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滿族服裝研究成果

滿族服裝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5-07 19:14:39

❶ 「研究民族服飾」這個課題有什麼意義謝謝

你可以這么說:
通過對滿族和苗族服飾的探究,我們對這兩個民族的服飾,及其服飾所體現的風土人情有了更深的了解,也體會到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我們在這次探究中,不僅增長了知識,而且豐富了探究的經驗,提高了探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們對祖國的感情更深了。

❷ 滿族服飾

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包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族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但很快與漢族傳統服裝相融合。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旗袍。二十世紀以來,滿洲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滿族先民是游獵民族,在理發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游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發作為發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發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發不作發籍而是梳成發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發式曾在清朝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旗裝】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和博物館里,我們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往日旗裝的風采。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這種頭飾全世界為滿族婦女所獨有,從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徵,十分引人注目。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要同男孩一樣學習騎射,發飾與男孩也類似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部分頭發編成兩條丫頭辮子,垂於兩鬢,一直到16歲成年時方可蓄發。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然後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發髻上橫插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頭】
「旗頭」滿語稱之為「答拉赤」它是滿族婦女在一般禮儀或婚禮場合佩帶的頭飾。具體做法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厘米、寬約十多厘米的扇形頭飾。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節日、或祭祀祖先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裝飾品,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馬蹄底鞋】
除「旗袍」、「答拉赤」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舊時滿族婦女與漢族婦女不同,她們崇尚腳力勁健、登山行馬,拒絕纏足陋習而以大腳「天足」為美。由此在鞋襪裝飾上獲得了充足的創藝空間,「旗鞋」便從而產生。這種裝飾以精美刺綉的旗鞋以木為底,鞋根起於中央,這種鞋俗稱「旗鞋」或通稱「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兩種,一種叫「花盆底」鞋;另一種叫「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狀不同通常區分的兩種樣式:一種是上敞下斂,根底為橢圓形,倒梯狀的外形遠看很象花盆另一種則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馬蹄印。「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金銀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絨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長者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間多為十六歲以上的滿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禮儀場合穿用,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貴族當中無論青年、中年、或老年婦女均可穿著高底鞋。在現代社會這種鞋除用於文藝表演外平時都已不穿了。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清朝時期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法的時裝,和過去滿族女子的服裝大不相同。
清代滿式服裝曾流行全國,現在與漢族服式一樣了。滿族婦女不纏足,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
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滿族男女非常講究頭飾,特別是女子的頭飾,成年以後即蓄發綰髻,盤髻的式樣有架子頭、叉子頭和兩把頭,還綴以金銀簪飾和各色花卉。滿族婦女日常戴平頂帽,帽子用絨或皮製成,綉有雲頭花紋,並留有帽沿,後面拖著大飄帶;青年婦女則愛戴扇形冠,冠為黑色,用青絨、素緞或紗製成,也稱做「旗頭」。滿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氈帽:小帽也稱便帽,俗稱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緞製成,帽頂綴一絲結或珠子,六瓣合縫,象徵著六合一統,有吉祥之意。
我不知道哪有賣的 在滿足地區可能有買的

❸ 關於滿族國內外的研究

這個你可以網路搜,滿族兒女網,哪裡資料很全。

❹ 滿族服飾 的演變史

滿族的祖先女真人古時生活在東北松花江流域的深山老林中,以漁獵為生。為了適應寒冷的氣候,古代的女真人以穿皮製服裝為主。 冬季男女均穿皮袍,帶貂絨帽,腳穿皮製的勿拉鞋,鞋內蓄有一種細纖維植物叫『勿拉草』有很好的報暖效果。

公元9世紀時,女真人的農業有所發展,開始種植 麻,同時飼養「柞蠶」(一種北方吐絲昆蟲,體型較大程綠色,繭為黃色,不同於漢族地區飼養的桑蠶)。輕薄的織物開始用於服裝。最初仍然仿製皮裝分塊的裁減方法。男子穿袍,女子穿襖和布群。衣領均為左紉,目的是為右側射箭方便。

金朝以後女真人入關與中原地區文化交往更為密切,服裝上開始大量使用中原地區的花飾圖案。元明以後女真族的服裝開始大量使用扣子,衣襟邊緣位於一側,用三排琵琶扣 鎖緊不影響射箭。袖口是緊身的,也是便於射箭,為了防止手被凍傷還發明了可以翻蓋手面的馬蹄袖。尤其是男子袍裝的下擺使用了四面開岔和收腰,為的是騎馬方便。 帽子以一種暖帽為代表一周鑲有環型毛皮邊,內部蓄棉,中頂用紅纓裝飾。另外還有四面帶毛皮帽檐的暖帽。婦女的發式通常節在頭頂用扁長的木簪固定,富有的女真貴族婦女往往配三對東珠或黃金耳環。

清朝入關以後,由於居住在關內溫暖地區,滿族服裝開始便的寬大輕便。同時更加華麗復雜。男子休閑外套是一種馬甲叫「吧圖魯坎肩」,禮服則穿黑色方馬褂。長袍下邊處要裝置一種可活動的下擺,足瞪長靴。女性穿大鑲邊的平旗袍,頭帶一種大型妝飾部件叫「答拉赤」後邊還要配一個假發部件叫「燕尾」。正式禮服中還要帶一個潔白的圍脖叫「豐庫」,腳穿花盆底鞋。女性的暖帽中間配有絹做的鮮花。男子夏季服裝是沒有領子的,袍子也相對較短。還要帶一種涼帽是用長白山區的一種天然藤子編成的,外邊素以白布,頂上用紅纓裝飾。

到了民國以後由於西方現代服裝的沖擊,中國各民族基本都穿西式服裝了。所以今天只有在節日慶典上滿族才穿傳統服裝,花紋與款式也大為簡化,但基本形制仍如故去那樣。

❺ 清朝滿族服飾文獻

滿族人的服飾文化 滿族先祖長期生活在山林之中,過著狩獵生活,因而大多善騎射。早期的滿族服飾的設計多為了適應著中生活方式。及至滿洲人入主中原,隨著各種典章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起服飾制度也經歷了不斷的改革與演變,並逐步推廣到全國。在「即取起文,不沿其式」的原則下,即吸收他民族服飾文化之長,並堅持本民族的特色,使滿足服飾成為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旗裝。清代滿族人都以穿旗裝為貴為榮。入關前滿族男子一般都穿箭袖袍,「窄袖、盤領、縫腋,」「其長中及小腿,取便於騎也」。官員入朝,「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披肩領,即在無領子的旗裝上加上披肩大領,以別臣庶。入關後,一般都穿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馬蹄袖」旗袍。馬蹄袖平時挽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又可禦寒。到清嘉慶、道光年間,一般旗人已不再穿箭袖袍,只有滿族官員人朝時才穿箭袖袍,平日則著寬襟大袖袍。 旗袍: 旗袍的基本款式特點是圓領口,窄袖,左衽,有口袢,系腰帶。俗名「箭衣」,去其上窄下寬,便於騎射之意。旗袍又分男袍,女袍,官袍。 男袍,款式有長袍,行袍,圓領袍,披領袍之分。長服袍指一般長袍,下擺長達腳面。行服袍即「缺襟袍也」,也稱「短」,「行袍」,外出征戰,行圍時用,以便乘騎。披領袍屬於朝服。 女袍,與男袍有很大的區別。清代官場女服隨夫,多指補服,冠,帶。就常服說,無論後妃宮眷,一律「皆短袖長袍」,婦女旗袍無開契,無短袍,一般艘「長至蔽足」。女袍多裝飾,在衣襟,袖邊,領口等處鑲嵌各種彩花為尚,又以多層領子和多層袖頭為美。 官袍,是清代的補服之一,它是古代章服之制和滿洲民族服飾特點相結合的產物。皇帝穿龍袍,皇帝以下,皇子,親王,郡王,以尊卑不同,飾以不等數的龍爪。貝勒,貝子,鎮國公等皆以蟒為飾紋。一品文,武官分別飾以仙鶴,麒麟。二品飾以錦雞,獅子等。 辛亥後,寬衣大袍成普及,女袍變短,男袍逐漸廢棄。女袍也由寬腰直筒式,漸變成緊身合體的曲線形,流向型的款式,今天旗袍已經為世界所青睞,無疑是滿族對人類服飾文化的一大貢獻。 褂。史載「褂外衣也,禮服之加於袍外者,為之外褂」,外褂分常服褂和補褂,另者形制相同,只是補褂是官服。兩褂皆長過肘對襟飾扣。另一種叫行褂,是區別於外褂的短褂,也稱「馬褂」,「馬褂較外褂為短,僅及臍」。清時馬褂「服者漸眾」,「遊行街市」。馬褂,即對襟短袍,袖身皆短,配長衫。旗人婦女也服馬褂,與男式的肥袖方形不同,多為窄袖,有對襟,捻襟和琵琶襟等,但農村婦女則穿寬袖馬褂。 清代馬褂最引人注目的是黃馬褂,明黃色為皇帝服用,朝臣得賜為榮。御前大臣,內大臣,正黃旗都統等准服,服褂時有各種限制。 坎肩。是漢人「半臂」演化來的,亦稱「搭護」和「背心」。其種類有琵琶襟坎肩,帶大襟坎肩,人字襟坎肩等。目前,除「巴圖魯」坎肩絕跡外,其餘幾中已經流入到其他民族服飾中。 旗靴和旗鞋。清代旗人城居者多穿靴,鄉居者多穿鞋。 旗靴早年以尖為式,最著者是御用尖靴,緣皮在縫。親王,郡王准勇挑重擔,他人不得用。八旗官兵普遍穿尖靴,以便騎馬。文官皆用方靴,甲午之後,時風突變,文武各官用尖靴。旗靴,貧者用青布料,富者用絨料。小孩則穿「氈疙瘩」。後來,靴鞋底由厚變薄,靴筒由長變短,跟加輕便,取名「薄底快靴」、「爬山虎」,「卡薩」等稱。晚清還有一種牛皮軟底靴,近於靰鞡鞋,名叫「踏踏馬兒」。 旗鞋,旗鞋最著名的是靰鞡,它源於長白山區農民穿的「綁」,後變為靰鞡。有鞋槽和鞋腰組成,鞋槽長尺余,前平,後圓,方口;前臉聚皮納褶,或飾雲頭。四周安人字形小耳六個,穿以麻繩或皮條;腰子高有尺余,以白,藍,黑三色為常見,飾各種花紋。內蓄霿鞡草,嚴冬可燃性保暖,即經濟又實惠。 旗鞋最為特點的是婦女的天足鞋,此鞋源於古人削木誒履,「其法於大底中部(足心)鑿其兩端,為馬蹄形」,故曰「馬蹄底」;又以其「狀若花籃」,譽為「花盆底」,還有平底。高可一,二寸,三,四寸,最高達七,八寸。鞋臉用綵線綉成方頭圖案,叫:「網雲子鞋」,還有高底綉花平金鞋和滿底雙臉鞋,但民間婦女為勞動方便則多穿稍矮的平底鞋。這種鞋如今只見於舞台,但它在解放漢族婦女纏足陋習方面,卻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 烏拉:滿族傳統的防寒靴鞋之一。以豬、牛、鹿等獸皮縫制而成。形狀為前尖後圓,鞋幫貫以六個鞋耳,鞋口近腳處墊以襯布,並用一細皮帶聯結靴耳。鞋較寬大,穿用時須在鞋中充墊「東北三寶」之一的烏拉草。由於烏拉質柔量輕,行動自如,既可防寒,又利於軍事征戰及狩獵生活,故得以沿用下來,至今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的一些偏僻山村還可見到。 帽子。滿人的帽子可分為暖帽,涼帽,便帽,風帽,氈帽,坤帽,秋帽,禮帽等。 暖帽,是滿族秋,冬兩季所戴之帽,呈圓形,周邊飾卷檐,上翹,所以氈子,緞子,呢絨為面料,入冬時節,還可以額外掛上面,普通人多掛狗皮,兔皮,貓皮等。富貴者則掛水獺皮,貂皮等。 涼帽,也稱「醬斗帽」。此中帽式無檐,狀呈三角形,在春,秋時戴。最初是用長白山區的「得勒蘇」草編織而成,故又稱「草帽」。 便帽,亦稱「小帽」,瓜皮帽。小帽頭或「帽頭兒」。帽狀似饅頭,上稍尖下寬,底部鑲有一寸余寬的小檐,整個帽頂由六瓣縫合而成,亦稱「六塊瓦」。帽頂端綴有用絲絨結成的大疙瘩稱,「算盤結」在帽前檐下處釘有一個標記,俗稱「帽正」,帽正鑲有珍珠,瑪瑙,金石,燒藍玻璃等不同質料,代表不同的身份和社會地位。 風帽,也稱「風兜」,「兜兒帽」。面多用呢,絨,綢,緞,里多用棉和皮,帽扇子教長,可護頸項,近似現代流行的「棉皮帽子」。 氈帽,俗稱「帽兒頭」,用氈子做面料,多為老年男子所戴。氈帽的請後里有兩個相稱的小臉,,前臉大,後臉小,前起遮「天門蓋」,後起遮脖頸的作用。左右各有一個「扇子」護耳,冬天掛皮,速成「四扇」,在室內可以將四扇折起。常見的面料有深灰,淡黃,褐色,醬色等。 坤秋帽,為女性專門戴的一中禮帽。秋,冬兩季實用,故稱「坤帽」。 禮帽,也稱大帽,為成年男子參加各種禮儀活動時所戴的帽子彈,其形狀與現代流行的禮帽基本一致。 領子。貧富差異甚大。男性的領子稍肥大,按季換原料,夏季為禿領,冬季為皮或絨製成。女性領子多為二寸綢帶製成,掖於襟內,窄而高。 http://www.scjgc.com/Article/liuxin/200705/473.html http://www.e-museum.com.cn/dmsa/finery/fin/45463.shtml 清朝老北京傳統滿族女子服飾 http://hi..com/色空一如/album/item/affd3403f4594b673812bb30.html#IMG=ca437b389f7aacd2d56225cd 包括了清朝皇後的朝袍、清代皇後鳳袍、清代皇後百蝶袍、清代乾隆皇後朝褂、清代皇後緙絲龍袍、清代琵琶襟馬甲、晚清雲肩、清代鳳冠、清代滿族旗鞋等等 網路資料樓上已經列了,這里就不重復了。簡單介紹了一些,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❻ 滿族的服飾特點介紹滿族服飾有哪些

滿族的服飾特點如下:

滿族服飾中男子穿的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女子穿的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等。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清代滿族基本都編入八旗,有旗人之稱,故這種滿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旗裝。式樣分男女兩種。清初男子旗裝為圓領、大襟、箭袖(馬蹄袖),四面開衩,系扣袢,腰中束帶。四面開衩是為了騎射自如,箭袖是為射箭方便,又可禦寒保護手背。

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長到肚臍、四面開衩、對襟的短褂,俗稱馬褂(滿語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馬甲(俗稱坎肩)者。清末。由四開衩改為左右兩開衩,箭袖多改為平袖。女式旗裝基本與男袍同,只是在領口、前襟、袖口等處鑲飾花邊,天寒時則外加馬褂或馬甲於袍外。

民國年間,旗裝多改為胸襟寬松、腰身微緊、臀部稍寬、下擺略收的式樣,這種貼身合體的旗裝,更能顯示出婦女端莊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紀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裝在滿族聚居區才逐漸廢棄。

滿族服飾有旗裝、女式旗鞋、馬褂、坎肩、大拉翅、靰鞡等。

(6)滿族服裝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皮兼用。迨至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後,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上下同服」的現象。直到皇太極時代,冠服始有定製。入關之後,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換,皆有定製,不可逾越。至於閑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綢緞或布製做,外套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為常。

滿族婦女的旗袍,多有發展,喜用綢緞製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為有清一代的時裝。辛亥革命後,旗袍的樣式由肥變瘦,並有長、短袖之分。經過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政權,推行八旗制度以後,滿族人均在旗,故他們所穿的袍服便稱為「旗裝」、「旗服」。

❼ 有關歷史論文滿族服裝的進化過程在500字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圖為一位滿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結婚發式。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綉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

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入關以後,滿族旗袍已在中國婦女中通用。

滿族服飾形式
帽飾:滿族女人無帽,男人有帽,分禮帽、便帽、風帽、氈帽、坤秋帽(女子冬季禦寒);

服飾: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袍(即長袍)、馬褂、坎肩、套褲。旗袍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鞋飾: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數穿高腰氈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佩飾:滿族人佩帶的飾品分骨飾、石飾、珠飾、金銀飾等。選戴哪一種首飾要根據地位身份,一般說首飾的好壞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貧富。

滿族服飾分類

❽ 清朝服飾的研究現狀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沿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過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徑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❾ 滿族的服裝發展過程

旗袍滿語稱「衣介」,是滿族特有的服裝,旗人服裝的俗稱。滿族男女老幼都穿旗袍。旗袍的樣式特點是:圓領、捻襟、左衽,四面開楔,束腰,有扣絆,窄袖(有的帶有箭袖),這種衣服便於坐騎,適應游獵民族的生活習慣。左衽和束腰,不僅保暖,利於馬上活動,而且使人的自然體態得到完美的體現。箭袖,滿語叫「哇哈」,在本來就比較窄的袖口前邊,再接一個半圓形的袖口,一般最長為半尺,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清時,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將馬蹄袖彈下,兩手伏地叩見,成為一種專門禮節。

旗袍是滿族先民們在長期的山林狩獵生涯中形成的。早在遼金時期,女真人就穿這種類似的袍子。滿族承襲其祖先的傳統,在清初並加以制度化,規定官員入朝時穿披肩領袍,謂之朝服;平時穿的無披肩領袍,謂之便服。一般旗人只許穿披肩領便袍。

旗袍的樣式和裝飾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滿族進入遼沈地區以後,受漢族的影響,向農耕經濟轉化,窄袖長袍已不適合於田間耕作。於是,箭袖一度變為喇叭袖,後來又由肥變瘦,四開衩變為左右開衩,有的根本不開衩,下擺由寬大變為收斂。但滿族貴族和有身份的人仍然穿戴箭袖的旗袍,旗人百姓則以箭袖旗袍作為禮服。嘉慶、道光年間,官員只有在入朝時才穿箭袖袍,平時則穿寬襟大袖袍,一般旗人很少穿旗袍。20世紀30年代以來,旗袍逐漸成為漢族的主要服飾。這時,男子的旗袍樣式改為直筒袖長衫。女子的旗袍逐漸演變成各色各樣的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樣式,為漢族婦女所喜愛。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形體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漸漸成了中華民族非常有特色的服裝。

滿族的馬褂是和旗袍配合起來穿的,它的樣式很像現在人們穿的地襟小棉襖。圓領、對襟,有開楔,有扣絆,身長齊臍,袖長及肘,四面開楔。因為它身、袖較短,冬季可以做成皮的或棉的,套在長袍外面,便於騎馬,故名「馬褂」。

馬褂總的可分為短袖和長袖兩類,短袖馬褂有對襟馬褂、琵琶襟馬褂等數種。對襟馬褂在乾隆朝以後美名曰"得勝褂"。相傳,滿族大學士傅恆領兵征金川,得勝回朝,喜歡穿這種馬褂,譽為"得勝褂"。琵琶襟馬褂的襟呈弧形,排扣如琵琶狀,故取此名。長袖馬褂對襟、身長、袖長,俗稱"卧龍裝"。相傳,某國相北征,其母憐其文弱,給他縫制了這種長袖馬褂,他感母恩,經常穿在身上。後被康熙帝發現,為表彰其孝心,賜名"阿娘裝",後誤傳為"卧龍裝"。清朝的皇帝也喜歡穿馬褂,多用明黃色,其身邊的扈從大臣,御前大臣等也可穿馬褂,正黃旗的官兵可穿金黃馬褂。"黃馬褂"還是清帝賜給勛臣的重要賞賜。
滿族的坎肩,據說是入關以後,從漢族那裡學來的,不同的是,滿族的坎肩除了禦寒以外,也為了裝飾和美觀,一般在坎肩上都鑲有花邊,綉有花卉圖案。清朝時,坎肩是滿族比較時髦的服裝,在一些比較重要的場合都要穿坎肩。坎肩的樣式也比較多,有對襟、琵琶襟等。其中有一種為八旗子弟所喜愛的坎肩,就是在一定襟的前襟上,裝有排扣,兩邊腋下也有扣子,套在袍子裡面穿更為方便。如果要脫下來,只要解開前面和旁邊的兩排扣子,不需要脫下袍子,就可以脫下來。八旗子弟一般都喜歡穿在袍子的外面。滿語管這種坎肩叫"巴圖魯"坎肩。"巴圖魯"在滿語里是"勇士"的意思。後來在坎肩的挎籃處,加了兩只袖子,便稱之為鷹膀褂子。希望對你有幫助

❿ 滿族服飾的介紹

編輯本段]滿族服飾特色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圖為一位滿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結婚發式。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綉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
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入關以後,滿族旗袍已在中國婦女中通用。
[編輯本段]滿族服飾形式
帽飾:滿族女人無帽,男人有帽,分禮帽、便帽、風帽、氈帽、坤秋帽(女子冬季禦寒);
服飾: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袍(即長袍)、馬褂、坎肩、套褲。旗袍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鞋飾: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數穿高腰氈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佩飾:滿族人佩帶的飾品分骨飾、石飾、珠飾、金銀飾等。選戴哪一種首飾要根據地位身份,一般說首飾的好壞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貧富。
[編輯本段]滿族服飾分類
旗袍
旗袍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突出了婦女體形的曲線美。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儀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女式旗袍基本與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外,下擺及小腿,有綉花紋飾。滿族婦女往往在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根據季節變化,還可分為單、夾、棉、皮等幾種。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旗袍逐漸廢棄,女旗袍則不斷演化,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女式服裝。
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旗袍,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 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裏,「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袍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它已成為各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裝之一.
女式旗鞋
滿族的女式旗鞋,稱為「寸子鞋」,亦稱「馬蹄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綉或穿珠加以裝飾,因鞋底平面呈馬蹄形,所以得名;還有一種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狀,稱為「花盆底鞋」;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旗鞋以平木為底,稱為平底綉花鞋,亦稱「網雲子鞋」。滿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綉花,而襪子多為布質,襪底也納有花紋。滿族婦女高底鞋。滿族婦女皆天足,舊俗喜穿木製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為之,前平後圓、上細下寬,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故名。底高達三四寸,後京師旗婦有七八寸者。木底四周包裹白布。鞋面,富家多以緞為質,貧者布為之,皆彩綉花卉圖案,素而無花者,最為禁忌,以其近凶服。貴族婦女常在鞋面上飾以珠寶翠玉,或於鞋頭加綴纓絡。少女至十三四歲始用。民國以後,已不多見。
馬褂
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的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
坎肩
坎肩並不是滿族原有的服裝,是由漢族的「半臂」演變來的。坎肩分為對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種。婦女穿的坎肩還要綉花鋃邊。坎肩有棉有夾,或絲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
大拉翅
清代滿族貴族婦女發式。盛行於光緒、宣統年間。其式,頂發梳成圓髻,腦後發呈燕尾式。另以黑緞、絨或紗製成「不」字形皂板,曰「頭板」,其底部以鐵絲製成扣碗狀,謂之「頭座」,扣於頭頂發髻上,並用發纏繞,使之固定。這種「高如牌樓」之固定裝飾,用時套在頭上。通常於頭板正中戴彩色大絹花,稱「頭正」或「端正花」,並加飾珠、翠、玉簪、步搖和鮮花,或於右側綴一彩色長絲穗。這種發式因頭板如兩翅張開而得名。
靰鞡
多為農村下層滿族人民冬季穿用的一種皮革製作的鞋。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跑冰。它是很有特點的滿族服飾之一,一直在東北農村穿用。
[編輯本段]滿族服飾色彩與圖案
滿族的服飾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藍紫色為主,紅、粉、淡黃、黑等色也是其服飾的常用色。白色在滿族服飾中是一個重要的顏色,因為,滿族傳統上有尚白的習俗,以白色為潔、為貴,白色象徵著吉祥如意,所以,在滿族服飾中常在紅色、藍色等其他顏色的旗袍上鑲白色的花邊。
滿族婦女擅長刺綉,她們在衣襟、鞋面、荷包、枕頭等物品上刺綉花卉、芳草、鶴鹿、龍鳳等吉祥圖案。
滿族入關以後,服飾圖案中也常出現許多漢族的福、壽、萬等字的吉祥符號。雖然滿族的服飾有很強的民族傳統特色,但也隨其歷史的發展在不斷的演變著,特別是滿族入關以後,長期與漢族雜居,在服裝款式上,服飾色彩與服飾圖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變。
[編輯本段]精美多姿的滿族服飾
清代滿族基本都編入八旗,有旗人之稱,故這種滿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旗袍。式樣分男女兩種。清初男子旗袍為圓領、大襟、箭袖(馬蹄袖),四面開衩,系扣袢,腰中束帶。四面開衩是為了騎射自如,箭袖是為射箭方便,又可禦寒保護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長到肚臍、四面開衩、對襟的短褂,俗稱馬褂(滿語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馬甲(俗稱坎肩)者。清末。由四開衩改為左右兩開衩,箭袖多改為平袖。女式旗袍基本與男袍同,只是在領口、前襟、袖口等處鑲飾花邊,天寒時則外加馬褂或馬甲於袍外。民國年間,女式旗袍多改為胸襟寬松、腰身微緊、臀部稍寬、下擺略收的式樣,這種貼身合體的旗袍,更能顯示出婦女端莊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紀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袍在滿族聚居區才逐漸廢棄,而女式旗袍不但滿族婦女至今喜愛,而且其他民族婦女也多穿著。
馬蹄袖是清代滿族男女旗袍之袖式,亦稱箭袖。清初,滿族男子所服旗袍,袖口較窄,袖端多加一長可露指的半圓型獸皮(後改布質),因其狀酷似馬蹄而名之馬蹄袖。優點是征戰、打獵時射箭方便,禦寒保護手背。清中期以後,該袖式的服裝漸從便服轉為禮服,便服多為平袖,禮服仍為馬蹄袖。平時多捲起,在辦公事、喜慶節日、拜見上司、叩見長輩時,必須先左後右地放下馬蹄袖,才可行拜見禮。亦有將馬蹄袖用鈕扣系於便服袖口以為禮服之用者。滿族婦女禮服亦多為馬蹄袖式。民國年間,逐漸不用。
窩龍帶也是滿族傳統服飾,亦稱馬甲,實為無袖的馬褂。有領,衣長及腹,多為兩側開衩,在領、襟等邊緣處飾以各色花紋。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和棉、皮、夾、紗之分。內蒙古的滿族男子多喜琵琶襟式坎肩。其式是將衣襟縫成弧形,即襟從領口至右肩處貼胸而下,但不到底,而又左轉至肚臍處,以致下襟缺一小截,其式是為上下馬方便之故。女式坎肩多為對襟式,對襟下端多為如意頭式,衣緣多鑲以艷麗花邊。清代該服飾窄小,多穿於旗袍內,清末以來尚寬大,多套於旗袍外。因其美觀實用,至今在科爾沁右翼前旗滿族屯滿族鄉及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仍有年長者穿著。
烏拉是滿族傳統的防寒靴鞋之一。以豬、牛、鹿等獸皮縫制而成。形狀為前尖後圓,鞋幫貫以六個鞋耳,鞋口近腳處墊以襯布,並用一細皮帶聯結靴耳。鞋較寬大,穿用時須在鞋中充墊「東北三寶」之一的烏拉草。由於烏拉質柔量輕,行動自如,既可防寒,又利於軍事征戰及狩獵生活,故得以沿用下來,至今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一些偏僻山村還可見到。
[編輯本段]滿族服飾文化
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皮兼用。迨至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後,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上下同服」的現象。直到皇太極時代,冠服始有定製。入關之後,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換,皆有定製,不可逾越。至於閑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綢緞或布製做,外套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為常。滿族婦女的旗袍,多有發展,喜用綢緞製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為有清一代的時裝。辛亥革命後,旗袍的樣式由肥變瘦,並有長、短袖之分。經過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
努而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政權,推行八旗制度以後,滿族人均在旗,故他們所穿的袍服便稱為「旗袍」。滿族貴族入關統治全國後,清太宗皇太極認為清朝帝王應當維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習慣,尤其是維持統治者的民族標志的服飾制度,以此作為固國之本。於是便著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並三令五申,不許親王大臣學漢人穿褒衣博帶、寬袍大袖等。要求在宮廷里的侍女奴僕都著滿族服裝,漢人成年男子衣著發式必須遵從滿族的習慣,只有在死後入斂殯葬時方可用漢人衣冠!!!

閱讀全文

與滿族服裝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