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美國成果
美國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主要來源於有關環境法律的規定。目前,基本形成了一個環境信息披露規范體系,對信息披露的要求繁多而復雜,主要由以下幾個層次組成:
1、較為全面的環境法律法規。
美國上市公司遵守的環境法規包括《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資源保護與回收法》、《綜合環境反應、補償和債務法》、《關於地下儲藏箱的規定》、《超級基金增補與再授權法》等一系列涉及環境問題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都有專門條款對環境信息的披露做出規定。如《綜合環境反應、補償和債務法》授予聯邦政府擁有從排放污染的有關潛在責任方收回與污染場地認定、評估和清理有關的成本的權利。
2、SEC涉及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要求。
美國要求上市公司在財務會計和報告以及財務分析中考慮環境問題導致成本增加對公司財務產生的影響,要求定量披露環境成本和負債,並有相應的清晰的指導。美國證券法規定,上市公司除了遵循上述法律法規外,還必須按照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ttee,簡稱SEC)的要求披露環境會計信息。例如,第92號專門會計公報是SEC專門就環境會計與報告問題予以說明的一份公報。它涉及到了環境會計與報告中的許多問題,主要包括:(1)在財務報表上分開列示環境負債和可以收到的補償(從保險公司或其他有關方面收到的應收款);(2)確認可能承擔的環境成本;(3)環境負債計量的基礎;(4)對於預計的環境負債的列示;(5)分級管理的企業的環境負債的列示;(6)或有事項、場地清理與監控成本在財務報表中的披露。
3、FASB、AICPA和AAA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規定。
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為環境會計的處理與披露問題發布准則和解釋公告,為企業披露環境信息提供了指南,這些公告包括:FASB第5號准則公告:「或有負債會計」,FASB第14號解釋公告:「損失值的合理估計」,以及緊急問題工作組公告「石棉清理成本的會計處理」、「清理污染成本的資本化」、「環境負債會計」。1996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AICPA)的會計標准執行委員會發布了關於「環境負債補償責任狀況報告」,提出了企業在報告環境補償責任和確認補償費用時的基本原則,從而為所披露的信息的質量提供了保證。美國會計學會(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AAA)所成立的專門組織行為環境影響委員會,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AAA認為,企業編制反映環境影響主要由內部報表和外部報表兩張報表構成。關於內部報表,委員會建議利用多維方法收集財務與非財務信息,利用新模式處理與環境有關的問題;關於外部報表,AAA建議,在資產負債表中單列用於環境控制的資產和相關的折舊費,在損益表中單列一行揭示用於環境控制的費用。
綜上所述,美國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屬於法規披露項目,企業特別是大規模的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需要對環境會計信息進行披露,使企業管理者更好地了解企業,制定合理決策,同時滿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
㈡ 環境會計信息管理 文獻綜述
財政部對100戶經社會審計機構審計的國有企業1998年度會計報表進行抽審,發現大多數企業主要會計要素的核算存在偏差。其中:81戶企業存在資產不實問題,共虛列資產37.61億元;83戶企業存在所有者權益不實問題,共虛列所有者權益26.12億元;89戶企業存在損益不實問題,共虛列利潤27.47億元。①顯然,會計信息失真已成為相當普遍的現象。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下稱新《會計法》),標志著我國加大會計信息管制的力度。那麼,會計信息管制的理論基礎是什麼?會計信息管制有哪些經濟功能?會計信息管制有沒有負面效應?會計信息管制要不要堅持適度原則?本文試從經濟學的角度加以剖析,一孔之見,旨在引玉。
一、會計值息管制:理論基礎
會計信息管制即為政府對會計信息市場的干預,包括對會計信息的供求關系及會計信息質量、數量與表現形式的管制(吳聯生,2000)。
會計信息管制的理論基礎是管制經濟學(Economics of regulation)。管制經濟學是研究誰從管製得益,誰因管制受損,管制會採取什麼形式,以及管制對資源配置影響的一種理論。管制經濟學由斯蒂格勒首創。管制經濟學的一個首要問題是:為什麼會產生管制?關於這一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公共利益論。認為管制是政府對一種公共需要的反應。因為,市場是脆弱的,如果放任自流就會趨向不公正和低效率,而政府管制是對社會的公正和效率需求所作的無代價、有效和仁慈的反應。此外,管制符合公共利益還因為需要保護稀缺資源。如有限的收音機波段數目導致了對電波波長的管制。
早期,在會計藝術論(Art)思想的支配下,鬆散的、不規范的、放任自流的會計實務,終於釀成1929年證券市場的崩潰和蕭條。自1934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成立以後,便致力於證券市場的會計信息管制。
2、自然壟斷論。在西方市場經濟中,國家有時對某些行業的價格和進入實行全行業管制,只允許一家壟斷全部生產,人們把這稱作自然壟斷。在非管制的會計信息市場中,公司是會計信息的壟斷供給者,不僅限制會計信息的生產,而且以壟斷價格出售會計信息。強制披露會計信息,可大大節約使用者的成本,因為讓每個人都去購買同一信息,將導致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3、市場失靈論。簡單地講,市場失靈就是指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低效率。市場失靈與外部性、公共產品的存在及信息不對稱等因素有關。對市場失靈的分析構成了現代福利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布欽南(1989)指出:「本世紀中葉出現的理論福利經濟學就是『市場失靈理論』,而在本世紀下半葉出現的公共選擇理論則是『政府失靈理論』」。由於市場不可能實現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un)①,政府的管制和干預就十分必要。
由於外部性和搭便車的存在,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公共產品總是供應不足的。會計信息是公共產品,會計信息管制可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生產供應。
二、會計信息管制:經濟功能
廣義地看,會計信息管制具有四種形式:法律管制(證券法、會計法等)、准則管制(基本會計准則和具體會計准則)、制度管制(企業會計制度)和道德管制(職業道德守則)。法律管制、准則管制和制度管制是他律,道德管制是自律。可見,會計信息管制是他律與自律的辯證統一。目前我國會計信息管制體系為會計法——會計准則(會計制度)——基礎工作規范。會計信息管制有效地減弱了信息不對稱,促進資本市場公平和富有效率,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增進,直至帕累托最優。
1、會計信息數量管制:減弱會計信息不對稱。在會計信息市場中,管理當局比股東擁有較多的私人信息,大股東比小股東擁有較多的私人信息,管理當局為一己之利常操縱利潤,粉飾財務報表,造成投資者決策失誤。會計信息數量管制堅持充分披露原則,財務報表不得有重大遺漏,這樣盡可能減少管理當局的私有信息,減弱會計信息不對稱。比如銀行業以風險為基礎,將貸款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分別計提特別呆帳准備金,銀行資產剔除壞帳後的實有資產要向社會披露,這就體現了會計的謹慎原則和充分披露原則,有助於投資者分析評估銀行的資產質量和風險狀況。
2、會計信息質量管制:實現資源配置帕累托最優。會計信息不是無謂的數字組合,而具有深刻的經濟後果,會計信息質量管制就是要求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具備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和一致性,不得虛假陳述和嚴重誤導,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才能作為投資者決策的依據,可以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
3、會計信息表現形式管制:會計信息披露電子化。21世紀,由於網路銀行和電子貨幣的崛起,互聯網等現代通訊手段的普及,巨額資金的劃轉在瞬間即可完成。因為及時的信息才是最相關的,決策的瞬時性要求會計信息應具備電子化、實時化的特點。令人欣慰的是,許多國家已經進行有益的探索。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於1983年開始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公司會計資料庫,名為「電子數據採集、分析和提取系統」(EDGAR),與interne相聯,從而每個能進入internet網的人均能使用該資料庫中的數據,該系統已於1992年正式運行,標志著會計呈報進入電子化、實時化階段。
中國證監會規定,上市公司應將年度報告全文登載於中國證監會指定的國際互聯網網站上,表明我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開始邁向電子化,既順應全球網路化的發展趨勢,又提高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盡管如此,會計信息管制的效果尚有待實踐的檢驗。
三、會計信息管制:負面效應
1、會計信息管制形成「競爭劣勢」。會計信息管制會使企業商業秘密外泄,披露可能降低企業獲取創新活動利益的能力。如石油勘探、產品開發、研究與開發、產品成本等,通常稱之為披露的「競爭劣勢」。同樣,信息披露可能改變管理當局願意去做的風險回報權衡,如果管理當局認為與預測出現重大偏差相關聯的法律責任越大,它就可能改變所接受項目的性質,使盈利可以更加穩定和更具可預測性。
2、會計信息管制會產生尋租行為。會計信息管制是一個政治過程,它與尋租過程往往交織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講,尋求管制的過程也是一個尋租的過程,會計信息管制的范圍越廣,其尋租的空間也越大。比如,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在制訂關於石油、天然氣行業財務會計准則(FAS19)時,對廢井成本採用「成功法」進行一次攤銷,顯然,這樣使得一些小企業早期的財務報表不太「美觀」,從而影響到這些中小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尋求資本。為此,石油、天然氣行業的中小企業家們通過游說,藉助於國會的力量,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否決了這一準則,從而迫使FASB允許採用「成功法」、「遞延法」等多種方法。
3、會計信息管制形成會計信息生產過剩。在管制的市場中,由於會計信息是公共物品,它的消費是無成本的,通常會計信息消費者會高估其需求或偏好,因而會計信息往往會呈現生產過剩的趨勢。
對資本市場來說,強制披露制度或許不是一個有效的信息傳遞途徑,它毫無目的地把投資者不想要的信息硬塞給了他們。
喬旭東(1999)研究表明,我國會計信息需求小於會計信息供給,由於會計改革的重心往往放在會計信息供給機制的構建方面,忽視了對於會計信息需求主體的培育,從而導致會計信息的使用效率相對低下,使用效果不佳。我國目前正處於會計信息供給相對過剩,而會計信息需求相對不足的階段。
4、會計信息管制可能造成效率很失。Gerwig(1962)研究發現,由聯邦動力委員會的審查過程所帶來的行政管製成本(包括拖延),使得州際銷售的天然氣價格比州內銷售的價格高5%-6%。同樣地,會計信息管制也會帶來拖延等行政管理成本,比如有些會計准則遲遲不出台,使得上市公司和CPA在處理新會計(審計)業務時無所適從,造成效率損失。
5、會計信息管制不利於會計國際化。經濟全球化必將導致世界資本市場的一體化,會計國際化正在成為一種潮流。1995年,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IOSCO)批准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IASC)的「核心准則」(core standards)協議,准備將其用作跨國上市的公司提供財務報表的准則。而IASC於1998年12月所公布的「未來的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Shaping IASC for the Future)的報告,已經將國際會計准則(IAS)視為對所有上市公司具有約束力,並在進行將其用於不上市的中、小企業的准備,並且期望未來能涉及非盈利組織問題。在核心准則最終被IOSCO批准之前,採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加以限制乃至阻止其通過,是SEC所必須要採取的對策。
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背景各異,會計信息管制必然體現國家特色,呈現會計本土化特徵。體現國家特色的會計信息管制不利於會計國際化。
四、會計信息適度管制:理性的選擇
會計信息適度控制就是規定公司披露基本信息,鼓勵披露其他信息(比如非財務信息、前瞻性信息),但披露的會計信息一定要具有質量特徵,即具備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和一致性,不能有重大遺囑、虛假陳述和嚴重誤導。但是,以下兩種會計信息則認為是不宜管制的。
1、商業秘密。商業秘密的外泄易造成企業處於「競爭劣勢」,不僅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阻礙技術創新和社會發展進步。
2、盈利預測信息。盈利預測信息的品質至關重要,但是,由於樣本和變數的選取不一定有代表性,基本假設不一定真正符合實際,選用的會計政策不一定一致,使預測結果不一定與實際相吻合,甚至有較大偏差。如果強制披露此類信息,只能使公司及其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處於被動,面臨訴訟風險。1996年「六大」會計師事務所花在訴訟方面的成本為10億美元。
為提高會計信息管制的效果,還要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和職業判斷能力。財政部對100戶國有企業1998年度會計報表抽查發現,八成企業的報表失實,而實施審計的82家社會審計機構共出具99份審計報告,無保留意見報告為61份。可見,一些社會審計機構存在違規執業的情況。
注冊會計師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服務,可提高會計信息管制的效果。分析表明,在會計信息管制過程中,堅持「過猶不及」的適度原則是符合會計歷史發展規律的理性選擇。
㈢ 最新環境會計參考文獻
[1] 胥衛平. 環境會計定義之探討[J]. 西安石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 1999,(04)
[2] 張端明. 對環境會計若干問題的思考[J]. 廣州大學學報 , 2000,(04)
[3] 李貽玲. 關於建立我國環境會計體系的初步構想[J]. 太原大學學報 , 2005,(01)
[4] 胥衛平. 論環境會計的內涵、職能和工作內容[J].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0,(01)
[5] 金英子. 建立我國環境會計的思考[J].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 2005,(01)
[6] 丘少敏. 淺談環境會計的理論結構[J].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 , 2003,(06)
[7] 劉鶴, 孫丹. 略論在中國實行環境會計[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 2004,(02)
[8] 蔡鳳泉. 關於環境會計若干問題的研究[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0,(02)
[9] 胥衛平, 田曉靜. 試論環境會計的基本理論體系與計量方法[J]. 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1999,(03)
[10] 朱玉廣. 論環境會計[J]. 管理科學文摘 , 2004,(05)
㈣ 環境會計的產生背景
從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日益先進的現代工業在為人類社會提供豐富物質產品的同時,也造成趨嚴重的環境污染。人類社會發展所依賴的物質資源和生態環境,已呈現出日漸衰竭的徵兆,從而使全球經濟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被動搖。為解決這一矛盾,部分西方經濟學家、環境學家、社會學家和生態學家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著手研究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1971年,比蒙斯(F.A.Beams)在《會計學月刊》上發表了《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1973年,馬林(J.T.Marlin)在《會計學月刊》第2期上發表了《污染的會計問題》,從此綠色會計的研究和發展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國家首腦會議通過了保護世界環境的四個綱領性文件,環境問題受到關注;1999年,聯合國討論通過了《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立場公告》,形成了系統完整的國際環境會計與報告指南。各國政府紛紛研究建立本國的環境會計體系,中國於2001年3月成立了「綠色會計委員會」,2001年6月,經財政部批准,中國會計學會成立了第七個專業委員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標志著中國綠色會計研究進入新的階段。
㈤ 什麼是環境會計
企業的環境成本的會計問題主要涉及企業環境成本范圍的確定、分配和計量以及如何正確披露的問題。在表現形式上,主要以貨幣價值形式來進行確認,計量和披露。
歷史進入20世紀,人類在創造物質文明奇跡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自然資源大量消耗,環境污染不斷加深的基礎上,以此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能源緊張和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從而直接制約了經濟的持續發展。人類開始逐漸反省自身行為的同時,西方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環境生態學家開始探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問題,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1987年,聯合國世界經濟和發展委員會(WCED)公布了《我們的未來》的報告,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論述,90年代,會計學術界開始討論並建議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以及世界各國研究相關的會計准則。由此出現了環境會計的理論,並逐漸構成了現代會計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㈥ 國內外對綠色會計的研究動態
搜索下環境會計試試
㈦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
(一)環境會計理論研究較為滯後
我國對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雖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基本上還處於探索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與定型的實踐模式。同時,由於環境會計方法體系的多元化,核算對象的復雜化,使得需要用貨幣計量,披露的環境資產與負債,環境成本與收益等信息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法,導致當前環境會計缺乏與實務相結合的理論支點,其結果是環境會計實務沒有相應的理論指導,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出現盲點,所以無法評估公司的環境績效以及公司的環境活動對財務成果的影響,這樣造成大多數企業逃避社會責任。
(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形式多樣化
我國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形式繁雜,既有將獨立的環境年報公布在公司網站上的,也有將環境信息隱晦地包含在其他會計報告中的。據調查顯示,企業目前環境事項的披露方式主要有5種:年度報告;內部工作會議記錄;單獨報告;包含於會計報表附註;包含於董事長報告。而披露方式沒有哪一種占絕對優勢,表現出較為復雜的局面。
(三)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不夠全面、完整
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比例不高,公布環境報告寥寥無幾,即便是對強污染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但也不夠理想和全面,公布環境資料方面持低姿態,公布的環境資料可比性差,定量分析資料很少,定性信息披露不附時期。在環境會計信息要素方面,不能滿足使用者信息對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資本、環境費用、環境收益和環境利潤的需求。在環境績效信息方面,對於不能用貨幣量化披露企業與環境因素有關的會計信息,無法在財務報表內作為正式項目反映。
(四)缺乏相應的有關環境會計和信息披露的會計准則
在環境會計研究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是最早進入實務領域的,但發展至今仍沒有共同可接受的專業標准。目前,企業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另外,企業出於競爭的壓力,很可能只會披露一些取得較好環境績效的信息,而對企業自身不利的信息則隻字不提。如此,環境會計信息使用者就難以獲得真實的環境會計信息,難以對企業環境信息進行對比分析,也就無法對企業的環境績效進行全面的評價,影響其決策。而會計准則是會計工作的標准和准繩,對於規范和推廣環境會計工作具有理論依據。
㈧ 旅遊企業環境會計方面的文章
環境會計已經有一些研究的了,但是大多數都是理論上關於可行性的分析,對於其中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的研究不多,我覺得你可以這作為切入點。
而且已有的國內外先關文獻中,關於旅遊企業引入環境會計的研究相對較少,只有一兩篇涉及到必要性分析,以及簡單的環境會計要素介紹,具體的核算方法方面還是空白,所以本文的研究主要著眼於旅遊企業如何讓進行會計的實務操作。具體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回顧已有的理論,指出環境會計引入旅遊企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然後確定旅遊企業實行環境會計的各項會計要素,並確定這些會計要素的計量方法以及企業環境會計報告的披露建議,最後對研究結果進行總結,並指出其局限性,並指明未來研究的方向。具體怎麼寫,你再結合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案例,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來寫。