自己負上了一筆 沉重的宿債,焦渴地企盼著對詩境實地的踏訪。為童年,為歷史,為許多無法言傳 的原因。有時候,這種焦渴,簡直就像對失落的故鄉的尋找,對離散的親人的查訪 。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 色的青衫里,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
今天,我沖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 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頭看天,又說:「這雪一時下不停,別去受這個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 ,轉身鑽進雪裡。
一走出小小的縣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麼也沒有,連一個皺折 也找不到。在別地趕路,總要每一段為自己找一個目標,盯著一棵樹,趕過去,然 後再盯著一塊石頭,趕過去。在這里,睜疼了眼也看不見一個目標,哪怕是一片枯 葉,一個黑點。於是,只好抬起頭來看天。從未見過這樣完整的天,一點也沒有被 吞食,邊沿全是挺展展的,緊扎扎地把大地罩了個嚴實。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 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 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風也停了,陽光很好。沒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這樣快,才片刻,地 上已見斑斑沙底,卻不見濕痕。天邊漸漸飄出幾縷煙跡,並不動,卻在加深,疑惑 半晌,才發現,那是剛剛化雪的山脊。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種令人驚駭的鋪陳,只可能有一種理解:那全是遠年的墳 堆。
這里離縣城已經很遠,不大會成為城裡人的喪葬之地。這些墳堆被風雪所蝕, 因年歲而坍,枯瘦蕭條,顯然從未有人祭掃。它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排列得又是 那麼密呢?只可能有一種理解:這里是古戰場。
我在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出艾略特的《荒原》。這里正是 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 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 中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我相信,死者臨亡時都是面 向朔北敵陣的;我相信,他們又很想在最後一刻回過頭來,給熟悉的土地投注一個 目光。於是,他們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沒有換來史官們的半行墨跡?史官們把卷帙一片片翻 過,於是,這塊土地也有了一層層的沉埋。堆積如山的二十五史,寫在這個荒原上 的篇頁還算是比較光彩的,因為這兒畢竟是歷代王國的邊遠地帶,長久擔負著保衛 華夏疆域的使命。所以,這些沙堆還站立得較為自在,這些篇頁也還能嘩嘩作響。 就像干寒單調的土地一樣,出現在西北邊陲的歷史命題也比較單純。在中原內地就 不同了,山重水復、花草掩蔭,歲月的迷宮會讓最清醒的頭腦脹得發昏,晨鍾暮鼓 的音響總是那樣的詭秘和乖戾。那兒,沒有這么大大咧咧鋪張開的沙堆,一切都在 重重美景中發悶,無數不知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憤懊喪地深潛地底。不像這兒 ,能夠袒露出一帙風乾的青史,讓我用20世紀的腳步去匆匆撫摩。遠處已有樹影。 急步趕去,樹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個坡,猛一抬頭,看見不遠 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憑直覺確信,這便是陽關了。
樹愈來愈多,開始有房捨出現。這是對的,重要關隘所在,屯紮兵馬之地,不 能沒有這一些。轉幾個彎,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處尋找,近旁正有 一碑,上刻「陽關古址」四字。
這是一個俯瞰四野的制高點。西北風浩盪萬里,直撲而來,踉蹌幾步,方才站 住。腳是站住了,卻分明聽到自己牙齒打戰的聲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凍紅了的。呵 一口熱氣到手掌,捂住雙耳用力蹦跳幾下,才定下心來睜眼。這兒的雪沒有化,當 然不會化。所謂古址,已經沒有什麼故跡,只有近處的烽火台還在,這就是剛才在 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草飄揚 出來,在千年之後的寒風中抖動。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積著雪,層層疊疊,直伸 天際。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是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 是冰海凍浪。
王維實在是溫厚到了極點。對於這么一個陽關,他的筆底仍然不露凌厲驚駭之 色,而只是纏綿淡雅地寫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他瞟了一眼 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再來 一杯吧,陽關之外,就找不到可以這樣對飲暢談的老朋友了。這杯酒,友人一定是 毫不推卻,一飲而盡的。
這便是唐人風范。他們多半不會灑淚悲嘆,執袂勸阻。他們的目光放得很遠, 他們的人生道路鋪展得很廣。告別是經常的,步履是放達的。這種風范,在李白、 高適、岑參那裡,煥發得越加豪邁。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 識認,形體那麼健美,目光那麼平靜,神采那麼自信。在歐洲看蒙娜麗莎的微笑, 你立即就能感受,這種恬然的自信只屬於那些真正從中世紀的夢魘中蘇醒、對前途 挺有把握的藝術家們。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會更沉著、更安詳。在歐洲,這些藝 術家們翻天覆地地鬧騰了好一陣子,固執地要把微笑輸送進歷史的魂魄。誰都能計 算,他們的事情發生在唐代之後多少年。而唐代,卻沒有把它的屬於藝術家的自信 延續久遠。陽關的風雪,竟愈見凄迷。
王維詩畫皆稱一絕,萊辛等西方哲人反復討論過的詩與畫的界線,在他是可以 隨腳出入的。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 卑怯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去製造一點娛樂。歷史老人凜然肅然,扭過頭去,顫巍 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這里,不需要藝術鬧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對美有 太深的寄託。
於是,九州的畫風隨之黯然。陽關,再也難於享用溫醇的詩句。西出陽關的文 人還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謫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么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 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後,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誰也不能想像,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
這兒應該有幾聲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極美,與自然渾和,奪人心魄。可惜它們 後來都成了兵士們心頭的哀音。既然一個民族都不忍聽聞,它們也就消失在朔風之 中。
回去罷,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
B. 尚水泉都市生活館辦會員卡劃算嗎
這家生活館辦理的會員卡還是挺好的,對我們也是很劃算的,可以嘗試擁有,那裡的服務也是非常好的
C. 從金魚池小區到豐台雙林東路11號尚隱泉怎麼坐公交車
公交線路:特7路 → 830路,全程約21.3公里
1、從金魚池小區步行約1.0公里,到達磁器口西站
2、乘坐特7路,經過13站, 到達七里庄站
3、乘坐830路,經過6站, 到達梅市口南站
4、步行約710米,到達尚隱泉都市生活館
D. 尚隱泉電話沒人接,是沒開門嗎
如果他的電話沒接的話,那可能就是說他們暫時客戶比較繁忙,也有可能是他們沒有聽到,所以說建議你過段時間再重新撥打一下,看看有沒有監聽的。
E. 《沙原隱泉》中對月牙泉的描寫手法
《沙原隱泉》中對月牙泉的描寫運用了多種描寫手法,主要有:
1、欲揚先抑進行渲染
運用比喻修辭,將夕陽下的沙山比作用巨大篩子篩過一般,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沙山的純凈、聖潔,表達了作者對沙山無與倫比壯美之景的贊嘆。 如,剛剛登上山脊時,已發現山腳下尚有異相,捨不得一眼看全。
待放眼鳥瞰,此時才敢仔細端詳。那分明是一彎清泉,橫卧山底。動用哪一個藻飾詞彙,都會是對它的褻瀆。「,寫從遠處觀看,感到有異相,引起懸念,對後面詳寫泉,起到渲染鋪墊作用。第八自然段寫下坡前的孤獨和惶恐,當發現月牙泉並試圖親近它時,不上高峰發現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與它近乎。
看來,要不斷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而到了第九、第十自然段寫作者終於到達了月牙泉。下坡是輕松的,而眼前的月牙泉又是那樣的可人,以致老尼能長守此地。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對月牙泉的熱情贊頌。
2、 正面烘托與反襯
寫月牙泉,分為兩個層次,先是沙原頂端遠望,覺得是「異相」,後是急急走近,覺得是一個「可人的世界」。
寫「異相」,認為動用任何的藻飾詞彙,都是對清泉的褻瀆,流露的是既憐又愛,張揚的是月牙泉永不幹涸的生命力,彰顯的是月牙泉未受玷污、純潔無瑕的品節;寫月牙泉是「可人的世界」,正面描寫了泉的面積,描寫了水草、水色、水鴨、水邊的蒼蒼老樹,一切是質朴而自然的。
遠觀下的月牙泉既是旅遊者聖潔婉約的「女兒」,近觀下的月牙泉是敢闖大漠的「獨行俠」,在纖瘦的外表下,包蘊著勇敢、堅韌的品質。 只覺它來得莽撞,來得怪異,安安靜靜地躲坐在本不該有它的地方,讓人的眼睛看了很久還不大能夠適應。
在這壯美宏大的沙漠中竟有如此一彎清泉。作者用這樣突兀的詞彙來反襯月牙泉的清澈、寧謐、纖瘦、婉約。用這種似乎的不相稱,來表達發現這粗獷中寧靜明麗之美的驚喜和對它的熱愛。用江南的富春江,雁盪山,虎跑、九溪來襯托月牙泉的清澈、寧謐、纖瘦、婉約,突出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3、借景抒情。
寫鳴沙山的壯美、月牙泉的靜美,並不單純的是為了寫景,而是意在表達自己在游歷鳴沙山、月牙泉時,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感悟,更主要的是要揭示出人文維度上的深邃寓意。對一灣月牙泉,作者先於山頂遠望,後在岸邊近觀。
描繪了鳴沙山 「 壯美、崇高、粗獷、聖潔;」 和月牙泉 「 靜美、寧謐、婉約、清靜; 」的特點;抒發了作者 「 寧靜、清冽、平實的人生才是靈動而精緻的『」人生感悟 。
F. 尚隱泉有泳衣買嗎
尚隱泉有泳衣買,可以直接到當地的游泳重新進行購買,非常的簡單方便。
G. 《陽關雪》讀後感和《沙原隱泉》讀後感
《陽關雪》讀後感15
中華文化,中華廢墟,正如陽關。曾經壯美,曾經輝煌,卻又倒在歷史長河的大雪中。阿房宮被毀了;圓明園被一把火燒了;莫高窟里的「東西」被運走了一車又一車換來的是大煙鴉片,是惡魔鐵蹄,是戰火,是絕望。還好,中國從一斷斷苦難歲月中走了出來,但是誰記得我們曾有多少畫,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絢爛;我們曾有多少書,流傳千古卻又毀於苦難的哲思;我們曾有多少樓,留下亘古墨客鴻篇巨制的史詩;我們曾有多少人,鞠躬盡瘁又揮墨灑血的美麗;我們曾有多少事;震撼天地感動乾坤的華夏!誰知道中華文化廢墟還長眠著,它在等待我們把大雪抹去……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時,「勸」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華文化的人。「盡」的不是「一杯酒」,是對中華文化的愛與悲憐,「無」的不再是「故人」,而是這千年文明。
文化的陽關寂寞著。勁刮著刺骨的北風,飛揚著漫天的狂沙,飄搖著枯澀的蘆葦,還有那幾個土堆孤寂地哀吟。我們的中華文化,快醒一醒吧……
白蓮洞》16
「桃花源」千百年來竟成中國人時時夢寐以求的人間樂土之所在,「桃源」所樂者何?無戰亂與征賦,平等而富足,如是而已矣,並無精神之超越,無對人性本具之罪惡與生命本有之苦難的復雜性之認識,「桃源」人也是人,就算避世再遠,也逃不開罪的鉗制。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要麼向王權低頭,要麼就隱遁超脫,並無為愛為公義為超越性之真理而獨立奮爭的精神。不是遮與蓋,就是逃與避,在苦與樂之間徘徊不止,走向「桃源」的同時,也走向了精神價值的虛無,難道這竟是陶淵明和千百士人所嚮往的樂土?
《廬山》
17
文人因其對山水景緻的吟詠而招引來世俗的擁擠,從而失去了此山此水,於是「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
但中國文人真的有敘述的這么高尚超拔嗎?「苦旅」之「苦」會因為「世俗的擁擠」而消失飄散?其實,恰恰是世俗的打破山水原貌才能使精神貴族們感到苦澀,而文人在面對山水世俗化後反覺其「不苦了」,欲別尋苦境,這說明無論「苦」或是「樂」實際都未進入文人的精神深處,皆非精神加工品味後沉積轉變成的苦與樂,而停留在感官層面;倘若不是這樣,進入了精神層面而猶言世俗化的「不苦」與原貌之「苦」,則說明中國文人的精神較之我等俗輩凡夫實也無特異超絕之處,可以不必揚起文化優越感的架子,要獨占這山那景觀的,而且非得和「大官人」「大商賈」站成一線湊這很抬身價也很勢利很虛榮的熱鬧。
《貴池儺》18
「迷信」這個詞本身充浸著一種粗暴的判斷情緒,也交織著從中古甚至原始文化向祛魅的現代理性文化過度的激烈掙扎和矛盾心理。尊重一種哪怕是荒蠻的文化是否就真的可取呢?談尊重的大抵都是置身於其外的人,而為此荒蠻文化所深深影響的族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困境也許才是更大更需要思索的問題。價值真的可以是多元的?誠如文中所言,今日鄉民的重演儺戲究竟還保留幾分誠意?或許內里都懷著現代商業功利的心思罷。而這種「誠意」的保留真的需要嗎?傳統文化在現代性中的融解是一個大智慧的疑難問題,我個人相信真理一元,「多元」只能是形而下的多元,無論如何,「迷信」的文化不該是用強制暴力去推倒砸爛的,因為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談尊重人的權利與尊嚴。何況人類尚有太多的未知,尚需更廣闊的胸襟,透過一個儺戲,可以窺視當下整個中華民族轉捩期的文化困境。
《風雨天一閣》19
「為《四庫全書》獻書是天一閣的一大浩劫,頗覺言之有過」,這是余秋雨對中國歷史黑暗的又一盲點,本文中提出了所謂「健全人格」,後來這個可笑的詞又被他送給了康熙皇帝。中國文人好講「健全」「圓滿」,也擅長把這些完美的修飾詞留給自己和捧送掌權者。「健全的人格」服從著包括「禁止婦女登樓」的封建族規,「健全的」皇帝及其繼承者也開始了漫長的「文字獄」和閉關鎖國。這是怎樣畸形的「基於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連阿Q這種癟三都曉得要在紙上很認真的畫一個完滿勝利的圓圈,何況中國的文人呼?
H. 《莫高窟》、《陽關雪》、《沙原隱泉》的讀後感(總共500字)
1《莫高窟》所運的文字是唯美而稍顯綺靡多姿的,辭藻富繁而無雕琢的贅感,將靜態的敦煌壁畫用活的線條和氣勢舞動起來,既合人與背景的內容,又能賦予橫亘時空的強烈的生命與美學意義,人隨畫動,畫從心轉,幻境與當下交織,歷史與色彩共升,細膩入微又磅礴揮灑,悄然無語而樂章交響。
作者的立意很清楚:想要追求一種超越了宗教、道德的敦煌藝術之「美」來。你可以取別的視角,但「美」這個視角是合適的,同時又兼顧到了莫高窟的多層意蘊,也就是「層次豐富的景深(depth of field)」,像敦煌的意義與價值顯然是「說不能盡」的經典,余秋雨是在「美」的藝術心理觀照下截取他想要和欣享的敦煌片段,從這一層面來講,應該說作者的眼界不乏大氣、開闊、高遠,這是其獨到的地方。但問題是,伴隨著「多方面生命」的呈現、聚會、狂歡、釋放,余秋雨漸漸走入了他實則認知較淺薄的「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的敘述之中,「人性」「生命」「人格」都成了反復歌詠卻蒼白空泛的符號,我們看到了濃墨重彩的一幅幅曼妙醉神的畫,卻見不著更深厚的對生命或人性本身的詮釋與穿越,最終,又是頂禮膜拜式的表達了對盛唐這一個時代的無限憧憬與自豪,於是說「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這么一個朝代,總算有過這么一個時刻」,個體的生命藝術之美被宏大的歷史主題與廉價的民族自尊遮蔽了,於是「我們曾經擁有」「我們一千多年層層累聚」,這中間只有機械的堆疊,大失立體多維度的穿越審思,所以余秋雨的審美只能浮在表面的裝修上,卻無法扣問靈魂,力透出生命的本色來。莫高窟的「美」,也因此減色不少,單薄不少。
2中華文化,中華廢墟,正如陽關。曾經壯美,曾經輝煌,卻又倒在歷史長河的大雪中。阿房宮被毀了;圓明園被一把火燒了;莫高窟里的「東西」被運走了一車又一車換來的是大煙鴉片,是惡魔鐵蹄,是戰火,是絕望。還好,中國從一斷斷苦難歲月中走了出來,但是誰記得我們曾有多少畫,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絢爛;我們曾有多少書,流傳千古卻又毀於苦難的哲思;我們曾有多少樓,留下亘古墨客鴻篇巨制的史詩;我們曾有多少人,鞠躬盡瘁又揮墨灑血的美麗;我們曾有多少事;震撼天地感動乾坤的華夏!誰知道中華文化廢墟還長眠著,它在等待我們把大雪抹去……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時,「勸」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華文化的人。「盡」的不是「一杯酒」,是對中華文化的愛與悲憐,「無」的不再是「故人」,而是這千年文明。
文化的陽關寂寞著。勁刮著刺骨的北風,飛揚著漫天的狂沙,飄搖著枯澀的蘆葦,還有那幾個土堆孤寂地哀吟。我們的中華文化,快醒一醒吧……
3不為那山頂,只為這已經劃下的曲線,爬。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爬。無論怎麼說,我始終站在已走過的路的頂端。永久的頂端,不斷浮動的頂端,自我的頂端,未曾後退的頂端。」我們對人生與事業的追求目標可能是不易到達的,但是只要欣賞這個過程,每一次的進步都是走到自己的頂端。
我們努力追求頂端,也許,當你登上山頂時卻發現最美的風景竟在山底……「此時此刻,剛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嚮往峰巔,嚮往高度,結果峰巔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與惶恐。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貼著大地,潛伏在深谷。」秋雨先生由此感嘆:人生真是艱難,不上高峰發現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與它近乎。看來,註定要不斷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人生何嘗不如此?
我去過鳴沙山,也見過月牙泉,可惜當時沒能有秋雨先生這樣深的感悟。我只一戒凡夫俗子,只會用眼睛去欣賞大自然奇妙的安排。面對靜靜躺在鳴沙山底的月牙泉,唯有驚嘆大自然的造化。我也艱難的爬上一座不太高的沙山,享受快速滑下的快感。只記得在爬的時候曾幾度想放棄,可禁不住旁人滑沙時快樂驚呼的誘惑,終於爬到一定的高度,並體會了一次極速運動的快樂。卻沒想到,在拜讀秋雨先生這篇《沙原隱泉》時會有這樣深的共鳴。
如果前面的段落是對人生中某些方面產生感悟,那麼,最後一段卻是先生對人生、自然與歷史的見解:「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於世無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後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緻,歷史才有風韻。然而,人們日常見慣了的,都是各色各樣的單向誇張。連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懶得細加調配,讓他世間大受其累。」
我不是文人,只因特別喜愛這篇文章,於是有了自己粗糙的理解——關注自己走過的腳印比關注未來的頂端更有意義。
I. 沙原隱泉中「剛剛登上山脊時,已已發現山腳下尚有異相,捨不得一眼看全」中的「捨不得」的含義。
風景太美了,作者想一點一點慢慢欣賞,因此用「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